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军用直升机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一个老虎卡通图片 2025-01-24 11:26:52
凌乱的卡通图片 2025-01-24 11:00:22

军用直升机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5-06 21:30:59

Ⅰ 有一张不知道是哪国特种部队海上训练,在直升机绳梯上,掠海飞行。突然蹿出一个鲨鱼的图片

是这张,但后来被证明是PS的

Ⅱ 战争之王里的武装直升机是什么型号

就是米-24雌鹿

米-24VM(“雌鹿”VM)改进了夜战能力,采用了部分西方电子设备,实际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罗斯军队目前暂时无法装备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为米-35M。米-35M型改装米-28武装直升机的旋翼、尾桨和传动系统,全机重量减轻300千克,发动机输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装备包括机头右下方乌拉尔光电工厂(UOMZ)光电观瞄系统在内的电子设备。该观瞄系统包括白光、夜视、激光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机枪,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时,米-35M已改用GSH-23L机炮。可挂装使用S-13型130mm火箭弹的B-13L1发射器。

米-35M于2004年上半年成功首飞。它拥有更高的作战效能,这引起了俄罗斯国防部和订购米-35M的外国用户的广泛兴趣。由于采用了延长使用寿命模块,米-35M技术寿命为4000多个飞行小时,就是说米-35可服役到2020 年,比原机延长使用寿命15年。采用改善飞行性能模块,米-35M换装了功率更大的TBЗ-117BMA发动机,配装全玻璃钢旋翼桨叶和气动效率更高的X 型尾桨。改进使米-35M比米-24减轻300公斤,航程增加100公里,达到700公里;实用升限达5100米,增加了600米;爬升率由9.6米/秒提升到12.4米/秒。它显示出的机动灵活的低空、超低空飞行性能让行家惊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35M采用的增强机载武器系统效能模块。它使米-35M可挂16枚更为先进的9M120空地导弹。9M120导弹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以取代激光驾束制导方式,具有抗自然和人为干扰能力。它的串联式战斗部威力强大,不单能攻击空中目标,也可攻击地面目标,足以击穿有850毫米厚装甲防护的坦克。米-35M装备“针”-B型空空导弹,拥有与敌低空飞行战斗机及武装直升机进行空战的能力。米-35M用双管23毫米航炮代替了米-24的4管12.7毫米机枪,使其对小目标的杀伤能力提高了60%。 采用夜间作战能力模块把米-35M推进当今世界先进直升机行列。它加装了全昼夜多通道光电观察瞄准系统,具有很强的夜间观察和搜索能力。它的飞行员配备了前视红外头盔显示系统,使飞行员在夜战时能与地面保持目视接触。机上装置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将导航数据实时传到头盔显示器上,以利飞行员及时修正航向。有了夜间作战能力模块,米-35M似获得某种魔法一样,拥有了可靠的全昼夜作战能力,也使全机整体作战效能大幅提升。

1999年8月,以色列飞行器工业公司的塔曼姆分部展示了一架改进的米-24,该机采用一套称为“任务24”的航空电子装置,拓展了昼夜作战能力。同时,该公司宣布了一项合同,为一个未名用户(据信是印度)的大量米-24/35直升机装备“任务24”装置。IAI公司塔曼姆分部设计的任务24装置用来改进现有的“雌鹿”机群,而不用对直升机的主要结构进行改动。该装置包括:·直升机多任务光电负载(HMOSP),包括用于昼夜观察和瞄准的前视红外、电视摄像机和自动跟踪设备。·一个头部运动传感器,从动于安装在机头的四联12.7mm炮塔,以便快速有效地与目标交战。·组合在一个头盔中的夜视镜和头盔显示器,用于驾驶员和炮手的安全低空夜间飞行作战。·一个集成了数字移动地图和键盘/显示装置的GPS/多普勒导航系统,用于飞行任务计划。·每个座舱中用于导航、瞄准、飞行数据与视频记录的多功能显示器。·一个操作新系统的任务计算机,以减小乘务员的工作负荷。HMOSP中还配装一个激光测距仪。每个座舱都具有充分的夜视功能。除了雷达、激光器以及导弹报警系统外,“雌鹿”直升机也装备了驾驶员控制的铂条/曳光弹干扰投放系统,该系统安装在尾架上用以自卫。直升机的武器装备保持不变,包括使用原来的俄罗斯9M114ShtumV8反坦克制导武器系统和各种反制导火箭吊舱。一个小口径机枪安装在机舱窗的左前方。此外,该飞机还携带拉法尔公司的“长钉”光电制导、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表明“雌鹿”直升机的武器容纳能力强于俄罗斯原型。

米-24是苏联陆军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由米里设计局于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苏联陆军最初于1968年提出设计要求,米里本人亲自担任总设计师。1972年西方首次报道这种直升机的情况,1972年底试飞并投入批生产,次年1973年装备部队。 米-24在苏联陆军近距支援及特种作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70年,在米里逝世后接任其职务的季申科主持设计了真正大量装备部队的米-24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代号为“雌鹿”(Hind)。

点击查看:米-24阿富汗实战 | 车臣战争使用教训 | 陆军航空兵使用经验 | 米-24实战视频

点击查看大图

设计的背景是美国陆军在越战中装备了AH-1型武装直升机,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取得了很好的作战效果,因此苏军决定仿效其设计思想研制自己的武装直升机。正如AH-1是由UH-1改进而来,米-24也是在成熟的米-8运输直升机上发展来的,后机身几乎照搬了米-8设计。

米-24设计时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为己方坦克集群提供掩护,压制地面敌军和防空火力,强行空降少量步兵部队,压制空降区敌人的先头部队。但经过长期训练和使用,米-24更多的担当了反坦克任务,并具有了一定反直升机的能力。米-24还可以担负为米-8和米-17机群护航的任务。

米-24生产装备数量巨大,据统计苏联阿尔谢涅夫和罗斯托夫的两家直升机工厂已生产了2300多架各种型别的米-24直升机。现约有120架仍在俄罗斯和周边国家服役,各军区都编有直升机中队。单价约为550万美元。其出口型还出口到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印度、伊拉克、利比亚、尼加拉瓜、越南、也门等国家,参与了两伊战争等多次局部战争。

由于米-24A并未大量装备部队,我们研究一下成熟的米-24D的机体结构。米-24D所有的动部件以米-8相应部分为基础。5片桨叶的旋翼采用等弦长翼弦,翼型为NACA230。3片桨叶的尾桨类似米-8,但在改进型上,尾桨均改装在尾斜梁的左侧,与米-8演变为米-17相似。

欢迎您对本文进行评论:

开始评论@ Controls(Powered by JS-Kit)

旋翼大梁采用钛合金,敷以玻璃钢蒙皮,以蜂窝结构夹芯填充。旋翼桨毂为锻造/机加工钢制桨毂,采用传统的全铰接式旋翼。桨叶大梁充增压氮气,以便检查裂纹。每片桨叶安装液压摆振阻尼器、平衡调整片、前缘防冰装置和标准的刹车装置。尾桨使用铝合金材料。

米-24延续了米-8宽大的机身,有一个装8名步兵的运兵舱,这是米-24与AH-1为代表的西方武装直升机的重大差异。这一运兵舱使得米-24能先以自身火力压制地面敌军,然后迅速将步兵空投到特定区域,非常适合用于陆军部队协同空降作战。但这也使得米-24机体臃肿,比AH-1要硕大得多,飞行性能下降,被敌方命中的几率增大。

在多年的阿富汉战争中,米-24反复使用上述战术攻击游击队,能有效的克服高山峻岭的阻碍,甚至直接携带航空炸弹进行轰炸。但米-24也被游击队击落了不少。

机身为普通全金属半硬壳式短舱尾梁结构。机身前部根据任务不同可作不同配置。机身两侧有比西方设计大得多的全金属悬臂式短翼,平面为梯形,具有大约16°下反角和20°安装角,翼面为固定翼面。

在巡航飞行时,短翼大约可提供25%的升力。垂尾偏置3°,兼作尾斜梁,水平安定面可调。旋翼桨叶和尾桨桨叶均装有电加热防冰系统。米-24采用米-8的可收放前三点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主起落架为单轮,低压油-气减震支柱和低压轮胎。主起落架向后收在机身短舱后部。尾梁下面有管状的三角尾橇,可保护尾桨。

米-24D采用两台单台最大功率为1640千瓦(2230轴马力)TV3-117涡轮轴发动机,并排安装在座舱上面。该发动机与米-8MT、米-17的发动机属于同一系列,便于减低陆航地勤的维护工作量。发动机经由输出轴、并车减速器驱动旋翼轴。动力系统关键部位装有8毫米厚的淬火装甲钢板。机舱后机身内装有主油箱,机舱底部有软油箱。机舱中可安排1000千克辅助油箱,使内部燃油量增加到1500千克。同时可带4个外挂油箱,每个外挂油箱容量为500升。外挂油箱只可装在短翼两个靠内的挂点上。可选用转向器和分离器滤除进气中的异物和沙尘。旋翼桨毂整流罩尾部装有辅助动力装置,横向安装。

米-24的步兵舱

米-24A和D的驾驶舱有所不同。A型采用并排式布局平板玻璃大型座舱,D型采用不同于西方平板玻璃舱盖的纵列气泡式舱盖,前部为平直防弹风挡玻璃。驾驶员在后,射手在前,均有装甲座椅。两个铰接式座舱盖是分别独立的,向右打开。后座比前座高,两人视野良好。前后舱之间有防碎片屏蔽。运兵舱设有8个可折叠座椅,或安排4个长椅。两侧各有一个铰接主舱门,分两部分向上和向下打开。舱内备有加温和通风装置。

机内系统包括3台发电机,相关的双套电气系统和增稳系统。机载设备包括甚高频和特高频无线电台、自动驾驶仪、雷达高度表、盲目飞行仪表设备,以及有地图显示器的无线电罗盘。

米-24的武器配备火力强大。机头下方炮塔装有一挺可俯仰旋转的12.7mm四管“加特林”机枪,部分后期型号采用了双联23mm或30mm机炮。短翼翼尖武器挂架可挂4枚AT-2“蝇拍”反坦克导弹,其他挂架可携带UV-32-57 32管57mm火箭发射器、其他大口径火箭发射器、1500千克常规/化学炸弹等。

米-24系列共有7种型号。机体构架,动力装置和传动系统都是一样的,武器、作战设备和尾桨位置有所不同。简述如下:

米-24A(“雌鹿”A)。该型号是原型,保留了较多米-8的特点。平板玻璃大型驾驶舱(见下图)内可乘3名机组人员——驾驶员、副驾驶员兼射手和随机工程师。主舱搭载8名全副武装士兵。机身两侧短翼后掠角为20°,下反角为16°,每侧短翼各有4个武器挂架。翼尖挂架可挂4枚AT-2“绳拍”反坦克导弹。机头装一挺12.7mm“加特林”机枪和瞄准系统。左侧内武器挂架的上部装有摄像机。原型机尾桨位于尾斜梁右侧,后来的改进型移至尾斜梁的左侧。A型并未大量装备,其三人机组也未被正式装备的米-24沿用。

米-24B(“雌鹿”B)。B型的短翼无上、下反角,其它与“雌鹿”A相同。每侧短翼内侧有2个武器挂架。“雌鹿”B性能优于“雌鹿”A,但没有大量生产。

米-24U(“雌鹿”C)是一种教练型。基本上与“雌鹿”A相似,但没有机枪、天线整流罩和导弹发射器。

米-24D(“雌鹿”D)是第一个真正大量装备的米-24。装TV3-117涡轮轴发动机,驾驶舱装甲增厚。尾桨改在尾斜梁左侧。由于A型的驾驶舱不利于机组执行攻击任务,前机身进行了重新设计,溶入了西方设计思想。驾驶舱改为纵列式布局,射手在前,驾驶员在后。前舱水平视野为270°,前下方视野为45°;后舱视野水平视野为20°,前下方视野为15°。机头防弹玻璃右上方装有探测器,用于指示火箭弹最大散布面的最佳条件。前起落架支柱加长,以适应机头下方体积更大的探测器。前起落架收起后半露在机体之外。

