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国耻日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ps把图片变得清晰 2025-02-02 05:37:21

国耻日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8-15 17:24:55

‘壹’ 五九国耻日是什么

1915年5月9日,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经过与日本达105天的谈判和周旋之后,被迫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中的十二条内容之事件。条约签订后,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举行纪念,借此警励国人毋忘此日,誓雪国耻;这一天被称为“国耻日”。

另有以日本提出的最后通牒日期5月7日为国耻纪念日。

历史背景:

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派兵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地和铁路。中国提出德国直接将山东权益交还被拒,于是决定保持中立。当时美国注意力已转移至欧洲,欧美各国无暇东顾,而英国则希望日本能成为在其远东盟友。日本于是在8月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

1915年,日本秘密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取代德国的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蒙的权益,意欲独占中国的权益。

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日置益向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直接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并要求中国绝对保密。

1至4月,袁一面命派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同日本谈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内容,希望获得英美等国的支持以抗衡日本,又两次密派日籍顾问有贺长雄赴日游说松方正义等日本元老抵制大隈重信内阁所炮制的二十一条。

中国的谈判代表多次拒绝条约要求中的部分内容,迫使日本作出让步。在谈判期间,日本以“换防”为名,增兵大连、青岛、塘沽等地,进行武力威胁。中国国内亦出现反日情绪。日本则以武力威胁中国。

至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于9日前答复。其中仅把原来的第五号内容改为日后另行协商。在日本的最后通牒之下,最终袁世凯政府被迫派外交总长陆宗舆及次长曹汝霖在5月9日晚上十一时签署接受二十一条中的十二条要求,5月25日签署《民四条约》。

‘贰’ ‘九一八事变’指的是什么

“九一八事变”指的是: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2)国耻日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事件经过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

‘叁’ 为什么9月18日是中国的国耻日

因为1931年9月18日这天发生了“九·一八”事变,这对中国来说是一种耻辱。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驻中国的侵略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借此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随即在几天内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东北三省全部沦陷。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

(3)国耻日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九一八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

在内外交困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的作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涌现出东北义勇军等各种抗日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