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下颌后堤区在哪里图片
扩展阅读
朋友圈有风景背景图片 2025-02-08 15:58:25
涨动态图片 2025-02-08 15:34:27

下颌后堤区在哪里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5-29 09:38:26

1. 苑喜来老师《功能吸附性全口义齿》侧记(2019-3-4宁波)

全口义齿的修复大纲:

1.诊断,检查,询问病史。

2.取初模型。

3.做个别托盘。

4.取终印膜。

5.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初判定。

6.上颌架,做暂基托和颌堤。

7.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的最终确定。

8.二次上颌架排牙(技师)。

步骤分解:

一.检查上下牙槽嵴黏膜厚度,弹性,牙缺失时间,有无佩戴过义齿,旧义齿使用情况,详细询问病史,对患者作出初步评估。

二,做初印膜:<1.托盘柄用摇把型柄,利于口唇运动,就位前涂印模材于上颌结节和上颚区,下颌于颊棚区和下舌系带区。印膜材料和托盘在口内就位后,嘱患者作吞咽和吸手指动作,再按摩两侧咬肌的颊部。

                      <2.取下颌模型,对伸舌不配合的患者,取模方法:托盘后缘置于下6近中,然后45度向上倾斜,嘱患者抬舌,一抬舌,托盘快速直插首亩老口底。

三.做个别托盘:

<1.在初模型上划出个别托盘的边缘线(离开口底线2mm)。

<2.个别托盘的手柄,用光固化树脂做,厚3-5mm,宽12mm,高15mm的树脂方块,上颌1个,在前牙区,下颌3个,分别是前牙区和两边的第一磨牙区。

<3.个别托盘的光照法(防止托盘过度收缩,发生翘边)上颌光照法:先用2个手指盖往上腭区光照15-20s,再用蜡刀检查被照区域是否初步硬化,后松开手指,上颌托盘全部光照5s,然后再翻个面照托盘组织面5s,初步硬化后,托盘紧扣石膏模型再光照15-20s。

四 .取终印模参照取初模方法,印膜的材料可用硅胶和藻酸盐,有天然牙的不宜用硅胶,牙易断。

五: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的初判定。1.垂直距离的初判定,一般用吹气法,发M,S音。吹气法:嘱患者吹气,然后测量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减去3-5mm,即是初步垂直距离,发M,S音法亦同此法。

2.正中关系的初判定:用的材料可有:藻酸盐,硅胶,红膏(牙槽嵴黏膜松软的不用)。取一定量的红膏置入患者口内,嘱患者先闭口至初判定的垂直距离,后再做几次吞咽动作,待口耐弊内材料干后取出,连同上下颌模型上颌架,待做暂基托和颌堤。

六:做暂基托和颌堤。1.颌堤的要求:(1.边缘封闭,尤其在前庭沟和后堤区,患者戴口内不易脱落,在上下颌的磨牙区可用光固化基托垫底,加强颌堤强度,不致患者咬合时,颌堤变形。

(2.颌堤的前牙区厚度为6mm,前磨牙区为8mm,磨牙区10mm。

七.确定最终颌位关系。

1.把做好的颌堤放入患者口内试戴,嘱患者吹气或发M,S音或数数1-10,或加减法52-5=47,检查垂直距离是否合适。

2.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并咬合,检查患者两侧颞肌是否有弹跳,

(35y后颞肌都会萎缩)以此来判断正中关系,当患者在某个咬合位置,颞肌有明显弹跳时,即为该患者的正中关系位(正常人在非正中咬合时如前伸咬合时,颞肌是无弹跳的),然后在颌堤上画好中线,在上下相当于第一磨牙区的颌堤颊侧画三条相距0.5cm的连线,在中间那条线上下颌堤挖一个“V”字型,在把下颌相当于4-4牙位的颌堤上挖去约3mm蜡,使正中咬合时,前牙悬空。

3.再次把修整好的颌堤戴入患者口内,第二次确认颌位关系,正确(三条线基本在0.5mm误差内),用咬合硅橡胶锁定颌堤,

八,二次上颌架排牙(技师)。

九,修复中应注意的事项者升。1.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多鼓励患者,一副修复成功的全口义齿,有赖于患者健康的心理,患者的心理占60%。

