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孝陵的陵墓建筑
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2.25公里。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
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第一部分是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自下马坊至孝陵正门(文武方门),包括下马坊、神烈山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亭(俗称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 简介图片下马坊下马坊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面阔4.94米、高7.85米,坊额上刻“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字,告示进入明孝陵的官员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 神烈山碑神烈山碑位于下马坊东边36米处,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立,正面阴文双钩浅刻“神烈山”3字,原有碑亭,现已不存在,仅存四角石柱础。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改钟山为神烈山时而立。再向东17米处有一块卧碑,为“禁约碑”,是明崇桢十四年(1641年)立,碑文刻禁止损坏孝陵及谒陵的有关9条禁约。 大金门大金门位于下马坊西北750余米处,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大金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现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墙壁辟有3个券门洞,中门较高为5.05米,左右两门高4.25米。 神功圣德碑及碑亭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在大金门正北70米处,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颂德碑及碑亭。神功圣德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故俗称“四方城”,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顶已毁。原碑亭为砖石砌筑,平面呈正方形,亭子的结构顶部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外观如一个城堡,故俗称“四方城”。 神道石刻四方城向西北行约100米过御河便进入神道。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其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没有下沉。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
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
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石兽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长250米。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独特之处。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高各为3.18米,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棂星门神道向北18米的尽头为棂星门,存石柱础6个,已重新修复。从遗迹看,棂星门应是三开间的建筑。过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即到御河桥,也称金水桥。 御河桥御河桥为石砌桥,原为5孔,现存3孔,桥基和河两边驳岸的石构件均是明代原物。通过御河桥向北,顺缓坡而上,便是陵寝的主体建筑。 第二部分明孝陵寝主体建筑。自正门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门(即正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宝顶等,筑有围墙。 简介图片文武方门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原为5个门洞,3大2小,中间3个为拱形门洞,两边2个为长方形门洞。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清朝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清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3字。1999年重新进行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现为五门,黄瓦、朱门、红墙,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正门东侧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所立,以六国文字书写,警示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 碑殿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个门洞,后被毁。