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们老师说钱学森有“三问”,是哪三问
钱学森一辈子都不看电视。去年年底,他因为耳背的原因,突然对儿子提出要看电视,还问永刚:(买电视)多少钱?贵不贵啊?永刚说:孝敬您了,买汽车,钱可能紧一点,买电视的钱还是有的。听这父子对话很有意思,可知钱老姓钱真不爱钱,而且钱家的钱也真不太多。
钱老看上电视后也有故事。据儿子永刚回忆说:“汽车广告,一看,都是外国汽车,他就说,泄气泄气。我说中国汽车也是‘外国心’。他说这些人怎么了……听到这,他就不高兴了,说,人都干什么去了?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更有条件出成果,为什么还弄不成?”
看到电视上的外国汽车广告,钱老连说“泄气泄气”,正和我们很多人相反。我们很多人看见外国汽车广告“激动激动”,开上外国汽车“带劲带劲”。钱老这样的爱国科学家,就是和一般人想的不一样。钱老大概不知道今年中国汽车产销已经突破一千万辆,知道的话不知是笑了,还是对那些装上“外国心”的汽车感到“泄气”。
钱老问:这些人怎么了?……人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还弄不成?这三个问题也正是我们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同时,又是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钱老在晚年的最后岁月,始终关心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中国的汽车、大飞机买外国发动机的问题,成为钱老生前关注的问题之一,其实是创新人才这个大问题下面的子问题。
要回答钱老的三问,可能需要有胆有识的记者深入采访,写一篇长篇通讯。首先,要了解中国有多少大学开设汽车制造专业,从何时开设的,有多少教学科研人员。新中国60年,他们花了多少钱,研究出了哪些成果,自己的发动机现在研究得怎么样了,与外国的发动机还有多大差距,等等。上述一系列同样的问题,还要到中国的汽车制造厂去采访,了解我们那些比中国航天、导弹起步还早的汽车工业历史,听一听他们对钱老的三问怎么回答。其次,要千方百计搞清“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他们的学问究竟如何,他们到底适合不适合或者说能不能自主研发出我们的国产发动机。在摸清“这些人”的真实水平后,才能知道“这些人怎么了”。这些人可能就是与航天科技人员不一样的话,或许应当从航天部门派几个人过去支援一下,别老让他们“自产自销”,自己玩、玩自己。
“人都干什么去了”这个问题不难搞清。一种情况是,人都在干汽车呢,就是干不出来自己的汽车发动机。另一种情况是看着是在干呢,而且还都快忙死啦,其实是忙着开会呢、出国呢,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论坛,写着各种各样的论文、讲话,搞着各种各样的兼并、重组。我们现在有许多事情不尽如人意,原因就是不知道“人都干什么去了”。收税收了60年了,地方政府竟然连一个给纳税人看的账本都拿不出来,财政局的人都干什么去了?有的地方提出2012年拿出公开预算来,似乎成了新闻大报特报。为什么明年拿不出来,里面藏着什么样的“机密”不可告诉纳税人?钱学森的三问,可能有普世价值,对各行各业都适用。
❷ 三个为什么 三大悬案
回顾三毛一生:三个为什么 三大悬案
少年时期叛逆的三毛
青春时期美丽的三毛
三毛在成都老茶馆
陈家首度出书披露三毛诸多故事
昨日,三毛离开尘世整20周年。我们推出了《滚滚红尘,三毛逝世20周年祭》专题。
今天,面对网络如潮的追思与怀念,还有对于三毛“故事”的种种议论,我们为您梳理三毛人生的轨迹、情感的丰富与内心的孤独。我们无意八卦,也无意“以正视听”,我们只是提供一个视角,并唤醒你内心对与三毛有关记忆的重新缅怀。
毫无疑问,在阅读三毛的岁月里,氤氲着我们自己的青春!
他们眼里的三毛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三毛父亲陈嗣庆
■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
在我这个做母亲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过是我的孩子而已。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地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地面对人生。——— 三毛母亲缪进兰
■她太不注意保护自己
三毛曾说过很羡慕我和秦汉恩爱,也想找一个关心自己、可以谈心的以及工作上的伴侣,可惜未能找到理想对象。对于死去的丈夫,她仍然十分怀念。她太不注意保护自己……我曾经劝她不要太过任性,就算自己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也要为父母保养身体。 ———林青霞
■艺术靠征服而存在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慕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 贾平凹
■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
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名词,用得滥了,也就变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银幕、荧屏上的奇女子频频出现也是一个例子。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头衔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梁羽生
■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
三毛很友善,但我对她印象欠佳。三毛说她“不是个喜欢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说话的人”,我看却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这个框框就是她那个一再重复的爱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如果三毛是个美人,也许她可以有不断的风流余韵传世,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但三毛显然不是,所以,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 ——— 李敖
■三毛选择自杀,一定有她的道理
三毛对生命的看法与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体和死后有灵魂两种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选择追求第二阶段的生命形式,我们应尊重她的选择,不用太悲哀。三毛选择自杀,一定有她的道理。——— 倪匡
为什么学绘画?
