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晚上失眠可以艾灸哪个穴位
我给你一个《失眠、多梦、难入睡的点穴疗法》,点穴位不仅可以调理气血而且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每天一次,每次每穴三分钟;当然你也可以艾灸下面三个穴位----每天一次,每次每穴10-15分钟。坚持就是胜利,祝老年人早日康复!!!
肝经或者心包经失调,尤其是压力大引起的情绪不安或者工作上的不顺心都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如果造成了交感神经的紧张还经常出现多梦的现象,更让人难受的是睡眠质量差、半夜易醒、醒后再难以入睡。对于这一切让人生不如死的问题,点穴位会帮你迎刃而解的。
一 大陵 “大”高大,“陵”帝王埋葬的地方,即有长眠安息之意,故名之。
位置:腕横纹中点,与两筋交点的中间即是本穴。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癫痫、头痛、热病汗不出、咽喉肿痛、手腕痛、脱发等。
二 太冲 阴经原穴均称“太”,“冲”指要冲,本穴血气盛,故名太冲。
位置:足背第1、2趾间缝纹头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前缘凹陷中(约缝纹头上两横指处)即是本穴。
主治:失眠、目痛、头痛、心疼、癫痫、神经衰弱、月经不调、遗尿等。
三 完骨 穴在乳突骨下,故名完骨。
位置:位于耳后凸骨后下方一指宽的凹陷中。
主治:失眠、头痛、耳后痛、颊肿、面瘫等。
Ⅱ 失眠噩梦真伤神,简单艾灸哪几个穴位,让你没噩梦
可以艾灸太阳穴或者是人中那里的穴位。
Ⅲ 睡眠不好,艾灸灸哪里
失眠是一种经常性无法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中医称之为“不寐”。主要表现为入眠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后多梦,睡眠不深以致醒后易于疲劳,严重者可彻夜不眠。常见发病原因:1:精神心理因素:压力过大、情绪不好、长期过度紧张等;2:疾病因素: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甲亢等均可引起失眠;3;环境因素:睡眠环境的改变,强光,噪音等影响;4:药物因素:很多常用药都会有副作用,服用后导致失眠;5:个体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如睡前饮茶,饮咖啡,吸烟等。
Ⅳ 湿气重艾灸灸哪个部位艾灸盒的使用方法图解
艾灸,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甚至在家都喜欢用随身灸调理身体。那么,湿气重艾灸灸哪个部位?艾灸盒的使用方法图解是什么?
湿气重艾灸灸哪个部位
寒湿气往往通过5大穴位进入体内!
①肩颈部的“大椎穴”
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②前胸的‘膻中穴'
从’膻中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
③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④腰部的”命门穴“
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⑤脚底的”涌泉穴“
从”涌泉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余粗颂炎等症状。
”寒湿“是万病之源,我们日常一定要注意排寒湿凳散和补充阳气及时恢复体力。
所以,避免寒湿、排寒祛湿非常重要,请在日常生活中护住这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等!
艾灸盒的使用方法图解
艾灸盒,做为一种艾灸辅助工具,适合家庭个人艾灸时使用,他以其小巧,方便,使用方法简单,成本低在艾灸使用人群中广受大家欢迎。但是据华夏艾灸网观察,人们在使用艾灸盒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今天在这里简单的给大家讲一讲艾灸盒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首先我们在使用艾灸盒的时候应该先看一遍新买的艾灸盒是否有使用过的痕迹,再次是看看是否配套齐全。
如今艾灸家庭用户用得最多的就是竹制单孔或多孔艾灸盒(适用于艾条),另一类就是随身灸金属制的艾灸盒(适用于艾柱)
艾条一般要用专用的艾条灭火器来熄灭,并且熄灭时可以把燃着的那头插在灭火器上放在安全的地方。竹制艾灸盒在身上用的时候,一定要身边有人经常看看艾条烧到的部位,快烧到孔口上方时,要把艾条往里塞到接近钢网的位置。
很多艾灸的朋友都说在使用时,艾灸盒太烫而觉得特别难用。其实只要掌握使用方法就非常方便实用的。艾灸盒使用方法图解
金属制的随身灸艾灸盒主要分普通金属的、纯钢的、和纯铜的,使用的材质不一样,但使用方法都基本一样。
艾灸时艾条的选择也非常关健,好的艾条火力温和,穿透力强,且艾烟淡,用着比较舒服,而劣质艾条火力暴躁,容易烫伤皮肤,而且艾烟也很刺鼻。
先将艾灸盒旋转拧开,可以看到上部分内面有一个伸出的钢丝,把艾柱插在这根钢丝上,然后充分点燃,然后对准下部分的卡口闭合后旋转拧一下,直到感觉吻合卡紧,将下部分的塑料竖郑调风盖旋到露出金属通风口三分之二,先让它稍微充分燃烧,然后将随身灸盒塞进布套内系在需要艾灸的部位。如果感觉很烫就拿出艾灸盒将塑料调风盖调节到稍闭合的位置,等于就是调风孔小了,这样燃烧就小些,温度就会低些。
艾灸能治什么病
艾灸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临床常用于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遗尿、脱肛、崩漏、带下、痰饮;乳痈初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