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老城门在哪里图片
扩展阅读
手机好多图片 2025-02-02 09:48:56
日本哪个牙膏最好图片 2025-02-02 09:46:41

老城门在哪里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4-20 17:06:57

Ⅰ 长沙老城区在哪

老城区西临湘江 东至建湘路,南边是城南路 北边是湘春路的长方形
四个角分别是西南角的西湖桥 东南角的天心阁 东北角的湖南日报,西北角的明德中学老校区
老城门有:南门,北正街口的北门,兴汉门 东边有:小吴门 浏阳门(浏城桥) 天心阁,沿江-线有:大西门,潮宗门,通泰门

Ⅱ 过境洪水淹没重庆朝天门门洞,其中隐藏了多少历史往事

早晨打开电脑浏览新闻,主流媒体的图片显示:“8月18日,‘长江2020年第5号洪水’陆续通过重庆主城中心城区,多处水位超警戒水位。当日18点15分左右,重庆朝天门门洞全部被洪水淹没,系今年首次。···”

1998年末,历时300天建设的重庆朝天门广场竣工,并以崭新的姿态无可争议地成为重庆直辖市的新地标。

朝天门广场就修建在朝天门码头的上面。远看朝天门广场,就像一艘扬帆远航、气势雄伟的巨轮。因此,朝天门广场也被称人戏称为重庆不沉的泰坦尼克号。

Ⅲ 南京明城墙原有多少个门

三山门.水西门

水西门原是南唐都城以及宋元时期金陵城的龙光门,当时也被称作水西门,下水门,它位于城西,坐东向西。洪武初年,朱元璋直接利用这座旧城门作为城西的城门,直到洪武十九年(1368年)推倒重新建造了这座城门,并定名为三山门,而民间仍称作水西门并沿用至今,可见水西门之名是诸多城门名当中最古老的名称。水西门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四道,城门之上建有城楼一座,闸楼四座,形状与通济门,聚宝门相似,规模气势均略逊于以上二门,但都超过其它诸门,城下南侧建有水关一座,也就是西水关,西水关的规模比及东水关要小很多,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不注意看是看不出来的

从50年代拍摄的两祯老照片上看,水西门城楼上和中华门一样雄峙巍峨,远处青山隐隐,民居悠悠,旧时的水西门前,人们闲散的走在商肆林立的街道上,一派祥和宁静之气。水西门附近原是老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域所在,人口也相对稠密,是世代南京平民百姓的精神家园,现在水西门已不复存在,周围的街道已经被扩大数倍,但是附近的小街巷依然保持着旧有的格局,从回龙街,木屐巷,七家湾,五福街,下浮桥等一批老街巷的名称中仍然让人有无限的思古情愫再生。人们还能在车水马龙人来熙攘的升州路两旁寻觅到三三两两的老民居老店肆,从中捕捉着些许古城的风情。最近评事街,仓巷两大地块依然在大拆,报刊已经披露是准备大建中式别墅,在不久的将来南京有幸又会得到一大批假古董。

汉西门.石城门

石城门是现有南京古城门仅有保存下来的四座原版城门之一,它在洪武初年建成,是在南唐大西门的基础上而改建,城门建好后因能遥望到石头城遂定名为石城门,民间一直称其为汉西门,旱西门,该门原来的格局有两座内瓮城,三道城门皆为拱券砌筑,城楼屡建屡毁,最后一次被毁是在民国年间,城外有跨秦淮河的石城桥,

城内有连接城门的石鼓路,石鼓路原是南京城西出城外最主要的东西向主干道,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修筑的汉中路遂取而代之。现政府部门已经将其主体及所属的瓮城修葺一新做为市民广场供人观赏休憩,可惜已经失去了一道城门,由城门向南到水西门,往北直到清凉门的两段城墙包括民国初年开筑的汉中门都已经拆毁,石城门身陷闹市区被周围的高楼大厦及立交桥包围其中,俨然就像是一座孤寂的城堡,不明就里的外地游人怎么都不敢将它和古城墙联系在一块。

