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图片 » 牵马男人图片头像
扩展阅读
影视背景图片下载 2025-02-02 04:28:59
图片素材转换率 2025-02-02 04:27:04

牵马男人图片头像

发布时间: 2023-09-08 04:57:34

A. 秦兵马俑的介绍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兵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和兵码俑坑组成。展出的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8000个,排列成阵,气势壮观。俑分将军俑、铠甲俑、跪射俑等。坑内还出土有数万件实战兵器,馆内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展示了古长安往日的辉煌,也是长安何已会成为丝路起点的一个写照。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佣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佣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秦俑坑坐西向东,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计有陶俑陶马8000余件。自从一号坑开放以来,秦俑博物馆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无不赞不绝口。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这里参观,称赞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1000余件。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整装待发之势。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镞。其中箭长97厘米,八棱面。荆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这种利剑砍伤刺客的。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

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采光良好,观众可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看了兵马俑,人们不禁要问:修筑兵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们大致有四种说法:“守卫京城的宿卫军”、“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送葬的俑群”、“为表彰军功所树立的纪念碑”。据秦陵考古发掘表明,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布局是模拟他生前的宫城图。3座坑位于陵外城东东门大道北侧,似是驻扎在京城外守卫京师的宿卫军。

秦兵马俑身上隐蔽处多有刻画或戳印的文字,据一些专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马俑采用的是分体制作,然后安装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后,再入室烘烤。原来的兵马俑着有颜色,因年久剥蚀,现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随佛教传入形成的,秦兵马俑的发现否定了这种观点,有力证实秦代我国雕塑已成熟,并在我国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铜为主,兼含锡、铅等稀有金属,硬度为HR106度,表面镀铬,反映了我国秦代冶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度,大大超过同时代的域外国家。

秦兵马俑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它的发掘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据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计划投资1.1亿元进行秦俑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

秦始皇兵马俑挖掘始末
袁仲一:这个没有胡子,这个你看看,这个低头的。

主持人:就这个,对,全坑就这个。

袁仲一:就惟一的一个没胡子的,这是全坑惟一一个没有胡子的。

主持人:是吗,就在这个位置。

袁仲一:就它,就这个,那个低头的这个。

主持人:这是什么原因知道吗?

袁仲一:这个东西就说不清了,有可能做的人把胡子给忘了,有人说是女的,但显然不是女的,因为秦朝的时候没有女兵。它跟它是同一个人做的,就是咸阳敬(做的)。这旁边这个有个小个,小个这个呢,这个人叫宫光,这个人做的。

解说:兵马俑一号坑展厅中排列着形态各异的陶俑,数量多达6000多件,有些陶俑的身上刻有当初制造者的名字,目前发现参与兵马俑制造的工匠至少有87名。而无论身上是否刻有工匠名,袁老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它们的制造者是谁。

主持人:您看一个没有刻过工匠名字的,您能判断是谁做的,这个让我特别吃惊,这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袁仲一:它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做法不相同的。就跟我们现在看一些画家一样,某一张画是哪一个大师做的,一看就看出来。陶俑也是这样,摸长了以后就看出来了,这个俑是谁做的,那个俑是谁做的。

主持人:也就是练出了像鉴定书画一样的鉴定的本事。

袁仲一:咱就是摸常了吧,比较熟悉。我曾经发现一个宫丙,这个人做了45件。

主持人:这45件不见得都是刻过名字的?

袁老师:不见得都是刻过名字的,造型、风格相同,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主持人:风格相同,这种判断可以用语言描述吗?

袁仲一:比如拿宫丙做的陶俑来说,身材一般比较魁梧,力气也好像铁塔一样,头发做得非常逼真,但是有点过于程式化,和其他人做的陶俑不一样。有的人做的陶俑头发波浪似的,有的好像糊了一把泥巴造出来以后,用手指扒拉一下子。他不行,他是用筚状的工具,一丝一丝刮出来的,他的风格和其他人的风格有些不一样。

主持人:我想您跟这么多兵马俑看起来感情很深?

袁仲一:我对它非常熟悉,好像一闭上眼睛,就知道哪个陶俑在哪个位置,哪个陶俑在哪个位置,什么样的。

主持人:您跟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

袁仲一:感觉非常亲切。好像一个连长对他的士兵一样,对它非常熟悉。我曾经做了一首打油诗:“20余年痴迷间,与俑作伴情谊绵”,感觉非常亲切。

解说:袁仲一第一次见到兵马俑是在1974年,当年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的陕西农民,在打井的时候挖到了陶俑俑头。42岁的袁仲一被任命为考古发掘队的队长,带领几名考古队员继续打井区域周围的挖掘,越来越多的陶俑在泥土中被发现,袁仲一可以断定这应该是一个古代的陪葬坑。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挖掘之初几十天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巨大考古发现的冰山一角。

袁仲一:我们考古队发掘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这么重要,来的时候领导跟我们说,到了那里,很快挖完了,写个报告就完了。

主持人:当个普通的考古发现?

袁仲一:当个普通的考古发现。到了以后,谁知道这个兵马俑坑这样大,一号坑发现1万4000多平方米。

主持人:找不到边了。

袁仲一:发现里边有陶俑陶马6千件,这个东西,过去也发现了很多陪葬坑,陪葬坑一般比较小,规模这样大,数量这样多的,从来没见过。

主持人:那时候您是不是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

袁仲一:当时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后来我们又在附近发现了2号坑和3号坑,这3个兵马俑坑里发现陶俑陶马大概8千件,浩浩荡荡像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一样,一下子震惊了。

解说:在袁仲一和考古队员面前的竟然是一支庞大的地下军团。关于俑坑的存在,史书中没有任何的记载,也没有任何传说透露过一丝线索,它们到底是谁的军队呢?关中平原是秦汉至唐代的帝王谷,在兵马俑坑西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见一个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国的创建者秦始皇的陵墓。如此壮观的陪葬坑,会不会属于始皇帝呢?考古人员从泥土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在这只矛上刻有“寺工”字样。史书记载,寺工正是秦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这只戈上,右边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无可否认,这一列列如真人大小的兵马俑,正是始皇帝的陪葬。令袁仲一惊讶的是,他发现在1974年之前,各个时代的人至少有30余次都已经深入到兵马俑坑,甚至看到了陶俑,但他们最终却都与这个重大考古发现擦肩而过。

袁仲一:因为俑坑里有很多墓葬,墓葬有现在墓,最早的墓是东汉时期的墓葬。我给你举个例子。东汉有墓葬,2号坑的那个,夫妇俩的合葬墓,挖下去了,正好挖到一组陶马,陶马打碎了,打碎以后放到墓坑里,因为兵马俑坑是一个砖铺地,把两个棺材放到砖铺地上了。你说看到没有?还有一次,在2号坑里西北角那个地方,有一个大坑,那个大坑很大,有好几十平米,我们在清理淤泥过程里,发现有个铜钱,这个铜钱是民国初年的铜钱。也就是说,民国初年的时候,农民在那挖土,挖了几十平方米,暴露了几十个大陶俑,后来下雨,慢慢淤泥一点点把它盖住了,你说多少人看到了。

解说:两千年来兵马俑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它们存在的信息,并终于在20世纪七十年代走出了黑暗的幽宫。兵马俑带给世人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而触摸着这一个个如真人大小的雕塑,袁仲一被一个帝王的气派所震撼,始皇帝为什么要用如此大规模的陶俑陪葬?而这个开创中国第一个帝国的皇帝,又是怎样的人呢?