碑殿是清朝时改建的,是一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亭内立有5块碑刻。根据《中山陵史话》等书籍记载,这里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门,但毁于战火,清代在中门的基础上改建碑殿,并竖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正中有一块大石碑,下有驮碑龟趺。其驮碑龟趺与众不同,脖子出奇地短。 治隆唐宋碑碑殿中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碑高3.85米,宽1.42米,厚度0.38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这是因清朝刚统治中国,康熙执政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所以,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谒明孝陵。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清朝干隆皇帝诗碑各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享殿孝陵的主要建筑孝陵殿,即享殿,位于碑殿之后。原明代孝陵殿毁于战火,尚存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通高3.03米,台基上有大型柱础64个。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块浮雕云龙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长57.30米、宽26.6米,可见当时该建筑之宏大。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神位。
现存地表建筑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两次重建的三小间享殿,现殿内是“明孝陵史料陈列室”。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 方城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均用巨型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 明楼明楼在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9行,每行9颗,以显示九五之尊。方城明楼以北为直经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宝顶,也称宝城,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 宝顶宝顶近似圆形,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周围砌有砖墙。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在南边石壁上于民国时期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 石像生武将 明孝陵石像生共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另有望柱1对。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风格粗犷、雄浑、朴拙、威武,气度非凡。这组石雕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南北长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孝陵石像生是明代陵寝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组。 御河五龙桥 南京地区雨量充沛,钟山主峰的雨水主要经独龙阜孝陵陵宫区域排泄,明孝陵必须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才能确保陵宫的安全。因此,孝陵陵区内设有外御河、内御河和宝城御河三条排水系统。
这三条御河在规划和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它将陵域划分成导引区、神道区、前朝区和后寝区,同时通过三组御河桥,将这四个区连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且使整个陵域更为完美,更富有生机。御河桥中的第一组介于碑亭和神道石刻之间,为砖构单曲拱桥,霹雳之水由桥下西流,御桥旧址犹存,桥非原貌,今称虹桥。第二组桥位于神道尽头,是直通陵宫的桥梁,一字排列5座,又称五龙桥。它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桥身作石构单曲拱桥样式,5座石桥与正北方200米处的5孔陵宫门一一对应。仅存中间3座,桥身起券,两侧有散水螭首和护栏望柱。这组御河桥的桥基和两岸石堤为明代原物,护栏是1995年重新修复的。