汉中门

在汉西门的北测紧挨者车水马龙的汉中路路口原来有一民国时期开筑的汉中门,汉中路是《首都建设计划》当中最为重要的城市东西向主干道,1931年道路建好后将汉西门北测的城墙破一豁口西出城外,民国22年5月5日(1933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函战字第1911号中称:新民,武定,汉中“该三处添建新门,原系市府计划,拆毁已久,延未修筑,对于防务自极甚虑,该市府急切无款兴修,亦属实情”。补建城门是因“汉中门正对江心洲之夹江口,该处有启易登陆之顾虑”。从此公函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有计划开筑新民门,武定门,汉中门,只是资金不足拆毁城墙已久不能建设,军事委员会从战略角度考虑急促政府将以上三门加紧修筑。1934年汉中门建成,城门形状一改明代城门拱券式样为钢筋混凝土过梁式,(另开的新民门,武定门皆为此样式,现只有新民门保留下来,)此种式样颇为简单,不知当初建设者是出于省钱省时的考虑还是从战备的需要出发,结构坚实而美感不足,更没有古朴之气,小时候从门下走过总感觉进了某大型厂矿企业的大门,1976年汉中路改造,汉中门被拆除,这是南京城墙最后一座被拆除的城门。

清江门.清凉门

清凉门曾名清江门,位于城西,汉西门之北,清凉门的主城门结构尚存,是南京明代13座古城门幸存下来的四座原版城门之一,

城门顶部的城楼已毁,清凉门原有内瓮城一座,呈半圆形,是有数据记载的南京最小的瓮城,据1999年出版的《鼓楼区文物志》当中文物工作者韩品峥,季士家等回忆“直径约40米,东高西低,倾斜度在25度左右,瓮城们紧贴城墙内壁,座北向南开”,内瓮城在文革后期被拆除。沿清凉门外测向北百余米就是着名的石头城,石头城是南京城最早的历史遗存也是南京城墙的根基和肇端,公元212年孙权在此建石头城开创了他的霸业,然而东吴的王气随着王浚的楼船而黯然,可是由此开创的金陵城池却永载史册,六朝时期石头城是南京西部的制高点,临江耸峙,有“天生城壁”之说,江水直拍山岩,年长日久,冲刷得绛红色的山崖鬼怪嶙峋,其中一块山岩好似被山体挤出了一张变形的鬼脸,石头城也因此被俗称为“鬼脸城”。今天看见的石头城是朱元璋在前人的基础上依山筑城的结果,从裸露的岩石和斑驳的城砖上似乎看见了南京城头上历史的风云变幻。在鬼脸城的前面有一水塘,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鬼脸倒映在水里霎是有趣,这一景观被历史上南京的金陵四十八景称作“鬼脸照镜”。

清凉门到鬼脸城一带旧时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更有坟茔憧憧,解放后南京外来人口急剧上升,以至城墙外测及秦淮河两岸等多是河南,安徽等省逃难来宁人员的聚居地,曾经是南京有名的贫民窟地区,现经整治,清除淤积,障碍,乱差等现象,显现清丽风华之大气象,成为南京旧城改造及秦淮河风光带整治最为成功的地方,据说联合国授予南京“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就是根据这段风光带的整治做为南京人居环境美好的实体样板所做的肯定。清凉门大桥是在2000年为解决河西地区开发而兴建的,当初桥面的设计高度没有城墙高,就在城墙的上部开了一个宽40米,深6米的大豁口,再在墙体的内外两侧各建了一座桥墩,使沉重的桥梁直接落在桥墩上,不至于对古城墙造成巨大的伤害和震动,这看起来是明智之举,可细想无异于杀鸡取卵,为了建一座现代化桥梁你不惜破坏古老的文物将仅存的一段美好的古城墙割裂从而破坏了整体的美观,不知当初的文物部门是干什么吃的,竟能同意此等低能的设计方案,何不让设计者抬高桥面6米,只不过提高了一些建桥成本而已,不至于去破损古老的文物,孰轻孰重?有点文物保护意识的人都能分辨出来,我们南京的有关部门近年来还在干类似的蠢事呢。

草场门

出鬼脸城公园北大门就是一条南北纵向的石头城路一直向北抵达模范西路,这条大路就是完全在被拆毁的城墙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其中在与北京西路相交的地段原来有一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筑的草场门,因其城内有大片的草场所以故名为草场门,草场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深约20米,宽约6米草场门早在1954年就被拆

