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管风琴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拳击袋搞笑图片 2025-04-26 15:13:01
女人幸福花图片 2025-04-26 15:05:30

管风琴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5-04-26 09:59:36

Ⅰ 钢琴流行曲有哪些

1、安妮的仙境

《安妮的仙境》属班得瑞乐团音乐系列第一部专辑《安妮的仙境》中的第二首音乐。发行公司金革唱片,发行于1990年。

班得瑞音乐是瑞士音乐公司Audio Video Communications AG旗下的一个新纪元音乐团体。其作品以环境音乐为主,亦有一些改编自欧美乡村音乐的乐曲,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是重新演奏一些成名曲目。

班得瑞最独特之处莫过于每当执行音乐制作时,从头到尾都深居在阿尔卑斯山林中,坚持不掺杂一丝毫的人工混音,直到母带完成!置身在欧洲山野中,让班得瑞拥有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也找寻到自然脱俗的音质。

每一声虫声、鸟鸣、花落流水,都是深入山林、湖泊,走访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罗春湖畔、玫瑰峰山麓,少女峰等处实地纪录。

Ⅱ 《喀秋莎》对俄罗斯人的意义有多大

《喀秋莎》对俄罗斯人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苏联有一种武器也叫喀秋莎

这种武器的全称是BM-13喀秋莎火箭炮。这是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制作的,以共产国际的俄文首字母K命名,印在炮舰上。新武器在战争期间需要保密,当时使用的苏联红军并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根据字母K,士兵们将其命名为喀秋莎,一个女人的昵称,这个名字很快在苏联红军中传播开来。有趣的是,在德国纳粹一方,它被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Ⅲ 关于贝多芬的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3)管风琴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家世背景

家世背景他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钢琴与唱歌教师,因嗜酒影响全家生活。

其母玛丽亚·玛格达琳娜只活了41岁。

贝多芬是家中的第2个孩子(第一个早夭只活了6天),此后其母玛格达琳娜还相继诞下5个孩子,但只有两个男孩卡斯帕尔·安东·卡尔、尼古拉斯·约翰长大成人,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感情生活贝多芬始终没有找到终生伴侣,终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经历是相当丰富的。

1800年,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小姐琪丽爱泰迷住。

由于出身的天壤之别,最终使他们劳燕分飞,使得当时深受耳疾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自杀,并为她创作了《C小调月光奏鸣曲》。

1804年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早年经历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

1775年左右,4岁的贝多芬被父亲逼着学习钢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强制性手段将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1778年,8岁的贝多芬师从宫廷老管风琴师H·伊登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管风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1781年,11岁的贝多芬辍学,进入波恩剧院乐队当小乐师,有机会师从选帝侯宫廷管风琴师、指挥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聂弗,聂弗是位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对贝多芬一生影响很大。

1783年,13岁的贝多芬担任宫廷乐队的古钢琴独奏与伴奏,但无薪俸;同年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为《钢琴变奏曲》(woO63),这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国音乐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1785年至1786年,贝多芬转向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完成《三首钢琴奏鸣曲》(woO36)。

1787年春天,贝多芬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31岁的莫扎特,其弹奏技术受到莫扎特的赞赏;同年结识比自己大9岁的华尔斯坦伯爵,他是贝多芬在艺术事业与经济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顿去伦敦途经波恩,贝多芬结识海顿;同年受委托完成了两部清唱剧:《为约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剧》(woO87),这也是贝多芬第一部与政治沾上边的作品;以及《为利奥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剧》(woO88)。

1792年11月,22岁的贝多芬在海顿等人的鼓励支持下离开故乡,开始拜海顿为师学习作曲,定居于维也纳。

维也纳初期

1793年,贝多芬改向莫扎特挚友,作曲家与教师J·B·申克学习对位法及音乐理论。

1794年,开始师从圣斯蒂芬大教堂阿尔布莱兹贝格学习对位法,向宫廷音乐总监安东尼奥·萨列里免费学习作曲;由于海顿忙于作第二次赴英演出的创作准备,师生两人性格不同又有音乐思想上的分歧,贝多芬向海顿的学习终于1794年中止。

1796年8月,在《维也纳杂志》上发表了贝多芬赠送给海顿的三首钢琴奏鸣曲(Op.2);同年开始出现耳聋现象。

1796至1797年创作完成《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并于1798年在捷克布拉格首演。

1799年,霍夫敏斯托于年底将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Op.13)予以出版。

1800年4月,《第一交响曲》(Op.21)、《降E大调七重奏》(Op.20)在维也纳皇家宫廷音乐会首演。

1801年,创作完成《升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Op.27no.2),题献给朱丽塔·吉米尔茨伯爵夫人;同年还完成了《弦乐五重奏》(Op.29)、《弦乐四重奏》(Op.18)。

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贝多芬已完全听不见声音,同年10月初给自己的兄弟写下着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完成《第二交响曲》,并重返维也纳。

成熟时期1803年,神剧《基督在橄榄山》、《A大调克鲁采小提琴奏鸣曲》首演;同年完成《第三钢琴协奏曲》。

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响曲》首演,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此作是贝多芬进入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同年11月20日,歌剧《费德里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

1806年,创作完成《拉兹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第四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

1808年12月,《第六(田园)交响曲》在维也纳剧院举行了首演。

1809年,《科里奥兰序曲》、《第五(命运)交响曲》、《C大调弥撒》相继问世。

1810年11月,《第五钢琴协奏曲》在莱比锡首演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贝多芬因耳聋已与许多亲友疏远。

1812年,创作完成《第七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翌年夏天创作完成《战争交响曲》。

创作晚期

1814年2月—3月,《第七交响曲》、《战争交响曲》相继再度上演,成为维也纳狂热事件。

1824至1825年,首次公演《第九交响曲》及其合唱;1825年3月,创作完成《庄严弥撒曲》。

1826年,《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完成并公演,歌剧《费德里奥》最后版本予以发行。

1827年,伦敦爱乐乐团赠予贝多芬100英镑,邀请他为乐团谱写《第十交响曲》,未及完成,贝多芬于同年3月26日与世长辞,终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