短翼挂架,有两个57mm火箭发射器和两个AT-2反坦克导弹发射器。挂有一串12.7mm枪弹。

机头下方装一挺12.7mm加特林机枪炮塔,旁边是KPS-53A光电瞄准具舱。备弹1470发。12.7mm枪弹虽然威力小于西方通常的20mm炮弹,但射速高达4000到4500发/分;备弹量大,适合对付游击队等目标。机枪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增大。机头下方装有雷达和微光电视系统。采用的AT-2“蝇拍”反坦克导弹采用红外测角半主动无线指令制导方式,整个发射到命中的过程必需由射手手动瞄准。D型的教练型不装炮塔。D型真正具有了空空和空地攻击能力,大量装备部队使用。

D型的座舱

米-24BMT是扫雷改型。

米-24V(“雌鹿”E)采用无线电制导的9K114“螺旋”(Shturm,北约代号AT-6)反坦克导弹,改装TV-3-117A发动机。相应的在机头下方左侧改装大型制导设备舱。有4个翼下挂架,可选装R-60红外制导空空导弹。驾驶舱加装平视显示器,代替了以前的反射式射击瞄准具。其出口波兰型号称米-24W。出口型为米-35。

9K114反坦克系统同样采用红外测角半主动无线指令制导方式,但性能远优于AT-2,使得米-24的作战能力有较大提高。

米-24E,民用生物勘查型,用于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季节性水位变化。

米-24R(“雌鹿”G1)。G1是用于原子战、生物战、化学战的改型。可进行土壤样本采集工作,每次可采集6个土壤样本。在1986年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首次被西方发现。该型去掉了翼尖武器挂架,在翼下加长的武器挂架上加装机械爪,用于执行核/生物/化学战用途。该型单独部署,不编入陆军航空兵一般部队。

米-24P(“雌鹿”F)在1982年首次被西方发现。该型与E型相似,但机头右侧装一门以GSH-230机炮为原型的AO-18型双管30mm机炮,取消了机枪炮塔。该炮采用30×165mm炮弹,弹重400克。初速850到950米/秒,射速3000发/分,炮重105千克。可挂AS-10空地导弹。出口型为米-35P。下图为俄陆军航空兵飞行表演队。

美军拥有的一架可使用的米-24P。用于为美军提供相关防空、对空观瞄设备的训练。

GSH-230机炮及炮弹

米-24PS是警用/半武装改型。注意米-24独特的主舱门。下门可作为跳板。

米-24K(“雌鹿”G2)类似于同米-24R。机舱中有大型照相机,右侧开有镜头舱门,用于侦察和高炮射击观测。

米-24VP(“雌鹿”V)机头炮塔改装双联GSH-23L型23mm机炮,出口型为米-35VP。GSH-23L炮采用23×115mm炮弹,炮重50千克,射速3200发/分。该炮可看作12.7mm机枪和30mm机炮之间的优化选择,能较好的兼顾空战和对地攻击要求。

GSH-223

按苏联的惯例,出口型性能不如苏军相应装备。自1978年起,已经有25个国家进口了约600架米-35。下图为印度的米-35。

米-24VM(“雌鹿”VM)改进了夜战能力,采用了部分西方电子设备,实际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罗斯军队目前暂时无法装备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为米-35M。米-35M型改装米-28武装直升机的旋翼、尾桨和传动系统,全机重量减轻300千克,发动机输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装备包括机头右下方乌拉尔光电工厂(UOMZ)光电观瞄系统在内的电子设备。该观瞄系统包括白光、夜视、激光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机枪,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时,米-35M已改用GSH-23L机炮。可挂装使用S-13型130mm火箭弹的B-13L1发射器。

米-35M于2004年上半年成功首飞。它拥有更高的作战效能,这引起了俄罗斯国防部和订购米-35M的外国用户的广泛兴趣。由于采用了延长使用寿命模块,米-35M技术寿命为4000多个飞行小时,就是说米-35可服役到2020 年,比原机延长使用寿命15年。采用改善飞行性能模块,米-35M换装了功率更大的TBЗ-117BMA发动机,配装全玻璃钢旋翼桨叶和气动效率更高的X 型尾桨。改进使米-35M比米-24减轻300公斤,航程增加100公里,达到700公里;实用升限达5100米,增加了600米;爬升率由9.6米/秒提升到12.4米/秒。它显示出的机动灵活的低空、超低空飞行性能让行家惊叹。

下图为阿富汗战争时的米-24图片,包括乘员在机舱内架设了一挺7.62mm机枪。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35M采用的增强机载武器系统效能模块。它使米-35M可挂16枚更为先进的9M120空地导弹。9M120导弹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以取代激光驾束制导方式,具有抗自然和人为干扰能力。它的串联式战斗部威力强大,不单能攻击空中目标,也可攻击地面目标,足以击穿有850毫米厚装甲防护的坦克。米-35M装备“针”-B型空空导弹,拥有与敌低空飞行战斗机及武装直升机进行空战的能力。米-35M用双管23毫米航炮代替了米-24的4管12.7毫米机枪,使其对小目标的杀伤能力提高了60%。 采用夜间作战能力模块把米-35M推进当今世界先进直升机行列。它加装了全昼夜多通道光电观察瞄准系统,具有很强的夜间观察和搜索能力。它的飞行员配备了前视红外头盔显示系统,使飞行员在夜战时能与地面保持目视接触。机上装置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将导航数据实时传到头盔显示器上,以利飞行员及时修正航向。有了夜间作战能力模块,米-35M似获得某种魔法一样,拥有了可靠的全昼夜作战能力,也使全机整体作战效能大幅提升。

1999年8月,以色列飞行器工业公司的塔曼姆分部展示了一架改进的米-24,该机采用一套称为“任务24”的航空电子装置,拓展了昼夜作战能力。同时,该公司宣布了一项合同,为一个未名用户(据信是印度)的大量米-24/35直升机装备“任务24”装置。IAI公司塔曼姆分部设计的任务24装置用来改进现有的“雌鹿”机群,而不用对直升机的主要结构进行改动。该装置包括:·直升机多任务光电负载(HMOSP),包括用于昼夜观察和瞄准的前视红外、电视摄像机和自动跟踪设备。·一个头部运动传感器,从动于安装在机头的四联12.7mm炮塔,以便快速有效地与目标交战。·组合在一个头盔中的夜视镜和头盔显示器,用于驾驶员和炮手的安全低空夜间飞行作战。·一个集成了数字移动地图和键盘/显示装置的GPS/多普勒导航系统,用于飞行任务计划。·每个座舱中用于导航、瞄准、飞行数据与视频记录的多功能显示器。·一个操作新系统的任务计算机,以减小乘务员的工作负荷。HMOSP中还配装一个激光测距仪。每个座舱都具有充分的夜视功能。除了雷达、激光器以及导弹报警系统外,“雌鹿”直升机也装备了驾驶员控制的铂条/曳光弹干扰投放系统,该系统安装在尾架上用以自卫。直升机的武器装备保持不变,包括使用原来的俄罗斯9M114ShtumV8反坦克制导武器系统和各种反制导火箭吊舱。一个小口径机枪安装在机舱窗的左前方。此外,该飞机还携带拉法尔公司的“长钉”光电制导、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表明“雌鹿”直升机的武器容纳能力强于俄罗斯原型。

东欧各国正在寻求改进自己的米-35。图为其中一种方案,采用西方观瞄吊舱、机炮。2002年5月,捷克、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四国国防部长签署了关于共同改进米-24的协议。改进按照北约的标准进行,延长其服役期限。由波兰负责协调,样机在18个月之内完成,批量生产将在2004年开始,费用总额约需1000万美元,每个国家将承担开支的四分之一。

2002年10月,俄军表示未来的15年,很可能继续由米-24担当武装直升机的主力。米里设计局计划对米-24进行延寿和换装制导和导航系统,加装新武器。新型号为米-24P型,计划使用米-28的复合材料主旋翼和X型尾桨。采用新型装甲和其他一些新型设备,生存性将大大提高,同时飞行高度和机动性等飞行特性也将有明显改善。2004年1月,俄罗斯方面表示今年上半年将进行改进型米-24PM的首飞。根据2004年俄罗斯国家国防订货,莫斯科米里直升机制造厂研制了米-24PM,使用性能大为提高,并且拥有更高的作战效能。不仅安装了功率更大的新型VK-2500发动机,也安装了改进型机载设备。预计改进型直升机的联合国家试验将持续一年时间,计划于2005年中期结束。直升机的改进是利用国防部资金完成的,未来将对俄罗斯武装力量直升机进行改进的还包括改进型米-35。俄罗斯空军装备的5架米-24PN型的交接仪式将于1月28日在罗斯托夫直升机公司举行。

2003年9月,捷克共和国计划年底前开展现代化它的18架老龄俄制米-24作战直升机的招标。捷克国防部官员近几年里与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等伙伴国就联合开展米-24现代化项目进行了讨论,以延长该机使用寿命到35年。为克服各国立法不同带来的问题,4国最近同意开展框架宽松的合作。捷克共和国是首个宣布招标的国家,知情人士未排除该国未来与匈牙利开展密切合作的可能。捷克国防部9月9日称,正在准备招标的全套资料,与俄罗斯的升级该直升机航电系统的谈判也一直在进行。国防部不能确定有多少架直升机需要升级,但熟悉情况的消息灵通人士称可能多达18架。包括BAE系统公司在内共有7家防务公司对该项目表示了兴趣。斯洛伐克国防部长Ivan Simko最近暗示,该国可能与波兰合作开发米-24改进型原型机。

2004年12月,保加利亚国防部选择埃尔比特系统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领导的小组作为保加利亚直升机改进项目的中标方。该改进项目包括改进12架米-24武装直升机和6架米-17运输直升机,使它们满足北约标准。埃尔比特公司将作为该改进项目的主合同商,该项目的金额对埃尔比特公司来说也非常重要。不过,该项目还有待于完成谈判并正式签署合同。2005年12月6日,保加利亚国防部日前授予以色列Elbit系统公司一份为期3年、价值5730万欧元合同,为其12架MI-24型作战直升机以及6架MI-17型运输直升机提供升级,与北约标准兼容。Elbit系统公司在过去数年内为苏制装备升级,使其与西方/北约标准相兼容。在2004 年3月加入北约后,保加利亚一直在进行将其装备进行升级以与北约标准兼容并确保护操作性方面的工作。保加利亚2006年国防预算达到6.87亿美元,约占GDP的2.6%。目前计划逐步实现其装备的现代化,计划于2015年结束。

