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药王爷孙思邈的图片哪里有售
扩展阅读
用什么软件匿名发图片 2025-02-08 13:05:50
唯美窗帘图片 2025-02-08 12:54:04
唯美的忧伤图片 2025-02-08 12:48:19

药王爷孙思邈的图片哪里有售

发布时间: 2023-05-29 14:19:06

① 想知道药王爷是谁

药王爷就是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年间的大医学家。传说孙思邈是陕培毕西耀县人,七岁的时候就能日诵千言,成为当时的神童。长大后,因为世道不宁,隐居到太白山学习道术。

有记载说“县北六十里,道书第二十四洞天,唐孙思邈炼丹处”,后人将此山命名为“孙隐山”,据说孙思邈就隐居在此。然后,每每下山为百姓治病,并致力于医药的研究,写成了千古巨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

孙思邈贡献

孙思邈一生刻苦钻研,他将唐以前所流传下来的各种药方及自己行医的验方,同时又广泛收集民间的各种药方及经验,遂着成了闻名于世的医学宝典《千金要方》。

孙思邈所着的《千金要方》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知梁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共计二百三十二门,收方五千三百例。

其中,该书还首创“复方”的先例,如《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他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

他有搭中运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加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这是他对医学的重大建树,也是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

② 《孙思邈》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孙思邈】

【拼音:SUN SIMIAO】

【字号:后世绝滚耐称“药王”】

【所属朝代:唐代】

【生卒年代:581—682】

【籍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人物简介:唐代医学家,少因病学医,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善言老庄,兼通佛典。隋文帝尝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唐太宗时召诣京师,年已老,欲官之,不受。高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并春议大夫,上元元备带年称疾还山,采药治病,一视同仁。孙思邈着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③ 郑州具茨山下,一代药王在此隐居悬壶济世,竟然被李世民召见入宫

