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四大美女,是以什么标准选出来的
说起古代四大美女,大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这四个名字: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虽然现代没有人见过她们的真实样貌,但是也看过很多描绘她们美貌的故事,后世对这些故事也是百看不厌,广为流传。
不过为什么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选出了这四大美女,怎么不见选出十个八个美人呢,毕竟中国也不缺美女,而且每个时期人们的审美都不尽相同。
之前马王堆古墓出土了一位丞相夫人,她的尸骨经过还原后也是一位绝代佳人。还有干隆的一个妃子,据说是干隆非常迷恋的香妃,经过科技复原头像后,也符合现代审美中上的水平。
所以,中国从来不缺少美女,而且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不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所认为的美。
图片:不仅美在皮囊的王昭君剧照
用网络上流行的话来说,这四大美女不仅仅有好看的皮囊,还有一颗有趣又美好的灵魂,所以被后世为其钦慕至今。
❷ 古代女子的发型代表了她们的年龄和身份,各朝代有哪些发型美到让人惊叹呢
古代最讲“礼”,不论何事都要符合“礼仪”,故我国一直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既然万事都有“礼”的约束,那么发型也有其自己的规定。对于古人来说,头发不仅仅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更是顽强的,具有极大民俗惯性的心理载体。历史上也有不少典故大事与头发相关。例如奴隶社会时期的商汤剪发祈雨,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唐朝杨贵妃剪发代表离开人世。直至近代民国时期,明令禁止蓄发,这才结束了中国整个的封建社会。
古人很看重头发,因此会将头发解读出许多在今人看来即为“迷信”的内涵。
例如《后汉书》中曾记载东汉权臣梁翼其孙发明了坠马髻,导致全家被诛。这样的前后因果关系实在是风阀牛不相及,然而却被古人列入正史之中,如此可窥见头发在古代究竟是何地位。
话不多说,今天我们来看看古代美女的头发,先来一张现代人的演绎。
上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所作的《女史箴图》节选,此图着力描绘了宫廷女子的生活状态,全图人物较小,故只选了其中一人,即便是东晋,也可以看到女子对自己发型的打理有多么用心。
至于先秦至魏晋时期,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一个圆雕玉人,据专家推测,此为一位神情傲慢的贵妇人。它头上编了一个长辫子,辫根在右耳后侧,上盘头顶,下绕经左耳后,辫稍回接辫跟,形冠,冠前有横式筒状卷饰,冠顶露发,冠之左右有对穿小孔,可能是为了固定冠。也有人将头发盘梳成顶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横贯其中,以固定之。
关于古代女子的发型,有许多文字、图片、出图文物可作为考证,女子爱美的天性与古代对于礼的要求都使古代女子研究出许多不同的发型。现在看古装剧,历史剧,也有越来越多的导演追求时代感而将演员的发型往历史图片上靠拢。
❸ 古代第一个“红颜祸水”之美人,夏桀的王后妹喜到底有多迷人
不仅有气质,而且面容中还带几分英气。
妹喜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王后,也就是夏桀的妻子。本来妺喜是她的名字,但是因为妺字与妹字相近,后来误读多了,就也称她为妹喜。毕竟《庄子》等一些着作中也有用妹字来代妺字的用法,所以叫她妹喜也没叫错。
她被这样叫是被加入了感情色彩的,记住她倾国倾城的迷人美貌就好了,人们只是不愿意看到夏朝灭亡。
❹ 不同的朝代的女性,发型都不一样,那么每一个朝代的女性发型都有什么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举国上下都是在备战当中,即使是女性也是背负着战争的责任,这一时期的女性发型也是最简单的,长发披肩,没有什么装扮。
春秋战国的女性很朴素,着装也是方便出行的那种,发型一般就是简单的扎成小辫发髻,但是就是这种朴素透露出这一时期的女性之美。
说到清朝的发型,大家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头上顶的发髻,有点权势家的小姐夫人头上都要顶个发髻,头发在随着发髻安排。从深入人心的《还珠格格》就可以看出。头上还是一样订发髻,发髻上各种发饰,整齐的蓬松刘海,有种楚楚动人的感觉。
❺ 古代女人的发髻名称及图片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于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干隆十六年(1751 年),干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着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着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麽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沈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 年农历四月24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支很美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鼍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干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裏,她又给了隆裕。降裕见状,立刻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裏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头花是簪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由于满族妇女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两把头,进而成为架子头,最后产生大拉翅,头上的发式也越来越宽大.于是一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头花,便应运而生。头花大多由珍珠、宝石为原料,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依托,即在簪的基础上做了某些相应的改动。如在针梃的顶端焊一个十字形横托,并于十字横、竖交叉点做头花的主体。起装饰作用的花草枝叶、鸟兽虫蝶、吉字祥符等环抱四周,簇拥着主体。这样互相搭配既使构图的主次关系明显,又使以珍宝为原料的头花本身合理的分担了承受能力。满族妇女在梳头时,把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称为头正,也有选用两朵相同颜色和造型的分插两把头的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
