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昆曲诞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那是在宋元时期,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为“南曲”,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并以浙江温州、永嘉为中心。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准,特别是以江浙一带语音为主,有平、上、去、入四声。
南曲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等伴奏。南曲是相对于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和北方民间曲调,并吸收了兄弟民族音乐综合发展而成的北曲而言的。
元末明初时期,着名戏曲家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并吸收了滚白念唱的浙江余姚腔腔调进行演唱。因为这种新创腔调的源头在昆山一带,因此称为“昆山腔”。
昆山腔在当时是与流行于浙江余姚的余姚腔、浙江海盐的海盐腔、江西弋阳的弋阳腔并称的明代南戏四大声腔。
但是,后来海盐腔逐渐衰微了,昆山腔却越来流行。所以,以前只要说到唱南调,都是指海盐腔,但海盐腔不流行了,就专指昆山腔了。
开发出昆曲所蕴涵的艺术潜力,使之成为一种重要演唱形式的人是民间音乐家魏良辅。魏良辅原籍江西豫章,他以演唱民间曲调为职业,有着较高的文学词曲修养。他不仅嗓音优美,而且精通音律,酷爱唱曲艺术。
魏良辅在熟谙南北曲的基础上,他在1522年至1566年间来到经济发达、市镇繁华、歌舞场众多、南戏演出频繁的江苏太仓南码头,长期苦心钻研流传于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唱腔。
魏良辅不满足于南戏原有的声腔,他联合了苏州洞箫名手张梅谷、昆山着名笛师谢林泉,在南曲专家贯云石和北曲戏剧家张野塘等人帮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老昆山腔的传统戏曲唱法进行加工整理,把南北曲融为一体,一改以往那种腔调平直又欠意趣韵味的呆板唱腔,创造了一种格调新颖、委婉舒畅的崭新唱腔。
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细腻得宛如苏州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因此,当时人们称之为“水磨腔”,又称“昆剧”或“昆曲”。
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大胆改革,他在原来单调的弦索、彭板伴奏中,加入了笛、箫、笙和琵琶等乐器,极大丰富了音色,使昆曲音乐更加瑰丽多彩,更富感染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从此,昆曲迅速流传开来,并被士大夫带入了京城,成为了宫中大戏,不但赢得了官腔的美称,还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盛势,成为了压倒其他戏曲声腔的剧种。
魏良辅因此名振曲坛,被誉为“立昆之宗”、“昆曲鼻祖”,艺坛尊他为“国工”和“圣曲”。魏良辅在晚年,潜心将多年积累的心得札记整理成文,称为《南词引正》,又名《曲律》,逐条简要阐述昆曲在字、腔、板、眼等各方面的练唱技术,以及南北曲唱法的区别,成为论述昆曲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着作。
魏良辅改革的成功给昆曲带来了巨大声誉,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一批民间音乐家纷纷向魏良辅学习昆曲的演唱技法,使得这一优美的曲调很快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
B. 昆曲代表作有哪些
昆曲的代表作列举如下:
1、《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明朝汤显祖所作昆曲传统剧目,讲述的是杜丽娘梦想自由恋爱的故事,全剧共五十五出。
2、《桃花扇》,戏曲作家孔尚任的作品,围绕李香君与侯朝宗爱情主线状写了众多人物,呈现一幅驳杂的社会断面,写出了活跃于社会的“真的人”的鲜明性格。
3、《鸣凤记》,为明朝无名氏所作(一说王世贞作),是昆曲传统剧目,从史实中提炼出典型事例,全剧共四十一出。作者从时间跨度长、人物众多、头绪纷繁的史实中,提炼出5个典型事例,组成戏剧冲突,塑造了许多忧国忧民、刚正不阿的忠义之士形象。
4、《义侠记》,明代沈璟作。取材于小说《水浒传》中武松故事,从景阳冈打虎开始,至上梁山受招安结束,并添出武妻贾氏,写她同母亲访寻武松,路遇孙二娘等情节。
5、《长生殿》,由清朝洪升所作昆曲传统剧目,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全剧共五十出。
6、《风筝误》,是清朝戏曲作家李渔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书生韩琦仲、戚友先与詹氏爱娟、淑娟间的恋爱故事,作品以关目新奇而又针线细密着称,它以风筝为姻缘的线索,通过巧合、误会等手法编织情节,引出许多逗人发笑的喜剧效果。
7、《清忠谱》,是戏曲作家李玉晚年的代表作,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着名的昆曲传统剧目,背景为明朝末年东林党反对魏忠贤等阉党残暴统治的斗争。