新密市来集镇李堂村西不远处,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古代建筑群,内祀药王孙思邈,庙称药王庙。建庙缘由,碑记无载,种种传说,给人以玄幻迷离之感。新密怎么会敬祀着一个唐朝伟大的医学家?其间有什么故事呢?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其出生年代史上记载互相矛盾,《旧唐书》说是公元541年,《新唐书》说是公元581年,卒年都是682年,按前一种说法,孙思邈活了141岁,按后一种说法,他活了101岁。根据反映其事迹的各种记述对比来看,我认为,141岁更为确凿。也就是说他生于南北朝,卒于唐朝初年。历经北魏、隋、唐三朝。但是一般认为一个人活到141岁是不可想象的,神仙大概有其可能,所以一般都采用101岁的说法。我们在此也采取这一说法。 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有一个病差点要了他的命,他说“ ”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为治病,都弄得倾家荡产了。所以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解民疾苦的“ ”苍生大医”。他从7岁时开始读书,能“ ”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老子》、《庄子》、诸子百家,还有佛教、道教的经典,无不精通了。被人称为“ ”圣童”。博闻强记为他打下了做名医的基础。 他于是就到太白山、终南山拜师学医,古代佛启升道两家,都与医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佛家度人首先人要济世活人,道家养生求仙与同时发展了医学。终南山有一位史上有名的高僧道宣,他就成为孙思邈的老师。孙思邈就跟随老师上山采药,研究医道。 期间他曾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研究养生长寿之术。有了医术,几次小试身手之后,“ ”神医”之名就传开了,于是他就回家,正式挂牌行医。但是运气不好,偏偏遇上瘟疫,爆发性流行的狂犬病他哪能治好,于是治一个死一个,遭此挫折,“ ”神医”门前车马冷落。他自言“ ”吾初学医,未以为业。”“ ”有人遭此,将以问吾,吾了不佑报答”,“ ”以是经吾手而死者不一。”没有办法,还得学习,于他就离开家乡,到全国各地寻访名家。只有听说哪里有名医,他就只身前往;听说哪个山上有好药村,他就一定攀登。 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四川、甘肃都留下了他寻医问药的足迹。为采集药材,研究药性,炮制尝试,他亲自深入太白山、终南山、峨眉山、五台山等名山。路途迢迢,他一路行走,一路免费行医,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诊治经验,他遍访名家,收集了很多民间验方,成为古今医学集大成者。 隋朝皇帝听说孙思邈医术很高,征为国子博士,他称疾不就。唐朝立,唐太宗李世民将他召入京师,要授予他高官厚禄,他坚辞不就。唐高宗时,又两次征召他,第二次明确拜他为谏议大夫,他仍固辞不受。673年,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他只跟随高宗一年,第二年便辞职了。 那么李堂为什么会有药王庙呢?当地群众讲,药王在民间行医,落脚此地,并在此行医很长时间,后人感其功能,立庙以祀。这里有一个传说。说的是,药王开始行医,医运很背,不得已,使四方云游,去哪里落脚呢?师傅告诉他,等到“ ”扁担开花,夫人那脚八斤半”时。孙思邈一听,这不是个笑话吗?就只管走啊。那一年,他从河北来到河南,出密县城往东南方向走,南面横列一座大山,这是黄帝时代的仙山----具茨山了。 孙思邈熟读经史,知道古代时的仙人大隗和广成子都在此修道,黄帝也是在此修道之后才成仙的,山上遍地奇花异卉、奇草异木,出产许多名贵药材。这里不仅是道教圣山,还是医药圣地。山下歧伯山,是黄帝医师歧伯种药、行医并着《黄帝内经》的地方,歧伯采来许多野生药材,在此人工培植,仙人已去千年,但草药年年开花结果,芬芳四溢。孙思邈发现,这正是他要寻找的地方,就加快脚步往前赶。不巧,由于天刚下过雨,路又是密县特有的红煤土路,道路又粘又滑,孙思邈正在想办法除泥呢?只听得夫人坐在连旁说,“ ”看,我这脚足有八斤半,走不动了。”孙思邈一看自己的挑的担子,肩膀上棉袄也磨烂了,棉絮露在扰旁颤外面。这不就是“ ”扁担开花,夫人脚八斤半”吗?!于是孙思邈就决定在此落脚,这个地方就是李堂村。 孙思邈与夫人正刚坐在路边大槐树下休息,听得从村里出来一群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见有些颜色鲜红的血液缓败从棺材缝隙里滴出来,他看到这一情景,心中一动,赶忙追上去询问跟在棺材后面哭得很伤心的老妈妈。老妈妈告诉他说,她的女儿因为生孩子难产,死有大半天了。孙思邈听了这段话,又仔细察看了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水是鲜红的血液来,于是他判断产妇没有真死,忙叫开棺抢救。老妈妈一听,半信半疑地让人把棺材盖打开了。棺材打开,孙思邈连忙上前察看。只见那妇女脸色蜡黄,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孙思邈仔细摸脉,发觉脉博还在微弱地跳动,就赶紧选好穴位,扎下一根金针,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向附近人家要了点热开水,给产妇灌了下去,产妇完全苏醒过来了,并生下一个胖娃娃。大家见孙思邈把行将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针救活了两条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赞颂他是“ ”起死回生的神医”。 本来孙思邈还要继续往具茨山,经众人一劝,就留在李堂行医了。这里距具茨山很近,他在行医同时,不断往具茨山上考察并采药,发现这里的植物多种多样,真是草药的天堂,很多别处没有的药在这里都能找到,特别是有一种最名贵的黄莲----鸡爪黄连在别处根本找不到,在歧伯山上却找到了,他不禁喜出望外,也坚定了他在此行医的决心。传说药王每年都要到具茨山上采药一次。 唐太宗年间,长孙皇后身怀龙胎,十月有余还不见生产,太医院御医束手无策,李世民下诏孙思邈进宫。由于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而且孙思邈一位江湖郎中,宫内太临不许孙思邈按脉诊病。无奈之下,孙思邈只得命人取一根线,一头捏在手中,另一头要求绑在皇后中指上。宦官想难为难为这个江湖郎中,就把那一头绑青铜器脚上,被孙思邈识破了,宦官又把另一头绑在一只鹦鹉脚上,再次被孙思邈识破,第三次,才把线头真正绑在皇后中指上。孙思邈一看,这病好治,扎了几针,病就好了,孩子顺利产下。 李世民一看这孙思邈确实本事了得,亲自给孙思邈写赞诗一首,称赞他“ ”降龙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封他为“ ”药王”,还要挽留他在宫中任职,孙思邈不想当官,执意要走,没有办法,皇后顺手就把自己的凤冠凤衣赏给了孙思邈。见皇上皇后一片诚心,孙思邈只好接着了。 他带凤冠凤衣出城没走多远,没听得后面追来大队人马,回着一看,原来是程咬金、尉迟敬德、秦琼、罗成,原来,他们一听说皇上赠送给乡野之人一个凤衣凤冠,很是不解,想一个江湖郎中,如果拿着皇家之物招摇世人,将有谋反的可能,所以就赶紧追来。他们追上一看,只见孙思邈凤衣反穿在身上,凤冠背在行李中,这哪象是谋反啊。几个人反倒客客气气地给孙思邈了别,算是送行了。所以李堂药王庙内孙思邈头上戴着一顶凤冠,身上反穿着一件凤衣。药王圣像西边站着程咬金、尉迟敬德,东边站着秦琼、罗成。显示着孙思邈与李唐皇室的深厚渊源。 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召见孙思邈的时候,孙思邈已经是年近花甲之人了。但是唐太宗见他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少年一般,十分感叹,说道:“ ”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 652年,孙思邈70岁了。他通过行医实践他深有感触地说,“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写下了千古名着《备急千金方》30卷。 659年,唐高宗召见孙思邈,他应诏之后,居留长安15年。但是他没有按高宗的旨意去当谏议大夫,而是与京城的一批医学家一起,编着《新修本草》,后世称为《唐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由 *** 组织编纂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674年,他随侍高宗一年了,就称病辞官。因为他发现,30年前他写的《备急千金方》有很多内容需要做大量补充,他计划再写一部,他已是近百岁的老人了,这么艰苦的写作工作,怎么做呢?他有一个得力的入室弟子卢照邻作助手帮忙。 卢照邻630年生,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初唐四杰”之一,与骆宾王、王勃、杨炯齐名。曾任邓王府典签,做过新都尉(四川成都附近)。但是673年突如其来的风痹症使他不得不辞去工作。风痹症是一种由风气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病,不定时的发作,发作时,手脚颤抖,疼痛难忍,令人痛不欲生,当时这是一种不治之症。 卢照邻访遍了天下名医,都没有诊治良策,无奈,投到孙思邈门下,执弟子礼,索性当了大名鼎鼎的孙思邈的徒弟。从673年到680年,九年间,卢照邻都没有离开过孙思邈。期间师徒一起研究医学,着书立说,到680年,《千金翼方》30卷写成了。期间,卢照邻的风痹症日益严重,以至于“ ”手足俱孪”,就是手和脚都不停地颤抖,疾病折磨得他失去了继续生活的信心。好在有老师孙思邈,每当发作时,孙思邈以他高明的针灸之术,为卢照邻减轻了痛苦。这也是卢照邻没有离开孙思邈的原因。 孙思邈所着的《备急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是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网络全书。唐朝 *** 将这部书刻印发行,发至各州县,要求各地行医者学习遵行。 孙思邈长期在密县禹州行医,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这里的药材,他在《千金翼方》写成之后,又再次来到密县和禹州。卢照邻也跟随老师来到具茨山下隐居,他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把全家都搬来,并为自己建好了坟墓。由于已经没有生存的希望,他每当发病之时,他总是让家人把他抬到墓中躺在棺材里等待死亡的到来。 682年,一代药王、旷世名医孙思邈溘然长逝。卢照邻也于同年投颖水自尽,追随老师而去。卢照邻的墓今天还在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着《千金方》中,也把“ ”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他首倡妇科、儿科单独成科。他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一生不但采药炮制,行医治病,还勤奋着述,着作80余部,除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 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卷、《龟经》1卷等。 嘉庆版《密县志》载对药王庙的记载也很模糊,说它创建无考,又说在嘉庆元年(1796年),该庙已是五次重修。古代社会发展缓慢,假设按百年修一次,第一次重修应是1300多年时,如果再往前推100年,算是该庙算始建年代,该庙可能建于1200年,即宋代中后期。当然这只是推测,也许,自唐以后,就有对药王孙思邈的祭祀了。 《明史·礼志》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 ”以太牢祀三皇,二年(1396年),命以句芒、祝融、风后、力牧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贷季、少师、雷公、鬼臾区、伯高、少俞、高阳十大名医从祀。”十大许多地方都有敬祀。 李堂药王庙庙会时间长,规模大,影响面广。从9月15一直到9月22日。9月15日就是药王孙思邈逝世纪念日,可为什么一直延长到9月22日呢?因为李堂地处煤区,煤矿多,煤窑主为求老君保佑,在药王庙东侧又建了太元观,观内老君殿落成开光日是9月22日,两个纪念日连在一起,就一直大会七天。会上还愿的、拜药的摩肩接踵,药材摊贩摆成一街两行,还有大戏连台,喝采声声,好不热闹。在药庙古会上交易的主要是中药材,买卖药材的客商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这里也成了中原着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也是乡医交流切磋的重要场所。赶庙会的乡民和药商怀着虔诚之心祭祀德高望隆、医术高明的药王,祈求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因此密县也有“ ”医不经药王不妙,药不到密县不香”的说法。 药王庙除新密外,还有河北安国市、陕西耀县、贵州贵阳市、北京丰台区、天津西青区、北京崇文区、安徽合肥市、河北涿州市、广东郁南县、山东庆云县有药王庙,全国共有药王庙12处,有五家主祀孙思邈,皆言孙思邈在此行医,有功于民而祀之。新密、禹州是孙思邈在乡间行医、研究医药的重要地域。因此,新密李堂药王庙民间所传孙思邈在此行医应是史有确迹。 作者:张怀洲 河南省读经教育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郑州中华经典读书会发起人、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新密市政协文史委员。

