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颐和园耕织图景区的建造背景
清代干隆皇帝为了表示他对农业的极端关切和重视,遂令在颐和园的一角按水乡农家风格建造在当时看来有点另类的景观,并题名“耕织图”,并建造了织房、染房、蚕房,同时种了桑树。修建极富江南风情的水村居。这和颐和园的整个建筑似乎不太一致,但因位置偏僻,倒是给人田笑拦岁野气息。干隆命人把元代画家程棨所绘的耕作图与蚕织图48幅,用双钩法阴刻上石,加上他自己的题识,镶嵌于玉河衡慧斋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发展农业生产,争取好的收成。他还亲制五首题赞耕织图风景的诗歌,并加上手书“耕织图”三字,阴刻于昆仑石形制、下承海水江崖纹石座的石碑,立于玉河畔。为了使这一酷似江南风韵的水墨丹青,成为清漪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干隆皇帝命内务府将位于地安门附近的织染局全部迁移到玉带桥西北与稻田毗邻的地方,将“男耕”与“女织”珠联璧合,融为一体,清宫内务府织染局是专门任职宫廷所用丝织布匹的生产机构.其织出的布头上均绣有“织染局”三个字,当织染局迁到耕织图后,生产的织品就全部用“耕织图”取而代之。干隆命圆明园的十三家蚕户迁移到耕织图。四周环植了大量桑树,蚕沙交错,心裁声声,使得“耕织图”的名称额外更加名不虚传.耕织图碰睁取代了织染局后,成为了一所名不虚传的织染作坊。
⑵ 景区门口的“楼”是什么它有怎样的历史背景
读者:“大白老师,我经常看见旅游景区门口有这样的建筑,看上去很大气,这种建筑称之为什么?您可以讲下它的历史知识吗?”
大白:“图片上的建筑是仿汉阙风格建筑,汉阙作为一种带有极强象征意义的礼仪性建筑,可是我们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哦。”
沈府君阙西阙
总体上画风是二维侧面展示,简洁抽象,与汉画像砖上所展示的图案风格一致,这也印证了汉代绘画艺术并无地上、地下的区别,视死如生是汉代世人一贯坚持的原则,且这些图案布局体现汉代繁满的思想意境,即阙身上雕刻或绘画的图案基本上不留空白。
大白说西汉大木结构建筑技术基本定型、屋面类型多样,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开始形成。在复杂多样的西汉建筑中汉阙独树一帜,兼有建筑艺术美和精神功能。西汉时期的阙来源于西周的观,但不具有实际使用功能。这种装饰性阙主要起到美化主体建筑、体现建筑等级的作用,不能随意修建,以建筑形式划分,则有单出、二出和三出阙,其中三出阙级别最高,专供皇室享用,普通贵族及百姓不能触及。按建筑材质来分有木质、夯土和石质阙三种,但今日只有石质阙保留下来,由阙顶、阙楼、阙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
汉阙艺术既体现在建筑造型、也体现在建筑装饰方面,其建造比例合理完美、不受实用性的约束,突出展示了汉代建筑高超的建造水平,阙身上雕刻或绘画的图案基本上不留空白,更体现了汉代繁满的思想意境。后世受汉代礼制建筑影响,一直有建立阙楼的规定,并将其演化成京城的代指词,如唐诗“城阙辅三秦”,是中华建筑中的璀璨明珠。
⑶ 谁能帮我p张图片想要那种世界着名建筑来当背景!