除,是南京最早被拆除的城门,在拆除以前城门被封堵多年,周围也属荒凉地界,建国初期,物资匮乏,南京有家建筑公司为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全体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由于工程进度快,出现了砖块短缺供应不上的局面,有人突发奇想,盯上了草场门附近的城砖,何不拆城取砖以解燃眉之急,一块城砖可以低上七八块小青砖啊,,一段城墙就可以盖好多楼房啊,于是报告打上去的充分理由就是“变废为宝”,“古为今用”,又例举了其它城市拆城的先例,领导们想了很久终于同意了这一“善举”,南京城墙的灭顶之灾由此开始。其实早在民国初年就有了拆城行动,民国3年(1914年)齐耀琳任江苏巡按使,为“旗民生计局筹办之备”大规模拆除清八旗驻防城以及明皇城残垣,“以工代赈”变卖大量的城砖做为建材,南京现存的许多着名建筑,诸如民国元年(1912年)由英国人柏耐登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扬子江饭店(今下关区公安分局),民国2年建造的南京大学桃园北楼及礼堂,民国14年在鼓楼南坡建造马林医院病房(今鼓楼医院)等等,被拆卸的城砖除用于南京本地的建设外,还有部分运往外端口,比如参议院参政张謇(南通人)通过与江苏巡按使齐耀琳的关系,将部分拆卸城砖运往南通。

今天的草场门实际就是一个地名,北京西路的尽头有着名的南京

艺术学院和江苏教育学院等,过草场门大桥就是河西着名的现代化小区龙江新寓,此处已经被现代化重重包围,没有一丝半点古城墙的遗迹可巡了。

马鞍门 定淮门

由草场门沿石头城路继续向北在模范西路的路口就是定淮门的地界,定淮门是明初最早的十三座城门之一,建于洪武初年,因靠近城内的马鞍山,定名为马鞍门,洪武七年改为定淮门,是因为城门外濒临秦淮河,有稳定之意,故名“定淮”,可是在明清的长时间里民间百姓俗称它为“淮远门”,可能是因为此门远离闹市,荒僻而幽远。可能也正是这定淮门荒僻而幽远的原因,加上其门本身也非特色之处,历史文献的记载少之又少,就连它存世期间的照片笔者也没有发现一张,更不要说它是被最早拆除的城门,现在更不可能有它的影子了,现在沿定淮门城墙向北有一百米的距离有一城墙的断头,此处做为一个停车场和一大型小区的进出口,由东向西过秦淮河建起了一座通衢大桥是城北沟通河西的最重要的通道,一改以往荒僻幽远的处境已身处闹市之中,人们在此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可能很少有人关注这段城墙的新替历程。定淮门内的马鞍山上明代建有一座古林寺,号称“中兴戒律第一祖庭”,与城内的香林寺,毗庐寺合称“金陵三大刹”,可惜在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遗址就是今天的古林公园。

仪凤门.兴中门

仪凤门位于城北狮子山与绣球公园之间,坐东向西,建于洪武初年(1384年),建有城楼城门拱券8米,跨度6米,上面建有城楼,明成化年间(1465年)由于人迹罕至被堵塞,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梁化凤重开仪凤门,民国十七年(1928年)夏,国民政府下令将仪凤门改为兴中门,意味振兴中华之意,门额题匾由国民政

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题写,此门是所有城门距离长江最近的一座,据此可以远眺江上白帆点点,犹如浏览一副美妙的长卷,现在也就只能凭空怀古,想若非非了。1971年此门被彻底拆除,2005年重新改建为三门拱的新一代城门并恢复了仪凤门的老名字,由于是南京最早修复的一座城门,做工还算精细,再加上城楼雕梁化凤,整体处在山水之间,样子相比较后来的几座新城门更像是古代城门,已经被南京市民们所接受。

钟阜门

最初修建城门的时候叫东门,洪武十年将东门改名为钟阜门,因为它遥对钟山(钟山亦称钟阜)而得此名,此门地处卢龙山东南麓,坐西向东,几乎和仪凤门相对,也是两座距离最近的城门,不过此门也和仪凤门的命运相同被堵塞了很长时间,历史文献里也鲜有照片留存,再说它是南京被拆除最早的城门之一,所以在南京市民的印象里也就没什么记忆了,现在的钟阜门周边全然没有一点城墙的影子连一块城砖也找不到,跨护城河的一座大桥只是连接城北主干道建宁路的一段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如果问十个南京人钟阜门在哪里?十有八九不知道,如果问附近的盐仓桥在哪里?那都知道,因为盐仓桥比钟阜门名气大多了。