满族妇女除了旗头、簪子外,还普遍喜欢在发髻上插饰花朵,将硕大的花朵戴在头上历来是满族的传统风俗。扑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载了满族妇女 “野花满鬓,老少无分”.“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颠发尽秃,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在辽北地区,有些满族妇女甚至在发髻上插一个内装清水的小瓶,瓶内再插上数枝鲜花,生气盎然,反映了她们对美的强烈追求。清前期,国家正值上升时期,人们的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满族妇女为了满足美的欲望,常将应时的鲜花戴在头上还有一种“金银花缕”。即用纸胎为表,有的似铜丝为质,装成各种各样的花朵,高不过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将近一尺,并选用极精致的珠翠做装点。顺治初年,满族军营中的随军家属,常用这种金银花饰饰于发髻之上。随着清王朝政治的确立,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满族妇女所插戴头花也随之擡高了身价。虽然鲜花遍地,但妇女们更喜欢珍宝质地的头花。这些女性们头上戴仡与其说是为了美饰,莫不如说是为了炫耀。
清晚期,国库困窘,国力日衰,人们生活自然受到影响,为了撙节开支,头花也由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点翠首饰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干隆时代已达顶峰。它以色彩艳丽、富丽堂皇而着称但制作起来非常繁杂。据了解,先用金、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随图案花形的边缘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间凹下去的部分涂上适量胶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鸟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涂了胶的底座上。翠鸟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制一朵头花需要许多翠鸟。因翠鸟毛光泽好颜色鲜亮,再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做成头花后戴在头上与其他首饰相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现在北京故宫内珍藏的金属类首饰,以干隆时期的居多。如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珊瑚猫蝶头花、金累丝双友戏珠头花、金嵌花嵌珍珠宝石头花、点翠嵌宝石花果头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头花、点翠嵌珊瑚松石葫芦头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艺制成的。它即沿用历史传统技巧,又突出干隆时期的特点,使虫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权都用细细的铜丝烧成弹性很大的簧,轻轻一动,左右摇摆,形象活泼逼真,充满动感。还有一种金属焊接作底托与针梃,珠宝花用铜丝扎成一束的头花,也以灵活多变受到后妃们喜爱。它是以不同粗细的铜丝做成花枝、叶枝,再将宝石做成的花瓣、叶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叶、枝权等不同的单枝,然后再按照图形将各部位摆好,将单枝扎成一束,最后集中在一根较粗的铜丝上与针梃扎牢。这样的头花戴在头上效果甚佳,为女性增加了楚楚动人的娇态。此外,金属镶嵌头花,金累丝头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细而被前人喜爱,使后人赞叹。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于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钗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盘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钗有双梃或三梃的,较之簪对于发髻的固定更为牢固-_-些。古老的钗与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钗头针梃自然连接…处。如汉代流行的玉燕钗就是其中的一例。相传汉武帝建造招灵阁时,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钗。武帝把玉钗赐给一位赵姓宠姬。几十年后,汉昭帝继承帝位,后宫女子时兴戴钗,苦于没有理想的式样,到处寻找。一次,宫女们看到这支玉钗无雕无饰,样子普通,就想把它毁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开钗盒时,只见一支飞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飞,尾巴呈叉形的美丽形象,使宫中女子深受启发,于是纷纷以飞燕为式制造头钗。燕子的尾巴插在发髻上十分适宜,因此取名为玉燕钗。随着头钗的广泛使用,各种质地、各种造型的头钗不断出现。最常见的是凤头钗,它的制作就由钗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而成。现在北京的故宫尚存有清代后妃戴过的钗,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钗头上装饰极美,一类是光素钗头无装饰。
