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水袖舞背景图片最好是什么
扩展阅读
种子有哪些种类带图片 2025-02-02 08:34:37
电脑桌面怎么设置图片 2025-02-02 08:20:34
手绘卡通汽车图片 2025-02-02 08:19:50

水袖舞背景图片最好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8-14 01:15:09

‘壹’ 水袖舞属于什么舞蹈种类

作者:马小晓

引言:袖舞是中国舞蹈非常独特的一种样式,作为这种舞蹈形式,它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舞蹈独具韵味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舞蹈,袖舞的发展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舞在当代重建的过程中,对于这一舞蹈传统也进行了探索。在实践领域中,主要是对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并遗存于戏曲艺术中的水袖,进行了研究与整理,并创作了一些剧目,形成了一套教材。但是,我认为明清水袖从艺术风格到艺术气度以及艺术追求上,都不能完全囊括其他袖舞样式所呈现的审美。本文先简要地从回顾袖舞的历程入手,通过具体对比汉代筒袖与明清水袖的异同,说明袖舞传统风格样式丰富,必须在实践与研究中对古代袖舞资源充分利用,开拓并重塑中国袖舞文化,重现袖舞的辉煌。下面让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袖舞在中国舞蹈文化中的发展历程。

一、袖舞的发展历程

早在商代,女乐和巫舞就有一定的联系,那么最初的袖舞形态也由此成为女乐中重要的舞蹈形态。因此这一段的袖舞形态残留着巫舞原始、迷狂、神秘的余韵,从女乐的这种演变和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窥见袖舞形态发展的轨迹。这之后的袖舞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形态也印证了这一美感发展的脉络。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曾写道:“鄙谚曰:‘长袖善舞’。”鄙谚,俗话也,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一句俗话,一方面说明了袖舞的流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袖舞悠久的历史。然而这也证明了当时对手之舞的崇尚胜过于对足之蹈的关注。再到汉代,汉代是袖舞最鼎盛的时期,巾袖舞是主要的代表,其形式是以汉代常见的长筒袖为主,在诸多汉画像石上足以唤裤说明这一点,袖舞在汉代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峰,综合了技艺性、观赏性、表现性而成为能够代表中原乐舞审美文化的典型舞蹈形态。此后直到唐朝,袖舞不再如同汉代,是一种普遍流传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概念泛化的舞蹈种类,而是如同涓涓细流分散汇入到了念携“千歌万舞”中,成为闪现在各种舞蹈样式和名目中的形态。五代十国时期的袖舞基本继承了隋唐的传统,只是袖舞的那种华贵之色褪去了很多。随着唐代兴盛的文化发展高峰逐渐滑落,到了宋代第一次出现了水袖,它从戏曲艺术中脱胎而出,因其独特的表现样式深受人们喜爱,在舞蹈领域里广泛传播,所以,刚刚萌发的戏曲水袖这一表现样式创立了其独特的艺术地位。直到明清时期,水袖终于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

通过以上对袖舞的介绍,我们已经大致地了解到袖舞在整个古代舞蹈历史中的演变过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袖舞的发展丰富多样,不同的朝代展现出的袖舞样式、风格及审美也都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对袖舞的关注不能只集中在明清时期的水袖上,下面就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袖舞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时期,明清水袖与水袖之外的袖舞样式——汉代筒袖。

二、汉代“筒袖”

汉代是文化艺术(包括舞蹈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然而,袖舞的形态基本形成之后,在汉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汉代乐舞的形象资料中女乐的舞姿形象几乎都是“细腰长袖”的袖舞形象。在汉代出现的袖舞基本都是长的筒袖形态,所以我们称之为汉代“筒袖”。

筒袖之舞的形象在汉代的画像砖中较为丰富,长筒袖和细腰在汉代的袖舞中融合得更加自然动人。就汉代“舞袖”而言,其形式丰富多彩,有独舞、对舞。对舞中又有男女长袖对舞、女子长筒袖对舞、女子折袖对舞、男子长袍博袖对舞和男子长服小袖对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如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上一细腰舞人在跳跃的瞬间舞动长筒袖,一袖上撩,一袖曳地,体态舒展。

