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冠冕是西方首饰的最高等级,冠冕的历史文化都有哪些
冠冕这个词我相信大家都很陌生,甚至有些人连冠冕是什么他们都不知道。但是我们总能听到一个成语叫做冠冕堂皇。冠冕堂皇的意思就是外表故意表现的庄严体面或者是正大的样子,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冠冕是对多种头饰的统称,包括皇冠、发环和束发带。
现在冠冕的佩戴没那么多约束,我们在许多场合也是可以带冠冕的。比如结婚或者是晚宴,加上这一个装饰就会让人变得光彩夺目。
⑵ 古代头饰、首饰、衣饰都有哪些
古代妇女头饰 ,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参考书目:
《仪礼·士冠礼》《仪礼·士昏礼》《礼记·内则》《西京杂记》《后汉书·舆服志》
《中华古今注·钗子》《释名·释首饰》《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天工开物·玉》《旧唐书·舆服志》《汉语大辞典》《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
图片资料来源于《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部分资料来自汉服网。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8978606.html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帽子也是重要的身份象征。皇帝要带皇冠,大臣的官帽业各有品级,文官有文官的官帽式样,按照品级,对号入座;武官的头盔也各有千秋,直接代表了功勋的多少和权利的大小。而且各朝各代的式样也有差别。而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是不带帽子的,都是用布束发而已。
不仅身份,就连年龄也可以显示在中国古代的头饰上。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所以二十岁也叫做弱冠之年。能带帽子就是成年的标志,可见中国古代对帽子的重视。
http://..com/question/15790007.html?si=1
服饰的发展史:
旧石器初期
野兽毛皮
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为有宫室,冬则居营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旧石器晚期
有骨针并用之缝纫衣服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华服饰文化史之开端)
新石器时代
葛麻布
新疆楼兰孔雀河古墓
新石器时代
蚕丝
山西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
表2:中国服饰的构成形式
构成形式
种类
解释或特点
使用朝代、场合
款式[1]
衣领
服装端首,接近人的脸面,是服装的关键部位。而就造型而言,就有方领、交领、曲领、圆领、斜领、直领等。
方领:先秦的深衣、汉代的儒服
斜领:唐代的僧侣、隐士逸人。
曲领:士庶居家用服
衣襟
衣服的开启交合处
商周时期
衣袖
服装的出手处,其款是变化往往由服装本身的用途而定。
农民、樵夫:小袖
贵族:大袖
骑士射手:箭袖
舞蹈者:长袖
衣裾
服装的下摆或衣背的下部,其制视衣式而定,有直裾、曲裾、燕裾、长裾。
曲裾:秦始皇时代
直裾、燕裾:汉初女装
长裾:汉魏六朝
质料[2]
葛麻[3]
硬挺、凉爽、好的吸湿性能
新石器时代
丝帛[4]
清柔滑爽、高雅华丽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棉布
滑爽透气
汉魏
裘皮
质地厚实,多作为冬衣
商周
毛料
质地紧密,手感柔软,多用于贵族衣物。
青海都兰周代遗址
色彩
矿物提取
如朱砂、赭石、石黄、扁青、石绿等,俗称“石染”。
旧石器时代:染色行为[5]
商周服装:以彩色为主[6]
汉代服装:黄色和紫色。
晋六朝服装:白色为主,
唐朝服装:红色为主。
植物提炼
如茜草、苏枋、槴子、槐花、荩草、靛青等,俗称“草染”
上衣[8]
深衣
衣裳连属,被体深邃。衣襟开法采采用曲裾[9]。
当作便服。
詹褕
衣裳连属,被体深邃。衣襟开法采采用直裾[10]
当作便服。
袍
长衣的一种。即交领、襟叠压、相交而下。
当作冬衣。
衫
大袖单衣,以轻薄纱罗为之。仅用单层,不用衬里。
形制简便,夏季穿着。
襦
短衣,长度约在腰间部位。
当作衬衣或外衣。
袄
短衣,介于袍、襦之间,较袍为短,较襦为常。
当作常服。
半臂
短袖。亦称“半袖”。
当作便服。
裤裳
裳
由两片布帛制成,前后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缝细。
遮羞。
蔽膝
遮挡大腿的服饰。仅有前片,没有后片。
遮挡大腿[11],类似今日的围裙。
裙
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并只有一片,穿时由前围后,背部只留一道缝隙。
妇女家居服。
裤
两只裤管,没有裤腰和裤裆。
保护胫部、有御寒保暖之用。
足衣[12]
袜
最初以兽皮制成,纺织品出现后,即以布制作。
足部的保暖。
履
鞋子的统称。
保护足部。
屐
木底之鞋。亦称“木屐”
用于出行[13]。
𪨗[14]
以绳子编成,组织紧密,质地坚韧,穿着轻便,以芒草为材料,故称“草鞋”。
行履和雨鞋之用。
靴
以皮制作。
多为贵族之履。
表4:中国平民服饰的使用场合
项目
服装
起始朝代
穿着规定
祭祀
祭服
周朝
周代:明衣[15]。
唐代:生绢单衣。
宋代:新衣。
冠笄[16]
男女的成年仪式[17]。
商周
商周:男子穿三加冠[18];女子穿背子、足穿彩色丝履。。
宋:帽衫[19]。
明清:结婚礼服。
婚嫁
新郎:爵弁[20]、𫄸裳[21]、缁袘[22]
新娘:次[23]、存衣[24]、𫄸袡[25]
周朝
汉代妇女嫁衣:袍制
汉末魏初嫁女:纱縠蒙住脸面,以代景衣。
明清:男戴方巾罗帽,身穿蓝布直缀。女戴花冠,身穿大袖红衣。
治丧
丧服
周朝
