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理健康手抄报图片大全内容
心理健康手抄报
一、如何做到心理健康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过于发泄,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心理健康标语
1、没有得到想要的,或许是要给你更好的。
2、品心扉苦涩泉涌,酿百花甜蜜浓情
3、十个想法不如—个行动。
4、让心理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
5、一切从心开始!
6、打开心灵之窗,洒满希望之光
7、微笑可以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
8、学会笑,是—种心灵的坦然
9、给心灵沐浴,美丽人生从心开始。
10、把自己定位为失败者,你就会永远是失败者!
㈡ 烦躁的图片(经常烦躁失眠还不知道为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家庭负担的加重,使得人们越来越觉得压的喘不过气来,有的人通过放松,运动去舒缓自己的不适,而更多的人一直被这种情绪所困扰,最后导致出现失眠,身体疼痛等不舒服的症状,去医院就诊时,什么检查都做了,但是什么毛病也没有。最后医生诊断为---焦虑症。那么有的患者就想知道了,怎么就算得了焦虑症,有没有除了喝药以外的方法去缓解这种情绪,改善这个疾病呢?详细请看下文。
想知道怎么办,就必须知道焦虑症是什么!
焦虑症是一种以广泛性和持续性焦虑、烦躁或反复发作的恐惧不安为主要特征,伴有自主神经紊乱和运动性不安的症状。临床主要有广泛性焦虑与惊恐障碍两种形式。广泛性焦虑症又称慢性焦虑症,以经常或持续存在的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如过分担心、紧张、害怕等。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慌、口干、出汗、尿频、尿急等,运动症状,如头痛、轻微震颤、坐不住等。焦虑症多见于45-55岁年龄段的女性,患者多因情绪紧张焦虑等症状来医院。
知道了焦虑症是什么,就要知道为什么会患焦虑症这个疾病
焦虑症的发生与生物、遗传、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遗传是重要的易感因素之一,研究证实,具有焦虑性人格倾向的人在应激状态下或不良社会环境影响下,较易产生病理性焦虑。本病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素质有关,病程短、症状较轻、病前社会适应能力好、个性缺陷不明显为预后好的指征,反之则预后差。如伴有激越、出现幻觉、癔症表现及自杀观念的焦虑症患者,常提示预后不佳。
初步了解了焦虑症后,医学上是如何认识这个疾病的呢?
1.西医对焦虑症患者心理问题的认识目前,临床西药治疗首选药物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其代表药物艾司西酞普兰已被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 (FDA) 获批为焦虑障碍干预的一线用药,此外,根据临床需要还主要使用苯二氮卓类、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氮杂螺环癸烷二酮类抗焦虑药。
临床治疗焦虑症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其情志的调节,采用系统脱敏疗法、放松疗法、催眠疗法、心理暗示、语言开导等方式,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心理负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中医对焦虑症患者心理问题的认识历代医家多认为焦虑症属于情志疾病,其病位涉及多个脏腑,以肝为主,并与心、脾、肾、胆、三焦等脏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若五脏的功能活动正常,则人的精神、情志正常,五脏功能失调则精神、情志随之出现异常。
中医可采用 汤药丸散、气功、推拿 等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这一常见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禅丛方法治疗焦虑症能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减少西药的副作用,延缓整体病情的发展握蔽。
