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广州初中学校用的都是什么版本的教科书
我们广州地区的初中生物用的是苏教版本的教材。以下是详细的解说。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笔者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
1.1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苏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每个章节都有学习目标的提示,导图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简明扼要,这一点是苏教版所特有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独特,科学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有自我评价、思维拓展、课外探究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题目新颖,既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兼顾了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科技动态,时代感强,更新知识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图片、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验选材容易获取,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教材编写文字量少,语言叙述简练,给教师以创造的空间。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学生为本,降低了难度,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教材内容新颖,图片丰富,比苏教版的多一些,选用的都是实际观察到的图片(如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图片等),还有卡通图片等。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比较强。设计的几个版块适合学生的学习。如观察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背景,引导性强;资料丰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料和信息,减轻了课后寻找资料的负担。语言文字优美,经过加工和锤炼,渗透了文学艺术的意境,可读性强,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实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生物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选材和探究活动方面,选材容易,可操作性强。课后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较多。练习题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题目新颖、有创新,综合性强,难度大。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面面俱到,过细,偏深。如果不进行整合、删减,每节内容都讲授,课时就不够。
1.3河北少儿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河北版”)主要特点和优势
该教材有6大板块:身边的事、探究竟、知识链、大家谈、实际运用、想一想。教材积极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有落脚点,知识的呈现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进行详细的归纳。这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设计了“开眼界”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图文并茂,示意图设计得巧妙、直观。教材内容选择侧重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尤其偏向农村(家禽、农作物、观赏植物、动物等)。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过多、过细、过深,对知识目标要求偏高、偏难、繁琐。有些内容陈旧,如实验观察还保留了解剖家兔、观察蛔虫、猪肉绦虫、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等内容。
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北师大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章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课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上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知识的呈现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系统性,减少了许多繁、杂、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各个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为资料,在备课时参考,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
2根据标准用教材
以前,我们总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教学大纲和考试范围来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至于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为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删减了一些偏、繁、难的知识点,而有的老师,生怕有些知识点没讲到,学生结业时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课堂上增加教学内容。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教材”教学观念,必须弄清楚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实际上还是课程理念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师,要通过生物的教学,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标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为教师所利用,而不能单纯的就教材来教教材。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呢?