2.戴上颌义齿干呕,往往是后堤区不密合,可让患者试戴5-7天后再在义齿后堤区基托磨除1mm。

3.较多义齿戴用一段时间后在上下第一磨牙区黏膜有溃烂或压痛,这并不是坏事,这是义齿颌位正确,颌力正常在磨牙区传递。

4.当口内黏膜有压痛或溃烂,需要调磨时,应先检查咬合。

5.调颌,应以调下颌为主。

6.下颌可做钢网,但不宜做钢板。

7.上颌不稳原因,一般是颊基托太薄,上颌硬区未缓冲。

2. 试述牙列缺失修复前需要检查的内容有哪些

(1)颌面部检查:检查颌面部左右两侧是否对称;上唇长度及丰满度和面下1/3高度是否合适;下缓春顿开闭口运动有否习惯性前伸及偏斜;颞颌关节区有无疼、弹响,张口困难等。
(2)口腔检查
①牙槽嵴:检查拔牙创口是否愈合。一般两到三个月左右可以进行义齿修复。检查牙槽嵴上有无影响义齿就位的骨突、骨嵴、骨尖等。两侧上颌结节颊侧有无过大骨突,上颌隆突和下颌舌隆突是否明显。牙槽嵴是高而宽还是低而窄,以便据情合理排牙。
②颌弓形状和大小:颌弓的形状一般分为方圆形、卵圆形和尖圆形三种。颌弓的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类。检查时注意上、下颌弓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协调。颌弓形状对选择人工牙的形态有参考价值,颌弓的大小与所选择牙列的长短有关,而颌弓间的协调与否,对人工牙排列的位置有影响。
③上下颌弓间的位置关系:上、下颌弓间存在着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两种关系。
水平位置关系:指上、下颌弓前后和左右位置关系(即近远中和颊舌向位置关系);前后位置关系:指上、下颌弓前部的前后位置关系。分三种情况。
(a)正常位置关系:上、下颌弓前部关系正常,即两者形状和大小大致相同。侧面观上、下颌弓相对或上颌弓位于下颌弓的稍前方。
(b)上颌前突:上颌弓位于下颌弓的前方(唇侧)。下颌前突:下颌弓位于上颌弓的前方(唇侧)。
左右位置关系:指上、下颌弓后部的左右位置关系。
(a)正常位置关系:上下颌弓相对,两者形状和大小基本相同。
(b)上颌弓宽于下颌弓:上颌弓位于下颌弓的颊侧。
下颌弓宽于上颌弓:下颌位于上颌弓的颊侧,而上颌弓位于下颌弓的舌侧。垂直位置关系:指上、下颌弓的上、下位置关系;天然牙存在时,是指正中位时,上下颌牙齿所占据空间的高度,称颌间距离。无牙颌的颌间距离是指下颌处在正中关系位时,上下颌牙槽嵴顶间的距离。此距离的大小,与原来临床牙冠的高度和牙列缺失后牙槽运哪孝嵴的吸收程度有关。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a)颌间距离适中,牙槽嵴的高度合适,上下牙槽嵴顶间的距离适中。方便排列人工牙,也有利于对义齿的支持和固位。
(b)颌间距离过大,多因缺牙时间长,牙槽骨吸收严重,使上、下牙槽嵴顶间的距离变大。这种情况方便排列人工牙,但因人工面距牙槽嵴顶较远,脱位力大,易使义齿翘动、脱位。颌间距离过小,上下牙槽嵴较丰满、牙槽骨吸收较少。利于义齿固位和稳定。但排列人工牙时需要大量磨改,方可使其排列就位。
④腭穹窿形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高拱形:腭穹窿较高拱,有较厚粘膜和较高牙槽嵴。利于义齿固位和稳定。
平坦形:腭穹窿较平坦。
中等形:腭穹窿高、低适中,多呈圆形。后堤区介于垂直型与平坦型之间,较利于义齿固位和稳定。
⑤系带附着的位置:牙槽蜡吸收严重者,上下唇系带、颊系带和舌系带附着点相应移位,离牙槽
嵴顶近,甚至与之平齐。
⑥舌的大小和位置:舌失去牙列限制,形体和位置发生改变;患者张口至正常开口度时,舌的前部边缘位于牙槽嵴顶者属正常。超过此界限者为舌体变大。舌体也可能后缩停在口腔底后部,或者向上拉长位口底上升等。对义齿固位均不利。修复治疗一段时间后,可逐渐恢复。
⑦口腔粘膜情况:粘膜厚度、弹性、湿润度适中,对义齿固位有利。过厚且松弛或过薄而干燥对固位不利。
⑧对旧义齿检查:检查旧义齿在口腔内的适合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改进之。位时,上下颌牙齿所占据空间的高度,称颌间距离。无牙颌的颌间距离是指下颌处在正中关系位时,上下颌牙槽嵴顶间的距离。此距离的大小,与原来临床牙冠的高度和牙列缺失后牙槽嵴的吸收程度旁稿有关。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3. 全口义齿制取初印模时,肌功能整塑动作不包括( )