因为西药的副作用大,很多焦虑症的患者就想能不能不喝,或者少喝西药,然后采用一些别的有效方式去辅助治疗这个疾病呢?下面介绍如何 不喝药还能辅助治疗焦虑症。
1.怡情易性法对于焦虑症患者,通过 看书、听音乐 等怡情易性的活动,可以分散转移对于自身疾病的注意力,将重点转移他处,可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及症状。
2.开导解惑法开导解惑法又称为 语言疏导法 ,通过言语的交流开导,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改变患者偏执的观点,治疗患者隐性的精神创伤,如绝望、自卑、羞愧、孤僻等,使患者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
3.气功保健贺皮樱法健身气功 八段锦 属于小运动量运动,能稳定情绪、消除紧张及改善睡眠,具有养身与养心双重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焦虑症。练习时间越久,疗效就越好。
4.按摩保健法(1)手部按摩取 神门穴 。用拇指按揉1-3分钟,以感觉酸胀为适。此法适用于焦虑及其焦虑引起的头痛等疾病。
取 劳宫穴 。用拇指按压1-3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此法适用于有焦虑、烦躁情绪的患者。
取 手部心反射区(位于左手掌第5掌骨之间,近掌骨头处) 。用拇指按揉3-4分钟,以透热为宜。此法适用于因焦虑引起的胸闷、心悸等症状。
取 手部腹腔神经丛反射区(位于双手掌侧第3掌骨和第4掌骨之间) 。用拇指推3-5分钟,以透热为宜。此法适用于有焦虑、烦躁情绪者。
(2)足部按摩取 照海穴 。拇指点按1-3分钟,以感觉局部胀痛为宜。此穴适用于去除烦躁、安抚神经、缓解焦虑。
取 太冲穴 。用拇指点按1-3分钟,以感觉局部胀痛为宜。此穴适用于缓解焦虑引起的头痛、眩晕、胁痛、腹痛等症状。
取 足部心反射区(位于左脚掌第5跖骨之间中段的小凹陷中) 。用食指扣拳叩击3-5分钟,以局部发热为宜。按摩此反射区适用于舒缓情绪、消除焦虑。
取 足部肝反射区(位于右足底第四、五跖骨间及足背上与该区域相对应的位置) 。用拇指按压3-4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按摩此反射区适用于缓解焦虑情绪。
(3)耳部按摩取 耳部结节区 。拇指、食指捏按3-4分钟,以感觉局部胀痛为度。经常按摩此反射区,适用于缓解因心火上亢引起的焦虑。
取 耳部交感反射区 。食指按压3-5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度。此法适用于缓解焦虑及其引起的头痛、心悸。
取 耳部肾反射区 。食指揉压2-3分钟,以有压痛感为度。经常按摩此反射区适用于缓解焦虑情绪。
#大家健康超能团#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大家中医,已取得同意使用
㈢ 怎么办90的职场焦虑!如何走出焦虑,避免中年危机
90后的焦虑是怎样的?
网上一项调查显示,85%的90后受访者表示他们有“加班焦虑”;61%有“晋升焦虑”;57%
有“消费焦虑”;而近七成的80后职场人认为,现有薪资与自身能力并不匹配,他们职场的上半场结束,感觉“中年油腻”的称号离他们不远,工资不涨,还贷压力不小。
每天一到办公室,光是看见桌上堆满了报告、备忘录和要回的邮件,就足以让我产生混乱、紧张和忧虑的情绪。觉得整天疲于奔命,却既没升职也没加薪,前途似乎遥不可及。
同事关系因仅有的升职岗位变得疏离尴尬,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
一次升迁、—场难度较高的职业考试、一次危机处理……这是职场中经常遇到的挑战。而有些人在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后,就会出现各种症状:忧郁、烦躁、心慌胸闷,甚至整夜整夜地失眠等,这就是“职场焦虑。
65%左右的就业人土内心都是消极情绪占上风;这种情绪轻则表现为不满现状又疲惫,极易患上严重的身心疾病。
不同年龄段的职场人有不同的焦虑。85%的90后受访者表示他们有“加班焦虑”,61%有“晋升焦率,57%有“消费焦虑,47%学习焦虑”,45%有“晚睡焦虑”,选择有”发际线焦虑”和“健康焦虑”的受访者比例也都在三成以上。
焦虑让90后身心俱疲。
首先,职场焦虑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焦虑情绪往往伴随着诸多生理症状,包括掌心出汗、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甚至呼吸困难、头晕目眩、肠胃痉挛、战栗、难以入睡等症状。