金川门

金川门位于钟阜门南,坐南向北,横跨金川河,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金川门旁当初建有水关一座用于疏通城内外的金川河,是南京少有的几座带水关的城门之一,结构比较繁复,号称“北水关”,由此可以使南京城内的船只来往于长江之间,1907年修筑的“宁省铁路”小火车由此出城至江边的终点站,这样一座水陆两用城门连同小火车在1957年被毁于一旦。

燕王朱棣于建文四年(1402年)率“靖难之师”渡口南下经龙潭进攻南京,由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谷庶人和李紧隆等接应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军队进入城内,使燕王很快的顺利登基做了皇帝,南京城历史上本来应该发生的第一场攻城之战却没能打的起来。

新民门

在钟阜门和金川门之间,民国年间出于城北交通和战备的需又增筑城门一座“新民门”,该门具有浓郁的民国特色,设计为钢筋混凝土过梁式,和汉中门,武定门是为同期建设起来的三座样式一致的城门,这是唯一保留至今的一座该样式的城门,两边已经没有城墙的影子了,只有被众多的住宅楼商铺所包围,虽然看起来和传统的拱券式城门不相称,时至今日也算是文物了,就是经常在此出入的人们很难和老城门联想起来。

Ⅳ 重庆十七座古城门之一,迎接圣旨的地方,为何照片也没留下一张

重庆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没有成为过封建王朝的国都,但是它也是比较出名的历史古城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现如今的人们只知道重庆是中国的一座网红城市,却不知道如今作为重庆热门旅游景点的朝天门,是重庆之前的17座古城门之一。

而朝天门老城门这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迹,因为在交通上非常重要,成为了第一个被拆毁的重庆老城门。现代的人们想要见到重庆老城门的样子,已经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截止到被拆除的时候,朝天门的城楼都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拥有550多年历史的朝天门老城门,就这样一夜之间消失了,可悲可泣。

Ⅳ 过去石家庄老城门在什么地方

我没有去过石家庄,所以你最好问一下石家庄的老人,才能够知道老苍茫在什么地方

Ⅵ 北京历代有哪几个城门

北京历代共有城门32个,分别为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龙脉口四门,宫城四门,现代城门等。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具体如下: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龙脉口四门:大清门、端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宫城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6)老城门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北京近代城门有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以及水关门。

近代城门的建造要迟于其他城门,历史相对较短,多为民国及民国以后建造。主要的现代城门有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以及水关门。

和平门

位于内城南城墙,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它建于1926年,并非是北京的传统城门,该门无城楼、瓮城之设,而只是在城墙上开的两个拱形券洞,并将该处墙体略增高增厚,用来连通南新华街与北新华街,便利内外城之间的交通。

和平门初名“新华门”,1927年改名“和平门”,以区别于中南海新华门。张作霖时期此门曾改名为兴华门,后改回。门洞高13米,宽10米,各装两扇铁门。1958年将门洞拆除,改为豁口。

建国门

不属于老北京城中的内九外七中的老城门,而是在民国时期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后,为了出入方便,将位于东边老城墙扒开的缺口取名叫启明门。1945年抗战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改启明门为建国门,名字一直到1949年中共建政延续至今。

复兴门

不属于老北京城中的内九外七中的老城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之后,为了东西方向运输便利,将位于城市西边老城墙扒开的口子,当时取名为长安门意为长治久安,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管北平后将长安门改为复兴门,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沿用至今。

水关门

是清末(1905)将正阳门东水关盖板后扩建成“门”,为便利东交民巷“使馆界”人员进出之用。照片为水关门建成不久,自南向北拍摄的南侧面。经历“庚子之变”后,担心因“事件”再次成为“困兽”,“使馆界”的御河出水孔道——正阳门东水关被改造成了“门”,便于出入登临赴天津的火车。

Ⅶ 北京的老城门有几个

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啊
内城四个 外城七个 皇城四个
其中的"内九",指的是东边儿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儿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儿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外七"是指明世宗为加强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外城城门。与最北边和内城的"前三门"平行的是东便门和西便门,东西两边儿分别是广渠门和广安门,南边则是左安门、右安门和直通正阳门的永定门。皇城四门:东有东安门(现东华门),南有天安门,西有西安门,北有地安门

Ⅷ 武汉有哪九个城门

武汉老城门的历史印痕

武昌九个古城门现在还看得到的只有起义门一座了,系为纪念武昌首义70周年而重建

1926年10月,武昌古城垣“拆除令”下达;80年过去,老城门只留文字符号

在历史上,我国多数城市是由官府设立的政治中心而形成的,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墙(以及城门),便成了那些历史悠久的中国城市的主要标志。那么,曾经声名远扬的武汉老城墙,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武汉老城门又是如何淡出人们的视线?

