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百眼井在哪里图片
扩展阅读
笔印图片ps 2025-02-08 10:09:46
全网搜索图片素材 2025-02-08 10:00:55

百眼井在哪里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5-31 03:54:35

1. 捕鱼儿海之战明朝终结元朝,捕鱼儿海在哪里

捕鱼儿海之役谈运裤,是明朝年间,在捕鱼儿海的最后决战,这场战争导致了元朝的负面,明朝代替元朝,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而捕鱼儿海在当时称为清水泊,是一个湖泊的名称,在如今是贝加尔湖。

直至今日都不知道。当时北元军队突然如从天而降一般。对明朝军队发起突袭,在这次战役中,基本上明军的主力全部被歼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北元朝廷也未能幸免灭亡了。

在这之后,蒙古族虽然势力依旧很大,但其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但始终没有对明朝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其次再来看,捕鱼儿海在如今就是贝加尔湖位于现在俄罗斯地界,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那里气候严寒与古代的民族人民生活的特性相对应。而为什么当时属于中原的贝加尔湖最后被划分到了俄罗斯的地界,这就要追溯到清朝,与俄罗斯在战争时签订了合约这件事。清朝让步,贝加尔湖划分为俄罗斯地界,俄罗斯让步承认外星安宁属于中国。

但就现在而言,无论贝加尔湖属于哪个国家,都相当于是共享的地区,中国游客可以随时到贝加尔湖游玩。

2. 鄂尔多斯旅游公略

大召寺:景点级别:AAA 门票价格:30元/人,定点导游讲解50元/人 开放时间:8:00——18:00

别名:无量寺 建成时间:1580年

大召三绝:银佛、龙雕、壁画

很有历史意义,算是呼市比较值得一去的景点。但里面很多的寺庙在重修或是在建新的,新建的居多。寺庙不大,参观1-2小时足以。

相关资料图片参考于网络搜索信息

若帮助到你,请采纳

3. 捕鱼儿海之战蓝玉奇袭成功,是因为他哪几点做的好

大明洪武二十一年,也就是在刚刚结束了金山之役,平定盘踞在辽东的纳哈出后,斩断了北元最有实力的地方割据势力,北元朝廷再无强援,北元朝廷对原蒙古逐步已经没有了影响力,所以朱元璋迫不及待的准备发动对北元的最后一击,其实早在洪武五年,朱元璋就做过尝试,可是徐达那次北征被扩廓帖木儿所击败,所以消灭北元的这一战,被推迟了16年,但这也将另一个人推向了巅峰,也就是大明在徐达常遇春等一众名将离世后,蓝玉成为大明耀眼的将星。

此战蓝玉以极其小的代价几乎是将北元朝廷连窝端了,3000余名官吏,男女7万余人,曾经在和林之战中击败明军的扩廊贴木儿的部队以及北元的中央禁卫军损失殆尽,北元朝廷彻底失去了威胁,蒙古诸部更是看不起已经失去资本的北元朝廷了,脱古思帖木儿则是在出逃时被也速迭儿所了,北元的统治根基已经被连根拔起,虽然以后蒙古诸部有关短暂的统一,但是已经不具备对大明的绝对威胁了。

纵观捕鱼儿海之战,就是蓝玉在情报准备充分,利用隐蔽的急行军战法,出其不意的出现在北元驻地附近,知道明军杀到眼前之前,北元将士都无法相信,明军已经摸到自己眼皮子底下了,蓝玉此行途中虽然凶险,可是达到了

“不费寸兵,以收其效”

的目的,以较小代价拔出了大明的一块心病,的确是大明初期一次难以复制的大胜。

4. 为什么成吉思汗的墓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呢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始建于鄂尔多斯的祭灵白室,起初一直处于隐避状态。根据历史文献所载,成吉思汗归天后,分别在漠北草原和木纳山南(今鄂尔多斯)建立了成吉思汗白色宫帐,视为“全体蒙古的总神祗”,进行最高规格的供奉祭祀。“