④ 唐代着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简介

孙思邈简介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着名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在他生活的年代,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在陕西秦岭太白山中,后来声名鹊起,当时的 *** 征他当国子监博士,孙思邈拒绝。

孙思邈像

他主要研究钻研道家经典,对医学相当的有兴趣,重点研究雇人的医疗方剂,更注重收集民间的经验,多年之后,终于写出了在我国医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又着有《唐新本草》,于公元682年无疾而终。据记载,孙思邈一生写出80余篇着作,不多现在大部分都早已失传。

孙思邈的一生都寄托在医学事业上,并不重视功名和官职,拒绝了朝廷多种的封官,希望自由自在的四处游历,研究中草药,峨眉山,终南山,下江洲,太白山,都有他游历的踪迹。

孙思邈从小体弱多病,家中散尽家财为他医治,他自小聪慧,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年,享年102岁。他在内科、外科、儿科和五官、针灸等多方面都非常精通,一生钻研了二十四项成果,在医学史上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他的思想在张仲景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了中医药,是医学史上的先驱,被西方国家尊称为“医学论之父”。孙思邈还十分的注重医德,讲究“无欲无求”,“一视同仁”、“华夷愚智,普同一等”,是我国古代着名而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明法。孙思邈年幼时曾经体弱多病,家中散尽家财为他医治,所以他小时候就立志做悬壶济世的医者。

孙思邈像

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着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医学家,留下着名的医学巨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称为是中国的“医学论之父”。不过相比于他的生平轶事和所留下的医学文化遗产,人们对他感兴趣的还有他到底活了多少岁。