解说:袁仲一发现,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很明显它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破坏。1974年,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体。残破的头颅,断裂的手臂,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到处都是。是谁对这些陶俑有如此大的仇恨,将他们毁坏至此?《史记》中曾记载,项羽入关后曾大肆烧毁秦始皇陵中的宫殿建筑。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兵马俑坑也极有可能被毁于项羽的军队。

然而两千年后陶俑的修复工作却是极为困难的,考古队员每挖掘、修复一个兵马俑,平均要花上一个月至几个月的时间不等。至今因为碎片丢失,还有很多兵马俑残缺不全地站立在俑坑中。而且,这些埋于地下2千多年的珍贵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发生变化,如何保护它们的原貌,成为了袁仲一和考古队员面临的最大问题。

袁仲一:陶俑身上一些颜色的残迹,容易发生变化,因为颜色比较特殊,先打了一层生漆层,在生漆层上绘彩,这个生漆一直埋在地下2千多年了,本身就老化了,老化就和陶制本身是光的,形成了两张皮。

主持人:掀开了,粘不住了。

袁仲一:就形成了两张皮。你突然打开,暴露在空气里,水分马上消失,消失已经慢慢就翘起来了,翘起来以后就脱落了。

主持人:翘起来的过程多长时间?

袁仲一:翘起来的过程我们做了一些实验,一般是五分钟。五到六分钟,这样快。

主持人:那我们当时该怎么办?

袁仲一:要立即采取措施,剥出一小块以后要立即进行加固。

主持人:我们用什么办法加固。

袁仲一:用黏合剂。已经形成两张皮了,没有亲和力了先把它粘住,外边再用化学溶剂把它固定。

主持人:这一切要在5分钟内完成。

袁仲一:这一小块,大片不行。

主持人:边挖边得加固。

袁仲一:要这样的。另外还要这样,挖出来的时候要保证一定的水分,如果保持一定的湿度,追求含量比较高的话,翘边就慢。所以还要不断地喷洒水。

解说:一号坑挖掘的时候,出土的是一尊尊青灰色的陶俑,它们的身上有时带有一些红色或者紫色的残迹,为什么会这样?史书记载,秦陵工程即将收尾之际,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一直打到距离秦陵10公里处,数十万人只好遵命放弃陵园工程,前往前方作战。难道全部兵马俑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因为来不及全身绘彩就被匆匆埋入地下吗?在之后二号坑的挖掘中,袁仲一和考古队员有了一个意外发现,泥土中赫然掩埋着6件精美的彩陶俑。此时有人开始提出质疑,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全部都是彩绘,只是后来因为保护不当,它们颜色尽失变成了现在看到的青灰色。

袁仲一: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我是挖兵马俑的。几十年的。过去有这种宣传报道,说挖兵马俑挖出来是花花绿绿的,后来慢慢脱落,不是这样的。应该确切的说法是这样的,兵马俑原来是绘彩的。

主持人:都是绘彩的?

袁仲一:原来全部是绘彩的,刚做的时候就绘彩了。挖掘以前已经脱落了,因为这个地方靠近骊山,山洪暴发以后,大水把坑灌满了,我们在清理过程里发现,一个浸水线,水泡过的痕迹,水的深度1米2。

主持人:兵马俑一半以上。

袁仲一:另外有的兵马俑倒了,泡在水里边,大水泡当然颜色容易脱落了。这是一个。后来经过大火烧,尤其一号坑烧得非常严重。

解说:兵马俑坑中的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经遭遇过一场火劫。有人推测是项羽的部队,也有人说是修陵园的工人因为仇恨放的火。

袁仲一:经过水一泡,大火烧,这样颜色当然就脱落了,再保存不可能的。

主持人:实际上挖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脱落了。

袁仲一:颜色的残迹这样说,相对来说,2号坑因为是局部被火烧,颜色保护相对来说较多一点,但也不是完全。大体来说保存的比一号坑好一点,因为一号坑颜色基本上全部脱落,2号坑我们目前发现6件陶俑身上颜色基本上,大部分保存了。

主持人:我们经过技术处理保留了下来吗?

袁仲一:现在全部保留下来。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个彩漆脱落,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挖掘造成的。

袁仲一:不是这个问题。

解说:兵马俑的挖掘工作进行得缓慢但很顺利,至今在兵马俑坑中还有很多陶俑没有出土,完成这些挖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见证全部兵马俑出土面世的袁仲一先生,如今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最熟悉兵马俑的人,他也被尊为“秦俑之父”。(央视国际)

秦始皇兵马俑大型国宝文物珍品展,展出了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铜矛、铜弩等青铜兵器,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兵器埋于地下2000多年,出土时竟然光亮如新没有一点锈迹,这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惊叹和好奇。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部的彭文介绍,经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地质科学院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及激光分析,发现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厚度10至15微米,此外,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编写组用电子探针和X光萤光分析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镞,发现其表面也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其厚度为10微米。彭文说:“这说明秦俑坑的青铜兵器在制作过程中曾有意识地用铬酸盐和重铬酸盐处理过,使兵器表面生成一层浅灰色或深灰色的保护层来增加兵器的防腐抗锈能力,从而使兵器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铬盐氧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科学工艺,世界上镀铬的方法分电子镀铬和化学镀铬两种。电子镀铬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而产生的,德国1937年、美国1950年才先后在国际上申请了专利。而化学镀铬技术,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2000多年前创造的,这不能不说是冶金史上的奇迹。

B. 秦兵马俑介绍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20米是二号坑,它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曲尺形军阵,面积6000平方米,估计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马和鞍马近500多匹。第一单元即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第二单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过洞,是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的方阵,每乘战车有军士俑三件。第三单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过洞,是由19乘战车和100余件随车徒手兵俑组成的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功能守,自我保护力强,反应快速。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仍为作战的主要力量。木质战车因为年久已朽,但车辕、轮等却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车上的铜质构件尚存在。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3.7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共出土陶俑64件。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俑不同。后者配备的有长射程的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军幕。

在我国,陶俑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那时制作的陶俑体形较小,火候低,制作粗率。而秦兵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工艺水平极高。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出土时,因木椁腐朽,土层塌陷,两辆铜车马都残破严重,其中二号铜车马已碎成1,555片,经过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专家两年半细心艰苦的修复,二号铜车马于198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一号铜车马也于1988年正式展出。

