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水利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外国人有什么枪图片 2024-10-27 22:30:12
美女波波动态图片 2024-10-27 22:20:55
成背景图片霸气十足 2024-10-27 22:20:50

水利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2-12 12:05:44

㈠ 苏轼的生活写作背景(完整)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着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 “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博学多才,是着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着名诗人,他同宋代着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着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着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㈡ 陈淳所画的《罨画图》有怎样的故事背景

罨画,溪水名。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八里,因古木夹岸,丛筱翳其下,朱藤蔽其上,如此者十里。花时,游人竞集。有罨画亭。唐郑谷《寄献湖州从叔员外》诗曰:

顾渚山边郡,

溪将罨画通。

远看城郭里,

全在云水中。

西阁归何远,

东吴兴未穷。

茶香紫笋露,

洲迥白萍风。

歌缓眉低翠,

怀明蜡剪红。

政成寻往事,

辍棹问渔翁。

把溪边风景如画,游人兴致无穷,诱人向往等引人入胜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

宋苏轼于元佑六年七月二日(1091年7月20日)《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鉴于吴中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水患严重的现实,上奏哲宗,按单锷吴中水利书所言,沿三州——苏、常、湖之水,架桥开渎,输浚海口,不使堵塞。文中提到:“宜兴所利,非止百渎而已。东则蠡河,横亘荆溪,东北透淇渎,东南接罨画溪。皆范蠡所凿。”可见罨画溪不仅风景如画,还是三州水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条溪水。

明陈淳所画《罨画图》,水墨画,意境颇似郑谷诗,村居山舍全在云水中。自题云:“嘉靖甲辰(1544)寓荆溪之法藏寺,远眺山色,遂效米家笔法写此卷。时九月望后二日也。道复记。”看来罨画溪在明中期仍秀丽如画,生态未遭破坏。今日如何?不得而知。

㈢ 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像图画文章一样美丽正所谓什么 如何补充完整该句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是出自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全编》。

有山水的地方都像图画、文章一样美丽。形容该地方风景优美,令人赞叹。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形容山光水色之美。这里的“文章”不是指文字作品,而是形容水色之美,说它有着错杂的花纹和色彩。

(3)水利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清代楹联大师梁章钜(1775-1849年),字臣林,号退庵,祖籍长乐,后迁居福州。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一江一苏巡抚,兼署两一江一总督,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他是林则徐的好友、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

他在广西巡抚任上,曾奏请摘去禁烟不力的梧州知府刘锡元的顶带,愤怒地责令刘去抓拿大宗的烟贩以赎过失,表现了他禁烟要“清其源”的明智主张。在他护理一江一苏巡抚期间,一江一淮患水灾,每天有万余灾民沿一江一聚集苏南,他赈灾民、修水利,表现出崇高的人格精神。

当他因病辞官居福州黄巷黄楼时,他以文化的诗心画意修葺黄楼,在花厅里增添了亭台楼榭假山鱼池。至今保留在假山上的半边亭,其造型之奇妙、构件之一精一美,依然为古建筑行家们所称道。在黄楼,梁章钜与福州文人的诗会唱和曾辑成册。他一生共着诗文近70种。林则徐说:在官一场上的人,着作没人比章钜更丰富了。

㈣ 该图是我国四个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据此完成问题。 小题1:关于其生态建设主要方向,叙述正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㈤ 期刊封面设计重要性

