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蒙古族服装特点饮食节日
一、蒙古族服装特点
蒙古族的服饰是受蒙古草原生活环境决定的。服饰中,长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服饰,袍子肥大,不开叉。过去牧区的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以绸缎﹑棉布做衣面的;夏季穿布类;颜色爱用红﹑黄﹑深蓝色。冬季牧人放牧时可以暖身御寒,夏季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农区农民多穿布衣,有长袍(开叉)﹑棉衣﹑棉袄﹑衬衣﹑衬衫等,冬天多穿毡靴﹑靰鞡,穿高筒靴的少,也扎腰带。男子喜戴蓝﹑黑﹑褐色的帽子,也有用绸子把头缠上的。女子都用红﹑蓝色的布把头缠上,冬季和男人一样戴上圆锥形的帽子。
二、蒙古族饮食特点
蒙古族牧区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以粮食﹑蔬菜为辅。奶品有奶豆腐、奶疙瘩﹑奶干﹑奶酪﹑奶油﹑酸奶等。早晨吃炒米喝奶茶,茶中加上酥油和少许青盐,味道鲜美可口。中午和晚上多喜吃牛﹑羊肉。
砖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煮好后少加些鲜奶。牧民烧饭﹑煮茶的主要燃料是牛粪,火焰恰到好处。农村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如今经济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善了许多,除肉食外,各地冬夏都能吃到新鲜蔬菜。
三、蒙古族节日特点
蒙古族重要节日有春节﹑兴畜节和那达慕等。其中,那达慕是蒙古族最为盛大、影响广泛的节日。
“那达慕”,系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每年7﹑8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大会召开时,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乘车骑马,云集在碧绿丰美的草原。他们或参加比赛,或专程赶来参观娱乐。
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只举行射箭﹑赛马和摔跤的比赛;现代那达慕从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其他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篝火晚会等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劳动模范。
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比赛,最引人入胜的是民族式摔跤。脸色黝黑﹑身体魁伟的摔跤手上身穿着镶有铜钉的黑色摔跤衣“昭德格”,下穿白色跤裤,腰系彩绸做成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袒胸露背,有的跤手还在脖子上围着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跤手们跳着雄健的“鹰步”上场,对方的摔跤手也按着民族古老的传统风格,挥舞双臂,犹如雄鹰展翅,勇士们的搏斗就开始了。
(1)蒙古男人风格图片扩展阅读
蒙古族的文化活动:
一、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河套地区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反映了内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可分为长短调两种体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听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二、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因琴杆上端雕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最早的马头琴称为“奚琴”或“胡琴”,起源于东胡的“奚”(即库莫奚),清末称作“潮尔”。演奏形式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马头琴拉出来的声音辽阔低沉,悠扬动听,仿佛把人们带进茫茫无边的草原。
三、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筷子﹑安代﹑驯马手、小青马等。通过草原马上生活提炼而成的马舞,造型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轻盈,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之间,都使人感到骏马的纵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贰’ 蒙古人的外貌特征
蒙古人的外貌特征:
1、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
2、头发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少数为浅色发。
3、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
4、颧骨突出。鼻宽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适中,大多略向前突出。
5、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睑褶发达,眼外角一般高于眼内角。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
(2)蒙古男人风格图片扩展阅读:
蒙古人种,即一般所谓黄种人的主体。其眼部多有一明显的种族特征:上限睑皮挟在眼内角向下延续褶皱形成了内眦褶,亦称内眦皱襞或蒙古褶。内眦褶或多或少地遮盖着泪阜,并使得眼裂显得较狭并向外上稍斜,形成“丹凤眼”。
现如今,几乎所有的黄色人种都具有内眦褶。少数个体不具有该特征,我们属于黄色人种,但也有个别人皮肤黝黑,因此黄皮肤依然是黄色人种的种族特征,内眦褶也不例外。
另外,这可能是同其他古人类基因交流的结果。也就是混血。这第二种情况,使得今天有少量蒙古利亚人种个体不具有铲形门齿,而单眼皮原先在人群占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叁’ 《你好星期六》全员穿蒙古族服装,蒙古族服装的特色是什么
蒙古人的服饰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自古以来,蒙古人的祖先就生活在1500年前的草原上。他们有了第一套服装。他们用打猎得来的兽皮盖住下体和一些隐蔽的部位。后来他们做了领口可以绕着系的衣服,逐渐变成了现在的衣服,可以挡风御寒,穿的时候需要用长带子固定。综艺节目《你好星期六》把蒙古族的服饰全部展示出来,很有格调,很有气势,让大家相当震撼。
他们还发明了一些围在腰间的腰带,也是用其他材料制成的。它们不仅方便骑行和放牧,还能防潮防虫防蛇。他们用打猎得来的兽皮做鞋子,冬天在里面穿毡袜,可以抵御蒙古冬天的寒冷。蒙古族的服饰和长袍大多很宽,直筒会到脚跟,两边开叉,领口和袖口会有一些花贴边,这也是因为满足感的影响。大部分女性会喜欢红蓝头发,冬天会像男性一样戴一顶圆锥形的帽子。
‘肆’ 蒙古人的帽子是什么样子的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环境变化,蒙古人不同款式的帽子,都能够折射出蒙古人的精神境界和工艺水准。从一般生活服饰上升为审美个性,社会身份的标志物。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兽皮制作帽子的。后来逐渐有了棉、麻、丝等制作材料。虽然说头巾的产生早于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并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头巾的方法、样式与妇女有所区别,
蒙古帽子大体上有冬、夏两种类型。在12~13世纪,蒙古男人在帽顶插上海青鸟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设计成猛禽形状,这就是后来称其为栖鹰冠的帽子。蒙古帽子原先分为男女、礼仪、官吏、军戎、僧侣等不同的种类。在古代社会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会身份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因此有贵族与贫民、黄金家族与百姓之区分。
蒙古人特别看重头颅,头颅是不许别人随便触摸的。因此,帽子也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别人无意中伤到自己的帽子,意味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要是让人故意伤到帽子则意味着人格受到侮辱。
蒙古人认为:帽子和头颅同等重要,帽子有时就是主人的代替物。古曰“牲畜好赖,要看是谁放的,帽子如何,要看是谁戴的”。“二人行,长者为上,一人行,帽子为上”。如果两个人到蒙古人家做客,岁数大的人必须坐在正位,另一个则把帽子放在高处,自己找一位置坐下。此曰“放下帽子是我家,明天走了又是你家”。表明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理数,也体现帽子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任何重要场合,蒙古人都会注重戴帽迎客。一是证明自己的体面,二是表示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没有帽子或来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现在陌生人面前。在近代蒙古人家中,不管是贫富,都会想尽办法为出嫁姑娘置办头饰,这与蒙古人尊重帽子的习俗不无关系。
蒙古人尊重帽子,但是忌讳捡别人丢下的帽子。他们认为:口子朝下的物品盛不住好运气,还会把自己的人气遮住。头上更不能帽子套帽子,此法预示将受制众多压迫。有些民俗记载,如果妇女戴双层帽子就有可能嫁两次男人的说法。有一种说法:将自己的帽子丢弃,预示恶运离去。