这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二号车叫“安车”,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两侧有三个车窗,后面留门,门窗都可以灵活启闭,窗上的小孔可以调节空气,从中外望。车上有椭圆形伞状车盖。此车通体施以白色为底色的彩绘,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头、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这说明此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的安全的。

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的出土,为考证秦代冶金技术、车辆结构、工艺造型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将军俑(一号俑坑出土)

一号兵马俑坑T2方二过洞出土,通高1.97米,位于战车后(车为木质,已朽)。在车迹右侧伴出有鼓的遗迹一处,可知是掌握金鼓指挥军队的高级将领。此俑身穿双重长衣,外披彩色鱼鳞甲,双肩有短小的披膊(即护肩甲),胫部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鹖冠。双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剑状,其附近伴出青铜长剑1柄。身体强壮,长方面庞,两颊各有一撮浓,面容严肃,气质威武。
将军俑(一号俑坑出土)

一号兵马俑坑T20方十过洞出土,为指挥车上的高级将领。身穿彩色鱼鳞甲,头戴鹖冠,双手交于腹前作拄剑状。身体魁梧,五官粗犷,神态武勇。造型准确,比例合宜。尤其面部的塑造更为精彩,富有肖像性的特征。
将军俑(二号俑坑出土)

二号兵马俑坑T9试掘方出土,位于长方形车阵的左后角,是此车阵的高级将领。通高1.96米,身穿双重长衣,外披鱼鳞甲,下穿长裤,足穿翘尖履,头戴鹖冠。双臂自然下垂,右手半握拳,持物不明。长形脸,一把长须,神态雍容儒雅,好像手握雄兵百万,成败胸有成竹。
将军俑(一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一号兵马俑坑T1方三过洞车后,是指挥车上的高级将领。通高1.91米。此俑没穿铠甲,上身穿交领右 衽双重长衣,腰际束带。下身穿长裤,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鹖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带尾呈八字形垂于胸前。上身微向前倾,左手作拄剑状,右手持物不明。身体粗壮结实,大头宽面,容颜憨厚,性格纯朴,似出身于行伍的一位高级军吏。
铠甲武士俑(一号俑坑出土)

这3件武士俑的装束基本相同,都身穿交领右衽长衣,外披铠甲,下身穿短裤,腿扎裹腿,头绾圆形发髻。有的穿短靴,有的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双臂自然下垂,右手作提弓弩状。此类圆髻铠甲俑,一号兵马俑坑内目前共出土155件,其中有84件是跟随战车的隶属步兵俑,其余71件是独立步兵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步兵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俑的发髻部位于头顶的右侧,反映了秦人尚有的习俗。交领右衽长衣属于汉服,而短靴和腰际束的革带属于胡衣,显示了秦朝时民族文化的融合已深入到人民的生活。左面第一个武士俑身上有一刻文“尚”字,为陶工名,是此件陶俑的制作者。

铠甲武士俑(局部 三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三号俑坑南区的甬道内,是担任警卫任务的卫兵,秦国称为短兵。俑身穿铠甲,脑后绾六股宽辫形的扁髻。右臂前曲,右手作持长兵状,威然挺立,神态英武。身体的塑造手法比较简洁,无过多的虚饰。面部的雕刻细腻,风格明快。眉毛经过艺术夸张,塑得棱角分明,远看使面目的轮廓更加清晰。面部施粉红色,眼睛绘白睛黑珠,炯炯有神。此俑是三号俑坑中比较成功的佳作。

铠甲武士俑(一号俑坑出土)

这些武士俑都是一号兵马俑军阵的步兵俑,以其装束的不同可分为两类:图1、图4是介帻铠甲武士俑,图2、图3、图6是扁髻铠甲武士俑。介帻铠甲俑身穿交领右衽长衣,外披铠甲,双肩有披膊。下穿短裤,胫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履。头绾圆形发髻,上罩尖顶的圆形软布帽(古名介帻)。左手作握剑状,有手作提弓弩状。图5的背甲上有两个陶环,环上原系结着箭箙,箙内有箭百支。介帻铠甲俑是重装步兵俑,一号兵马俑坑内已出土403件,其中独立步兵俑88件,隶属于战车的步兵俑315件。介帻铠甲俑不戴头盔,作战英勇,是秦国步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扁髻铠甲俑的装束与介帻铠甲俑的主要区别,是在脑后绾六股宽辫形扁髻。有的扎裹腿,有的缚护腿;有的穿靴,有的穿履。有的握弓弩,有的持矛、戈等长兵。图6的手势比较特殊,左手半握拳,手腕扭转拳心向左下方,持物不明。一号俑坑内现已出土扁髻铠甲俑51件,其中独立步兵俑22件,隶属于战车的步兵俑29件。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战袍武士俑(一号俑坑出土)

这两件武士俑为轻装步兵俑。身穿交领右衽长衣,腰束革带;下穿短裤,腿扎行滕;足登履;头绾圆形髻。左手作按剑状,右手作提弓状。俑的附近伴出有成束的铜镞及铜弩机。图7的武士俑身材修长,长方面庞,五官粗犷,是关中秦人的典型形象。图8的武士俑,高颧骨,络腮大胡,似来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士兵形象。一号俑坑内现己出土战袍武士俑400件,多为军阵的前锋。
骑兵俑(二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二号俑坑T12试掘方内,马身长约2米,通首高1.72米。马背上雕有鞍鞯,头上戴有络头、衔、缰。骑兵俑身高1.80米,立于马前,一手牵拉马缰,一手作提弓状。骑兵俑的铠甲比步兵和车兵的甲衣短,长度仅及腰际,双肩无护肩甲,这样便于骑马和操持弓弩。上衣为窄袖口,双襟交掩于胸前,长度及膝,这样抬腿上马比较方便。下身穿长裤,足登短靴,头戴圆形小帽,帽上有带扣结颔下。骑兵俑的服饰是秦人服饰与古之“胡服”交融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之一。

鞍马(二号俑坑出土)

二号兵马俑坑T12试掘方出土。马身长约2米,通首高1.72米。剪鬃辫尾,两耳前耸,张口作嘶鸣状,马背上雕着两端略微隆起中部下凹的鞍垫。鞍的质地似为皮革,鞍面为红色,上面缀有八排粉红色的鞍钉。鞍下衬着绿色的鞯,鞍的两侧及前后两端缀有叶形及条带形的彩带作为装饰,鞍上有条类似皮质的扣带盘绕马腹,把鞍紧紧固着于马背上。鞍后有秋攀于马臀,以防鞍向前滑动。过去认为中国马鞍的出现始于汉。秦俑坑骑兵马的出土证明秦王朝时已有了低桥鞍,只是还没有马镫。马镫始于西晋时代,到隋唐时代带马镫的高桥鞍出现,骑兵马具的发展才进入成熟阶段。