AT-9反坦克导弹

12.7mm加特林机枪吊舱和双头12.7mm弹

2004年1月,俄罗斯空军副总司令兼航空兵司令捷林中将表示,俄空军开始装备专门用于实施夜间作战行动的改进型米-24PN型武装运输直升机。到目前为止,空军已经装备了数架米-24PN型机,现已开始这些直升机的飞行人员培训。这些直升机将首先配备给部署在北高加索地区的第4空防集团军。他表示,该型直升机的能力大为扩大,打击的精确度也得到提高,无论是白天,还是在夜间,都可对目标进行有效的打击。同时,中国、委内瑞拉等国都对该型机极感兴趣。米-24PN(PN意指带机炮的夜间型)直升机的改进工作由“罗斯托夫直升机”厂进行实施,它是由米-24P型直升机改进而成。在米-24PN型直升机上安装有BREO-24型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系统和“镜子”型夜视热成像瞄准引导分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有“彩虹-SH”型搜索瞄准系统,它与“镜子”热成像仪联合工作。在直升机的瞄准系统中,还加入有热成像分系统、激光测距仪和反坦克导弹控制通道。BREO-24型一体化系统包括有液晶显示器、夜视仪并与驾驶舱的光学技术设备配合使用。新型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可保证直升机的全天候作战使用,并且可使用所有编制内的武器系统,夜间条件下在50~200米的高度飞行,由于采用有数字地图,故有较高的导航精确度。该直升机的武器系统包括全天候使用的、高精确制导的“冲锋”或“攻击”反坦克导弹、火箭弹发射装置,以及内置和悬挂式射击武器,包括带有23毫米口径 GSH-23型机炮的NPPU-23型固定式机炮装置。该直升机的悬挂武器包括“攻击-V”系统16枚9M-120型反坦克导弹或9M-120F或9M- 114型导弹;10枚S-13型火箭弹;80枚S-8型火箭弹;带23毫米机炮的悬挂式机炮装置,带弹450发;数枚空空导弹。改进型直升机的作战效能要比基本型米-24高出50%~70%。俄罗斯共制造了620架米-24P型直升机。

Ⅲ 给我歼7飞机的详细介绍

歼-7战斗机
[编辑本段]前言
米格-21“鱼窝”以其多用途、高效率,尤其是惊人的寿命,在战斗机发展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一页。这种飞机,经不断改进,以从容的发展步伐,从一种轻型昼间战斗机,发展成为一种重量较重;功用较多的全天候攻击战斗机;同时,其机动性和其它优良性能却从未降低。米格-21在前苏联停产一段较长时期以后,经许可在印度生产,并在该国HAL的Nasik工厂离开了生产线。印度制造的最后一批米格-21飞机,是在1987年完成的。
今天,仍有大量后期改进型米格-21战斗机在世界各地一线服役。而且,在东德和西德重新统一后,有许多国家热衷于购买去掉东德标志的“鱼窝”战斗机。第一代米格-21F,即“鱼窝-C”, 现在已成为罕见之物。最初,虽然有少量这种飞机作为一种高级教练机在一些国家服投,如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但是由于该型机的续航能力和战斗载重量都很有限,所以很快就得到了一个“超音速运动飞机”的名声,这使得大约在2O年前,就导致了用来代替它的具有前线作战功能的型号的诞生;在这种背景下,米格-21被引进到中国,并得到许可一直持续生产到今天,的确颇使人们感到意外。中国改进生产的主要型号就是仿制“鱼窝-C”(米格-21F-13)的产物。
更令人惊奇的 也许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在20年前就被大多数西方国家拒绝的米格-21,却被中国用来向巴基斯坦出口。并且在巴基斯坦与F-16战斗机一起,用来对抗诸如印度的高级战斗机米格-29、“幻影”2000和“美洲虎”的威胁,以保卫自己国家的领空。 中国现称的J-7,即歼七,是歼击机七型的简称,J是歼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用于出口的编号为F-7,F即英文战斗机Fighter的第一个字母。中国能够生产歼七,还得归功于中国和前苏联这两个共产主义国家有着紧密关系的那段日子。
实际上,苏联是在1961年同意允许中国制造米格-21F-13及该机所用的图曼斯基R-11F-300发动机。并且有少量的苏制该型机作为示范飞机交付中国使用。随同这批飞机一起交付中国的还有一些拆除了武器的该型机,具体数量不详。但是两国关系的破裂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制造该机的计划,因为苏联没有交给中国该机的任何技术文件和资料。苏联曾给过中国优先制造米格-19, 即歼六的权利,所以所提供的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也比较完善。苏联许可中国生产该机之后不久,中国就开始着手生产歼七。
为此,中国沈阳飞机设计所接受了要充分研究米格-21的任务,以便制定歼七飞机的生产计划。米格-21的原型机于1964年初开始生产,1965年l1月完成机体静力试验。第一架生产型歼七,象早期制造的歼七一样,由沈阳飞机工厂制造,并于1966年1月17日,由试飞员葛文塘驾驶进行了首次飞行。到当年4月底,中国就制造了12架歼七战斗机。在这段时间,试飞中的原型机,前后共完成了29个起落,飞行速度达到了M2.02。中国最初生产的歼七,由一台涡喷-7涡轮喷气发动机驱动。该发动机是在苏联R-11F-300发动机的基础上,经多方面改进制成的。他们采用了 新加工方法来制造发动机的涡轮叶片和其它重要零部件,但加力燃烧室和压缩器是重新设计的。后期的发动机,涡轮叶片从31片减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减少了发动机对喘振和失速颤振的敏感性。歼七原型机于1967年获得生产许可证。 生产转移初期的歼七型机,全部由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
[编辑本段]歼七家族族谱
(以英文编号的代表出口型)

