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艾灸效果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手机电话目录图片 2024-10-18 15:57:46

艾灸效果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4-02-29 05:48:01

❶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图片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图片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图片。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富裕,很多人都开始养生了,而艾灸对我们身体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详细的了解下艾灸的好处与功效图片的相关内容。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图片1

1、治疗疾病

艾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手段,所以它是可以用来治疗某些疾病的,可以用于急性发作疾病、危重疾病的抢救和治疗,也可以用于慢性疾病的调理,应用的领域也非常的广泛,像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骨伤科等,都有应用到艾灸治疗地方。

2、局部刺激作用

艾灸时对人体局部有温热的刺激作用,这种刺激可以让毛细血管扩张,增强身体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使局部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从而改善血肿、炎症等产物的消散。另外,艾灸时的温热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利用。

3、祛湿散寒

在施行艾灸操作时,艾灸的热力能够透过肌层,向下行气,所以艾灸又具有祛湿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对于那些风湿、胃脘痛、痛经、闭经等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4、健脾益胃

人体的穴位众多,都与各个重要器官相关联,让胃部不舒服不消化的时候,可以在中脘穴、足三里处施灸,可以大大提高人体的消化功能,提高肠胃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5、防病保健

艾灸讲究的就是中医的阴阳平衡,它能使人气血通畅,所以艾灸还有个很大作用就是能改善人体平衡,日常可以通过艾灸来达到保健防病的`作用。我国的艾灸医学很神奇,据研究证明,艾灸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保健效果奇佳。

艾灸的好处与功效图片2

三九艾灸的保健用处

1、艾灸补气养血

艾灸是将艾叶经过特殊加工制成艾条,用点燃的艾条放入艾灸灸熏特定的穴位,并且配合外用的,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艾灸能调和气血。气是人的生命动力,血为人的基本营养物质,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又可以疏理气机,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保健的目的。

2、蒸气灸防治冻疮

药熏蒸气灸法是利用药液蒸气熏灸经络穴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灸法。在我国最早的临床着作《五十二病方》和清代《理瀹骈文》两书中均有该灸法的记载。近来临床也应用较多。临床上因其药物处方和施灸的部位不同,适应症也有区别。比如治疗冻疮可选用棉子蒸气灸、茄椒根蒸气灸等。蒸汽灸还能治疗痔疮、鹅掌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3、天灸温经散寒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又称发泡疗法。天灸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三九灸”是冬治“三九”中的一种独特治疗技术,属于“天灸”,它是采用人体经络循行规律、穴位功效、年历中24个节气规律和时间治疗学原理,根据人体体质情况和发病特点,选择在冬季三九天时候,通过中药药物贴敷在特定治疗作用的穴位上,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部分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此治疗时间性强,疗效好,儿童成人均可以接受。

艾灸子宫的好处与功效

1、局部刺激

艾灸是一种在人体特定部位通过艾火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人体有一定的温热刺激,能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还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一定镇痛作用,对于有痛经的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温经散寒

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刺激,有一定的温经散寒的功效,能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艾灸子宫有助于调和气血,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等。

每天都艾灸子宫好吗

视情况而定。

艾灸有很好的温经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对于月经量少或是一些经常痛经的女性来说,每天艾灸子宫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但是对于子宫有疾病,或是经血量较多的人来说,是不建议每天艾灸的,可能会加重疾病或是增多出血量,这样的情况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艾灸子宫的位置

艾灸子宫的位置一般选择脐下正中,因为子宫就位于此处,还可以选子宫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旁开3寸,左右各有一个,这个穴位对于各种妇科疾病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若是真的有疾病,建议还是在医生检查过后,确诊没问题后再艾灸,防止加重疾病的症状。

女人暖宫最好的方法

1、泡脚

脚上有很多穴位和经络,经常用热水泡脚能刺激足部的穴位,有一定的舒经活络的效果,有助于祛除体内的寒气,还能促进血液血环,也能缓解宫寒症状。

2、喝红糖姜茶

姜性温,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等功效,红糖甘甜、温润,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等作用,适当喝红糖姜茶也有一定的暖宫效果。

3、注意保暖

平时多穿一衣服,注意保暖,夏天注意不要在空调下面对着吹,冬天要多穿衣服,护好腰腹部,腿脚也要注意保暖,这样也能预防宫寒。

什么是艾灸,艾灸能干嘛要怎么做

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的作用有:

1、局部刺激作用

艾灸的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2、调节免疫作用

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3、综合作用

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治疗的作用是综合的,灸疗热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艾火刺激配合药物,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则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艾灸的做法:

选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成绒。将适量艾绒捏成圆柱状制作艾炷。或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再搓卷成圆柱形,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此外,还需要准备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

(2)艾灸效果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艾灸时的注意事项有:

1、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2、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3、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

❸ 中医24节气灸,时间表穴位图,针灸喜好者值得收藏

“ ”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满、芒种时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时则是预防治疗中风的好机会。 艾灸为何择节气? 根据中医“ ”天人合一”思想,“ ”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 ”邪之所腠,其气必虚”。2、 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这样,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形象地道出了大自然阴阳交替的特征。因四季阴阳的消长变化而产生了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人们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无疑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换而言之,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密切相关。古语有“ ”顺四时者昌,逆之则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人不去遵循这个法则而与之相违背,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便如同交通规则,当你违背了交通规则时,不一定会出事故,显然会大大提高发生危险的几率。 那么何谓节气呢? 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节段,称为“ ”节”,气候在演变过程中的气象和气候的变化,称为“ ”气”。两者大约相隔半个月变化一次,十二个月也就有了二十四节气。其顺序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严格地讲,节是节、气是气。这里的“ ”节”,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消长转归在某一节段的“ ”节点”。一年中“ ”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节段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季节的转折点为“ ”春分”和“ ”秋分”;阴阳消长的起始为“ ”冬至”和“ ”夏至”。上述四个“ ”立”、两个“ ”分”和两个“ ”至”共八个,统称为“ ”节”,其余十六个统称为“ ”气”,合之称二十四节气。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 ”冬至”和“ ”夏至”,冬至的到来标志着阳气逐渐生长而阴气渐消,继而出现阳气的春生、夏长,即春之温、夏之热,故有“ ”冬至一阳生”之说。而到了夏至,又发生“ ”夏至一阴生”,由此开始了阳气的秋收和冬藏,从而出现秋之凉和冬之寒。天地规律如此,与之相应的人体自然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如某些寒性哮喘、腰腿痛、心脏病等所谓“ ”冬病”,冬至过后,随着阳气的渐生渐长病情会有所减轻,而夏至过后随阳气的渐收渐藏便会加重。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某些公众人物或英年早逝或猝死的时间,大约都临近“ ”节”三、五天时发生。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季节交替导变化对人的血色素、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等生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 ”节”是个转折点、节骨眼儿、关键点。 艾灸具有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以求芳香辟邪、养神安眠、静心除晦、纳福招财之妙。在冬至、夏至艾灸神阙、关元等。后人据《内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创立了“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诸多方法,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先培阴阳,以固之本的原则,又从一定意义上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节气灸”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节气灸的作用 节气灸是利用燃烧着的艾绒产生的热 *** 和艾叶得温经止痛作用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治愈疾病、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 节气灸的临床应用 “ ”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好时机。节气灸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节气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内科疾病:治疗与预防中风;高血压、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胀、腹泻、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胆固醇高、甲亢;阳痿;慢性肾炎。 外科疾病:颈椎病;急、慢性腰扭伤;各种关节炎;荨麻疹(风瘼)。 妇科病症: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 儿科病症:小儿厌食症;小儿遗尿症;小儿发育迟缓。五官科病症:过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至前灸“ ”关元” 预防中风,感冒,保健强壮; 2、春分灸“ ”曲池” 预防眼病; 3、秋分灸“ ”足三里” 强壮脾胃,预防肠胃病。 冬至前后的“ ”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关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之可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 ”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 ”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24节气灸时间表穴位图 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 ”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着效果。 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 ”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 ”夏季“ ”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 推荐:李时珍极品无烟艾条、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天枢、脾俞可以养心败火最安全。 小满(公历 5 月 20~22 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 6 月 5~7 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 ”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二十四节气灸穴位疗方 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避暑湿;《道德经》说:“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 ”冬病夏治”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养脾胃;秋来“ ”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 金医直言论》所说“ ”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 8 月 22~24 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 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 ”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讲:“ ”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防寒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保护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历 10 月 23~24 日) 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 ”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湿气的,湿气多了化不出去就变成痰饮了,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 ”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 ”补冬不如补霜降。” 艾灸风门、风池、肺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可化痰祛湿。 立冬(公历 11 月 7~8 日) 养精补肾精《黄帝内经》讲“ ”冬三月,些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经可养护阳,补肾精。 小雪(公历 11 月 22~23 日) 温肾阳《黄帝内经》讲:“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 ”风”“ ”寒”“ ”暑”“ ”湿”,包括“ ”燥”“ ”火”中医称之为“ ”六邪”。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 ”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❹ 夏日艾灸正当时,这个时候艾灸这4个位置效果最好!