丧服分为五等[26]。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穿着不同丧服。
中国平民服饰的禁忌律令
古代民间男女穿衣,并不像今天这样随心所欲,而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此种限制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禁忌礼俗;二是法规律令。
一、禁忌
禁忌是一种特殊的民俗,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衣服、饮食、起居、交通、生产、婚嫁、丧葬等一切领域,都有禁忌习俗的存在。禁忌的作用在于规范人们的道德,限制人们的行为,其核心内容是祛凶纳吉,它要求人们躲避邪恶,以免遭受神灵的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说,禁忌礼俗带有较浓的迷信色彩,但却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千百年来,辗转传播,以化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表六:服装穿着禁忌种类[27]:
项目
原因
文献记载
忌穿白衣
丧服多用白色,故被视为不祥之征。
《晋书‧五行志》:“魏武帝裁缣帛为白帢,以易旧服。…干宝以为素,凶丧之象也。”
忌穿凉杉
凉衫形像丧服。
《宋史‧舆服志》:“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杉,甚非美观,而以交际、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
忌戴绿帽
1.典卖妻女以求食者所戴,故为人们所不齿。
《国宪家猷》中有记载。
2.为罪人所戴。
《封氏闻见》:“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另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人着此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
3.为娼优所戴。
《典故纪闻》:“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
衣服不用左衽
只有死人的衣服使用左衽。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忌衣带打死结
打死结专用于死者之服。
故活人衣服若打成死结,被视为凶事之兆。
衣服衣料
自汉以来,庶民阶层所用衣料,一直受到法规限制,稍有僭越,就会受到严厉处罚。
《后汉书‧孝安帝本纪》:“旧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务崇节约,…而小人无虑,不图长久,嫁娶送终,纷华靡丽,至有走卒奴婢被绮縠,着珠机,京师尚若斯,何以示四处?”
南朝陈宣帝:令庶人以上,皆准着棉绸、圆绫、纱、绢绡、葛及不一等,其余皆禁。
唐玄宗: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绫、螺、縠及五色线靴、线履。
辽道宗:禁庶民服驼尼、锦绮及水濑裘。
金世宗:服袘绸、捐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
元仁宗:定庶人只许服暗花纻丝、绸绫和毛毳。
明太祖:定庶人只许服绸、绢、素纱。
清康熙:禁军民人等用蟒缎、妆缎、金花缎、貂皮、狐皮等。
衣服颜色
许多颜色,在古代代表身份地位,因此关于百姓服装所用颜色,亦规定在律令中。
汉成帝:申赦有司,庶民常服,只准用青绿二色。
宋仁宗:不得衣黑褐白花及蓝、黄、紫撮晕花样。
明太祖:禁民间妇人李服用骨、鸦青等色。
清雍正:军民人等禁用香色及米色。
禁用黄色衣服
汉末张角率领农民揭竿起事,用黄布裹头。
隋文帝时,着黄袍临朝,以后历朝遵行不改,故黄色为御用服色,不仅庶民不得使用,就连皇上身边重臣,亦不准用。
唐高宗:明确规定,“臣民不许着黄”。
明太祖:颁服饰禁令,“禁止庶人服色用黄”。
金世宗:每年颁服饰禁令,并禁用油衣[28]。
清太平天国爆发之初,即将红黄二色规定为“天朝贵重之色”,诸王头巾及士兵号衣,皆以红黄二色为之,各地:“非为天国将士,一律不准用红黄二色。”
服装纹样
关于纹样上,有些纹饰代表皇上、高官,因此规定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以免有逾越之举。
南朝梁武帝:令纹锦不得以仙人、鸟兽之形为饰。
唐代宗:禁民间绣盘龙、对凤、麒麟、狮子等花式。
辽道宗:禁士庶服日、月、山、龙之纹。
宋仁宗:令民间毋得以牙鱼、飞鱼、若龙形者为纹。
元仁宗:官民人等不准服五爪二角之龙纹及凤纹。
元惠宗:禁服麒麟、鸾凤、白兔、飞鱼、大云花等。
⑶ 汉朝时期的男子头上的配饰叫什么
汉朝时期男子头上的配饰叫冠。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以上。
1、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綖长一尺二寸(合27.96厘米,汉尺一尺合0.233米),宽七寸(合16.31厘米),前圆后方,冕冠外面涂黑色,内用红绿二色。
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各以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戴冕冠时穿冕服,与蔽膝、佩绶各按等级配套。用织成料制作,由陈留襄邑的服官监管生产。
2、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形式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木俑所戴鹊尾冠相似。配黑色绛缘领袖的衣服,绛色裤袜。
3、委貌冠,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复杯,以皂色绢制之,与玄端素裳相配。公卿诸侯、大夫于辟雍行大射礼时所服。执事者戴白鹿皮所做的皮弁,形式相同,是夏之毋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的发展。