清代负责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对八白室也有明文规定,清康熙年间《理藩院则例》规定:“伊克昭盟境内,有成吉思汗园寝,鄂尔多斯七旗向设有看守园寝、承法祭祀之达尔哈特五百户。此项人户,不得作为该王所属,于该盟内择贤能札萨克一员,专司经理。”透过清政府对守陵的达尔扈特人的重视程度,我们能感缓弊凯受到八白室对蒙古族人民和中央政府的重要性。从此以后,外界便称呼八白室为“成吉思汗陵寝”卜庆。

第二种说法是,成吉思汗陵墓所选用的墓穴藏的比较隐蔽,甚至有人说成吉思汗陵墓没有坟头,在成吉思汗陵墓完成之后,按照他个人的一组,另外还采用了万马践踏的方式,将陵墓上的痕迹所踏平,踏平之后,在陵墓上方的土地上种植草木。另外还派人看守,但当林木长势完好的时候,再扰唤将看守陵墓的这些人杀死。

但是如今关于成吉思汗陵墓的真实墓葬地到底在哪里?依旧还是一个秘密,等待着被发掘出来

5. 他是一代名将 率军远赴俄罗斯作战 彻底消灭了北元朝廷

大家好,我是八戒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朱元璋准备第三次远征北元,此时北元的统治者是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这个名字太过绕口,文中我们称其为北元皇帝)。 脱古思帖木儿 元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为了能提高生活质量,在没有和明朝实行贸易互通的当时,为了能得到中原的物产,这里的物产包括了粮食、瓷器、绸缎等等凡是北元自己不能生产的,都将是他们抢夺的目标。 为了能彻底解决北元军对明朝边境的骚扰和威胁,朱元璋清楚的意识到只有让这位北元皇帝赔上所有老本,彻底的消灭他们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 面对第三次远征朱元璋在将领的选择上犯了难,值得一说的是,此时明朝的开国名将已所剩不多,第一名将徐达于洪武十七年已经病死,常遇春早死,李文忠被削职发配,剩下的冯胜和邓愈也是垂垂老矣。 蓝玉 徐达的名将时代已经结束,而这个时代将属于另一个人---蓝玉。 蓝玉,安徽定远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此人虽然高傲,但对于这个妻弟还是非常推崇的,在他活着的时候多次向朱元璋推荐蓝玉。在那个名将倍出的时代,蓝玉无论从资历还是能力上都还差一大截,只能乖乖的给那些前辈们打打下手。直到洪武五年蓝玉跟随徐达参加了远征,表现出众,后来又被封为永昌候,才渐渐的得以重用。 蓝玉是个要强的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当蓝玉从朱元璋手里接过了帅印的时候他倍感兴奋,因为这次他将统领十五万大军,作为唯一的指挥官去和元朝廷进行最后的决战。 朱元璋亲自为蓝玉送行,并告诉他:“ ”倍道前进,直抵虏廷,肃清沙漠,在此一举!”朱元璋望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将领心里默念道:我相信你的能力,我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付与你,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的。 蓝玉剧照 蓝玉的大军出发了,一路攻击前进,在抵达庆州后有情报传来,北元皇帝驻扎在捕鱼儿海(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接到情报后,蓝玉当机立断,率军朝目标继续出发。 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遥远,且路上要经过荒芜的沙漠。后勤保障也非常困难,一旦在沙漠中迷路后果将不堪设想。