武昌城曾为南方重要城垣

中国的许多城市是沿江河湖海而兴建的,城墙还担负着一种特殊的功能———防洪。武汉三镇,鼎足而立,夹峙长江、汉江,最容易受到两江洪水的威胁,三镇城墙修筑的时代不同,但均有防洪作用。武昌城西北临江一带,城门特别少,就是出于防洪上的考虑。

翻阅历史典籍,武昌城——这座武汉三镇中建城历史最为悠久、历经1700多年沧桑的古城,其往事跃然纸上。

武昌有城,是从三国时期的公元223年开始的。那一年,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筑夏口城,“依山傍江,凭墉藉险”,实为一座形势险要的军事堡垒,方圆仅二三里。

南朝时,宋孝武帝于454年在夏口城立郢州,故武昌在那时又称郢城。梁武帝时,梁将曹景宗在紫金山与小龟山北筑石城为军事堡垒,北临沙湖、余家湖,南距郢城约二里。此后,隋文帝于589年废江夏郡置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州、县治所均设城内,故古时武昌又有鄂州、江夏县之称。后来,唐节度使牛僧儒驻鄂州,改建鄂州城,不仅城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以陶甓围城,武昌有砖城自此始。

武昌城基本定型于明朝。1371年,朱元璋的大将、江夏侯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将城区扩大到黄鹄山(今蛇山)南,城周约20里,墙体为陶砖砌就,墙高2至3丈不等,环城挖护城河一道,水深1丈多,辟有9个城门:东有大东门,东南有新南门,南有保安门、望泽门,西南有竹唉门,西有平湖门,西北有汉阳门,北有草端口门,东北则有小东门。1535年,都御史顾磷改大东门为宾阳门,改新南门为中和门(辛亥革命后改为起义门),改望泽门为望山门,改竹唉门为文昌门,改草端口门为武胜门,改小东门为忠孝门。清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又在中和门和宾阳门之间增辟一门,称通湘门。

这些城门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呢?年过七旬的“老武汉”、武汉文史界知名人士张诚杰教授,谈起来如数家珍。

1920年代初,一名上海籍摄影家在武汉采风期间,拍下的当时武汉一座城门的照片。门洞上方文字是:行人靠左,车辆慢行,不要拥挤,不要滞留。(资料图片)

东北部的忠孝门,在如今小东门;宾阳门在古城正东,位于今大东门立交桥处;东南部的起义门位于今首义路;保安门在古城正南,今保安街附近;望山门也在古城南面,今解放路南端,武昌造船厂东门附近。文昌门位于古城西南,今武昌造船厂北门附近;平湖门是古城西门,今平湖门水厂附近;汉阳门在古城西北,现武昌曾家巷附近;武胜门是古城北门,在今积玉桥得胜桥街口;通湘门,设车站于门外,以通湖南,故址在今紫阳路东端,靠近武昌火车站。

明代的武昌城,里巷阡陌,衙署丛集,府学、贡院、文庙等文化建筑遍布,文人学士荟萃,俨然是一座政治中心,为当时南方的重要城垣。

汉阳城屡次毁于战火水灾

汉阳是一个真正的古名,它使用了1400年。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因当时的汉津古城位于汉水之北,按我国自古以来地名的命名原则“山南水北为阳”,遂改名“汉阳”,沿用至今。

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对武汉的行政建制在隋朝的基础上稍稍作了一些改变:原江夏郡改为鄂州,州治设在江夏县(今武汉市武昌区),下辖5个县;在长江以北设置沔州,下辖汉阳、汉川两个县,沔州州治设在汉阳县(今武汉市汉阳区),并将汉阳县以及沔州的行政机构都一起从蔡甸的临嶂山下迁到龟山南麓的凤凰山(又称凤栖山)下。