8、《浣纱记》,由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改编,原名《吴越春秋》,是明代中、晚期作家梁伯龙的代表作,是以吴越战争为题材的大型传奇作品,是第一次以改革后的昆山腔进行舞台演唱的典型之作。
9、《宝剑记》,是公认的昆曲十大代表作之一,剧本取材于中国白话小说名着《水浒传》但有所改动,讲述的是林冲得罪奸党被逼上梁山后又领皇恩归顺的故事,其借宋代故事曲折反映宋代社会政治状况,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10、《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一部南戏,叙写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着,被誉为“传奇之祖”。
1、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2、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N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着名的折子戏,如《游园 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D. 昆曲登上艺术巅峰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清代以后,昆曲仍然保持着持续兴盛的势头。特别是清初,继吴江派之后,苏州地区又出现了一个昆曲作家群,后人称之为“苏州派”。
与以前的剧作家相比,苏州派更加关注现实,力图用自己的创作来挽救时势。虽然苏州派剧作家并没有彻底摆脱官僚绅士阶层的影响,但也给昆曲领域带来了不少新鲜气息。
明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及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艺术上,苏州派超越了昆曲过分重视优美的美学传统,显示出宏大的叙事风格。
苏州派剧作家中以李玉的成就为最大。他充分掌握了昆曲表演的特点,在创作中将舞台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写出了《清忠谱》、《千忠戮》、《一捧雪》和《占花魁》等30多部优秀的昆曲作品,赢得了当时及后世大批观众的喜爱,在清初的昆曲舞台上产生过不小影响。
跨越两个朝代的苏州派剧作家为清初昆曲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1661年至1722年间,苏州派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重要昆曲作品相继问世,标志着新一轮昆曲创作高潮的到来。
在清代初期,有许多人在作品中影射和探索明代灭亡的教训,而洪升的《长生殿》就是这样昆曲剧作的代表作品。《长生殿》取材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长生殿》故事讲述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两人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最后导致了安禄山造反。
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唐玄宗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了。
后来,中唐名将郭子仪带兵击溃了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他日夜思念杨玉环,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还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唐玄宗的行动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让唐玄宗与杨玉环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这部剧本以宫廷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情节跌宕起伏,有几个高潮。苏州音乐家徐麟帮助洪升严格地按照曲律填词,使整个音乐布局与曲辞密切配合,风格各异,与人物场景配合得恰如其分。剧中杨玉环醉酒后,采用《南扑灯蛾》唱曲,宛然一幅贵妃醉酒图,而郭子仪则用北曲演唱得雄浑激昂。
此剧上演后,立刻轰动京城,几乎家家会唱其中的唱段。后来,其中片段被各种戏剧剧种改编。如戏剧名家梅兰芳的京剧《贵妃醉酒》就是改编自《长生殿》。
清初孔尚任的《桃花扇》故事讲述在大明江山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忧国忧民的名士侯方域和色艺双全的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了。就在结婚第一天,阉党余孽阮大铖转经他人送来了巨资,新娘李香君退回了馈赠,双方的冤仇就此结下了。阮大铖诬告侯方域勾结明末大将左良玉,侯方域不得不离开李香君,投奔了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