鞍马(二号俑坑出土)

鞍马头部 鞍马局部

牵马俑头像(二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二号俑坑北半部T12试掘方。容颜端庄,一双大眼绘着白睛黑眼珠,灼灼有神。面部轮廓清晰,肌肉起伏的变化合乎解剖原理,是件优秀的艺术佳作,身上残存的彩色较多,朱红色的衣领和联甲带,面部施色两层,下层为红色,上层为粉红色
御手俑(局部 一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一号俑坑东端T10方七过洞的一乘战车旁。通高1.88米。身穿铠甲,双肩无披膊,戴长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双臂向前半举,双手作控辔状。身微前倾,目光下视,神情专注地控驭着车马,是个忠于职守的御手。兵马俑坑出土的御手俑头上都戴冠,其地位高于一般士卒。

御手俑(二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二号兵马俑坑T1试掘方战车后。通高1.89米。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缚护腿,足穿履,头缩圆形发髻。戴长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带尾垂于胸前。甲衣比较特殊,双臂的护甲(古名披膊)长及手腕,手上并罩有护手甲,颈部亦围有护甲(古名盆领)。这种甲衣为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所仅见。古代战车上的御手站在车上控驭车马,目标大容易受到敌人箭镞的伤害。御手一旦受伤则车易失控,造成军队混乱而致败,所以特别注重对御手的防护。

车右俑(二号俑坑出土)(图1)

二号俑坑南侧T1试掘方一过洞出土。高1.82米。同出的还有御手俑和车左俑。三件俑在车上作横一字形排列,中间为御手,两侧的甲士古名之为车左和车右。此俑居于车的右侧,故名车右俑。身穿长衣,外披铠甲,胫缚护腿,足穿履。绾圆形发髻。左足向左前方跨半步作丁步站立姿势,右臂前曲作持戈、矛等兵器状。左臂下垂,衣袖绾于肘部,曲掌掌心向下作按车状。头微向左侧转作凝神听令状。只要一声令下,即可腾跃登车,驰骋疆场。

车左俑(二号俑坑出土)(图2)

二号俑坑南侧T1试掘方出土。高1.82米。位于战车的左侧,一手作按车状,一手作持长柄兵器状。古代战车上三名甲士的职责:御手负责驾驭车马,车左和车右分别负责与车两侧的敌人格斗,所谓“左攻于左”、“右攻于右”。古代的车战,是双方的战车相向冲击错毂交战,车左和车右的分工是与这种战法相适应的。

将军俑(一号俑坑出土) (图2)

出土于一号俑坑一乘指挥车后,高1.93米。身穿内外两重长衣,外披鱼鳞甲,前胸甲的下摆呈尖角形,背甲的下摆平齐,长及腰际,双肩无披膊(肩甲)。头戴鹖冠,足穿履。双臂自然下垂,右手缩于袖管内,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五官清秀,一把长须,显得足智多谋。

将军俑(一号俑坑出土) (图3)

出土于一号俑坑东端T19方九过洞的指挥车旁,车迹的附近伴出铜甬钟1件。钟是指挥军队的号令之一,所谓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俑高1.95米,身穿交领右衽内外两重长衣,腰束革带,腿缚护腿,头戴鹖冠,没穿铠甲,是轻装的将军俑。左手作拄剑状,右手半握拳,持物不明。
将军俑(一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一号俑坑东端T10方五过洞的一乘指挥车旁,车迹的附近伴出鼓的遗迹。鼓为将领用以指挥军队的号令之一,所谓“鼓之则进,重鼓则击”,俑通高1.96米,身穿两重长衣,外披鱼鳞甲,双肩无披膊。甲的周边彩绘的花纹已脱落。头发拢于脑后绾成扁髻,戴鹖冠。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拇指与食指、中指相捏缩于袖管内,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下巴有长须,面带笑容,显得性格开朗。衣角上有“宫臧”二字印文,为陶工名,是此俑的制作者。
将军俑(一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一号俑坑中部一指挥车旁,通高1.97米。身穿彩色鱼鳞甲,甲上的花纹已脱落仅在泥土上留有残迹。戴鹖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带尾飘于胸前。双手交于腹前作拄剑状。络腮胡,容颜开朗,性格豁达。
将军俑(二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二号偏坑东北角的T4试掘方内,通高1.95米。身穿双重长衣,外披鱼鳞甲,双肩有短小的披膊,戴鹖冠。双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剑状,二号俑坑的督兵方阵由跪射俑和立射俑组成。此将军俑位于弩兵方阵的左后角,当为弩兵的指挥官。

C. 第一张彩色相片是什么时侯

http://photo.cl2000.com/ziliaoguan/wen009.shtml
世界摄影首事年表

史前摄影(1825—1839)
1825 ○N·J·尼埃普斯用阳光摄影法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牵马少年》,画面翻拍十七世纪的一幅荷兰版画。
1826 ○世界上第一幅实景照片《窗外景色》问世,是法国J·N·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摄成功的,曝光时间长达
8小时。
○W·H·塔尔波特拍摄了“窗口”。留有指印的纸基负片,大小是25mm2, 现存最早的负片。

1837 ○法国L·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了《画室》。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1838 ○L·达盖尔拍摄了《花园街》一片,是摄影史中第一幅城市风俗摄影作品。

早期摄影(1840—1889)