桥下御河河道已实施清理改造工程,流经御桥的河水清澈不绝。第三组御桥处于方城之前,石造单券拱桥,长57.5米,宽26.6米,两侧石栏、螭首多残毁,但桥身体量宏大,结构牢固,做工细腻,是明初桥梁建筑中的杰作。过了这座御桥便是朱元璋长眠之地,因此称其升仙桥。除三条御河外,陵宫地下还建有巨大的涵道,以增加雨季的泄洪量。陵宫内则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地面建筑周围均以砖铺设散水和明沟,享殿台基四周有数十个向外悬挑的精美的散水螭首,陵宫宫墙外也以砖铺设散水,并以砖石砌建挡土墙。明孝陵的整个排水体系和细部设施,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既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又将其艺术地融入陵区的布局之中,高度体现了南方多水地区建筑规划上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治隆唐宋碑 治隆唐宋碑,御碑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为康熙皇帝手书。碑高3.85米,宽1.42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的康熙如此诏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礼。“治隆唐宋”就是他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所题,并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立碑。他是想借此笼络人心,以缓和汉满矛盾,加强其统治。从中亦可看出康熙的雄才大略。 明东陵遗址 对于明东陵排水沟,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是这样说,因东陵寝园内没有祭祀配套设施,如神库、具服殿、神厨等建筑,因此可以推论这砖构排水沟建筑可能与东陵祭祀设施有关。 六国文字碑 该碑是由清政府所立,意在对喜好在明孝陵“涂鸦”的外国游客以警示,以六国文字书写。
碑文的大概意思是“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毁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有人越栏参观或者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
清代末年,国门被打开以后,慕名而来的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在这些洋人中,有一些显然喜欢在明孝陵的建筑和石刻上乱涂乱画,令当时的地方政府很是困扰。
下令立碑之人为端方,其当时的身份为两江总督,根据管辖范围,这位两江总督所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出当时洋人们的涂鸦行为已经让当时的政府忍无可忍。针对这种情况,两江总督拿出了两个“方子”:一是让两江洋务总局和江宁府在明孝陵设立“六国告示碑”,明确警告素质不高的老外游客们不要乱涂乱画;二是将明孝陵神道内的石刻全部装进木栅笼,这样一来,就将文物与不文明的洋人们隔绝开来,没有再顺手涂鸦破坏的机会。尽管如此,在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上,还是能看到疑似清末俄国人留下的刻字。 从1997年开始,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古勘探,地宫经探测被认定位于明孝陵圆形宝顶下面,地宫建筑面积根据探测结果竟达4000多平方米,几乎是已发掘的定陵地宫面积的3倍。明孝陵地宫的具体形制还不能清楚知道,但从明孝陵现存建筑、明故宫建筑遗存上大量使用石料作为建筑基座的现象,以及已经发掘的定陵地宫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实例可以推断,孝陵地宫应该也是全部用石材构筑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筑。
文史专家大胆猜测了地宫殿堂的设计,参照生人居住的宫殿,因此一般应有主次之分,大跨度条石起券的拱券门作为明孝陵建筑的主要特征在地宫中也许会继续使用,主大殿应布置成厅堂的样式,摆放一些祭祀用品,并设一大缸,缸内盛香油,点长明灯。后殿作为地宫的主要部分,按照惯例应是摆放皇帝、皇后棺椁及各种随葬品的地方,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灵柩就停放在后殿的棺床上。
对于一位开国皇帝而言,地宫里随葬各种金银玉器、龙袍锦缎、仪仗用具及生活冥器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所有的推测都只是猜想,真正的地宫谜底,只有待日后的发掘才能知晓。
明孝陵地宫历史上没有一次能够盗掘成功。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
经过勘探,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有些皇陵是从上往下扒开一个深穴,建好后再封起来,但明孝陵却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玄宫。这种横穴式的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坚固。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行不通。横穴式设计使墓道成为盗墓贼的唯一通道。为了隐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费尽心机。通过精密磁测,考古人员探测到,墓道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在正中间,而是偏在一边,这种反常规的设计让许多盗墓贼无功而返。
除了横穴和侧墓道,考古人员还在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发现了厚厚一层圆润的鹅卵石。鹅卵石本来应当出现在低洼的山涧中,它们现在出现在独龙阜的山头上只有一个原因——这是人们背上来有意铺设的,不仅便于雨水迅速渗透到宝顶排水设施中流出去,更为重要的是防盗。这类似于古代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这也是现在连盗掘的痕迹都很难找到的原因。
