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哪里有贝母草图片
扩展阅读
超清手机动漫图片 2024-11-18 11:30:25

哪里有贝母草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5-02 10:07:32

❶ 说这个是贝母、是吗有什么功效

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 鳞茎供药用。因其形状得名,《本草经集注》说:“形似聚 贝子”,故名贝母,能止咳 化痰、清热散结之功。别名:勤母、 苦菜、苦花、空草,药实。产于青海、四川、云南、陕西 秦巴山区、甘肃等地。

❷ 贝姆草的图片是植物

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

因其形状得名,《本草经集注》说:“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别名: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秦巴山区,甘肃等地。

中文学名

贝母

拉丁学名

fritillary

别称

川贝`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

百合亚纲

百合目

亚目

百合亚目

百合科

贝母属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浙江、河北、甘肃、山西、云南、陕西、安徽

异型组

功效

清热润肺,气管炎,补血,感冒、

❸ 贝母是什么样子

川贝母既是专有名词,也是贝母家族分类(按产地分为四大类: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伊贝母,按品种的不同,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中的种类名称,均有药用价值。
川贝母
微寒、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较强,且有润肺的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特别适用于肺燥或秋燥所致的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伴有痰少、难咯,或痰中带血、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不适。此时可选用川贝母炖梨吃
浙贝母
如果患者表现为咳嗽胸痛、恶寒发热、咳吐腥臭脓痰、大便干燥、舌红口干等症状时,则应选择浙贝母,因为浙贝母泻火的功效要强于川贝母。而且擅长清火散结,是治疗肺脓疡的良药。浙贝母最常用的方法为3―10克,每日1次,用水煎服。
土贝母
性寒、味苦,具有较强的抗炎、抗病毒及抗肿瘤的作用,常与其他清热解毒药物配伍使用,治疗乳腺疾患、结核、皮肤肿烂等疾病。此外,还有一定的杀精子作用。因此,想做准爸爸的男性,更应该慎重选用。

哪里的川贝最好

四川的川贝最好。其中川贝母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暗紫贝母主产于四川阿坝、青海等地;甘肃贝母主产于甘肃、青海、四川等省。

梭砂贝母主产于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太白贝母主产于重庆、湖北,四川、陕西等省亦产;瓦布贝母主产于四川阿坝,后两者为栽培品。

特征分析

川贝是一种百合科、贝母属的植物,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为“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产于中国四川、西藏、青海、甘肃等地。松贝的最大形态特征就是“怀中抱月”。

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❺ 川贝母的主要产地在哪里哪里产的川贝母品质好

川贝母的主要产地在四川。

主要产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也见于甘肃(南部)、青海、宁夏、陕西(秦岭)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

(但后几个省的标本很少,花色与形态也略有区别,很可能是新的类型,必须进一步采集、研究。)通常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或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也分布于尼泊尔。

川母贝的特点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

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川贝母是我国传统的一味名贵中药材。从野生到栽培种植,目前分布在我国的很多地区。

其中主要盛产川贝母的产地有西藏的东南部地区、云南的西北部地区还有四川的西部地区都有种植,分布在海拔高3200-4300米高的山坡上。此外,在甘肃南部、青海、宁夏、陕西、山西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1800-2300米的地区。

❻ 中国唯一一个没有树的城市,环境却令人羡慕,你知道在哪里吗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历经千万亿年风霜的地球,孕育出了无数的生物,经过几千万年的发展,我们人类终于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而在整个地球上,还有着许多我们仍未了解到的动物,或许有些存活的时间比人类还长,或许到了人类灭绝,有些生物依然存活,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这个神奇的自然界。

不知道大家对于这样的事情是怎么看待的呢?你觉得一个城市中的绿化覆盖率要到达多少呢?你喜欢这样的欢迎吗,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交流一下哦。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❼ 川贝植物是什么样子的图片

川贝植物如下图:

(7)哪里有贝母草图片扩展阅读

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川贝母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列为国家计划管理品种。由中国药材公司统一管理,1985年改为国家指导性计划品种,以后则由市场调节产销。为了适应医疗和市场需要,在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进行了野生变家种的研究,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市场供应比较紧缺,属于不能满足需求的品种。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川贝母野生资源较多,收购增长较快,这个时期是供大于求。60年代初期,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收购与销售均有所下降。