MiG-21F-13->歼七I->F-7A->F-7B
MiG-21F-13->”>歼七II
MiG-21F-13->”>”>歼七IIA->F-7M
MiG-21F-13->”>”>歼七IIA->”>F-7MP
MiG-21F-13->”>”>歼七H
MiG-21F-13->” ”>歼教七
MiG-21F-13->”>”>原称歼七III
MiG-21F-13->”>”>”>歼七D(原称歼七III改或歼七IIIA)
MiG-21F-13->”>”>歼七E->F-7MG
MiG-21F-13->”>”>歼七FS
歼七I 早在1964年,中国就已决定将其转移到成都和贵州生产。歼七I昼间防空型是由成都飞机公司制造的歼七飞机的第一种型号,该机的基本方面与沈阳制造的歼七型机相似。1976年6月首次试飞,试飞员景正华。与原型(MiG-21F-13)相比,主要改进有:机身左侧增加一门航炮(原型的主要武器为一门右侧机身行炮和两枚外挂导弹),加强了近战火力;进气道调节锥由3级调节改为无级机调节,改善了平飞加速性能;近期道唇口的圆弧半径由0.5毫米增加到2毫米,改善了低速飞行时的气流流动特性,提高了起飞推力。 主要技术数据:机长:14.89米 翼展:7.15米 机高:4.1米 机翼面积: 空重:5275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8655千克 最大使用速度:2.0M 升限:8000米 爬升率:180米/秒 最大航程:1400公里
F-7A 歼七I的出口型,也由沈阳飞机厂制造,并有少量出口到阿尔巴尼亚和坦桑尼亚。与歼七I比较其改进有发动机由原来的涡喷-7型改为涡喷-7乙型,加力推力从56.39千牛增加到58.8千牛,发动机寿命延长;着陆阻力伞舱由机腹移到了垂尾根部,这样就可以提前放伞,以进一步缩短着陆滑跑距离;改装部分机载电子设备;后期产品为外挂近距导弹敷设了电缆。 F-7B 专为出口设计的F-7B,已向埃及和伊拉克出口。歼七的这些早期型号,与后期的米格-21F-13型机相同,具有宽翼弦垂直尾翼,并且保留了早期米格-21F飞机装备的两门30毫米口径航空机炮。伊拉克的F-7战斗机,在该国与伊朗长期进行的两伊战争中,发挥了主力作用。其中,有一批飞机还参加了前几年进行的那次海湾战争, 但当时有不少都损失在地面,其它的也被多国部队的战斗机击落。象伊拉克其它所有的战斗机一样,能飞的F-7也少得可怜。而且,事实也证明,即使它们参战,也只不过是多国部队那些在数量上具有压倒优势的、性能优良战斗机的牺牲品。 初期的歼七,在中国使用并不普遍,主要是由于米高扬设计局独特的座舱弹 射救生系统造成的。这种系统,其铰接式前座舱盖是与驾驶员座椅连在一起的,在弹射救生过程中,可对驾驶员起到屏蔽保护作用。由于这种联动系统比较复 杂,加上加工质量粗糙,所以中国制造的这种救生系统弹射很容易失败。尽管如此,也一直未能提供一种新的弹射救生系统。直到1978年,新的救生系统才装备 在歼七飞机上使用。 事实上,用于歼七II型飞机的新型II型弹射座椅于1975年就开始研制。这种弹射座椅安排在两块可抛放座舱盖座舱之中。
歼七II 在歼七I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型(曾称歼七I改),1978年12月30日首飞,试飞员余文明。主要改进有:以自行研制的火箭弹射座椅代替了原来苏联设计的带离式弹射救生装置,新型弹射座椅装有一枚大推力弹射火箭,弹射时,它不仅加速平稳,使飞行员脊柱受伤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还能使其具有更高的弹射轨迹。飞机在地面零高度,时速超过260公里的条件下,该系统也能进行弹射。在空中弹射时,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到890公里/小时。有意思的是,这种新的弹射座椅直到1984年才被使用。受到中国空军青睬的这种弹射座椅,在1985年所进行的5次弹射均告成功。其中最后一次弹射除座椅的常规性能不错外,其它也很顺利。座舱盖由整体向前开启改为向后开启,前风挡固定;着陆阻力伞舱上移至垂尾根部,缩短了飞机的着陆滑跑距离;在机腹内沿纵向中心线,还设有 一个容量为720升的燃油箱,增加了载油量,以扩大作战半径。 更重要的是,歼七II采用了一台涡喷-7乙(WP7-B)新型祸轮喷气式发动机,静推力为61O0公斤。原来的涡喷-7发动机在整个生产寿命期间,只进行过一系列小的改进,但涡喷-7乙则标志着中国已在发动机研制上已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由于涡喷-7乙发动机利用了已在涡喷-7A发动机上应用的一些改进材料、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优势,所 以使其维修间隔时间得到成倍增加,达到200小时,而且发动机推力也有所提高。涡喷-7A发动机是专为中国自行研制的歼八战斗机所开发的。涡喷-7乙采用了新的燃烧室火焰筒、新的高温轴承、密封技术和合成燃油。重新设计的加力燃烧室,采用了新隔热措施,可免除后机身被烧事故。后机身被烧事故曾经是歼七/米格-21F飞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改进的延寿涡喷-7乙发动机上,原来以汽油为燃料的起动装置已被使用煤油的起动装置所取代。这种发动机不仅重量有所减轻,而且还提高了可靠性,也更有利于维护。改装了型发动机,解决了后机身温度过高的问题。
歼七IIA 在歼七II的基础上加装了引进的火控设备,1984年3月7日完成试飞,试飞员余文明。结构上有以下改进:机头空速管支臂缩短,由机头下方移至机头右侧上方,并改为固定式;改进了雷达天线罩;垂尾顶部安装了甚高频(VHF)天线。
F-7M 在歼七IIA基础上发展的出口型,F-7M即已知的“空中卫士”战斗机。该机已出口到伊朗、津巴布韦,可能还有伊拉克,但几乎可以肯定没有巴基斯坦和盂加拉国。F-7M “空中卫士”飞机研制始于1981年,1983年8月31日首飞,F-7M装一台进一步轻量化的WP-7B(BM)发动机,两翼冀下各增加了一个外接点,具有更强的防鸟撞风挡玻璃和一副加强的起落架。该机适合携带PL-7、PL-2和PL-3导弹。PL-7是马特拉公司的R550“魔术”导弹的仿制品,PL-2和PL-3则是降低了性能的苏联AA-2“环礁”导弹的仿制品。也许,最重要的是,F-7M装有西方各种航空电子设备,其中包括GEC航空电子公司的一种平显仪和目标瞄准计算机,即956HUDWAC;一部经改进提高了反电子干扰性能的新型远距测距雷达;一台新型大气数据计算机,以及雷达高度表和敌我识别系统、更安全的无线电通讯收发两用机等。在外观上,通过重新安置的空速管,也容易将这种飞机与歼七II相区别:F-7M的空速管移到了机头锥的上方,偏置在右侧;歼七II则设在机头下面。按国内空军要求改装的称歼七IIM型。
歼七H 增强了对地攻击能力的一种改型,1985年3月试飞,主要改进项目有:改用通用外挂梁;改装煤油启动的涡喷-7乙延寿发动机;主起落架支柱加强,采用无内胎轮胎;改装了发射控制电路。
F-7MP 歼七M的改进型,1988年6月9日试飞,试飞员卢国堂。主要改进:加装了电子设备和后视镜等座舱设备;改装了外挂系统,可挂不同型号的空空导弹、火箭和炸弹;驾驶杆缩短50毫米,减轻了飞行员的手臂疲劳。F-7P、F-7PG、F-7MB和F-7N都是由F-7MP发展而成的出口型飞机;此外,还有由歼七II改进的歼七II出口型和歼七IIK出口型。
天空闪电
专为满足巴基斯坦空军需要而设计的F-7P,被称为“天空闪电”,是一种与F-7M极为相似的飞机,但作了进一步改进,改进项目有24项。早在70年代,巴基斯坦就看好米格-21,其空军有一批高级军官也积极鼓动装备这种飞机。这批军官曾轮换派驻过阿拉伯各国空军,有飞行米格-21飞机的经验。例如,巴空军准将萨塔尔.阿尔维(Sath rLVI)就曾驾驶叙利亚的一架米格-21飞机,击落了以色列的一架“幻影”III战斗机。这种事例,使他们对苏联这种战斗机有很好的印象。
基斯坦在1965年和1971年两次对印度作战所取得的经验,对装备该机一事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这两次战争中,米格-21“鱼窝”都有出色的战斗记录。巴基斯坦初期购买的20架F-7P,大概是在1985年提出定货的。预计, F-7P作为一种能够大量生产的价格便宜,并且能迅速作出反应的截击机,可以同航程和续航力较大的F-16战斗机配合使用。
歼七III 全天候作战型,曾称为歼七大改或歼七甲;兼有对地攻击能力。歼七III从1981年开始设计,重新设计的部分占82%,只有18%保留原设计。1984年4月26日原型机首次试飞。与以前的歼七II相同,新飞机的试飞员也是余明文,实际上是首席试飞员,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这种称呼。歼七III是由成都飞机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公司联合研制的,后者主要负责飞机机翼和前起落架的设计。该机的主要改进有:采用新的全天候雷达设备,提高了飞行控制系统的性能水平,改装IV型弹射座椅(F-7P也使用这种座椅),增加机内燃油量,以及改装新的涡喷-13型发动机,推力64.72千牛。这种型号的发动机是在涡喷-7的基础上发展的,不但体积更小,而且改进了压气机和轴承(大大降低了发动机的振动水平),在结构材料上增加了钛合金,同时在燃料系统中安装了集成电路金属探伤设备(防止渗漏)。这些改进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寿命有明显的影响。另外配备了全天候雷达和比较先进的火控系统;翼下可挂多种型号的空空导弹、火箭和炸弹;机内燃油量增加;机翼后缘装有吹气襟翼;改装新型的座舱盖,向右开启,上方有后视镜;装有零高度、零速度火箭弹射救生坐椅。 经过改进后生产的歼七III飞机,表面上看起来象米格-21MF“鱼窝”-J(Fishbed-j),如起落架处的凸包、迎角传感器和冀刀相同,机头进气道和中心锥整流罩加大了也一样,但实际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该祝还在翼根下安装了两门机炮,代替了以前安装在机腹短舱内一门23毫米机炮。飞机上还装有“附加扦”式的敌我识别天线。在中国空军服役的歼七III飞机,其外表涂装主要由蓝、褐和浅褐色组成。
歼教七 歼七II的基本双座教练机是歼教七。“歼教”是歼击机教练机的简称。这种飞机是为歼七、歼八飞机飞行员训练及改装需要而设计的,在外观上,它与米格-21U“蒙古人-A”飞机很相似。研制这种教练机的想法产生于1979年,使用需要则是在1981年提出的。该机由贵州航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引人注目的是,其研制进度快,且进展顺。1985年7月5日首飞,试飞员严秀福。主要特点是前后座舱盖均向右开启,后座舱盖上部装有电动收放的前视潜望镜;后机身下方有双腹鳍。 歼教七的前座舱装有一套先进的故障模拟系统,该系统也可由后座舱进行控制。据报道,该机机背部分还设有一个大的“马鞍”形油箱,以便执行长航时任务。其机炮空间也被附加的内部油箱所占用,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歼七II保持着小批量的生产规模,每年平均大约生产14架。
歼七D(原称歼七III改或歼七IIIA) 歼七D曾用名歼七III改或歼七IIIA。为了发挥歼七III的优点,弥补它的不足,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对歼七III进行改进设计,换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更新了座舱设备,改进了火控系统和武器。由此发展而成的歼七D型飞机,在全天候作战效能方面大为提高。
歼七E 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和院校合作在歼七II基础上,进行较大的改进设计,发展而成的昼间歼击机。选择了新的双三角平面形状的机翼,增设了机翼前后缘机动襟翼,提高了亚、跨音速机动性能;增加发动机推力,降低油耗,将原涡喷-7乙发动机换为涡喷-13F发动机;加装了平显武器瞄准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等;换装了航姿系统,无线电罗盘,信标接收机,无线电高度表,超短波电台等;加挂高性能空空导弹;增加武器外挂能力,在机翼两端各加一个外挂点,增强了空对地火力;增加了压力加油系统,液压系统采用密闭加油,以及对平尾和副翼载荷进行设计改进等。改进后的飞机其低空格斗能力,起降性能,对地火力,续航时间都有了显着的提高,并对未来电子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我国“八一”特技飞行表演队已于1994年7月选用该型飞机作为表演机另编为歼七EB(B为表演之意)。
从歼-7E的改进改型来看,该机最突出的改进是近距格斗能力的大幅提升。提高稳定盘旋角速度要受三个条件的限制:一是最大载荷限制,一般不超过8-9个g;二是失速限制,要求尽量提高Cy,并尽量降低翼载荷;三是可用推力的限制,要求尽量提升推重比。由于歼-7E将原三角翼改为双三角翼,并安装了前后缘机动襟翼,使该机的Cy大幅提升;别外,由于换装了涡喷-13F发动机(发动机推力6560kg)可用推力增加460kg,这些都对稳定盘旋性能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由于涡喷-13系列发动机中更大推重比的新机型已批量生产,歼-7E的机动性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余地,改进后的歼-7E在中低空稳定盘旋性能与F-16A基本相当,这对于持续空中格斗尤为重要。 水平机动性能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瞬时盘旋性能,通常是以减速来达到,因此不受可用推力限制,只受承载能力和失速限制。由于歼-7E的翼载荷较小,因此,歼-7E在瞬时机动性上占有优势。歼-7E由于Cy大幅提升,翼载荷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估计该机的失速表速将会比歼-7II的210-220km/s有较大程度的放宽,这无疑将对提升歼-7E的瞬时盘旋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F-7MG 歼七系列的最新改型。采用双三角形机翼(内翼后掠角57度,外翼后掠角42度),有前后缘机动襟翼,翼下有2对外挂梁,可以灵活地换装武器。 主要技术数据:最大速度:Mach 2.0.作战半径:700公里,最大 航程:2200公里,最大升限:18200 米,主要武器: 两门30mm机炮,五个外挂点,PL-2A,PL-7法制R5 50空对空导弹,57-2,90-1型火箭弹,50,150,250 ,500Kg炸弹。
歼七FS 1998年6月8日,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等9家单位合作研制的歼七FS首飞成功,试飞员为钱学林。该型飞机将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的验证飞行。从外形上看,歼-7FS与原有歼-7系列战斗机的最大区别是,改变了原机头进气方式,即演变为下颌式进气,这种进气方式与美国的A-7“海盗”攻击机类似。这种改进有两个优点:首先增加了机鼻的容积,便于安装大功率的机载雷达;其次,提高了大仰角飞行时的进气效率,从而使飞机的姿态机动能力增强。
原来的歼-7系列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只能装在直径狭小的进气口整流锥内,雷达扫描天线的大小受到严格限制(若太大会造成进气量减小,无法满足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要求),所以仅装备小功率的测距雷达,如GEC-马可尼公司的“空中巡逻兵”226型火控雷达。它的作用距离基本在20千米左右,而且只能跟踪/攻击单一目标,无法赋予战斗机进行视距外空战能力,从而影响作战效能的发挥。歼-7FS通过上述巧妙改进之后,雷达舱允许装置的雷达扫描天线直径超过了600毫米。完全可以选用类似于俄罗斯“甲虫”系列的先进火控雷达作为标准装备。“甲虫”雷达为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可以制导多种导弹,其对雷达反射截面为3平方米的目标的搜索/跟踪距离,前半球超过70千米,后半球为40千米。它还具有上视、下视能力,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能引导中距空空导弹同时攻击其中的2个目标,这赋予了歼-7FS视距外空战能力。 此外,为了进一步改善动力性能,歼-7FS换装了涡喷-13FII型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是黎阳发动机公司在原歼-8II型战斗机上装载的涡喷-13型发动机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改进的双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进一步增加到78千牛(约8000千克),这使得歼-7FS的机动能力较原歼-7系列战斗机有了大幅提高。如最大爬升率从139米/秒增加到199.8米/秒;在5000米高度,从0.6马赫加速到1马赫的时间由35秒减少到28.7秒;起飞滑跑距离也缩短了200米等等。 歼-7FS还将逐步改善其机载电子设备,计划更换雷达冷却系统、电路系统、飞行参数记录系统、武器管理系统、GPS导航系统和多功能座舱显示器。<U>并准备将机翼修改为与歼-7MG相同的“双三角翼”,以进一步提高其近距格斗时的机敏性。</U>
网站你可以到网络上搜一下,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说了,呵呵

Ⅳ 航天飞机的图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A%BD%CC%EC%B7%C9%BB%FA%CD%BC%C6%AC
上这个网吧。

Ⅳ 抖音视频里合成飞机怎么弄的

1、首先我们打开抖音,点击屏幕下方的“+”,如图所示。

Ⅵ 美国最先进的战斗机图片和解释

研制国家:美国名称型号:F/A-22(LOCKHEEDF-22)“猛禽”战斗机研制单位:美国洛克希德公司造价:F/A-22单价1.2亿美元(不含研制成本)。

一、概述

F/A-22是美国空军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也是除美国的F-35以外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战斗机”,它将成为21世纪初的主战机种。它的任务包括:夺取制空权,向美军作战提供空中优势,在战区空域有效实施精确打击;防空火力压制和封锁、纵深遮断,近距空中支援。与第三代战斗机相比,F/A-22飞机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技术特性是:采用全隐身与气动综合布局、持续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过失速机动、短距起降、先进的机载设备和火控系统与综合航空电子系统。

1、研发背景

1981年11月,美国空军正式提出了研制作为F-15后继机的新型制空战斗机的要求。1983年年9月美国空军与7家公司签订了概念研究合同,同时与普•惠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签订发动机的验证和鉴定合同。1985年9月,空军公布了正式的先进战术飞机的战、技术要求,同年11月空军要求在先进战术飞机的设计中要把隐身作为一项指标,也是专家们所指的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战斗机”,它将成为下世纪初叶的主战机种。主要用途是压取战区制空权,因而也是F-15的后继型号。1990年9月原型机首飞,最初计划采购750架,经过两肖减最后确定的采购数量是438架。1997年9月EMD型飞机首飞,预计2002年开始交付生产型飞机,2004年形成初步作战能力,2013年交付第438架飞机。该计划原称ATF,始于1982年,ATF要求,也是首次要求将以下五个特点集在一架飞机上,即低可探测性(隐身性)、高度机动性和敏捷性、使用军用推力即可作超音速巡航(而不是只满足于以往老型号的短时间超音速冲刺)、有效载重不低于F—15和具有飞越包括第三世界战区在内的所有战区的足够远的航程。面对如此先进的设计要求,F—22采用一切已有的世界级航空顶尖技术是毫无疑问的。

