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图片 » 德昂族男人图片
扩展阅读
将文档转换成图片的软件 2025-02-03 23:40:18
电脑扫描灯图片 2025-02-03 23:40:16

德昂族男人图片

发布时间: 2025-02-03 21:30:24

⑴ 中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这是什么

濮pú族 参加过周武王牧野誓师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族中,以濮族人数最多,而且分布地域广阔。因濮族长期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故有百濮的称号。濮人建立的濮国原在江、汉一带,与同属濮族的楚国为邻,后遂为楚吞并。史家言及楚国境内的民族时,先称之为濮,继称之为越,即因濮、越同源之故。
濮人因不堪楚国的压榨,曾多次起义反抗,均无成就,濮人建立的庸国也被楚吞并。战国时,楚用吴起(前384—前381年),“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因为当时在江东立国的越尚在,故楚国境内原濮人小国都称百濮,濮人的居地,东连吴、越。公元前334年,楚终于灭了越国。楚国派到夜郎、滇国去的将军庄𫏋,因归路被秦截断,他及带去的将士都留居滇地,与当地各族人民混居。
秦汉三国时,濮人遍及今西南各省区。《华阳国志》卷3《蜀志》言:临邛县有布濮水(河名,在今四川邛崃县西南);“濮(地名,在蜀郡)出好枣”。布濮水流经处和濮都住有濮人。扬雄和左思前后各写有《蜀都赋》,都提到“百濮”。说明两汉三国时蜀地濮人甚多。《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言:
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巂唐侯王国以十数。编发左衽,随畜迁徙,莫能相雄长。
以上所提到的越,即百越系的濮或僚族。“滇濮”指以滇池为居住中心的滇人,滇人为百濮的一支,滇人的习俗,如喜欢用铜鼓,住“干栏”等,与濮人相同。句町,也是濮人的一支,主要分布于今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及广西西北部一带。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为僚人,《太平御览》卷171引唐梁载言《十道志》谓“珍州夜郎郡,古山獠夜郎国之地。”《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言夜郎竹王“有才武,遂雄夷濮。《后汉书》卷86《西南夷列传》称夜郎人为“夷獠”,可证夷獠即“夷濮”。《三国志》卷43《张嶷传》注引《益部耆旧传》言蜀汉马忠、张嶷平定南夷刘胄的叛乱后,“牂牁、兴古獠种复反”。证明今贵州与云南东南部有僚人。《华阳国志》卷3《蜀志》言“堂狼县,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堂狼县在今云南东北部会泽、东川、巧家一带。汉武帝时,滇王在同姓劳深、靡莫的怂恿下抗拒汉使者吏卒。滇及劳深、靡莫为濮僚族类,则益州郡(蜀汉改建宁郡)固多濮人,故《三国志》卷43《李恢传》所言蜀汉南中赋税出自叟濮,自不待言。滇西之永昌郡尤多闽、越、濮、僚族类,僚即骆越,《魏书》卷101《僚传》谈到僚人习俗如住干兰、用铜器、能卧水底似以鼻饮水、死者竖棺以葬等多与骆越相同,说明系同一族类。僚人与其人口众多的同族骆越住地相距极远,表明越人分布区异常广阔,故史书称之为“百越”。如上所述,濮亦有“百濮”之称。濮、越实为同一族类。

⑵ 云南十八怪是什么意思呢

云南十八怪:

四个竹鼠一麻袋,蚕豆花生数着卖;

袖珍小马多能耐,背着娃娃再恋爱;

四季衣服同穿戴,常年能出好瓜菜;

摘下草帽当锅盖,三个蚊子一盘菜;

石头长在云天外,这边下雨那边晒;

鸡蛋用草串着卖,火车没有汽车快;

小和尚可谈恋爱,有话不说歌舞代;

蚂蚱当作下酒菜,竹筒当作水烟袋;

鲜花四季开不败,脚趾常年露在外。

所谓“云南十八怪”是描述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民风民俗所产生的一些特有甚至有些奇怪的现象或生活方式。

云南十八怪的版本很多,有的现象已经慢慢消失,有的也还保留着,有的条款是夸张了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云南经济建设卓见成效,云南十八怪也有了区别于原来的新云南十八怪。

(2)德昂族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一、竹筒当锅煮饭卖:煮饭用锅这是千古风俗,但在西双版纳等地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以竹筒代锅煮制的、呈圆柱形、外表裹着一层白色竹瓤、清香宜人的竹筒饭。

二、牛奶做成扇子卖: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洱源邓川坝子,出产一种用牛奶经过特殊工艺的扇子状的凝乳薄片,当地俗称“乳扇”,是云南千家万户喜爱的食品。