1839 ○法国学术院举行的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宣布是年八月十九日是世界摄影术诞生日。
○《达盖尔摄影手册》于八月二十日开始发行,是世界上最早介绍摄影术的书籍。
○A·昂克诺恩摄制的《救世主的雕刻头像叠印在株树叶上》,是世界上第一幅叠印照片。
○10月16日萨克斯顿的《费城风光》一片为美国现存最早一幅银版法照片。
○世界摄影史上第一件摄影文史材料,是法国天文学家、国会议员F·阿拉哥为达盖尔代为申请专利的报告书《关于达盖尔式摄影法的报告》。
○W·H·塔尔波特,在实验中将实物置于涂有硝酸银或盐化银的纸上,使之曝光,并以安摩尼亚或碘化钾定影制作成画面有该实物影象的“照片”。这些照片应是摄影史中最早的“无底照片”或曰“物影照片”。
○出现首批建筑摄影照片。如W· H· 塔尔波特的《拉科克修道院》,P· G· J· 洛特宾耶雷的《雅典的卫城入口》等作品。
○R·科尼利厄的《自画像》为现存的最早人像摄影作品。(也有材料说是A·沃尔科德于1840年用达盖尔法于年底拍摄J·约翰逊的《侧面像》为最早人像摄影作品)。
○“摄影”(photography)、“负片”(Negative)、“正片”(positive)出自J·赫谢尔爵士的建议,也有说早在1937年H?弗洛朗斯就用photographie一词。
〇W· H·塔尔波特成功拍摄了显微镜下的物体。
1840 ○摄影史上现存最早的一幅人体摄影,是佚名拍摄的《裸女》。
○H·巴亚尔拍摄的《溺水者自拍像》是世界上第一幅“有感而发”的摄影作品。同时摄影史家认为:它还是摄影艺术中“荒诞摄影”这一品种第一幅“萌发”性作品和首幅自拍照片。
○世界上第一幅天文摄影是美国化学家J·W·德雷珀拍摄的月蚀照片。
○三月,A·沃尔科德和J·约翰逊合作,在美国纽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人像摄影室。
○世界上第一部以照片印制作插图的书籍是《达盖尔式摄影法——巴黎及其近郊风光》一书。
○3月23日,比亚德和高达德开设了欧洲最早一家营业照相馆。
○J·N·尼埃普斯之子伊西多撰写出版了一本题为《完全不正确达盖尔式摄影法的命名是怎样造成的》的书是第一本摄影史书籍。
1842 ○摄影史上第一幅新闻照片是比欧乌和K·F·斯特尔茨纳两人拍摄的《大火后的汉堡》。
○法国光学家勒雷布克运用银版照相法首次拍摄太阳影象;美国德雷佩尔首次以照片记录了太阳光谱。
○世界上第一幅特写照片是P·基罗拍摄的《热那亚寺前的塑像》。
○现存最早彩色照片是Y·贝亚尔手工着色制成的《风景》,为卡罗式摄影法。
1843 ○W·H·塔尔波特创立了世界首家照片印晒车间。
○R·亚丹森开设了苏格兰第一家人像摄影室。
1844 ○W·H·塔尔波特从是年开始至1846年这段时间出版的《自然的画笔》是世界上第一本用真正的照片作插图的书籍,该书分六个分册,3年出齐。
○有文字可考,首位在中国用银版法拍摄的是法国海关总检察官J·埃及尔,同时来华的还有他的同胞传教士G·南格禄,也写有照相器具。当时埃及尔任法国贸易谈判代表,来华进行中法贸易协定的谈判。据记载他拍摄了该协定的签字仪式,中国外交第一人耆英的小照及广东奥门的一些风景照。

1845 ○佚名拍摄的《青蛙血球》,是世界上第一幅显微摄影,开医学摄影先河。
○H·巴亚尔摄制的《H·巴亚尔在他的花园》,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负像照片。
1846 ○银版法照相首幅纪录行军的作品,拍的是在墨西哥战争中,一位美国准将率部通过萨尔蒂约城时的情景。
1847 ○T·库蒂尔拍摄的舞台照片《古罗马的没落》,是目前仅见的最早的成熟舞台摄影作品。
○伦敦出现“卡罗摄影俱乐部”的群众性摄影团体。
1848 ○“拉斐尔前派”小组成立。该小组中坚者为J·M·卡梅隆。后于1853年解散。
1849 ○现存最早的“立体照片”是D·普鲁斯特拍摄的照片。
1850 ○纽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专登银版法照片和光线画的定期摄影杂志。而英国最早的摄影杂志《英国摄影》,则迟至1853年3月创刊。
○世界首幅多次曝光摄影作品是J·奇斯拍摄的《爱丁堡城》。
○世界上第一本纪实摄影画册,是本年出版的法国摄影家M·杜坎编印反映近东地区历史遗址的豪华本画册。
1851 ○W·H·F·塔尔波特在暗室里用高强度电火花作曝光控制,快门打开不动拍摄了一幅旋转着的车轮的照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高速摄影照片。
○英国在伦敦举办国际工业成果展览会上展出一幅O·G ·雷兰德拍摄的达盖尔式摄影作品。
1852 ○世界首次大型影展在伦敦揭幕。
○欧洲瑞士科学家第一次在犯罪侦察中引入摄影术。
○英国摄影家R·贝亚德发明了拼接合成法的暗房工艺,为以后“集锦照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1853 ○旅游摄影发端之作是P·D·巴比特拍摄的《尼加拉瀑布》。
○1月20日“伦敦摄影学会”成立,会长是C·伊斯特莱克。它是摄影史中最早使用“学会”或“协会”这种词的摄影组织。它的前身是1847年成立 的由卡罗式摄影法爱好者组成的摄影俱乐部。3月,该会创办了世界最早的摄影杂志《英国摄影》。