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活了102岁,这是史书上比较明确的记载,空顷但也不是肯定的,只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这个观点,还有的说是活了一百二十多岁,最高的猜斗知陆测是141岁,就算是最低的也有九十多岁,算得上是真正的长寿之星,百岁老人。那么他到底是怎样从体弱多病到长寿老人的呢?据说,这都要归功于他的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可归为以下点。发常梳(明目,防脱发治头痛)、目常运(明目)、齿常叩(促进肠胃运动,防蛀牙和老化)、漱玉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耳常鼓(增强记忆和听觉)、面常洗(面色红润防皱纹)、头常摇(防止颈椎病)、腰常摆(阳气固肾,防止腰痛)、腹常揉(腹部胀气)、摄谷道(长寿秘诀)、膝常扭(保护膝关节)、常散步(运动)、脚常搓(治失眠、降血压、缓解头痛)。

他的养生十三法因为简单而实用,被当时的人们慢慢接受,最后风靡整个朝代,直到现在,这也是一种十分好的养生方式。

孙思邈名言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非常着名的医学家,为我国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孙思邈名言也多和医学方面有关系。

孙思邈图片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一句名言是孙思邈在医德上面的看法,也是他行医的原则,意思是说人命要比千金还要贵重,是说医者不能只看重金钱,必须怀着医者仁心。这也是他《千金要方》命名的由来。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句名言体现了孙思邈不光光是看重医术,对他来说,医德更重要,主张作为医者,必须要对病人一视同仁,做到无欲无求,不能根据病人的身份而有所偏差。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这个名言主要是因为孙思邈小的时候身体非常不好,家里为了给他看病花光了所有的钱,而后来热却长命百岁,孙思邈用这一句名言告诉后人,不要信命,应该要坚持调养身体。

孙思邈名言还有非常多,大部分并不是注重医术本身,而是更加的看重医德和自身调养,没有一味的推崇医学,在他看来,身体应该以修养为主,而医术只是辅助而已。

通过孙思邈名言不难看出,孙思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医者,他不仅仅是自己学医,更是将自己的所得着称医书,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方便,而且他所着的医书里面,还有很多的临床表现,这更是对医学界的一大贡献,是不可或缺的医学典着。

孙思邈怎么死的

孙思邈死因不详是历史上的一大憾事,跟据历史准确的记载,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41岁,葬在故里孙原村孙氏祖坟。

孙思猛念邈图

他小的时候就体弱多病,但是为人却是极为聪明早慧,通晓诸子百家,被人誉作“神童”。从前隐居在太白上中,对医学上的民间药方和经验十分重视,一生都在兢兢业业的研究医学,对医德特别重视,提出不同年龄性别的人要分别治疗,特别是儿童和妇女要特别注意,是张仲景过后研究中医中药比较全面的人。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第一卷这样重要的位置来说明。他本人更是以德养身,以德养性的杰出人物。

出生于西魏时期(541-682)的孙思邈出生时间也是有好几种说法,有的人说他活了90多岁,有人说他活了102岁,还有说法称141岁或者165岁,虽然具体的年龄已经无法探究,但是他确实是个百岁老人,长寿之星。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卒于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那么孙思邈到底是如何去世的呢?

关于孙思邈的死亡,史书上只给了四个字――无疾而终。还有的野史上也说孙思邈最后得道升仙,长生不老,当然这也都只是猜测,具体的真实情况至今为止并没有任何记载和说明,历史上伟大而着名的人物,孙思邈死因不详。

孙思邈传人

孙继光,又名檀林,是药王孙思邈的的第36代传人,据说这个人很低调,在文、武和医学上都有很大的造诣,人称三绝。但是他却是从来不显山露水,平时也是甘于寂寞,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很少知道孙思邈的传人竟然是这样一个奇人。

孙思邈像

后来1995年发生了杨小霞事件,中西医很多的医生都对这个怪病一筹莫展,始终没有办法解决治愈,就在这个时候,檀林终于现世。不过也只是抛出了一篇万言医学论文,就再次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据分析,檀林身为孙思邈的弟子,在医德方面也继承了孙思邈的思想,为了救助杨小霞,也为了维护传统医学的声誉,檀林这才出现,不过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他却再次选择了隐居。

孙思邈的医德主张“无欲无求”,一视同仁,而檀林的做法和孙思邈的理论不谋而合,能够完整的继承先人前辈的经验理论,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同时檀林还是《药王新篇》的作者,他结合孙氏祖传的秘方和先人流传下来的典籍,揉合了自己的经验理论,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其内容相当的广泛,除了继承孙思邈的医术,此文中涉及了医学,养生,锻炼,针灸术等方面,最重要的是,檀林还在这次的书籍里,整理和记录了2000多个祖传的秘方,这一行动,为当代的中医医学,和养生学中的许多难题得到了破解和依据,是中医医学史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⑤ 孙思邈简介 唐代着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生平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唐代着名道士,医药学家。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他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一岁。

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燃早禅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皮尘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着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睁咐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着书,晚年隐居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着,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着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着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网络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⑥ 孙思邈故乡在什么地方

