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曹操墓到底在哪里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2010年6月11日,安阳曹操高陵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2013年5月,曹操高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曹操高陵及邺城遗址入围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文物局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规程”。
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发现,曹操遗骸基本被确认。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曹操墓
Ⅱ 曹丕墓在哪里
曹丕墓是首阳陵模枣唤,也就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首阳山。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让后宫淑媛、昭仪已下的都各归其家。
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河南偃师西北)。
(2)曹魏葬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首阳陵是由文帝曹丕自己生前规划建造,构造极为简单,依山为体,不封不树,不与妻妾合葬,也不建陵寝园地,神道等,地表没有任何痕迹。陵中建筑豪不侈华,随葬品以瓦为主,以防后人掘盗。
曹丕是简殡薄葬的倡导者、实行者。他的父亲曹操就倡导薄葬,死后葬礼就很简单,墓内“无藏金玉珍宝”。曹丕34岁当皇帝,36岁即在首阳山东选寿陵。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曹丕深知世事沧桑。
在丧葬方面,他认为盗墓的“祸由乎厚葬”厚葬封树,把珠玉金银珍宝等贵重物品都随葬于墓,是引起后来被盗的主要原因。厚葬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尧、舜就葬之于山林。葬,就是藏,把尸体藏起来,不再让人们看到。所用棺木、衣服,不需很多、很大、很贵重,能遮盖尸体就行了。
因此,他对于他死后的安排是:后宫淑媛、昭仪以下的妃嫔“悉遣还家”,与其骨肉团聚或嫁人;陵墓要“因山为体”,不封陵堆墓,不建寝殿,园邑、不修筑神道;墓内不随葬金、银、玉、铜等贵重物件;墓地选在偃师首阳山东的一块“丘墟不食之地”。
曹丕在这样的地方建这样的陵墓,目的是“欲使易代人之后”,人们“不知其出处”。曹丕对他的后事的安排是明智的。他怕后人违背他的意愿,在他百年之后 ,以他是开国之君为由故行厚葬,特意作了《终制》(即遗旦凯诏)放在宗庙里,还把副本各一份,分别存在尚书府、秘书府的档案里岩轿。
他在《终制》里说:“安葬父母的遗体,使他们的魂灵永远安而无危,这是最大的孝顺。自古及今,没有不亡的朝代 ,没有不被发掘的墓冢。董卓乱国以来,东汉皇帝们的陵墓没有不被盗掘的。冢墓一经发开,撬碎棺木,掠走金玉珠宝,骸骨散乱狼藉,像受肢解的刑罚一样,岂不心痛!
《终制》警告他的子孙们说:如果你们违背了我的诏书,随便改变我薄葬的意愿,到后来我尸体就会碎了又碎,等于死了多次。蔑视君父生前的遗训,就是不忠不孝,若死者有知,在阴间也不会保佑你们的。
Ⅲ 曹操墓如何发现的,具体地址在哪里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考古发掘的。
曹操墓叫安阳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
1922年河北磁县农民崔老荣发现过一个古墓,其刻石所叙为曹操,刻石由县署保存。邯郸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一线索进行了专门的核实,结果没有找念握到可靠的依据。
2009年,高陵经考古发掘,并且经过中国考古学界一致认定,确认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曹魏大墓为曹操墓。
建筑结构:
曹操高陵,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砖室墓。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坐西向东碰高兆,墓葬全长近60米。
墓室墓圹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东面最宽处宽22米,西面较窄处宽19.5米,东西长18米,墓圹面积接近400平笑租方米,整个墓葬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左右。
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甬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
墓道两边有9对南北两两对称的磬形坑,每个磬形坑的内凹处各环抱一个不规则形坑,并各有一排东西向的柱洞。
在墓道东端有一排南北方向排列的方坑,墓道东端右侧有一东西向长3米、宽1.6米的长方形坑。墓葬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夯土层带。
Ⅳ 曹操墓在哪里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世扰山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李消等史料记载,220年曹操搜中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2010年6月11日,安阳曹操高陵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4)曹魏葬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曹操墓出土的文物
据了解,墓虽然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内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
最重要的随葬物品极为珍贵一共有8件,“魏武王常所用”石牌,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是曹操的遗骨。
Ⅳ 曹操墓到底在哪里
曹操墓即安阳滑巧悉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2010年6月11日,安阳曹操高陵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2013年5月,曹操高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曹操高陵及邺城遗址入围国家文物局和财信乎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文物局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规程”。
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发现,曹操遗骸基本被确认。
以上内容宽氏参考:网络--曹操墓
Ⅵ 三国时期的曹操死后有多少墓,他的真墓到底在哪里
曹操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枣衡雀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拦谈尤工章草,唐朝张怀?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关于曹操的墓葬所在地,还是一个历史的疑问。《三国演义》中称,曹操临终前令设七十二疑冢,以便使后人不知道他的墓址。这并非史实,但七十二疑冢之说也不是罗贯中所创,从宋代开始曹操墓的所在就成了个谜。
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葬在邺城西边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凳早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数百年后,墓葬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
近来,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为寻找曹操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认定了其大致范围,即在河北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或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境内,两地虽属两省,但隔漳河相邻。专家们相信经过考古发掘,最终可以解开曹操墓之谜。图为邺城遗址,《三国志》记载,曹操葬在邺城之西。
Ⅶ “生在苏杭,死在北邙”,王侯将相埋身地,中国最大的古墓群吗
唐代诗人王建曾有诗,“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可见邙山上的墓葬之多,多到已经出现了新坟堆在旧坟上的情形,真的就是黄土处处埋白骨了。
北邙山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让无数英雄为其“折腰”,死后竞相埋葬在这里呢?
洛阳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古文明的摇篮,从夏朝起,先后有十三个朝代曾在此定都,让其迅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成为了王侯将相的居住地和死后安葬地。
上面都是得了江山的,应该是死而无憾了,还有失了江山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被迫“埋骨”北邙山,比如“乐不思蜀”的刘阿斗,“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陈后主以及那个“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李煜。
Ⅷ 三国第一猛将曹操死后埋葬在了什么地方
曹操在三国是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他不但生前搅动天下,书写自己的历史,而且死后也留下谜案,令人探索。作为一代帝王,曹操死后究竟安葬何处呢?要想解答这个间题,我们还得从历史上流传的“七十二疑家”之说说起。史载:建安二十三年。,曹操预感自己寿数将尽,于是特意颁布一道《终令》。安排身后之事。因曹操对邺城(今河北临障县附近)有着特殊的感情,敬仰西门豹在邺地投巫开渠的英明果决,他希望启已的墓地与西门豹祠比邻。两年后,这位杰出的风云人物病逝于洛阳,临终前他留下《遗令》:“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运回邺地安葬。从现存的史料看,曹操操对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认真一的落实。于是,曹操“七十二疑家”之说始传于世。再加上漳河确实罗列着众多小山似的墓冢,所以这一说法就更加为人们所信。
虽然种种迹象都表明,考古学家们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现的高陵极有可能为曹操真墓,但是要真正下定结论,还需要更加确凿的证据。于是,考古学家们又对高陵进行了进一步考察,并且从墓葬中发现了更有说服力的确切证据。这些证据是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铭文的随葬物品。曹操生前先受封为“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这些石牌、石枕所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是确定墓主人身份最重要、最直接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