60年代中期,随着农、副业生产的恢复及发展,川贝的购、销迅速增长,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产30多万千克、销30万千克)。70年代至80年代,资源缺少的问题就较为明显,收购与销售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川贝母野生蕴藏量约100万公斤,多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采挖困难,加之家种区域性强,生产规模小,所以短期内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❽ 贝母怎么种植

种植伊贝母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最好。用种子繁殖时,种子需拌湿沙层积处理并用新高脂膜拌种(可与种衣剂混用),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盖薄层细土,稍压,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出苗后及时松土除草,并结合追肥,并喷施药材根大灵,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同时要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防治效果。

栽培鳞茎在6月上旬至中旬进行,先将鳞茎大、中、小分选,直径大于0.8厘米的为大鳞茎,0.4-0.8厘米为中鳞茎,小于0.4厘米的为小鳞茎。选好后按大、中、小分别栽种,栽种方法均匀撒播,株距2-3厘米,每667平方米要大鳞茎300公斤,中鳞茎200公斤,小鳞茎100公斤。

平贝母喜冷凉湿润的环境条件,6月上旬贝母成熟后,天气进入高温期,为防止入夏阳光直射地面,地温增高,在新芽分化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在播种后或老贝母成熟后及时种植遮阴作物。选择遮阴作物的原则是,遮阴作用强,根系少,对贝母生长发育影响小,不是贝母病害的寄生。

(8)哪里有贝母草图片扩展阅读:

贝母的品类鉴别:

1、川贝:松贝类圆锥形或心脏形,高3-10mm,直径3-10mm,表面类白色。顶端较尖,少数钝圆,基部平,中间微凹入,光滑。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顶部闭合。

2、青贝:类扁球形或圆锥形、卵圆形,高4-14mm。直径4-16mm,表面淡黄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合抱,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2-3枚小鳞叶。气无,味微苦。

3、炉贝 :长圆锥形或卵状圆锥形、长卵圆形,高7-25mm,直径5-25mm,表面类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的有黄棕或棕色斑,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或略尖,基部稍尖或圆钝。气微,味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贝母

❾ 请问我没有种植川贝母的、、、怎么种啊、

  1. 降低海拔。

    将其种子植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河坝地区。

  2. 搭置阴棚。

    自播种后每年均搭置阴棚,这样既可防止强烈阳光直接照射贝母叶片,又可以避免辐射热灼伤全株植物。

  3. 早晚浇水。

  4. 以草治草。

  5. 适当密植。

    以0.5千克的播种量播10平方厘米的密度合理密植。


  6. 化莠为肥。
    结果得折合亩产75千克以上的产量,比原方法提高产量两倍。

❿ 川贝母是什么

(唐心曜)

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 产四川、青海、甘肃;川贝母(卷叶贝母F.cirrhosa D.Don)产云南、四川、西藏;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ex Batal.)产甘肃、四川、青海、西藏;棱砂贝母(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产云南、四川、青海、西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收载。据调查,四川贝母道地产区所产大金贝母(F.dajinensis S.C.Chen),华西贝母(F.sichuanica S.C.Chen);浓蜜贝母(F.mellea S.Y.Tang et S.C.Yueh);瓦布贝母(F.wabuensis S.Y.Tang et S.C.Yueh);槽鳞贝母(F.sulcisqamosa S.Y.Tang);康定贝母(F.cirrhosa D.Don var.ecirrhosa Franch.)以及云南西北高原亦产的粗茎贝母(F.crassicaulis S.C.Chen)和中华贝母(F.sinica S.C-Chen),都是古今川贝母商品药材的来源。以鳞茎入药。商品药材“松贝(母)”是多种贝母只具基生叶植株的鳞茎,“青贝(母)”是多种贝母具花茎植株的鳞茎,棱砂贝母鳞茎的形态与“松贝”、“青贝”差异较大,商品药材称“炉贝(母)”,统称川贝母。历来依靠野生资源的开发,本世纪60年代初,川贝母各来源种始被分别引种于野生分布区内外栽培研究。现甘肃漳县,四川阿坝、理县、黑水、茂县、小金、平武、宝兴及布拖、木里和云南丽江、德钦等地分别引种栽培一种或几种,建有繁殖种子、种鳞茎供本地引种栽培的种子基地。不同产地的商品贝母样品中,分别分离出青贝素、松贝素甲、白炉贝素、贝母素丙、岷贝素甲、岷贝素乙、西贝素、梭砂贝母素甲、梭砂贝母素乙等生物碱的一种或几种。研究证明,暗紫贝母等的醇提出物、生物碱及皂甙有祛痰、镇咳作用。川贝母药材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干咳少痰,阴虚劳咳,咯痰带血。