后来,南明小朝廷建立,阮大铖利用权势逼迫李香君给漕运总督田仰做妾。李香君一心思念远行的丈夫侯方域,当然不肯从命,当着抢婚人的面以头撞地,把斑斑血迹都溅在了侯方域新婚之夜送给她的诗扇上。
目睹此景的侯方域一位友人深受感动,就把扇面上的血迹勾勒成朵朵桃花,成了一面桃花扇。李香君托正直的友人苏昆生带着这把饱含无限情谊的扇子去寻找侯方域。
侯方域一回到南京,就被捕入狱了,李香君也被迫做了宫中的歌妓。直到清军席卷江南,南明小朝廷覆亡,这对夫妻才分别从狱中和宫中逃出。他们后来在栖霞山白云庵不期而遇,感慨万千,各自出家了。
《桃花扇》是一部抒情韵味很浓的昆曲传奇剧,孔尚任自称《桃花扇》是:
不独使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
《桃花扇》反映了南明王朝从建立到亡国的短暂历史过程,描绘出明清易代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孔尚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特别是对矢志报国而无力挽狂澜的史可法寄予了深切同情和大力称颂。
作品着重塑造了李香君、柳敬事和苏昆生等下层人物的形象,满腔热忱地赞扬他们心系国家安危的高尚品质和民族气节。
《桃花扇》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进步的思想倾向和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引起人们强烈的感情共鸣。剧本刚脱稿时,“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时有纸贵之誉”。在北京演出的演员,每天都有演出,观众看后唏嘘而散。可以说它是继《长生殿》后又一部古典昆曲杰作。
E. 请问关于戏曲的舞台背景图案
楼主的问题问的有误。
舞台背景图与剧种、流派无关,中国各地不同的剧院,都有自己特有的舞台背景图,一般来说,经常看戏的观众,只要一看舞台的背景,就知道这是中国的哪一家剧院,背景图与剧院是一一对应的,与剧种、流派无关,不管是什么剧种、什么流派,来某剧院演出,用的都是同一个背景图。
当然新编的大制作大投入的戏除外,这些戏都根据剧情架设了繁多的背景,而且经常一场一换,也就是说一出戏要换几个背景图。
F. 昆曲在哪个朝代最兴盛
明清时期
起源形成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1359)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语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大,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中心。
开发出昆曲所蕴涵的艺术潜力,使之成为一种重要演唱形式的是民间音乐家魏良辅(生卒年不详)。同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民间艺术家相仿,魏良辅的生平记载十分简略。结合当时人着作中的一些材料可以知道,他大约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原籍江西豫章,长期寄居太仓,以演唱民间曲调为职业。这种职业使魏良辅接触到北方和南方的多种曲调,通过比较研究,他对昆山腔曲调平直简单、缺少起伏变化这一状况日渐感到不满,于是和一批艺术上的志同道合者亲密合作,开始了对昆山腔的全面改
明代《南中繁会图》中的昆曲演出场景
这种改革分演唱和伴奏两个方面进行。魏良辅等民间音乐家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方和北方各种曲调的优长之处,同时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整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调,演唱时注意使歌词的音调与曲调相配合,同时延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殊的音乐美感,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昆曲。魏良辅善于演唱,但对乐器并不精通。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河北人张野塘(生卒年不详)的大力帮助。张野塘是个很有才华的民间音乐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协助魏良辅将北方曲调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来,同时对原来北方曲调的伴奏乐器三弦进行改造,将它与箫、笛、拍板、琵琶、锣鼓等乐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之中,使其唱腔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被人称之为“水磨腔”。
昆曲改革的成功给魏良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一批民间音乐家纷纷向魏良辅学习昆曲的演唱技法,使得这一优美的曲调很快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最早用昆曲形式演出的剧作一般认为是昆山人梁辰鱼(约1521―约1594)的《浣纱记》。