孙思邈故乡

京兆华原是孙思邈的家乡,位于陕西太白山附近,这个地方盛产草药,孙思邈正是借助这个有利条件四处游历,寻找和钻研各种草药,并且渐渐的在四周有了些名声。

孙思邈故乡

他医术高超,并且很注重自身的养生,是我国医学界的百岁老人,老寿星,后世为了纪念和对他表示敬仰之意,为他建造了一百多块石碑。他也因为信奉老庄学说,也是以为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所以很多的道教宫殿里都有“药王殿”。

原来的京兆华原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铜川原来也成同关,是在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交接地带,历史源远流长,铜川四季分明,是陕西省的省辖市。

如今的陕西铜川,交通便利,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迅猛。而据记载,孙思邈最后葬在孙塬镇孙塬村,这个地方也因为孙思邈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说,这个村子里的人,老人长寿是寻常的事情,而男孩身体茁壮,女孩子身材苗条。关于这个地方还有一个传说。

据传,孙思邈死后葬在孙塬村的坟茔,但之后整个村子的人都生了同样的病,人们便都去孙思邈的坟茔前祈求,可是却在坟前做了同一个梦,梦中孙思邈拿着芭蕉扇骑着张着血盆大口的老虎,地上却撒了一些李子,于是村人们纷纷改作焦、张、李三个大姓氏,之后他们的身体便都恢复正常了。

孙思邈是哪个朝代的

关于孙思邈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个问题,史书上有三个说法,孙思邈既是北周时期的人,也是隋朝和唐朝人。

孙思邈画像

其实孙思邈是出生在北周时代,他有102岁的高龄,而这一百多年中,北周时代更换为隋朝时代,后来就是唐朝时代了,孙思枣拿邈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可以说他是唐朝人或者隋朝人,但我们所学的教科书上记的孙思邈是唐朝人,可能是他去世的时间是唐朝时期的关系吧,书上记载的是他是唐朝的医学家,京兆华原人,就是现在的陕西,孙思邈从小就很聪明,只是他身体不怎么样,从小就体弱多病,曾经还为了买药材而倾家荡产,后来接触到了医学书之后,他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他就开始看经史百家和所有跟医学有关的书籍,后来经过他的辛苦研究和探讨,开始有了一些成就,接着便被隋文帝征诏为国子博士。

唐太宗授予过他一个爵位,唐太宗要让他当谏国大夫,而这些名誉跟地位,都被孙思邈给婉拒了,足见孙思邈为人淡泊名利而安于现状,不为名誉和地位所动,专心研究医学作品,为了更多的学习知识,他亲自到民间向百姓虚心讨教,后来,他终于完成了他写的书籍作品,孙思邈对医学上的贡献使他受到了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的爱戴和赞扬,现在在中国的很多地区还建有孙思邈的祠庙,人们也想以此来感受孙思邈高贵的品德和他不缓岩咐朽的作品成绩。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出生在北周时期,社会动荡,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里,这个地方盛产药材,而孙思邈又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立志要钻研医药学,经常进山里采药,自己制作各种草药药材,有时候还自己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药用,都要亲自验证。

孙思邈像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发现许多新的疗法,在学术史上都是重要的发现和突破。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相传,从前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不能正常排泄,孙思邈看病人痛苦煎熬的样子,也是十分的焦急,一时之间却也没有别的办法,正好看见旁边的孩子拿着葱管在玩儿,孙思邈受到了启发,于是决定用这个方法试一试,然后自己用嘴对着葱管吹了起来。果然,在他的努力下,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恢复了正常。从这件事儿就可以看出,孙思邈为人聪慧,又十分的重视医德,不管病人是什么身份,得了什么病,都一律一视同仁。

还有一件人尽皆是的小故事,说是孙思邈到长安一带行医,在途中遇到丧礼,却见棺材中不停的滴着血,孙思邈过去一问,原来是孕妇难产,一尸两命。孙思邈觉得不正常,开棺一看,那孕妇果然流着血。孙思邈当即拿出针灸,产妇完全苏醒过来,后来又生了孩子,母子平安。长安的人们一看,纷纷赞扬孙思邈医术高超,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孙思邈怎么死的

孙思邈死因不详是历史上的一大憾事,跟据历史准确的记载,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41岁,葬在故里孙原村孙氏祖坟。

孙思邈图

他小的时候就体弱多病,但是为人却是极为聪明早慧,通晓诸子百家,被人誉作“神童”。从前隐居在太白上中,对医学上的民间药方和经验十分重视,一生都在兢兢业业的研究医学,对医德特别重视,提出扰纯不同年龄性别的人要分别治疗,特别是儿童和妇女要特别注意,是张仲景过后研究中医中药比较全面的人。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第一卷这样重要的位置来说明。他本人更是以德养身,以德养性的杰出人物。

出生于西魏时期(541-682)的孙思邈出生时间也是有好几种说法,有的人说他活了90多岁,有人说他活了102岁,还有说法称141岁或者165岁,虽然具体的年龄已经无法探究,但是他确实是个百岁老人,长寿之星。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卒于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那么孙思邈到底是如何去世的呢?