学术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期刊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不仅可以保护期刊,还可以反映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刊物内文。封面不仅具有标识期刊作用,而且能形象地体现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和风格特色。学术期刊的封面应大方、美观,封面图案要端庄、明快,着重突出期刊的内容特色。期刊封面由三个关键要素构成,即色彩、封面图片和封面文字。以下为您推荐的期刊封面设计重要性。
⒈色彩
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对封面具有重要意义。色彩是视觉传达力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学术期刊封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色彩的象征性、传达力都能影响到期刊的最终传达效果。因此,色彩的应用既要能美化期刊的封面,还要不失严谨。只有得体的色彩表现和艺术处理,才能在读者的视觉中留下强烈的印象。色彩的选择要考虑期刊内容的需要,用不同色彩对比的效果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在对比中保持协调,在统一中求发展。以刊名的色彩运用为例,首先,刊名的色彩在封面上必须有一定的分量,采用较高的纯度和突出的对比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次,色彩面积上的分配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色彩的表达。当然,独立的谈色彩是不科学的,设计者应该整体地、辩证地看待色彩的含义、色彩搭配的`含义及图形的含义。②学术期刊的封面,不应有过于夸张的色彩,而应当体现学术的严肃性,符合学术界读者的审美情趣。整个设计要显得文雅,体现出书卷气,营造一种特有的学术氛围。
⒉封面图片
封面图片具有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成为设计要素中重要部分。封面的核心是创造一个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平面构图。图片有写实图形、写意图形(例如国画、中国书法、艺术陶瓷、油画和雕塑)。尽量用简洁、明快、意义丰富的画面凸现主题,表达出学术期刊的外部艺术形象。例如:《山东水利》杂志的封面主要是以水利工程类的自然风景为主,每一期的封面照片要结合当前的水利工作重点、水利建设成果、新的科技成果、水文化、水利建设场面等照片,一般可单独使用,或与风光照片合成。③《安徽地质》的封面是以黄山为背景,用图片反映期刊的主题和办刊方向,揭示了期刊是展示安徽地质矿产的专业期刊。
⒊封面文字
封面应使用规范文字与符号。常用于刊名的字体分为三大类,有书法体、美术体和印刷体。书法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多出于名人之手,具有名人效应。例如《商业研究》的刊名就是由郭沫若题写。美术体是刊名设计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字体,它可以分为规则美术体和不规则美术体两种。印刷体沿用了规则美术体的特点,借助电脑使印刷处理方法上既便捷又丰富。故印刷体刊名的使用在学术期刊中出现很普遍,特别是电脑广泛地应用,电脑字库中字体种类增加很多。不少期刊的刊名选用电脑字库中的楷书、行书、隶书。
学术期刊封面的主要功能是在读者和期刊之间构建信息传达的视觉桥梁,文字的视觉艺术首先是一种艺术造型的元素,不同的字体具有不同的独立性,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以刊名为核心,包括出现在封面上的其他固定设计,是该刊物区别于其他刊物的识别要素,是期刊品牌的视觉表现,是刊物整体视觉识别系统最重要的部分。期刊封面设计要简洁、美观、大方,既可表现的抽象,也可表现的具体。构图视觉元素包括刊名、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卷期号等文字和数字、构成封面背景的点、线、面图案和图片及其他装饰符号等。学术期刊封面设计中的配图比较少,一般选用与期刊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参与构图,并把它固定在封面的构图中。例如《海洋学报》(英文版)的封面很有特色,封面背景是纯正的蔚蓝色,封面上部正中是白色的英文字母,封面下部1/2处是美丽的浪花,整个封面显得典雅而大方。

㈥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2010·黄冈)《清明上河图》再现北宋首都汴京的繁华景象,其作品作者是张择端。

(2015·宜昌)由宋代张择端创作,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可作为研究宋代市民生活重要史料的长卷风俗画是《清明上河图》。

㈦ L4D是在什么背景下

比尔是一名退役的老兵,当他们的城市有僵尸的时候他的战友给他了一把M16用来防身,而佐依是个千斤小姐,当时正在度假,结果别一群僵尸追补,正巧被比尔碰到了,比尔帮她赶走了僵尸,他们遍走到了一起,而路易斯是开店的,他自己私藏了一把乌兹枪,有僵尸来袭击他的时候他正好用枪去追打僵尸,在街上看到了弗朗西斯,弗朗西斯当时正拿棒球球棒来打僵尸,路易斯帮助他杀死了僵尸,后来弗朗西斯从警车里面拿了把喷子,他们4人在同一城市里面相遇,就走到了一起,而他们每人拿的枪就像你进入游戏时候读条的那个背景图片,比尔拿的M16,弗朗西斯拿的喷子,路易斯拿的乌兹,佐依拿的双抢,那张图片就是下面这张

㈧ 保定市水利设计院怎么样,本科生进去有前途没

国企 前途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 升官嘛? 在国企的前途估计要看背景了

㈨ 为什么隋朝大运河图里的黄河流进渤海,到元朝大运河的图就变成流进东海了

中国古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与万里长城一同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奇迹,而它的发端就在我们扬州,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乃是它的滥觞。
而今,古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沿河城市纷纷“争抢”这张历史“名片”;国家也拟将古运河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扬州是唯一与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扬州古运河无疑将更令世人瞩目。今年“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的主会场已确定“搭台”古运河畔,唱响“运河大戏”。
今天,值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纂的《扬州古运河》一书首发之际,本报与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开设“扬州古运河寻访录”一栏,拨开尘封的历史,探寻古运河的“前世今生”,彰显旷古独特的运河文明。
“扬州古运河寻访录”之一