但蓝玉是自信的,他的自信心来自于手下的将士。 他所率领的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队。他们跋山涉水,进入荒漠,在这片不毛之地里,只有刺眼的阳光和满天的风沙。他们只能携带着笨重的干粮辎重,在饥饿、口渴、疲劳面前有人不断有人倒下,但余下之人将继续前行。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了他们的前进步伐,这是一支意志顽强的军队,支持他们的就是他们心中的目标和信念----彻底消灭元军。 蓝玉看着手下的将士,为有一支这样的军队而自豪。但他也明白,这次战争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排兵布阵,而是怎样找到敌人才是关键。茫茫大漠,在没有侦察卫星和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帮助下,要想尽快的找到敌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明朝地图 军队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了,粮食和水也是越来越少。虽然士气还算高涨,但还能支撑多久呢?蓝玉召来自己最信任的将领王弼,询问道:我们现在在什么地方?王弼回答道:这个地方叫百眼井,离捕鱼儿海还有四十公里。百眼井?这个地方离捕鱼儿海已经很近了,但依然没有发现敌人,难道是情报错误或者敌人已经转移了?蓝玉深思着!正在蓝玉思考之时,手下部将郭英向他报告了粮食匮乏和水源不足的情况。 是继续前进还是班师回朝,是时候做个抉择了。如果就此回去,十几年的心血岂不白费了吗?那么继续前进呢?可敌人又在哪里?水和粮食已经不多了,坚持不了几天了,到那时如果再找不到敌人十几万人可能会渴死、饿死在这里。到那喊喊时他将踏着无数士兵的尸体逃回去,又有何脸面去见皇帝啊? 士兵望着将领,将领望着深思的蓝玉。这个时候兵书俨然已经没用了,兵书也不能告诉自己敌人在哪?斗大如果我选错了,上天还能再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是的,我要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无数次在战场上积累的经验。 蓝玉剧照 没有理由,没有线索,没有证据。但我依然坚信敌人就在附近。前进,这就是我的判断,我相信我的判断一定是正确的。他空渗竖下定了决心,也没有人再敢提问,因为大家从蓝玉的脸上看到了信心,相信这个人,他一定能带我们找到并打败敌人活着回家的。 大军继续出发,一路小心翼翼,就连做饭也要先在地上挖个洞,在洞里做饭,以防止敌人发现烟火。这支军队就像沙漠中的一只蝎子,悄悄地前行,找到敌人,给敌人致命一击。 老天是眷顾蓝玉的,当大军抵达捕鱼儿海南面,他们发现了元军的踪迹。到底元军有多少人呢?首领又是什么级别?他并不知道。他立刻命令王弼为先锋,带领骑兵向捕鱼儿海东北前进,务必一举歼灭北元的军队。 此时,在捕鱼儿海的东北边,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正在和群臣举行宴会。他们在蓝玉出发之时已经得到消息,也深知朱元璋这次要找他们玩命,好汉不吃眼前亏,便把自己的军队和贵族成员全部转移到这里。此地平时无人居住,蓝玉的军队即使来了,在茫茫大漠了,没有后勤保障,军马没有水草,只要等到明军补给供应不上,军困马乏之时我们就可以大举反攻了。 在他们等待的时间里,元朝皇帝也曾有过不安。但许多天过去依然没有见到明军的影子,他们也渐渐的放松了警惕,甚至后来连最基本的防卫都没有布置。 蓝玉剧照 就在王弼向元军的老巢挺近的时候,这一天正是大风扬沙,天空被沙尘掩盖,几十米内也看不到人,白天如同黑昼。此时的脱古思帖木儿有种不祥的预感,或许这是长期作为游牧民族养成的,对于危险往往有先天的预知。 