关于孙思邈的死亡,史书上只给了四个字――无疾而终。还有的野史上也说孙思邈最后得道升仙,长生不老,当然这也都只是猜测,具体的真实情况至今为止并没有任何记载和说明,历史上伟大而着名的人物,孙思邈死因不详。

孙思邈大医精诚

孙思邈大医精诚出自他的另一本着作《背急千金要方》。是我国中医学上非常经典的书籍,也是后世研究中医的重要文献。孙思邈大医精诚主要是讲述了医德方面的问题。

孙思邈大医精诚图片

孙思邈《大医精诚》从两个方面讲述医德的重要性,一个是“精”,另一个是“诚”。“精”就是说医者必须要有高明的医术,意思作为医者,必须要有好的医术才可以治病救人,因为人命比金子还要贵重,所以不能马虎。而“诚”讲的是医者必须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对病人一视同仁,用诚心救人,而不是为了金钱去救人。

另外,在这本书中,孙思邈还觉得好的医者必须是光明正大,并且遇到权势也是不卑不亢的,更不能利用自己的才能沽名钓誉,而在人命关天的事情上,必须要用心,不能有任何的私心。

孙思邈《大医精诚》这本书主要体现了孙思邈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好的医者,不应该只是拥有好的医术,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要多加培养,要做到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因为病人的身份而差别对待,特别是不能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做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孙思邈给后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本医学典籍,更是 *** 德典范,让后世从医的医者们有一个典范,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孙思邈之所以被后世崇敬,不仅仅是他的医学成就,更多的是他的品德高尚。

⑦ 唐朝着名医学家孙思邈传

孙思邈传

孙思邈,我国历史上着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医学家。他所着作的《千金要方》博采众长,广泛的采集民间要方,搜集先人们的智慧结晶,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堪称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临床医学网络全书”,是孙思邈的经典着作之一。

孙思邈像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唐朝那个时期社会动荡,他隐居在陕西秦岭的太白山上,虽然从小体弱多病,但是立志成为医者,后来声名鹊起时,隋、唐皇帝曾经多次想要征用,唐朝皇帝还曾经许他“国子监博士”,都被他拒绝。直到公元659年,他才在国家的帮助下编纂出药学经典《唐新本草》。

出生于公元571年的他在公元682年无疾而终,享年102岁。被称为药王。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留下了80余本,但大多数早已经失传,留下了两部重要的医学着作,这两本分别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网络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有极高的医学学术价值!

据记载,孙思邈还曾有过开棺救妇的故事。据说,孙思邈看见一个棺材里不停的流血,问了才知道,妇人难产并已经死去多时,孙思邈立即开棺并用针灸医治,等妇人苏醒之后,又画了幅图,妇人家人按图接生,最后果然母子平安。可见孙思邈技术高超。

他还很重视养生,他所创的养生六字诀简单实用,被人们广泛的学习应用。

孙思邈图片

关于药王孙思邈图片现在在网络上一共有三千多张,网络上的图片差不多都一样,分别是从中年时期的孙思邈到百岁的孙思邈,图片背胶长10.6厘米,高80厘米的图片居多。

孙思邈图片

孙思邈图片有一张很贴切的,这一张是由黑白灰构成的图片,上面画着一位满头白发的智者坐在一块石头上,然后手里面握着一副拐杖,拐杖上系着一个葫芦,整体看上去很有沧桑感,但老人看上去很有阅历,看图就知道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图片上还附了两句短诗:“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另一张图片大概是中年时期的孙思邈,图片上是一位穿着青衫的男人,脸上有着长长的胡须,面部的表情很淡然,图片左下方写着“唐・孙思邈”五个字。

图右下方还画了一个金黄色的小称,是古人用来称药材的那种小称,图左上方还有五中中药材,人参和紫苑等,旁边还有诗人喻昌所写的诗词,最后一张图片比较有特点,上面画了一只老虎,一旁坐着的老人就是孙思邈了,画上的应该是孙思邈百岁的样子吧,图中老虎卧倒在地,张大嘴巴看着老人,而老人看上去也很慈祥,手中握着系着葫芦的拐杖,这张图片比较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还有中华名医孙思邈这七个字的英文翻译,在网络上看过了很多有关于孙思邈图片,但是真正符合孙思邈的也就那么几张,其余的大多都非常相似,没有代表性。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明法。孙思邈年幼时曾经体弱多病,家中散尽家财为他医治,所以他小时候就立志做悬壶济世的医者。

孙思邈像

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着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喊歼,医学家,留下着名的医学巨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称为是中国的“医学论之父”。不过相比于他的生平轶事和所留下的医学文化遗产,人们对他感兴趣的还有他到底活了多少岁。

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活了102岁,这是史书上比较明确的记载,但也不是肯定的,只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这个观点,还有的说是活了一百二十多岁,最高的猜测是141岁,就算是最低的也有九十多岁,算得上是真正的长寿之星,百岁老人。那么他到底是怎样从体弱多病到长寿老人的呢?据说,这都要归功于他的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可归为升渗信以下点。发常梳(明目,防脱发治头痛)、目常运(明目)、齿常叩(促进肠胃运动,防蛀牙和老化)、漱玉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耳常鼓(增强记忆和听觉)、面常洗(面色红润防皱纹)、头常摇(防止颈椎病)、腰常摆(阳气固肾,防止腰痛)、腹常揉(腹部胀气)、摄谷道(长寿秘诀)、膝常扭(保护膝关节吵轮)、常散步(运动)、脚常搓(治失眠、降血压、缓解头痛)。

