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排队人多的幽默说说
1、今天突发奇想跑去科技馆参观,人多,排队,一个小时。比较尴尬的是大家都是带着小朋友一块来的,好不容易看到同龄的人家还是情侣来着。
2、新加坡开了家堂吉诃德,人多到不行,排队排到没脾气。
3、好像除了在教职工食堂吃过几次饭从来没在学生食堂吃过饭,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也不喜欢排队。
4、最近地铁里每天都会看到有人吵架,排队有人吵架,连超市都是。。。。人多了,不遵守纪,就会是这样。。。。
5、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排队,还好速度很快大概二十人多只排了十几分钟,吃到嘴里感觉自己圆满了。
6、中国哪里人多,医院人最多。我去,一大早,医生还没来,排队挂号的人都挤不开了。真真是醉了。
7、我还嫌弃大丸退税人多,起码人家叫号,高岛屋就活生生一直排队,脚要断。
8、和舞动艺术展终究没缘,实在是人多懒得排队。贴心小棉袄一直觉得我不看是个遗憾,她倒是早就看过了。没想到展览即将结束还这么多人。带着些许遗憾告别十一月。
9、梅花糕都在排队。也不知道好吃不好吃,反正人多就排了。
⑵ 有张搞笑图片三个人排队取钱前面的是一个女的后面有两个男的最后面的那个男的摸了那女的屁股。是电影吗
不是电影 是国外恶搞的片段而已
⑶ 求几个搞笑点的小活动,集体娱乐类的
搞笑点的小活动,好的我给你找找,看能不能搞笑到逗你笑吧,最好的都给你了,你要珍惜啊,下面的都是很搞笑的,你看几次就笑啦。
1.三岁的侄子乳名小薯仔,我没事老逗他玩。刚刚我在削薯仔准备做晚饭,侄子说:姑姑,你在做什么?我说削薯仔。侄子:啊?你要削我啊?然后哭着跑去找我妈告状了。紧接着我妈过来骂我:你还想削我大孙子,反了你了,这么凶难怪没人要!我。。。
2.她的一个同事有一个6岁的女儿,开始换牙了, 她的妈妈带她拔完牙回到单位里, 我妈问她:“牙还疼不疼?” 那小女孩的回答让旁边的一群人统统笑翻了:“啊呀,牙齿被留在医院里了,我不知道它疼不疼啊!”
⑷ 形容人多排队情景的句子
形容人多排队情景的句子
1、看那边,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头,那一个个人脑袋比蚂蚁还多呀!
2、这街道在平常本来是很清静的,但现在忽然热闹起来了,街中间聚集了一大群人,具着各样的身材,穿着各样的衣服,有着各样的面孔,层层密密地围成了一个大圈子。
5、这里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人群,像潮水,霓虹刺眼,灯光恍惚。亦幻亦真。并御
6、大街上的人真多,十分拥挤,大家举起衣服袖子就像一片五彩的云。
7、街道上人流如潮,就像一条龙在街道上盘旋。人们有的在看衣服,有的在吃东西,热闹极了。
8、渐渐的,人越聚越多,摩肩接踵的不断从入口涌来。花坛边上坐满了人,喷泉周围站满了人。
⑸ 排队人多的幽默说说有哪些
如下:
1、渐渐的,人越聚越多,摩肩接踵的不断从入口涌来。花坛边上坐满了人,喷泉周围站满了人。
2、这场街头表演吸引了人山人海的观众。
3、大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擦踵,象下锅的饺子一样多!