人们习惯将无装饰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圆头钗、尖头钗、扁头钗,其质地多为金、银、镀金光素的,还有铜、铁等普通妇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在满族妇女诸多的头饰中,要有一个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个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这种插子。还有一种叫做“银夹子”的钗,若合在一处的两个扁簪子。银夹子既重视其固定发型的实用价值,因其面有图案,又具有显示美观的审美价值,可算是较为理想的钗了。还有属于“荆钗布裙” 一类的妇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讲究或讲究不上,只用粗铁丝自制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铁丝,磨尖一头,砸扁一头用作髻簪的。
在欣赏往日旗装的风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族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 ’’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征显着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 “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于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关于扁方这种满族妇女所特有的头饰,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何玉凤毁装全孝道安龙媒持服报恩情”中,通过对安夫人头饰的描绘可以看到。文中说:“只见那太太……头上梳着短短的两把头儿,扎着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着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左边翠花上关着一路三根大宝石抱针钉儿,还戴着一枝方天戟,拴着八棵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儿的小挑,右边一排三枝刮绫刷蜡的矗枝儿兰花儿”……。不管她这一头戴了多少个簪子,却反映出当时清朝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人家妇女头饰的写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于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王室贵族妇女用的扁方从质地到样式制作都堪称精美绝伦,在扁方仅一尺长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贵妇们戴着扁方故意把两端的花纹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缀挂的丝线缨穗,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仪态。每逢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这种宽长的扁方,限制了脖颈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稳重、文雅。
勒子,俗称“包头”,北方人称其为“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原为江南和中原地区老年妇女冬季围头的御寒品,明清之际广为流传,贵妇用以装饰,贫女用以避寒。东北地区已婚的满族妇女使用的勒子使头发稍稍后仰,较江南妇女的平髻略有变化。其形质多用纱、罗、绸、缎等制成黑色长带,绕头一周。明嘉靖年间勒子尚宽,其后逐渐变窄,但制作异常精细。上绣各种吉祥花色图案,也有中间镶嵌珍珠、宝石做点缀的。清代妇女戴勒子,沿袭明代旧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图轴中,就有两位美人头戴勒子,从画面上看,有纱绸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节戴不同式样与质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风凛冽,勒子大多用貂皮制作,称为貂复额。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时,无论宫廷贵妇还是民间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热,由于贫富之别,勒子的质地,以及勒子上缀的饰物都有所差别。这种遮眉勒在北方比较实用,因此流行起来经久不衰。除勒子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还要窄些。
流苏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与古代八大类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像。步摇首饰始见汉代,最初只流行于汉代宫廷与贵族女人头上。何为步摇?“步摇者,贯以黄金珠玉,由钗垂下,步则摇之之意。”步摇属于汉代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于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中,曾展出过几件辽宁省出土的金树形步摇冠饰件,金树是冠状伞形,一根两枝树权分别展开了大小四十余件树枝小枝权,每一小枝权顶端各有一两个可以活动的小金环,环下各系一片金树叶,稍一触动枝摇叶摆,华美无比。它的出土使我们感到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嫔生活之奢侈。史载,唐宋之后步摇形制变化多端,除金质外还出现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步摇。明代四大名画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诗中写道:“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珰交龙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摇用“郁金”,这也许是用金属与珠宝镶嵌的一种步摇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时兴起来的焊接新工艺。将金累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实用耐久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技术。