与此同时,唐朝地方官员开始筹建汉阳城。其城址位置东临长江,北倚凤凰山,南接鹦鹉洲,西濒汉水。汉阳城周长为1072丈(约3.6公里),建有8座城门,东为迎春门,南为沙洲门,西为孝感门,北为汉广门,东南为朝天门,西南为汉南门,西北为下汊门,东北为庆贺门。这一城建格局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汉阳以显正街为东西轴线,其东端人们习惯称东门、古楼东,两厢则称为南城、北城。

北宋时(1122年),江河大水泛滥,汉阳城毁于水患。直到元末明初,汉阳因此一直没有城廓。

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楚地后,汉阳知府程瑞重修汉阳城,其地理位置仍取“东南临大江、西北跨凤栖”之势。明嘉靖三年,汉阳城周长约2.5公里,设城门4座,按东西南北分别为朝宗、凤山、南纪、朝元。城内正街小巷纵横交错,城外与陆路水路相连,交通便利,为明代汉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后,汉阳城两度毁于战火。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先后进驻武昌、汉阳,汉阳城被毁。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曲圣凝、守备董朝禄分别对汉阳进行了维修,将原城墙增高了数尺,并重建了南城和西城的城楼。咸丰年间,武汉三镇又成为太平军与清军殊死搏斗的战场,太平军曾四克汉阳,此时不仅汉阳城被毁,就连西城外不远的归元寺,大雄宝殿、罗汉堂等建筑亦毁之殆尽。

清光绪六年,汉阳城重建,其城围计2公里多。在城的东南西设朝宗、南纪、凤山门,北面则凭借了凤凰山这一天然屏障,山外一侧有一座宋代兴建的着名寺庙——兴国寺。从凤山门到朝宗门,当中一道通衢为正街,这就是今日的显正街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汉阳知府严舫、知县林瑞枝主持再修汉阳城,并且将东谯楼改为汉江楼,准许百姓登楼眺望长江。

汉阳城最后的规制为周长不到3公里,城门有三座,即东边的朝宗门、南边的南纪门、西边的凤山门。三座城门各建一谯楼,东南临江,有水闸,北倚凤凰山。汉口城设堡挡太平军

武汉三镇,最繁华的城区在汉口,最有现代化气息的建筑也多半在汉口。然而,在历史上,今日汉口却是汉阳的属地。即使是在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汉阳两地以河为界后,汉口也一直属汉阳管辖,直到1889年,清政府在汉口设立夏口厅,汉口才与汉阳分治。

“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楼外楼。”这句民谚恰当地表述了汉口的历史。比起上千年历史的武昌、汉阳,只有500多年历史的汉口算是后起之秀了。

汉口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时,当时还是与武昌隔江相望、与汉阳连为一体的荒洲。明朝崇祯年间,为防止后湖水泛滥,上起硚口,下至一元路,挖土修建了一条堤防。挖土筑堤,堤后便形成了一个深沟,被起名为玉带河。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驰骋江汉之间,清兵十分恐惧,于是就堤基构筑汉口堡。工程在今中山大道一线上展开,堡外挖一条壕沟,开辟包括玉带门、居仁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在内的7个堡门。

1905年,汉口动工修建东起汉口堤角、西至舵落口的张公堤。自建成之后,后湖十几万亩低洼地上升为陆地,这样导致汉口城堡失去了防水功能。而后来,玉带河渐渐淤塞,清末遂拆除汉口堡改建大马路,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道。今日汉口的雏形就逐渐形成了。

武昌、汉阳古城拆除始末

拆除武昌古城垣的动议,最初起源于粤汉铁路的兴建。1890年,清政府决定建设粤汉铁路,拆除影响铁路建设的武昌古城垣的提议随之而来。后粤汉铁路建设因资金问题搁置,拆除动议也就不了了之。