【背景:“运河城”之争】据不完全了解,杭州拱墅区已经率先筹建起中国古运河博物馆,并多次举行中国古运河文化研讨会;杭州、聊城、济宁等城市先后举办“京杭大运河文化艺术节”;无锡已实施城区古运河永久性禁航,保护古运河历史街区,同时大力发展“古运河之旅”,北京市通州区大打运河文化牌,规划建设了包括运河文化广场在内的一批文化设施。而邻近的淮安则更加明了、响亮地喊出了“运河城”的声音,气势“雄壮”。
寒冬的清晨,寒气慑人,往常热闹的邗沟路行人寥落,一旁清清的邗沟水已然冰封。亭台水榭,古朴幽雅,堤岸上洒落着点点白雪,平添了几分诗意。遥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正是于此开凿邗沟,那又是怎样一番艰辛的景象!同样,开筑古城扬州的吴王夫差也不会想到自己下令开凿的一段沟渠,竟然“流”下了千古佳话!
1800公里长的古运河犹如一条巨型的纽带,流穿了全国数十座城市,滋养了沿河的华夏世代子孙,孕育出了灿烂的运河文明。目前,全国诸多沿运河城市都在自豪地称自己是“运河城”。
谁是当仁不让的“运河城”?一时争论不休。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也只有一条途径可走——探寻古运河的历史过往。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虎华称,“追根溯源,古运河的发端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的邗沟,古运河的第一锹正是在扬州这方土地上开挖。这已是不可辩驳的史实。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名垂千秋。东晋永和年间开挖了今仪扬运河的前身。唐代齐浣开凿伊娄河,瓜洲渡从此名闻天下。沟通五大水系的古运河在元代诞生。而其间,隋炀帝大规模全线打通古运河,也是以扬州为中心进行南北扩掘和连接的。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未变化过。邗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扬州则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在王虎华的心中,扬州且是天下无双的“运河城”,他说,“没有古运河,就没有扬州古城;古运河的兴衰史也就是扬州古城的兴衰史。古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贯通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格局了扬州街巷。扬州古运河是扬州城的‘母亲河’,扬州是唯一与中国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运河城’。古运河对扬州城的诞生和成长,对扬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两千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基本契合。古运河从瓜洲至宝应全长约125公里。其中,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王虎华说,保护、整治、利用古运河,继承和弘扬古运河文化,是扬州人民神圣和光荣的历史使命。国家拟将古运河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扬州古运河的地位更显得独特和重要。从延续和发展历史文明的角度看,我们对扬州古运河保护、利用的责任更为重大,意义更为深远。

老邗沟的前世今生

谈到古运河,人们往往将眼光投向古运河的前身——邗沟。邗沟涵盖了古运河的基因。扬州城北这个具有近2500年历史的老河,见证了当初吴王夫差的英雄壮举。记者寻这条老河而行,似乎能感受到公元前486年,“举锸如云”开凿邗沟的壮阔热烈场面。
据《扬州文化志》记载,扬州遗存的古邗沟长约1450米,宽50至60米,中段有清修石桥“邗沟桥”。古邗沟也曾引起国内外不少学者、专家关注。当年轰动一时的《话说长河》、《话说运河》都曾取景邗沟。如由柯蓝撰稿的《古城扬州》就有一段:“当年夫差北上伐齐,北霸中原,在这里挖邗沟,筑邗城。这些沟就是历史形成大运河的早期工程。”
据《汉书?艺文志》及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邗沟的路线大致是:南引长江水,再从如今观音山旁的邗城西南角,绕至铁佛寺稍南的城东南角,经螺丝湾、黄金坝北上,穿过今高邮南15公里的武广湖(后名武安湖)与陆阳湖(又名渌阳湖)之间,进入距今高邮西北25公里的樊良湖;再向东北入今宝应东南30公里的博芝湖(又称博支湖,即广洋湖)、宝应东北30公里的射阳湖;出湖西北至山阳(今淮安楚州)以北的末口,汇入淮水。因为利用天然湖泊以减少人工,所以邗沟线路曲折迂回,全长约200余公里。
邗沟的遗存为扬州传下一笔丰富的文化宝藏,可以有效开发利用。据我市文史专家晏炳森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市文管会曾与市规划部门制定《古邗沟保护规划》。他认为,古运河申遗、扬州建立运河博物馆都离不开古邗沟。一是要历史建筑风貌,对邗沟两侧建筑进行整修;二是遍种柳树,恢复古“邗沟烟柳”景观;三是要重修大王庙。早先在邗沟旁建立一座财神庙,庙里供奉的却不是财神,而是与扬州城密切有关的吴王——一位是春秋时的吴王夫差,一位是西汉的吴王刘濞,因此这座庙也被称作“二王庙”,两位吴王被扬州人作为财神供奉了。如今,“吴王庙重修记”石刻尚存,可古为今用。