全口义齿制取初印模时,肌功能整塑动作不包括采取解剖式印模。

全口义齿简介

全口义齿是对无牙颌患者的常规修复治疗方法。全口义齿是采用人工材料替代缺失的上颌知郑或下颌完整牙列及相关组织的可摘义齿修复体。

全口义齿由人工牙(Artificial Teeth)和基托(Denture Base)两部分组成,靠义齿基托与无牙颌黏膜组织紧密贴合及边缘封闭产生的吸附力和大气压力。

边缘封闭区外围分别为唇颊、口底和软腭等活动组织,该区域黏膜下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软组织活动度大,不能承受咀嚼压力,义齿基托边缘在此区域不能过度伸展。

4. 关于主承托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1、关于主承托区的描述正确的是:(E)

A:能承担咀嚼压力 B:包括上下颌后部牙槽嵴顶的区域

C:表面有高度角化的覆层鳞状上皮 D:上皮下有致密的结缔组织 E:以上均对

全口义齿基托覆盖下的无牙颌组织,不同的部位其组织结构特点不同,对义齿修复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根据组织结构特点,无牙颌可分为主承托区、副承托区、边缘封闭区和缓冲区四个区域。

1、主承托区:部位: 牙槽嵴顶、腭部穹窿区、颊棚区。

指垂直于牙合派渗力受力方向的区早闭域。能承担咀嚼压力,抵抗义齿基托的碰撞而不致造成组织的创伤。

4、缓冲区:部位:上颌隆突、颧突、上颌结节颊侧、切牙乳突、下颌隆突、下颌舌骨嵴、牙槽嵴上的骨尖骨突。

需要缓冲咀嚼压力的区陆羡裂域。不能承受咀嚼压力。

5. 无牙颌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内容目录
    • 2.1 无牙颌的解剖
    • 2.2 与无牙颌修复有关的肌肉
    • 2.3 与无牙颌修复有关的系带
    • 2.4 与无牙颌修复有关的其他组织
    • 2.5 无牙颌的组织改变
    • 2.6 颌骨的改变
    • 2.7 软组织的改变

1 拼音

wú yá hé

2 内容目录

全部牙缺失以后,牙槽突边缘吸收而成牙嵴,此时的颌,昌手称为无牙颌。

2.1 无牙颌的解剖

无牙颌的分区 根据无牙颌各部分的解剖特点,以及对全口义齿的功能作用,可分为以下几区(图A、B)。①主承托区:包括上下颌牙嵴顶,覆盖以坚韧而有弹性的粘膜,为力的主要承托区。②副承托区:包括上颌牙嵴的唇颊部和牙嵴与硬区之间的区域,以及下颌牙嵴的唇、颊、舌侧区域,覆盖以富于腺体和脂肪的粘膜。因其粘膜下组织疏松,承托力较小,③边缘封闭区:位于唇、颊、舌侧粘膜皱折处,与义齿边缘紧密贴合,空气不易进入组织与义齿的组织面间,可产生良好的封闭作用。④缓冲区:颌骨的隆突、骨嵴等处,覆盖以较薄的固定粘膜。当负荷加于其上时,可以产生压痛。因此,在此等区域的相应义齿基托组织面,应作适当的缓冲。⑤后堤区: 上颌后堤区位于软硬腭交界处(前颤动线)与软腭上后颤动线之间的区域。又称后腭封闭区。下颌后堤区即磨牙后垫区。

2.2 与无牙颌修复有关的肌肉

与无牙上颌修复有关的肌肉有:①上唇门齿肌:起于上唇,止于上颌骨。单独收缩时,牵引口角向内、向上。如果全口义齿边缘不超过该肌附着处,可帮助义齿固位。如该肌与口轮匝肌同时作用,可推义齿向下,故上颌全口义齿在其附着处不能伸展过度。②犬齿肌:起于犬齿凹,止于口角皮肤并到口腔前庭唇(颊)边界的粘膜内而成颊皱壁。该肌与颊肌及口轮匝肌共同作用,可拉紧颊皱壁。如果义齿边缘在该处伸展过度,则义齿可被推而脱位。③颊肌:起于上颌磨牙和双尖牙区的牙槽突外面和翼突下颌缝的前缘,止于外斜嵴和唇,形成口腔前庭的软壁。该软壁的向口腔面有较厚的脂肪层和结缔组织,颊肌对义齿形成紧握作用,有助于义齿的固位。④腭帆提肌与腭帆张肌: 二肌在上颌结节处有纤维附着,义齿在该处过分伸张,可引起腭咽部发炎疼痛。与无牙下颌修复有关的肌肉有:①仔迅野颏肌:起于下切牙的牙槽突唇侧,止于颏部皮肤,如果颏肌起点低,对义齿的固位有利,如果下颌牙嵴严重吸收,颏肌附着点接近牙嵴顶,则对义齿固位不利。②下唇门齿肌:起于下颌尖牙的牙槽突唇面,止于口角。该肌能牵引口角往下,故收缩时能念喊推义齿脱位。③颏舌肌:起于颏结节,止于舌。其活动范围大,故义齿戴入后,应让其有自由活动的余地。对于牙嵴严重萎缩者,义齿边缘以不妨碍颏舌肌的活动为度。④颌舌骨肌:起于下颌舌骨嵴,止于舌骨体的前面。下颌义齿的舌翼不应影响该肌的活动。如果伸展过长或压迫过紧,将引起咽部发炎疼痛,导致吞咽困难。如果伸展不足,也会引起压痛和损伤。