2.1细读标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10个主题来编写的。如苏教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只有1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主要有3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健康地生活;八年级下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另外,生物与环境和科学探究2个主题贯穿在四册教材中。科学探究的主题从七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八年级下册都有关于科学探究的内容,以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与环境则也是贯穿四册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基本一致。八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有所不同(两册内容与苏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不影响标准的实施。关键是熟悉课程标准的内容,用好教材。
2.2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教材。该册教材共有3个单元34个学时:第一单元6个学时——探索生命的奥秘,可以说是学生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序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有哪些内容?学习《生物》有什么意义?《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生物科学的殿堂。第二单元6个学时一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从植物细胞、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到生物体的组成。第三单元22个学时一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从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到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描述了绿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还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从教材的编排顺序分析,内容是一环紧扣一环,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植物体,再到生物圈。按照这个顺序教学从理论上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碰到很多问题。首先是季节问题。因为,新学年开学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来上课,上到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时已经是12月份。这时,安徽合肥地区的天气已经很冷,光照少,且多阴雨天。这时光合作用产生氧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探究就很难完成。另外,在上到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的内容时,也已进人11月份,植物的花早没了,学生很难观察到花的结构。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适合的季节天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安排略)。
这样调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节作为生物课学习的绪言,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第二章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显微镜,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掌握一些观察微观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内容可以结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调到前面来,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后面进行教学,这些实验就无法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进行,然后再到课堂是验证。
把第五章的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也调到前面来,可以在秋季寻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实,以便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以及果实的结构等。果实里有种子,接着上种子的萌发到根的生长等内容也很顺理成章。
另外,有些章节也可以合并。如第3章的第一和第二节内容可以合并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3根据标准拓展教材的内容
如在学习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内容时,可以安排一个课时,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演讲比赛。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有目的的在网上查找资料,认真准备演讲比赛稿。通过自主学习、上台演讲,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很好,并且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的自觉性。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订一学期教学计划,并将计划发给学生。这样做是让学生事先就了解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知道教师调整教材前后顺序的教学意图。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先学一步。为此,我把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类,并进行了前后内容的调整。例如,八下第一个单元里有酿制酒酿的实验内容。制造酒酿需要一定的温度,对用具的消毒比较严格。而且,八下刚开学(2月份),气温较低。于是,我将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到后面,同时,改酿制酒酿为制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学生对制作酸奶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制作果酒感兴趣,我便将如何制作酸奶和果酒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这些学生回家后立即着手制作,并且获得成功。当时制作酸奶,气温比较低,这位学生通过多次制作,总结和摸索出制作酸奶的规律,写出了制作酸奶的小论文。另一个学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当时不是葡萄上市的季节,市场上没有葡萄出售,他问:现在买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苹果来酿酒呢?对学生的发问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好机会。我高兴地说:你可以试一试,根据酿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这个学生回家后真的就用苹果酿酒了,每天都向我报告发酵瓶中苹果的状态。当酒酿成后,他兴奋地装了一小杯带到学校,给我品尝,味道可真不错。别的学生也抢着品尝,并说回去也做。后来,我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分小组制作酸奶,这时气温在30℃左右,第一天制作,第二天即可品尝。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导”。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观察、实验。在这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9种。
