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慰安妇产生于1945年日本战败后,日本为保证民族的纯洁性,招募一批日本女性为美军提供性服务。
二战期间,日军的侵略给受害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其中引起世人谴责的暴行之一就是逼迫当地妇女充当慰安妇。但是最近解密的文件显示,日本在战后也遭到了相应的报应,有大约7万名日本妇女被迫为美国占领军提供性服务。
1945年8月,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彻底失败,大量美军开进日本本土。在日本投降后,大约有35万美军驻扎在日本各地。为了稳定这些局势,日本主动向美军提供慰安妇。日本茨城县警察局的治所在东京东北部,该所的历史文件记录了当时日本政府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我们的策略是,通过征召有经验的妓女为美军服务,保护良家妇女免受美军侵扰。”日本内务省在1945年8月18日下达了在全国建立官方慰安所系统的命令,此时日本尚未正式投降。日本的代表团在次日才飞抵菲律宾进行投降谈判。命令下达后很快得到贯彻,茨城县腾出大量单身警察的宿舍,设为安慰所,于9月20日正式对驻日美军开放。该慰安所共有20名慰安妇。
美军对日本妇女暴行——这些慰安所,是日本当地政府在娱乐消遣协会的参与下设立的。一位日本娱乐消遣协会的官员在回忆录中写到,“1945年8月28日,大量美军涌入厚木县,在傍晚时,他们发现了第一家慰安所。当时,我和两名同事一起来到那里,完全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500到600名美国大兵站在街上,排成队等在慰安所外面。美军指挥官几乎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
这位日本官员还回忆到,美军在进入慰安所前,要先付少量费用,然后领到门票和避孕套,才可以进入。日本第一家为美军服务的慰安所名为“芭比花园”,最初只有38名慰安妇,但是由于需求的激增,不久就增加到了100名。每名慰安妇每天要为15至60名美军服务。每次服务他们可以得到15日元的报酬,相当于半盒香烟的价钱。
“正常”营业的慰安所,慰安女的状况也是惨不忍睹。一名做过慰安女的化名“玛丽”的姑娘,在日记中这样说:“没日没夜,美国兵嚼着口香糖在外面排队等着,女人们在屋子里形同监禁,根本没有拒绝的自由。”“最高的一天接客55人,这些属于人的感觉,再也没有了。”“小町园的慰安女,最初是30人,只有半数能够做到3个月,随后就补充来了100名新的慰安女,死亡者不断地出现。
更多相关美军士兵奸污日本女人新闻:
据外媒27日报道,2名涉嫌在冲绳强奸一名女性的美国士兵26日承认了这一强奸指控。去年10月,23岁的美国海军上等兵克里斯托弗·布朗宁和23岁的下士斯凯拉·多杰沃克涉嫌在冲绳本岛中部地区的停车场强奸并伤害一名20岁左右的日本女性被逮捕。
多杰沃克在冲绳那霸地方法院承认其所犯罪行,布朗宁同样承认这一指控,但否认强奸是事先谋划好的行为。 在强奸事件发生后,驻日美军出台了夜间外出禁令,禁止全军在晚上11点至翌日清晨5点之间外出。但这一禁令并未得到彻底贯彻,仍有美军士兵在夜间伤人事件不断发生。
很多冲绳人向我抱怨自己不是日本人,因为自己的土地是被美军强行征用,自己的妻女被驻日本美军强暴,就算这样来自日本本土的声音也是相当的冷淡,如日本右翼代表田母神就说,那些冲绳的女性打扮地花枝招展,这样才会引起美军的强奸,这种声音一出,冲绳民众才爆发出:冲绳要独立,美军滚出去的口号。
其实冲绳女子被美军强奸不是一件两件,从最近的发生的(10月16日)事件开始计算,驻冲绳的美军强暴事件大约超过千件,我从报社的浩瀚的资料中整理出来,这不是普通的事件,而是一个被占领地域民众血与泪的历史。
1)1945年的3月26日,美军冲绳战结束以后,美军就在登陆的坐间味村对村里没有逃跑女子用小艇拖到海上,进行了强奸。
2)同年8月,与祖母一起外出寻找食物的32岁女子被美军强奸,不久就生出一个黑人混血的男孩,………
3)1946年1月,冲绳割草的23岁女子,被美军强行带到丛林中强奸,不久生下孩子。
从这一年开始冲绳女性就开始生下混血的孩子。特别是菲律宾裔美军在冲绳的风纪很差,几乎使得民众要暴动的地步。当时的美国《时代》杂志的统计,冲绳这一年的混血孩子的人数是450人,光美军自身发现的强奸案,半年时间就有18件之多。
根据当地报纸的统计,从美军登陆到1949年为止,美军在冲绳可查的强奸案件就有76件,其中被致死的大约11人。时间到了1950年,因为朝鲜战争,前来冲绳的美军人数变得空前的多,所以这一年的强奸发生大约200件,达到了战后的最高值。这其中发生了一个6岁的女孩子被美军强奸致死的事件,最后犯人虽然被判处死刑,但是还是不断地减刑,结果18年就被释放出监狱。
2. 求一战还是二战结束时,一名士兵忽然抱起街上一女人的着名相片~
庆祝二战胜利的一副世界着名的摄影作品《胜利之吻》
背景:
1945年8月14日,纽约街头和广场上到处都是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人群,人们情绪亢奋,素不相识的人也彼此拥抱和亲吻。在时代广场上,一名水兵和一名白衣护士萍水相逢了,他们也相拥在一起,深情而吻。然而两人拥吻的场景正好被摄影师阿尔佛雷德•艾森斯塔德及时捕捉了下来,这一瞬间成了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照片。这张照片从此广为流传,被誉为“胜利之吻”。
