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洋务运动国际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图片里找东西的软件 2024-11-17 23:14:54
游戏建筑场景图片素材 2024-11-17 23:14:44
宝马汽车图片大全 2024-11-17 23:10:16

洋务运动国际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4-28 02:54:31

❶ 洋务运动产生背景

一、政治方面: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

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

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二、经济方面:

在经济贸易领域,由于工业文明下的大机器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西方的工业产品和加工后的农产品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成本。

都远远优越于传统农耕文明下的小门小户的小农经济所生产出的产品,因此,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大国的地位和国际贸易上的优势渐渐丧失,经济发展遭到了新兴经济模式的严峻挑战。

三、思想文化方面:

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他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他以“本”“辅”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从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

1896年四月,他在《匡时策》一文中说:“中西学问术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西学”,最初都是作为学问提出来的。

“中西学问” 对于社会,对于一个政权,对于统治者来说,本来都是“用”,沈寿康在此以“体”“用”处分,并非是作为目的与手段之分,而只表明主次。这种主次之分,是“为华人计”。

(1)洋务运动国际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时的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残酷局面。洋务派的一部分人在朝廷担当要职,他们经常同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

因此思想比较开明,能够很快的接受国外的一些先进知识和技术。19世纪60年代他们开始打着“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模仿西方制造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朝廷官员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带领下他们创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近代企业,譬如:安庆内军械所、湖北织布局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王朝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62年,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创设洋炮局,他与曾国藩等人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当时的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看到这一场景,认为清王朝懂得西方技术的人很是稀缺,决定专门派人员到国外学习。洋务派也组织人翻译了一系列西方书籍,供人们学习。

这一举措既传播了先进的知识、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又直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不可否认的是,洋务运动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使中国历朝历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冲击。

洋务运动的口号:

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人士,开始对中国现状有了危机意识,他们开始动用自身的权力试图挽救清朝统治。

用以巩固自身利益,他们被称为洋务派,其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也被称之为“洋务运动”。关于这场救亡图存运动,洋务派打出了两张大旗,分别是“自强”和“求富”。

并且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具体来说,洋务运动的口号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在他们看来,西方列强之所以强大,是他们的武器强大。

晚清政府的军队大多使用的是冷兵器,而西方侵略者则是坚船利炮。所以他们祭出了“自强”这张大旗,用以号召人们学习西方的器物已达到自救的目的。

在“自强”的号召下,洋务派建立了一系列的军工企业,但是面对生产制造所需要的高费用,他们无力承担,所以在后期,他们又进一步的提出来“求富”这一口号。

企图通过“求富”来引领更过的民族资本家加入到机器制造的行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赚取更过的资金用以购买军工制造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运输费用。

❷ 洋务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和太平天国进攻后,清朝的一些官僚开始意识到西方硬船和尖枪的力量。为了排忧解难,富国强军,维护清朝统治,他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和先进技术。

在自强不息的旗帜下,我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建立了新的军事工业,培养了新的海军和军队,建设了北洋海军这样的现代化海军。其中,最大的现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在追求财富的旗帜下,建立了船舶、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型民用工业。例如,在上海成立的最大的民间企业是船舶投资促进局。同时,也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新建学校,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建立的首都同文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学校。

❸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国内背景、国际背景:
1、国内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2、国际背景:从15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洋务运动国际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洋务运动的相关成果: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如在上海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同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洋务运动

❹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令清朝统治者惊惶失措。大清国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欧洲侵略者之要求,同时太平天国也进入低潮,局势暂时稳定。

清政府中一些大臣痛定思痛,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央执掌大权之恭亲王等人,认为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摹习列强之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通过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之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此等人因此被称为“洋务派”。

1861年1月11日,咸丰帝批准了恭亲王奕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之《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之洋务运动从此开始。

(4)洋务运动国际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在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通过引进大机器生产技术,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以加强军事力量。如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汉阳兵工厂(湖北汉阳,张之洞)、金陵机器制造局(南京,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和西安机器局(西安,左宗棠)等。