短期的焦虑会带来情绪的疲惫、动力的缺乏和身心的懈怠,而如果焦虑情绪一直重复和积累,最后甚至可能会发展成为焦虑障碍,显着降低健康水平。
其次,职场焦虑会影响工作表现。尽管人们总是关注于焦虑的负面作用,但焦虑对绩效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焦虑会引起高的唤醒水平(即个体生理性激活的程度),从而让我们意识到现实和理想状态之间存在差距,并激发我们改变现状,避免受到伤害的动机。适度的职场焦虑可以激励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深思熟虑,从而防患于未然。
然而,焦虑也可能降低工作绩效。焦虑会干扰员工的认知和思考过程,有损工作记忆,限制信息处理能力。当人们沉浸于焦虑状态时,往往担惊受怕,无法专注于手头的任务,有时甚至无法理解工作任务的需求。此外,焦虑也会降低自我效能,让人失去完成工作的信心。而且,长期的职场焦虑会带来情绪耗竭,产生职业倦怠,让员工失去努力工作的热情和内在动机,最终降低工作绩效。
总之,焦虑对工作绩效的整体影响取决于焦虑的强度。心理学研究中的叶克斯-杜德逊(Yerkes-Dodson)法则表明焦虑和绩效呈倒U型关系:员工如果完全不焦虑,则缺乏足够的张力和唤醒水平,员工因此会放松警惕;过度焦虑则让人陷入情绪和认知的困境,难以集中注意力于工作;而适度焦虑既能激发努力的动机,又不会损耗太多情绪和认知资源,有助于人们实现最优绩效。
此外,焦虑会影响人的风险偏好和决策行为。研究表明,焦虑特质与风险规避行为正相关。一方面,焦虑暗示了威胁的存在,驱使人做出规避威胁的行为,这会增加人的风险规避倾向。另一方面,焦虑特质高的人不只更容易注意到环境中的威胁,而且更倾向于对模棱两可的信息做出负面解释,且更容易回忆起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因而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事件的评价更为消极和悲观,从而在决策时表现得更为保守和风险规避。
最后,组织心理学家玛丽亚姆·柯查基(Maryam Kouchaki)与斯瑞达莉·德赛(Sreedhari Desai)的研究表明,焦虑带来的危机感会驱使人做出自私的、不道德的行为。首先,危机感会激发心理防御和自我保护机制,从而让人聚焦于自己的利益,忽视道德准则和规范。其次,危机感会让人更关注外在目标(如金钱、外表、知名度)而不是内在目标(如个人成长)。因此,在危机感的驱动下,一旦有机可乘,焦虑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损人利己、弄虚作假、违背公平等不道德的行为。
但焦虑是一种非常自然且不可避免的情绪体验,我们需要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而不是将其妖魔化,竭力避免它。
人们体验到焦虑或其他负面情绪时,常常通过压抑或故作镇定来管理情绪。但实际上压抑情绪不仅无法让被压抑的情绪消失殆尽,还往往导致该情绪被强化。
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M. Wegner)曾做过一个实验,即要求被试不要去想白熊。结果却发现,实验中被试愈加想到了白熊,并表现出了焦虑。这个实验表明,当我们越想努力摆脱某种想法,这种想法却越有可能占据我们的大脑,韦格纳把这个效应称为“讽刺性反弹”。
焦虑就像是那头白熊,当你陷入焦虑,单纯地告诉自己“别焦虑,冷静点”往往并不管用,有时还适得其反。
研究表明,与其压抑感受到的焦虑,不如将焦虑重新评价为兴奋感。当人们感到焦虑时,保持冷静和淡定要比保持兴奋和激动更难,因为冷静是一种低度唤醒的积极情绪,而兴奋与焦虑都是属于高度唤醒的情绪。从高度唤醒状态转向低度唤醒需要耗费更多认知和情感的资源,而在不同的处于高度唤醒状态的情绪中转换相对容易。焦虑意味着我们关心某一利益攸关的结果,将焦虑重新评价为兴奋,人们会真的感到兴奋,仍然有应对现状的动机,并避免焦虑的危害。
研究表明不仅心理体验会引发生理体验,生理体验也可以“激活”心理体验。
比如,心理学家邀请两组被试去看卡通图片,其中一组需要在看图时用嘴唇含住一支笔,而另一组需要用牙齿咬住一支笔。实验发现,后者会认为卡通图片更好笑。
原因是当用牙齿咬住笔的时候,被试正好表现出微笑的表情,生理的微笑会带来心理上的积极情绪体验。而用嘴唇含住笔,嘴巴是噘起来的,更像是生气和郁闷的表情,因而会让被试觉得图片无趣。
所以下一次觉得焦虑的时候,让自己的嘴巴先微笑起来吧。保持身体健康是应对职业压力的基础,身体健康能让你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工作中的挑战。
总之,职场焦虑是一种常见且正常的情绪,我们应当理性对待职场焦虑,而无须将其“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