一、形态特征

1.暗紫贝母

株高15—60cm。鳞茎扁球形或近圆锥形。茎直立,无毛,绿色或也具紫色。茎生叶最下面2枚对生,上面的通常互生,无柄,线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花生于茎顶,通常1—2朵;花被片6,长2—3cm,深紫色,内面有或无黄绿色小方格;雄蕊6,花药近基着,花丝有时密被小乳突;花柱3裂,裂片长0.5—1.5mm;叶状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蒴果长圆形,6棱,棱上翅宽约1mm,干萎花被宿存至果熟不脱落。种子卵形至三角状卵形,扁平,边缘有狭翅。

2.甘肃贝母

与暗紫贝母很相似。区别在于花黄色,有细紫斑,花柱裂片通常短于1mm,叶状苞片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

3.川贝母

株高20—85cm。与暗紫贝母区别在于茎生叶通常对生,上面的线形、狭线形,先端卷曲或不卷曲;花被长2.5—4.5cm,黄绿色或紫色,具紫色或黄绿色的条纹、斑块、方格斑,花柱裂片长2.5—5mm,叶状苞片通常3枚,先端向下面卷曲1—3圈或成近环状弯钩。蒴果棱上翅宽1—1.5mm,干萎花被宿存至果熟脱落。

图14—20 川贝母形态图

A.暗紫贝母

1.具花茎植株 2.只具基生叶植株 3.花内面展开

B.卷叶贝母

1.花茎下部 2.花茎上部 3.蒴果

C.梭砂贝母

1.具花茎植株 2.花纵剖内面

4.棱砂贝母

株高15—35cm。须根根毛长密;着生叶的茎段较花梗短,茎生叶卵形至椭圆状卵形,花被长2.5—4.5cm;蒴果翅宽的2mm,宿存花被果熟前不萎蔫。极易与其它川贝母来源种相区别,详见图14—20A、B、C。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繁殖

川贝母各来源种,皆多年生多次结实,兼行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每年个体各器官更新,前生长季形成的鳞茎于积贮养料向更新苗转移后颓废。种子萌发后依序通过实生苗、营养生长更新阶段发育至抽茎开花结实,并进行生殖生长更新而发育成熟。以后延续各生长季都可生殖生长更新,还能同时营养繁殖。

1.生长发育各阶段的更新生长

种子萌发出苗至该生长季结束的实生苗阶段,不发育基生叶和花茎,地上器官只生长子叶,松针状或狭线形,1枚,鳞茎具分化基生叶的更新芽,相继营养生长更新。营养生长更新各生长季,皆不发育花茎,只发育1—2枚基生叶,至少营养生长更新2次后,鳞茎更新芽才分化发育花茎和花,相继生殖生长更新。生殖生长更新生长季萌芽出苗后、花茎及花同时长大。个体的叶面积和鳞茎的积累重量,随更新次数增加而增大,每生长季鳞茎重量增长率与叶面积的增长相关,营养生长更新阶段通常高于3倍,生殖生长更新阶段通常低于2倍,再随生殖生长更新次数增加和更新株开花数增多而下降,至生殖生长更新株兼行营养繁殖时,总增长率约为1倍。在栽培条件下,单个鳞茎生长积累重量,不同种间相差悬殊,以暗紫贝母、瓦布贝母为例,实生苗阶段分别重10—20mg和30—80mg;更新株具多朵花但不营养繁殖的生长季,鳞茎积累重量最重,分别为8—17g和60—150g。均约为野生状态下的3—5倍。