1854 ○伦敦摄影学会举办了第1届影展,展出作品1500幅。
○巴黎出现将不动产的照片贴在广告上以招徕顾客,为广告摄影之雏形。
○法国摄影学会成立,会长为E·杜利欧。
○5月26日威廉和F·兰根海姆,用银版摄影术拍摄了日蚀系列照片,为最早的科学摄影。
1855 ○摄影史上最早的战地摄影是本年4月由R?芬顿和助手M?斯帕林拍摄克里米亚战争的之行,时间长达三个月,获底片360(一说为312)张。归来后,于十月在伦敦举办了自己的影展,该影是世界首届新闻摄影展览,展出照片312幅。10月27日《伦敦新闻画报》评述说“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同时又作为事实的纪录和再现手段的卓越成就”让人惊叹。
○在摄影室里拍情节性的作品,首推O·G·雷兰德创作的《玩耍》。
○“修描照片”首创者是H·斯芬格尔,它最先出现在巴黎的工业展览会上。
○德国发明家W?鲍尔借助潜艇舷窗拍摄水下景物,虽没有成功,但却是摄影史上首例水下摄影(也有材料说, 摄影史上首例水下摄影室英人W·汤逊,时间在1856年)。
○O·G·雷兰德首幅“集锦照片”参加展出,因此翌年被吸收为伦敦摄影学会会员。
1856 ○世界上第一幅海洋风景照片是G·L·格雷拍摄的《海景》。
○被摄影史家认定为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是A·芒特摄制的《马内和B·莫里索》。
○英国伦敦大学增设了摄影技术科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设立摄影教育的学校。
○ 法国风光摄影家G·勒格雷在伦敦展出自已叠印而成的照片,公开了自己的“叠印技术”。
1857 ○摄影史上绘画主义经典作品《两种生活方式》(O·G·雷兰德)在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中展出。
○荷兰科学家P·F·米德武尔特至长崎传授摄影,日本从此开始摄影活动。
1858 ○第一幅用L·达盖尔银版法成功拍摄动态的摄影作品是一幅佚名拍摄的《法军从意大利凯旋而归》。
○法国巴黎着名人像摄影家纳达尔是一位勇于开拓的摄影家,他乘气球摄影,成为高空摄影第一人。其作品则是首次高空摄影作品(时间有作1856年)。
○斯凯夫于第一个成功拍摄了炮弹弹道轨线照片。
1859 ○纳达尔首次成功用苯电池碳素灯拍摄了《巴黎地下墓地》。
○摄影史上首次大量人体摄影作品参展的展览会是巴黎万国博览会。会中展出148位摄影家的一千余幅人体摄影作品。
○出现最初的街头动态照片。
1861 ○世界第一幅加色法彩色照片是J·C·马克斯韦尔摄制《格子图案的缎带》。
○世界首幅世界性高山摄影作品是7月由巴逊兄弟拍摄、高度为15780英尺的《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蒙布兰峰与冰河》。
1862 ○商业摄影之父、名片摄影发明人A·A·E·迪斯德里的《摄影艺术》一书出版。
○A·布朗开始翻拍博物馆的会画作品,成为艺术品翻拍复制第一人。
○街头摄影家G·汤姆逊开始街头拍摄,成为最早实录生活的摄影家。
○11月日人上野彦马在长崎中岛河畔开设日本最早照相馆。
1863 ○波斯顿摄影家W?芒勒通过多次曝光或者是迭放工艺,首次制作所谓“灵魂”照片。
1865 ○D·C·华盛顿拍摄的四幅一组的《暗杀林肯总统的罪犯被处绞刑》是摄影史中第一组系列新闻摄影照片。
○佚名成功地拍摄出人类第一幅月球照片。
○4月29日美国第一次用照片作招贴画,悬赏辑拿暗杀林肯的凶犯。
1866 ○年仅10岁J·H·拉蒂格拍摄的《乔斯乌在他的轮胎艇里》被收入专着,因而成为世界最年幼的摄影家。1911年15岁创作的《巴黎劳涅林荫大道上》是享誉摄影史的名作。
1867 ○J·M·卡梅隆开始拍摄特写人像,开拓出新的摄影艺术感受。
1868 ○H·P·罗宾森名着《摄影的艺术效果》一书在英国出版。奠定了摄影绘画主义的理论基础(出版时间亦有作1869年)。
1869 ○世界上第一幅用减色法获得的彩色照片是L·D·奥伦的摄制的《叶子》。
○H·P·鲁宾逊出版一本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谈论摄影艺术和摄影创作的 专着——《摄影的艺术效果》。
○C·科罗斯出版《彩色摄影一般问题的处理》一书,是摄影史上第一本关于彩色摄影的专着。
1871 ○英国R·L·马杜克斯公布溴化银明胶干版法,使摄影与制感光材料分家, 揭开了近代摄影序幕。
1873 ○美国《纽约图画》首次采用照相铜版法印出拍摄曼哈顿斯垣威议政厅的照片。
1877 ○E·麦布里奇年内成功地拍摄了动体连续摄影作品《运动中的马》(拍摄时间也有作1879年)。
○第一家电灯照明摄影室在伦敦里陈特街开业,灯光照度6000烛光,曝光时间为3-10秒。
1879 ○摄影史中的印象派作品最早的是邱恩拍摄的《H·钦白尼斯》。
1880 ○最早用照相铜版法在报纸上印制新闻照片的报纸是3月4日出版的《纽约每日画报》(也有说是《纽约每日先驱报》),它就是霍顿的《棚户区》(也有说是1904年5月7日的(每日镜报)是首先刊登新闻摄影作品的)。
1882 ○法国摄影家E·J·马雷用一张感光板成功拍摄了连续动作的照片。
○法国“巴黎摄影俱乐部”成立。