清代步摇大多采用了明代焊接制作新工艺方法。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的《清代服饰展览》图录中,有一件“点翠嵌珠凤凰步摇”,就是使用了金属焊接作底托,风身用翠鸟羽毛装饰,其眼与嘴巴用红色宝石、雪白的米珠镶嵌,两面嵌红珊瑚珠。凤身呈侧翔式,尖巧的小嘴上衔着两串十多厘米长的小珍珠,坠角是一颗颗翠做成的小葫芦。整个步摇造型轻巧别致.选材精良,实为罕见。
在另一图录中又有一件“吉庆有余”流苏,形制近似类同。与针梃连接的流苏顶端是一金累丝的金戟(古代作战武器),戟上挑着一个下垂的金累丝的磐,磐的两端义各下垂一珠串,一串为珍珠青金石蝙蝠点翠华盖,下坠着红宝石坠角。另一串为珍珠蜜腊鱼及点翠华盖,红宝石坠角。整个流苏由戟、磐、蝙蝠、鱼等组成,谐音“吉庆有余”。这件流苏寓意吉祥,形式别致,不但起着装饰发式作用,还集嗡意、象征、谐音于一体,堪为流苏首饰的上乘之作。
流苏一词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装饰车马帐幕时用的彩线丝穗。而步摇与流苏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辙,至于步摇的名称为什麽没有被沿袭下来,反而为流苏一词所取代,尚有待日后的进一步考证。
满族妇女所喜爱的流苏,多种多样。顶端有凤头的、雀头的、花朵的、蝴蝶的、鸳鸯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现在北京故宫珍宝馆展出的清代后妃首饰中,有一件“穿米珠双喜字流苏”,它是皇帝大婚时皇后戴的。流苏顶端是一羽毛点翠的蝙蝠,蝙蝠嘴裏衔着两个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环,连接着一个羽毛点翠的流云如意头。如意头下平行缀着三串珍珠长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层,每层之间都用红珊瑚雕琢的双喜字间隔。串珠底层用红宝石作坠角。整个流苏自顶端到坠角长二十八厘米,是流苏中较长的一种。这种长流苏一般歪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刚好与肩膀平。此外,清宫珍藏的流苏,顶端以凤衔滴珠的最为常见。如“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等。凤凰是百鸟之王,据说它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好、光明。凤凰衔珠的形象,寓意凤鸟筑巢,准备育雏。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孙,所以后妃的头饰中以凤凰为题的很多。
清初时的普通旗女和汉族妇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 “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谓“燕尾”。清吴士赞《宫词》对这种发式作了描写“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
康乾以后,由于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j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j高.“双角”也不断扩火,满族妇女发式由h两把头这种髻式发展到架子头,同时也是由自己头发梳理而成的发式逐渐发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发相掺杂而成的发式,发髻上多插有饰物。其中有种名叫“扁方”的板状饰物,初时形状较小,到清代后期,特别是咸丰年间,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得更加高大和夸张,已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搂”式的固定装饰,从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两把头。
《阅世篇》曾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嗣后这种发式愈演愈高,至后期而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头就像顶着一块小黑板者即指此式。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于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于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裏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于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着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
❻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指的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指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6)古代代女人的图片扩展阅读
西施,本名施夷光 ,越国美女,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 ,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貂蝉,山西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
杨玉环,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
