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个关于春节习俗、来历等的网站以及一些图片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由来】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着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物,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过赶年,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叫“调年会”。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
【腊月三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又称“大年三十”。“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❷ 谁有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名录及图片
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大全;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名字;珍稀动物;濒危动物名字
中臀拟鲿
魾
金氏
阿鲁巴岛响尾蛇
细痣疣螈
中国大蝾螈
旱谷蟾蜍
巴拿马金蛙
我国特产的珍贵爬行动物——鳄蜥
回到出生地产卵的爬行动物——绿海龟
生活于温带海域中的爬行动物——蠵龟和太平洋丽龟
背甲光泽艳丽的海洋龟类——玳瑁
最大的淡水鳖类——鼋
最大的淡水鳖类——鼋
龟中之王——棱皮龟
三线闭壳龟和云南闭壳龟
走近世上稀有的黑嘴鸥
高原珍稀动物王国 可可西里
扬子鳄在中国永远不会灭绝
渴望嘴下留情的益兽——穿山甲
黑熊--胸挂“新月”的“黑瞎子”
小熊猫—尾巴具九个环状斑纹的动物
大灵猫--能分泌灵猫香的动物
长臂猿
懒猴和小懒猴
猕猴
叶猴
豺--凶残而机警的动物
急待保护的猛兽
熊狸--尾巴有缠绕功能的猛兽
关东三宝之一--紫貂
剑吻鲸-上颌无牙的鲸类
抹香鲸—能分泌“龙涎香”的鲸类
露脊鲸—戴“帽子”的鲸
长着“大额头”的鲸类-大吻领航鲸
瓜头鲸-多牙的鲸类
伪虎鲸-有“集体自杀”行为的鲸类
糙齿海豚—牙齿奇特的海豚
灰海豚—上颌没有牙齿的海豚
鼠海豚—小型的海豚
原麝的近亲—林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
豚鹿—我国最稀少的鹿类
大须鲸—具有黑色须板和白色须毛的巨鲸
最小的须鲸—小须鲸
长须鲸—鲸须颜色不对称的巨鲸
坡鹿—生活于热带的食草动物
珍贵的白唇鹿
黄羊——草原上的瑰宝
扭角羚—深山中的大型食草动物
角似弯刀的珍稀动物—北山羊
斑羚和赤斑羚
短尾信天翁—在海风中生活的鸟类
海鸬鹚—捕鱼能手
红脚鲣鸟的近亲—褐鲣鸟和蓝脸鲣鸟
海南虎斑鳽—我国特产珍稀涉禽
黄嘴白鹭—一身雪白无暇的涉禽
秃鹤-头顶无毛的大型涉禽
白琵鹭—长着铲子一样大嘴的珍禽
小天鹅-大天鹅的近亲
美丽的小型雁类—红胸黑雁
肩羽白色的大型猛禽—白肩雕
海陆两栖的空中霸主—虎头海雕
短趾雕和鹰雕
尾羽洁白的海雕—白尾海雕
黑翅鸢—美丽的小型猛禽
大熊猫--动物中的瑰宝
雪豹—高山雪地上的猛兽
云豹—身上具有云状花斑的“豹”
机敏的“野猫”—兔狲
猞猁--北温带寒冷地区的大型山猫
拟小抹香鲸-与小抹香鲸相似的鲸类
座头鲸--大海中的歌声
灰鲸—灰色的巨鲸
伊河豚--长着圆锥形牙齿的鲸类
真海豚—最常见的海豚
白吻原海豚-具有白色喙端的海豚
身上有花斑的海豚—花斑原海豚
蓝白原海豚-具有深蓝色喙的海豚
背鳍如镰的镰鳍斑纹海豚
西藏野驴—“镶有黑边的‘野马’
白鳍豚—生活于长江中的珍兽
马鹿—体形高大似骏马的鹿
用香味传情的动物—原麝
生活在水边的小型鹿类—河麂
沙漠之舟—野骆驼
最原始的反刍类动物—小鼷鹿
失而复得的珍兽—麋鹿
善于游泳的鹿—水鹿
普氏原羚和藏原羚
高原之舟—野牦牛
鬣羚的近亲—台湾鬣羚
鼻腔鼓起的羚羊—高鼻羚羊
登山健将—岩羊
双角巨大无比的动物—盘羊
卷羽鹈鹕的近亲—白鹈鹕和斑嘴鹈鹕
颈部赤红的鸊鷉—赤颈鸊鷉
海空“强盗”—白腹军舰鸟
栖居于深山中的涉禽—黑鹳
具有黑白两色个体的涉禽—岩鹭
失而复得的东方鸟类明珠—朱鹮
最珍贵的大雁—白额雁
天之骄子—大天鹅
白腹隼雕和棕腹隼雕
空中霸王—金雕
最小的雕类—靴皂雕
三种鵟鹰
专门以鱼类为食的猛禽—渔雕
头上长“小辩”的猛禽—凤头蜂鹰
栗鸢-体色红艳的猛禽
金丝猴
金猫-美丽的猫类
环斑海豹-体形最小的海豹
北海狮-海洋中的“狮子”
虎-兽中之王
荒漠猫-荒漠中的幽灵
北海狗-雄雌体形差异最大的兽类
髯海豹-“胡须”浓密的海豹
西太平洋斑海豹-善于潜水的海兽
日本喙鲸和瘤齿喙鲸-两种小型鲸类
小抹香鲸-腹腔宽大的小型鲸类
座头鲸-神秘的海洋巨兽
侏虎鲸-罕见的鲸类
中华白海豚-香港回归的吉祥物
宽吻海豚-最聪明的海洋哺乳动物
长吻原海豚-具有长喙的海豚
江豚-长江中的瑰宝
害怕船只的沙漏海豚
亚洲野驴-荒漠草原上的珍兽
大鲵
珍稀鸟类如何分?
