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背景
这场大讨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党内、政府和军队中的全部领导职务。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时期,中央党校也作出规定,研究党的历史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的有关指示,二是以实践为检验路线是非的标准。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同志在给中央的一封信中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此后,对“两个凡是”提出了批评,并多次提出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问题。
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以前,《人民日报》和不少报纸以及社会舆论已经就教育上“两个估计”问题、所谓“文艺黑线”问题、老干部和“走资派”问题、知识分子问题,特别是天安门群众运动等,强烈地提出拨乱反正的要求,展开了争论与斗争。《光明日报》参加了这些争论。不少同志感到有必要根据邓小平、胡耀邦同志的思想,写一篇比较全面的关于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文章。1977年12月,中央党校研究编写一个党史材料时,当时主持党校工作的胡耀邦同志明确提出编写要求:一个是完整、准确地运用毛泽东思想,一个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校学习的不少高、中级干部进行了讨论,当时正在党校高级班学习的杨西光同志,参与了这些讨论。1977年,《光明日报》、《哲学》专刊组组长王强华出差去南京开会。会上,请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为《哲学》专刊撰稿。胡福明翻阅了大量资料,大约在1977年秋季,完成了两篇稿子,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部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作了多次修改。到1978年4月,经过作者和编辑部反复修改的这篇文章拼在了《哲学》专刊上准备发表。总编辑杨西光在审阅大样时决定,将文章撤下来,进一步修改后在一版发表。发表前,杨西光将作者胡福明和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孙长江、《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马沛文、《哲学》专刊负责人王强华召集到一起研究修改。文章经他们反复修改,再经中央党校副教务长吴江同志修改,于4月27日定稿,由吴江同志送胡耀邦同志审阅。在修改过程中,杨西光与吴江同志商定,为扩大文章影响,先在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第二天在《光明日报》发表。这个考虑,经吴江同志请示胡耀邦同志,得到胡耀邦同志批准。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审阅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5月11日,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当天新华社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也陆续转载。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B. 三个凡是的历史背景
两个凡是方针是在文化大革命后党中央坚持"左"的错误主张提出的指导思想
C.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1956年底至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或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挫折。
4、1978年底至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放新阶段。
(3)关于两个凡是的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1、1956年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实现,三大改造在总体成功的情况下,有些具体工作过急过快的缺点偏差,导致农业方面高级社规模过大,工业方面不适当地搞大厂,商业方面盲目追求大店,手工业方面合并过快过急、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2、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搞“一大二公”,不但把经济核算单位提高到公社,而且把生产队以至社员的部分财产无偿收归公社所有,影响了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各级党政机关和生产指挥系统瘫痪,大批工矿企业停工停产,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社会主义法制遭到践踏,中国经济陷入十年的停顿时期。
4、从1978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一个尚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与世隔绝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着活跃市场的强大经济体,并减少了当时世界近1/5的贫困人口。中国也在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飞速前进,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D. 为什么说“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说:“两个凡是”不行,“两个凡是”是错误的
“文革”十年,中国经历了一场深重的灾难。“四人帮”的倒台,让从梦魇中醒来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也充满了期待。然而,中国要前进,就必须打破把毛泽东的话作为判断一切是非标准的神学信条,也就是说必须打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
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后不久,邓小平对前来看望他的中央办公厅的两位负责人说:“两个凡是”不行。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我平反的问题,也说不通肯定1976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问题。
在1977年4月10日写给党中央的信中,他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所谓“准确”“完整”,就是强调要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看待,强调着重掌握贯穿其中的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而不是搞断章取义和“句句是真理”。“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为批判“两个凡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他在全会闭幕时发言,进一步阐述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强调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
(4)关于两个凡是的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深远影响
1978年12月18日,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
全会对真理标准讨论作出高度评价,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要解放思想,努力钻研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端正思想路线。1979年1月到4月,中央在北京召开理论工作务虚会。3月30日,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提出,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他对作为理论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晚年的错误作了科学的区分,强调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经历过无数次悲惨的失败,是毛泽东思想才使中国人民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这一系列伟大的胜利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毛泽东的一生为中国人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
毛泽东同任何人一样,也有他的缺点和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地、科学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继天安门事件平反之后,彭德怀、陶铸、薄一波、刘澜涛等在“文革”中蒙受冤屈的老一辈革命家得到平反昭雪。1980年2月,党中央作出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文革”中最大的冤案被彻底推翻。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两年中,全国有300多万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和纠正,47万多名中共党员恢复了党籍,54万“右派”得到改正,数以千万计受株连的干部群众得到解脱。
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安徽、四川两省率先进行改革农业管理体制的探索,制定了有利于农民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收到显着效果。1980年起,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全面推开。
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格局初步显现。
30多年过后,回望我们走过的民族复兴之路,几乎每一步都打着思想解放的鲜明烙印。思想解放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用科学取代愚昧,用民主取代专制,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E. 两个凡是观点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这个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两个凡是是1977年提出的,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为了稳定国家局势,继承道路与路线,提出了"两个凡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当然"两个凡是"后来成为"盲目崇拜",缺乏科学真理的讨论,一味的照搬,不结合实际情况,不符合时代的发展
F. 为什么说"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两个凡是"不是这样,它是违反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反映,是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下才产生的理论。所以,"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实事求是主义。
“两个凡是”一提出,尚未恢复职务的邓小平就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意见。1977年4月10日,他致信党中央,郑重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封信经中央转发,对于在全党范围内削减“两个凡是”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关于两个凡是的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不容置疑的坚定语气,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两个凡是”:“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对照改革开放前夕的旧“两个凡是”,我们不禁感慨系之。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显然正在朝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G.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1、社会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期盼中国能迅速摆脱困境。
2、政治上:左倾错误依然在国内占有主要地位,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仍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拨乱反正十分艰难。
3、经济上: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大力整顿,国民经济初步恢复。
4、思想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后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6、国际环境上: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开始明朗化。
(7)关于两个凡是的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决定
1、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H.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召开背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但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维护和坚持“左”的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主要内容: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在回顾总结新时期29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时,开宗明义地作出这样一个蕴涵广阔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内容的精辟概括的。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这一点。
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
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会议在充分肯定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时,着重强调要从科学体系上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两个凡是”。
否则,党和国家就会失去生机,就要亡党亡国。全会指出:“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
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I. 两个凡是的历史背景及思想根源是什么
是在四人帮刚被粉碎的时期由华提出的,是盲目崇拜的产物,不利于党的长远发展。
J. 1978年5月,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质就在于
选D。从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强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把讨论的实质说的很清楚。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正是由于邓小平的支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这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着也标志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10)关于两个凡是的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阐述的观点是邓小平首先提出、阐发并且广为宣传的。采访本文的作者胡福明时,他明确表述他的灵感来源正是邓小平关于“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论述。
真正意义上大讨论是7月下旬策动开始的,标志则是邓小平的两次重要谈话。在关键时刻,邓小平采取了果断措施。7月21日,他与当时的中央宣传部部长谈话,提出严肃批评,明确要求,“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了。”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亦是邓小平阐发的。从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强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把讨论的实质说的很清楚。吉林省委原书记王恩茂曾说:“听了小平同志的谈话,一下子就明白了,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不要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了,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邓小平是怎样支持和领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