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佛性在哪里图片
扩展阅读
冠心病哪里痛图片 2024-11-05 15:38:14
母鸡卡通图片可爱可涂色 2024-11-05 15:33:36
唯美美女朦胧图片 2024-11-05 15:32:30

佛性在哪里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4-02 21:44:54

什么地方有高清晰佛像或者关于佛的图片下载原文件。。。

网络、谷歌、昵图网上都有,还有就是加一个佛教群,里面的师兄们可以分享。

Ⅱ 佛在哪里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一)

黄念祖居士主讲

要盖摩天大楼,必须有坚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图与罗盘;欲证究竟果觉,成就无上菩提,对于无上的圣教,必先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在修行的道路上,能辨别重要的途径,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在密法中见,修,行,果,先有正见,才有正修。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理与文句,指一指佛教的根本胜义与修行的要径。希望初机的同修,认清目标与道路,稳步前进。

(一)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大教之源,万法之本。

当初本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舍弃了最美丽的眷属,舍弃了世间难舍的一切,只是因为大悲心切。他做太子时看见鸟吃虫子,看见众生为了生活而互相吞吃;又看到有老人,有病人,有死人,人有这么多的苦痛,老,病,死皆不能免,自己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去救度,于是就出家了。当时印度许多种外道,现在西方人学东方,对于印度的婆罗门外道(梵)还是学的。梵水平很高,相当于中国的老子。太子出家后,对所有的外道名师,一一参拜求学,但很快就达到老师的造谐,同老师相齐等了。再要前进,就须另找新老师了。于是从一个又一个,全都学遍了,仍是不行,只有靠自己。就在菩提树下,结吉祥草为座,发大誓愿,不证菩提不起于座。在腊八夜里,一眼看见明星豁然大悟,彻见本来。悟时开口的第一句:"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有生命有情感的生物,都具有如来(如来是佛十号之一,就是佛)的智慧与功德。佛就是觉者,最彻底的觉悟者。一切众生在迷惑之中,尚未觉悟,可是都已经具有如来的智慧和功德,这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没有任何人说过的。中国人读四书五经,老子道德经,诸子百家,都没有这样的语言。老子是恍恍惚惚的有这么点体会,说道:"恍兮!恍兮!其中有物,吾不知其谁氏之子,象帝之先。"所以老子就比孔子高了。"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功德,怎么当前你不显出来呢?鸟还要吃虫子啊!虫子还要被鸟吃呀!你们不都是佛吗?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妄想执着的障碍,对于自身本具的智慧光明种种功德之相,不能证得。很简单,就这四个字:"妄想执着"。因为妄想,妄就是虚妄,就是错误的。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物质,时间,空间,都是由于人的错觉,佛教则说由于妄想,因心在妄动,才看见万类万物。我们不但有妄想,而且执着。坚持所见,搞什么就着什么,抓着什么就粘在什么上头,摆脱不开。执是坚持,着是粘住。妄想是错误,执着是坚持错误。由于妄想执着,所以众生就不能证得。本有的佛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完全显不出来。