2.有性繁殖

周期不短于4年,第三年生长季及以后各生长季,鳞茎达到或超过更新芽发育花茎时最低重量的个体,转入或继续生殖生长更新,否则停滞或“逆转”于营养生长更新阶段。生殖生长更新个体,随相继生殖生长更新次数增多和鳞茎积累重量的增大,有性繁殖系数增大,引种栽培后更为突出,单株开花数、单果种子数及种子千粒重都显着上升,引种栽培的比野生的多或重(表14—36)。相关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互转的鳞茎最小重量,各来源种间有差异,如暗紫贝母为0.6g,瓦布贝母为4g。

表14—36 4个川贝母来源种单株花数及种子千粒重

3.营养繁殖

在野生环境,营养生长更新阶段产生营养繁殖小鳞茎或发育2更新芽的川贝母来源种,兼行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其它种未见进行营养繁殖。引种在适宜环境,多次更新生长后,各来源种都进行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营养生长更新并营养繁殖的,随营养生长更新次数增加而营养繁殖系数增大,通常较其生殖生长更新时为高。只在生殖生长更新阶段兼行营养繁殖的,随生殖生长更新次数增加而营养繁殖系数增大。

营养繁殖形式多样,各来源种都有发育2个更新芽;鳞片间鳞茎盘上相当于腋芽部位萌生小鳞茎;离体和不离体鳞片的愈伤面和非创伤部位萌生小鳞茎;以及贮存养料不能完全转输给更新苗的越冬老鳞片萌生小鳞茎等。这些形式产生的营养繁殖体在更新苗生长,老鳞片颓废时彼此分离。除后1种形式外,其它形式产生的营养繁殖体彼此分离时已长出更新苗。少数种分别具有花茎或副花茎萌生小鳞茎;地下走茎或基生叶柄萌生小鳞茎及未分化花芽发育成小鳞茎等形式或部分形式。这些形式产生的营养繁殖体于枯苗时彼此分离。与越冬老鳞片萌生的小鳞茎一致,分离时只具有更新芽。营养繁殖体形成的当年,无地上器官,发育的更新芽在次年萌发生长。与有性繁殖生长发育的鳞茎一致,更新芽发育花茎的,生殖生长更新;只具基生叶的,营养生长更新,持续更新生长发育也兼行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

(二)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

1.野生生态环境川贝母各来源种,分别分布于青藏高原及青藏高原东南隅向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过渡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分布的贝母植物种的分布区,延伸入四川盆地西缘外围山地,分别与只分布于该山地区各贝母植物种的分布区镶嵌,形成贝母植物种水平分布从南到北、垂直分布从低到高的序列相一致的带谱。棱砂贝母分布于冻荒漠流石滩,下限略高于高山灌丛上限。甘肃贝母、暗紫贝母、川贝母、中华贝母、华西贝母、槽鳞贝母和大金贝母,分别分布于不同区域的高山灌丛、草甸地带,下限分别相接或低于亚高山针叶林上限。粗茎贝母、浓蜜贝母、瓦布贝母分布于亚高山针叶林带中部以上相应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地带,上限接近或高于高山灌丛下限。除棱砂贝母外,其它种贝母分布的交叉地带,寓于亚高山灌丛、草甸与高山灌丛、草甸的交叉地带。

生长棱砂贝母的冻荒漠流石滩,每年地面积雪200天以上,水分不缺;土壤只有积于石砾间发育不良的粗骨土或细砂;植被稀疏不连续、团块状。高山灌丛草甸地带,年平均气温低于0℃,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3℃,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年降水量550—850mm,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土壤为高山灌丛草甸土或高山草甸土,富含有机质,酸性或微酸性;生长贝母地块的灌丛常低于0.6m,草层叶丛通常低于15cm,总盖度50—80%。亚高山灌丛分布贝母地段,年平均气温低于3℃,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5℃,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2℃,年降水量700—950mm,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或短于50天;土壤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棕褐土,酸性至微酸性;生长贝母处灌丛高近1m,草层叶丛通常高于15cm,总盖度约40—70%。