虽然明孝陵采用了三大有效的盗墓措施,但是如果遇上像东陵大盗孙殿英那样握有重兵和炸药的军阀,也难逃一劫,幸运的是,历史机缘却让明孝陵逃脱了这些大贼的魔爪。虽然明代以后南京城屡经战火,但每个新政权无一例外地对明孝陵加以保护。清朝建立后,通过保护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区的抗清思想。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来明孝陵祭拜,康熙还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孙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权后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决心。
明孝陵躲过贼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离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城里立即会知道,这让盗掘活动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只有无功而返。
B. 宋代古墓一游
也许,当你看到这样的标题时,你一定会吓得七窍生烟来。哈哈,我可是多次进入古墓中蹓跶了。
昨天,我又去一处古墓蹓跶了一番,而且收获不小,还摄了个视频,其点击率不少。如果认真说来,还颇具传奇色彩。
昨天,我因要写长篇小说《世界在缙云山下拐了一道弯》,需要采集一些素材。因此,我约了驴友小魏去钓鱼城游腊瞎局玩一下,以增加些情节构思的灵感。我俩在钓鱼城内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一处景点介绍路牌,我留意了下,说此处景点是一处新的宋代古墓景点,它是才从考古中发掘出来的自然石雕博物馆。这就让我好奇起来,原来古坟也成了个新的 旅游 景点呀?无论是听说或看到都极为奇葩,我想既然己经到了古墓边,何不去逛下呢?
于是我俩就朝古墓上寻去,原来这是一座宋代古墓群,古墓处于密林中,并列着三座宋代古墓。古墓的正面己敞开,空空的。我估计古墓门已被移走了,我俩小心翼翼的上前朝墓门里瞧去,这一看,不由大惊,墓门旁左右大条石上分别雕着一尊武将,那气势就像门神。我照了几张像,小魏看了几眼就离开了。
而我朝墓里看去,里面黑不咙咚的轮让,因为古墓在密林中,外面光线强了,站在外面看不出墓室里什么来。我想,墓里没什么吧?但好奇心实在太强了,我个人就大着胆子钻进了墓室里,也许是眼睛渐适应了黑暗,慢慢的一幅一幅的墓室里的雕刻图案给显示出来了,哇!我惊呼起来,原来古墓里的景色是那样的丰富呀!简直超乎我到博物馆所看到的任何图案。
这三座宋代古墓里的石雕太精致了,首先是古墓里原生态的浮雕,那雕龙形态太好看了,龙形动感尤其生动。其龙瓜,龙须,龙眼,龙体无不是处在动感中,而且没有一丝一毫的风化和脱落的痕迹。墓里还有麒麟,那驱体流线质感特别强烈。三座宋代古墓内景石雕尤其精美,也许墓穴者身份各不相同,墓面雕刻内容也不同。有雕有动物怪兽的,有佛国天界的,也有身居高官的生活场面,还有花卉,草木等,总之非常有意思。
钓鱼城这三座宋代古墓穴,考证起来非常讲究,竟然快千年了,墓穴内部构造保存得相当完好,想必考古发掘时里面的随葬品一定很完整,甚至可说犹如新品一样。我不得不佩服此墓的设计和施工的巧妙,因为墓穴里的温湿度,排水是极不好控制的。
合川钓鱼城这三座古墓的发掘,其文物价值极高。它不但真实地反应了宋代文官和武官的服饰,也反应了当时人的一种价值观和古代合川人的一种 社会 场景。此古墓应是北宋年间,地位较高的人的官墓。既然古墓成群,那一定是个比较兴旺和富裕的大家族,否则族人不会把过世的人葬在一处的。
此宋代古墓群,其内部结构也相当完整,从墓门,墓壁,墓顶都是采用条石打造的。从形式上看,像是在一处平整处用条石砌好后才填埋的,因此墓穴门和侧墙却很平整,墓拱顶也很圆滑。从墓穴四周来看,还没有被盗过,应当说随葬品很丰富。
从墓室雕刻图案,此人文化水平很高,儒道释都精通,而且文武双全,还懂工程构造,因为墓穴的浮雕图和石刻都极有档次。我想此墓主人应当是合州州府上的大人物吧?可惜我没带照明灯,无法看清墓室内部的更多细节,下次我得好好考证下墓室主人身份,说不定会解开更多的谜团。
哈哈,想不到古墓里还有这么多名堂,不但有文化场景,还是处自然的石雕艺术博物馆。要是我的老师唐昌朴还在的话,他一定会大开眼界的(原西南大学 历史 系教授)。
最让我好奇的是,南宋末年,合州钓鱼城发生了一次震惊世界的保卫战,当时称霸于世界的蒙哥大汗(蒙古帝国的皇帝)和悍将汪德臣就重伤于城下,而且他俩一个死于缙云山下的温泉寺,另一个死于缙云山上的缙云寺里。
这是否在冥冥之中,暗示着我把小说《世界在缙云山下拐了一道弯》写下去。
这三座宋代古墓会不会与抗蒙英雄王坚,张珏或余玠有关?我正在研究。合川钓鱼城中还有另一处着名古墓,叫双王坟,葬的是三千多年前的巴王和濮王,据说神薯也在一处悬崖上,现那儿很荒了。说是正待考古发掘,合川钓鱼城上的古迹甚多,目前很多地方已封闭圈起来了。
有点遗憾,宋代古墓图片照得太少了,当时只想摄像,下次去带个照明灯去看仔细点。
(请看我的视频《宋墓观景》)
C. 曹操墓到底在哪里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2010年6月11日,安阳曹操高陵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2013年5月,曹操高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曹操高陵及邺城遗址入围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文物局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规程”。
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发现,曹操遗骸基本被确认。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曹操墓
D. 提起世界上最大的古墓,大家知道是哪座吗在哪里呢
提起世界上最大的古墓,可能很多小伙伴会想到秦始皇陵或是金字塔,但在世界上有另外一座比这两者更大的古墓,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世界最大的古墓究竟是哪一座吧。