2、研发历程

1986年10月31日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动力3家公司联合研制小组的YF-22中标,并按要求制造两架原型机。1990年9月29日,第1架YF-22首飞,10月26日进行了第1次空中加油。10月30日第2架原型机进行首次飞行。11月3日YF-22原型机进行了不使用加力的超音速飞行。随后于11月28日在加州的中国湖海军武器试验中心首次发射了未装弹药的“响尾蛇”导弹,12月20日在加州的太平洋导弹试验场发射未装弹药的AIM-120“阿姆拉姆”导弹。

1991年8月2日空军正式授予研究洛克希德公司一份95.5亿美元的工程发展合同,制造13架试验型飞机。1991年12月16日,空军确定了F-22战斗机的外形,并制造了风洞试验和测定雷达反射截面使用的模型;开始准备内部设计和飞机制造用的工具。

1992年6月4日,洛克希德公司完成了F-22的设计修改。同月,进行了F119型试验型发动机部件的关键性设计评审,完成了发动机详细设计阶段的工作,决定进行F119发动机的生产和组装。12月27日F119的第1台工程发展阶段的发动机开始进行试验。

1994年10月6日,洛克希德航空系统公司开始制造第1架F/A-22的部件。1995年6月,F-22的关键设计评审工作全面完成,至此F/A-22飞机机身的详细设计阶段的工作完成。

1997年3月6日,第1架F-22基本组装完毕,开始进行加注燃料和发动机试车。4月9日洛克希德•马丁航空系统公司首次公开了F-22战斗机,并正式公布了“猛禽”的绰号。1997年9月7日,该机在罗宾斯空军基地进行了58分钟的首次试飞。随后,该机于1998年春返回爱德华空军基地,交由空军试验。

2001年8月,F-22研制成功10年后,美国终于下定决心投入巨资批量生产F-22战斗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承接生产295架F-22的生产订单,如果价格成本令军方满意,五角大楼将会增加订数。

2002年1月,美国空军官员宣布F-22"猛禽"战斗机的首支作战联队将驻扎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首批F-22战斗机计划于2004年9月抵达兰利空军基地,2005年12月将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兰利基地成立三个F-22战斗机中队,共拥有72架飞机和6架备用机。

2002年5月31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完成F-22静力试验之后,又成功地进行了F-22的疲劳试验。F-22机体要求使用寿命为20年或8000飞行小时。

2002年8月,美国空军宣布,将F-22更名为F/A-22,以更准确地体现F/A-22的使命,包括对地攻击能力,同时也是为了配合空军提出的FB-22轰炸机型的任务。

2002年11月,F/A-22已完成初始飞行试验,在试验中,F/A-22实现了以2倍音速飞行;飞行高度15240米以上,并完成了高过载机动飞行,如9g转弯。在3048米以上高度进行了亚音速飞行。

2003年7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困扰多时的F/A-22软件问题予以解决。这标志着F/A-22项目又取得一次显着的进展。改进版本的软件安装在F/A-22上后,显着改善了座舱系统的可靠性。而在此之前,由于软件的问题,座舱系统每运行两小时就要关闭一次,现在则可以连续运行21小时以上。

2003年9月19日,一架F/A-22试验飞机在例行试飞时差点坠毁,据空军初步调查称,事故是因驾驶员没按原定程序进行飞行机动而致,并非飞机本身出现问题。

2004年3月,空军决定略微增加订购F/A-22的数量,主要的原因是该项目在削减成本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并认为当前的项目估算支持采购277架F/A-22,而此前美空军确定的采购目标是276架。2004年4月29日,美国空军宣称F/A-22进入初始作战试验与鉴定阶段,这为扩大“猛禽”战斗机的采购扫清了障碍。

2004年6月,美国空军宣布授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项价值4.92亿美元的固定价格确认合同,用于购买制造24架F/A-22所需的先进器材和相关设备,这标志着第五批“猛禽”战斗机即将投入低速初始生产。

2004年9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对F/A-22的生产速度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加快了战斗机的生产步伐。该公司的目标是2004年生产19架战斗机,并计划在大批量生产阶段每年生产24架F/A-22战斗机。2004年12月21日,一架美军F/A-22“猛禽”战斗机坠在美国内华达州南部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坠毁。

虽然美国防部还未正式宣布,但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国防部已经批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F/A-22战斗机进入全速生产。F/A-22单价1.2亿美元(不含研制成本)。5月12日,首架作战型F/A-22已交付给位于弗吉尼亚州兰利空军基地的第1战斗机联队第27战斗机中队。

二、性能指标:

F—22尺寸:翼展13.56米;机身18.92米;机高5.00米;机翼面积78.80米。重量:额定起飞重量27.216公斤。动力装置:两台普惠公司的F119-PW-100带加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2×13,900公斤力)。飞行特性:最高飞行速度1950公里/小时;近地最高飞行速度1480公里/小时;实际最大飞机高度18,000米;作战半径1,300~1,500公里;最大使用过载9.0。

F/A-22的起落架由于该机配备了两台高推重比的F-119涡扇发动机,在不使用加力的状态下,就能以M数1.5-1.6的速度巡航飞行,最大飞行速度M数为2.0,最大飞行迎角75度,最大起飞重量28000公斤,实用升限15240米,作战半径达1450公里,航程为F-15飞机一倍。

F/A-22舱盖

三、结构特点

在平面内为带高位梯形机翼的带尾翼的综合气动力系统,包括彼此隔开很宽和带方向舵并朝外倾斜的垂直尾翼,并且水平安定面直接靠近机翼布置。按照技术标准(小反射外形、用吸收无线电波的材料、用无线电电子对抗器材和小辐射的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装备战斗机,其设计最小有交错射面为0.1平方米左右。F/A-22是美国战斗机中使用钛合金与复合材料最多的机型。其中钛-64合金约36%、热定型复合材料约24%、铝合金约16%、钢约6%、钛-52222合金约3%、热塑复合材料约1%、其它约15%。F-22机身蒙皮全都是高强度、耐高温的BMI复合材料。新研究开发的高强度钴-62222合金,初问世就用在F—22上。主起落架使用钢材。武器舱门与起落架舱门使用热塑复合材料。两侧翼下菱形截面发动机进气道为不可调节的进气道,为敷设发动机压气机冷壁进气道呈S形通道。发动机二维喷管,有固定的侧壁和调节喷管横截面积及按俯仰±20°角偏转推力矢量而设计的可动上调节板和下调节板.

F/A-22的F119-PW-100发动机

F119-PW-100发动机在场内例试

四、电子系统和武器装备

1、电子系统

航空电子:F/A-22配备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综合航空电子系统是第四代战斗机的主要特点之一,它通过数据总线进行信息传送,采用模块化结构实现结构的简化和资源共享,通过传感器数据融合获取更丰富、准确、质量更高的目标信息,所有作战信息通过平面显示器和多功能显示器显示,为飞行员提供关键的飞行及作战信息,明显降低飞行员的工作负担,通过机内自检和系统重构,使系统具有容错能力,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高性能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使F/A-22具有良好的识别、选择、瞄准、快攻和帮助飞行员决策的能力。航空电子共分以下几部分:通用合成处理器、ADA软件、高级数据合成座舱显示器;合成电子战系统、合成通信、导航和识别系统、光纤数据传输系统;AN/APG-77主动相控阵多功能火力控制雷达。

通用合成处理器:通用合成处理器由休斯公司制造,负责将雷达、电子战和识别传感器数据、通信、导航、武器和系统状况等数据合成到一起,并通过多功能显示器向飞行员显示。每架F/A-22有两台通用合成处理器,每台处理器中有66个模块化插槽。F-22的所有信号和数据处理需求可仅由7类处理器完成,这些处理器都是通过一个容错网络连接在一起。目前,第1通用合成处理器中66个插槽中有19个、第2通用合成处理器中有22个未被使用,以供未来升级使用。F/A-22通用合成处理器的主任务电脑每秒能发出105亿条指令、其内存为300兆。

Ada软件:Ada软件有4种版本:版本0是首次试飞阶段使用的版本。只有基本功能,有27.2万行源语言代码;版本1是工程发展型4号机试飞时使用的版本,有86.6万行源语言代码;版本2将是1999年底扩充雷达功能后的版本,有102.4万行源语言代码;版本3是首批批产型使用的版本,有155.6万行源语言代码。

这些软件负责通讯、导航、识别处理功能,雷达处理功能,电子战处理功能,任务处理功能,惯性基准处理功能,外挂物管理处理功能,控制和显示处理功能,核心处理功能,飞行器管理功能,通用分系统功能。

座舱显示器:平视显示器,显示战术信息和飞行仪表信息。战术信息显示武器和目标状态、射击标记、武器包线和探测器标记。总视场为20°×30°,由英国GEC-马可尼航空电子公司研制。

综合控制板,装在平视显示器的驾驶员显示装置的组合玻璃下方,其上的键盘和行显示器用于输入数据和系统控制。上前方显示器,是通讯、导航、识别系统的显示器。显示系统状态、综合提示、注意、告警信息。上前方显示器,是备用飞行仪表,显示关键的飞行信息:姿态、空速、高度、航向和燃油。两个上前方显示器的功用可以互换。辅助多功能显示器,是防御电子系统显示器。显示空中和地面威胁的平面视图及其探测器的作用距离,使驾驶员能对威胁作出反应和回避。辅助多功能显示器,是攻击显示器。显示空中威胁的平面视图并标出其相应的高度、射击清单、目标航迹、导弹发射包线、武器控制标记和导弹射出标记。辅助多功能显示器,是外挂物管理系统显示器。显示有关发动机、武器和投放外挂物的信息。主多功能显示器,是战术信息显示器。显示战术态势的平面图,包括窜航迹、地面上的阵地和F-22探测器的搜索范围。目标符号的形状和颜色表示威胁的属性、目标航迹特性和射击的优先次序。

电子战系统:电子战系统是探测、电子和处理设备的集合,它能探测和确定来自其它飞机的信号,并且控制F/A-22的箔片和曳光弹等干扰设备。电子战系统还包括雷达预警接收机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檀木”导弹发射探测器,为飞机提供全方位保护。

通信、导航和识别系统:F/A-22通信、导航和识别系统负责履行通信、导航和识别功能,它使用通用合成处理器进行信号和数据处理。

飞行中数据链:飞行中数据链可使所有F/A-22在飞行中自动共享目标和系统数据,而不需无线电呼叫。在飞行中数据链的帮助下,飞行员能更自主飞行。长机可以通过数据链告诉僚机其油料、武器状态,以及敌机状况。只要一按按钮,就能自动地按优先顺序排列打击目标,并且建立打击清单。长机和僚机的导弹飞行状态都能在座舱显示器上监控。根据这些能力,基于视觉识别和编队机动等传统的战术可能会完全得到改变。数据链同样允许另外的F/A-22加入网络进多机协调攻击。

AN/AGP-67雷达系统:AN/AGP-67主动电子扫描阵列雷达。由诺斯罗普•格鲁曼与雷声公司合作研制。天线与机身完全合成到一起,提高了频率的捷变、降低雷达的横截面积、增加了带宽,从而更好支持F/A-22的空中主宰任务。雷达对F/A-22的合成航空电子和传感器的能力至关重要,它在敌雷达发现飞机前就能向飞行员提供多个敌目标的详细信息。