患自闭症休学,学绘画是人生拐点
12岁进入台湾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的三毛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因数学老师怀疑她考试作弊,用毛笔在她眼睛四周画了两个大黑圈,三毛患了自闭症。
三毛刚休学时,被父母转进美国学校,送去学插花、钢琴、学国画。然而,没有一件事能打开三毛心中的枷锁。直到她遇到一生最重要的拐点——年轻画家顾福生的出现。顾福生是台湾“五月画会”的画家,将门之后的顾福生当年只有25岁,三毛对顾福生非常折服。她曾写道:许多年过去了,半生流逝之后,才敢讲出:初见恩师的第一次,那份“惊心”,是手里提着一大堆东西都会哗哗掉下的“动魄”。如果人生有什么叫做一见钟情,那一霎间,的确经历过。
学西画的基本功是画素描,三毛上课之前需要准备新鲜的馒头,用馒头擦掉炭笔的笔迹。因为总是期待去上顾福生的课,三毛竟然紧张地要母亲三天前就替她买好馒头。自学画后,三毛日渐开朗。三毛后来的工作却与绘画无关。据《三毛:1943-1991》的作者之一师永刚说,三毛从文化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为自己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广告公司的文员。三毛还曾写过一句广告词,初恋好滋味,比尔可斯。
为什么流浪远方?
对于恋情,有一份纯粹的执着追随
三毛的情感世界一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大家所熟知的是三毛与荷西的感情故事,然而,大家也许料想不到,三毛的流浪始于初恋。
而在父亲陈嗣庆的眼中,情窦初开的三毛非常特别:在她16岁时,她的各方男朋友开始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她很大方,在家中摆架子——每一个男朋友来接她,她都要向父母介绍。不来接她就不出去。这一点,作为父亲深以为荣。
三毛真正的初恋是在文化学院(即后来的文化大学)开始的。三毛在《我的初恋》一文中曾这样写道,“我对这个男孩,如同耶稣的门徒跟随耶稣一样,他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他有课,我跟在教室后面旁听;他进小面馆吃面条,我也进去坐在后面”。三毛笔下的这个男孩叫舒凡,当时是戏剧系二年级的学生。三毛发现,几乎所有的女生都会称赞他。舒凡当时已出版了两本书,是学院的大才子。两年的初恋以分手告终。“她坚持要走,原因是那位男朋友。”父亲把三毛送到了西班牙,从此三毛开始了一生的流浪。
为什么从事创作?
受到白先勇赏识,给她启蒙与鼓励
三毛还有一位老师,台湾当代着名作家白先勇。白先勇和顾福生是挚友。白先勇一生中几部重要小说的封面插画总是用顾福生的画作。顾福生很快看出来三毛的才华不在绘画上,他给了三毛一本《笔汇》合订本,几本《现代文学》杂志。这些刊物,是当时台湾最优秀的文艺青年热爱的读物。大半年后,三毛交了一篇稿件给顾福生。这篇稿件白先勇发在他主编的《现代文学》上。这是三毛的第一篇小说《惑》。这篇小说带有意识流的意味,倾吐她内心承受的无法与这世界沟通的重压。
白先勇曾自豪地说,他应该是三毛文学道路上的启蒙老师。1961年,白先勇收到顾福生带来的三毛的文章,发现她文字也很漂亮,行文中隐约流露出非凡的文学潜质,他非常喜欢。“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年《惑》被我刊发后,她激动地怀揣《现代文学》一路狂奔回家,独自关在屋里泪流满面。”白先勇说。宗和
情感之谜
与王洛宾是友谊还是爱情?
作家司马中原:王洛宾会错了意
三毛新疆之行与王洛宾的相会,是她感情世界的一段悬案。她在新疆时,曾与家人失去联系,以致台湾《民生报》发了她与家长失去联系的消息。对于这段情感花絮,作家司马中原认为,王洛宾会错了意表错了情。三毛并未爱上王洛宾。“三毛写信常用‘亲爱的’、‘最爱的’字眼,更把‘爱死了’当成挂在嘴边的口语。王洛宾把她的博爱当成了爱情。”
“试想一个早想和荷西在另一个世界会合的人,会在死前‘求嫁’吗?”司马中原撰文分析。三毛的气愤也告诉了司马中原,“我这次去看王洛宾,他并不像你说的那样,我去他家,一屋子媒体人和当地干部,我有被耍的感觉。我原本只是想和他单独聊聊的。”
作品真假之谜:
是小说还是散文?
研究者:随心所欲的写作成为她的负担
有人怀疑三毛作品的真实性,讨论她写的东西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也有人说三毛写的不是真实的,只能算是小说。又或是荷西与三毛两个人的爱情多是她自我想象,幻觉的结果。三毛曾辩解说:“我的作品几乎全是传记文学式的,不真实的事情我写不来。我很羡慕一些会编故事的作家,我有很多朋友,他们可以编出很感人的故事,你问他:‘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说真真假假掺在一起的。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创作的方向,但我发表的东西一定是不假的”。
三毛回到台湾后成为“大家的三毛”。研究者发现,随心所欲的写作方式成为她的精神负担。她长时间地冥思苦想,却写不出一个字来。
台湾也曾传言荷西未死,只是三毛与荷西感情不和离婚了。三毛去世后,父亲陈嗣庆回答《联合报》采访时说,“三毛曾经说过,如果有新闻界乱发布这种消息,她一定和对方抗争到底。三毛有荷西的死亡证明,西班牙政府也曾给她微薄的抚恤金。荷西的葬礼,我和陈妈妈亲自参加,亲眼看到他大殓、下葬。”
死因之谜
是自杀还是误亡?