❼ 经常听到四大美女的名字,那么在古代美女很多吗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对为坊间流传,现在也是妇孺皆知,现在深究起来,版本也是颇多,小编这里阅览历史整理了一个,中国古代十大美女排名榜怎么样?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十大美女简介及其相关饰演的明星图片吧。
中国古代十大美女
1.西施
2.貂蝉
3.王昭君
4.杨贵妃
5.冯小怜
6.苏妲己
7.赵飞燕
8.褒姒
9.甄氏(甄宓)
10.李师师
1.西施 沉鱼美女
形容女子的美“沉鱼”的由来,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有诗云“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就是西施,为报国甘心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迷惑吴王夫差,自以越王勾践重整旗鼓,打败吴王夫差,表现了中国历史上女子爱国的高尚思想情操。
西施还是一位在河边浣纱的女子,河水照影她的影子更显得美丽,鱼儿看见了,就忘记了游泳,渐渐沉入河底,之后与范蠡一起游湖消失了。
2.貂蝉 闭月美女
甄姬,本来是袁熙的妻,官渡之战,袁绍大败,曹丕娶得,其弟曹植的《洛神赋》所作,把她比作水中洛神,可见其美。
10.李师师
北宋名妓,据野史记载,宋徽宗甚是喜爱,宋朝着名词人周邦彦格外垂青,与《水浒传》中的燕青有瓜葛,可见其传奇色彩,不过就论风月政治学,且听一人之言,断政治,封建专制体制的一大弊端呀。
❽ 古代美女图片漫画图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美女外貌描写的佳作。就其中的人物描写而言,尽管修辞手法多种多样,但中国古代美女外貌描写的具体方法还是可以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美女图片漫画图,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代美女图片漫画图展示
![](http://www.imagebunk.com/images/loading.jpg)
古代美女图片漫画图5
美女分类
成熟性感
女人总是要长大的,她也不可能永远的那么单纯或让你保留幻想,成熟的女人自有成熟的味道。女人一成熟,就成了一个性感的女人。她们就如陈年美酒一般,举止投足都充满了风韵,心智成熟,仪态端庄,谈吐得体,心态平和,散发着母性的温柔。
古典如水
她们与生俱来的典雅气质,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这种类型的美女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气若幽兰,笑不露齿,哭起来又梨花带雨,十分惹人怜爱。她们拥有小家碧玉的容貌,大家闺秀的言行,清纯可人,楚楚动人,林黛玉是她们最好的代表。
艳美如花
❾ 有科学的研究能证明一下古代女人的长相吗 清代后期的那些妃子的照片好丑 所以很怀疑古代女人靓丽否
古代的审美与现在不同。由于一些原因,我们的审美观逐渐向西方靠拢,即皮肤白皙,身姿窈窕,眉眼需要分明。而在古代,更看重你是否有福相或是否惹人怜惜,不过要因朝代,女子的职业而论
具体如下
一、肤
《诗经·卫风·硕人》描绘美女庄姜“肤若凝脂”。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细腻而洁白(《朱熹集·诗经卷》)。数千年来,“凝脂”的特征一直是中国古代美女的主要标准之一。
美女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闲情偶寄·声容部》李渔)。诗经云:“素者,绚也!”作为白的极致“雪”字被视为皮肤颜色的标准。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其他诸如“肌肤胜雪”、“肤如凝雪”、“欺霜赛雪”等词语随处可见。
另外晶莹、透明、温暖的白玉也常用作修饰美女的肌肤。例如五代时的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无汗。”(《避暑摩河池上作》孟昶)
单纯的白色并非皮肤颜色的唯一标准,与白色相协调的是粉红。曹植《洛神赋》中的女神远观“皎若太阳升朝霞”,近看“灼若芙蕖出渌波”。“桃花含露”、“出水芙蓉”、“出水红菱”等类似描写美女的词语皆着眼于粉红色。
同样描绘杨贵妃的美,白居易的诗“梨花一枝春带雨”着眼的是与白同色的梨花。而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着眼的是与牡丹同色的艳红。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则提出了白里透红的和谐美的标准,这也是一种健康的美。
古代将白色、红色完美结合的描述莫过于“不傅脂粉而颜色如朝霞映雪”(《汉孝惠皇后外传》)。清晨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单是意境之美,足以美得令人心醉、令人窒息。
代表人物: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在姊妹中最为美艳,很受唐玄宗的喜爱。一月给钱十万作为买脂粉的费用。虢国自矜艳丽,每出入禁中,常素面朝天(《新唐书·杨贵妃传》)。唐朝诗人张祜描述道:“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经典链接:《太平广记》引《王子年拾遗记》记载:刘备的妻子甘皇后玉质柔肌,姿态光艳。一次刘备召甘后到白绡帐中。下属远远望去,只见帐中的甘皇后好比月下聚雪。河南进献一个玉人,高三尺。刘备把玉人放在甘美人的身后。甘后和玉人洁白齐润。刘备说:“不意我玉人乃有两也。”下属们直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二、手
《诗经·卫风·硕人》中写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柔荑是茅草的芽茎(《朱熹集·诗经卷》)。它洁白、光滑,鲜嫩得一掐出水又纤细无比,宛若无骨。它的妙处还在于它能发出淡淡的香气。轻轻吮一口,唇齿留香。用它来比喻美女的手指真是生动、传神、恰如其分。
唐代诗人韩偓《咏手》中,用“腕白肤红玉笋芽”把手比作嫩笋牙,与柔荑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她“指如削葱根”。把手指比喻成削好的葱白。取其形、色,颇为经典。
唐赵鸾鸾《纤指》诗:“纤纤软玉削春葱,长在香罗翠袖中。”将手指比作白玉。晶莹、透明又有温暖的感觉。
柔荑、嫩笋、葱白、白玉的特征均构成中国古代美女手的标准。
经典链接:南朝陈武帝章皇后冰雪聪明,仪容俏丽。手指甲长五寸,颜色红中透白,每逢遇到丧事,就会有一个手指甲先折断。(《陈书·高祖章皇后传》)
三、发