E. 说说大家心目中中国历史上最神秘和最厉害的墓穴
武则天;;;;;;;;;
答案网上找来整理的,呵呵,自己也长了见识
陪葬品最无法估计的陵墓:秦陵
秦陵陪葬品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司马迁称,“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最新考古勘探资料显示,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规模相当于5个现代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地宫就这么大,里面的陪葬品以“藏满之”来推测,数量该惊人了。仅秦始皇睡的那具墓棺,就有陪葬的珠宝文物几十万件;阵容宏大的兵马坑则更是震惊世人,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由此也可见秦陵“第一陵”的地位。
不过,有学者认为,秦陵地宫中的陪葬品未必有那么丰富。理由是,在公元前206年,秦陵被挖掘过。当时,项羽为了报复秦王的横征暴敛,入关后,动用了30万人,“盗掘其陵墓,燔烧其宫观,三十日动物不绝”。除了这一次,后世盗挖秦陵的事也未断过,如在民国初年,军阀孙连仲就打过秦陵的主意。但这从侧面也说明,秦陵当中陪葬品的丰富了。也有人说,秦陵的地宫并没有被打开过,当年项羽确实是想掘开秦陵,但因秦陵太坚固,无功而返,仅留下了两条“霸王沟”。已完成的对秦陵的考古探测,初步证明秦陵的地宫仍然完好无损。探测中发现盗洞有两个,直径达1米,但深度只有9米,离地宫很远。目前,已出土文物和发现的被盗物品,多为陪葬坑或甬道内的陪葬品,秦陵地宫中的宝物无法估量。
无法估计,所以神秘。呵呵
不过综合考虑更神秘的还是:::武则天的
武则天陵墓谜题待解 专家详解种种猜测
近日,一则关于“乾陵地下埋藏有500吨文物”的新闻,让社会各界再次聚焦一直以来谜团重重的乾陵。随后,陕西乾陵博物馆更是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问题进行澄清,并明确表示:“乾陵藏宝500吨”这一说法违背了文物考古常识,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实际上,作为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陵墓,关于乾陵的种种猜测一直不断,《兰亭序》是否埋藏其中?乾陵究竟有多大?……随着乾陵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关于乾陵的种种谜团终将一一揭晓。
谜题一 乾陵藏宝500吨?
关于乾陵最新的新闻就是最近被热议的“乾陵藏宝500吨”。这一数字究竟是谁提出来的呢?在此报道中提出,乾陵藏宝500吨,最初是由一位在乾陵进行长期采访的作家提出的。虽然此人并非考古工作者,但他的观点不无道理,如果在常见的金银财宝、书画绸缎液或等随葬品的基础上,再加上乾陵的石门、石棺等文物,乾陵中的文物重量达到500吨是有可能的。报道还提出,在埋葬唐高宗的时候,随葬品的价值就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20多年后,武则天驾崩,她的儿子又将全国三分之一的金银珠宝随她带进了乾陵。
专家观点:文物按吨计不科学
记者采访了乾陵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刘向阳,他说,任何一个正规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都不会把文物按吨来称呼,一般都是按件数,或者组数来称呼,不可能是按吨来计。至于乾陵中具体藏有哪些宝物,现在还都只是猜测。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刘庆柱对乾陵500吨珍宝的说法则认为,说这话的一些人,如果有一个善良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提法并没有根据。
谜题二 乾陵地宫究竟有多大?
在人们的印象中乾陵不仅外观宏伟,修建坚固,内藏也十分丰富,由于它的独特性,其规模应该一定是相当壮观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分别对周围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进行发掘,一些学者专家认为,从当年出土的喊漏墓道和陪葬墓规格来看,这三座墓在唐朝所有陵墓中的规模是最大的,都是双石墓,都有前室后室,而且墓里面有石椁,加上墓道大概有80多米。如此推算的话,与现在郑埋烂发掘的同时代的最大墓相比,帝王陵墓肯定要超出这个范围,所以乾陵整个地宫的规模应该说是相当大的。
专家观点:乾陵地宫大约300立方米
南京建筑学者陈景元先生根据计算得出,从乾陵地宫施工工期来推测,乾陵地宫很可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他认为,乾陵地宫的工程规模是否能够达到人们预测的程度,最关键的问题是乾陵地宫施工工期。
陈景元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认为,唐高宗在生前,并没有为自己预先建造过陵墓;他认为乾陵地宫部分的修建时间是从唐高宗去世到灵柩返回长安的8个月的时间里。
这么短的时间,在梁山的基岩之上,以人工锤打的方式,去开挖秘密隧洞,到底能够凿出多大的地下空间?按照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和徐州狮子山汉王墓的建造时间以及施工进度来看,扣除乾陵的前期准备、后期收尾,真正用于乾陵地宫开挖的时间,最多为7个月。即使按每天开凿1.4立方米计算,山体之中被开凿出来的内部空间,大约仅为300立方米左右,这就是乾陵地宫能够形成的建筑规模,这个规模与唐太宗昭陵地宫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
谜题三《兰亭序》藏在乾陵?