父亲:她走上川端康成自绝之路
三毛生前好友、《联合报》副刊主编、诗人痃亚不相信三毛是自杀死去的。
痃亚认为,三毛的过世不是自杀,是吃安眠药太多了。那个时候三毛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医院里也不敢说三毛不是自杀的。正好医院冲凉的地方有个不锈钢杆子,她搭了个尼龙丝袜,然后就在丝袜上做文章说三毛是吊死的。
父亲的解释更加诗意。他说,三毛的作品,距离川端康成、海明威的成就还有一大段距离,但是也像他们那样走上了自绝之路。
作家琼瑶与三毛有着20多年的友谊。琼瑶常常在深夜倾听三毛诉说人生的无奈与伤痛。琼瑶的丈夫平鑫涛曾说,1979年荷西去世后,三毛一直有自杀的想法,琼瑶曾花了7个小时劝她不要自杀。琼瑶认为三毛的自杀与疾病无关,更多是内心深度的孤独与绝望。 宗和
好友出版《三毛的最后一封信》
三毛“最后的声音”曝光
为了纪念三毛逝世二十周年,三毛生前的忘年交台湾才子眭澔平,昨日在《三毛的最后一封信》新书发布会上,披露20年前三毛死前的最后一封信和最后一个电话。
最后一封信里有12个密码
三毛死后并未留下任何遗书,但在她离世的前几天,偷偷地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封信夹在她的最后一本新书《滚滚红尘》中,送给了来医院看望她的眭澔平,并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天将电话打到眭澔平家,可惜眭澔平并未在家,电话留声机真实地记录下了三毛生前最后的声音。直到三毛离开人世,眭澔平才在西伯利亚飞驰的火车上意外发现了三毛偷偷藏匿给他的最后一封信,而该信被心思巧妙的三毛夹在了书中男女主人公生离死别的一场戏中……
信中共含有12个密码,包括:“小熊”、“敦煌飞天”、“自制心太强”、“那批三百七十五把钥匙”、“起码一百把交给谁”、“白色的那只小熊”、“我要走了”、“爱人”、“同志”等。
眭澔平认为“小熊”是三毛对他的昵称;“敦煌飞天”则是对生死的另类而美丽的解读,因为三毛说过如果将来死了,埋在敦煌的月牙泉那里是最好的;“爱人”、“同志”是对人生伴侣的向往……
《康熙来了》现场很多人没听说过三毛
眭澔平曾是家喻户晓的台湾电视台新闻主播,后来因为受到了三毛影响,开始了他20年的环球之旅,到三毛笔下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写作了20个与三毛有关的故事、20幅追溯三毛一生的图画、20首纪念三毛的歌曲。他说:“和三毛有过约定——合出一本书,合走一段路,合作一张唱片。这本书里都有,一本书,一张盘片,附带她最后时刻留在我电话录音机里的录音,还有旅行和图片。我完成了这个约定。”
有人质疑眭澔平现在把这段录音和信出书的目的,眭澔平说:“我在三毛刚过逝的那几年,总听到一些关于她的微词,比如‘一个自杀的人有什么可纪念的’,那时我再说话,很容易得到别人的误解,我只是默默去写,经过时光的筛洗,现在我们才能理解。在她去世前的一个星期,不停地给我介绍书、介绍诗歌,我说你不要着急,出院以后再介绍,可她非常着急,但我想她不是要自杀,而是觉得可能要发生什么事情。”
眭澔平曾到《康熙来了》做节目公开过三毛的信,但他说:“我很遗憾当时现场有一半人没听说过三毛,所以我找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出版这本书,纪念三毛。我感谢有这样的机会来解释。”
眭澔平:三毛就像我的母亲
台湾文坛大师司马中原表示,三毛曾亲口说过,台湾有位深知她心的老弟,但他太痴太傻,我根本不可能嫁给他,但不能不说:我真的很爱他。而三毛所说之人被认为就是眭澔平。“司马中原写到了嫁与不嫁的问题,三毛保守自己的秘密,我真的是不知道的。之前我一直把她当成我的母亲一样。她对我像母亲对孩子一样的关心,这是和一般世俗的爱不一样的,是惺惺相惜的文人的爱。”
眭澔平还提到三毛去世前的细节,他说:“她在人生的角落里活得非常辛苦。有说她没得到金马奖,有说她思念荷西。但她不是那么在意奖项的人,她那晚打电话给我时说她很难过,但不是难过自己没得奖。还有一种说法是她久病厌世。我个人的想法是忧郁症,有种解离的状态,她后来可能是安眠药量太大,又心情抑郁,所以可能是心肌梗塞。”
从1990年1月9日到1991年1月4日,虽然只认识了近一年的时间,眭澔平认为自己延续着三毛的爱一直走下去。他说:“三毛不只代表一代人,还横跨几代,有着每代人的精神和梦想。”
❸ 三毛和眭澔平有怎样的故事谁能提供
三毛和眭澔平是挚友。
现在谈到与三毛的关系,眭澔平说:“1990年认识三毛,我觉得她就像我的妈妈一样,我们之前的爱不是俗气的‘爱’,是惺惺相惜的文人的爱。
”他说,当年三毛给了他放弃功名远走他方的勇气,在他出国读博时,三毛要他把她最喜欢的咖啡色的小熊带走,“我后来才知道,她对我像母亲对孩子一样的关心,这是和一般世俗的爱不一样的”。
在台湾,眭澔平是家喻户晓的电视台新闻主播和电台音乐总监,他曾被评为台湾三大电视新闻主播、台湾十大报告文学作家,并因为丰富的人生经历而被票选为“台湾人最羡慕的人生”。
此外,眭澔平获得过台湾五座传媒“金钟奖”、五座唱片“金曲奖”,至今这项纪录未被突破;已经出版的书有三十余本;台湾大学现用校徽的美术设计人之一。
他和三毛相识于1990年,所拥有的交情也不过区区一年。但他却是她非常信赖的朋友。28年前,她从电视上看他播新闻,他也像一个忠诚的粉丝一样读她的文章。
因为当时要写《台湾风云人物聚点》,眭澔平选了三毛等8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对三毛进行过深度采访。
“请进,不必脱鞋了──我觉得鞋子是人整体的一部分,擦擦干净就可以了!”