本师世尊以上的开示,道破了宇宙的玄秘,也道尽了宇宙的玄秘,这是十方如来的心髓,是三大藏教的源泉,一切经论,一切修行法门,莫不从此推演而成,因此这是圣教的基本;一切法门的出发点,也即是一切法门的归止。一切莫不从此语流出,一切也莫不流归此语。一切众生,蠢动含灵,平等平等,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佛性。佛性即是妙明真心,法身如来,真如,实相等等。所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差别者是本体,凡事有体有相有用,在本体上无差别,可是在相用上就有差别。如来离妄,所以成圣。众生执妄,沉沦六道,虽然本具佛性,依旧昏迷不觉,若欲转凡成圣,只在远离"妄想执着"。众生堕在妄中,坚持不放,胶粘绳缚,虽然本有法身,可是法身的神妙相用,无法显现。更严重的是,自有佛性,不能认识,不敢相信,如《首楞严经》所说自己本来有头,可是偏偏认为自己无头,四处狂走,另觅自头,所以学佛首先须认识,自头从未丢失过,何须"头上安头"。若问如何辩认,请看临济禅师法语:"有一般学人向五台山里求文殊,找错了也。五台山无文殊,你欲识文殊么?只你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又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而出入。""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临济禅师直指目前众生用处,眼见,耳闻手执,足奔,都是通贯十方的心法。即是六道神光,也正是自心的"无位真人"(临济喜用此语,意指妙明真心,自家的法身佛)从自己面门出入。这就是活文殊,也即是"你目前用处"。目前的"用"必然有体,其体就是无位真人,是他从面门出入。从体起用,从用使你认识活文殊。这就是从用显明了本体。体用两者关系可归纳为"从体起用,'用'显本体。"迷人不识本头,只因妄想执着,于是奔走找头,狂心不歇,这就是众生。一但觉知本头就安住在脖子上,于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别无他术,只是消除其错误颠倒的"妄想执着"而已。这即是最真实,最彻底,最直接,最了当,最殊胜,最圆顿的

"修"。盖"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性修两方面可归纳为"从性起修,'修'明自性。"

Ⅲ 什么是佛性

我们现在在座的每一位朋友,坐在电脑前面,自己的心是否是放逸的,是不是能把自己的心念能凝聚起来,能做细思维,这个是关键!比如你问什么是佛性?那么我没有办法回答你,我只知道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证得佛性,能证得自在,能够证得清净圆满。至于什么是清净圆满,那么无论我怎么说,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述,都是一种理解,而理解的本身是错误的,是一种思维的造作。

禅,翻译成我们现在的文字叫做止虑,是停止思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能看我们的思维,佛教中有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性。性是体,心是用。

你问什么是佛性,你能问的这颗心,你现在就仔细地看它,如果你能端身正义,细思维,仔细地去看他,观察他,现在就这样做,那么他就是一个“止”的过程,再比如佛性这位朋友,刚才你回答他什么是佛性,那么你能回答的这颗心,你仔细地去看他,做细思维去观察他,首先是“止”,止是一定的,为什么古时大德多能证悟而现在则比较困难?因为现在的众生多流于放逸,心是外驰的。我们想知道什么,我们做什么,甚至连吃饭的时候,要听音乐,要看电视,要看报纸,一心多用,而不能细心的、专注的在每一个刹那中,不用说刹那,在每一个时间因缘中。比如我们走路、说话,这颗心是否如一的,纯正的。

古大德还有句话说: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当我们做不到无事可商量的时候,那么就要息心除妄想,熄是熄灭的熄,停止思虑,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修行者的本分!是应该做到的。如果你能让自己止住,然后虔诚的、全体身心地称念佛陀的名号,如是念佛,方明为老实念佛!你可以老实地念佛看看。

在座的诸位同修,有修习念佛法门的,那么当下就熄心,当下就止,止和观是不二的,心熄和念佛同样不二,如果能在当下熄心并且佛号升起来,那么,你现在就能得到自在,你可以念念试试。这颗贪浊的心,就是扭转生死的心,佛陀说过:病目观花。病好了以后还要问刚才看到的花哪里去了?那是因为有眼疾,所以才看到有花的存在,这些业力、烦恼、妄想本身是不真实的,能够当下就熄下心来,认真地修习禅定,认真地念佛,老实地念佛,这样便好。祝愿大家吉祥!