川贝母各来源种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带的位置不同;分布相邻的植物种,分布区或带彼此部分交叉或重叠。各植物种在其分布区内亚高山灌丛、草甸与高山灌丛草甸的交叉带,多少有分布。各植物种都随水平分布向南、垂直分布向下,群体多花率的比率,个体的体型和器官的大小,都增大。

2.环境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川贝母各来源种的生长发育,对相同性质环境因素作用的反应、性质相同,对同一环境条件的作用数量(包括时间长短)要求,种间多少有差异,分布相邻种间的差异较不相邻种间为小。

(1)温度

在其它环境都适宜时,温度往往起主导作用。据观察,贝母物候与种子、鳞茎所在环境的日平均温度(以下同)关系密切。温度制约川贝母各来源种的生长发育时期,以引种于四川西部暗针叶林带、海拔2700—3000m的多种贝母为例,全生育斯通常4年。年生育期13—15周。当生长季结束时,及时后熟处理种子(播种田间也效果相同)或定植鳞茎,10月中、下旬,温度下降至3℃,种子原胚和鳞茎更新芽形态发育成熟,相继3—0℃变温期,生理发育至后熟,自发休眠解除;继0℃以下又继续被动休眠。次年3月上旬至下旬,温度回升至2—3℃时复苏,胚及更新芽萌发生长,但不长出地面。3月下旬至4月上旬,5℃左右出苗。5月中旬至6月中旬,10—13℃,具花株开花,越冬鳞片萎缩成近膜状,实生苗和更新苗的鳞茎,外观形态发育完全,更新芽分化。6月下旬至7月中旬,14—16℃,果实成熟,各年生植株茎叶凋萎。

种子原胚、鳞茎发育不全的更新芽,秋季至春季,春季至冬季期间,都可形态发育,以4—12℃变温期最快,因种而异,分别需时6—8周。生理发育以0—3℃变温期快,因种而异,需时10—13周。秋季适时后熟处理或播种种子,以及定植鳞茎,通常寒冬后次年春能萌发出苗。处理过晚,春前不能后熟,要于再下一年春才能萌发出苗。春季播种种子,结果与适时秋播一致,次年春出苗。种子胚形态发育成熟时,长度至少为胚乳纵轴长的2/3,具子叶、胚根、维管束;鳞茎更新芽形态发育成熟时,基生叶叶柄或花茎的叶下茎段延长,芽尖伸出鳞茎外,已分化的花形态发育完全。胚及更新芽的形态发育如未完成,则生理发育温度无作用,需等形态发育完成后,再相继生理发育。生理发育所需低温变温期偏短或温度偏高、致生理发育程度稍欠的种子或鳞茎,在适宜萌发的温度环境,仍能萌发,但时间延后,生长更新缓慢,甚至胚乳、越冬鳞片贮存养料向实生苗、更新苗转移出现障碍,种皮延迟脱落或不能脱落,可因此导致实生苗夭折、更新苗成矮株或黄化苗。

无芽的鳞片碎块先萌生胚状体,胚状体再长成发育不全的鳞茎,其更新芽需要适宜的变温期,较更新鳞茎长4—6周,环境适宜变温期不足时,需延至第三年才能出苗更新生长。

解除休眠的种子和鳞茎,在5℃左右萌发出苗快,温度稳定上升2—3℃时,展叶,温度不上升或下降,出苗后不展叶。花期温度10—12℃,有效花率和有效种子率高。花期后随温度上升,鳞茎的重量增长率每10天可达10—30%,至枯苗时10—14℃变温期长,果实充分成熟,先于或同步于叶转黄,种子和鳞茎的产量都高。花后环境温度提前达16℃或遇霜冻,果实假熟或不全假熟,晚于叶转黄,种子和鳞茎的产量都相对为低,瘪粒率高。

出苗后温度过早超高,被动枯苗导致生长期短缺严重时,生长发育停滞于营养生长更新阶段,生殖生长植株的更新芽可不分化花茎,次年“逆转”为营养生长,甚至鳞茎年增长率为负值,如不改善环境温度条件,延续更新株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或衰亡。日平均气温≥10℃的年积温低于100℃地区,出苗晚,花期前生长期短,鳞茎增长率,营养生长期为正值,生殖生长期为负值,当鳞茎重量耗失到更新芽不分化花茎时,“逆转”为营养生长更新,常营养生长更新、生殖生长更新交替进行。