但由于生产管理方式是官僚主义旧式管理,加上产品仅供政府使用,不计成本,使得这些军事工业的产品大多没有利润,因而很少有再继续投资扩大生产的。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属于官办性质,其经费主要来源是海关关税、军饷和厘金。所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领域而直接调拨给湘军,淮军与沿海各省军用。19世纪80年代后因为各局厂经费短缺,以往那种不计价格的调拨方式有所改变。

例如南洋和广东先后向福州船政局订造兵船,均以协款名义先行预付船价半数左右。此后沿海各省中那一省需兵船就由何省筹款。并按照福州船政局为南洋代造快船成例办理。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的每年岁入中都有各省解还的军火费用。

同时,各军火工厂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如果所产某种武器成本和售价过多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就会停止生产。这说明虽然是官办的和不为交换而进行的军火生产,也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的制约。因此,这些军事工业逐渐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❺ 洋务运动的国际背景

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内容:洋务运动发轫于1861年初。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洋务派苦心经营十余载的新式陆军和北洋舰队一败涂地,清政府被迫于次年4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洋务运动从此而宣告破产。

洋务运动持续的时间长达35年,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受到史学界的普遍重视。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是这第一炮并没有放响,基本上是失败了,没有把中国改变成为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引起了对洋务运动不同评价的持续论争。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着。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但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经营管理大权都被其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或提调等把持,他们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重义轻利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僵化少变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习惯于安定平静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心理惰性,面对社会变革,求稳怕乱,抗拒抵制。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他们去接受新的东西,同时也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影响。

❻ 洋务运动的国际背景是什么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 务。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与此同时,日本明治维新结束,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内战正在进行着

❼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国内背景、国际背景:

1、国内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2、国际背景:从15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7)洋务运动国际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洋务运动的相关成果: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如在上海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同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❽ 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内容: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如在上海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同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影响: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

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文化风气,为后面科举制的废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派遣留学生,为了更系统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

一方面也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8)洋务运动国际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部看到了自身的问题,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开始反思,开始结合先进的学者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进行改进。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和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例来跟西方列强谈条件,同时农民战争进入低谷,所以国内出现了短暂的“稳定”局面。

也就是常说的“中为和好”的“和局”。就李鸿章、曾国藩等执掌大权的洋务派人士而言,他们在“和局”期间,并没有放松对农民运动的警惕。

甚至借助西方列强的侵略用以剿灭当时轰动一时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简单来说,国内的背景就是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在国内环境“和局”的状况下,谋求中兴,并且打压太平天国。

洋务运动的国际背景是从十三世纪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业以及手工业者经过长期的劳动,积累经验,从而改进了生产工具。

纺织业和冶金业等开始出现机器生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等级的分化。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资产阶级的改革,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在洋务运动发生时,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初步完成。世界局势开始向整体化迈进,属于守旧行列的中国则是被动的卷进了整体化的局势中。

关于这场救亡图存运动,洋务派打出了两张大旗,分别是“自强”和“求富”,并且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具体来说,洋务运动的口号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口号是“自强”。

在他们看来,西方列强之所以强大,是他们的武器强大,晚清政府的军队大多使用的是冷兵器,而西方侵略者则是坚船利炮。

所以他们祭出了“自强”这张大旗,用以号召人们学习西方的器物已达到自救的目的。在“自强”的号召下,洋务派建立了一系列的军工企业。

但是面对生产制造所需要的高费用,他们无力承担,所以在后期,他们又进一步的提出来“求富”这一口号。

企图通过“求富”来引领更过的民族资本家加入到机器制造的行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赚取更过的资金用以购买军工制造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运输费用。

说到洋务运动的口号,很多人首先想到了恐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这并不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他是魏源的思想,先进的洋务派在打出了“自强”和“求富”的口号之后,主张借鉴了魏源的思想,用以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参与。

❾ 洋务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05

❿ 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性质

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内容: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

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奕䜣等人。

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10)洋务运动国际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积极作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历史局限:

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