Ⅳ 佛性图片晚上发好还是早上好

佛性图片晚上发好
这一点毋庸置疑很确定的!
求个采纳 谢谢了。

Ⅳ 佛性是什么

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实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谛的般若智慧;
3、缘因佛性,则是配合了因智慧开发正因的六度万行的功德行愿。
佛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盘,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味”。
《大般涅槃经卷》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如汝所问以何义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义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下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Ⅵ 有谁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佛教图片

早上这些东西没有用,他保佑不了你。在网络上就能下载到。

Ⅶ 佛性是什么

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

1、正因佛性,即中道实相、真如法性的理性;

2、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谛的般若智慧;

3、缘因佛性,则是配合了因智慧开发正因的六度万行的功德行愿。

佛性是因,成佛是果,要圆满具备此三因方能成佛。又有三种佛性说:

1、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改变,一切众生皆具此理;

2、引出佛性,依禅定智慧修行之力,本有佛性逐渐显现而引出者;

3、至得果佛性,修因圆满,至成佛时,本有的理体佛性彻底显现。

(7)佛性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法相宗说二种佛性,即:

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体之真如理。

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之无漏种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姓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无姓;主张唯菩萨定姓与不定姓者具有行佛性。

禅宗虽言证悟众生本来之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有无等问题,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净土宗承认理佛性之说,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净土真宗主张成佛系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谓如来给予众生之信心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佛性

Ⅷ 什么是佛性法性

阿弥陀佛


问:“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动物叫佛性,在植物、矿物叫法性,这个说法对吗?既然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何以植物、矿物不能说它们也具有佛性,而以法性称之?”



净空法师答:

你这个疑问是在后半部,不在前半部。法性包括佛性,佛性不包括法性。法性的范围大,佛性的范围小。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换句话说,佛是有情,是有情众生修成的,所以叫佛性。法性不要修,法性,这两天也跟诸位说过了,所有一切的法,这一切法,我们指物质还有非物质。虚空是非物质,虚空不能算是物质,但是它也是一法,这都从哪里来的?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虚空既然是一法,当然它有法性,它的法性跟植物、矿物没有两样,一个性。所以这个性都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

那么说佛性?佛性是动物,动物有见闻觉知,这是他具备法性,但是他迷了法性。怎么迷了?他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个就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那个一切众生是讲九法界众生,有情众生。虽有佛性他不能证得,就是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要怎样证得?必须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的佛性就现前了,佛性就是法性。到那个时候你才晓得,晓得什么事情?晓得整个宇宙是自己,不可思议!整个宇宙是自己。

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在性里面,在法性里面没有大小,就是没有对立,大小是对立的。没有对立,没有大小,没有长短,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先后,这个境界佛在《华严经》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的,那是诸佛如来所证得的境界,真的得大自在!这个才是宇宙诸法的真相,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就是在此地。你看看禅宗里面,哪一则公案我记不得了,有一个开悟的人,他说了一句话,“遍法界虚空界是沙门一只眼”,这个就是完全肯定宇宙是自己,自己就是宇宙。所以要入了这个境界,你看中峰禅师开示里面两句话你就能懂,“阿弥陀佛就是我自己的心,我心就是阿弥陀佛;极乐就是此土,此土就是极乐”。你只要明心见性,确实就入这个境界。

你入这个境界,别人不入这个境界。我们两个坐在一起,入境界的人住极乐、住华藏,不入境界的人住这个地球、住这个秽土。那就是两个不同的维次空间,确确实实不一样。这也就说明了,佛在经上常常讲的“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想这个道理是不是这样的?所以一切法是从心想生,你的心清净,这个世界是净土;你的心善良,这个世界纯善。所以实际上讲,外面境界没有染净,也没有善恶,染净善恶在哪里?在自己的心。是你自己的心把外头境界扭曲了、改变了,是这么回事情。

诸佛、法身菩萨住净土,他心清净,他心善良,纯净纯善,他把所有一切现象都改变成纯善,改变成纯净,他受用净土。我们这个世间人心不善,不清净,这个不善不清净,麻烦很大。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灾难,往后这个灾难愈来还愈严重,什么原因?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所造成的。道理在此地!