APG-77雷达

APG-77雷达扫描跟踪示意图

APG-77雷达系统:最大特点是合成了捷变光束控制,它允许一部雷达同时履行搜索、跟踪和目标瞄准任务。捷变光束控制同样使雷达搜索其它空域,而同进可能继续跟踪优先打击的目标。另外,雷达的低截获率能力使F/A-22在瞄准装备有雷达警报接收机和电子干扰设备的敌机时,而敌机还不知道其已被瞄准。

APG-77雷达的主要特性:工作频率:8至12GHz;扫描范围:电子扫描,±方位90°;真实波束地形测绘:148公里;多普勒波束锐化:18.5公里、37公里或74公里;活动目标指示:74公里;边测距边搜索:296公里(迎头);边速度搜索边测距296公里(迎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450小时(预测值)。

2、武器装备

F/A-22除执行空中优势任务外,也能使用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等精确制导武器进行精确对地攻击。由于隐身和超音速巡航的需要,F/A-22的基本武器装备安置在机内。不过它也有用于挂副油箱和导弹的4个翼下挂点,用于在非隐身状态挂载副油箱和武器。

(一)机炮

F/A-22战斗机原计划装备1门新研制的先进技术机炮,但在该型机炮实用前,目前装备的是1门改进的M61A2机炮。机炮安装在飞机右进气口上方的炮舱内。射击时,炮舱的前部舱门必须向后打开,以便射击和排除废气。炮舱内除安装M61A2机炮外,还安装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无壳弹药线性供弹系统,并备有480发炮弹。

武器舱内的6枚空空导弹

(二)空对空导弹和空对地武器

F/A-22战斗机的空空武器有AIM-9“响尾蛇”短程和AIM-120“阿姆拉姆”中程导弹。每加装1枚AIM-120导弹,武器系统将增重205公斤,其中导弹重160公斤,发射装置重45公斤。由于武器挂在机身武器舱内,飞行阻力和雷达反射面积并不增大。空对地武器主要是454公斤的GBU-32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也可以挂载由MK84或BLU-109/B的改装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为改善F/A-22的主武器舱中携带未来弹药的能力,美国空军进行了武器的优化研究。所考虑的方案包括:两枚精度在3米以内的改进型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两枚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风力修正弹药布撒器;8枚115公斤的小口径精确弹药;或者24枚激光/雷达复合制导自主式子弹药。

打开主武器舱的F/A-22战斗机

(三)武器舱和武器悬挂装置

机身武器舱。F/A-22战斗机前部机身下有1个主武器舱,在机身两侧各有1个副武器舱,因此,除了炮舱外,F/A-22机身内部共有3个武器舱,保证所有的武器都能安装在飞机内部。

武器挂架和导弹发射器。F/A-22安装了由EDO公司研制的LAU-142/A“阿姆拉姆”导弹垂直弹射发射器,主武器舱内共安装了6具这样的发射架。这种转向弹射器可以减小武器舱体积,从而节省重量,并能在所有飞行条件下发射导弹。弹射器使用气动液压装置在1秒内发射导弹。另外,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战术飞机系统部在F-16飞机的翼尖发射轨的基础上,为F/A-22飞机研制了LAU-141A挂架式发射器发射AIM-9导弹。这种发射器能迅速地伸缩,但不能弹射导弹,而是从侧武器舱的前端射出“响尾蛇”导弹。从而增大了导弹红外导引头的视场。这种发射器也适应F/A-22的较新的AIM-9X导弹要求。

外部挂架。F/A-22有4个翼下挂点,每个挂点能挂载2270公斤重量。翼下挂点在不挂武器时能挂载4个2270升副油箱,也可在挂2个副油箱时携带4枚导弹

武器悬挂装置示意图

五、作战使用

(一)作战任务

根据设计,F/A-22战斗机将要承担的三类任务:一是对付苏-30等空优战斗机;二是对付现代的地空导弹,打击时间敏感目标;三是参与巡航导弹防御。由于F/A-22具有超声速巡航能力,在对巡航导弹实施第一次攻击不中之后,可以发起第二次攻击。

(二)作战范围

可能随时从驻地快速转场至世界的各地区执行作战任务。并依靠隐形性能突击敌防护严密的纵深或核心目标。但是为了避免潜在对手可能动用精确制导武器对美国空军基地的打击,“猛禽”一般不会部署在一线机场,这决定了其将采取远程奔袭的战术,从后方基地到战区袭击后返回。

(三)兵力使用

在美国空军全球打击的战略行动中,将首先利用F/A-22的隐身优势,压制敌地面防空系统,然后用B-2A隐身轰炸机进行突防轰炸,打击敌防空和指挥系统,摧毁其防御体系,为隐身和非隐身作战飞机向战区部署,并实施大规模的空中突击行动创造条件,保持战区的空中优势,为后续联合打击部队开辟通道。按照美国空军的战略,执行全球打击特遣任务将由48架F/A-22战斗机(两个中队)和12架B-2轰炸机组成。另外,在美国本土防御中,美空军将出动E-10飞机和F/A-22协同行动,实施巡航导弹防御。

(四)武器使用

F/A-22可以携带“阿姆拉姆”中距空对空导弹、“响尾蛇”近程空对空导弹、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和小口径炸弹,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F/A-22携带不同的弹药:F/A-22以内挂方式携带两枚450公斤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在主武器舱内侧与2枚AIM-120并排悬挂。在作战中典型的武器配备方案如下:

隐形作战状态:20毫米M61A2机炮(480发)+4枚AIM-120A“阿姆拉姆”导弹(挂主武器舱内)+2枚AIM-9M“响尾蛇”导弹(挂在侧武器舱内);空空作战:20毫米M61A2机炮(480发)+6枚AIM-120C“阿姆拉姆”导弹(挂在主武器舱内)+2枚AIM-9M“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挂在侧武器舱内);对地攻击20毫米M61A2机炮(480发)+2枚AIM-120C“阿姆拉姆”导弹(挂在主武器舱内)+2枚GBU-32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与AIM-120并排挂在主武器舱内)+2枚AIM-9M“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挂在侧武器舱内);

非隐形作战状态:转场时,最多可在机翼下挂4个副油箱和8枚AIM-120“阿姆拉姆”导弹;空对地攻击时,20毫米M61A2机炮(480发)+2颗GBU-32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挂在主武器舱内)+2枚AIM-9M“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挂在侧武器舱内)+机翼下挂载空对地武器。

缺点:

F-22可带2枚+4枚=6枚

这么先进的战机只带这么少的导弹,就算是发射后不管的AIM-120也太少了。

F-22的致命弱点:全部电子化、一体化

F-22作战系统全部电子化、一体化。然而,众所周知,电子系统很脆弱。其中,俄罗斯等国研制的微波武器将是“猛禽”一大克星。“猛禽”的隐形主要针对红外探测系统和红外制导武器。微波导弹作战时,微波可以钻到“猛禽”内部毁伤其电子系统,形成“软杀伤”。一旦如此,F-22很难继续作战,甚至可能坠毁。

至于空空导弹技术,中美两国空军在技术层面相差不大,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空空导弹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完全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同步,基本上你有的我也有,美国空空导弹在技术上的形不成绝对优势!

F-22战斗机是针对米格29和苏-27战斗机的出现而设计的新一代具有空中优势的先进战斗机。这种飞机集隐身、敏捷、速度、多用途、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于一体,代表了今后战斗机发展方向。该机采用了翼身融合体、边条翼、自动增升前后缘襟翼和外倾双立尾等先进气动设计技术。广泛使用钛合金结构材料、复合材料、吸波性材料和涂层,二元推力矢量喷管等隐身技术。矩形倾斜式进气道,进气道向上向内伸呈S形,上方装有筛形排气口和可操纵辅助进气门。采用内部挂装武器方案,从而大大减少了雷达、红外线和可见光特征,雷达反射截面仅为0.065-0.08平方米,为F-15飞机的1%。良好的红外、声、光隐身措施使其具有全谱频隐身性能。

由于该机在设计中不仅考虑到以争夺制空为主,还考虑了对地攻击型和海军型,因而又具有多用途特性。从该机型目前的进展情况看,其工程样机将于1997年首飞,2001年全面投产,2004年开始装备部队,形成批量装备而取代F-15战斗机的地位,约在2008年以后。根据美国空军的采购计划,由于经费短缺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已由原计划采购648架而削减到442架,总投入约700亿美元。

图片是F22战斗机的图片:

Ⅶ 我知道美国军队飞机上的图案是什么

航空兵诞生之初,几乎没有谁会认识到机徽的重要性,美国人也是如此。在1906年四五月间的美西战争中,美国的军用飞机还没有任何国别标志。

从无到有


逐渐地,美国航空兵开始在寇蒂斯R-3和R-4飞机上施加红星标志,红星的尺寸差异较大,而且边缘呈微凸的曲线,更像是树叶的边缘。这样的标志只使用了三个月便被废止。美国通信兵部队曾一度继续使用该标志,但五星的边缘改为直线,有时背景采用白色圆底,这样的标志一直使用到1917年。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航空部队迫切需要采用合适的国别标志。纽约国民警卫队第一航空中队提交了设计方案,这一设计在1917年5月被批准采纳。新标志由蓝色圆底、白色五角星和中央的红色圆形组成,涂在飞机的两翼
上下表面。后来中央的红色圆形还被略微加大,但仍然和五角星的五个内接点保持1/24倍直径的间距。
1917年10月,美军开始使用标准的60英寸(152.4厘米)直径标志,白五角星中心的红色圆形和五角星内五边形呈内切关系。如果机翼弦长小于152.4厘米,则使用和机翼弦长相等直径的标志。也是在这一时期,美军开始采用由等宽的蓝白红条纹构成的方向舵垂直识别条纹。
全新设计的国别标志在法国却发生了问题。美国驻法远征军发现他们的白五角星标志在远距离上很容易和当时德国空军采用的带有弯曲轮廓的十字徽志混淆——这两种标志都有着典型的中央放射状特征,为此他们建议采用一种类似法国空军和英国皇家空军以及海军航空兵的同心圆标志。据此产生的新标志直径和机翼弦长相等,从外到内依次为等宽的红蓝白三色,相等其使用位置仍然是两翼的上下表面。
1918年1月11日,新的红蓝白三色同心圆标志得到正式批准,美国海军和陆军飞机开始统一采用。同年3月5日以后,该标志又被统一成直径60英寸(152.4厘米),而方向舵识别条也改为前红后白蓝。

圆底上的五角星

1919年5月17日,美军飞机标志再次修改,改为圆底加五角星,并于10月开始使用,方向舵识别条也改为前蓝后白红。1926年1月21日,标志的尺寸也进行了修改,改为直径相当于机翼弦长的三分之二,最大不得超过60英寸(152.4厘米)。
1927年1月24日,美军飞机方向舵识别条进一步规范化,改为13条红白相间的水平条纹,方向舵前三分之一宽度涂成蓝色。
后来,人们又认识到飞机在空中作战需要伪装,因此标志也不是越大越醒目越好。1940年10月26日,美军决定取消飞机方向舵识别条,同时在机翼标志之外开始采用直径不超过48英寸(122厘米)的机身标志。原来两翼上下表面都涂有标志,现在也进行了修改,改为只在左上翼面和右下翼面使用。美军当时要求采用了机身迷彩涂装的作战飞机应优先采用这样的标志方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人发现自己飞机的国别标志还是有问题——这一标志很容易被战时情绪紧张的美军飞行员误认作是日本飞机上那红彤彤的“日之丸”标志。于是,美军只能再度修改。1942年5月28日作出决定,取消标志中心的红色圆形图案。实际上,早在这一决定作出之前,有些作战部队已经自行“先斩后奏”了。
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发动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美军为此在10月1日决定,在飞机国别标志外围增加了一圈1英寸(2.54厘米)宽的黄边。有意思的是,当时一些英国皇家海军飞机也在自己的标志外围增加了黄边。英国皇家空军在北非也广泛使用过这种标志,此外还增加了垂尾识别徽,这让一些人猜测,英国人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为了表现英美盟军团结的象征。