4.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开学伊始,每个班都编好小组,每组4—5人,选好小组长。组编好后一般固定不变。小组成员自由组合,给学生民主的权利。组长可以推选,也可以自荐。
4.2校园调查课
有些内容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比如,身边生物的调查和观察、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校园生态系统的观察等内容都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园内上课。
4.3网络学习课和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如“毒品的危害”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直接上网查找有关知识,网上大量的真实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又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生物圈”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资料,因为网上的资料比教材上的内容丰富得多,学生也感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生动活泼、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在教学容量增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4“模拟医学专家咨询”课
比如,“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一节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掌握相关知识后,回答“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咨询”。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内容和安排。全班选出6位“医学小博士”,分成2组每组3人,一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专家组”,另一组是“防治癌症专家组”,负责回答咨询者的问题。这样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都自学了不少内容,课堂上的气氛非常热烈。最后,选出最佳“医学小博士”和最会提问题的同学。
4.5演讲比赛课(论坛演讲)
这种课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我们在八年级下学期安排2-3个课时,给学生演讲。一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演讲,一次是“保护生物圈”国际论坛演讲。这样教师讲得少,但学生的收获多。我所教的4个班每个学生都上台进行了演讲。学生演讲时,由各个小组的组长担任评委,给演讲的学生评分,然后计算出均分、排序,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状。
4.6辩论课
如:“关注生物技术”一节里有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和社会伦理问题”的内容,可以开展辩论,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辨析而关注生物技术,达到学习的目的。
4.7常规的实验课、探究课等
这些实验课一定要上,不能只在黑板上讲实验,做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4.8课外书籍阅读课
为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利用学校图书馆,用生物课的课时带学生到图书馆看书。让学生在阅读课上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藏书,学会查找有关生物方面的资料。
4.9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课堂教学服务
总之,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提高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保护生物圈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付诸实践形成自觉的行为。
㈡ 如何把握《指南》实施的整体性原则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的首要实施原则。除了综合性较强的主题活动、方案活动、单元活动之外,我们应将“整体性”原则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把握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教育契机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例如,进餐环节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由于重复性、频繁性、单调性等特点,许多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该环节的教育价值,而仅仅将其作为常规培养的一个手段,尤其在小班阶段。
健康领域的教育价值
进餐环节的健康领域教育价值历来受到较高重视,这也是进餐环节较为直接教育契机。《指南》中对小班幼儿进餐环节提出的健康领域目标主要体现在“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方面,具体提到“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的目标。实际观察中,笔者发现,多数小班教师采用说教方式,例如针对某个挑食孩子进行口头教育,但对于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小班孩子来说,这样的说教方式往往发挥不了较好的效果。
事实上,对小班幼儿进行均衡健康饮食的教育形式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化。例如,利用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以及绘有食物的卡通图片制成布书。每天用餐前,请孩子根据当餐菜谱找出相应的食物图片,“喂”给卡通形象吃,给予幼儿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不偏食、不挑食,样样都爱吃。
另外,多数教师在进餐前也都会向幼儿介绍当天的食谱,但大部分仅仅是报一遍菜名,显得干巴巴的,不太有趣味性,幼儿大多听过就忘了。其实,介绍食谱的方法得当会明显影响孩子的食欲。比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食物制作和营养的视频,在进餐前的过渡环节播放,会激发幼儿的食欲。有条件的话,适当地开展让幼儿参与简单食物的制作过程或者让厨房的炊事员到班里介绍当日食谱,都是较为有效的餐前食谱介绍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孩子们无形中对于健康饮食方式、进餐习惯等就有了较深的印象和丰富的经验。
语言领域的教育价值
进餐环节中的语言领域的教育价值往往在国内多数幼儿园都被忽略或不被认可。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有“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另一方面,大多数幼儿教师也认为进餐过程中说话不仅影响幼儿消化,更容易引起呛食等危险情况。因此,大多数幼儿园都要求幼儿在进餐环节保持安静。