“冷不冷?我都穿男孩子的衣服,给你套一件?”
“肚子一定饿!我去舀碗热的桂圆汤给你喝。”......
眭澔平初见三毛,她便以她的明快与热情,爽朗与率真让他激赏不已。其后彼此亦有酬酢往来。虽然两人相差十几岁,但扺掌而谈,相处甚欢,遂成莫逆之友。有人厮守一生,仍是咫尺天涯;有人不过是竹林之游,却成过命之交。
当时眭澔平在办理香港赴俄罗斯的签证,因为没有手提,也没有BB机,所以三毛弃世前打给他的最后一个电话,他根本没有办法接到。
三毛和眭澔平的家住的很近,走路只需十分钟,有时候她心情不好就会给他打电话。因为每一个西方孩子都有一个Happybear,她觉得可以给予失意人最好慰藉的就是小熊,所以她就叫他“小熊”。
三毛一直都说她希望将来有钱了以后,要做一个很大很大的小熊,在台北街头。如果任何人感觉到孤独、无助,需要一个拥抱的时候,投10块钱,就可以去抱一抱。每一次她絮絮不止,他都安静地聆听。
于她而言,他更像她的一个温暖的“树洞”。她不担心他泄密,不担心他嘲笑,她妥帖地在他那里寄放她的脆弱与忧伤。在电话的留言里,她称她自己是小姑,“小姑独处”的“小姑”。
荷西葬身于大海后,她一直是孑然一身。她曾和眭澔平说,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作家,她就是一个小女人,只希望跟一个爱的人,生一大堆孩子好好过一生。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小女人愿望,对她来说,都是此生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3)永刚说图片在哪里扩展阅读:
三毛对眭澔平:
母亲对孩子一样的爱
从三毛写给眭澔平的信,就可以看出三毛跟眭澔平关系非同一般,而当时更有人称眭澔平是三毛“爱但不能嫁”的人。眭澔平比三毛小17岁。
现在谈到与三毛的关系,眭澔平说:“1990年认识三毛,我觉得她就像我的妈妈一样,我们之前的爱不是俗气的‘爱’,是惺惺相惜的文人的爱。”
他说,当年三毛给了他放弃功名远走他方的勇气,在他出国读博时,三毛要他把她最喜欢的咖啡色的小熊带走,“我后来才知道,她对我像母亲对孩子一样的关心,这是和一般世俗的爱不一样的”。
1993年,眭澔平成立了三毛纪念馆,直到今天都在苦苦支持。现在,他在新书《三毛的最后一封信》中用20年的时光、20个三毛的故事、20首纪念三毛的歌曲、20段三毛尘封的录音、20幅为三毛创作的画卷以及20年180多个国家的旅行记录,为天堂中的三毛寄出了一封回信。
他说:“我相信在今天,我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她,她会感到非常安慰。”辽沈晚报:三毛和荷西的感情究竟怎样呢?
人物轶事
1、与西部歌王王洛宾
三毛曾到过当时西部歌王王洛宾居住的城市乌鲁木齐两次。其中一次,三毛居住在王家,并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访问。与其说是所谓的“忘年爱”,不如说是我三毛善良、单纯的一厢情愿,被好事者涂抹成了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
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忘年情”。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板城的姑娘》,她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西班牙,带到撒哈拉去唱,一直唱了几十年。当她有机会去新疆旅游时,特地去拜访了这些民歌的原作者王洛宾先生,此时的王洛宾已经70多岁了。
海峡两岸,鸿雁传书。短短的3个多月,往来6封信件。王洛宾写信告诉三毛: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王洛宾自嘲而诚恳地说: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之后,王洛宾延缓了写信的日期。
三毛急匆匆来信,责怪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几个月后,三毛再次来新疆时,直接就住在了王洛宾的家里,憧憬着一份美好的生活。然而人生经历,生存环境,观念形态,诸多的不同,使她和洛宾之间,无法疏通30多岁年龄差距造成的鸿沟。
三毛明白了:年近80的洛宾,生活给他刻下的伤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颗爱心,远不能抚平这位老人深重的心灵创伤。14天后,三毛提着行李,落寞的回到台湾。
然而不到一年,却传来三毛的死讯。为了永远纪念这段情谊,王洛宾写下了一首感人的诗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在《1943-1991 三毛》传记一书中,三毛的友人澄清了这段被三毛迷不得不提的故事。事实上三毛与王洛宾的相处很不愉快,更没有忘年情这一说。
2、与张乐平
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没能消解她心中的中国情结。
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整的东方女性。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却又蕴涵无限。 有读者认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
3、母亲
曾经,三毛的母亲缪进兰在一篇题为《我的女儿,大家的三毛》的文章提及,在四个兄弟姊妹里,次女三毛的性格最为特行卓立、不依常规,及不能忍受虚假。所以,父母要在她身边看守着每一脚步是否踏稳。
❹ 安徽亳州市永刚饮片厂有限公司的中药浮小麦是假药吗批号是110918,我今天买了一包一斤,谢谢各位!