1919年,湖北省议员陈士英等62名绅士再次联名上书,倡议拆除武昌古城垣,通过拆城修路将城内城外连成一片,从而发展武昌经济,解决当时经济之困。他们提出了城垣存在的五个“弊端”:阻碍交通;检查繁琐,人民出行不便;内外隔阂,有碍治安;空气闭塞,容易发生瘟疫;影响城中商业。不过,由于拆城工程浩大,加之民国之初局势极为动荡,多数议员不赞同陈士英等人的议论,有的议员则尖酸地回应说:“不拆城放屁都不易散去,会闭死人的。”议论纷纷之下,当局反复研究未果,使拆城之议搁置下来。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长沙、岳阳、贺胜桥先后被攻克,势如破竹,兵抵武昌城下。然而,军阀吴佩孚依靠坚固无比的武昌城墙顽抗,北伐军死伤无数而未获成功,只得改变攻城计划,采取迂回战术,先后攻克汉阳和汉口后,于9月16日攻克鄂豫边界的武胜关,使武昌变成一座孤城。吴佩孚军大部撤至河南信阳。在长期的封锁下,武昌守军弹尽粮绝,终于投降。北伐军在历经40多天的浴血奋战后,在10月10日入城。

在胜利后的一次会议上,亲睹攻城艰难的郭沫若等,再次提出拆除武昌城垣这一“封建堡垒”的议案。并获得很多人支持。一批湖北籍人士虽不赞同,但围城之痛记忆犹新,也不好多说什么。

在武昌平湖门至花堤街的200多米景观墙上,9幅油画的内容就是清代武昌各地段的9座城门,给这里平添几分古朴、悠远。图为当时湖北美术学院教师在墙上潜心作画。

1926年10月,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作出了拆除武昌城垣的决定,任命万声扬为拆城委员会主任,并设置武昌城拆城办事处,整个拆城工程由政府招商承拆。但当政府官员到城垣各段实地勘察时,一些辛亥老人纷纷建言力保重要遗迹。当巡查到起义门时,张难先等人激动地说:“动这座城门就是为北洋军阀张目,痛恨辛亥革命!”随行人员尴尬不已。巡视到奥略楼时,石瑛等人表示:此为元代遗址,决不能拆!张、石二人德高望重,政府部门也不敢硬顶,于是这两处终于被保留下来。

拆城进展随着时局的变化时断时续,直到1929年,武昌城垣被全部拆毁,护城河也被填平。所拆的城基除主道留作修建马路外,其他地方都被当时的士绅阶层购买建宅。城砖则被百姓取走。武昌城自此仅余城门名字供后人凭吊。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1928年,因大规模改建武汉,汉阳古城垣大部分也被拆除,余下西门及两侧一段城墙也在1950年被拆,如今东门、西门、南门仅作为地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仅留地名延续文化血脉

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古城拆除后,地名担当了延续文化血脉的使命。

在武昌,清末洋务运动中大兴土木、建厂修路,使城市地貌发生较大变化。而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变化就更大了,所以新地名产生的节奏也不断加快。不过,细看武昌地图,武昌古城仍依稀“存留”,如今日武昌中山路基本上是沿着武昌古城的墙基走向拓建而成的,至今仍留有小东门、大东门、汉阳门、起义门、平湖门、保安街、巡司河、新桥等与古城有关的地名。如今当我们漫步在这条宽阔的马路上,看到两旁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深感时代步伐前进之快。

汉阳城自1928年拆毁后,1931年特大洪水袭击武汉,汉阳城区水淹1米以上,但曾贯通汉阳城墙东西的显正街,仍为商贾要道。与显正街垂直的东门正街(今拦江路)、西门正街(今鹦鹉大道),则成为汉阳商贸繁华的地区。

尽管如此,古城垣的拆除,至今仍令无数“老武汉”惋惜。

张诚杰教授说,城墙的范围是固定的,城市却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二者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城墙确实延缓了城市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是多开城门,就是拆除城墙,为城市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必然趋势,无法阻挡。但盲目地乱拆除,破坏了文物古迹,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城墙是劳动人民建造的,表现了极高的建筑艺术,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有些已存在了数百年,甚至千余年,代表了各个时代的建筑工程水平,可以为发展旅游和研究工程技术服务。

保存了有价值的城墙,势必影响城市的发展,那就只有多开城门,向郊区发展,或干脆在它的近旁开辟新市区,以解决城市发展和保护城墙的矛盾。西安就是这样做的,既保存了历史名城,又开辟了新的市区,使古城与新市区协调发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一砖一瓦,一寺一院,一街一巷,一歌一咏,一诗一画,这些历经历史风雨淘洗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栖息着我们民族历史的灵魂,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气质,是我们民族得以血脉绵延、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更是我们走向未来、实现振兴的‘软实力’。”张诚杰教授说。