事实上,小班幼儿对新事物较感兴趣,好奇心强,喜欢叽叽喳喳。即使教师反复强调进餐时不能说话,但幼儿悄悄交谈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因此,不妨在进餐前,利用过渡环节,让幼儿通过讲述、念儿歌、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使语言表达的机会更加充分。比如,在餐前分享有关进餐、营养、习惯培养等方面的故事和儿歌,像“大公鸡和漏嘴巴”、“大力水手”等。
笔者在日本学习期间,曾多次观察日本幼儿园的进餐环节,许多日本幼儿园餐前都开展“小播报员”活动。每天一名幼儿到教室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食物,并简单地说出理由。例如,有的小朋友自豪地说:“我最爱吃妈妈做的饭团,因为里面有我爱吃的肉松!”其他小朋友都热烈鼓掌。这样的简单活动既培养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又增强其自信心。另外,日本的不少幼儿园在午餐环节采用自带便当的形式,进餐过程中教师往往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各自的特色食物。同事,日本的幼儿教师都和幼儿一同进餐,并随时回答幼儿有关的提问,气氛像家庭一般轻松愉悦。这些进餐环节的做法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及同伴交往能力,同时也创造了平等、愉悦的就餐环境,是对我们传统的就餐环节的一种启发。
社会领域的教育价值
每年的九月、十月是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严重阶段,尤其是在入园、午餐、午睡等生活环节,表现更为明显。小班进餐环节,经常会看到一些幼儿边吃饭边掉眼泪说要回家,还有的幼儿哭闹着说不喜欢幼儿园的饭菜、要吃妈妈做的饭等。这些场景恰恰为幼儿的社会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例如,对于进餐时情绪不好的幼儿,教师可以先让其说一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自己吃饭的,然后坐在其身边,安抚情绪,适当喂饭,同时适时引导幼儿说一说老师又是怎样照顾自己吃饭的,让幼儿体会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喜欢自己,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依恋感。为尽快让小班幼儿熟悉班里的小伙伴,进餐环节最要不要固定就餐位置。
再如,餐前餐后的排队洗手、取餐、依次入座等过渡环节,则对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和独立进餐能力有着很好的教育价值;适当让小班幼儿做一些简单的餐后擦桌子等小任务,能够让幼儿进入中大班后较快适应值日生制度;餐后的安静区域活动则是培养幼儿乐于与同伴分享、交流、游戏的良好时机。
此外,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尝试每月组织一次幼儿自助餐,改变平时的进餐模式,让进餐环节变得更加富有趣味。幼儿在自助餐的过程中,体会到与同伴一同进餐的愉悦、同时通过有序排队取餐以及按需取餐的要求,初步体会到秩序的概念以及产生爱惜粮食尊重农民劳动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向幼儿介绍传统食物,使幼儿初步认识民族文化,树立一定的民族自豪感。
科学领域的教育价值
进餐环节蕴含着科学教育的丰富契机,可以让小班幼儿在进餐时通过观察事物的颜色和形状、触摸食物的大小形状和组织结构、品尝食物的味道、闻食物的香味、甚至轻拍水果听声音等方式多次体验,不断感知食物的各种特点,让小班幼儿的感觉器官得到充分的应用和锻炼。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感官得到提高、为早期的生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吃午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充分感知水果的不同形状、大小、数量等特征,让幼儿学习形状、数量和体积等数学概念。比如,吃葡萄时,请幼儿数数自己有几个,并感知葡萄的是椭圆的;吃橘子时,让幼儿感知橘子是圆的、橙色的、有着特有的甜香味等。这些简单而又基本的常识正是小班幼儿需要积累的关键经验。进餐活动中所蕴涵的这些科学内容既可以提高小班幼儿进餐的积极性,又能扩展其科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其探究科学的兴趣。
艺术领域的教育价值
小班幼儿的进餐环节看似与艺术领域关联性不大,但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同样可以挖掘出艺术教育的价值。
例如,柔和的餐前音乐为幼儿创造了温馨的用餐气氛,同时让幼儿逐渐平静进入用餐准备状态,给予幼儿一定的暗示作用——音乐能让人一个人心情愉悦,也让幼儿明白如果大声的讲话,好听的音乐就听不清楚了。
此外,在进餐过程中引导幼儿欣赏品尝美味可口的菜肴、水果、五谷等的独特线条、颜色、形状之美,逐渐锻炼幼儿发现美的能力,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还能激发幼儿的艺术想象空间。
同时,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小班幼儿对于形状卡通可爱、颜色鲜艳的餐具具有很浓的兴趣。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准备形状、色彩丰富又安全的餐具,激发幼儿的食欲,同时初步渗透幼儿审美意识的培养。这一点也可以从日本幼儿园造型生动活泼、色彩搭配丰富多彩的便当中得到一定启发。
除了进餐环节,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时,都不应局限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中,例如户外活动就是健康教育、早期阅读就是语言教育,而应该把每一个环节都当做有效融合多领域教育价值的整体。这也是把握《指南》整体性原则的关键所在。
㈢ 一个带着黄色的帽子的小女孩的表情 特别可爱 女个女孩叫什么
森迫永依,扮演真人版樱桃小丸子的那个小女孩
㈣ 卡通葡萄怎么画
马克笔24色
A3打印纸
铅笔
橡皮擦
1、先用尺子画出一个梯形,将边缘画圆顺。
方法/步骤
㈤ 如何把握指南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的首要实施原则。《指南》中的“说明”部分强调,实施时“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因此,除了综合性较强的主题活动、方案活动、单元活动之外,将“整体性”原则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把握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教育契机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真实而自然地融合着各领域的知识。进餐环节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由于重复性、频繁性、单调性等特点,许多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该环节的教育价值,而仅仅将其作为常规培养的一个手段,尤其在小班阶段。比如,针对小班幼儿进餐环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心理焦虑不愿吃饭、独立进餐有困难、部分幼儿偏食挑食、基本进餐习惯尚未养成等,教师一般会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分别设计活动,却容易忽视餐前、用餐、餐后三个环节所蕴含的丰富的学习与发展契机。
健康领域的教育价值