你看看可以不,兄弟,希望能帮助你
⑷ 英国建筑风格是什么样哒..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
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着。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
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
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
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4)建筑发展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风格分类:
1、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吸取了类似“欧陆风格”的一些元素处理手法,但加以简化或局部适用,配以大面积墙及玻璃或简单线脚构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积浅色为主,装饰味相对简化,追求一种轻松、清新、典雅的气氛,可算是“后欧陆式”较之前者则又进一步理性。现存中国这种建筑风格较多,属于主导型的建筑风格。
2、现代主义
现代风格的作品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3、异域风格
这类建筑大多是境外设计师所设计,其特点是将国外建筑式“原版移植”过来,植入了现代生活理念,同时又带有其种种异域情调空间。
4、普通风格
这类建筑很难就其建筑外观在风格上下定义,他们的出现大概与商品房开发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环境或开发商的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和开发实力有关。建筑形象平淡,建筑外立面朴素,无过多的装饰,外墙面的材料亦无细致考虑,显得普通化。
5、主题风格
主题型楼盘是房地产策划的产物,2000年流行一时。这种楼盘以策划为主导,构造楼盘的开发主题和营销主题,规划设计依此为依据展开。
6、建筑风格学
本书分成建筑、城堡与宫殿建筑以及民宅与公共建筑三类建筑群来介绍,是根据1991年第11版增修而成,内容增加约32页的“城市发展”一章以及附加逾300张图片,针对最近的建筑风格发展重新编撰并补充许多的说明。书中的建筑风格分布图皆经过修订,部分甚至重新绘制。
⑸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
1、第一特点是: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
2、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多立克柱式(Doric);爱奥尼柱式(Ionic);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女郎雕像柱式。
3、第三特点是: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
4、第四特点是: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
5、第五特点是: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
(5)建筑发展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1、希腊建筑的结构特点:拱门结构,拱架结构,桁架结构,梁柱体系,喷泉结构,门楣结构,拱券结构,交叉拱顶结构,多穹顶结构
2、连接方式:希腊的石头柱子,通过鼓状砌块进行垒叠。有一些柱子,是由完整的一块石头雕刻的。有一些柱子,是由砖块连接的。砖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进行连接。
⑹ 俄罗斯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俄罗斯风格设计多以简练的色彩和冷静的基调为主,在强调理性冷静的同时又加入少许的出奇的创意加以配置,用《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电影来形容它的风格最适宜不过。
总体特征是轻盈、华丽、精致、细腻。室内装饰造型高耸纤细,不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方向多变的如“C”“S”或涡卷形曲线、弧线,并常用大镜面作装饰,大量运用花环、花束、弓箭及贝壳图案纹样。善用金色和象牙白,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却豪华富丽。室内装修造型优雅,制作工艺、结构、线条具有婉转、柔和等特点,以创造轻松、明朗、亲切的空间环境。
俄国从基辅罗斯开始已拥有众多的城市。基辅、诺夫哥罗德、普斯柯夫、契尔尼戈夫、波洛茨克、斯摩棱斯克、弗拉基米尔等,都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它们在10—11世纪时已达相当规模。
当时,基辅有8个市场,很多教堂;诺夫哥罗德有用木头铺的街道和木制自来水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与拜占庭交往的增多,俄罗斯建筑、主要是大型建筑,用石头建的越来越多。基辅罗斯奥丽加女公为自己建了一座两层楼的庞大石头宫殿,内外饰有大理石、彩色石板和绘画,至今废墟犹存。弗拉基米尔城近郊建于12世纪的一座官邸(安德烈·博戈柳夫斯基公爵所有),内部也有白石和大理石的建筑。
(6)建筑发展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俄罗斯式教堂有浑圆饱满的穹顶,称为战盔式穹顶,代表作是诺夫哥罗德附近的斯巴斯·涅列基扎教堂(1198~1199)。
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在俄罗斯土地上建立起的第一个强大国家,基辅索菲亚教堂为这一时期代表作品。
11世纪中叶后基辅罗斯分裂,建筑发展停顿。
15世纪下半至16世纪末在首都莫斯科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几度扩建克里姆林宫。由于起用意大利建筑师,在俄罗斯建筑中出现文艺复兴建筑的因素。塔式建筑的出现是这一时期具有突变性的建筑现象,多圆顶的华西里。柏拉仁内教堂则代表基辅罗斯建筑传统的新发展。
17世纪初,石建筑濒于停顿,但各地的木建筑有长足发展。
17世纪末以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导致俄罗斯历史和建筑发展的重大转折。
从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帝国强盛时期,有计划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空前规模以及与西欧同步发展为其特点。
18世纪上半叶流行巴洛克式,代表作品为彼得堡冬宫。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成为主流。代表作品为彼得堡艺术学院(1764~1785)。
19世纪上半叶彼得堡中心区的建筑群如:海军总部,总参谋部和宫廷、广场等则标志着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的高潮。此外,在彼得堡与莫斯科郊外大量的贵族庄园也是典型的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实例。
19世纪下半叶以后,建筑师们不再遵循某一风格,开始任意借用各时代的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