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描写了怎样的女性之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一首贺新娘的诗,出自《诗经·周南·桃夭》。说的是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该诗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片段。
原文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 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 有蕡⑤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茂盛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华:花。
③之子:这个姑娘(之:指示代词,这个;子:可泛指人,此处译为姑娘)。归:古时称女子出携虚嫁为"于归",或单称"归",是往归夫家的意思。
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
⑤蕡(fén):果实很多的并散样子。
⑥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丰腴的鲜桃结满枝。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叶子长得繁密。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赏析
《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此诗运用重章叠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认为“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现代学者一般不取《毛诗序》的观点,而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青辩蔽燃姑娘出嫁的诗。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艺术特色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这种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诗中运用重章迭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体现了农村的物侯特征。《文心雕龙》:“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总之,这首诗虽然并不长,但有它独特的个性,并且体现了先民社会特有的那些礼俗和风情,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以营养。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贰’ 可以从哪些方面感受《诗经》之美
都说最美不过诗经,那么诗经又美在哪里呢?仅仅是那些婉转的韵律,朗朗上口的诗句嘛?我想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诗经的美,还美在很多方面,它有它独特的韵味、
首先,我认为诗经的美,美在其的文学价值。
众所周知,《诗经》的文学价值颇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章学诚《文史通义》中说:“战国之文,奇邪错出,而裂于道,人知之,其源皆出于六艺,人不知也,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人不知,起源多出于《诗》教,人愈,不知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战国的文学创作,皆以诗经为源。这仅仅是总论,其中,诗经还以其独特的手法及情感影响后世。
诗经中广为用之的赋比兴手法。所谓赋比兴,朱熹提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将这些话翻译成白话文的话,并不难理解。现在举例说明《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多用。《豳风·七月》叙述了一个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郑风·将仲子》用赋的手法,表现了自己的心志。《魏风·硕鼠》用硕鼠来比喻不劳而获,忘恩负义的人。《小雅·鹤鸣》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任用贤人治国。还有《小雅·鸳鸯》中的“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的两句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仅仅是一种兴的表现手法,而这种手法被后世文人普遍重视,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独特现象,以至于不懂赋比兴,则无法真正明白中国诗文当中所蕴含的内涵及其情趣。
第二,是《诗经》当中所表现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世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再者,诗经的美,在于它诗句当中所透露出的淡淡的哀愁,着名作家沈从文说过,美都是散发着淡淡的哀愁,他认为美都是理想化的东西,是高于现实的,我们追求它却永远得不到它,就有种愁绪在裏面。有人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求之不得,一个人那么挚爱的东西却无法得到,这怎能不痛苦呢?于是,美天生就连带了一份哀愁。《诗经》的开篇《关雎》则是讲述了一个求之不得的故事:姑娘穿着和荇菜一样色泽的罗布裙子,阳光照在她得肩上,游弋着微甜的气息,她脸露笑容,提起自己的裙摆,轻轻淌过清澈的小河,采摘荇菜,她束起的头发里有着扑鼻的花香,引得人不禁心旌动摇,情思荡漾,远处的桃林如云似锦,灼灼其华,绽放着一年的繁华,也开满了小伙子的思念与忧愁。美丽清纯的姑娘已经闯进他的心怀,夜深的时候,辗转反侧却不得入睡,满脑子都是女子笑语翩跹的模样,婀娜多姿的体态,都是“求之不得”不能接近,那该袭枝判是多么的拍改揪心啊。
等待是一生中之苍老,苦苦的等待却步见自己的心上人来的情感,我们也为之焦急,为之担忧。《静女》的“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就是好的例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同样,离别的诗也总是能够很好的牵动人的情绪,带起人的哀伤之情。而《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搭雹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以北燕南飞来表达依依惜别的场景。
最美不过诗经,当之无愧。
‘叁’ 诗经太美了,它究竟美在哪里,是谁写的
《诗经》作为先秦时期诗歌的渊源,主要由周人所作,而它美感的来源,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是情感表达之美;其二是音乐韵律之美;其三是意境营造之美。一、情感表达之美
《诗经》中诗歌的创作者来源广泛,从宫廷滑昌宴饮之乐的帝王,到征战边疆的士卒,再到农作耕织的百姓,创作角色不一而足,遍及整个社会。而这也极大地丰富了《诗经链正》中的情感表达,有的是爱情的歌咏,有的是反战情绪的抒发,有的是闺中怨妇的思念,有的是对国事的思考,有的是自然景物的赞叹......而它们又有一个共同的归旨,就是面向现实。这种发乎于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着强烈的共鸣能力,从而带给吟咏者跨越时空的感染。
三、意境营造之美《诗经》不仅仅擅于情感的抒发,也同样有棚让悔着对意境的体味。在《诗经》之中,自然环境成为了诗歌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正是各种场景之下的描摹,让情感有了释放的依托和凭据,也让他人能够更深刻地置身于其中。即便单从意境上来看,“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汉之广矣”这类简简单单的词句,就能够迅速地带给人们画面之感。
‘肆’ 诗经蒹葭美在哪里
诗歌《蒹葭》的美,主要表现在行含皮以下三个方面:
1、意境美。作者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老庆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2、含蓄美。以少少许表现多多许,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档差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此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主人公追求对方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3、韵律美。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诗经•蒹葭
‘伍’ 《诗经》里那些惊艳了千年的文字,到底美在哪里
《诗经》当中这些惊艳千年的文字,美在它们可以历经千年而不朽,美在它们独特的文化韵味,美在它是华夏5000年当中浓缩的精华。
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里面最着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全诗给人以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读这首诗就可以想象到,当时秦国的士兵们一边唱歌一边行军的场景。他们知道自己这次去往战场之后,很有可能永远都回不来了,但是没有任何人退缩,他们携手抗击共同的敌人。虽然那个时候是奴隶社会时期,但是诗中将人性的美好体现的淋漓尽致。
‘陆’ 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 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6)诗经美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源旁,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手塌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雹薯橡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