据说梁辰鱼曾得到魏良辅的真传,在昆曲演唱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昆山当地极受尊重,周围地区的歌童、歌女争着上门请他指点演唱技巧,甚至还有人不远千里来向他学习。梁辰鱼同一些民间乐师合作,对魏良辅改革后的昆曲作了进一步加工,创作出《浣纱记》剧本并用昆曲形式在舞台上演出。
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和梁辰鱼的艺术实践,昆曲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快传播到江苏、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这些地域主要的戏剧形式。
发展兴盛
在昆曲初步形成的过程中,民间艺术家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昆曲获得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后,开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时许多一流的作家、学者参加进来,用精美的诗句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撰写了大量剧本。就在梁辰鱼创作《浣纱记》的同一时期,明代戏剧领域还诞生了另外两部影响同样巨大的作品,那就是李开先(1502―1568)的《宝剑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它们本来并不是为昆曲演出而创作的,后来改用昆曲演唱并成为昆曲重要的保留剧目。
《浣纱记》《宝剑记》《鸣凤记》等剧作主要围绕政治主题展开,而在此前后的另一些剧作,如徐霖(1462―1538)的《绣襦记》、高濂(生卒年不详)的《玉簪记》等,
则主要围绕爱情主题展开。从此以后,政治和爱情成为昆曲剧作的两大主题,两者有时各自独立,有时又紧密结合在一起。
大约到了明代末期的万历年间,另一位昆曲发展史上伟大剧作家――汤显祖(1550―1616)诞生了。他比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1564―1616)大15岁,两人在同一年去世。汤显祖的《牡丹亭》大胆地将闺门少女的爱情幻梦搬上舞台,一经演出,立即引起巨大的轰动。当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在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剧场赢得阵阵欢笑的时候,在中国富绅的家庭表演场地或民间的露天剧场里,《牡丹亭》中那个神秘而绮丽的梦境也正弄得人们如醉如痴。《牡丹亭》突破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情与理的冲突,试图去追寻一种“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理想爱情观。
明代还有一位昆曲剧作家与汤显祖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他名叫沈璟(1553―1610),是江苏吴江人。沈璟显然不像汤显祖那样激烈,他思想较为正统和保守,对于现行的社会体制采取充分肯定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他的昆曲剧作中体现得极为明显。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沈璟的昆曲创作注重戏剧自身的艺术特性,为当时及后世的剧作家提供了适合舞台演出的规范性样本,自有其不容抹杀的积极意义。沈璟的《义侠记》取材于《水浒传》武松的故事。它客观反映了奸人横行、司法紊乱、官府贪赃枉法的社会现实,认为这些都是伦理道德败坏的具体表现,而武松与流氓恶霸斗争到底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正义行为。剧作的结尾表明,只有自觉维护以皇帝为中心的正常社会秩序,才能恢复被少数人破坏了的道德标准。沈璟以自己的艺术主张带动和影响了同地区的一批剧作家,在昆曲创作领域形成吴江派作家群。
汤显祖这样的戏剧大师和《牡丹亭》等杰作的出现,吴江派这样颇具实力的剧作家群体的形成,标志着昆曲创作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在汤显祖、沈璟等的带动下,明代昆曲创作日新月异,硕果累累,先后产生了一大批着名剧作。连元代的一些剧作也被吸收改造为昆曲剧本,用昆曲形式演出了。
伴随着剧作的层出,是昆曲演出的异常兴盛。昆曲演出最集中的地区是江苏、安徽、浙江一带。为满足社会的需要,万历年间,这些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演出昆曲的民间职业戏班,其中以苏州的瑞霞班、吴徽州班,南京的郝可成班、陈养行班,常熟的虞山班,上海的曹成班等最为有名。天启、崇祯年间,民间昆曲戏班的数量迅猛增加,仅南京一地,昆曲戏班就达几十个之多。
与民间戏班相比,由文人和绅士阶层私人家庭组织建立的昆曲戏班数量更为庞大,演出也更为频繁。由于得到作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和充分的经济保障,家庭昆曲戏班的演出一般比较精美,总体水平也往往超过民间戏班。
除了民间昆曲戏班和家庭昆曲戏班的演出外,业余演员的登台表演也是明代昆曲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业余演员中有作家、学者,有经济较为宽裕的平民,有民间乐师,有自由职业者,还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妓女。