三、过桥米线人人爱:云南过桥米线以米线洁白,配料讲究肉菜兼备搭配相家、油而不腻、美味可口为特点,老幼皆宜。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

四、草帽当锅盖:草帽是云南各族尤擅的工艺,四处可见草编的坐椅、草墩及草编的帘子、锅盖帽子。外地人被草编的世界所眩目,将形状类似的草帽当成锅盖误以为怪,当然就怪了。

五、米饭粑粑叫饵块:古代中原就将稻米蒸煮制成饼状的干粮、点心称为“饵”便于携带即食,别有滋味。说起“饵”真有点像鱼饵,但形容成北京的三渣糕更确切(指色和形状)。

六、鸡蛋用草拴着卖:云南山地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道路坎坷崎岖,老乡赶街卖鸡蛋,用草裹缠,防止蛋壳破裂,同时方便了出售。

七、三个蚂蚱一碟菜:云南食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食苔藓,吃菌类、竹虫、蜂蛹,油炸蚂蚱,看着怪异食起香脆可口。品偿起来并无虫类味道,脆脆的。

八、土锅通洞蒸鸡卖:相传古时候有聪明的厨师为了吹捧县令大人用通洞的土锅蒸出香气馥郁、鲜嫩无比的“汽锅鸡”,并且含有“培养正气”之意,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滇菜中的一道名品。

九、谈情说爱用歌代:云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每逢佳节庆典,歌声是不可少的,年青人谈情说爱往往也是从对歌开始。

十、竹筒做烟袋:云南竹类资源丰富,竹的利用也广泛,干栏式竹楼、竹椅、竹笠等。尤以竹烟筒最具特色,烟气通过蓄水的竹筒,吸时发出有节奏的咕嘟声,滋润喉咙,有声、有色、有味。

十一、星云湖里鱼分界:在云南江川星云湖与澄江抚仙湖相接处,水虽相连,但两湖的鱼互不来往,东边抚仙湖的青鱼和西边星云湖的黄鱼以“界鱼石”为界,到此就调头。

十二、新娘要把墨镜戴:结婚前一天新娘辞别父母要哭嫁,哭嫁要哭的很厉害。所以在结婚当天眼睛会哭肿,带上墨镜可以遮住哭肿的眼睛。

十三、娃娃出门男人带:在汉族眼里,这是角色颠倒,其实是不懂男女平等。云南山高坡陡,男人背娃娃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显出男人本色。

十四、四季服装同穿戴:昆明素有“春城”之美誉,年均温度平均为二十一度和十度之间,“四季乱穿衣”成了昆明的一大特色。在武汉也有这样的季节,可不是“四季乱穿衣”,而是“二、四、八月(阴历)乱穿衣”。

十五、大理石头当画卖:大理石质地细腻,光滑润泽,花纹鲜艳。构图色彩精美的大理石、称为天然石画,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被当作“石画”出售。

十六、火车没有汽车快:云南在准轨铁路出现前,本世纪初即有米轨铁路,由于峰壑沟洞多,火车盘山而行,有时甚至没有牛车快,时速仅三四十公里左右,云南现存全国唯一一段“寸轨”(七十二厘米)铁路。

直到九十年代初还在使用,相形之下速度更慢。汽车在云南运输中大存优势。看起来还真的感觉有些怪,而且可以说是十八怪里的最怪了。

十七、石头生在云天外:在云南,耸峙在高山峻岭的奇峰异石随处可见,千姿百态。

十八、四季鲜花开不败:云南的立体气候和四季充足的阳光,使被称为“植物王国”的云南四季鲜花常开。

⑶ 图片中的女孩穿的什么民族的服装

我可以准确的回答你,我是西南民族大学研究少数民族艺术的。这个是藏族服饰,并且是典型康巴藏族服饰,此服饰出现于甘孜州的理塘县,所以是理塘风格藏装。

⑷ 各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

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

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斯坦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

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

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拓展资料

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

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

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制作原料、纺织工艺、印染工艺、刺绣工艺、图案纹样、色彩表现、饰品工艺、文化价值等因素。

2008年,共15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内蒙古发布中国首个民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蒙古族部落服饰》地方标准。

2014年,由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承担的财政部专项“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与技术保护工程第八期少数民族服饰”项目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原料、编织、印染、鞋帽、衣服、饰品等制作的独特性工艺进行调研。

例如,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的古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全面完善并普及。这一时段直到明末清初,汉族人着汉服到汉朝已有几千年历史。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古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既有交领右祍又有直领圆领,袖子分为广袖、小袖、胡垂袖等。

汉服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蓄长发。

从此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

由于清廷的“十从十不从”政策,古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

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古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鉴传承了古代各个时期汉服的特征。

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而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