隋炀帝和大运河

隋炀帝杨广的名字,一直与中国古运河紧紧相连,永远无法分开。大业元年(605年),亦即隋文帝开山阳渎后的18年,隋炀帝在开通济渠的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是在邗沟旧有基础上的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
我们不禁想问,隋炀帝为何要开凿这一条贯穿大江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扬州文史专家顾一平先生研究认为,隋朝结束了400年左右的分裂割据局面,既为古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是开凿古运河的客观需要,以此来加强、改善全国的建设、交通运输。统治者隋炀帝出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目的开凿运河是必然的,至于因其向往江南、向往扬州而开运河一说,只是诸多原因之一。
隋炀帝所开运河以东都以洛阳为中心,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运河是洛阳东南方向的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北运河为永济渠。大运河设计的总方案是以黄河为基干,充分利用黄河南北自然地形的特点,使运河顺应地形由高往低缓缓流去。这种方案既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趋势,又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使南北运河成为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顾一平先生说,大运河凝聚着决策人隋炀帝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办前人不敢办的大事的自信和决心。同时,也凝聚着运河设计者和千百万挖河民工的智慧与血汗。
就沟通江淮的整个运河来说,文帝和炀帝基本上都是循邗沟故道。所以,当通济渠凿成时,邗沟也已修毕。当月,隋炀帝就乘坐龙舟,由新修好的运河浩浩荡荡巡行江都。“我梦江都好”,运河是炀帝的扬州好梦,最终也成为他的扬州噩梦。
有人说,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修过长城,秦始皇成为最杰出的代表;很多皇帝都挖过运河,隋炀帝成为最杰出的代表。然而,既修过长城,又开了运河的皇帝,只有隋炀帝一人。这涉及到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帝王的评价,可谓意味深长。扬州城与大运河紧紧相连,与隋炀帝也不能分开。这个皇帝曾当过11年扬州总管,开通了大运河,三下江都,最终死在了这里。
顾一平先生称,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过一直颇受争论。但是无论怎样,古运河惠泽后代的功绩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自隋以后,每年数十、百万石的漕粮和江淮物资经过邗沟运达关中。邗沟成为一条重要经济与军事命脉。

老扬州:古运河载来的新“盐城”

盐运是古代扬州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有了运河,扬州才得以成为两淮盐业的中心。运河和扬州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现在扬州城里还有众多的盐业遗迹。说老扬州是古运河载来的新“盐城”一点也不为过。
在国庆北路西侧,有一个去年底刚刚整治一新的盐运司衙门,这便是当年盐政机关两淮都转运使司衙署的旧址,它是扬州盐业兴隆的见证。盐运使始置于元代,全称为都转盐运司盐运使,简称运司,设于主要产盐地区。从元朝至民国,都在扬州设立两淮盐运衙署机构,负责两淮地区盐的生产、运销和缉私等事务,可见盐业在扬州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四岸公所也是扬州盐运的见证。公所在丁家湾西端,有一座高大的门楼。按照清朝政府规定,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食盐均须从两淮盐区运出,故四省盐商大量聚集于扬州。所谓“四岸公所”,就是他们议事的地方。扬州之盐,凡是销往四省口岸的,其运盐的先后、载盐的多少、购盐的贵贱,都必须由大小商人们议定,于是四岸公所便应运而生。只有诸事议定了,客商们才能持票往仪征十二圩盐栈领盐,然后装船驶往各个口岸。
“盐城”古迹处处可寻。南河下的北面有一条古街,叫做引市街。在扬州盐务发达的时代,这里曾经是各地商人买卖“盐引”的地方,犹如今日的金融一条街或股票市场。扬州引市街每日每时进行的交易行情,遥遥影响着皖、鄂、湘、赣等省食盐价格的起伏涨落。
据扬州学者韦明铧先生介绍,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各场运至扬州待转各地的海盐达58.76万小引(1小引等于100公斤)。扬州运河中盐船拥塞,两岸盐仓林立。清代盐课更是清政府的经济命脉,在全国盐课982万两税银中,两淮盐课高达607万两,占总数的62%。