乌黑、亮丽、浓密、修长是中国古代美女头发的标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赞美妇女头发乌黑、浓密的古诗。《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载:“鬓发如云,不屑髢也。”“鬓”意为头发浓密而黑,“髢”意为假髻。这句古诗赞美了浓密而漆黑的头发有如天上的乌云,拥有这样一头黑发便不屑于使用假的发髻了。后人常以乌云代指女人秀发,如“乌云高绾”。
又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昔有仍氏生女,鬓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玄”和“鬓”意思相同,都是称赞头发乌黑的词语。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据《太平御览》记载:“上(汉武帝)观其(卫子夫)发鬓,悦之。”卫子夫的一头秀发一打开,就像黑色的瀑布一样,闪闪发光,马上吸引住了少年天子汉武帝(据说武帝那时候正为没有后代而苦恼,所以比较注重道家的某些观点,比如头发乌黑浓密者气血旺,气血旺者高寿多子)。《陈书·张贵妃传》记载:“张贵妃发长七尺,鬓发如漆,其光可鉴。”又如《昭明文选·七辨》曰:“鬓发玄髻,光可以鉴。”
除卫子夫、张贵妃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外,《新唐书·后妃传》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妻子、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皇后出生时发垂即过颈,从三岁开始发与身等,及长大成人更是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乌云。
古代女人的发型变化多端,如直发(张丽华)、短发(梁绿珠)、卷发(赵合德)、束发(赵飞燕)、盘发(甄妃)等。
经典链接一:晋明帝时,大司马桓温纳蜀主李势女儿为小妾。桓温的妻子康长公主妒火中烧,持刀欲杀李氏。但见李在窗前梳头,发垂委地,姿貌绝丽,徐下结发,敛手向公主说:“国破家亡,无心以至。若能见杀,实犹生之年。”神色闲正,辞气清婉。公主掷刀抱着李妹妹说:“我见犹怜,何况老奴(桓温)?”(《妒记》南朝宋·虞通之)。
经典链接二《十髻谣》:◇凤髻(周文王时一名步摇髻)有发卷然,倒挂么凤。侬欲吹箫,凌风飞动。◇近香髻(秦始皇时)香之馥馥,云之鸟鸟。目然天生,膏沐何须。
◇飞仙髻(王母降武帝时)飞仙飞仙,降于帝前。回首髻光,为雾为烟。◇同心髻(汉元帝时)桃叶连根,发亦如是。苏小西陵,歌声相似。
◇堕马髻(梁冀妻)盘盘狄髻,堕马风流。不及珠娘,轻身坠楼。
◇灵蛇髻(魏甄后)春蛇学书,灵蛇学髻。洛浦凌波,如龙飞去。
◇芙蓉髻(晋惠帝时)春山削出,明镜看来。一道行光,花房乍开。
◇坐愁髻(隋炀帝时)江北花荣,江南花歇。发薄难梳,愁多易结。
◇反绾乐游髻(唐高祖时)乐游原上,草软如绵。婀娜鬟多,春风醉眠。◇闹扫妆髻(唐贞元时):随意妆成,是名闹扫。枕畔钗横,任君颠倒。(倒挂,又名么凤,类似鹦鹉而小,绿色羽毛,嘴红色,甚娇丽,常倒悬架上)。(《东方美女百韵全书》陈敏等)
四、脸
《诗经·卫风·硕人》中的美女庄姜:“螓首蛾眉。”螓首,是指一种类似于蝉的小虫。它的前额丰满、光洁。这是古代美女额头的标准。
古代美女的标准脸型是上部略圆,下部略尖,形似瓜子,丰满洁白,俗称鹅子脸。此外“满月”也是符合中国古代审美标准的脸型。面如满月,指脸盘圆圆的、白白的,像满月一样,相貌白皙、丰满、富态而有神采。(《东方美女百韵全书》)
脸部的酒窝称笑靥或双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笑靥的描写。如《楚辞·大招》中即有“靥辅奇牙,宜笑焉只”的描述;又如汉代班婕妤《捣素赋》:“两靥如点,双眉如张。”诸如“笑靥如花”的词语多不胜数。
脸部的酒窝又名梨涡,得于诗“旁有梨颊生微涡”。本指宋代美女黎倩的酒窝,后泛称女子面颊上的酒窝。一张标准的瓜子脸配上梨涡浅笑足以增添妩媚。代表人物:楚平王夫人伯嬴明眸秀项,面如鹅蛋。(《香艳丛书》中《老狐谈历代丽人记》篇)
经典链接:秦桧将抗战派名臣胡铨贬谪至岭南。在广州,胡铨喜欢上了一位名叫黎倩的美女(一说黎倩系侍妓,此处依袁枚说。据朝鲜宋时烈《朱子大全札疑》记载,黎倩系有夫之妇。其夫发现了胡铨与黎倩的私情,逼令胡铨食藁与豆相混的马料,否则杀之,胡铨不得已受辱)。十年后,胡铨携黎倩从贬地北归。途中,胡铨饮于湘潭胡氏园,微醺中题诗壁上:“君恩许归此一醉,旁有梨颊生微涡。”(《情史》冯梦龙)
五、目
中国古代美女眼睛的标准既侧重于神韵又有着恰如其分的比喻。“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白居易)这种眼睛的神韵是中国古代美女眼睛的神态的标准。
秋天的水清澈明亮,一清见底,“秋水”、“秋波”在古代常用来形容美女的眼睛。清澈明亮是古代美女眼睛形的标准。唐代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元赵雍《人月圆》词:“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美人的眼睛如秋水、秋波,灵灵有神、楚楚动人。
经典链接:张贵妃(丽华)冰雪聪明,有神采,进止闲暇,容色端丽。每瞻视盼睐,光采溢目,照映左右。常在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陈书·张贵妃传》)
六、鼻
“面如一朵花,全靠鼻当家”。鼻子是面部最突出的部位。美女鼻子的标准是玲珑剔透,富有立体感。古代有“鼻若琼瑶”的说法。琼瑶,美玉的一种,晶莹、光滑且温暖。此词条主要着眼于鼻子的玲珑剔透美,“鼻若悬胆”则侧重鼻子的立体美。
代表人物:崔莺莺:恰便是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西厢记》王实甫)
七、唇
中国古代美女嘴唇的审美标准是其色要红润、有光泽、其形要小巧。人们常以“樱桃”来比喻口唇,即因其形,更由其色。早在先秦的《楚辞·大招》中就有“朱唇皓齿,嫭以姱兮”的话,《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口如含朱丹”都是讲唇的红润美。据孟棨《本事诗·事感》记载:白居易有两个年轻貌美的小妾樊素和小蛮。其中樊素善歌,小蛮善舞,白居易曾作诗赞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的口唇小巧红润,就像熟透的樱桃一般娇艳欲滴。苏轼也有“一颗樱桃樊素口”来加以描绘美人口唇之美。
美女口唇也常常用“檀口”或“绛唇”来形容。檀是一种浅红色或浅绛色的颜料,在古代常被女子用作口红,所以“檀口”便成了描写女性浅红色嘴唇的一个专用语。比如唐代香奁诗人韩偓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