他的养生十三法因为简单而实用,被当时的人们慢慢接受,最后风靡整个朝代,直到现在,这也是一种十分好的养生方式。

孙思邈后代

孙思邈出生在唐代一个贫穷人家,他自小聪慧;被人称为药王。他的故乡在现今的陕西省,他写过很多关于医学的书籍,在医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但是关于孙思邈后代却知道的不多。

孙思邈画像

那么孙思邈成年后娶谁为妻?孙思邈后代又有哪些人?这几个问题流传多种说法;其中两条被人们广为流传,第一个是:孙思邈四处行医,路过一个村庄;遇见有一户人家正在办丧事,大家都哭的很伤心;孙思邈走近一看,发现棺材下面正在滴着鲜血,孙思邈就开始疑虑'棺材里的人已经死了,为什么还有鲜血在滴?死人的血不是会凝固吗?于是就问'棺材里的人是怎么死的?一男子说 棺材里是他昨晚难产而死的老婆,孙思邈听完让他们开棺;然后给棺材里的孕妇针灸、喂点药,他的老婆就活过来了,生了一个儿子,一家人跪谢孙思邈的救命之恩。

之后孙思邈就继续前往村庄里面行医,遇到了一位病了的大娘,正有一位姑娘正在照顾大娘;她叫林月、行医的,但医术没有孙思邈高超;只医治些小病痛,孙思邈诊治大娘,林月在一旁帮忙,两天后大娘好起来了,孙思邈和林月就结婚了,一年后、生一儿一女,儿子叫孙正权;女儿叫孙正琴。流传的另一个说法是:孙思邈在同村是救过大娘,但没有遇见林月、诊治好村里的病人后 就继续出发行医了,他这一生没有结婚生子。

孙思邈怎么死的

孙思邈死因不详是历史上的一大憾事,跟据历史准确的记载,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41岁,葬在故里孙原村孙氏祖坟。

孙思邈图

他小的时候就体弱多病,但是为人却是极为聪明早慧,通晓诸子百家,被人誉作“神童”。从前隐居在太白上中,对医学上的民间药方和经验十分重视,一生都在兢兢业业的研究医学,对医德特别重视,提出不同年龄性别的人要分别治疗,特别是儿童和妇女要特别注意,是张仲景过后研究中医中药比较全面的人。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第一卷这样重要的位置来说明。他本人更是以德养身,以德养性的杰出人物。

出生于西魏时期(541-682)的孙思邈出生时间也是有好几种说法,有的人说他活了90多岁,有人说他活了102岁,还有说法称141岁或者165岁,虽然具体的年龄已经无法探究,但是他确实是个百岁老人,长寿之星。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卒于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那么孙思邈到底是如何去世的呢?

关于孙思邈的死亡,史书上只给了四个字――无疾而终。还有的野史上也说孙思邈最后得道升仙,长生不老,当然这也都只是猜测,具体的真实情况至今为止并没有任何记载和说明,历史上伟大而着名的人物,孙思邈死因不详。

⑧ 求有关孙思邈的介绍说明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解析:

孙思邈,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着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生平及其创作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携陆樱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悉信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着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却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着书,晚年还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着,直至白首之年辩丛,未尝释卷。一生着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着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网络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影响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

1、 医学巨着《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网络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 之至宝”;

2、 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 中西医结合工作第一人;

5、 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6、 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 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8、 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9、 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10、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1、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2、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3、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5、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6、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7、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8、首用胎盘粉治病;

19、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p

20、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 早一千年,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乙;

21、首创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3、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⑨ 药王爷孙思邈

        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着称于世的道士,唯有 孙思邈 ,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道教 宫观 里有“药王殿”,而遍及民间的有“药王庙”。孙思邈首先是位医学家陪漏,因医理通达、医技高明,而被朝廷敕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医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称为“神仙”。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无私无欲,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不慕荣利。

一 贫穷有志 探求仙道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父母为耕织为业,养家糊口。

        孙思邈自幼遭受风冷,缺吃少穿,身瘦力弱,经常生病,为寻医看病,几乎化尽了家的的收入和田产。

        孙思邈七岁入学就读纳扰,由于聪明过人,每日能诵读千余字,很受老师的器重。十七、八岁时,学问积累了不少,爱好读论《老》《庄》及百家之说,也很喜欢佛教经典。有一次,洛州(洛阳)总管独孤信路过华原,无意中遇到了这个爱学幼年,十分惊奇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呵!”但深感受其见识高超而家境贫寒,将来不会被重用。

       后周宣帝(公元579年)时,朝廷多故,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秦岭太白山中。当时,大将军扬坚辅政,下诏征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孙思邈托疾不就任。他曾对人说:“过此五十年,当有圣人出现,我才出来帮助他,来济世活人”。

        孙思邈在太白山继续研究道教经典,探索服食养生术;同时,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认为道在身内而不在身外,一个人只要潜心静性、炼气养形,虽无师傅指点,也可达到养炼目的。所以,孙思邈拒绝世俗往来,倾心于道的修炼,并不绝总结前人养炼的宝贵经验,而最终功满道成,成了一名恪守道规,无师自通的道士。