          艾灸是女人的“第二春”!

为什么这么说呢?女性为阴柔之体,最大的问题首推阳气不足、体质过寒,加上现代女性多数不怎么运动,很多人都有经络不通畅的现象,很容易手脚冰凉、宫寒、胃寒……经络不通,身体处处淤堵,烦恼不就来了。而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对女性的寒性体质特别有效。

          艾灸,补充阳气最佳方法

宋代的着名医学家窦材把自己喻为扁鹊再生,他的医书《扁鹊心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第一为灼艾,第二为丹药,第三为附子。灼艾就是艾灸。

艾灸用的原料是艾草制成的。艾草,又名冰台,产于山的阳面,充分的吸取太阳的精华,是一种纯阳植物。艾草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脂肪、水、抗衰老抗癌的硒和大量的药理成份,有消炎化瘀、平喘化咳、镇静之功效。艾叶中含有苦艾醇、苦艾酮,具有解热、止血、镇痛、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

艾灸就是通过烟熏火灼把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带到人体的病痛之处,祛除病邪的方法。

              夏季艾灸再好不过!

女性在夏季做艾灸,可以增强抗寒能力,改善肤色,预防感冒和各种妇科疾病。经常做艾灸的女性会发现体质明显改善,皮肤红润细腻,同时艾灸的补益作用可以丰胸,排毒作用可以减肥。所以对于女性而言做艾灸可以起到全方位的保养作用。艾灸的适应症:女性手脚冰凉、面色晦暗、月经不调、痛经、黄褐斑、痤疮、子宫肌瘤、乳腺增生、乳房瘦小、浮肿肥胖、宫寒不孕、胃寒胀痛、怕冷等。

长久以往,艾灸对女性的养生意义重大,除了可以缓解例假疼痛外,还可以慢慢的解决手脚冰凉的问题,对将来的结婚生育,甚至是中晚年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四穴,决定女人健康美丽

女性体质为阴性,容易因寒凉而生病。而如果经常用艾条或随身灸施灸身体上四个重要的穴位,可以迅速补充女性体内的气和血,从而达到气血通达,身体舒畅,各个功能器官运转正常的功效。这个时候,外表的美丽可以说只是一个良性的副产品罢了。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可以生龙活虎,离不开血和气两种东西,以气带血,以血养气,阴阳平衡,人才能健康而无疾。女性体质为阴性,容易因寒凉而生病。寒邪进入身体后消耗掉女性体内本就不多的阳气,使得血液循环不畅,脏腑得不到滋润。身体沉重、僵硬、酸痛,正是身体中有寒邪作祟的表现。

1.关元穴——妇科疾病必灸穴位

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它是补益全身元气的要穴,点按、艾灸此穴可补摄下焦元气,扶助机体元阴元阳。它也是历代医家公认的强壮要穴,可以保健、促孕、延缓衰老。古人将关元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则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譬如:古代名医张景岳就在着作中详细的论述了艾灸关元对妇科作用:“妇人带下瘕聚,或血冷,月经断绝,一云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孕妇不可针,针之落胎……治阴证伤寒及小便多,妇人赤白带下,俱当灸此”。

2.足三里——调和脾胃的明星穴位

足三里堪称人体穴位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不管是专家还是入门级的灸疗爱好者,无不知其“大名”。足三里位于膝眼外下四横指,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功能。

大多数女性疾病的灸疗调理,都需要艾灸足三里。因为女性的生理特点,常导致气血亏虚、气虚血弱的问题,而气虚血弱是引发女性诸多妇科疾病的根源。艾灸足三里可调和脾胃,增强脾胃的“水谷运化能力”,改善女性的气虚血弱,这就能从源头上治疗妇科疾病。宫寒、慢性妇科炎症、卵泡发育不良,都用得上这个“明星级的穴位”。

譬如:很多女性朋友为了减肥都吃得少,这就很容易导致胃气亏虚,使胃不能很好地为人体供应气血;很多女性爱吃冷饮,爱吹空调,且女性本身就容易下身寒凉,再加上上述那些习惯,就更容易胃寒、宫寒了——这时,尤其需要艾灸足三里!