我经常吃药。有经验的。事实上,中国中药饮片药材质量,你只需要看看在他们的家熟地,黄精,陈皮,可以判断的质量。熟地精。熟地希望有光泽的黑色,干硬的真药为优等品的味道。左湿黏气味异味或有异味,或手感柔软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多的灰尘之类的话,你不想。
精是干硬的药物,卓越的产品,否则湿,柔软而沾沾自喜,气味不好的味道。
我需要长期使用调理身体,让他跑了多家药店,买回来一点点地做了测试。陈永刚更好。其他实在不敢恭维。即使是同仁堂熟地,黄精,和陈永刚比差远了,我扔了。
我去到同仁堂(深圳市南山区南油大道,旁边的房子,不知道其他的店是不是这样的,反正,我不会去同仁堂买了。)购买像上面说的。陈皮是橘红色的丝状,甚至闻到的气味的陈皮不应该新会和永刚新会差远了,一起来看看。建议你买新会买陈皮,是一种黑暗的,一般3-4瓣,折叠起来,强烈的气味(可一试掰开,掰开时有强烈的气味,卓越的产品)。陈皮也可以去超市挑选。
同仁堂买熟地不提的气味臭无味,粘糊糊的,用水泡底部的糟粕尘真的有害。黄精也是粘糊糊的,无异味,有异味,部分白眼。
透露,我知道陈永刚:我买上述三种草药友和医药商店点钟每次回家一试,那么好,所以下一次我去深圳市南山区白石洲以上,他们店里买一整包(500克)的耕地面积,发现上面写的是永刚饮片厂,产地河南,黄精整袋(500克),还写了永刚饮片厂原产地贵州。我去网上查看,知道永刚饮片厂。还有一个发现:件进行分级,是我的包装袋上标。不知道一个或两个,应该是一个产品更好。后来我准备买的产品直接从永刚饮片厂件不管怎样,我想用长期的,一次多买一些,应该指出的是还便宜。
顺便说一下,在深圳市福田夫桦路边小店医药友,从自己的家熟地是粘糊糊的,臭的时间。
这是我要购买中国中药给别人的经验。四川,一个新的Lotus的饮片不知道如何。从网络上的图片可以看到熟地图片还没有尝试过。
❺ 钱学森在美国 地位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
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5成员之一。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钱学森显露出卓越的才能。一项在航空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学公式:即着名的“卡门——钱公式”诞生了。这是由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森做出结果,至今仍在航空技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项公式。
❻ 龙广主持人永刚照片
网络里搜吧,实在不行就SOSO或爱问知识人都不错或者谷歌、搜狐、网易了什么的吧
❼ 《士兵突击》成才两次拦住吴哲发火,却不愿意拉住27号,这是为何
在《士兵突击》中27号挑战袁朗,其实袁朗给了他机会,要么入列归队,要么袁朗做到了他认为不可能做到事,27号滚蛋。
成才本身是趋利避害类型的人,在不妨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他还是愿意遵守兄弟义气的原则的,并不是完全的自私自利。
就像老A选拔赛里,伍六一受伤了他也依旧没有放弃伍六一,哪怕这可能会影响他的成绩,但当已经有人超过他们的时候,他就立刻动摇了,从理性的角度上讲名额只剩下两个,他们三个不可能全进老A了,所以他选择抛下了许三多和伍六一,确保自己能入围。
他从来没想过去掩饰他想要成为全军最优秀狙击手的野心成才吴哲和27号在这里有了一个矛盾的交汇。成才两次拦住吴泽发火,却独独不愿拉着,而实力相当的两个人比较起来,谁胜谁负,最好的方式就是看谁先失误。在这一点上,很明显,成才看到了27号失物的契机。
27号因为自身的优秀,有些目中无人,看不起出身差的成才,让成才非常不满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这一刻也迸发出来,成才面对许三多的质问,就说出了实情,是因为他先看不起我,我必然没有必要帮他。
我们可以看到同业的竞争是非常强烈的,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出于私心,但最主要的还是自身的融入,是否符合团队的需求。在这一点上,27号明显没有做好,而成才的私心虽然情有可原但并不值得赞赏。
❽ 葛优演的那个编辑部的故事中的问题
你说咱长这么大容易吗?说别人我不敢说,反正我是真不容易。你说打在胎里,就随时有可能流产,当妈的一口烟就可能畸形。长慢了心脏缺损,长快了就六指儿。好容易扛过十个月生出来了,一不留神,还得让产钳把脑袋压扁了。都躲过去了吧,什么小儿麻痹、百曰咳、猩红热、大脑炎还在前面等着。哭起来呛奶,走起来摔跤;摸水水烫,碰火火燎;是个东西撞上,咱就是个半死。钙多了不长个,钙少了罗圈腿。总算混到会吃饭能出门了,天上下雹子,地下跑汽车;大街小巷是个暗处就躲着个坏人,你说赶谁都是个九死一生。这都是明枪,还有暗箭呢。势利眼、冷脸子、闲言碎语、指桑骂槐;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让人瞧不起;忠厚的人家说你傻,精明的人家说你尖;冷淡了大伙儿说你傲,热情了群众说你浪;走在前头挨闷棍,走在后头全没份;这也叫活着,纯粹是练tm一辈子轻功。
❾ 怎样评价邱少云
本文摘自《文史精华》2005年第5期,作者:秦兴旺、杜明礼,原题:《邱少云的排长说邱少云》
在所有关于特等英雄邱少云的文章中,都没有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先后担任邱少云所在的1班副班长、所在的1排排长的曾纪有,而他恰是与邱少云最亲密的人。作为邱少云的排长,曾纪有的回忆与公开报刊媒体所说的邱少云有着极多的不同。
简阳小伙参军来
曾纪有是广西兴安县人,今年已是78岁的老人。