但预感终归是预感,明军即使到来也不会选择在这样的天气中发动进攻,还是喝酒吧。在宴会的帐篷之外,有一名百户长喝醉了酒摇摇晃晃的走出营区。在风沙中不知走了多久,当他有点清醒的时候,已经分辨不出方向。突然他发现了前方有许多人影,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军营,兴高采烈的跑了过去。等待他的却不是自己熟悉的军服,而是一群灰头土脸的士兵,就像刚从沙子里捞出来的一样,就这样他很荣幸的做了明军的第一个俘虏。 危机就在眼前,北元贵族却仍在饮酒作乐。太尉蛮子确是唯一一个清醒之人,他敏锐的感觉到风沙的背后有股危险正在向自己靠近,于是他增派了士兵加强守卫。因为天气太差,白天如黑昼,士兵们摸黑在营区里走来走去,调度极为困难。蛮子正在为此事发愁之时,一群人的出现彻底解决了他的这一忧虑。 风声渐小,代之而起的是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北元士兵发现在距离自己十几米之处突然杀出了一队面目狰狞、凶神恶煞般的骑兵,他们如同传说中的妖魔鬼怪一般,以千钧之势闯入元军的军营,挥舞着马刀见人就砍。北元士兵在黑暗中恐惧万分,以为这是来自地狱的妖魔,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 影视剧照 当太尉蛮子意识到这就是他们的死对头明军之时,他立刻回到后军,组织还没有被冲散的元军进行抵抗,但他一个人的努力是无法拯救元军的。此时的元军各个凶神恶煞,以一当十士气高涨。因为他们在沙漠里吃尽了苦头,好不容易找到对手,积蓄已久的怒火终于发泄了出来。元军在没有提防的情况下哪里是明军的对手。明军时而分散,时而集中把元军的大营冲为几段。太尉蛮子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在他指挥之时,一个明军赶到他身后狠狠的给了他一刀,就这样唯一一个清醒之人就此沉睡了。 蛮子死后,元军更为大乱,没有人再去组织防御和指挥,元军一哄而散,正所谓:兵败如山倒,你跑我也跑。 正在营帐喝酒的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听见营外大乱,顿时慌了神,逃跑也是需要天分的,首先要瞅准马在哪里。他冲出帐外,抢了马匹,看准位置,突然冲出,才算大功告成。慌乱之中他只带走了长子天保奴和丞相失烈门,把老婆和次子地保奴以及十几万军队全部扔给了明军。 影视剧照 这次脱古思帖木儿的老底彻底赔光了。 明军挥舞着马达追赶着慌乱的元军,死亡笼罩着每一个元军。曾经英勇的元军,曾经纵横天下的元军,此时就像待宰杀的羔羊,没有了一点反抗能力。 皇帝都跑了,统帅也死了,还抵抗什么?于是很多元军都选择放下了武器。毕竟牢饭也是饭,总比死了强,就这么着吧。 脱古思帖木儿和他的儿子在逃至土剌河时被此前的仇人(也是亲戚)也速迭儿杀死。北元就此在历史的长河中谢幕了。 捕鱼儿海战役就这样结束了,此战彻底的消灭了北元的武装力量,俘虏了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太子妃和公主内眷等一百多人,王公贵族更是三千多人,士兵七万余人,也缴获了元朝皇帝使用百年的印玺。 名将 蓝玉 当蓝玉来到北元军营是,看到的是成群的俘虏和牛羊,是垂头丧气的元朝贵族,这是一场真真正正的彻底胜利。他遥望天空,仰天长啸:伯仁(常遇春字伯仁),终平矣,不负此生! 八戒认为蓝玉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带领大军深入大漠,英勇作战,彻底消灭了北元,完成了先辈没有完成的伟大功绩,他确实无愧于一代名将之评价! 本文头条号原创首发,作者:八戒侃历史,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指正。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 成吉思汗陵墓在内蒙古吗