3.合谷穴——养颜、止痛、提正气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因为合谷穴在手上,取穴方便,平时自己就可以左右手互相按揉,让体质增强。如果能够坚持艾灸该穴,效果更佳。

当女性痛经时,尤其是疼痛难忍时,艾灸合谷往往能取到迅速缓解痉挛,消除疼痛的神奇功效。用艾灸来美容的,平时可以多多艾灸或者按摩合谷,它能让你的脸色变得更加红嫩。

在中医的《四总穴歌》里,有“面口合谷收”一句,就是说颜面及口腔的毛病都可以用合谷治疗。中医认为,合谷穴具有疏风止痛,通络开窍之功,合谷穴还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坚持按揉刺激或艾灸该穴,可以获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

其实,合谷的作用远不止如此。通过刺激合谷穴,能够提升人体正气,能让身体的免疫机能大大增强,具体而言是使血中的白细胞吞噬能力明显增强,有效吞噬杀灭体内的细菌、病毒。免疫力增强了,人得病的几率就下降了,身体自然就强壮了。

4.内关穴——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内关位于腕上三指,是心包经上的穴位,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

艾灸内关穴对痛经和宫寒不孕也有很好的作用。现在正是三伏灸,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此时艾灸内关穴,对改善治疗以下疾病,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治,三伏天艾灸效果增倍!

❺ 艾灸穴位图的作用

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俞穴之一, 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祛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 …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损。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便秘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气海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腹泻、遗尿、阳痿,滑精、月经不调、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
灸肾俞穴: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背俞穴,具有补肾益精强健腰背,聪耳明目,壮骨健身,温阳散寒等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肾;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膀胱张力,兴奋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主治肾虚腰痛,精少早泄,诸虚百损等。对肾虚腰痛、遗精、阳痿、早泄、遗尿、哮喘等有防治作用。
灸膏育俞穴:
膏育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背俞穴,有调整肺气,养阴润肺,补虚益损的功效。灸之能缓解支气管症, 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防治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虚劳及一切血证。
灸风门穴: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宣肺解表, 疏散风邪,调整气机的功效。灸之能调整肺功能,增强肺通气量。主治一切风证,防治感冒、鼻炎、肺炎、中风、面瘫等。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具有保健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防治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神经病和妇科病等多种疾病。
灸风池穴: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具有松弛肌肉,缓解肌肉僵紧的作用。对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等疾病的防治。
灸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常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现代研究证实,灸大椎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
灸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常用于头痛、失眠、腰痛、小儿惊风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涌泉穴有养心安神、补肾壮阳、益寿延年的作用。

❻ 独家丨灸背补阳,效果最强!三伏天艾灸不灸背,灸了也白灸!

大家都知道,其实咱们做三伏灸是为了排除体内寒邪,然后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而要排出体内的寒邪,最重要的就是补阳气,而要补阳气,就一定要多灸背部,因为背部,就是属阳的。

今年的三伏天是7月17号开始,马上就要到了,大家抓紧时间多灸背,为三伏天排病邪打下基础!

人过半百,阳失其半!人一生的健康是伴随阳气起伏的,就如中医的“正气内存,邪不可侵”之说:人只要阳气充足,就可百病不侵。人如果没有了阳气,就会羸弱不堪,甚至不能存活。由此可见,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的根本,阳气就是我们的生命能量,养阳气就是养命!

而中医认为,我们的在身体上,背为阳,腹为阴。只要保养好背部,就能让人体的背部发光发热,滋生出源源不断的能量。因为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上都是阳经,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相关。

脊柱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上,这些经穴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通路,刺激这些穴位可起到振奋阳气、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由此可见,人体背部是很重要的部位,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可调和阴阳,延年益寿。

凡是养生,就离不开养阳,而艾灸,无疑是养阳的第一法宝:首先艾条燃烧产生的短波辐射,具有超强的渗透力,其次是艾烟的药效及其温热。故艾灸有温通之性:温能补其虚,通能化其淤,简单的说就是能补充身体虚损的阳气,能温化、排出体内的淤堵、垃圾。

艾灸背部督脉,就可养阳气,其实也就是在养命,督脉穴位图↓↓↓

女人最大的敌人是岁月,当容颜逝去后,任何的补救收效都不会太大,尽早保养才是正道。然而很多女性朋友都进入了保养误区,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在了脸上,而事实上,保养背部,远比保养脸蛋更重要!

中秋过后气温逐渐下降,寒气也愈发加重,而风寒邪入侵人体,背部首当其冲,而女性体质属阴,若是背部受寒就更容易导致腰酸背疼,脏腑受寒。而寒湿质量重,脏腑的寒湿常常会往下跑,下注至胞宫,时间一长就酿成了妇科疾病。故而女人养背就是在防治妇科,其中最常用来防治妇科的穴位是命门穴和八髎穴!