蒙古人是特别爱惜自己的帽子。如果无意中将帽子掉在地下,就会用右手轻轻托起,亲吻一口再戴起帽子。如果帽子被别人踩踏或跨过的话,就要用火“净化”后方能戴上。进屋摘帽子时,必须将帽子搁置高处或放在折叠好的衣服之上。蒙古人在所有的服饰中,最珍惜和尊重的是帽子,它代表着主人的人气、人格以及尊严。
‘伍’ 以前古代蒙古人是什么发型
蒙古人的头发是辫发,他们的一大半头发都会被剃掉,仅留下前额上的一撮头发。这撮头发一直垂到眉毛,并把多余部分剔除,稍留些耳边上的头发。这里的头发尽量留起来,梳成辫子,长长地垂于耳侧。总体的样子就是两束辫子垂于耳侧,仅留前额一撮头发非常可爱。蒙古的女人结婚作了新娘,剃去前半部分头发,仅留后半部分并扎起来然后戴上类似于朝鲜人的那种帽子。帽子就像倒扣的钵盆使他紧贴于头上突出帽沿,蒙古人叫Bocca,帽子用树皮做成边上装饰漂亮的丝绸和羽毛。
蒙古男士的梳头辫发与修饰胡须等都有古老的传统习俗。古代蒙古人都留一种叫做“呼和勒”的发式。汉文献中称作“婆焦”。它的样式像汉族小儿在头顶留的三搭头,将头顶四周一弯头发剃去,留当前发而剪短散垂,将两边的头发辫做两髻,垂悬于左右肩之间。或者将额顶的散垂发剃掉,后脑上的头发编成一到数股,下垂于后背或系成垂鬟的习俗。这种发式通过元太祖、元成宗、元世祖的画像可知大概。民间传说中认为蒙古男士留有如此发式的原因在于模仿了部落的象征鸟——游隼或海东青的缘故。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男人放弃了留“呼和勒”发式的传统,直至解放为止都留有一种“贴别”的发式。贴别是把前额部分的头发剃掉,剩余头发分三股编成一条辫子,平时下垂与后背,参加劳动或走路时以顺时针方向盘绕在头顶上。男人的贴别发式的主要部分是从未剃过的“胎发”保留下来的。蒙古男孩子第一次剃发留贴别的行为叫做“乌日波”仪式。由于蒙古人认为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所以一般在
小孩长到三、五、七、九岁时,选择吉日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小孩的接生婆操刀剃发举行“乌日波”仪式。把剃下来的头发用哈达或白布包好珍藏终生。乌日波仪式是男人成长历程上的第一个庆典。所以尽量进行得严肃而隆重。在庆典上长者或接生婆给孩子品尝鲜奶和朗诵祝赞词,预祝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富足。男孩子长到十三至十五岁就意味着进入少年时代,从这时开始在辫子上系扎黑色线穗儿,从成年开始男人可以在贴别辫子上戴假发套。
蒙古男人剃头时要选择吉日良辰而且必须在上午的时间里进行。一般年长者为年少者理发。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年长者自己拿剪子(刀子)动了自己的头发之后,年少者才可以开始理发。忌讳亲生儿女为自己的父辈理发。理发时从右侧往左侧剃,不能动脑后的辫子。把剃下来的头发丢放在房屋西北方向的高地上。不能踩踏剪下来的头发,不能把头发与垃圾混在一起丢弃。也不能把两个人的头发混放在一起。
蒙古男人不能够长时间不理发或披散着头发走路。只有守孝期间不理发。过年或参加重大庆典活动前必须理发。
胡须是蒙古男人成年的标志。所以留胡须或留什么样的胡须有约定俗成的年龄规定。如果少年留胡须的话,马上就听到:“你跟爷爷是同辈?和父亲是弟兄?”等别人的嘲讽言语。男人到了二十五岁可以留上嘴唇的胡须。把胡须两端撮好略让往上翘,这种胡须称作“老虎胡子”,是年轻力壮的象征。男人到了三十七岁,被认为是进入了成熟老练,智勇双全的年龄,可以留下巴的胡须。到了四十九岁以后就可以留络腮胡,六十岁以后,对胡须不加以特别修饰,顺其自然,但是注重一种“五缕全胡”(两腮、下巴、上唇胡须下垂两角),认为这种胡须是德高望重,有福之人的标志,受到众人的尊敬。可是有些地方习俗中,保存着爷爷和父亲去世以前不能留胡须的约束。
‘陆’ 内蒙古男生颜值高吗
内蒙古男生颜值挺高的。
内蒙古男人太啰嗦,老婆出个门就念叨,是不是穿的有点少啊,露的好多啊,披件衣服啊,过会儿打个电话,老婆,要早点回家啊。
内蒙古男人太挑剔,内蒙古男人纯正的硬汉风,视大呼和为珍宝,喜欢烧麦杂碎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并不会无端生事,但遇事有分有寸。
内蒙古男人颜值太高,不仅内蒙古的闺女美,男生也是个个身材好颜值高,不仅如此,对于爱人,更是一心一意,矢志不渝。
内蒙古气候: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
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
全年大风日数平均在10—40天,70%发生在春季。其中锡林郭,乌兰察布高原达50天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数大部分地区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达20天以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呼鲁赤古特大风日,年均108天。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 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