近代摄影(1890—1917)

1886 ○摄影家帕诺夫创作的《巡回展览画派美术家们》是摄影史中最早的一幅团体照佳作。
○摄影史中第一次人物专访照片是P·纳达尔拍摄的《纳达尔采访百岁化学家·谢夫罗尔》组照。
○P·H·爱默生发表题为《摄影,一门富于画意的艺术》的讲话,他肯定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认为其它一切平面的视觉艺术在表现景物透视的准确性而言,都不及摄影,他指责H·P·鲁宾森的言论是“艺术谬论的典型”。
○摄影史中第一本摄影艺术作品画册《诺福克开阔地生活和风景》(作者是P·H·埃默森)出版。
1887 ○摄影史上第一幅用闪光灯照明的摄影作品是J·A·里斯拍摄的《宣读誓言》;也有材料说,第一个使用镁光拍摄成功的是法国纳达(一说为德国J·盖迪克等人)。
○E·J·迈布里奇专集《动物的运动,根据电气摄影进行的有关动物运动的连续形态的研究》出版,本书是最早收有人体照片的书籍。
1889 ○P·H·爱默生名着《自然主义摄影》年内在英国正式出版。
○《英国摄影杂志》首次使用“Document”(可译作写实或文献性)一词。
○巴黎博览会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摄影明信片,画面是艾菲尔铁塔。
○日本成立日本写真学会。
○写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最早出现于是年《英国摄影杂志》。
1890 ○世界第一个摄影画刊《美国画报》在美创刊(亦有作1892年创刊)。
○美国开始用照片代替绘画作广告。
○H·P·罗宾森举办了首届印象派摄影展览(一作1893年)。
○G·德比逊参加展览的首幅印象派照片是《葱田》。
○伦敦木刻家P·马丁将照相机伪装成提箱,偷拍街景,成为偷拍这一拍摄方法的开创者。
○7月,东京《每日新闻》首次试用照相铜版术制作照片。
1891 ○A·斯蒂格里茨出版专着《摄影创作的艺术原理》一书。
○P·H·爱默生《自然主义摄影的灭亡》一书出版,完全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摄影艺术观点。
1892 ○“伦敦摄影学会”解体。其中年青摄影家另立门户,组成“连环会”,翌年,在伦敦举办国际画意影展“连环会摄影沙龙”展出作品300幅,题材广泛。推动了画意摄影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第一家新闻摄影画刊《美国画刊》发行。
1893 ○摄影史上第一个使用4×5cm小型照相机到现场拍摄景点的摄影家是A·斯蒂格里茨,作品题为《终点》。
○法国举办第一届印象派摄影作品展。
○巴黎摄影俱乐部举办首届摄影艺术展览,强调“以卓越的技术呈现真正艺术特性”。
○英国“连环会”举办首届名为“摄影沙龙”的影展。
○德国汉堡艺术博物馆画廊首次举办《国际业余摄影展》。
○“连环会”举办首届摄影作品展,以后每年一次,直至1909年。
○德国一位艺术史家A?利希瓦克发起了该国的画意摄影运动,组织了德国“第一届国际业余摄影展览”展出六千幅作品。
1894 ○伦敦摄影学会更名为“皇家摄影学会”。
○俄国建立“俄国摄影协会”。
○巴黎摄影俱乐部成立,并举办第一届“法国沙龙”展览。宣称该展览是“标准的摄影艺术的园地”。
1895 ○《摄影年鉴》首次出现于英国和德国(有材料说是1897年)。
○首次使用水下闪光灯拍摄游鱼。
1896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并成功地拍摄出首幅X光 照片——他夫人一只带戒子的手。
○美国首家“摄影沙龙”成立。
○美国国家艺术馆以300美元购入50幅摄影作品馆藏,开馆藏摄影作品之先锋(一说于1940年美国现代艺术馆建立摄影部和摄影展厅成为收藏摄影作品第一家)。
○美国“摄影爱好者协会”与“纽约摄影俱乐部”合并组成“摄影俱乐部”,并出版《摄影简讯》。
1898 ○美国G·格兰瑟姆组建了世界首家图片社,向报介出售新闻照片。
1900 ○英国伦敦举办“美国画意摄影新学派”作品展。
1902 ○在A·斯蒂格里茨倡导下,在美国成立了决心与奉文艺复兴画风为圭臬的“高艺术”摄影分道扬镳的摄影组织——“摄影分离小组”(又有译作“摄影决裂者”)组织。该派于1905年成立“291展厅”,1910年出版《摄影作品》,至1917年截止,给绘画主义带来新的生机,画意摄影中心从英国移至美国。
○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P·汤普森从事新闻摄影教育,美国大学始有新闻摄影课。
1903 ○在英国伦敦成立国际画意派摄影家学会。
○斯蒂格里茨的《摄影作品》季刊问世。
1904 ○英国《每日镜报》刊出新闻照片,成为世界上首家刊用新闻照片的报纸。
○9月30日,日本《朝日新闻》刊出照片,为日本报刊刊登照片之始。
1905 ○“291”画廊在纽约成立。
1907 ○第一本摄影科学典范性着作出版,它是C·E·K·米斯和S·E·谢泼德合着的《摄影制作的理论探索》。
○11月,纽约“摄影决裂者展厅”举办E·J·斯泰肯、A·斯蒂格里茨、F·尤金三人彩色摄影作品联展,这是摄影历史上第一个彩色作品展(有说为1904年)。
○法国工程师E·伯兰发明照片传真仪器,首次公开传真路线为巴黎—里昂—波尔多—巴黎,传真电路为1067哩。
1909 ○英国“连环会”解散,其中部分成员另组建成立“伦敦摄影家沙龙”英国绘画主义摄影从此衰落。
○法国摄影家乌里赛从飞机上拍摄大地。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摄影。
○L·W·海因完成了两组反映美国童工非人生活的照片促使美国会制定了童工法,第一次显示了纪实摄影干预生活的巨大威力。
1910 ○摄影家W·瓦内克成功地抢拍了《威廉市长被枪击》这张新闻照片,使他成为第一位拍摄突发性事件的新闻记者。
○由A·斯蒂格里茨筹办的《国际艺术摄影展》在纽约州水牛城奥尔布赖特展览馆举办,可视作欧美画意派摄影的总结性和回顾性的一次展出(有说是1908年,纽约布法罗)。
○德国最早纪实摄影家H?齐勒拍出《柏林》,是第一个关心社会的摄影家。
1911 ○意大利摄影家A·G·布拉加格利亚开始长时间曝光拍动体的实验,并于1913年汇集成册,出版《未来派动态照片》的画册。
1912 ○A·L·科伯恩拍摄一套题为《从纽约之巅看纽约》的组照,为后来出现的抽象摄影流派之始。
1914 ○在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批空中侦察照片出世。
1915 ○P·斯特兰德拍摄了一批象《墙影》、《碗和梨》这样的作品,从而成为纯粹派摄影这一流派的开山人。
1916 ○成立“美国画意摄影家学会”。