成吉思汗养伤时所住石窟,右下部刻凿石壕为成吉思汗坐在崖边射箭时放腿处。

阿尔寨石窟内壁画———成吉思汗安葬图。

2002年7月初,内蒙古社科院着名研究员潘照东向记者展示了一系列图片及文献“证据”,认为在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发现的重大遗迹,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遗迹离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里。

阿尔寨石窟解谜

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凸地兀起一座数十米高的红色砂石平顶山,山上洞窟鳞次,这就是阿尔寨石窟。

据《蒙古秘史》记载,1226年秋,64岁的成吉思汗仍然雄心不已“去征唐兀(西夏),以夫人也遂从行。”秋冬之际,成吉思汗率大军南下渡过黄河,在鄂托克旗与西夏军队隔河对峙。成吉思汗率部下在阿尔巴斯山围猎野马,坐骑受惊,成吉思汗不慎坠马受伤,在阿尔寨石窟养伤。《蒙古秘史》中说,“冬,间于阿尔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汗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尔合惕地面下营。”据专家考证,“阿尔不合”,就是现在的阿尔巴斯;“搠斡尔合惕”,蒙语意为“多窟汇聚之处”,而蒙古高原石窟甚少,堪称“多窟汇聚之处”的,目前发现的仅有阿尔寨石窟。

据鄂托克旗文物管理所所长巴图吉日嘎拉介绍,阿尔寨石窟东南侧的十号石窟为成吉思汗养伤时所住。该石窟的门前,竖有代表成吉思汗战无不胜的苏勒德神矛,门旁刻有一座西夏风格的佛塔浮雕,门前的石崖边上凿有两道竖壕,据说是为方便成吉思汗养伤时坐着射箭所凿。前方一里以外据说竖有成吉思汗的箭靶,至今仍可寻到。

在第二十八号窟中,西面墙上有一幅壁画,潘照东认为应该是“成吉思汗安葬图”。整个壁画为梯型结构,最上面两层绘有山川、河流、原野,并在突出位置绘有两军对垒、激烈作战的场景,可以还原为成吉思汗征西夏作战的场面。

第三层左侧绘有若干匹白马,一匹褐红色马及若干峰骆驼,应是表现成吉思汗在阿尔巴斯猎野马时,所乘“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跌伤”。右侧绘有两座白色蒙古包,尖顶高耸,其左侧有一间寺庙,一间宫殿,宫中绘一妇人,似在垂首痛哭,应是表现成吉思汗逝世,随行的也遂夫人悲痛不已。阿尔寨石窟山顶平台之上,原有宫殿、寺庙,皆毁于林丹汗西征鄂尔多斯之役,现仍存有遗址地基。其五号遗址的地基为圆形,是一较大型蒙古包的基础。六号遗址与五号相连,是一方形地基,较一号、二号遗址面积小得多。一号、二号遗址原为宫殿、寺庙,且位置居中,五号、六号遗址既然相连,又有区别,其功能应是相关且又有区别的。潘照东推断圆形蒙古包为主人(当为成吉思汗)居住之所,方形幕帐为议事之所。

壁画中部,绘有三人立于一棺木之后,左侧男子着盛装束袖袍服,头戴盔形圆帽,在其右侧站立的似为二位僧人,应为随同成吉思汗征西夏的托雷王子及为成吉思汗祈祷的僧人。木棺头宽尾窄,由一根圆木中间剖开而成,棺木年轮较清晰,木棺中间有三道箍。三人身后,绘有方形墓圹,其中伏着一具尸体,有四只白鹤用嘴将尸体衔起。墓圹右侧有一位僧人跪着,为逝者念经超度。剖木为棺,是当时蒙古人的安葬之礼。

在第三十一号窟内西侧壁上,亦有一幅场面宏大的壁画,人物繁多,极其耐人寻味。此画上部,约占整个画面五分之三的部分,绘有一尊藏传佛教的密宗法王。画的下半部,绘有一百余各色人物,分为四组。

第一组共八人,为一地位尊贵、接受众人跪拜尊崇的大家庭。其中心人物为一位身材魁梧、头戴四方瓦楞帽,身穿盛装蒙古礼服的男子。他盘腿而坐,右手举在胸前,左手置于腿上。其左侧为一位贵妇人,着蒙古礼服,戴固姑冠,坐姿与男人相同,头也侧向男主人。侍坐于男人右侧的为二位贵妇人,均着蒙古礼服,头戴固姑冠,但坐姿不同,均只盘右腿,左腿收回半立,双手合十于胸前。男主人左侧,另有四位蒙古男子,年少无冠,着礼服,均只盘右腿,收左腿,双手合十。这八人毫无疑问为蒙古族的显贵之人,据巴图吉日嘎拉分析,魁梧男子当为成吉思汗,左侧贵妇人为正夫人孛儿帖兀真皇后,其左侧的四位年轻男子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皆为孛儿帖夫人所生;成吉思汗右侧的二位贵妇人,为也速干皇后、忽兰皇后,因为是侧夫人,所以坐姿与正夫人孛儿帖皇后不同。这八个人并排坐于白色的高台之上,接受人们的礼拜。