乾陵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据记载,唐高宗临死时,曾遗言把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据史书记载,《兰亭序》在唐太宗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也就是说,《兰亭序》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但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将昭陵盗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因此有猜测认为,《兰亭序》藏在乾陵。而且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也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专家观点:纸制品难保存
乾陵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刘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兰亭序》是否在乾陵,目前还仅仅是一些学者作出的种种推测,现在还没有定论。
刘庆柱在接受新浪网友关于《兰亭序》是否在乾陵的提问时表示,《兰亭序》在乾陵的这个推测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历史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唐太宗昭陵的随葬品中就有一些书法作品。
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兰亭序》究竟在何处,人们是否还有机会目睹到它的真面目?刘庆柱表示,对此也不要抱太乐观的态度。他个人认为,按当时的说法,书法作品已经以纸为主了,而并不是用简,能够把纸制品保存下来的唐代墓葬,现在为止还绝无仅有。
在关中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古代墓葬已经发掘了数以千计,或者几千计,包括汉代,唐代时期的,或者一千多年前的,没有一座在墓里的纸张能够保存完好,纸张做得越精细保存就越困难。
迷题四:::
乾陵内部结构还未探明
位于西安西北80公里的乾陵,埋葬着盛唐时期的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是我国仅有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墓,也是目前所知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这种“两个皇帝两个国号,一对夫妻埋在一个陵墓”的情况世上少见,其地面上的石华表、石马、石人、无字碑等文物十分壮观。
话说公元前三千年的古埃及金字塔,铭文写道:“伟大不朽的法老在此观看壮丽的天空,日出和星辰,伟大不朽的法老与天地同在。”----壮哉!古埃及人、金字塔主人法老们的想象力和气魄何其大也!
再说乾陵,它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因处于长安的西北方、八卦乾位而称作乾陵。
自唐太宗始,唐朝诸帝多以山为陵,以乾陵最典型。乾陵石像生之多,神道之长,陵丘宝顶之大,用地面积之广,都是前朝帝陵所不及。乾陵依梁山而建,乾陵以山为陵,呈圆锥形,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两个山峰作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圆锥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两峰,东西对峙,构成陵园的天然门户。停车场位置:海拔790米(只是GPS数据,并非1956年黄海高程系。但似乎很多中国人把美国GPS标准当作法定高程系)。这样,陵墓土石封至少在200米高度。整个陵园范围方圆40公里,周围还有王公贵族陪葬墓17座。众多的石象生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山体,共同构成了乾陵雄伟壮观的气势。历经战乱,现仅存石刻碑碣。
从七节碑规格来看,武则天身葬关中平原突兀而起的最高峰,其陵墓自身气魄之大,陵墓自身高度、规模甚至超过秦始皇(不算陪葬),并取日、月、金、木、水、火、土为伴,气吞天地宇宙!而且,居然在下文提到的信息时代依然能够独领风骚!如此之气魄,亘古未有几人能够超过!这样,从逻辑就可以推断,武则天无字碑必须与陵墓、七节碑相对称,就是俗话说的要“压得住”,必然是功大而不语、任予后人评说,这样的解释和气魄才是可信的。
而其他推论,例如战乱无时间、无心写刻出碑文,则是经不起现场格局推敲的。再者,衔头是写短命的“大周”“**皇帝”呢,还是“大唐**皇后”呢?写哪一个都不是武则天本意,太难了,干脆不写。
吼狮;郭沫若1962年题字碑。其雄浑与威严不可名状
到达乾陵顶端。此处有条石被铁水浇铸。这里一面是雾,背后是雨,往下又是大沟。站在此处,感觉灵异,云雾飘来,像雾、像雨、又像风,,,
雨雾中,GPS接收卫星数目、信号强度现场“立此存照”。奇观啊!
GPS系统在全球有24颗定位星,在乾陵之巅,海拔1046米,GPS居然显示出能够接收到10颗卫星信号!几乎从未见过这种情况,并且还是信号强度满格!令笔者大为惊异!