2.3 与无牙颌修复有关的系带

系带附着的高低和义齿的固位有关。①唇系带:为前庭沟中线上的扇形粘膜皱襞,上唇系带较下唇系带明显。制作义齿时此处应当缓冲,以不创伤唇系带为宜。②颊系带: 为一个或多个粘膜皱襞,位于双尖牙区。全口义齿的唇、颊翼以位于粘膜皱折处为宜。③舌系带: 是口底正中线的粘膜皱襞。下颌全口义齿的边缘伸展,应不妨碍舌系带的活动。

2.4 与无牙颌修复有关的其他组织

①切牙乳突: 又称腭 *** ,为一粘膜隆起,位于上中切牙之后,腭中缝的前端,在上中切牙腭侧约8~10mm处。形状大小不规则。其下有门齿孔,有鼻腭神经及血管从该孔出入。在其相应的义齿基托组织面应加以缓冲。②上颌硬区及上颌隆突:在硬腭的中央部分,其上覆盖的粘膜薄而缺乏弹性,称为上颌硬区。在硬区前部有时有骨质隆起,即上颌隆突,其形状大小各人不同,义齿基托在其相应处应当加以缓冲。③腭皱襞:位于硬腭前部,为自腭中缝前部向两侧略呈辐射状的软组织嵴,形状不规则。④腭小凹:位于软腭前端中线两侧的粘膜上,左右各一,两侧对称,可作为上颌义齿基托后缘的参考标志之一。⑤颧突:为上颌骨的一突,颧突根可作为上颌第一恒磨牙的部位标志。⑥下颌隆突:又称舌隆突。位于下颌尖牙和第一双尖牙的舌侧。其形状大小各人可能不同。为下颌全口义齿基托的缓冲区。⑦梨状垫:为下颌弓后部突起的软组织垫,为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后的疤痕组织与磨牙后垫共同形成。⑧牙槽嵴:为拔牙后所形成的弓形骨嵴,能承受负荷,为义齿的主要承托区。在制作义齿时,常须根据牙嵴的情况适当的选择和排列人造牙。

2.5 无牙颌的组织改变

影响无牙颌组织改变的因素为:①功能 *** 减退:全部牙缺失后,因咀嚼功能 *** 丧失,牙槽骨要吸收。②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等,可以影响骨的新陈代谢,使骨的形成和吸收的平衡被破坏,加速骨的吸收。③营养不良:如维生素D缺乏,引起磷钙代谢失调,可造成牙槽骨疏松和萎缩。④压力:超过生理限度的压力,可使牙嵴局部血循环障碍,进而可发生骨吸收。

2.6 颌骨的改变

颌骨的改变视失牙的原因、时间、骨的致密度及全身健康等而定。因拔牙的原因及时间不同,牙嵴的形状可出现不规则和不对称的现象。在失牙初期,牙槽骨吸收较快,以后吸收逐渐减缓。半年以后牙嵴趋于稳定。牙槽骨吸收的方向是顺牙根的方向进行,故上颌牙槽骨的吸收,方向是向上向内; 下颌牙槽骨的吸收,方向是向下向外。又因上颌牙槽骨的外侧骨板较内侧骨板薄而疏松,外侧骨板的吸收比内侧骨板多而快,致使上颌弓逐渐缩小。下颌牙槽骨的舌侧骨板比颊侧骨板薄而疏松,因而舌侧骨板吸收多而快,致使下颌弓逐渐变大。因而造成上、下颌弓关系不协调。如果牙槽骨严重吸收,牙嵴失去原有形状,颌骨上的某些标志与牙嵴顶的关系位置发生改变。例如上颌的颧弓根、门齿孔、下颌的颏孔、颌舌骨嵴以及舌隆突等更接近牙嵴顶,甚至位于牙嵴顶上。同时面型也相应的有所改变,常表现为下颌前突,下颌角变钝,面下部高度减短等。

2.7 软组织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