古运河,宏大水库润千秋

千年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本是水运之河。军运、漕运、盐运、货运……运输是古运河的基本功能。而运河作为人工开凿的水道,又在防洪、排涝、灌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船只航行,需要足够的水深和航道宽度,以及符合航行要求的水流比降,否则就会搁浅或发生事故。通过长期的实践,扬州人民在运河上创建出一整套从埭堰、斗门直至船闸等人工渠化河流的过船技术设施,使运河200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畅通。
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在运河上采取人工渠化的方法了。最早出现的设施叫做“埭”或者“堰”,实际上就是拦河修筑的蓄水坝。当年吴王夫差筑邗沟时,邗沟水位即高于淮河水位。为防止邗沟水流入淮河,就在今淮安楚州北的末口筑了一道拦河大坝,取名“北神堰”,阻挡了河水下泄,保持了邗沟水位的基本平衡。
东晋太元年间(376年-396年),太傅谢安镇守广陵,于城北20公里处的邗沟上筑邵伯埭。东晋末年,邗沟南段又连续筑有4座埭堰,称秦梁埭、邵伯埭、三枚埭和镜梁埭,分段节流,形成人工控制的航道。
重载船只越过埭堰十分麻烦,需要反复装卸,且船只过坝是“起若凌空,投若堕井”。延时费力不说,船舶和物资都易损。这迫使人们想出更好的法子来代替埭堰,于是出现了用来节制水流的水工设施——“斗门”,也称“水门”。
在今天扬州城西北部的蜀冈与仪征、邗江交界的丘陵地带,自汉唐至明代中叶,曾连绵设置了5座“水柜”(即今天的水库),叫作“五塘”。千百年来,五塘为扬州和苏北地区的农田水利特别是运河的航运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历史而言,五塘中当以下雷塘最为古老,汉时被称为“雷陂”。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当时理想的游憩之所。吴王刘濞曾于此处筑钓台,饮宴游乐,笙歌达旦。荒唐的江都王刘建则喜欢在此泛舟。有一次,恰遇大风,刘建竟然命令两个侍从乘小舟出没于风涛之中,看他们在水中挣扎沉浮以为笑乐。
五塘中面积最大的要数陈公塘。此塘系东汉时广陵太守陈登所筑。位于今仪征龙河乡一带,于“冈势峻昂”中,“依山为形,一面为堤,以受启闭”,三面环山,“周广九十余里”。塘的东南方有长堤一道,堤上设闸为出水口。塘筑成后,沿塘农田收益甚大,乡民对陈登“爱而敬之”,故此塘又名“爱敬塘”。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长史李袭誉又在陈公塘之东筑勾城塘。这口塘面积在五塘中位居第二,可灌溉农田800余顷。
随着运河漕运的日益重要,五塘的任务也随之改变。中唐以后,五塘变为济漕利运、补给水源的水库了。

波通千里扬州驿

运河使扬州城成为历代南北交通的咽喉。因而,历代都在扬州设立了水陆相通的驿站,曾有“扬州驿”、“扬子驿”、“广陵驿”等名称。扬州驿在城南。今南门外大街有一向东的斜坡,直抵古运河,名为“馆驿前”,旧时的馆驿即在其左近。馆驿前原有码头和邮亭,接待过往官员,引渡上下驿马。这里是扬州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
秦始皇出巡,曾利用运河沿线的驿道。古邗沟的驿道为邗沟道,是古驿道上重要的一段。邗沟旁的秦邮(今高邮),即因秦始皇时“筑高台、置邮亭”而得名。
据有关文史专家介绍,明清两代,沿运河的堤岸设有驿站和铺设。明成祖迁都北京,运河成明王朝的命根子,“天下大命,实系于此”,并派十万大军沿途保障粮盐运输通畅,南京、北京之间邮驿建筑地位更加突出。扬州的驿站建筑都很华丽。《中国古代邮驿史》说:“南直隶扬州府广陵水驿,正厅悬匾额曰‘皇华’,后堂建有淮海奇观楼,匾额曰‘礼宾轩’。”
明代人程春宇作过一首《水驿捷要歌》,说南京到北京的千里驿道上共有驿站46处,其中“龙潭送过仪真坝,广陵邵伯过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阴”三句,是说在扬州区域有仪真的仪真驿、江都的广陵驿、甘泉的邵伯驿、高邮的盂城驿和界首驿、宝应的安平驿六座驿站。广陵驿对于扬州文化影响深远,至今在扬州口语里还保留着它的些许印痕。扬州人俗呼馆驿里的驿卒为“驿子”,扬州有“充老驿子”的俗语,用以讥笑不懂装懂、冒充内行。

㈩ 跪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的图解 不是相片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一)第一期工程:宝瓶口

注:修建宝瓶口的目的主要是想将岷江江水分流部分进入成都平原,防洪减旱。

(10)水利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