至于美人的舌头也有专门的术语。诸多名花,丁香凭借其香和形脱颖而出,成为美人香舌的代言花。
经典链接:欧公(欧阳修)知颍州,有官妓卢媚儿,姿貌端秀,口中常作芙蕖花香。有蜀僧云:“此人前身为尼,诵法华经二十年。”(《香艳丛书》知虫天子)
八、齿
晶莹洁白、整齐均匀是中国古代美女牙齿的标准。
美女庄姜“齿如瓠犀”。瓠犀,葫芦的子,晶莹洁白而小巧整齐(《朱熹集·诗经卷》)。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齿如含(编)贝”。曹植在《洛神赋》中说:“丹唇外朗,皓齿内鲜。”这个“鲜”字,说的是皓齿的光泽。朱唇轻启,嫣然一笑,雪白整齐的牙齿的确更增美女的妩媚。
九、颈
《诗经·卫风·硕人》中写美女庄姜:“领如蝤蛴”。领是颈的意思;蝤蛴是天牛与桑牛的幼虫,乳白色,长而丰满(《诗经疏》孔颖达)。“领如蝤蛴”意思就是颈项如蝤蛴那样洁白,丰满。古代美女颈的标准是洁白、光滑、丰满。韩偓在《席上有赠》一诗中,以“鬓垂香颈云遮藕”之句来描写女子颈部的馨香、嫩白,颇为经典。宋代词人曾布曾有“窗间粉颈断瑶琼”的诗句;又如明朝《寻芳雅集》中《粉颈》词:“霜肌不染色融圆,雅媚多生蟾鬓边,钩挽不妨香粉褪,倦来常得枕相怜。娇滴滴,嫩娟娟,每劳引望怅佳缘。”(《东方美女百韵全书》)
十、足
汉代前的作品鲜见对女性足的具体描述,可见古代并无具体的审美标准。《洛神赋》中尽管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描述,却只是描写女性足部的动态美。据《南齐书》记载,废帝东昏侯对贵妃潘玉儿的小脚情有独钟。可恋足在当时只是个别现象,并非普遍现象。杜牧诗云:“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春云”。似乎唐代已有缠足的习俗。五代南唐时,有一宫女窅娘轻盈善舞,以帛缠足,足纤小如弯月,着素袜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跳舞,深受南唐后主李煜的宠爱。由此开始,缠足之风逐渐盛行于宫廷。从宋代始缠足之风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宋元以来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东方美女百韵全书》)
经典链接:香莲三影:花间苔上蹴鞠影;临流浣濯水中影;春宵一刻灯前影。
香莲三上:掌上;肩上;秋千板上。
香莲三中:被中;镫中;雪中。
香莲三下:帘下;屏下;篱下。(《香艳丛书》知虫天子)
十二、腰
细腰是中国古代美女的重要特征。春秋时期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一文中邻家女“腰如束素”以及《洛神赋》中的神女“肩若削成,腰若约素”都极力渲染美人腰的纤细。汉伶玄所撰《赵飞燕外传》描述飞燕名字来历时说她“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人谓之飞燕”。谯川秦醇子所撰的《赵飞燕别传》则记载她“腰骨纤细”。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样以纤腰为美。《南史·徐勉传》记载南朝梁武帝赐给徐勉很多女乐,其中舞人张净琬,“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推能掌上舞。”又有羊侃的小妾孙荆玉,能反身贴地,衔得席上玉簪。
白居易的小妾小蛮纤腰若柳,故有“杨柳小蛮腰”的经典诗句。值得一提的是美女身材的标准汉朝是骨感美。
经典链接:据《太平广记》记载:汉武帝宠爱的美女丽娟,玉肤柔肌,吹气胜兰。汉武帝常用衣带绑住丽绢的衣袖,惟恐她随风而去。又如赵飞燕,能作掌上舞,汉成帝惟恐风将她吹走而建“御风亭”。
十三、香
明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上说:“名花美女,气味相同,有国色者,必有天香。天香结自胞胎,非自薰染。佳人身上实实在在有此一种,非饰美之词也。此种香气,亦有姿貌不甚娇艳,而能偶擅其奇者。”女人的体香可以分为天然的和后天的两种,前者是女性自身所生发的天然体味,称为“天香”。历史上最早以香气着称的女子最出名的莫过于汉武帝所宠幸的宫人丽娟,她玉肤柔肌,吹气胜兰,但是否是天香不得而知。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体自生香,则是有史以来最早记载有天香的美女。至于赵飞燕同样吹气如兰,则是后天的熏陶。一般的女性想要拥有诱人的体香,就需要用薰染的方法来增添身体的香气,以弥补先天不足。李渔承认了“国色天香”的可遇而不可求,认为薰染是正当的。“有国色而有天香,与无国色而有天香,皆是千中遇一;其余则薰染之力,不可少也。”除熏染外,唐代元载小妾薛瑶英,则是幼时长期食用其母所做的“香丸”(用花粉发酵处理后做成内服美容丸),长大以后,肌肤柔润、玉体生香而青史留名。(《幽梦影》明张潮)
经典链接:三国吴主孙亮有四个深受宠爱的美人,分别叫朝姝、丽居、洛珍、洁华。四名佳人合在一起散发出来的香气有别于西域所贡的诸种异香。这种香气沾上衣服,时间越久香味越浓,洗涤百遍也不减退,所以名为“百洗香”。孙亮又称这种香为朝姝香、丽居香、洛珍香、洁华香。(《拾遗记》王子年)
实例
从北京老山汉墓出土的主女人颅骨三维头像近日在吉林大学复原成功。复原头像显示:这是一个三十岁左右、长像端庄的中原女子。
从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复原的头像可以看到,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诸侯王后妃相貌端庄,是个典型的中原女子。她的面部扁平而略呈长方形,鼻梁较高但鼻根低平,颧骨比较突出,下颌较宽。该中心的相关报告说,老山汉墓这个女主人骨骼的体质性状呈现出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并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较为接近。也就是说,她是个典型的古代中原地区居民的代表,与现代中国北方汉族属同一类型。他们将发掘现场实测左侧股骨和腓骨之最大长代入蒙古人种女性身高估算公式计算,该女性平均估算身高约为159.8厘米。
据了解,此前老山汉墓遗骸头像在北京曾做了一次雕塑式的复原,但由于当时头骨变形较为严重又未矫正,所以复原出来的头像与实际差别较大。因而根据那次复原推测老山汉墓主人是西域女子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据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人类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林雪川介绍,老山女尸遗骸运来时都是碎片,因头骨保存相对来说比较好,对头骨进行了粘接。修复后的颅骨仍有部分缺损,其左侧眼眶上缘及部分眉弓部位有小块残缺,此外两侧颧弓也有部分缺损,其余部分基本完整,但由于其左侧额鳞部已严重变形,致使眶上缘向前上方移位。下颌骨自颏联合部断成两段,下门齿部位齿槽骨破损。上、下颌牙齿除缺失左下门齿外,其余牙齿均保存完好。其余骨骼毁坏较为严重,已不能复原。
