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老百姓怎么生活的
古代人们的分工是男耕女织,男子负责耕地,劳作等一些重体力劳动,妇女一般在家织布,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意思就是一个男子不耕种家里就可能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家里就可能受寒。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当时小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记载”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的意思是: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耘,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这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只到近代才逐渐消失。
毫无疑问,古时的农民生活是极为疾苦的,首先是生产力的低下,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种地全凭人力畜力,需要靠犁,耧等工具来耕作,当时已经有锄头了,陶渊明曾写道“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壮年人每天也就能耕几亩地,但是草是长得很快的,所以也就是自给自足的水平,这还是在丰年,如果在荒年,天大旱或者大涝,就得饿死不少人,还有蝗灾等灾害。
而除此之外,还得交纳赋税,服兵役,历朝历代都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控制农民,强迫他们服役。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曾说过这种情况,孔子也曾感叹“苛政猛于虎“
(1)觅元素古代老百姓男人的图片扩展阅读:
古代盛世百姓的吃:
一:两汉时代
汉朝盛世年间,普通自耕农家常吃麦子做的干饼“糗”,另外还有“汤饼”面食。因为当时没有发酵技术,所以这类主食都是口感坚硬。还有大米或小米做的干饭。稍有点钱的人家,能吃上加甜枣的米饭。
日常蔬菜主要是冬葵和蔓菁,大豆从西域传入后,也是火热受欢迎。大豆的鲜叶干枝,当时全是西汉农民的菜。而《盐铁论》以及各类西汉壁画证明,鸡肉以及猪肝等畜类下水,西汉平民逢年过节时,也能吃得上。
二:盛唐时代
盛唐的农业生产,发达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天宝年间唐朝官仓储粮高达九千六百万石。唐朝百姓的食品种类,自然也更丰富:主食有“煎饼”“胡饼”“蒸饼”“稻米饭”各类,“蒸饼”更是唐朝各阶层大爱。
汉朝时还非常珍贵的芹菜韭菜,唐代时已经遍及大江南北。瓜果的种类也更多,樱桃梨杏都能吃到。比起汉朝百姓年节常吃鸡肉来,唐朝百姓过节却能吃上猪肉,《北户录》等史料里唐朝百姓过节吃猪肉的桥段,写得十分热闹。
三:两宋年间
现代人熟悉的煎炒烹炸手艺,宋代时也终于成型,老百姓的家常菜肴,种类也是更多。一线城市的肉类消费也激增。《东京梦华录》统计,每天深夜在汴京南熏门接受检验的猪肉贩子,人数就多达上万。
汴京城里面向普通市民的小吃店林立,包子肉饼鹅鸭奶酪全都有,总数多达上万家。不少小吃店都成了百年字号。“舌尖上的大宋”,味道就是这么丰富。
② 古代十大美男子,金迷认为哪个更帅
一、潘安
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西晋时河南人氏,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潘岳年轻时,坐车到洛阳城外游玩,当时不少妙龄姑娘见了他,都会怦然心动给他一个“回头率”,有的甚至忘情地跟着他走。因此常吓得潘安不敢上街。有的怀春少女难以亲近他,就用水果来投掷他,每每满载而归,于是民间就有了“掷果盈车”之说。以至后世文学中“檀奴”或“檀郎”也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有个叫张孟阳的相貌奇丑,也学着潘岳的样子去郊游,但每次出门,妇人就往他车上吐唾沫,扔石头,石头倒也满载而归。典型的男性版东施效颦!
潘岳不仅长了张锦绣皮囊还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很小就显露出文学天赋,被乡里称为“奇童”。二十来岁时,晋武帝司马炎一天来了兴趣,下乡耕田作秀,大伙纷纷写马屁文章。结果潘岳的赋作得最好。大臣们一看,这小白脸,算什么东西,马屁胆敢拍得比我们好!嫉妒得要死,立马赶他出朝廷。赋闲十年后,潘岳终于被重新录用。先后当了河阳还令的县太爷,颇有政绩。风雅县令在河阳县种遍桃树,时人号称“一县花”。此后在政坛屡升屡降,直到元康六年(296)前后,回洛阳任京官。几曾持才傲物的翩翩少年如今鬓发花白,饱尝宦海艰辛,学会了趋炎附势。
当时掌权的是丑八怪皇后贾南风。她外孙贾谧好结交宾客,组织了个文人团“二十四友”,为贾氏外戚集团进行文字煽惑。潘岳是其中最卖力的一位。精彩之笔,当数搞垮太子的阴谋。具体过程如下:潘岳写了一篇狂草,贾南风派手下的宫人将太子灌醉,哄他抄写。太子醉眼模糊,根本辨不清纸上啥内容。照着笔画胡乱描了一遍。太子的墨宝别人当然也看不懂,何况当时皇帝还是个白痴。这难不倒才子潘岳,他模仿笔迹的工夫了得,在太子的纸头上照原来风格添置笔画,成为反迹昭着的逆书。正是以笔为刀,杀人不流血!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借口报仇,兵变入宫除尽贾氏一党。潘岳从前就得罪过赵王伦的儿时好友孙秀,这会儿当然死翘翘,还是满门抄斩。他一生孝顺,却连累老母丧命于东市。不亦哀哉!