(2)水分

川贝母各来源种野生地,冬春旱季长,寒冷,土壤缺水干旱和生理干旱并存,后熟期中及已后熟、被动休眠的种子和鳞茎失水半干不死。地上器官生长生活期遇集中降水,雨季土壤渍水或在季节性沼泽边及沼泽内草丘上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实验淹水2周不死。当环境其它条件适宜时,不旱不涝,生长发育良好。休眠期中失水干旱,后熟期延长,甚至种子不能后熟,鳞茎被刺激发育贮水根增加贮存养料的消耗。解除休眠后遇旱,出苗受阻,严重时雨季才破土,形成出苗即开花现象。花后至果熟期干旱,鳞茎增长率降低。花期连日阴雨,有效花率低。果期连日阴雨,贪青晚熟。

环境降水量及年分配,显着影响川贝母各来源种的分布,特别是垂直分布。夹金山年降水量1200—1400mm、无旱季的东南面、针叶林带至高山草甸带,只分布华西贝母;年降水700—1000mm,集中降水6—9月,冬春旱季长的西北面,针叶林带及亚高山灌丛草甸分布大金贝母,高山灌丛草甸有华西贝母分布。两侧都已引种此2种贝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最低海拔,东南面较西北面低400—600m。

(3)光照

除棱砂贝母外,其它川贝母的来源种对光照的适应范围较宽。茂密灌丛内或次生的裸地面都能生存。光照弱茎叶细长,鳞茎产量低,花期光照弱,有效花率低,有的种不育。环境午间照度15000—50000lx,生长茂盛,器官长宽比变化不大;在适温范围,鳞茎增长率与光照成正相关关系。环境光照强,叶片被泥土污染处易灼伤,实生苗和只具基生叶植株近地面处易污染,是存苗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棱砂贝母适生环境光照很强,温度低,引种至针叶林带的林下或人为裸地,都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鳞茎更新增长为负值,除环境温度高外,光照弱也是重要原因。

(4)土壤、肥料

川贝母各来源种,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土壤生长良好。环境冬春旱季长,过砂常严重干旱,过粘常很板结,都不利于出苗。砂土易污染茎叶,板结土壤通气不良、散热慢,都容易引起早衰,导致地上器官生活期缩短、降低产量。实生苗对肥料要求不高,更新株对氮、磷肥敏感,肥料充足能显着增产。缺氮时叶片黄绿,出现黄色条斑;缺磷时植株生长不旺盛,叶片薄,绿色暗淡或出现红褐色、少光泽,抗锈病能力降低,鳞茎也不易干燥。贝母根系不发达,扎土不深,近平展,每年能遗留的有机残体很少,土壤结构极易变坏。要充分注意施肥的时机、种类和数量。

3.引种栽培适宜的环境

离开原生长地引种,棱砂贝母逐年早衰,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最终消亡,驯化甚难;其它各来源种已经不同程度地驯化。与原产地引种比较,都具有环境温度高,个体体型和器官增大,鳞茎产量高及温度低结果相反的共同性。各种间适应温度的范围多少有差异,在四川西部高原、山地区域,于川贝母各来源种产地就近引种,平均温度全年0—6℃,最冷月不高于0℃,最热月不高于15℃,年降水不少于700mm,10月至翌年4月降水达全年20%以上环境,除棱砂贝母外,都能正常生长发育并持续生殖生长更新,较少见花器官的可逆性形态变异,只槽鳞贝母败育;加强栽培管理,在平均温度全年不高于10℃,最冷月不高于1.5℃,最热月不高于17℃,年降水1000mm以上环境,瓦布贝母、中华贝母及粗茎贝母未见败育,华西贝母、大金贝母和川贝母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并持续生殖生长更新,但较易见花器官形态变异或败育。