1946年9月,刚结婚不久的曾纪有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从此离开故里,转战南北。1949年4月在与解放军作战时,已是国民党军队排长的曾纪有率12名士兵投诚,从此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随着解放大军节节胜利,曾纪有所在的10军一路南下、西进,到达四川。四川解放后,驻扎在简阳县(今简阳市)的部队(29师87团3营9连)改为简阳县大队,负责在简阳剿匪。曾纪有在这支部队里担任9连1排3班副班长。
“1950年3月的一天,我从医院看病回来,”曾纪有回忆说,“连队的一名干部将三个小伙子领到我面前说,部队招了一批新兵,这三个分到你班里。其中一个就是邱少云。邱少云那时18岁,他说是简阳县养马河山茶村人。他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子,一脸肉疙瘩,人长得很结实,但不爱说活,在班会上有时要点他的名才发言说几句。”
新兵入伍要参加培训,沉默寡言的邱少云表现不算很积极;在参加劳动时还有些自私,拿着一把好锹就不愿跟其他人换,有一次因跟一名老兵争铁锹,党打了起来。见此情况,作为副班长的曾纪有要拉他一把,就将他列为自己的“联系对象”,经常给他开“小灶”,谈心。渐渐地,邱少云纪律性有了很大好转。
一段时间培训后,邱少云便参加了剿匪斗争,曾纪有把他带在自己身边。5月的一天,这个组外出执行任务,途经山茶村时,发现村旁有一座奇怪的屋子,它的屋顷一半是瓦一半是草,屋前一位中年妇女拉着一名10多岁的男孩站着。曾纪有心生怀疑,问邱少云:“这房子怎么这么怪,会不会是土匪的观察哨?”邱少云有些不好意思地答:“这是我的家。”曾纪有有些惊讶,说:“是嘛,那归女是谁?男孩又是谁?”“是我妈和我弟。”“你爸呢?”“我爸已死了。”“想不想回家看看?”曾纪有问,邱少云答‘想”。但曾纪有没答应他,因为剿匪时期,不宜暴露家人目标。曾纪有看到邱少云眼里溢满了泪水,他也只有在心里叹一声气。
当年10月,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第10军改为志愿军第15军,师以下编号不变,从简阳开进朝鲜参战。此时曾纪有任1排排长。
采访曾老之前,笔者收集了不少有关邱少云英雄事迹的文章,曾老的回忆与这些文章有很大差异。“很多文章说邱少云是重庆市铜梁县关溅乡(今少云镇)人,他怎么是四川简阳人?而且邱少云纪念馆也是建在铜梁县。”笔者问。
“这我就不知道了,多年来我也几次寻找过这个谜。”曾老说。
在391高地他伏在 邱少云身后
进入朝鲜后,部队加强了训练和思想教育,邱少云进步很快,他对武器特别有悟性,部队装备的苏式武器如转盘冲锋枪、爆破筒、莫洛托夫手雷,他二摸就会,成为了一名标兵。
1952年10月,志愿军决定打响上甘岭战役,而要取得战役胜利,必须炸掉敌军增援必经的康平桥;要炸掉康平桥,又必须先拿下391高地。391高地半山腰敌军布下了一个加强营,不仅火力强大,还构筑了坚固的地下碉堡,强攻是不可能的。指挥部决定派一支部队秘密潜入敌军后面的半山腰,埋伏24小时,一旦进攻时间到,迅速抢占391高地。曾纪有所在的一排担起了此重任。
10月23日下午6时,我军向敌军阵地猛烈发射炮弹,趁敌军慌乱之机,1排52名官兵(本为48人,上级临时增加4名医护及话务人员)浑身插满芦草匍匐前进,3小时后,部队静悄悄地进入预定地点,我军炮击也停止了。
“这次行动特别重要,上级对我们的要求也十分严。进入阵地后,我们只能脸埋在地上,双手趴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地待命。因为我们只距离敌人阵地30米左右,稍发出点声响,弄出点动静,就可能被发现。即使敌人发现了我们中的哪个人,包括他本人,谁也不能有任何动静,更不能反击,任由敌人像捡死鱼一般将他拎起。”
时隔50多年了,曾老对那段经历仍历历在目,如发生在昨天。“那天是个太阳天,刚下完一场雪,万物萧瑟,大地一片寂静。也许是太沉静了,敌人反觉得不安,怀疑我军搞什么名堂,可是又不敢出来巡逻,就不时地对周围地带进柠骚扰。先是从碉堡里打出十几发烟幕弹和毒气弹。我们戴上口罩,敌人没弄着我们,反呛着了自己,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们咳嗽、说话声。下午2时左右,敌人又向周围打出数百发炮弹,其中不少落在了我们的潜伏区,一些人受伤了,也有人阵亡了,但我们一个个还是纹丝不动。”
“邱少云是不是你们牺牲的第一个战士?”笔者问。
“不是。”曾老接着说,“下午约4时,敌人又打出来数十发燃烧弹,其中有4发落在了我们埋伏区,顿时火熊熊燃烧起来。其中一发正落在了邱少云身边,火很快烧着了他身上的草。我就埋伏在他身后5米的右方,看得清清楚楚。我心提到了嗓子眼,因为邱少云是尖刀班战士,负责战斗打响后剪断敌人的铁丝网,所以埋伏较靠前,在第3排,离敌军铁丝网只5米左右。他只要稍动一下,就有可能被发现,整个排也就会被发现,整个行动也就失败。但是英勇的邱少云同志自始至终没有动一下,任由全身在燃烧。我看到他的手指深深地抓进土里,我想他在承受着不知多大的痛苦呵。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心里想:邱少云,你是最坚强的战士!我当时心里说不出有多急,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战士在受煎熬,生命垂危,却不能救他。军令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动。现在想起来,我的心仍在颤抖。战斗中免不了牺牲,如果是一枪过来,中弹身亡,让人还好受点,可邱少云是被大火一分一分地吞噬生命呵。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了半个多钟头,’眼睁睁看着邱少云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慢慢变成一具焦体,心里难受得像刀在剜。”
“有些文章上说邱少云身边有一条水沟,他若滚进沟里就能活命。是这样吗?”