但是,新闻摄影史上流传了数十年的《胜利之吻》,在20世纪末竟被证明造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说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但据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摄时间在1945年5月,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日还有3个月(当然这幅照片还有摆拍之嫌)。
======================HLL的分割线================================
新闻摄影的审美三态——兼评着名摄影作品《胜利之吻》
《国际新闻界》杂志刊登了一幅图片《瞬间的力量》(同名《胜利之吻》),配文介绍:这幅作品摄于1945年8月14日,它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向往和平、痛恨战争的主题,感染了每一位读者,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此前,《环球时报》在《“世纪之吻”从何来?》的文章中曾披露:“一位名叫吉姆.雷诺尔斯的75岁老人公开承认照片中的男性公民就是自己。照片并非摄于当年8月,而是5月,也就是战胜德国纳粹的日子。”3个月后公布于世,造成了时代背景的错位。
拍摄这幅照片的摄影师名叫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 Eisentaedt)。这是他根据《生活》杂志老板的授意,从创意、构图,直至被吻护士小姐身体的姿态,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而作者艾森施泰特却说:日本宣布投降那天,我在时代广场上看见一个士兵沿着大街奔跑,一路上拥抱任何一位成年女性,当他抱住一位白衣护士时,我一口气拍了4张他与护士接吻的镜头。美国《生活》杂志1945年8月第一次发表这幅作品时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在8月,而不是5月,这也是铁的历史事实。
从以上有关材料来看,《胜利之吻》在真实性与实效性方面是存在争议的。但有意味的是:这幅作品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它仍然在各类杂志的评选中居20世纪最具影响的摄影作品之首。几年前,国外报刊发起寻找该作“画中人”的信息,竟应招了好几位“画中人”,护士太太让问“吻后说了啥”,终于辨出“无言”是真人。直到今天,作品仍在高频率放映,众多读者认为:即使作品与新闻事实不符,也难以忘怀其画面及其感人魅力。这正好应合了艾森施泰特生前的话:“人们告诉我,当我走进天堂后,他们会记住这张照片,也就是说也记住了我”。
为什么春秋代序,读者对作品的钟爱并不减退?甚至淡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日或经过,持续欣赏这幅以情理逻辑为基础、相对不真实的新闻图片?这说明作品的背后存在着超越时空的深层次内涵。俄国文艺理论家列夫丘克曾说,每一件作品都会在某一范围的人们中间得到最积极的反响,正是这一作品所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最易理解、最有内在需要的。
原创性审美形态
在新闻摄影的策划、拍摄、编辑、赏析等传播环节中,拍摄作品这一环节始终是第一位的,拍摄者植根于原始生活越深,创造的域境就越宽广,作品的原始创新性也越大。可是,拍摄者真正到达了现场,成为了生活事件的观察者,有了对主题的认识,却往往不能拍到好照片。这中间可能有多方面因素,但是,透过《胜利之吻》超越时空而被人们钟爱的现象可以发现,新闻图片传播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由创造者、传播者和读图者交相催生的互动效应。在这三维的互动效应中有一种尺度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就是新闻摄影的审美三态:即现场的瞬间势态,主体的审美情态,认识的象征意态,这三者是作品原始创新的支点。
在这“三态互动递进”的关系中,第一现场势态是构成新闻图片信息的条件,它由瞬时过程、瞬间模式、瞬隙状貌三个成分组成;第二个美感情态是新闻反映社会美的创造性特征,受制于作者与读者的审美感知、审美意识和审美理论;第三个象征意态则是新闻摄影“皇冠上的明珠”,其美感呈现出暖昧状与模糊状,其时空呈现出开放性与层级性,它是对事件本义的抽象化延伸和立体化超越,既具有图片信息的传播价值,也具有人生意义的思辨价值。
如果以“名作”为参照对象,应当承认:在当今新闻图片报道中,往往比较重视图片信息的短平快,而忽视对瞬时过程、瞬间模式、瞬隙状貌的探索;比较注重对摄影对象的纪实抓取,而缺乏自觉的新闻审美意识和审美理论指导;比较盼望作品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但对作品的象征意态却缺少追求。新闻摄影传播效果要求我们:每一位忠于职责的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都应该是“三态合一”的追求者。因为第一态是新闻图片这一精神产品立身的基础,可谓“真”;第二态是创造者进入新闻审美体验的标志,可谓“美”;第三态则是作品成为“历史存照”或“瞬间精华”的依据,可谓“妙”。这“真、美、妙”三种形态代表着三个高度,“三态合一”可谓“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对于《胜利之吻》这幅佳作来说,审美“三态”完美地体现在它的画面里:有限的方寸间,无限的永恒影,作者、作品、读者勾通理解;瞬态、情态、意态水乳交融;“三态”潜存于画面,简约的画面,对应无限的意象,达到了新闻摄影原始创新的最高境界。