背部的膀胱经是排毒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担负着人体内尿液和汗液的排放,它负责人体内70%的代谢废物和毒素的排出!对膀胱经按摩艾灸,不但可以祛除身体的寒湿,毒素,还可以缓解颈肩腰腿痛的症状,会让沉重的身体感觉轻松异常。缓解身体疲劳,改善睡眠质量,针对女性常见的肝郁有很大缓解。

膀胱经在人体的后部。后背、臀部、后腿、脚外侧都是膀胱经循行的位置,像后背、臀部上的赘肉多,都是膀胱经的问题。 膀胱经通常的问题就是人体的风寒易堆积在那里,因为它是人体抵御外寒的一个栅栏。所以好多人后背的赘肉摸上去的感觉就像摸一层棉花一样,没有质感,这就是寒于堆积引起的。

背部膀胱经穴位图↓↓↓

相较于腰腹大腿的减肥,女人对背往往不够重视!但是,背其实女人最易显老的地方,只要背一变厚,妥妥的大妈形象就跑不了,哪怕你脸上一条皱纹也没有,哪怕你长着范冰冰的脸也不行。

所以,女人要延缓衰老,就要有一个薄薄的少女般的背!女人三十岁之后,脂肪逐步开始在全身堆积,有些地方你看的见,比如肚子、大腿,有些地方你看不见,比如背部。你要是不理会,过不了多久,你的背部就会变成上面这个图片那样...

上面我们也讲到了。背部脊柱两侧是膀胱经,膀胱经是女人最大的两条排水排毒通道,背部脂肪厚压迫膀胱经会造成排水排毒不畅,毒素堆积,水肿、肥胖甚至疾病。所以,女人可以腰粗,但一定不能背厚!

表面看来,是因为肥胖水涨船高,背部脂肪跟着一层层堆积。然而事实并不这么简单。中医看来,背部脂肪的堆积,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寒气湿气入侵有直接关系,身体自我抵御机制起作用,变厚的部分,是身体筑起的“防御工事”。同时,这种“防御工事”的堆积,又会反过来影响经络的通畅,经络不通,又会导致排不出去的垃圾堆积。于是,背部就会越积越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背部变厚也有内部的原因,是脏腑出问题的体现。

上焦厚〈叫〉心肺火旺!

中焦大〈叫〉脾胃不畅!

下焦厚〈叫〉肾气不足!

同时背部有五脏六腑的反射区,任何一个脏腑出问题,都会在背部的对应区域反应出来。

背部脊柱两侧是膀胱经,膀胱经是女人最大的两条排水排毒通道,背部脂肪厚压迫膀胱经会造成排水排毒不畅,毒素堆积,水肿、肥胖甚至疾病。

所以,“背厚”的女人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背部的俞穴都与内部的脏腑相联系,故而艾灸背部是对背部最直接、最有效的保养方法,正是利用艾条药性和热量,让背部的气血动起来,是扶阳祛寒湿的最好方法,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艾灸背部的主要原因。艾灸背部可以培补阳气,调五脏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背部取穴原则:久病,则多损伤人体的功能,故在用穴上,取肺俞、心俞、膈俞穴;补气活血。取脾俞穴健脾,肾俞穴补肾。在这个基础上,如属咳嗽者,加风门穴。有热,则减去心俞穴。以心属火,火刑金,如不去心俞穴,成了火上加油之势。虚寒者,则可用心俞穴。

对胃寒脾虚者,则在上列五穴的基础上,减去肺俞穴;另加肝俞穴。心属火,脾属土,心火可温脾胃之虚寒;温则热,心俞与膈俞则活血。肝属木,木克土、故而肝木可约束脾土。脾胃虚寒,则多见大便稀薄或溏便,肾俞穴,有调二便之功能。如胃证状较为显着者,则加入胃俞穴。

捏脊是儿童推拿常用手法,可用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重复5~10遍。

其实,不仅是小儿疾病,成人也可以用捏脊来治疗保健。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五脏背腧穴,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在人体背部进行一定节律的搓弹、拍打、敲击,能提升阳气,有利于人体气机顺畅,阴阳和合,使人体的脏腑功能更加协调。搓背分自我搓和他人搓。

自搓可在洗浴时进行,以湿热的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捶背也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经活血,振奋阳气,强心益肾,增强生命活力。

三伏养阳不养背,实在损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