进餐环节的健康领域教育价值历来受到较高重视,这也是进餐环节较为直接的教育契机。《指南》中对小班幼儿进餐环节提出的健康领域目标主要体现在“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方面,具体提到“在引导下,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的目标。实际观察中,笔者发现,多数小班教师采用说教方式,例如针对某个挑食孩子进行口头教育,但对于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小班孩子来说,这样的说教方式往往发挥不了较好的效果。
事实上,对小班幼儿进行均衡饮食的健康教育形式可以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利用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以及绘有主食、蔬菜、肉、河(海)鲜、水果和点心等六大类食物的卡通图片制成布书。每天用餐前,请孩子根据当餐菜谱找出相应的食物图片,“喂”给卡通形象吃,给予幼儿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不偏食、不挑食,样样都爱吃。同时,在班级张贴人体每日所需食物的宝塔图,通过环境潜移默化也是一种无形的健康教育。
另外,多数教师在进餐前也都会向幼儿介绍当天的食谱,但大部分仅仅是报一遍菜名,显得干巴巴的,不太有趣味性,幼儿大多听过就忘了。其实,介绍食谱的方法得当,会明显影响孩子的食欲。比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食物制作和营养的视频,在进餐前的过渡环节播放,会激发幼儿的食欲。有条件的话,适当地开展诸如让幼儿参与简单食物的制作过程或者让厨房的炊事员到班里介绍当日食谱的活动,都是较为有效的餐前食谱介绍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孩子们无形中对健康饮食方式、进餐习惯等就有了较深的印象和丰富的经验。语言领域的教育价值
《指南》在语言领域中明确提出,要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语言交往贯穿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但进餐环节中语言领域的教育价值往往被忽略或不被认可。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有“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另一方面,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进餐过程中说话不仅影响幼儿消化,更容易引起呛食等危险情况。因此,大多数幼儿园都要求幼儿在进餐环节保持安静。
事实上,小班幼儿对新事物较感兴趣,好奇心强,喜欢叽叽喳喳。即使教师反复强调进餐时不能说话,但幼儿悄悄交谈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因此,不妨在进餐前,利用过渡环节,让幼儿通过讲述、念儿歌、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使语言表达的机会更加充分。比如,在餐前分享有关进餐、营养、习惯培养等方面的故事和儿歌,像《大公鸡和漏嘴巴》、《大力水手》等。
笔者在日本学习期间,曾多次观察日本幼儿园的进餐环节,许多日本幼儿园餐前都开展“小播报员”活动。每天,有一名幼儿到教室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食物,并简单地说出理由。例如,有的小朋友自豪地说:“我最爱吃妈妈做的饭团,因为里面有我爱吃的肉松!”其他小朋友都热烈鼓掌。这样的简单活动既培养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又增强其自信心。另外,日本的不少幼儿园在午餐环节采用自带便当的形式,进餐过程中教师往往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各自的特色食物。同时,日本的幼儿教师都和幼儿一同进餐,并随时回答幼儿有关的提问,气氛像家庭一般轻松愉悦。这些进餐环节的做法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以及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创造了平等、愉悦的就餐环境,是对我们传统做法的启发。社会领域的教育价值
《指南》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每年的九月、十月是小班幼儿较普遍出现分离焦虑的阶段,尤其是在人园、午餐、午睡等生活环节表现更为明显。小班进餐环节,经常会有幼儿边吃边掉眼泪,还有的幼儿哭闹着说不喜欢幼儿园的饭菜、要吃妈妈做的饭等。这些场景恰恰为幼儿的社会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例如,对于进餐时情绪不好的幼儿,教师可以先让其说一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自己吃饭的,然后坐在其身边,安抚情绪,适当喂饭,同时适时引导幼儿说一说老师又是怎样照顾自己吃饭的,让幼儿体会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喜欢自己,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依恋感。为尽快让小班幼儿熟悉班里的小伙伴,进餐环节最好不要固定就餐位置。
再如,餐前餐后的排队洗手、取餐、依次入座等过渡环节,对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和独立进餐能力有着很好的教育价值;适当让小班幼儿承担一些简单的餐后擦桌子等小任务,能够让幼儿进入中大班后较快适应值日生制度;餐后的安静区域活动则是培养幼儿乐于与同伴分享、交流、游戏的良好时机。
此外,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尝试每月组织一次幼儿自助餐,改变平时的进餐模式,让进餐环节变得更加富有趣味。幼儿在自助餐的过程中,体会到与同伴一同进餐的愉悦,同时通过有序排队取餐以及按需取餐的要求,初步体会到秩序的概念以及产生爱惜粮食、尊重农民劳动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向幼儿介绍传统食物,使幼儿初步认识民族文化,树立一定的民族自豪感。
科学领域的教育价值
《指南》在科学领域提出让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目标,并提出了“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教育建议。进餐环节蕴含着科学教育的丰富契机,可让小班幼儿在进餐时观察食物的颜色和形状、触摸食物的大小形状和组织结构、品尝食物的味道、闻食物的香味、甚至轻拍水果听声音等,不断感知食物的各种特点,让小班幼儿的感觉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为早期的生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吃午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充分感知水果的不同形状、大小、数量等特征,让幼儿学习形状、体积和数量等数学概念。比如,吃葡萄时,请幼儿数数自己有几个,并感知葡萄是椭圆的;吃橘子时,让幼儿感知橘子是圆的、橙色的、有着特有甜香味的。这些简单而又基本的常识正是小班幼儿需要积累的关键经验。进餐活动中所蕴涵的这些科学内容既可以提高小班幼进餐的积极性,又能扩展其科学知识,激发其探究科学的兴趣。
艺术领域的教育价值
《指南》在艺术领域的说明中强调,引导幼儿进行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小班幼儿的进餐环节看似与艺术领域关联不大,但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同样可以挖掘出艺术教育的价值。
例如,柔和的餐前音乐为幼儿创造了温馨的用餐气氛,同时让幼儿逐渐平静,进入用餐准备状态,给予幼儿一定的暗示——音乐能让人心情愉悦,也让幼儿明白如果大声地讲话,好听的音乐就听不清楚了。
此外,在进餐过程中引导幼儿品尝美味,欣赏菜肴、水果、五谷等的线条、颜色、形状之美。这样可以逐渐锻炼幼儿发现美的能力,提升其审美情趣,还能激发其艺术想象空间。