现场势态
新闻摄影的现场势态指的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势头与形态,它以凝固画面的瞬间为最小的检测单元。新闻摄影的美感存在于“现场势态”之中,因此,这一“现场势态”也同时是审美之所。新闻摄影记者理所当然地要关注基本的新闻事实,即事实材料的骨干部分,所谓的五个“W,’,还有新闻的“新”,新闻的指导意义如何,读者是否欢迎等问题。而这些考虑是通过新闻发生的现场势态实现的,如果陷入了“公式化”的机械程序,则新闻作品的“一汪活水”就会变成“一潭死水”。
新闻摄影凝固的影像虽然是短暂的瞬间,但这个瞬间存在于事件发展的过程之中,只有通过密切地观察,才能发现并锁定其中的某个场景。这个场景正是最佳瞬间模式,表现为诸种摄影要素有秩序地、恰到好处地呈现为“有意味的形式”,主体鲜明突出,陪体交待情节,环境烘托气氛,影调表现透视,一切与主题无关的要素都排除在取景框外。当然这“有意味”的瞬间模式会因题材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样式。此时,创造者的全部精力只需要集中在主体的瞬隙状貌上,透过主体生动的表情,饱和的情绪,变化的行动等外在现象,去发现其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并在对象的心灵情思外化之时,确认自己认识和判断的准确度,发出捕捉的指令。这一“瞬隙状貌”隐藏在事物发展的瞬时过程中,发生在瞬间模式形成的基础上,它的信息量大、饱和度高、主题指向性明显,常常成为“瞬间精华”之所在。《胜利之吻》发生在纽约时代广场,有好几位摄影家都拍到这一个场面,一位海军摄影师维克多.乔治森使用120双镜头相机拍摄,白衣护士的腿部被切去,破坏了她优美的体态,画面呈呆板方形构图,主体不鲜明地出现在背景上,透视效果受阻。而艾氏采用135相机,竖式构图,大街线条向前方汇聚,主体鲜明突出,形成悠远的透视效果;护士的头、腰、腿三点绷成反弹式的优美弯弓,男士表达了喜悦的热度,护士回敬以充分理解的态度;士兵握过枪的手此刻停留在白衣天使的腰间,刚柔成趣地凸现了结构中心,使得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新闻敏感和新闻美感。所以“照片来源于大脑”的艾氏名言能够伴随着他的作品互为印证地流传至今,这不能不说他对现场势态的把握高人一筹。
审美情态
审美情态指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图片读者在实践活动中自身的情感状态,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新闻摄影的用途与作用,并把自己的情感附着在眼前的事业上。情感正是美感的核心,美(Aesthetic)的初始意义正是“感觉”、“感性的”、“感兴趣”之类与情感密切相关的概念,而并非一般的“漂亮”“酷”之误解。新闻美感是伴随着各人不同的感知、情感、思维等新闻实践活动发生、形成的,欣赏《胜利之吻》一类以生死存亡大事件为背景的可视新闻,必会从中寻找、体验浓郁的情感抚慰以满足和平的审美需要。至于美感的心理形式则是一种比较稳定、个性化的审美心理,这种心理需要在审美知觉、审美意识和审美理论三者的相互诱发下逐步形成。人的审美心理不一样,审美情态就会千差万别,即所谓“见仁见智”。
审美情态的发生有赖于新闻本身的审美价值。实际上,新闻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是伴随着审美价值而共生同在的,除了新闻价值是衡量新闻事件的首要尺度以外,还有另一个与新闻价值密不可分的审美价值同样是衡量新闻本身的重要尺度⑽。新闻摄影的审美价值是一个既严格又模糊的判断,新闻信息如不具备严格的审美价值,就等于是信息垃圾而应被摈弃;而且这种审美信息是难以精确计量的,其“妙悟”之处常在无声的通感中浸人心灵,合乎“人本真实”的原理,与人的“理念真实”相比,“人本真实”更能做到润“心”细无声,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传播无障碍效果。只到那时,你才能体会到朱光潜先生所描述美的感受:“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由此可以说,从业者的情感态度和美感韵致是通过画面的细节、环境气氛、人物行为来传达的;新闻的审美价值是伴随着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来辐射的,鉴赏者对图片的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也是双需的,人们总是面对具体的可视形象,敞开感觉或情感的大门,在情动神摇的过程中受到审美感染,进而产生连锁的理性认识。如爱森斯坦所说“画面把我们引向情感,又从情感引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