壁画中以大部分篇幅绘制密宗法王,潘照东认为,可能是寓意成吉思汗为密宗法王下凡,这与古代石刻记载相符。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幅壁画中部,成吉思汗家族与密宗法王之间,蓝黑色背景之上,绘有一座赭红色平顶山,颇似阿尔寨石窟山。

成吉思汗与百眼井

阿尔寨石窟往东约二十里,有一处古井群遗址,名曰“百眼井”。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分布着八十余口深井,旁有饮马石槽,当地牧民称百眼井为“敖楞脑海音其日嘎”,意思为“众狗之井”。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八十多眼井星罗棋布,深者几十米,浅者十余米,井壁光滑,并无斧砍刀劈的痕迹,也无下井的蹬阶。为防止泥沙淤积,井口处多以石块垒起高约一米左右的圆形护墙。在人烟稀少的草原上,谁有如此神力?

在百眼井周围地区,古代为水草丰美之地,有数条河流潺缓蜿转流入黄河。如为放牧所需,绝无必要在狭小范围内开凿如此众多深井的必要。答案只能从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时,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活动中去找。据当地牧民介绍,这里原来有108眼深井,随着风吹沙卷,有些井毁弃了,目前仍剩下80多眼。由于生态恶化,水位下降,多数已无水可取。传说,当年成吉思汗南征时,在这一地区驻屯大军,一日,成吉思汗带着108只猎狗,在草原上围猎黄羊、狍子、狐狸。正值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人困马乏,猎狗焦渴难耐,成吉思汗心急如焚。急命兵器巨匠尧勒达日玛,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水源地,钻出108眼井,解了燃眉之急。从此,百眼井得名“敖楞脑海音其日嘎”。

这只是一种神奇的传说。据考证,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时,数十万大军在此屯集约一年之久,为保证兵马饮水需要,遂开凿了众多水井。这一地区,在拉施特的《史集》以及《多桑蒙古史》、《蒙兀儿史记》、《元史译文补证》等史籍中,均有记载。《史集》中有两处提到“翁浑———答兰———忽都黑”一地,汉译为“翁浑的七十眼水井”,当为百眼井地区。

起辇谷在哪里

1227年,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时逝于军中。《元史》记载,“太祖22年围西夏,闰五避暑于六盘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于萨里川哈剌图行宫,葬于起辇谷。”那么“起辇谷”在哪里?

数百年来,几代学者都在试图解开这个千古之谜。美国大富翁、独立探险家克拉维兹,去年特意从国内运来了能看到地下10米深处的先进仪器,发誓非要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不可。2001年7月17日至21日,联合考古队在宾得尔山北面的乌格利格其贺里木发现了距地面11米处的一个庞大的陵墓群。据《蒙古秘史》记载,宾得尔山曾经是成吉思汗祭祀、朝拜的地方,山上除了有蒙古400多个氏族的牌位外,还有用各种文字写成的碑文。据说,成吉思汗父亲的遗体就安葬在这里,因此,考古队认为,该墓穴群极有可能是一直没有找到的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

据悉,联合考古队在墓穴附近发现了一位76岁的老人。据老人讲,他们家很早就守卫在这个地方。蒙古科学院地理学研究所巴扎尔古勒博士认为,在乌格利格其贺里木发现的陵墓群应是匈奴大汗的,因为匈奴人有将大汗遗骨安葬在10米深的地下的传统。原苏联专家弗拉基米尔佐夫则认为,成吉思汗陵墓在一个极隐秘的地方,可能是在湖底。