“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在半山腰,哪来水沟?就是有水沟,在那寒冬也没有水。”
“有文章说,当时有些士兵为救邱少云,向连长程子英请示打响战斗……”
“这是不可能的,当时阵地上最高指挥官就是我。我们的任务就是埋伏待命,谁也不准乱动,话也不能说一句。”
战斗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下午5时40分,我军向敌人阵地发起了猛烈地炮击。5分钟后,轰炸转移了,1排要在炮火转移的15分钟内迅速占领391高地主峰,因为15分钟后炮火将轰炸他们潜伏的地方,以断敌人增援之路。由于在敌人的几次“骚扰”中,1排出现了严重伤亡,但战士们斗志高昂,冒着枪林弹雨冲了上去。占领主峰后,曾纪有向空中发射了3颗传达胜利的信号弹。突然一个暗堡里射来一排子弹,曾纪有中弹倒下了……
“很多文章里说,当时你们有一个营500多人潜伏到敌方前沿阵上,怎么才52人?”笔者问。
“那是错误的,就52个,也不是潜伏到敌方前沿,而是后山腰。”曾老拿出笔,画了一张当时的地形图,“这项任务极为秘密,不可能派那么多人去。我是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师部单线直接和我联系,除了我和师部领导,谁也不知这项任务。当时师部还派了一名干部来监督我,可惜战斗一打响他就牺牲了。”
报刊上的邱少云和他知道的多有不同
曾纪有醒来时,已是在国内的医院里。他的左手腕处被打穿,颈部也受了伤。
在疗伤的日子里,护士经常读报纸给他听。有一天,他听到了邱少云的事迹,这便是195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他的战友邱少云被授予了特等英雄的称号,作为排长的曾纪有感到欣慰。
在这篇文章里,他开始注意到描述邱少云的一些误差,如说邱少云身上背着爆破筒,其实当时邱少云并没有带武器,只拿着把大钳子,他的任务不是冲锋,而是扫除铁丝网障碍。他不知道是谁提供这些材料的,因为他与战友们已失去了联系,部队也没人知道他活了下来。这篇文章不长,他所了解到的内容也不多。
后来,他间接了解到那场战斗后,1排只有几名战士活了下来,几经周折,他仍无法与活着的战土联系上。1958年,曾纪有带着三级伤残证书转业了。
“在15军军史中,我们这个排至今只有邱少云一个人的名字。”曾老说。
“为什么找不到全“可能档案在部队调动过程中丢失了。战士们的档案都是在连部保管,战争年代,档案丢失是难免的事。”
也许是因为档案丢失了,部队上不仅没有人知道曾纪有还活着,关于邱少云的资料也出现了许多与曾纪有所知道的很不一样的内容。
1975年,已转业到柳州工作的曾纪有接受学校的邀请,给学生们讲战斗故事,讲邱少云的故事。那时的学生课本上登有邱少云的故事,虽然已读过,但由邱少云的战友来讲述他的故事,同学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可听着听着,同学们就发现了“曾爷爷”讲的与书上说的很多不一样,一个个争相提问。
这让曾纪有大吃一惊。因为课本上的文章他并没有读过,于是他找来教材查看,果然有很多不同。后来他又找来有关报刊翻看,同样存在很多不同。他归纳了一下,大致有:
报刊上的邱少云是重庆市铜梁县关溅乡(今少云镇)人(但未提是哪个村的人),而他所知道的邱少云是四川省简阳县(今简阳市)养马河山茶村人。
报刊上的邱少云是志愿军第15军29师168团3营9连1排3班,他所知道的邱少云是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3营9连1排3班。
报刊说的邱少云赴朝作战是1951年3月28日,他所记得的是1950年10月23日。
报刊上的邱少云牺牲时为26岁,牺牲时间是1952年10月12日下午,他所知道的邱少云牺牲时为20岁,牺牲时间是1952年10月24日下午4时。
报刊上的邱少云家中有父母,有3个兄弟,他所知道的邱少云的父亲去世,家中只有母亲和弟弟。
报刊上的邱少云参加解放军前被国民党军队抓过壮丁,在川军十八团刘义的部队当伙夫,但曾纪有从未听邱少云提起过他有这段经历。那时连队经常举行诉苦会,邱少云在会上也只提他家庭的苦难,未提到他的个人经历。
报刊上的邱少云在剿匪斗争中多次立功,在资阳只身抓获匪首刘义,但曾纪有的记忆中,他们奔赴朝鲜前从未离开过简阳,且简阳县大队在剿匪期间并没有抓获过一个土匪。“当时有严格的纪律,我们外出执行任务是不许单兵作战的。”曾纪有说。
多方查证无结果
曾纪有想方设法,联系上了课文的作者,作者称提供材料人为邱少云的战友李元新和李世夫(应为李元兴和李仕虎)。曾纪有对这两人还有记忆,他们确实是邱少云的战友,自然也是他的战友。当时李元兴是邱少云的副班长,也是四川人;李仕虎是邱少云的战友。按说他们应该对邱少云是很了解的,怎么会弄错呢?