同时,笔者发现小班幼儿对于形状可爱、颜色鲜艳的餐具有很浓的兴趣。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准备形状、色彩丰富的安全餐具,激发幼儿的食欲,初步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这一点也可以从日本幼儿园造型生动、色彩搭配丰富的便当中得到启发。
《指南》各领域的目标与幼儿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是《指南》实施所强调的“重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原则的体现。除了进餐环节,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时,都不应局限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中,例如户外活动就是健康教育、早期阅读就是语言教育,而应该把每一个环节都当做有效融合多领域教育价值的整体。这也是把握《指南》整体性原则的关键所在。
㈥ 韩国可爱卡通图片小女孩
韩国出品的娃娃冬已
㈦ 如何解读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本人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
1.1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苏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每个章节都有学习目标的提示,导图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简明扼要,这一点是苏教版所特有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独特,科学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有自我评价、思维拓展、课外探究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题目新颖,既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兼顾了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科技动态,时代感强,更新知识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图片、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验选材容易获取,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教材编写文字量少,语言叙述简练,给教师以创造的空间。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学生为本,降低了难度,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教材内容新颖,图片丰富,比苏教版的多一些,选用的都是实际观察到的图片(如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图片等),还有卡通图片等。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比较强。设计的几个版块适合学生的学习。如观察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背景,引导性强;资料丰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料和信息,减轻了课后寻找资料的负担。语言文字优美,经过加工和锤炼,渗透了文学艺术的意境,可读性强,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实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生物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选材和探究活动方面,选材容易,可操作性强。课后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较多。练习题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题目新颖、有创新,综合性强,难度大。但是教材中知识点面面俱到,过细,偏深。如果不进行整合、删减,每节内容都讲授,课时就不够。
1.3河北少儿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河北版”)主要特点和优势
该教材有6大板块:身边的事、探究竟、知识链、大家谈、实际运用、想一想。教材积极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有落脚点,知识的呈现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进行详细的归纳。这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设计了“开眼界”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图文并茂,示意图设计得巧妙、直观。教材内容选择侧重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尤其偏向农村(家禽、农作物、观赏植物、动物等)。但是教材中知识点过多、过细、过深,对知识目标要求偏高、偏难、繁琐。有些内容陈旧,如实验观察还保留了解剖家兔、观察蛔虫、猪肉绦虫、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等内容。
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北师大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章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课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上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知识的呈现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系统性,减少了许多繁、杂、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各个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为资料,在备课时参考,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
2、根据标准用教材
以前,我们总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教学大纲和考试范围来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至于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为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删减了一些偏、繁、难的知识点,而有的老师,生怕有些知识点没讲到,学生结业时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课堂上增加教学内容。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教材”教学观念,必须弄清楚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实际上还是课程理念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师,要通过生物的教学,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标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为教师所利用,而不能单纯的就教材来教教材。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呢?