远离原生地,引种川贝母各来源种的难度较大,近20年间不乏引种者,包括川西南凉山山原区,其地有川贝母野生分布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地带,引种川西北高原亚高山灌丛、草甸有分布的植物种,至今尚未见能持续生殖生长更新的报道。

二、栽培技术

(一)栽培用种的选择

引种野生川贝母的研究时间不长,风土驯化的区域不宽,当前各引种栽培区已引种所得栽培用种子或种鳞茎,适于引种的区域性很强,种源亦甚为有限,远离原生地区域不宜引种。野生贝母分布区或已有的引种栽培区及其邻近区域,引种当地产或邻近区域产的野生种或栽培种,特别是水平分布偏南、垂直分布低的植物种,能在生产、生活都较方便的环境栽培。川贝母各来源种的引种区现况见表14—37。

表14—37 各种川贝母引种区及现况

已引种的川贝母来源植物种 引种区 能正常生长发育并持续生殖生长更新 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持续生殖生长更新 区内分布 区外引进 区内分布 区外引进 松潘—壤塘 高平原、丘原区 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槽 鳞贝母 大金贝母、浓蜜贝 母 棱砂贝母 龙门山—,岷山 山 区 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浓 蜜贝母、瓦布贝母、槽鳞贝 母 大金贝母 棱砂贝母 邛崃山山区 暗紫贝母、大金贝母、浓 蜜贝母、华西贝母 瓦布贝母、槽鳞贝 母 棱砂贝母 凉山山原 川贝母 中华贝母、粗茎贝 母 暗紫贝母、浓蜜贝 母、大金贝母(二)繁殖方法

川贝母多数来源种,在良好栽培条件下,都可用种子、完整鳞茎和分割鳞茎繁殖,经过相应的更新次数后,都能抽茎开花结实。种子繁殖需建立种子田;鳞茎或分割鳞茎营养繁殖不必建立种用田,在每年收获时选留种鳞茎。

1.种子直播

川贝母各来源种的种子后熟需较长时间,层积后熟较播入田间容易控制温度和水分且条件一致,能整齐出苗提高出苗率和减少田间管理的劳力耗费。为取得对播种用地最好的灭草时机,最好是层积处理种子于冬季冻土前播种。种子萌芽后播种损失很大,常因后熟床先于播种地解冻,春播的时机难于人为掌握。

(1)种子的层积后熟处理

贝母果实转黄,不待失水即收摘脱粒,筛簸除去秕粒和瘪粒、果皮等,取种子容积4倍量腐殖土或锯木末与种子混匀,层积入设置在室内或林下、宽40cm、深20—30cm的平底沟或木箱内,积层厚10—20cm,盖以山草、松萝、藓类等透气保湿材料1—2cm,保持填充料充分湿润。积层厚度大于10cm,每隔1周左右翻动积层换气1次。维持积层日平均温度4—10℃变温期6—8周或更长时间,胚形态发育成熟的种子可达90%以上。隔年干种子最迟应在7月底前后开始层积处理。

(2)播种

将播种用地深挖20—25cm,耙细作畦,宽105—110cm,高10—15cm,长以方便管理为宜,畦间步道宽40cm。播入种子前,在平整畦面均匀撒施过磷酸钙,每亩50—60kg。播入种子后立即过筛覆盖堆肥或腐殖土,厚1.5—2cm。盖上无种子的山草或其它方便易得又便于清除的覆盖材料,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地表板结和“冻拔”。

种子播种1—3年生的个体体型小,可密植,每亩播种600000—1200000粒。各种贝母种子粒重不同,后熟含水量有差异,应测定千粒重计算用量。

穴播浪费土地,费工,坡地撒播优于条播,平地条播优于撒播。条播幅宽10—15cm,幅间隔7—10cm。

2.完整鳞茎栽培收获种子或营养繁殖

(1)种用鳞茎的选择和种植前处理

在贝母果实成熟或正常枯苗后及时挖收,选鳞片肥厚、淀粉充盈、水分轻、包被更新芽的鳞片稍外露或外面2枚鳞片宽度相差小于1/2的无伤鳞茎作种用。收获种子,用鲜重2—10g只具1个更新芽的,可隔年翻栽,减少用种和劳力投资。用营养繁殖收鳞茎作药材,选鲜重10—30g具2个更新芽的,或鲜重1—5g具其它营养繁殖形式的鳞茎。入选种鳞茎需在15℃以下通风良好的室内或荫棚下,晾置1—2周,待隐伤表面呈浅棕色后栽植。不晾置或晾置时间短,有隐伤的易腐烂,晾置厚度超过20cm,或盛装在不通风容器内,都容易发热致更新芽“自焚”。