曾纪有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寻找这两个人。自受伤回国后,他只知李仕虎也因烧伤回国了(战场上他与邱少云并排埋伏,因此也烧伤了),现在又知道了一名还活着的战友,曾纪有心里十分高兴,不仅是为核实,更想与老战友叙旧。他写信去四川省民政厅,请求帮助查找李元兴,然而四川省民政厅回信说查无此人。
李仕虎是吉林人,曾纪有委托吉林的朋友打听,得知李仕虎也已病逝。
后来曾纪有又从师永刚写的《从“国军”伙夫到志愿军一级英雄》中看到了邱少云被授奖的经过。原来。战斗结束后,9连指导员王明时(应为王世民)被师部评为模范指导员,王世民在材料介绍中,谈到如何做邱少云的工作,使他由后进变先进的故事,邱少云的事迹始为上级所知。原来连队是为邱少云报三等功的,志愿军领导机关最后授予邱少云特等功。《人民日报》记者郑大藩正在部队采访,得知此事,便采访了王世民、李仕虎、李元兴,从而形成了那篇最早报道邱少云的文章。
后来,曾纪有得知铜梁县有个邱少云纪念馆,便去信提出他的疑问。纪念馆支部书记王星富回了信。信中说;
邱少云,经四川省民政部门多次调查、是铜梁县关溅乡(现改为少云镇)人确实,他的哥哥邱东云(解放前由别人抱养,现还在世),三弟邱少全于1991年病逝,小弟邱少华现仍住在少云镇农村,每年都来一次纪念馆。
邱少云生前部队经改编后,现驻扎在甘肃省武威市,编号是XXXXXX部队168团,只要去信该部组织科,就能联系上。
邱少云当过国民党壮丁,是成都战役解放了他,当解放军时是秦基伟的部队。郭安明最清楚这段历史。
邱少云参加解放军后,在内江、资阳一带剿匪,他化装成农民,生擒了匪首刘毅。
看了这封信,曾纪有更糊涂了,因为信中的邱少云和他所知道的邱少云相差太大了。信中说的当过邱少云文化教员的郭安明,他也不认识。他想,既然组织认定了这些历史,就以组织的为准吧。信中还告知,李元兴已死于“文革”中。最后王星富要求曾纪有提供一些有关邱少云和他的战友的一些材料。曾纪有将他保存多年的那段时期的工作笔记复印寄了去。此后,纪念馆再没回信。
笔者也曾帮曾纪有写信到简阳市委、养马河镇、武威师部及写过邱少云文章的师永刚(武威师部的宣传人员)查询,但均未得到回信。
抗美援朝结束后,邱少云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他的家人、他的家乡也获得了巨大的荣誉。1953年6月1日,志愿军领导机关再次授予邱少云“一级英雄”称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员。接着,朝鲜追赠邱少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一枚,并建立邱少云烈士纪念碑。1959年,铜梁县建立邱少云纪念馆,铜梁县关溅乡更名为少云公社。50年来,朝鲜方及我国领导人不断慰问邱少云在关溅乡的家人。
不论他的故乡在哪里,英雄用生命换来的荣誉当之无愧,英雄的荣誉也是全国人民的荣誉,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过笔者觉得,英雄的历史应该是一部全部真实的历史,不应有一点儿差池。
排的名单呢?当时的档案在哪?”笔者问。
❿ 台湾已故作家三毛,生前为什么选择在成都体验民居,民俗生活
是教会我们如何幸福地浪费时间。数不尽的茶馆和龙门阵,节奏迥然于现代都市的急管繁弦。曾在成都大街窄巷里行走的三毛, 在那里留下了一生中最爱的一组照片。
陈宪人提供了一些私家照片,师永刚又找了不少台湾作家参与,采访了三毛的姐姐陈田心与弟弟陈杰,将以往对三毛本人的种种说法与猜测做了一次全面的澄清。最大亮点 曝光百张成都遗照而本书中的最大亮点就是摄影师肖全曾在三毛去世前在成都
为其拍摄的上百张图片故事,这组图片尘封若干年。那是三毛去世前三个月的影像,她仍然是长裙曳地,在成都的茶馆与河边流连,脸上仍是流浪女的浪漫与不羁,偶尔有柔美灿烂的笑容,也透露出某种沧凉的和忧郁,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