2.1细读标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10个主题来编写的。如苏教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只有1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主要有3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健康地生活;八年级下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另外,生物与环境和科学探究2个主题贯穿在四册教材中。科学探究的主题从七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八年级下册都有关于科学探究的内容,以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与环境则也是贯穿四册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基本一致。八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有所不同(两册内容与苏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不影响标准的实施。关键是熟悉课程标准的内容,用好教材。
2.2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教材。该册教材共有3个单元34个学时:第一单元6个学时——探索生命的奥秘,可以说是学生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序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有哪些内容?学习《生物》有什么意义?《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生物科学的殿堂。第二单元6个学时一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从植物细胞、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到生物体的组成。第三单元22个学时一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从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到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描述了绿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还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从教材的编排顺序分析,内容是一环紧扣一环,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植物体,再到生物圈。按照这个顺序教学从理论上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碰到很多问题。首先是季节问题。因为,新学年开学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来上课,上到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时已经是12月份。这时,安徽合肥地区的天气已经很冷,光照少,且多阴雨天。这时光合作用产生氧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探究就很难完成。另外,在上到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的内容时,也已进人11月份,植物的花早没了,学生很难观察到花的结构。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适合的季节天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安排略)。这样调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节作为生物课学习的绪言,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第二章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显微镜,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掌握一些观察微观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内容可以结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调到前面来,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后面进行教学,这些实验就无法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进行,然后再到课堂是验证。把第五章的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也调到前面来,可以在秋季寻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实,以便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以及果实的结构等。果实里有种子,接着上种子的萌发到根的生长等内容也很顺理成章。另外,有些章节也可以合并。如第3章的第一和第二节内容可以合并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3根据标准拓展教材的内容
如在学习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内容时,可以安排一个课时,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演讲比赛。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有目的的在网上查找资料,认真准备演讲比赛稿。通过自主学习、上台演讲,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很好,并且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的自觉性。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订一学期教学计划,并将计划发给学生。这样做是让学生事先就了解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知道教师调整教材前后顺序的教学意图。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先学一步。为此,我把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类,并进行了前后内容的调整。例如,八下第一个单元里有酿制酒酿的实验内容。制造酒酿需要一定的温度,对用具的消毒比较严格。而且,八下刚开学(2月份),气温较低。于是,我将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到后面,同时,改酿制酒酿为制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学生对制作酸奶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制作果酒感兴趣,我便将如何制作酸奶和果酒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这些学生回家后立即着手制作,并且获得成功。当时制作酸奶,气温比较低,这位学生通过多次制作,总结和摸索出制作酸奶的规律,写出了制作酸奶的小论文。另一个学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当时不是葡萄上市的季节,市场上没有葡萄出售,他问:现在买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苹果来酿酒呢?对学生的发问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好机会。我高兴地说:你可以试一试,根据酿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这个学生回家后真的就用苹果酿酒了,每天都向我报告发酵瓶中苹果的状态。当酒酿成后,他兴奋地装了一小杯带到学校,给我品尝,味道可真不错。别的学生也抢着品尝,并说回去也做。后来,我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分小组制作酸奶,这时气温在30℃左右,第一天制作,第二天即可品尝。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导”。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观察、实验。在这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9种。