明代晚期,昆曲演出进入宫廷,成为供皇帝娱乐的新形式。与此同时,昆曲突破区域限制,在北方也得到广泛的传播,真正彻底地为全社会所共同接受。这一阶段,明代昆曲领域名家辈出,体现出一种整体的实力。无论是戏剧作家、学者还是民间昆曲艺术家都勤于思索,勇于实践,凭着自己的能力与才华将昆曲不断引向更高的层次。
进入清代以后,昆曲仍然保持着持续兴盛的势头。明末清初,继吴江派之后,苏州地区又出现了一个昆曲作家群,后人称之为苏州派。与前辈剧作家相比,他们更加关注现实,力图用自己的创作来挽救时势,矫正人性的偏差。虽然苏州派剧作家并没有彻底摆脱官僚绅士阶层的影响,但也给昆曲领域带来了不少新鲜的气息,明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图景及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艺术上,他们超越了昆曲过分重视优美的美学传统,显示出宏大的叙事风格。苏州派剧作家中以李玉(生卒年不详)的成就为最大,他充分掌握了昆曲表演的特点,在创作中将舞台性与文学性结合起来,写出《清忠谱》《千忠戮》《一捧雪》《占花魁》等三十多种优秀的昆曲作品,赢得了当时及后世大批观众的喜爱,在明末清初的昆曲舞台上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跨越两个朝代的苏州派剧作家为清初昆曲创作开辟了道路,康熙年间,洪升(1645―1704)的《长生殿》和孔尚任(1648―1718)的《桃花扇》两部集大成式的重要昆曲作品相继问世,标志着新一轮昆曲创作高潮的到来。
清代初年还有一位十分重要的剧作家李渔(1611―1680)。李渔是个天才型的作家。李渔平生创作了十个昆曲剧本,还撰写了在中国戏剧理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闲情偶寄》。他在艺术上有很多新颖的见解,但政治思想却偏于保守,认为剧作家应该艺术地处理作品的意识形态内容,以使观众在审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熏陶。
李渔昆曲创作的代表作是《风筝误》,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韩世勋的书生,他父母早亡,借住在父亲生前的朋友戚天衮家中。戚家的儿子戚施面貌丑陋,性格粗俗,一天他在外面放风筝,不料风筝掉进了一户姓詹的人家。讨回风筝时,发现詹家二小姐在上面题了一首诗。韩世勋故意将另一只风筝放进詹府试探,很快就接到詹家小姐的邀请。他到詹府去赴约会,没想到遇见的却是丑陋愚蠢的詹家大小姐,吓得慌忙逃跑。后来丑陋的詹家大小姐嫁给了戚施,韩世勋在文官考试中取得第一名,戚天衮叫他和美丽的詹家二小姐结婚。韩世勋误以为要娶的是前次所见的丑女,坚决不肯答应。直到与新娘在洞房中见了面,才彻底澄清误会。这是一部幽默的风俗喜剧,思想平庸而技巧纯熟,舞台演出效果十分理想。
从清代初年到清代中叶,昆曲演出继续保持了较为旺盛的势头,各种家庭剧团和职业剧团也仍是演出的主要力量。宫廷昆曲演出也有所发展,清代初年主要是演出各种经典剧目的选场,干隆时期,一些文化官员奉命创作了部分篇幅较长的大戏,将昆曲演出完全纳入了宫廷文化的范畴。
G. 苏州的戏曲称为什么
评弹。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传统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7)昆曲的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苏州是苏州评弹艺术的发源地,作为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已有400余年历史,被誉为曲艺形式的“活化石”。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是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艺术水准最高、参与面最广的评弹艺术活动,从2000年起,每三年一届固定在苏州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6届。
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杰表示:“举办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江浙沪苏苏州评弹艺术传承、创新、发展成果,促进文艺精品创作,培育挖掘青年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据悉,本届评弹艺术节不仅书目丰富、名角荟萃,更是票价低廉、文化惠民。
H. 为什么昆曲没能成为国粹
为什么昆曲没有成为我们的国粹,而出现时间较短的京剧却能拥有这个位子呢?有很多原因。
如果让你说说昆曲有什么代表人物你可能支支吾吾说不上来,如果你说京剧有什么人物,怕是谁都能说上两个,京剧偏大众,这么多年来一直革新发展,人才辈出,也深受大家喜爱,当之无愧的国粹。
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京剧更是我们传播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个明信片。而昆曲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真是十分可惜。而且它的过于文雅,可能也是阻碍它成为国粹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