再来个横条

1943年6月29日,美国飞机标志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在蓝色圆底和白色五角星两侧增加了两条白色矩形横条,整个图案外部轮廓都采用红色描边。矩形横条的长度和蓝色圆底的半径相等,宽度则为长度的一半。外部的红色描边宽度为蓝色圆底半径的八分之一。标志的使用位置保持不变。
可惜的是,新标志启用不久再次发生了识别混淆问题——这次惹祸的是那扎眼的红色描边——太平洋战场烦躁不安的飞行员还是常常会把友军的飞机当成是日本鬼子的。美国人必须再变。1943年8月14日,美军决定把红色描边改为蓝色。当然,最先改变的是太平洋战区,欧洲战区的飞机则要晚数月才完成修改。
1947年美国空军正式建立,成为独立的兵种,其飞机国别标志也随之增加了新的元素,这次美军在白色矩形横条中心增加了红色横条,其宽度为五角星半径的六分之一。直到今天,美军飞机仍在沿用这样的基本标志风格,只是进行了少许修改以适应当前的需要。
20世纪60年代越战期间,美国出于伪装的需要减小了飞机国别标志的尺寸。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战飞机的涂装更加强调低可视度,不仅国别标志的尺寸再度减小,连标志的用色也改为迷彩对比色,到今天大部分标志都采用黑色或深灰色,这就是所谓低可见度标志。

Ⅷ 米格飞机和F-16那个更强悍

F-16好。
米格: 米高扬和格列维奇,这是俩人的名字. 这个设计局设计的飞机称为米格机.
米格设计局设计的米格战斗机 是前线战斗机, 也就是说重量不太大,航程不太长,起降条件要求不高.精品: 其着名的机种有Mig-9, 15, 17, 19, 21, 23, 27, 29, 31. !

俄罗斯有“苏霍伊”、“米格”、“卡莫夫”等十几家着名的飞机设计局,这些设计局的名字都是以该设计局创始人或最着名设计大师的名字命名的,比如“苏霍伊”设计局就是以着名飞机设计大师苏霍伊的名字命名的。各设计局均使用本设计局俄文名字的第一个音节加序号为本设计局研制的飞机命名。
俄制战斗机的着名设计局有两家———“苏霍伊”和“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简称”米格“设计局),它们分别设计“苏氏”战斗机,如苏—27、苏—37,以及“米格”系列战斗机如米格—29等。俄制最常见的“图”系列运输机(图—154)、轰炸机(图—160)等都是由“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军用运输机的另外一家着名设计局是“安东诺夫”设计局,其杰作如安—22、安—70运输机在世界上都是响当当的。而“伊留申”设计局则是与前两个擅长研制运输机的设计局并驾齐驱的第三家设计局,该设计局研制的运输机如伊尔—76等同样蜚声国际军火市场。“雅可夫列夫”设计局是设计截击机、教练机的高手,它研制的雅克系列截击机和教练机也闻名于世。俄罗斯直升机研制单位主要有“卡莫夫”设计局(研制的有卡—50、卡—52武装直升机等)和“米里”设计局(研制的有米—8、米—26直升机等)。苏联/俄罗斯的飞机设计局 苏联飞机按设计局简称命名,
苏: 苏霍依. 多数是防空军用的截击型战斗机, 还有歼击轰炸机. 精品: 苏 7, 9, 15, 截击机, 苏 17/19/22, 苏 24, 苏25 歼击轰炸机, 还有全宇宙都知道的苏27系列.
图:图波列夫, 多数是轰炸机和大型客机. 精品:图 2, 4, 95, 160 轰炸机, 图 104, 144, 154, 204 客机.
安: 安东诺夫, 运输机. 精品: 安 12, 24, 22, 70, 124, 225.
伊尔: 伊留申. 多数是大型客货机. 精品: 伊尔 62, 76, 86, 96. 还有伊尔 2 强击机, 伊尔 28 轻轰炸机.
雅克: 雅克夫列夫. 包括重型截击机, 教练机, 精品: 雅克 28, 126 截击机, 雅克系列教练机, 还有航母上用的雅克36 垂直起降飞机.
米亚: 米亚西谢夫, 重轰炸机. 精品: 米亚 4
别: 别里也夫, 水上飞机. 精品: 别 6, 12
米: 米里, 直升机, 这是人们常搞错的名字,好多人把他当米格了. 精品: 米 6, 8, 17, 24, 28
卡: 卡莫夫, 海军用直升机. 精品:卡28, 32, 卡50战斗直升机.
补充:

补充:

补充:
研制国家:美国
全称:F-16“战隼”(Fighting Falcon)轻型战斗机
研制单位: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洛马公司
造价:F-16A/B单位为1460万美元(1998年币值),F-16C/D1880万美元(1998年币值)
服状状况:现役,美国空军共约采购了2231架(截至2005年3月)

F-16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为美空军研制的单发单座轻型战斗机,主要用于空战,也可用于近距空中支援,是美国空军的主力机种之一。冷战后,美国空军对军机的需求量下降,通用动力公司于1992年12月宣布将F-16的生产线卖给了洛克希德公司。

【性能参数】

F-16A技术数据

翼展:9.45m
全长:15.09m
高度:5.09m
空重:7,070kg
最大起飞重量:16,057kg
内载燃油量:3,160kg(4,060L)
最大挂载能力:6,800kg
发动机:P&WF100-PW-200型涡轮风扇发动机一具,
发动机推力:11,350kg
最大平飞速度:Mach2.0
最大爬升率:15,240m/min
升限:15,240m(46,250ft)
最大航程:3,890km

电子系统:
火控雷达:WestinghouseAN/APG-66(V)2A
最大搜索距离:185km(100nm)
导航系统:LittonLN-93型激光陀螺仪

电子战系统:
雷达预警系统(RWS):LittonAN/ALR-56M型雷达预警系统
电子对抗系统(ECM):AN/ALE-47红外诱饵、干扰丝撒布器、RaytheonAN/ALQ-184(v)2型电子对抗吊舱

武器系统:
固定武装:GEM61A120mm机关炮
武器挂点:左右翼端各一、翼下各三;机腹挂点一;计九个挂点
F-16C装有一台F-100-PW-200(3)型涡扇发动机,加力状态可达11338公斤。最大时速2120公里,马赫数2.0。最大航程3219公里以上。实用升限15240米以上。
【研制改进】

1、研制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全面爆发,美国的第二代战斗机F-4等投入实战。这代飞机的特点是强调高空高速性能和多用途,对机动性能重视不够。从实战效果来看,第二代战斗机研制并不很成功;甚至可以说走了一段弯路。这倒并不是说它的技术水平和性能没有提高,也不是研制工作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对作战方式的预测与实际情况不符。于是,美国从6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考虑研制第三代战斗机。1972年1月,美国空军正式提出“轻型战斗机”研制计划,目的是验证在战斗机上采用新技术,并没确定要发展一个投产型号。1972年4月,美国空军从向“轻型战斗机计划”投标的五家公司中选定通用动力公司的401和诺斯罗普公司的P-600两个方案,并签订合同由求两家公司各制造两架原型机,进行试飞竞争。通用动力公司的401方案军用编号为YF-16;诺斯罗普公司的P600军用编号为YF-17。

第三代战斗机有以下一些主要设计特点:
(l)有优良的飞行性能,强调中低空跨音速机动性能和远程作战能力;
(2)机载电子设备先进,有良好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下视下射能力大为提高;
(3)机载武器毁伤威力强。有相当强的近战火力,还普遍配备了中远距全向全高度拦射导弹;
(4)突出空战能力,但也多兼有良好的对地攻击能力;
(5)飞机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能好,改进发展潜力大。
F-16在设计制造之初,就采用了不少新的技术,这在当时来说,也是甚为先进的。
这些新的技术主要有:边条翼。沿前机身装有大后掠角、前缘锐利的边条翼,在机翼和机身连接部分提供可控涡流,因而即使在大迎角时也可保持附面层不分离,提高了升力和安定性。前缘机动襟翼。这种襟冀使机翼翼型有可变弯度,在持续大过载转弯中能提高升阻比。翼身融合体。F—16的外形据说是从50多种方案中挑选出来的,特点是机翼机身结合处经过仔细整流,使之平滑过渡,融为一体。主要优点是减小波阻,提高升阻比和跨音速颤振边界,增强刚度,使飞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并且增大机内容积和减轻飞机重量。
高过载座舱。普通座椅向后倾斜12一13度,而F—16采用高过载座舱,其座椅向后倾斜30度,脚蹬提高。这种姿势能提高飞行员抗过载能力至少0.6-1G,一般均可承受到9G,超过原来允许的7.3g。此外,还可以维持飞行员的视觉功能。电传操纵系统.主要由信号转换装置、飞行控制计算机、电缆和动作装置组成。这种操纵系统是将飞行员发出的操纵信号,经过变换器变成电信号,再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自主式舵机劝一种系统,优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安装,维修,改善了飞机操纵品质,提高了操纵系统的可靠性,减轻了飞行演的工作负担。
使用复合材料。 F—16飞机的尾翼采用复合材料,比采用铝合金材料的尾翼轻30%。
F—16飞机的座舱它采用气泡式座舱盖,飞行员的视界很宽,其上半球的视野达36O度,侧向为260度,前后为195度,侧下方40度,前下方15度。飞行员的坐椅能向后倾斜30。这有利于提高飞行员的抗过载能力,据称其短时间的抗过载能力可达8—9g。为便于飞行员在身体后倾状态下操纵飞机,F—16采用了前所未有的“侧杆”方案,即将驾驶杆装在坐椅的扶手上。这样也提高了在高机动环境下,驾驶员对飞机的控制能力。 这使 F—16具有结构重量轻,外挂载荷大,对空和对地作战能力比较好等特点。
由于F—16飞机的气动布局先进;发动机的推重比高,因而其飞行性能、尤其是机动性能是相当不错的。F—16的最大飞行速度与大多数第二代战斗机差不太多,约在M2左右;但其最大飞行表速大,可达1480公里/小时。由于F—16飞机的推重比大、翼载荷低,因而机动性能相当好。F—16在M1.5前的水平增速性能是相当好的。在高度6000米时,从 M0.9增速到M1.2仅需19秒钟,增速到M1.5需48秒钟。F—16的可用升力系数较大、翼载荷又低,所以瞬时盘旋角速度较大。超低空低速飞行时,其瞬时盘旋角速度可达25.5度/秒。稳定盘旋性能也较好,在飞行速度为M0.7时,其盘旋半径仅为650米。当飞行高度超过11000米、特别是进行超音速飞行时,其盘旋性能下降较为明显。