(2)栽植

在整理好的栽培畦横向开平底沟,开1沟栽1沟,沟底依序施用过磷酸钙和腐熟厩肥或堆肥,再安放入种鳞茎,用开挖下一沟的土壤盖平至畦面;每亩用过磷酸钙60—80kg、厩肥或堆肥2.5—4m3。种用鳞茎重量与栽植深度、窝行距见表14—38。

表14—38 川贝母各种的鳞茎栽植规格

3.分割鳞茎栽植收获种子及营养繁殖小颗粒鳞茎

取采挖时损伤或大粒鳞茎的分离鳞片或将分离鳞片切块,晾置约1周,切口与分离破折面形成棕黄色愈伤组织后栽植。底肥用量及栽植规格与完整鳞茎栽植要求相同。使用有机肥需密封堆沤1年以上,最好是腐殖土或含有草根盘结层的泥炭沤制的。

具更新芽和鳞茎盘的鳞片,通常次年仍能抽茎开花结实,同时营养繁殖发育一些只具基生叶的植株;不具鳞茎盘和更新芽的鳞片或切块,营养繁殖发育具基生叶的植株。在温度偏低的地方,寒冬前愈伤面上胚状体尚未分化成芽时,次年不出苗,只继续发育营养繁殖小鳞茎,数量增加,重量减少。若损伤面未形成愈伤组织或栽植后土壤渍水、温度高,容易腐烂。

(三)田间管理

1.防旱、防洪涝、防溅泥污染

现今适宜栽培任何一种川贝母的地方,多无灌溉之便,利用不带锈病的材料于雨季结束时覆盖地面,于栽培地解冻后,再切段覆盖,能减少蒸发,截留溶雪、溶冻水和防止暴雨溅泥。无适宜材料时,可利用贝母枯苗后冻土前时间,种植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或大麻(Cannabis sativa L.),7—8月,气温高雨水好,能很快出苗,枯苗时割倒使用。挖好排水沟,随时保持畅通,雨季可排涝、排洪。

2.培土、追肥

种子播种第一、二年生长季枯苗后,都需在畦面培土约2—3cm,使鳞茎分别位于地表下4—5cm或6—8cm。第一生长季不需追肥,以后各年及鳞茎栽培,在即将出苗或展叶后,揭去覆盖物追施厩肥或堆肥,每亩2—3m3,盖上短节覆材,再于出苗6—7周和9—10周时,根外追施磷肥和钾肥,促进鳞茎增长,提高种子质量。

3.除草

贝母播种浅,密度大,杂草根丛大时除草易带出种子和小苗,易损伤苗、叶的地下部分,可造成很大损失,应除草芽。特别是利用贝母枯苗后,秋季雨水好,温度高,杂草种子萌发生长快而贝母鳞茎埋地下的时机耙除几次草芽,可减少次年除草次数。

(四)轮作与套作

贝母能遗留在土壤里的有机质很少,新开垦结构良好的土壤、连种2—3茬后变板结,肥力下降。经试验按2茬贝母1茬大麻轮作,麻根留槎或拔除,麻叶沤制肥料,麻杆作覆盖材料后再翻入土壤,可以稳定保持土壤结构和良好的生产性能。

一、二年生贝母叶面积很小,地面多裸露,接受直射阳光多,地温容易升高,短时地表温可达50℃以上,鳞茎所在层距地表较近,易引起早衰。采用同种贝母抽茎植株套作,种子播种密度和方式不变,套作抽茎植株的窝距20—25cm,行距30—50cm,可延长一、二年生贝母生长期,节约用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五)病虫兽禽害及其防治

1.锈病

5月至贝母茎叶枯萎前发病,先起于近地面的茎、叶,受害部位成棕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