现代摄影(1918—1959)

1917 ○英国摄影家A·L·科伯恩用“万花筒”拍摄出一批被他称为“旋涡式照片”的作品,成为摄影创作中抽象派之发端(该作品创作时间亦有作1916年)。
○A·L·科伯恩的《波尔多画报》问世。
○美国“摄影决裂者”解体,《摄影作品》停刊。
○美国建立美国新闻普利策奖。
1918 ○夏德创作最初的抽象主义摄影作品《夏德画报》。
○苏摄影先驱M·纳佩尔鲍姆在斯摩尔尼会议厅给列宁拍摄了第一张标准肖像。
○苏联成立在苏俄教育人民委员会领导下的摄影、电影委员会,下设时事政治摄影局。另中央报刊有各自的摄影部。
1919 ○摄影史中达达主义摄影首展在美国揭幕。
○八月二十七日,列宁下令将旧俄时期的摄影和电影企业收归国有,是日就成为苏联摄影的诞生日。
○魁登菲尔特创作出一种名为“光画”的“绝对摄影”。
○美国第一张假新闻照片出现于纽约《傍晚画报》,为该报制作。
1920 ○“赖依画报”抽象作品问世。
○P·斯特兰德最先提出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理念。
1921 ○曼·瑞创造的“瑞式照片”问世。
○巴黎举办第一届国际“达达主义”展览。
1922 ○A·斯蒂格里茨首幅以云为题材的摄影作品问世。至1930年,他将经8年之努力拍摄云的照片汇成总题为《十幅云的连续摄影》(又称《天空之歌》),并提出“等效”的摄影新概念,为五十年代“主观主义摄影”奠定了美学基础。
○L·W·纳吉创作第一幅“物影照片”。后在“柏林狂飚馆展出”。
1923 ○俄国彼得格勒成立“艺术摄影与技术摄影家协会”。
1924 ○新即物主义(新现实主义)摄影问世(诞生时间也有作1922年)。
○9月,俄国“艺术摄影与技术摄影家协会”和“技术协会第5部”联合举办该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影展,分“新闻摄影与社会新闻”、“科学技术摄影”、“艺术摄影”及其他四个部分,共展出照片3000幅。
○美国新闻普利策奖中增设最佳新闻照片奖。
1925 ○至1928年,苏联在莫斯科先后举办了以摄影作品为主的“动态摄影”。
○M·纳吉出版了《绘画?摄影?电影》一书,对现代视觉艺术作出前瞻性的论述。
○首届“超现实主义摄影展”在法国巴黎举办(有说1924)。
○闪光灯泡问世,取代1864年问世的镁光条,1887年问世的镁光灯。
1926 ○苏联成立“苏联记者协会”。
○10月,德国出版《工人摄影》后被希特勒查封。
○苏联出版《苏联摄影》杂志。
○C·马丁和W·赫朗格成功在佛罗里达的德莱托图加斯水下50英尺,拍摄热带鱼美丽的条纹,成为历史上第一幅水下彩色照片。
1827 ○美联社成立摄影服务处(AP)。
○德国成立工人摄影家联盟。
1928 ○摄影家S·洛伦特拍摄了一组具有完整的情节性的“摄影故事”,是现代摄影小说这一摄影样式第一人(也有材说L·W·海因是该体裁摄影的第一人)。
○德国摄影家E·沙乐门用小型相机偷拍谋杀案宣判现场成功,将偷拍引入新闻摄影。
○新即物主义倡导者德国摄影家A·R—帕邱,将从1922年开始探索或创作的新即物主义作品汇集起来,题为《美丽的世界》出版,是该流派的第一本作品集。布洛斯费尔德《艺术的原形》(出版时间亦有作1929)、葛伦显《新摄影视觉》(1942)均是该流派的力作。
○莫斯科举办十月革命后首次大展——“1917-1927年苏联摄影”。
○德国摄影家R·巴奇出版《美丽的世界》画册,提倡如实摄影,对“新客 观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法国第一家现代摄影画报《观察》问世。
1929 ○曼·瑞第一个使用中余曝光这一技法摄制作品——《裸女》。
○韦斯顿兄弟在德国斯图加特的“电影与摄影国际影展”中首次展出新即物主义摄影作品。
○“德国摄影服务社”在柏林成立,是该国新闻摄影记者的活动中心。
○新即物主义摄影家K·布劳斯菲尔德的影集《自然的艺术形态》出版发行。
1931 ○H·C布列松开始在世界各国“抓拍”,“堪的”派由此诞生。
○美国埃杰顿发明频闪电子闪光灯(发明时间有作1928年)。
1932 ○摄影史中反画意摄影的团体——“f/64摄影小组”在美国成立,该组织是一群新即物主义者的集合体。
1935 ○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达达与超现实主义幻想艺术展》。
○1月1日美联社用一条连接25个城市47家报纸的电话线,成功地将《坠毁在美国纽约州阿迪朗达克山中的飞机》新闻照片传给他们,从此进入照片传真时代。
○美国摄影年鉴创刊。
1936 ○提倡纪实摄影的“摄影同盟会”在美国成立。
1937 ○美国二月一日出版的《生活》杂志刊登摄影小说《巴赛尔女子大学》。作者为A·艾森斯塔特,由24幅照片组成。从而成为摄影史中最早刊登摄影小说的刊物。
○今年问世的新闻照片《飞艇兴登堡号坠毁》,是摄影史上第一幅用彩色反转片在现场抢拍的新闻照片。
○第一张用柯达彩色幻灯片制作的杂志封面是4月号的“美国”。
○第一次全苏摄影艺术展览在莫斯科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举行。展出各类题材摄影作品1500张。
1939 ○法国发行纪念摄影术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
1940 ○N·亚当斯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美术学院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摄影系。
1941 ○美国成立“美国杂志摄影家学会”。
○美国女摄影家M·B·怀特于本年6月(有材料说是8月1日)进入克里姆林宫拍摄了斯大林肖像,从而成为第一个拍摄斯大林肖像的外国记者。
○据史载,世界上传播最广的西方领导人的照片是本年Y·卡休拍摄的《邱吉尔》。
1942 ○普利策新闻奖增设第一个新闻摄影奖,荣获此奖的是布鲁克斯于去年拍摄的《罢工纠察线上的斗争》。1968年增设第二个新闻摄影奖(专题特写)。
1944 ○A·亚当斯于今年拍摄了一幅题为《月出》的照片。后来成为摄影家亲自制作、签名后销售最多的照片。共计750幅,最高价格是71000美元。(按:作者作品总销售额多达32000幅,为摄影家中之最)。
1947 ○世界第一家向各国报刊供应图片的组织名为“玛格南”(有译作“玛农摄影合作社”)。今年在法国巴黎成立。它是一个纪实加抓拍的摄影家组织。发启人R·卡帕、H·C—布列松、G·罗杰和D·西摩等四位摄影家。
○英国D·加伯发表了全息摄影的理论,为全息摄影奠定了基础。
〇A·西斯金德他首次举办自已抽象主义摄影个展。
1948 ○苏联举办“伟大卫国战争摄影艺术展览会。”
1949 ○德国先锋派摄影家的组织“摄影形式”群体正式成立,它坚持“新视觉”观点,后发展为“主观主义”摄影流派。
1950 ○今年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摄影组织——“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在瑞士成立。
○日本成立“日本摄影家协会”,会长是木村伊兵卫。
1951 ○美国“摄影联合会”解散。
○美国着名摄影家M·B·怀特,今年当选为国家第一号女性人物。
○德国抽象摄影家O·斯坦纳特完成从客观式向主观式蜕变,于七月在萨尔布吕肯举办了二战后第一个德国现代摄影展,展名“主观摄影”。后一个现代派摄影流派以此命名,风行瑞典和日本。
○首届“主观主义摄影”展览会揭幕,至1958年先后举办了三次。
○全苏艺术展览会特设彩色摄影展室、展出45位摄影家165幅作品,摄影作品首次以平等地位在苏联造型艺术展览会上亮相。
1952 ○世界级摄影家H·C-布列松在美国出版第一本影集《决定性瞬间》。
1955 ○由E·斯坦肯主办具有国际意义的影展《人类大家庭》揭幕。
1956 ○日本“主观主义摄影联盟”成立。
1957 ○菏兰的“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WPPH)于是年举办了首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和展览。我国简称之为“荷赛”(WPP)。由于他评选的严格,被世界新闻摄影界所推崇,视作权威性的评选(有说时间是1956年)。
1958 ○美国《大众摄影》首次组织“世界伟大摄影家”国际性选举。
1959 ○苏联用人造卫星于今年十月七日拍摄出世界第一幅月球背面的照片。
○苏联摄影家协会正式成立。

当代摄影(1960—2000)

1960 ○E·利思成功地拍摄了第一幅两束光干涉的照片,成为现代全息摄影的首幅照片。全息摄影理论则早在1947年由D·加博尔提出。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影展在纽约揭幕。
○纽约近代美术馆举办“抽象感觉”影展。
1962 ○英国《星期日太晤士报》彩色照片副刊于今年创刊。
1963 〇美国成立摄影教育学会。
1964 ○美国首次出版《摄影网络全书》,计20卷。
1965 ○瑞典摄影家L·尼尔森在今年成功拍摄了人类生命最初各

D. 关于秦兵马俑的资料和图片

艺术形态

有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鹖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昂首静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两者虽然得刻画一个“思”字,由于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给人的印象是气宇轩昂略带傲气,后者沉静文雅。

秦俑表现的是古代军事题材,它既没有选择两方交战、将士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将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场面。而是捕捉了将士披甲,直兵列阵地,严阵以待的临阵场面。尽管在这个井然有序的静态军阵营,艺术家们在单个陶俑的雕塑上,还是力求“偶动与静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他们好似整装待发,又好似处于临战状态,还有那一件件驾车的御手俑,双臂前伸,紧握髻绳,目视前方,待命而发;那一匹匹曳车的陶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那一件件骑士俑,右手牵马,左手提弓,机警的立于马前,一旦令下,就将驰骋疆场。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表现手法

统一六国之后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艺术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跃跃欲试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俑坑发现种类齐全,数量空前的青铜兵器极大地丰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领域,其中长铍,金钩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兵器表面防腐处理技术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右侧为一个巨大的方阵,左前方为一个大型疏阵,左后方则是指挥部。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

烧制方法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出土后由于空气干燥,颜色就慢慢地脱落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后世影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秦始皇陵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令全世界人惊叹,令全中国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