这些道理只有佛的经典讲得透彻、讲得明白,其他宗教也都有说,但是没有佛经讲得这么透彻,讲得这么明白。我们要学习一定要懂得经教的意义,“愿解如来真实义”。你理解之后,你要能把佛所说的,变成我自己的思想见解,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那你才真正得受用,真的问题解决。你要问说到底解决什么问题?跟你说解决“不生不灭”的问题。古人常讲生死事大,生死问题解决了,生死没有了,还有什么问题?你当然得大自在,当然得大安乐,解脱境界。


净空法师---有情的众生有佛性,无情的众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并不是佛性外面还有个法性,是一个性。一个性为什么叫两个称呼?是因为有情跟无情不一样,这点差别,其实是一个性。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情是有情众生,无情是指像我们现在所讲的植物、矿物,是无情的,就是它没有感情,没有情识;动物都是有情的,动物是有感受的。情与无情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一切万物,有情就是所有一切动物,佛说了,都有佛性,有情的众生有佛性,这点诸位一定要记清楚,有情的众生有佛性,无情的众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并不是佛性外面还有个法性,是一个性。一个性为什么叫两个称呼?是因为有情跟无情不一样,这点差别,其实是一个性。既然有情众生能成佛,他有佛性他当然能成佛;无情的众生,法性就是佛性,所以无情众生也成佛。这是《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就是成佛,就是圆满成就一切种智。除了大乘佛法之外,从来没有听说这个说法,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情与无情同一体。

有情众生成佛我们听说过,过去有不少佛成佛了。现在?佛跟我们讲的,此界、他方也有不少现在的佛,阿弥陀佛就是现在佛,并没有入般涅盘。未来的?经上给我们说,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未来佛,我们想想也很有道理。无情成佛,没听说过,什么时候听说树木花草成佛了?什么时候听说桌椅板凳成佛了?没听说过。实在讲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有情成佛,无情就连带成佛了,是这么个道理。禅家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佛性,也见了法性,因为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见性叫成佛。我们迷的时候,所见的是色相,没有见到性,见到相;觉悟了的人,他在相里面就见到性。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话说得非常正确。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三十二集)

Ⅸ (原创)鲁智深的佛性在哪里

在《新水浒传》电视剧中,为了表现鲁智深的佛性,特意加了几个情节。第一个是鲁智深出场时,手捧一条金鱼!第二个镜头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时,让泼皮接好鸟窝,还吩咐泼皮找一个远一点的大树,把鸟窝放上去。为了怕泼皮吃鸟蛋,特意叮嘱那些泼皮。还有一个镜头是鲁智深要求泼皮把垂杨柳树种好,不能让树死了。由于新水浒还没播完,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表现鲁智深佛性的刻意加的镜头出现。 为什么说鲁智深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呢?书上写的很清楚了。用事件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小说家必须要懂得。《水浒传》的作者很清楚这一点。鲁智深的第一件事,就很清楚的表明这一点。什么事,就是拳打镇关西这事。按说,这事和鲁智深一点关系没有,可是他要管。结果,工作没了,还遭到通缉。换别人会不会做?林冲至少不会,他做事考虑的是自己的安全!林冲更像是善良的普通人,他可能会拿些钱帮金氏父女,但不会去打人。史进和李忠呢?更不会!读者可以想一想,剩下的所谓107个好汉,还有谁会这样做。都不可能!就算是有些同情心的,也会先考虑自保。只有鲁智深,完全没有“我”。如此忘我的境界不是佛是什么。 火烧瓦罐寺更是凶险,当时他面对的是生铁佛崔道成和飞天夜叉丘小乙,打斗中并不占上风。幸好遇到劫道的史进,两个人合力杀了这一僧一道。 当然,以后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表现鲁智深的佛性,这个以后再分析。 鲁智深如果不是佛,谁是佛?既然这么多事情可以表现鲁智深的佛性,又何须用救小金鱼小鸟来表现呢?新水浒的导演加这些情节,简直是多此一举!

Ⅹ 佛性在哪里心与佛性的关系

佛性即心,即心即佛。
按佛家说:我们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整个宇宙,都是“妙明真心”的体现。
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二卷

【佛性】
(术语)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有觉悟之性,名为佛性。性者不改之义也,通因果而不改自体是云性,如麦之因,麦之果,麦之性不改。华严经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心】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
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
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