Ⅸ 9个内老城门是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

9个内老城门是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是用来出兵打仗的,意思是希望每次都打胜仗;安定门是用来收兵的,意思是打完胜仗就安定了;东直门是运木材的;朝阳门的门上画着一颗麦穗,用来运粮食的,因为从南方运来的粮食都要通过通惠河从这里进入京城;崇文门是用来运酒的;正阳门是皇帝走的,就连皇后也只有在出嫁时走那一次;宣武门是走囚车的,门上还写着“后悔迟”三个大字;阜成门用来运煤,门上还画着一支梅花;西直门是用来运水的,它运的是玉泉山的水。

复兴门 建国门是后来加的 不算老城门

天安们、地安们、东安门和西安门是皇城门

7个外城门是永定们、左安门、右安门、广安门、广渠门、东便门和西便门

Ⅹ 杭州十大城门是哪十座

1、古武林门

古武林门,位于杭州旧城的西北,又称北关门。历朝历代,这是一座可用得“价值”二武林门外一路,历朝历代都是黄土铺地,清水遍洒。为啥?因为“朝廷恩泽自北而来”,由此入的杭城。

明《客越志略》说:西大街上“悉是冬青树”,有如拱门,“人从树里行,不见赤日”。沿街的房子,瓦是绿的,门是黑的,门外还有短扉。

2、古艮山门

古艮山门,位于杭州旧城的正北偏东。宋元以来,此门虽非兵家必争,却为丝绸业集中之地。以此为雏,杭州的工业,后来大都出于此地。

“唱唱唱,洋机响,洋机开了五百张;角子铜板不算账,大洋钞票来进账。” 艮山门外丝篮儿,说的是丝绸制作中炼、染两道工序后的漂洗,挽竹篮去河港的女人。

3、古凤山门

古凤山门,一个平常的地名,凝结着的,是杭州历史的精气。不说凤山门,不说与它相联的山水街巷,也可以说是没有道出杭州文化的主脉。如今的凤山门,仍然披着一层薄纱,就像秋雨将尽的晓岚,明一阵,雾一阵。偶尔也能让人看见,有比其他九座城门更真切的历史。

宋高宗赵构没来杭州之前,现在的凤山门外,是州治,也就是市政府。再早,这州治是吴越钱王的都城,现在的凤山门方位,就是都城的北门,称“双门”。

4、古清泰门

古清泰门,清平、安泰,这是城门的原意;沪上的开端口、铁路的兴建、帝制的没落,这是中国的近代。清泰门,它所拥有的细节,更多的属于近代,这是中国从不变到万变的开端。就像以这个城门命名的立交桥,多多少少的巨变,从此开始。

5、古望江门

古望江门,是杭城古代东南部的城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名叫新门。古城河两边的公园;望江门外的老街;太平时世的民殷;夕阳下,与三五老人坐在一起,尘埃不起,康乐安定。于是,对古城门的凭吊,油然而生。

6、古候潮门

古候潮门,旧杭城东南的第一座城门,它所昭示的,正是一个在潮水中“老”去的杭州。白居易说:“杭州老去被潮催”,这一“老”,是“大”,是“久远”,是城市的厚蕴,也有前人多少的沉浮。

7、古清波门

古清波门,在如今的铁冶路口。城门地形,在杭城十大城门中唯一尚可清晰辨认。吴越钱王时,此地只是水门一座,东通流福沟。时称“涵水门”,也称“暗门”。北宋,清波门建成,时人仍然以“暗门”相称。

8、古涌金门

古涌金门,位于旧杭城正西。即从南往北数过来,第二座城门。说门,并非一门。不是朝朝暮暮在无数细节上与人休戚相关,几草、几水、几墙、几门,总嫌寡情乏灵。

杭城十大城门,九座城门都有重城(城门外的护城,呈四方形),而涌金城门独无。这也是它依附了西湖作为外势,可御可守。

9、古钱塘门

古钱塘门,一个与杭城渊源相继的名字;一截与佛事盛行相接的记忆;一段与民族崛起相关的往事。钱塘门位于旧城的西面,从南往北数,第三座城门。

10、古庆春门

古庆春门,与所有的城门一样,庆春门所表达的并不是以往的文字和城市的踪迹,以及如今在大街一侧的古人铜像所占有的全部信息。只是一个有关“春”和“春”过后的其他日子,生出的喜、怒、哀、怨。过去的,总也有留下了的,有形的和无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