图片:201005051604038128b.jpg

在另一幅画上(见图2),一短袍细腰舞人,腿成弓步,左右手向同一方向分别做扬袖、拂袖、拧身而舞。江苏沛县汉画像石上有细腰长筒袖对舞形象,舞姿柔美;沛县另一幅袖舞形象是细腰舞者长裙委地,扬袖回身而舞,对面一男子正垂袖与之合舞。由此可见,在汉画像上最常见的就是长筒袖的姿态了。在汉画像中的长袖形状还有所差别,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细长的筒袖,一种是喇叭形状的宽大长袖。在数以千计的汉代袖舞图像中,舞蹈者均着长袖舞衣,或如柳枝低垂、或如回雪漫卷、或如飞燕凌空,让我们即使在今天也禁不住悠然神往。

这些汉画像都是我们研究汉代筒袖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做教程课的作业时,将一个汉画像石上的形象做舞姿模仿,模拟出来的动作虽然舞姿仔链伏形态并无二致,但看起来就是与画像石上的舞姿有所差别。后来明白,并不是动作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做出汉画像石上舞姿的神态,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神似形似,只要神似就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并理解汉画像石上的各种舞姿了。在汉代有其独特的审美风格,我们研究并不是只研究动作,更主要的是风格。用这些风格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加上我们对当时审美风格的认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研究编排成独具风格的汉代筒袖舞蹈,编排出的舞蹈,呈现给我们的是另一种不同于水袖舞风格的全新的面孔。

通过以上对汉代袖舞的阐述,可以看出,在汉代舞蹈中袖子的主要作用是将袖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身体的延伸。筒袖随着身体的舞动而舞动,这样在舞蹈时通过舞姿,可以使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一种长线条的感觉,通过袖子会让舞姿更柔美,体态更舒展,使观赏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袖子自然而然地随着手臂而动,并没有刻意地让袖子舞出技巧来。汉代筒袖舞蹈所展现的是质朴、厚重之感,这是与明清水袖在艺术风格上最大的不同。在艺术气度上,汉代筒袖展现给我们的是汉代那种质朴、厚重、大气之感。汉画像石上的舞姿足以说明这一点,那些飞扬长袖,带着舞动之感的姿态,都是在动中形成的。在审美风格上继承了楚舞的“细腰长袖”的舞蹈形式。同时,也承接了楚文化的神秘原始的韵味。如:《盘鼓舞》中舞者穿着筒袖衣而舞,其汉代艺术风格与审美气息尽显,既带有迷狂的气息,也带有独特的质朴、厚重之感。

三、明清“水袖”

到了宋朝第一次出现了袖舞的另一种“化身”,那就是戏曲里的水袖,“水袖”是戏曲人物服装袖子前面装饰加长的那块白绸子。它融入、综合了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不仅成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表现手段,也成为一门独特的技巧。水袖舞蹈强调袖子的技法,也就是袖技。水袖的袖技包括:抖袖、扬袖、绕袖、出袖、拂袖、收袖、推袖、冲袖、抓袖、搭袖和片花。演员在表演中通过使用水袖各种不同技巧来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喜怒哀乐的感情。如用水袖遮面抖动表现悲郁之情,用水袖的抛撒表现内心的激情。水袖功主要展现演员的表演功力,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既把袖作为一种专门的技巧来发展,也为戏曲中人物和情节的表现来服务。戏曲的水袖一方面在袖舞的传统审美基础上发生了某种变异,另一方面,在表现技巧上趋于复杂化,手段上也大大丰富了。