从唐代到信息化普及的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一千多年,至今此高地的选择依然令人感到不可思议!~~高!实在是很高!
须知,在中国陆上腹地,这样的地理位置少之又少。一般能够接收到3-5颗卫星,并且强度不定。笔者只是在茫茫大海船只甲板天棚上、极其高大的山峰遇到过这种10颗定位星同时出现的情况,在一般地点极难见到。这意味着:乾陵旁边半径数十公里内,再没有任何高大山体、建筑能够阻挡它凛然通向太空之路和放眼四望的视野!
下山之路,幽深莫测
----“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永望日月星空河山。
慢慢了解整个乾陵布局和实地感受,开始佩服武则天为自己在广褒的关中平原选择了这样一个高敞的地方,其独到的眼光、宏大的气魄和胸怀,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依然被人啧啧称奇,能够据此俯瞰自己辽阔的疆土,最好地接收茫茫太空的信息!其吞吐宇宙、星辰、日月、天地、山河之壮志,毫不逊于古埃及法老们的金字塔铭文,巾帼不让须眉!甚逞于须眉!不愧千古第一
关于则天陵墓神奇结构的图片:
http://blog.daqi.com/article/50019.html
F. 女子老房拆迁挖出千年古墓!这古墓有什么背景
目前还无法确定古墓的主人以及时间,相关专家正在对古墓的文物进行研究,具体消息还有待进一步公布。
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历史,直到现如今为止,我们仍然能够在全国各个地区看到各种形式的古墓。而且中国的墓葬文化是非常独特的,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墓葬风格。所以古墓出土之后,都能够为当代历史学家研究当时的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状况提供重要的研究依据。
女子老房拆迁挖出千年古墓!
河南有名女子拆迁自家老房子的时候,不料在自家院子里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洞。是经过深度挖掘,最终一运槐唤座完整的古墓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女子明白此次事件的重要性,是第一时间通知了当地的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到达现场之后,已经将古旁凯墓当中的文物全部取走,将会对文物进一步研究。但是从该女子发布的相关视频当中,古墓的墓门有着非常精美的石雕。所以很多网友推测,在做古墓很有可能是元代后期甚至明清时期的古墓。
G. 四川南部县发现疑似宋代古墓,墓葬的主人可能会是谁呢
四川南部县发现了疑似宋代的古墓和亩,据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去现场勘查得出结论,此次发现的古墓规模并不算大,大概判断为宋代古墓,不过,并没有给出古墓的主人到底是谁的答案,所以我们对古墓的主人身份暂时也不得而知。
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唤蠢森仅仅只是了解历史,从古代历史中,我们还能够学会总结经验,从而也可以来记录当今社会的发展。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人类的文明的发展进程,从而帮助我们更清晰的定位社会认知。
希望此次在四川南部县发现的古墓,官方能够给我们展示一下这座古墓的结构图片和古墓里存在的物品,让我们更多的人了解考古的意义。
你对考古有兴趣吗?你觉得成为一个考古学档握家需要做些什么呢?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成为一名考古学家呢?你觉得此次四川南部县发现的古墓,它的主人是一个什么样家庭的人呢?从外观来看,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H. 盗墓笔记壁纸
盗墓笔记壁纸
《盗墓笔记》御辩是南派三叔所着的盗墓题材小说,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一群盗墓贼挖到了一部战国帛书的残篇,记载了一座奇特的战国古墓的位置,但他们几乎全部身亡。50年后,其中一个土夫子的孙子在先人笔记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他纠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盗墓高手前去寻宝,他们在占墓中遇到了一系列诡异事件。
《盗墓笔记捌:大结局(上、下)》于2011年12月19日上市,至此《盗墓笔记》系列完结,共出版实体书九本。
《盗墓笔记》系列是南派三叔的代表作,其堪称近年来中国出版界的经典之作,获得百万读者狂热追捧。笑银南派三叔也凭此作名满天下,跻身中碰拆宴国超级畅销书作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