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采桑子重阳幻灯片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女生照片背景图片仙气 2025-02-08 18:54:47
中学生传染病有哪些图片 2025-02-08 18:48:18
高清图片设计 2025-02-08 18:34:42

采桑子重阳幻灯片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5-28 11:40:24

Ⅰ 采桑子·重阳的创作背景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旦物为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饥旦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模肢液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Ⅱ 毛主席诗词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作者】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白话释义: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2)采桑子重阳幻灯片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此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氏搏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歼渣祥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

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梁纯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

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Ⅲ 《采桑子·重阳》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写作背景: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采桑子·重阳》是现代文学家毛泽东所作。

原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圆并辉。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3)采桑子重阳幻灯片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亩腔扒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Ⅳ 采桑子重阳楷书书法

采桑子·重阳 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是许多书法家喜欢进行创作的范文。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采桑子重阳楷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采桑子重阳楷书书法欣赏

采桑子重阳楷书书法图片4

采桑子·重阳诗词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

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举孝裂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正闭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这是慎枯诗的最高的意境。[2]

这首词描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Ⅳ 《采桑子·重阳》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人的一生短暂,却承载着沧海桑田,如无广阔的胸襟难以保持年轻的心态。天长地久,却一直笑看风云,乃其胸襟宽阔善于包容。

采桑子·重阳【作者】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睁唤袭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5)采桑子重阳幻灯片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悉兄(10月11日)。此时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而此一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前委书记的职务由陈毅同志代替,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

而他在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遭到部下的反对;身染疟疾,缺乏科学的医治,并且在永定县苏家坡养病期间差一点儿被捕;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他被担架抬到上杭县城继续养病,却没有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

当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重阳,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日子,一个把酒临链伏风、月下赏菊、遍插茱萸怀念先人的节日,毛泽东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Ⅵ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的意思

意思如下: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

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渣滚厅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原文如下:

采桑子·重阳

【作者】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此时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而此一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前委书记的职务由陈毅同志代替,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而他在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遭到部下的反对;

身染疟疾,缺乏科学的医治,并且在永定县苏家坡养如隐病期间差一点儿被捕;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他被担架抬到上杭县城继续养病,却没有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当是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

重阳,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日子,一个把酒临风、月下赏菊、遍插茱萸怀念先人的节日,毛泽东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6)采桑子重阳幻灯片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赏析

词的开头“人生易老天难老”,直截了当讲人生、宇宙发展的客观规律,表达了一个唯物主义者看待人生的态度。“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讲述时光的流逝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革命者一心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只争朝夕,更感觉到时光易逝,转眼又是一年重阳节。

接下来“战地黄花分外香”,表达在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的大好形势下,战地上的野菊花绽放吐香,因为时逢重阳节,野菊花显得比平时更美更香。“香”字传神地表达了毛泽东同志积极的心态、愉悦的心情,他借重阳节战地黄花的芳香盛开热情歌颂人民革命战争的良好局势,这是词中感情的激昂和高潮部分。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不光是战地黄花分外香,就连整个秋天的风光也更胜过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描述秋天江水云天一色,显得更加宽广高远;经霜染过的林木色彩斑斓,比春天还要绚烂多姿。

自古至今,多少描写秋天的诗词主题都是失意、悲秋,抒发离别思念之情、人生不得志的伤感情怀。如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萧索心情,孤单寂寞跃然纸上;宋代范仲淹《渔家傲》中“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苍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

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又是在萧瑟的冷秋,无疑雪上加霜;南宋李清照《醉花阴》中“佳节又重阳…半夜凉初透,帘备亮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尽了离怀别苦的哀愁,凄凉至极。

但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却一反悲秋伤情的古风,他如实描写战地秋天的艳丽风光,借此比喻革命武装斗争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他高歌战地秋景的绚丽壮美,以景抒情,赞美越来越广阔的革命根据地,欢呼全国各地革命红旗高举的伟大战果,抒发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对革命前景充满乐观和信心的伟大情怀。

Ⅶ 采桑子重阳拼音版图片

采桑子重阳拼音版图片如下:

这首诗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

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

《采桑子重阳》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厅凯败境界。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