林雪川说,他们对颅骨的修复就用了两个星期时间,加上电脑三维制作和配发饰、服饰,复原头像总共用去一个月时间。给这个头像配的服饰结合了汉代出土的服饰和壁画中的形象,特别是参照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服饰而定的,因为此女子身份和马王堆汉墓的墓主人相似,都是贵族。该女子梳了一个汉代贵族女子的典型发式,身穿黑红色调的服装,服装的花纹也是参照马王堆汉墓而定的。
据吉大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介绍,用颅骨头像复原人的生前容貌,目前公安部门用的是两维方法,可以做出正面和侧面的容貌。这对公安部门破案来说已经足够,但是对考古学来说,如果在博物馆中展出,人们已不满足于仅能看到古人类正面和侧面的样子,他们希望能对古人类有个立体的认识。目前国外有的博物馆就已经使用三维技术来复原人像展出。
林雪川多年来一直从事的是古人骨的复原工作。以前是根据前苏联的人类学家格拉西莫夫的理论“从颅骨复原人的生前容貌”来做颅骨的复原工作,主要用雕塑的方法。后来他自己钻研应用三维技术来复原古人类的容貌,做了许多尝试、开拓性的实验研究,这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从事此项研究的研究者。经过比较实验证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对老山女尸的颅骨头像进行复原应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林雪川介绍说,应用三维技术复原老山汉墓女尸的颅骨头像,大约花费了一个星期,复原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而用传统的雕塑法复原,则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
对老山汉墓出土人骨的研究工作是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一项合作研究课题,目前人种学分析和颅像复原的工作已基本完成,有关墓主人的DNA检测工作正在进行
从北京老山汉墓出土的主女人颅骨三维头像近日在吉林大学复原成功。复原头像显示:这是一个三十岁左右、长像端庄的中原女子。
从在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复原的头像可以看到,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诸侯王后妃相貌端庄,是个典型的中原女子。她的面部扁平而略呈长方形,鼻梁较高但鼻根低平,颧骨比较突出,下颌较宽。该中心的相关报告说,老山汉墓这个女主人骨骼的体质性状呈现出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并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较为接近。也就是说,她是个典型的古代中原地区居民的代表,与现代中国北方汉族属同一类型。他们将发掘现场实测左侧股骨和腓骨之最大长代入蒙古人种女性身高估算公式计算,该女性平均估算身高约为159.8厘米。
据了解,此前老山汉墓遗骸头像在北京曾做了一次雕塑式的复原,但由于当时头骨变形较为严重又未矫正,所以复原出来的头像与实际差别较大。因而根据那次复原推测老山汉墓主人是西域女子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据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人类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林雪川介绍,老山女尸遗骸运来时都是碎片,因头骨保存相对来说比较好,对头骨进行了粘接。修复后的颅骨仍有部分缺损,其左侧眼眶上缘及部分眉弓部位有小块残缺,此外两侧颧弓也有部分缺损,其余部分基本完整,但由于其左侧额鳞部已严重变形,致使眶上缘向前上方移位。下颌骨自颏联合部断成两段,下门齿部位齿槽骨破损。上、下颌牙齿除缺失左下门齿外,其余牙齿均保存完好。其余骨骼毁坏较为严重,已不能复原。
林雪川说,他们对颅骨的修复就用了两个星期时间,加上电脑三维制作和配发饰、服饰,复原头像总共用去一个月时间。给这个头像配的服饰结合了汉代出土的服饰和壁画中的形象,特别是参照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服饰而定的,因为此女子身份和马王堆汉墓的墓主人相似,都是贵族。该女子梳了一个汉代贵族女子的典型发式,身穿黑红色调的服装,服装的花纹也是参照马王堆汉墓而定的。
据吉大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介绍,用颅骨头像复原人的生前容貌,目前公安部门用的是两维方法,可以做出正面和侧面的容貌。这对公安部门破案来说已经足够,但是对考古学来说,如果在博物馆中展出,人们已不满足于仅能看到古人类正面和侧面的样子,他们希望能对古人类有个立体的认识。目前国外有的博物馆就已经使用三维技术来复原人像展出。
林雪川多年来一直从事的是古人骨的复原工作。以前是根据前苏联的人类学家格拉西莫夫的理论“从颅骨复原人的生前容貌”来做颅骨的复原工作,主要用雕塑的方法。后来他自己钻研应用三维技术来复原古人类的容貌,做了许多尝试、开拓性的实验研究,这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从事此项研究的研究者。经过比较实验证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对老山女尸的颅骨头像进行复原应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林雪川介绍说,应用三维技术复原老山汉墓女尸的颅骨头像,大约花费了一个星期,复原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而用传统的雕塑法复原,则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
对老山汉墓出土人骨的研究工作是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一项合作研究课题,目前人种学分析和颅像复原的工作已基本完成,有关墓主人的DNA检测工作正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