        孙思邈不断总结仙道经验。他认为修道之士飞升成仙,必须修德积善,积善愈多,仙阶就愈高。他选择了“济世活人”的医疗保健,还制定了“救疾济危”“无欲无求”的标准,广积善德,务欲成仙。医离不开药,他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深入太白山、终南山、峨嵋山的老林中,寻求药农,多方采集,分类总结。后来,他所着的医书中八百多种草药,就是这个时期积累的。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他所收集的单方、验方、名人名方,多达六千五百多个,在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着作中,都有具体明晰的记载,可见其功夫之深。

二 名传朝野 着书传世

        孙思邈在隋末唐初己成为着名的民间道医。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下诏延请孙思邈。孙思邈己料到这是五十年前自己说过出现的“圣人”,于是,便应诏来到长安。太宗一见年近百岁的洞乱旦孙思邈,却面色红润,容颜甚少,十分汉息说:“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均古仙人)岂虚言哉!”并拟授予官爵,孙思邈坚决辞谢。当时,宰相魏征受命撰写前代史书,有关史料,恐不准确,便多次请教孙思邈,孙思邈“口以相传,有如目睹”。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孙思邈根据多年来的行医经验,并会通古今,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三百二十三门,方、论共五千三百首。其内容包括诊疗、针灸、导引、按摩等,相当全面。提出了“人命至重”的道家医疗观点。书中记载了具体治疗脚气病的方法,比欧州人早一千多年。他把妇、儿科目放在卷首,以视重视;孙思邈看到复方,一方可治多病或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全国瘟病流行,一时难以控制。一些僧人、道士借机以“秘丸”“神丸”欺骗患者,大发横财。这年四月,朝廷下令全国禁止僧、道游医为民治病,违者予以治罪。孙思邈得知这个消息后,遂隐居耀县城东的五台山。在五台山中,他除了炼养气功还精心炼丹制药,以备将来为民治病。

        孙思邈和 葛洪 、 陶弘景 的观点一样,吸取儒、佛精华,充实道教,主张三教合融。为此,他写了《丹经》、《摄生真录》、《福禄论》、《五兆算经》和《明堂经图》,还为《老子》、 《庄子》 作了注,为道教的理论建树,作出了贡献。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诏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等人会同名医撰写《唐新本草》。第二年,孙思邈被召至长安,住在鄱阳公主旧宅。在编写《新本草》过程中,他不仅对陶弘景《本草》《名医别录》作了订正,并增补了百多种自己曾实践有效的药草。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图文并茙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写完成,这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种药物。由于孙思邈参编有功,唐高宗李白亲自召见,并授予谏议大夫职,孙思邈固辞不受,孙思邈愿到殿中省尚药局工作。于是,高宗亲授他承务郎。这承务郎属从八品寄禄文散官,享受国家待遇。尚药局无具体任务,仅是指导御医诊病和用药。孙思邈在此任上,因时间充裕,精研医学和道教典籍。

孙思邈因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学识,曾多次随高宗出游,并结识了不少当朝名士,书法家宋令文、医药学家孟诜皆拜师问道。太医谢季卿,针灸学名医甄权、甄言兄弟和药性学家韦慈藏等,经常到孙思邈居处研讨学问和医技。

孙思邈在特殊的情况下,还为朝廷命官看病治病。大理寺卿赵某患风湿性膝关节炎,入朝无法跪地,经孙针灸治疗,月余天气,病患全除。还有“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怀才不遇,身患绝症,不能赴任,卧病长安,后经孙医治,痊愈了。卢照邻便拜思邈为师,并从师学习医术推步、导引天文、养生等。卢照邻后来,成为唐代很着名的“仙宗十友”之一。

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高宗让权,武则天“称制”。孙思邈曾离京隐居嵩山修道。有一年,大旱不雨,武则天下诏选道德高尚的僧人祈雨,但无效;无奈,只好召孙思邈入宫于内殿设坛行祈,当夜大雨。思邈说:“我修心五十年,不为天知,伊、洛二龙告诉我:若不是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怎么能升仙?”后来,我撰写了《千金方》行传于世。

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高宗患病,诏孙思邈入宫,蒙高宗看重。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孙思邈打算订补《千金要方》,借口患疾,请允还山。高宗感其忠诚侍御十六年,特赐良马和原鄱阳公主封邑,后来,孙思邈回到华原五台山。于开耀元年(公元681年),撰成三十卷《千金翼方》。这年冬天,孙思邈无疾而终,享年一百四十一岁。

孙思邈遗嘱,令弟子对其薄葬,不藏明器,不奠牲牢。停尸月余,颜貌如生,色润不改。入敛就棺时,发现衣裳空空,人们感到很奇怪,都认为是尸解成仙了。

孙思邈传世着作达七十七种,加上一些节本总八十六种。其中最着名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后世奉为医学圣典。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2年),《千金要方》流传到日本,视为国宝。

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林亿奉诏修《千金要方》,刋布于世。

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4年),郭思删节《千金要方》为《千金宝要方》,刻石于华州官署。

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杨胜贤木刻本传世。

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刻《千金宝方》、《海土方》石碑于五台山。

唐末,时人称五台山为“药王山”,并建“药王祠”。

宋徽宗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明世宗定他为“先臣”,清顺治奉他为“神医”。此后,“药王孙思邈”家喻户晓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