据鄂托克旗史办主任、《鄂托克旗志》主编仁钦先生和巴图吉日嘎先生多年的考证,鄂托克旗阿尔巴斯地区的地名,颇多与历史记载相吻合———

“千里山”、“千里沟”与“起辇谷”。鄂托克旗西北部靠近黄河有一座山即千里山,山间有沟名千里沟。其名的蒙古语为“其额勒”,与“起辇”谐音,汉意为人迹罕至的高山深峡,即龙潭虎穴。“起辇”、“千里”均从“其额勒”转译而来,史称起辇谷即今千里沟。

起辇谷据说还有另一种解释:古代帝王所乘之车曰“辇”,皇帝所乘之车曰“龙辇”,皇后所乘之车曰“凤辇”。传说成吉思汗灵车行到此地,深陷泥中,五部人马拉之不动。众将跪拜,向圣祖承诺:日后必于此处择地建白屋祭奠。随后大呼“起辇”,灵车果然启动。此后即将此谷名为“起辇谷”。潘照东曾数次穿越此山、此沟,“包特高西力”———“驼羔梁”。在千里沟(起辇谷)西北数公里有一处谷地,依山傍水,是个风水宝地,名为包特高西力,汉意为“驼羔梁”、“有驼羔的草场”,相传是安葬成吉思汗后杀驼羔处。

“宝拉陶勒亥”———成吉思汗坠马鞭之处。包特高西力东北约十公里有“宝拉陶勒亥”,汉意为“小山丘”。相传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时,先攻占了控制黄河的战略要地阿尔巴斯山———阿尔布坦山。当成吉思汗率大军行至宝拉陶勒亥时,驻马高坡,纵情四顾,山青水秀,风光秀丽,陶醉之际手中的镂金银马鞭不觉坠地。侍从欲去捡起,成吉思汗挥手制止,沉思良久,说“梅花幼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孵化之乡,衰亡之朝复兴之地,白发吾翁安息之邦。我看这个地方很美,死后就埋葬在这里吧。”

“霍洛图山”———长陵。宝拉陶勒亥东侧有霍洛图山,即环行山,碗状山,相传即为《蒙古源流》中所说的祭祀成吉思汗的“长陵”所在。

在《史集》、《多桑蒙古史》、《蒙兀儿史记》、《元史译文补证》等重要的史籍中,都记载了成吉思汗在“翁浑———答兰———忽都黑”(翁浑的七十眼井)地方做了噩梦,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那么成吉思汗完全可能逝于鄂托克,为保证战争胜利,秘不发丧,而停灵于阿尔寨山顶之阴凉的石窟中,在灭西夏之后才“造长陵共仰庇护”。

按照传说,2500名工匠为成吉思汗打造了陵墓,为了让陵墓的具体位置成为千古之谜,工匠被400名士兵全部杀死,这些士兵在返回都城后也被集体处死。他们的耳朵被割了下来,以证明他们全被杀死。因此,知道成吉思汗陵墓具体位置的人少之又少。

成吉思汗的第三十四代孙、草原上的最后一位王爷(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郡王)、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年已75岁的历史学家忠义老先生认为,蒙古人作为草原民族,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人去世了,实行土葬、水葬、天葬。在成吉思汗陵中不可能保存他的遗体。

《蒙古源流》说,成吉思汗逝世后,“于彼处建白屋八间,在阿拉坦山阴哈岱山阳之大鄂特克地方”。这八座白色的蒙古包,称为“鄂尔多斯”,供奉成吉思汗的英灵和遗物。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鄂尔多斯辗转迁徙,行遍万里草原,供人们瞻仰。清朝初年,鄂尔多斯迁到伊克昭盟郡王旗。八白室所在地因此得名“伊金霍洛”,意为“圣主之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