白肩雕
玉带海雕
非洲象
马来貘
双峰驼
白腹海雕
中美貘
亚洲野驴
印度犀(独角犀)
小熊猫
孔雀雉
猞猁(Felis lynx)(图)
牦牛(Bos grunniens)(图)
雪兔(L.timis)
水鹿(Cervus unicolor)(图)
塔尔羊(Hemitragus)(图)
长臂猿(图)
紫貂(图)
细嘴松鸡
虎
雪豹
白枕鹤
乌贼的秘密
虹雉
蓝鹇
双角犀鸟
绿孔雀
藏马鸡
白头鹤
鼋
塞舌尔鹊鸲
白唇鹿
蓝马鸡
四眼鱼
“怒发冲冠”的黑叶猴
闻名于世的鸭嘴兽
灵猫
儒艮(美人鱼)
海南鳽
基奈山狼
大草原的保护神——大鸨
大弯食蚊鱼
唐鱼
鹦鹉螺
黄缘盒龟
最为珍贵的鹿类——黑麂
塞舌尔猫头鹰
卷羽鹈鹕
南非国鸟——蓝鹤
喜马拉雅塔尔羊
可爱的遗鸥
“多才多艺”的貂熊
世界上最大的鹰——菲律宾鹰
五彩斑斓的黑鸟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海豹
大型猛禽:雪鸮
虎头海雕
金绿色铃蛙
米切尔眼蝶
聪明的塔里木兔
黑颈鹤:唯一的高原鹤类
酷似家猫的兔狲
角龟
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沙丘鹤
性情温顺的毛丝鼠
新西兰岸鸻
捕鼠能手:印度蟒
濒临灭绝的印尼椰子蟹
大型猛禽:蜂鹰
威风凛凛的绿毛乌龟
数量稀少的东京鱊
极危物种桃花鱼
美国埋葬虫
黄唇鱼
可可西里珍稀动物---藏雪鸡
猞猁--可可西里珍稀动物
珍稀野生动物——犀牛
濒临灭绝动物:北部白犀牛
关注藏羚羊
中华鲟的保护现状,保护意义及价值利用
我国鸟类保护名录
堪比大熊猫的“国宝”中华虎凤蝶正面临灭绝
台湾猴
熊猴
蜂猴
倭蜂猴
蒙古野驴
婆欧里鸟全世界仅剩3只
世界珍禽――褐马鸡
白颈乌鸦
斑尾雉鸡
北美红眼雀
捕蚋鸟
查塔姆岛歌鸲
长尾地佛法僧
达尔文美洲鸵
刀嘴凤冠雉
帝啄木鸟
非洲吉布提鹧鸪
非洲塞舌尔莺
粉红燕鸥
贡
古巴钩嘴鸢
寡妇鸥
褐鹈鹕
关岛阔嘴鸟
红金翅
红脸杜鹃
花脸齿鹑
黄头黑鸟
加利福尼亚秃鹫
加那利黑蛎鹬
蕉鹃
金雕
坎贝尔岛水鸭
科隆群岛企鹅
科隆群岛鹰
克拉克织布鸟
盔蜜雀
盔犀鸟
拉索云雀
鹭鹤
马达加斯加海雕
马达加斯加潜鸭
毛伊岛厚喙雀
纽厄尔剪水鹱
诺德曼青足鹬
诺福克岛绣眼鸟
热带大雕
日本冠鹮
条纹伞鸟
秃头雕
鹟
乌卢古鲁丛伯劳
西非鸵鸟
夏威夷雁
夏威夷水鸡
夏威夷蜜鸟
毛里求斯鹎
南美秃鹫
蒙特祖马鹌鹑
塞舌尔斑鸠
美洲鸳鸯
马里亚纳绿头鸭
马卢古太阳鸟
白鹭
爱斯基摩杓鹬
艾博特鲣鸟
游隼
鹦鹉
阿留申鹅
阿劳特拉鸊鹈
阿姆斯物丹信天翁
世界濒危珍稀动物
鳄满为患VS濒临灭绝
种濒危机制与保护(行为生态学)
广州发现绝迹野生唐鱼群
被称为“活化石”的濒危动物蒙新河狸
纽厄尔剪水鹱
全球仅存800只 长江口发现濒危鸟类黑脸琵鹭
胸刺有毒的黄鳍连尾𫚔
喜欢吃水果的蕉鹃
菲尔角银光鱼:渔民的活诱饵
贪婪的肉食鱼类之一:叶唇鱼
身长会长到2~3米的浅色鲟鱼
多骨 肉也并不鲜美的刀项吸口鱼
不会飞的海鸟:科隆群岛企鹅
在空中飞行会翻跟斗的长尾地佛法僧
一生都在树上度过的帝啄木鸟
全世界最珍稀的鸟类之一:爱斯基摩杓鹬
黑凯门鳄:眼睛中间有凸起的脊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