明清“水袖”已经是袖舞发展的另一个阶段,然而它是结合到戏曲里的,从而也可以说水袖是从袖舞这条路上分出了一个枝杈。水袖归属于戏曲舞蹈中的一类,它不仅仅是舞蹈里的一种形态,还是一种技巧,一种表现手法,戏曲水袖的发展大大丰富了袖技(即把袖作为一种专门的技巧来发展),并为戏曲中的人物和情节的表现来服务,戏曲水袖把重点放在了袖子的技术技巧上,他们强调袖子是怎样耍起来的。水袖在中国当代舞蹈发展的十几年里已经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一套教材。教材的重点放在如何训练袖技上。在艺术风格上,戏曲水袖追求的还是袖技,在这几十年的发展里,一直在注重怎样才能让水袖的袖技更丰富多彩。单从水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上来看,足以证明,它并不能代表中国古代舞蹈其他袖舞样式。如汉代筒袖,其风格注重的是整体舞蹈的汉代气韵——质朴、厚重之感,筒袖只是帮助身体更凸现这种气韵。如我所述,汉代筒袖其资源要比水袖丰富得多,只是我们没有着重地对它去分析研究。

结语

汉代“筒袖”舞蹈,我们通过汉画像石上丰富的舞姿形态和文字记载,可以总结出汉代筒袖的运用延长了人的肢体,大大扩展了身体的表现力,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鲜明。筒袖的运动所产生出的形式美,完全可以把人引入一个非物质的境界中。然而,汉代筒袖并没有在袖技上刻意地去做文章,而是强调一种舞蹈的韵味和形态,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时代气息。水袖舞蹈主要是从戏曲中脱离出来,水袖的产生完全是服务于戏曲中的人物,其表现上还是强调如何展现这个水袖。所以说,汉代筒袖与明清水袖的不同就在于一个是以延伸肢体,强调舞蹈形态和表现时代特征,一个是以展现水袖的袖技,强调戏曲人物的情感。然而,呈现给我们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

另外,“水袖”和“筒袖”也有诸多相同之处。早在汉画像石上便开始记载长筒袖的舞姿中拧身等舞袖的技巧。这与水袖的袖技中扬袖、拂袖等技巧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通过袖子让舞姿更柔美,体态更舒展,让观赏者对之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袖子的作用都是通过“袖”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鲜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筒袖和水袖都代表了中国袖舞的发展,虽然在历史上袖舞本身的技艺已经消失,但通过祖先留下的大量的史料记载可以看到,袖舞是我们优秀舞蹈传统的一部分。袖舞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且是舞蹈专业性、表现力极强的舞蹈形式。明清水袖在这十几年里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只去发展一种袖舞样式,却把更丰富的其他袖舞给丢到一旁。水袖终归是袖舞样式中的其中一种,它不能囊括其他所有袖舞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气韵。如上所谈到的汉代筒袖,它代表一个朝代的艺术特征和时代气息,这是最关键的,研究它是因为其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时代的代表。通过筒袖的舞姿,可以展现出这个时期艺术特征和审美气韵。这说明了,我们不可以将研究的焦点只集中在戏曲水袖上,还有更多像汉代筒袖一样的袖舞样式,等着我们去像挖金子一样,把它们从舞蹈历史中挖出来,再一点点地擦亮磨光,最后展现耀眼的光芒。这为我们今后发展中国古代舞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贰’ 舞蹈基本功有哪些图片

中国舞的基本功有哪些要图片大全
要提高腰部柔韧性,就要有针对性进行腰部练习。扶把上的腰部练习有: 涮腰,以腰骶部为中心,在同一平面上,整个上身作前旁后旁的划圆运动。 双腿重心“下腰”,分双腿重心前下腰,双腿重心后下腰和旁腰的练习。 单腿重心“下腰”,分单腿重心前下腰,单腿重心后下腰,单腿跪下腰。 姿态斜腰,丁字步准备,动力腿伸直,绷脚擦地,脚尖点地。同时,主力腿半蹲,重心始终落在这条腿上。右臂经下方擡高成托掌位,收紧腹肌,上身以胸椎为转动轴,向有侧转动,向后平躺,眼看右手指尖方向。
舞蹈基本功的图片 舞蹈基本功都有哪些
最基本: 横叉 竖叉 下腰