4.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开学伊始,每个班都编好小组,每组4—5人,选好小组长。组编好后一般固定不变。小组成员自由组合,给学生民主的权利。组长可以推选,也可以自荐。
4.2校园调查课
有些内容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比如,身边生物的调查和观察、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校园生态系统的观察等内容都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园内上课。
4.3网络学习课和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如“毒品的危害”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直接上网查找有关知识,网上大量的真实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又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生物圈”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资料,因为网上的资料比教材上的内容丰富得多,学生也感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生动活泼、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在教学容量增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4“模拟医学专家咨询”课
比如,“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一节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掌握相关知识后,回答“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咨询”。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内容和安排。全班选出6位“医学小博士”,分成2组每组3人,一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专家组”,另一组是“防治癌症专家组”,负责回答咨询者的问题。这样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都自学了不少内容,课堂上的气氛非常热烈。最后,选出最佳“医学小博士”和最会提问题的同学。
4.5演讲比赛课(论坛演讲)
这种课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我们在八年级下学期安排2-3个课时,给学生演讲。一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演讲,一次是“保护生物圈”国际论坛演讲。这样教师讲得少,但学生的收获多。我所教的4个班每个学生都上台进行了演讲。学生演讲时,由各个小组的组长担任评委,给演讲的学生评分,然后计算出均分、排序,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状。
4.6辩论课
如:“关注生物技术”一节里有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和社会伦理问题”的内容,可以开展辩论,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辨析而关注生物技术,达到学习的目的。
4.7常规的实验课、探究课等
这些实验课一定要上,不能只在黑板上讲实验,做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4.8课外书籍阅读课
为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利用学校图书馆,用生物课的课时带学生到图书馆看书。让学生在阅读课上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藏书,学会查找有关生物方面的资料。
4.9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课堂教学服务
总之,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提高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到了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关注生物圈、保护生物圈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付诸实践形成自觉的行为。
㈧ 五年级200字周记的范文在哪
我的发现
大自然就像一个万花筒,我们身边不时出现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自然现象 ,但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问号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数我发现了含羞草怕羞的秘密。
去年,妈妈买了一盆含羞草,长得很茂盛,我非常喜欢,而且我觉得他的名字很有趣,像我一样内秀吧。我很想知道它是怎样怕“羞”的。 有一次,我轻轻去摸它的叶子,结果,它的叶子马上合拢,我很好奇,就用手去摸其它的叶子,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我走到一旁,不再去动它,过了一会儿,没想到它的叶子又慢慢的舒展开了。而且,我还发现在雨天和强风时,它的叶子也会合拢。
“含羞草的叶子为什么会合拢呢?”“它在雨天和强风时为什么也会合拢?”“难道它真和人一样会害羞?”我百思不得其解,怀着疑问去问妈妈,妈妈说:“你自己去找答案。”我就去查资料,查了好久,终于查到了原因:原来含羞草的叶子和叶柄里含有很多水,当你用手触摸它时,叶子上的水便流到其它地方,所以叶子便向上卷曲。相反,叶柄被手碰时,下面水流走得多,整个叶子便向下垂。在雨天和强风时它的叶子下垂,是它保护自己不被狂风暴雨折断的方法。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含羞草并不是真的怕羞啊!我此时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在科学的园地里我又摘到了一朵小花,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又捕到了一条小鱼,我将永远不忘记这件事。
世界上还有许多自然之谜,等待我们去揭开,我要努力学习,长大探索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㈨ 头像设为水果是什么性格
头像设为水果的人性格成熟,比较沉稳。
头像设为水果的人还有以下特点:外人缘很好,和身边人的关系都很好,容易交朋友,也比较受喜欢;遇到事情不慌不忙,能快速的反应,沉稳的应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较强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典型的“水晶球”型的人物。
(9)葡萄卡通图片扩展阅读:
1、用自己或者家人照片做头像这样的人通常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不容易被别人所左右。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为人较固执。
2、卡通图片做头像此类人士比较怀旧,拒绝成长,容易被外界事物左右,思想比较理想化。但是此类人的创造性意识很强。
3、动物宠物图片做头像此类人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容易和其他人产生矛盾,有自闭,自抑倾向。
4、俊男美女照片做头像心理年龄偏小的表现,虽然为人热情,但是缺乏理智,情绪容易大起大落。
5、恐怖图像做头像内心有恐惧和不安全感,为人容易悲观,知心朋友极少甚至没有。情绪起落很大,十分敏感。
6、搞笑整人图片做头像为人滑头,做事出人意料,不怎么招人待见,缺乏责任感,属于没事挑事型。
7、政治伟人照片做头像此类人墨守成规,做事情中规中矩,不喜欢冒险,思维非常严紧,比较理性,思想成熟不容易被其他人左右。
8、没有头像者,此类人做事情随心所欲,没有明确观点和目标,是十足的乐天派。性格比较粗犷,豪放,一般有胡须,长相一般比较遗憾。使用者大多比较粗俗,但也有豪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