八王之乱中政治一锅粥,潘岳偏要凑热闹,落了个为虎作伥的恶名。好歹在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这辈子过得不算太衰。其文风华美却不失于雕琢;描写细致,尚不致于繁芜。善写清绮哀艳的悲情文章,是一个很忧郁的美男子。
在生活中潘岳绝对是个好男人,十余岁定婚,对发妻杨氏一往情深。杨氏不幸于元康八年(298)去世,潘岳的悼亡词写得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是中国此类题材中最早的名篇。可惜功名心太重,躁急干进,不知满足,终落得身首分离。
潘安是名气最大的美男了,他的名字就是美男的代称,就像形容女子“貌比西施”一样,男子能“貌比潘安”可以说是最大的外貌荣誉了。
③ 古代男子 服饰
“古代”这个跨度太大,专业点的说法应该是具体哪个朝代,每个朝代的服饰文化都不一样,有其各自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男子宽衫大袖为这个时期服装的主流;秦汉时期 男子的曲裾深衣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汉代男子的首服又分为冠、巾、帻等。隋唐五代头戴软角巾头,身穿圆领长袍。头戴乌纱帽.黄袍.窄袖.革靴。此为隋唐五代时期,皇帝.太子特定的服装。头戴软角巾头,身穿翻领的胡服。唐代的胡服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④ 古代男子束发的工具名称
在古代男子束发的形式非常的多,包括簪、冠、冕、弁、帻五种形式,一般是先束发,将头发梳好,用发圈把发根缠住,然后是结发,即结成发髻,再用簪子将发髻稳住,最后再戴上冠或巾帻。
簪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玉、石头甚至木材、骨头、象牙等等,根据时代的发展,镂空、錾刻、镶嵌等做工越来越精致,只不过男式要比女式的更简单,簪子的长度比女式的长。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男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除了束发之外,男人的发饰还有“冠”、“头巾”、“弁”和皇帝的“冕”,明代的时候头上的发饰还是对身份的象征,平民老百姓必须要束发,还要戴上四方头巾。
(4)觅元素古代老百姓男人的图片扩展阅读:
古代男子留长发的原因
其一,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若擅自损毁身体,则是不孝。而在古代,不孝会遭受到很严重的刑法的。
在秦朝,如果不孝顺父母,那么就是死罪;在汉代,对于不孝之子处斩枭刑!
其二, 古代把把头发剃光的刑法叫:髡刑,中国上古五刑之一,为将人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是一种耻辱刑,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夏商周到东汉。
髡,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髡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犯者所实施的惩罚,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孝之始也!所以剃光了是对他的一种羞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流行;因为佛教徒是剃光头的,而且又不结婚,是大不孝行为,所以当时的人蔑称他们为“髡人”。
古有曹操的割发代首的故事: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
曹操自己没有下马(一说是一只雉从地里飞出),结果马惊了,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
军法官说,杀头。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
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
在春秋时期,社会上就有炫耀头发的风气,谁要是头发浓密,走起路来腰杆子都直了。当时无论男女都梦想有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秃顶和发量少的人会被认为长得丑。
春秋时期的先民每日梳头,每隔三日后洗发,成人后不再剪发,而且成年男性还用假发补充头发。当时的人们很看重浓密的头发,使用假发就是为了在视觉上增加头发的分量。头发的多少,也被视为衡量一个人贤良的尺度。
⑤ 古代可以三妻四妾,这样的生活男人真的幸福吗
我觉得在古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确实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啊,毕竟所有的男人都是爱看漂亮的事物,身边多一些漂亮的女子,想想都是一件比较刺激的事。
老婆比较多当然也是有一些烦心事的,例如女人嘛肯定都是要争宠的,到时候就需要我们来平衡她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聪明的男人才知道如何去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说在古代只有聪明的男人才配享有三妻四妾。
⑥ 古代男子出席不同场合需要穿些什么服饰
其实古代服饰也是划分等级的。在古代,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穿绫罗绸缎的。通常,只有皇室宗族、达官贵人能够身着锦帛。没身份、没地位的平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因而,古代的平民百姓又被称为“布衣”。
有一些场合需要我们非常正式的出席,这样才会提现出我们 对这个场合的认真与尊重。但一些小的场合我们没有必要非常正式,因为过于正式会吓到对方。所以其实无论现代还是古代,不同场合要求的不同服饰都是我们所传承下来的文明习俗,这也是体现一个人教养的时候。
毕竟古代是一个封建的社会,对方方面面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我们只有小心谨慎的才不会犯错。不过在古代,出席任何场合之前,家中都会有教养嬷嬷来提醒他们怎么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