建立在腰功上: 前翻 后翻 前抢捻 后抢捻 元宝

建立在腿功上: 扫腿 抱腿 跳踢腿

建立在腰+腿: 劈腿前后抱腿 站立后抱腿

大概是这样,一时没办法想全,应该不止。

12周岁不算晚,好好学,都会有收获。
女生舞蹈基本功图片
立脚跟
舞蹈基本功有哪些? 5分
发个毛图片啊....你自己都说不清楚

舞蹈中的那个舞种呢,

最基本的就是:手位/脚位/方位/站资
舞蹈基本功的过程,最好是有图片的
我也挺想要的!
北京电影学院每天都练什么舞蹈基本功训练图片大全
基础课是编导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训练课的目的是既能开发和增强学生体能及素质,又能与编导课形成辅助的功效。 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太极拳、中国现代舞训练、编舞技巧训练。

附上舞蹈学院的网页介绍:

课程设置

中国舞蹈编导学学科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有舞蹈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法、编舞基础理论单人舞音乐编舞、中国双人舞编导技法、中国三人舞编导技法、群舞编导和调度、舞蹈的选材与结构、舞蹈作品导演课、舞剧创作理论。素材课,包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素材,中国古典舞身韵、水袖、剑。基本功训练课:包括芭蕾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现代舞基本功训练。剧目实践课舞蹈舞剧创作。立足文化建设,从中国舞蹈审美到舞蹈编创的构思舞蹈语言编创构成,舞蹈创作思想方法上,从而布局舞蹈编导的创作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依照中国文化和审美,建立中国舞蹈编导技术,体现中国人的情感,为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服务。理论机制上“透见”中国艺术根底。《中国舞蹈编导教程》、《中国双人舞编导教程》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国三人舞编导教程》院级优质课程。

1.舞蹈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法: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将编导艺术的基础理论同基本的技法训练及创作实习课程相互配合、融会贯通,使学生经过四年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专业素质。 中国舞蹈编导基础理论,独双三群编舞方法和音乐编舞,舞剧创作理论和实践。

2.素材课程:根据编导系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课程调配,采取合班上课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素材特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充分吸收与利用中国古典、民间文化的资源。 中国古典舞舞蹈从训练到素材掌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各民族舞蹈的舞蹈素材的掌握。

3.训练课程:此课为编导学科的基础课,是编导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训练课的目的是既能开发和增强学生体能及素质,又能与编导课形成辅助的功效。 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太极拳、中国现代舞训练、编舞技巧训练。

4.剧目实践课程:本课程为编导专业教学目标的综合显现课程,它以剧目这个综合的形态将教学成果显现出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独立的进行选材、结构、编创,在不断的实念冲茄践中把所学的编导技法相结合,同时也为提升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创造仔察了条件 。
舞蹈的种类舞蹈基本功有哪些
街舞吧针对身体体型所做的基本功当然要练呀看王俊凯和王源的练习视频,他们有压腿压到哭的时候,还有一个头部动作重复很多遍的练习等等他们两个训练了两年多。至于其他专业的问题,你得咨询专业的舞蹈老师
关于舞蹈基本功的照片 求。。。。。 5分
我有,可是这里只能发一张图片,而且不能发大图。

你给个邮箱地址,我发给你吧。
谁有小还舞蹈基本功练习的图片
幼儿舞蹈基本功教学一,是指对幼儿形体、姿态、腰腿的软度、力度、控制及跳转、基本舞姿等的最基础的训练。幼儿通过训练,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坐、走、站等姿态,并能使身体的协调、柔韧、力度、灵活等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的形体训练内容应根据年龄来决定,如判段小班幼儿的形体训练以模仿动作为主,并能按照音乐节奏效为推确地模仿各种动作;中班的幼儿应以姿态准确、优美为主;大班幼儿应以舞蹈表现为主。在形体训练中,教师应把握好训练的尺度。