4、由于班主任积极听取学生们的意见,他的办公室门前门庭若市。
5、这一家子真是人丁兴旺。
6、大街上的人真多,十分拥挤,大家举起衣服袖子就像一片五彩的云。
⑹ 网络流行语令我们更有趣了吗
流行用语和碎片表达,正在摧毁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是从写不好豆瓣广播开始的。
我对此原本的解释是“即将步入中年的正常反馈”,身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对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是有一点逼数。
事实是我错了,我发现自己在写短句子时总会落入固定的句式:“……真的是……”“……总觉得……”“……有没有……”“一直觉得……”“……简直是……”在表达简单意思的时候,仅限于表达清楚意思本身,文字死板不立体。
本来以为这是手癖,细想应该不是。
自从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说不清楚应该怎么称呼的时代,人们热衷于用碎片化的表达,准确的洞察和优质的表达流传的非常快,久而久之(其实也没多久),很多人放弃了和流行语较劲,转而直接拿来做自己的表达。
社交网络每天都有看不完的“小金句”,因为不断的另存,白底黑字都变得很糊,虽然还是可以看清什么“我就不发自拍了,反正你们知道我挺好看的”“说正事专用配图”“贫穷使我冷静”“请开始你的表演”“钱也没有,爱情也没有”…… 和段子或者搞笑图片不同的,这些词句表达的都是简单信息,并不是讲一个故事或者道理,有的只是情绪、状态。在有表达需求时,人们纷纷放弃遣词造句,打开了表情包图库,写四个字:“心情如图”。 “有趣”这件事流行了这么久,所有人都在憋着劲儿有趣,这也没什么好diss的。只是大多数并没有那么有趣,结果就是在朋友圈这种宽泛的社交场合,人们都像对暗号一样互相抛梗,交流今天看到的热点。这时影响还不是很大,朋友圈的日常不需要太多字就可以表达基本需求,今天吃了一顿饭、工作心情特别差、推荐一本书、看了XX电影觉得如何、分享一个链接之类的。越是简单的信息,套用流行语越容易,也不会露馅,一旦字数变多,基本就是灾难。
一般人最需要字多的三种情况应该是:游记、矫情、撕逼 游记大概是这样的:我们今天一大早就去了XXX,没想到排队的人居然那么多,我的内心是崩溃的,相信你们能够体会。去了以后发现真的特别值得,此处裂强推荐!中午吃的XXX十星好评,和老板聊了一下原来他做这个已经二十年了,工匠精神真的让人肃然起敬。下午去了心心念念的XXX,一直都特别想看终于实现了,必须打卡记录一下。好了碎碎念到此完毕,应广大群众要求发自拍! 矫情可能是这样的:每到这个时候就又会想起XXX,恨自己又不争气的掉下了眼泪,本来以为一切都过去了,但是没有想到给我心里留下的伤疤居然这么深。有时候一个人安静下来的时候也会想想,是不是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曾经有XX对我说:你很好,配得上别人不假思索的迷恋。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走出来。胡言乱语写在这里,反正也没有人懂。
撕逼大概是:今天看到那个什么真的气死我了!居然还有那么多人附和?三观都被狗吃了么?
1.从来没有人说过XXX就是XXX,有人这么想只能说自己内心有问题;
2.XXX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么?轮得到谁来指手画脚?
3.XXX就曾经说过一句话“……………………”在这里送给在座的所有人。好了,我说完了,拉黑请便。 表达能力普遍下降的后果有多严重呢?其实也没多严重。 多大多数人来说,表达能力是个不需要的技能,后果无非就是写不好工作报告,写不好婚礼贺词,很严重么?并不会。
但是对广告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也是在新媒体互联网广告兴起开始,同行往往会把流量放在最优先的位置,简短且粗糙的内容开始盛行。粗糙的意思是,为了流量而忽视了广告应有的策略和逻辑关系,没有理由的卖萌、搞笑、走心、扎心、抖机灵、耍态度…… 熟练的文案可以在以上几个频道随意转换,出东西也很容易,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风格的缺失。中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字迹和风格判断出这篇作文是谁写的,以前我也可以辨别出揽胜、红鹤、亲爱的、塞尚、实效的文案,而现在这种能力只能适用于公众号写手。失去风格就等于失去不可替代性。 缺失策略和逻辑的广告很难建立“实质性进展”,实质性进展是比如销售转化、品牌建设,或者是脱离商业的文化创造。以流量为目的,到流量为止。文案在这些广告中得不到策略的练习,就会陷入不断提高语言威力的恶性循环。思考不锐利,就只能让语言锐厉。做不到温柔一刀,就只好“说话难听”,而广大受众不断脱敏,对应的解决方法就是越来越难听。而他们又分不清人们对洞察的刺痛和对难听的反感之间的区别。 很多时候广告获得流量是因为广告本身具备的余量,简单说就是:这句话人们看过了,不新鲜;但是这句话放在广告上人们还会觉得新鲜。所以把已经被创造出的流行语或洞察放在广告上,还是一个快速又机智的方法。
嘲穷和嘲丑已经是互联网上流传很久的风潮,这两团信息用来做理财产品和整容机构的广告非常合适。而这背后的策略工作很有可能被忽略。所以我们就会看到这种广告文案: “6位数的密码,保护3位数的余额” “扣工资的时候,才觉得工资高” “你过的不好,可能因为你丑” “我是假的美,你是真的丑” …… 人们会用扎心形容这些广告,其实这和文字工作者一直追求的温柔一刀不是一回事。扎心是需要突破人现有的信息量的,要触碰到一些不曾疼过但确实存在的地方。而不是更隆重的重复已经存在的动作,再隆重也不行。 这样的广告不会带来实质性进展,很难让人们的观点发生松动,只是对原有观点的坚定站队,也就是一波流量。 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目前形势对流量的过分追求,次要原因是文案们急着做朋友圈的金句小王子,疏于对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背后逻辑能力的训练。
有智慧的人也能做朋友圈金句小王子,但和机灵鬼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他们发个金句,感觉是智慧不小心漏了一点出来,机灵鬼们发个金句,让人觉得在用尽全身力气搞笑。 这大概也是好文案与刷屏文案的区别。 写长文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法,这也是我写本文的原因。
⑺ 求一张日风的漫画图,一群带着面具的男人在排队等待和一个女人(做了个)爱
将就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