1972年4月,美国选中了通用动力公司和诺斯罗普公司的方案,并签订合同要这两家公司各研制两架原型机进行试飞竞争。通用动力公司方案的军用编号为YF—16,诺斯罗普公司方案的军用编号为YF—17。1974年4月,美国政府决定从YF—16和17两种原型机中选择一种投人生产,与F—15飞机搭配使用,即充当“高低搭配”中的低档飞机。1975年1月,美国空军宣布YF—16中选,正式确定飞机的军用编号为F—16。1978年末,F—16开始装备美国空军,目前生产总数已达4000架左右,F-16现已成为美国空军的主力机种之一,共订购了1859架。且向向多个国家出口,国外用户有比利时、丹麦、荷兰、娜威等四国,以及以色列、埃及、希腊、土耳其、巴基斯坦、南朝鲜、泰国、印尼、新加坡、巴林和委内瑞拉等.前四国还与美国合作生产.外国用户订购总数超过千架,难怪F—16有"国际战斗机"之誉,F16生产型机 技术特点
1974年4月,美国政府决定从YF-16和YF-17中选择一种机型继续发展,使之成为实用的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F-15搭配使用,以弥补由于后者复杂昂贵而造成的购置数量不足,1975年1月,美国空军宣布通用动力公司的YF-16中选,并与通用动力公司签订制造15架(后改为8架)试验型飞机,进行工程发展研究。
第一架YF-16原型机于73年12月出厂,74年2月首次试飞。F-16试验型飞机于1976年12月首飞,1978年底开始交付美国空军部队使用。美空军原计划总共订购650架,截至2001年3月,共生产了2216架。
F-16A/B 674 121 795
F-16C/D 1,216 205 1,421
总数 1,890 326 2,216
但是F-16飞机继续生产,总数又增加到2231架,最后1架于2005年3月18日交付。
3、发展趋势

F-16是一种 “低档配置”的轻型战斗机,其机体结构限制了其性能的提高。F-16采用机体较小巧的单发布局,比起双发战斗机自然大大减少了采购和维护的费用,但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随之降低.而且单发布局限制了F-16增大航程、载重、机动性能的改进潜力。因此,F-16的改进一般集中于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方面。由于F-16的先进性能、多样化的作战能力、充分的改进余地,美国空军计划在21世纪的头25年内继续使用和改进F-16战斗机。
2002年1月起,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美国空军完成了F-16“共同配置实施计划”第一架飞机的改装工作。该计划改进美国空军的约650架F-16“布洛克- 40、50”战斗机的座舱和航空电子设备,使得这些F-16具有硬件和软件上的通用性,以简化未来改进升级、后勤保障的工作,减少维护费用。第一阶段为部分“布洛克- 50/52”换装新的核心计算机和彩色座舱显示器。2002年9月,该批次F-16开始加装先进敌我识别器,并能够使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狙击手”XR先进前视红外瞄准吊舱。第二阶段从2003年7月开始,加装链路-16数据链、联合头盔提示系统。从2006年开始,F-16“布洛克-40/42”战斗机将全部接受上述改进,预计到2010年结束。

2002年6月,美空军开始对F-16C/D的新型APG-68(V)9雷达进行飞行测试。这种新式雷达在探测范围、分辨率、和可保障性方面都得到了重大提高,而且加强了雷达在密集电磁环境和抗干扰条件下的作战能力。空空作战时,V9型雷达探测范围增加30%;误警率和相互干扰大大减弱;在态势感知模式下可以在搜索四个目标的同时跟踪两个目标;在跟踪扫描模式下搜索半径加大,跟踪能力增强;改进了在单目标跟踪模式下跟踪性能。空地作战时,新型合成孔径雷达模式下分辨率达到0.6米;在海上侦察模式下探测范围增大;在地面移动目标识别模式下改进了目标检测与地图质量。空军2004年7月份授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一份合同,开发AN/APG-68(V)9多模火控雷达的新增强型。预计新雷达将在2009年9月开始装备。

2003年4月28日,美国空军授给洛克希德•马丁航空系统部一项总额1.255亿美元新合同,实施F-16国际化软件升级项目,包括对先进武器馈电系统、数据链通信、精确导航系统和先进瞄准吊舱等系统进行升级。升级还包括支持链路-16数据链系统、联合头盔提示系统和瞄准吊舱的通用件升级,同时还为美国空军F-16“布洛克-40/42/50/52“的精确制导武器提供支持。经过升级后,美国空军F-16经可使用联合空地防区外导弹、EGBU-27、高速反辐射导弹,以及先进的瞄准吊舱。

2003年5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导弹和火控分公司开始为F-16飞机交付“狙击手”XR先进瞄准吊舱。“狙击手”XR吊舱首先装备美国空军的F-16 CJ“布洛克-50”和空军国民警卫队的F-16 “布洛克-30”战斗机。以后陆续装备F-16“布洛克-40”。这是空军“全部吊舱、所有批次”计划之一。空军计划使“布洛克30、40和50”飞机都将能使用“蓝盾”、“兰亭”或“狙击手”吊舱。

2003年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成功完成了F-16“布洛克-60”采用新型发动机的初始阶段飞行试验。该发动机是通用动力公司的F110-GE-132涡扇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约为5000公斤。该飞发动机性能非常好,即使在F-16飞行包线的边界,发动机的推力也有所增加。操纵品质和空中加油特性非常好。新发动机的特点是三级风扇采用整体叶盘技术,提高了性能和维修性。该发动机还采用一种增强耐久性的径向火焰稳定器加力燃烧室和排气喷管,并对控制软件进行了修改以使发动机的性能在各种飞行条件下都达到最佳。第60批飞机和发动机还具有自动油门的能力。

2004年9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加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完成了F-16战斗机上的战术机载侦察系统吊舱的合成孔径雷达测试。该计划重点是用于空军国民警卫队F-16C “布洛克-30”。如果把合成孔役雷达安装到战术机载侦察系统吊舱内,只需要少量的工程安装,而且在必要时可以拆除。吊舱从飞机上拆除或安装仅仅需要几分钟。同时,整个战术机载侦察系统还具有数据传送能力和对信号和数据的处理能力。这种合成能使F-16具有在各种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侦察能力。

Ⅸ 求飞机内部图片,作为小品背景板

我有好多,你要那些的?能具体点吗?下面是一些样图

Ⅹ 这是什么

研制国家:美国名称型号:B-2“幽灵”(Spirit)研制单位:美国诺斯罗普�6�1格鲁曼军用飞机系统部造 价:每架飞机约合6亿美元。最终加上研制费用,每架超过20亿美元。现 状:现役。目前共装备21架。

一、概述
B-2“幽灵”(Spirit)是美国空军重型隐形轰炸机,它能从美国本土或前沿基地起飞,在无需支援飞机护航的情况下、穿透敌复杂防空系统,攻击高价值、强防御、最急迫的目标。它是美国空军在21世纪的一支有效的威慑和作战力量。目前B-2只有B-2A型。
美国诺斯罗普�6�1格鲁曼军用飞机系统部是B-2轰炸机的主要承包商,负责飞机全部系统设计和合成。波音、休斯、通用电力公司也参与了飞机各类部件和训练设备的研制。
由于B-2的先进性、保密性和可维护性的缘故,加上产量少、通货膨胀,B-2的造价是昂贵的。1995年,根据美国空军与诺思罗普公司的合同规定,厂家以每年3架的生产速度制造出20架B-2A,每架飞机约合6亿美元。最终加上研制费用,购买一架B-2A的费用超过20亿美元。
B-2从1978年开始研制,首架飞机于1989年7月首飞,第1架B-2轰炸机“密苏里幽灵号”于1993年12月交付。美国空军目前共装备21架。

1、研发背景
研制B-2隐身轰炸机的构想始于1975年。当时美国国防部所属的先进计划局出笼了代号为“哈维”的项目,落实到空军,就派生出了XST(意思是实验,隐身,战斗)计划。在这一计划中美军工科研界首次提出了将隐身技术运用到飞机上的设想。富有研制军用飞机经验的洛克希德公司捷足先登,率先获得了军方的研制合同,并很快拿出两架全尺寸XST样机,初步证明了隐身技术应用在飞机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当时冷战仍酣,为能隐秘的突破苏联防空网,寻找并摧毁苏军的机动型洲际弹道核导弹发射架和其它重要战略目标,美国空军提出要制造一种新的战略轰炸机,强调突防能力,要求能够避开对空雷达探测,潜入敌方纵深,以80%的成功率完成任务。为此,空军拟制出了“军刀穿透者”计划,把隐身技术的应用列入了具体议事日程。由于洛克希德公司不久前提交的样机受到好评,空军将生产F-117A隐身战斗机的合同交给了这家公司。随着隐身战斗机的投产,美国国防部和国会要人也开始接受了“隐身轰炸机”这一概念,并于1977年正式批准了空军提出的研制这种飞机的申请报告。随后,美国空军把新型隐身轰炸机的研制项目正式定名为“先进技术轰炸机(ATB)”。这就是B-2隐身战略轰炸机的最初名称。

2、研发历程

1980年9月美国空军要求洛克希德公司与诺斯罗普公司针对先进技术隐身轰炸机计划,就性能、成本、后勤支援、项目管理与保安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议书。洛克希德的方案为SeniorPeg(老假腿人),诺期罗普公司为Senior lce(老钻石)。1981年10月20日,诺斯罗普公司获得竞争胜利,将代号改为老CJ,以纪念死于癌症的主管隐身飞机的美国空军副部长CJ·凯利。美国各大航空技术公司很快都投入到了隐身轰炸机计划中,波音公司负责钛合金的飞翼后中段、外机翼、燃油系统、武器发射系统和起落架。LTV公司负责飞翼中段,铝与钛合金结构及复合材料结构。通用电气公司专门改造的F119-GE-110涡轮风扇发动机。诺斯罗普公司负责制造前中段与驾驶舱及总装配。
80年代初,B-2经历了几次大的设计更改。1984年,对主翼设计进行了重大改动,因为空军不仅要求飞机能从高空突入,而且还要能超低空突防,从而带来了提高飞机升力、增强机械结构强度、进一步降低其雷达反射截面等一系列问题,上述拖延使飞机的设计历经数年才得以定型。
B-2的研制过程是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之后美国保密程度最高的军事科研工程。1982年4月8日诺斯罗普公司购置了洛杉矶郊区的毕柯莱佛拉地区的一座闲置厂房,并将其改装成保密工厂。军队与保安人员24小时进行监控。为防止苏联潜艇潜入加利福尼亚近海监听计算机软件系统发出的电磁辐射,毕柯莱佛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终端装置所在的房间,都采用了特制金属板进行电磁屏蔽。每台计算机都装有特制的罩套,未经批准的人员无法看到荧幕。关键岗位上的工人全部进行测谎试验,严防间谍与吸毒者。只有少数高级管理人员知道计划的细节,且监控更加严格。参与计划的诺斯罗普公司的一位副总裁的加拿大籍夫人被迫入籍美国。在远离厂区的地区注册了假公司,用于交接从转包商运来的部件。这些部件在深夜用无标记的卡车转运到毕柯莱佛拉。空军官员访问毕柯莱佛拉一律要换穿便服。更甚的是偌大的国会中只有8名议员知道此事。
外界首次得知B-2是在1988年4月20日,美国空军首次展示了一幅B-2飞机的不准确的手绘彩图,世界为之一震。同年11月22日,编号为AV-1的B-2原型机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一时成为美国公众争相一睹的怪物。这期间,B-2原型机经历了军方进行的多次秘密试飞和严格检验,生产厂家不得不根据空军方面提出的种种意见和各种苛刻要求不断进行设计修改。83年研制计划的修改使B-2由高空突防变为低空突防轰炸机。1987年1月起,在KC-135上安装B-2的电子设备进行试飞。据计划6架B-2被指定用于研究发展的试验试飞,将进行3600小时的试飞。除第二架试验机外,剩余5架在完成试飞计划后将被改装成标准型进入服役。另外还制造了两架用于静力试验的机体。首架原型机1988年11月出厂,1989年7月首次进行了2小时20分的试飞。首架原型机主要进行气动及适航试飞;第二架原型机主要进行载荷试飞及扩大包线试飞,该机没有标准的隐身构形;第三、第四架原型机装有全套电子设备,主要进行电子设备、隐身及武器试飞;第五、第六架主要进行武器和实际服役试飞。在历时整整5年之后,1993年12月美国空军终于接收了第一架作战型的B-2A型飞机。1997年4月2日,首批6架B-2A隐身轰炸机正式服役。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