形体训练一般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把杆练习,第二部分为把下练习,第三部分为中国古典舞手位与脚位的练习,第四部分为基本舞姿与舞步训练。在形体训练进行之前,要进行热身准备活动,让幼儿们先做一些走、跑、跳,以及颈和肩的放松、扩胸扭腰等活动

幼儿的形体训练内容应根据年龄来决定,如小班幼儿的形体训练以模仿动作为主,并能按照音乐节奏效为推确地模仿各种动作;中班的幼儿应以姿态准确、优美为主;大班幼儿应以舞蹈表现为主。在形体训练中,教师应把握好训练的尺度。

形体训练一般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把杆练习,第二部分为把下练习,第三部分为中国古典舞手位与脚位的练习,第四部分为基本舞姿与舞步训练。在形体训练进行之前,要进行热身准备活动,让幼儿们先做一些走、跑、跳,以及颈和肩的放松、扩胸扭腰等活动,使幼儿为适应训练做准备。

(一)把杆练习

把杆练习是进行形体训练的最基本的训练,主要通过把杆的辅助,帮助幼儿掌握最基本的姿态,以发展肢体的柔韧、力量、协调、平衡、控制等能力。

1.把杆练习的方法

扶把训练有两种:—种是双手扶把,另一种是单手扶把。小班幼儿最好采用双手扶把的练习方法。

(1)双手扶把

面对把杆,身体离把杆约1尺左右,双腿贴紧,脚跟并拢,膝盖绷直,双手放松弛,轻轻地放在把杆上,与双肩同宽,两肩放松,双肘下垂,肩胛放松,稍稍往后打开。腹肌,背肌和臀肌收紧向上提,头部正直,面部表情松弛。

(2)单手扶把

侧身扶把杆,内侧手轻轻放在把杆上,另一臂做自然下垂或侧平举等动作。

2.把杆基本动作

(1)躯于的训练

正确的躯干姿态是学习舞蹈的基础,受过训练的人体躯干,可以表现各种优美的舞蹈。躯干的训练主要是让幼儿从小习惯于背、腹和臀部肌肉的收紧和提起,躯干的训练对幼儿在表演舞蹈时要做的动作如跳跃、旋转、控制缓慢的动作,以及灵活、平稳等都有很大帮助。

训练躯干姿态时可采用抒情平稳的音乐,如;音乐《绿色的祖国》(郑律成曲,谢君丽配伴奏。) (2)脚尖点地训练

点地练习主要训练幼儿的脚背、踝及腿部肌肉的控制力量以及不同方向的点地方法。

动作要领如下:

1双手轻轻放在把杆上、收腹挺胸、双眼平视,两脚并拢小八字站立。

2一脚向前(侧、后)点地,绷脚面,两腿绷直,重心在支撑腿上。

3收脚还原时,脚掌紧贴地面收回,保持身体正直,胯部要正。

4易出现错误:点地时绷脚不充分,两腿易屈膝,重心不稳,易出胯撅臀。

脚尖点地训练可采用的音乐,如:音乐《春天来了》(甄荣光曲,谢君丽伴奏)。

(3)蹲姿训练

蹲姿主要训练幼儿腿部力量,拉长小腿肌腱及跟腱的弹性、柔韧性。

其动作要领如下:

1先面对把杆,双脚站小八字,准备一两个小节。双手从准备姿势平稳地放到把杆上。上身保持正直,挺胸收腹、收臂。

2两腿慢慢屈膝半蹲,下蹲时有被压迫下蹲的感觉。

3两腿慢慢直立还原,直立时有往上顶的感觉。

4易出现错误;蹲与起之间动作要连贯,力量要匀衡。 蹲姿训练可采用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