4、爵弁,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雀头色之缯为之。与玄端素裳相配。祀天地五郊,明堂云翘乐舞人所服。爵弁也是周代爵弁的发展。
5、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百官月正朝贺时,天子戴之。山述就是在颜题上加饰一块山坡形金板,金板上饰浮雕蝉纹。
⑷ 古代男人头上戴的是什么
叫冠。
冠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起初,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髻上的一个罩子,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样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
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
在朝会和宴会上,州塌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4)周朝男人头饰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男裤知子头上戴的冠是非常奢华的,1958年江西南城县益庄王墓出土的明嘉靖簪镶宝石金冠。高5厘米、宽13厘米,簪长11.2和11厘米。
此金冠是其妃万氏的随葬品。 此冠冠体如一件覆扣的椭圆形钵盂。冠由圈、盖、檐和舌四部分组成,通体以卷叶形金丝焊接而成。冠底以金圈围成椭圆形,饰镂空金丝花纹,圈上覆椭圆形冠盖,中线处为两条拱形横筋,夹嵌9颗宝石,又有九条纵筋平均分布,与横筋一起形成冠盖的支架。
冠圈前后左右各有一片檐,后檐接两舌,檐面、檐角和舌面、舌角都嵌有宝石。冠盖横筋左右底部各有一小孔,孔内各插金簪一枚,用于固定头发,簪头为伞形,錾刻花纹,簪柄压印“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月造金五钱”字样。
冠盖前端中间亦留有一簪孔。这件金冠精美绝伦,其上对称镶嵌55颗各色宝石,交相辉映,金丝细如头发,编缀精妙,充分体现了明代金银工艺的高超技术。
⑸ 古代男人的首饰有哪些,正史上有怎样记载呢
扳指
在唐代武人中亦常见,李贺《画角东城》诗云:“水花沾抹额,旗鼓夜迎潮。”唐宋时期,抹额为男子幞头内所衬的头饰,而且官阶不同,抹额色彩、工艺也不同,如宋代教官用红绣抹额,招箭班为紫绣抹额等。
⑹ 彝族男子头饰
是彝族的,叫英雄结不叫英雄角!
彝族男子,上衣为窄袖斜扣短衣,下穿大脚裤,最突出特征在其头上缠的头帕上。用长约三尺的青布或蓝布缠头,缠时必缠一根成锥形的缠束立于前方,被称作“英雄结”。用来表示彝族男人英勇威武的气概,据说扎“英雄结”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在左耳上戴一串用红丝线穿缀起来的红黄色耳珠.由于年龄不同,“英雄结”之缠状也有所区别。年轻人“英雄结”又细又长,直竖于左前方,以示年轻人生机;老年人“英雄结”偏短,昂立于左前方,以示老成持重,从其头饰形状来看,就很象一只翱翔于天空的大雄鹰。
彝语称英雄结为“祝题”。《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中“人皆椎结”,指的就是古代彝族先民的头髻,即英雄髻[
⑺ 古代男生的发饰叫什么
1、冕冠
冕冠是中华官场礼服中搭配冕服的冠式,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始于周代,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玉圭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
冕:《说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纩。”意思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参加祭典等典礼活动时所戴的等级最高的礼冠。
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缨、纩、紞等部分组成。周朝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冕冠的基本样式以及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唐代进行改制,使用二十四旒。明代灭亡以后,满清剃发易服,冕冠也随之被废除,代之以朝冠。
2、帻
帻,又称巾帻。古代中国男子包裹鬓发、遮掩发髻的巾帕。始见于汉代。
帻在古代,常在冠下,或单用。 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帻在我国古代是文武百官平民百姓都可以戴的首服,只是为官的在商超行公时候要与冠配在一起用,单戴帻往往是家居时候。
先秦时帻只是武士的头箍,系在前额防止头发披散挡住视线妨碍战事。之后演变为较宽并缠裹住头。汉前称帻,汉后由于种类增加而称某某帻。照今看来,汉后的帻实为巾的一种特殊形式。
3、冠
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
4、弁
弁是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吉礼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后泛指帽子 。
5、簪
古代发饰,簪是由笄发展而来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簪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多加以珠宝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