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字佛印和纳粹党旗一样吗
不一样的。
1、从现状上看
佛教的万字分左旋和右旋,即【卍】和【卐】,本意都是吉祥。在现代,由于希特勒曾用一倾斜的右旋“卍”字作为纳粹党的徽号,因此许多不明东方传统的西方人士,看见佛教也采用这个符号,便觉得很惊奇。其实那是不同的,佛教的“卐”字是中正平衡的,而纳粹党的字则是 45度°倾斜。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德国纳粹党即“国家社会党”出现,由于“国家”和“社会党”的德文字头均为“S”,两个“S”斜交而成卐字形。
2、代表的含义不同
纳粹头目希特勒认为卐字象征“争取派耐雅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因而于1920年用作纳粹党党徽,与佛教的意旨没有丝毫的关系。如此看来,卐字本是“幸运”与“吉祥”的象征,与血淋淋的纳粹党徽是毫无关系的。
(1)佛印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背景
1、根据纳粹党名设计的
纳粹党的意思是“国家社会党”,在德文中“国家”和“社会”的字头都是“s”,两个字头交错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卐”字形状。
2、希特勒认为“卐”是权威的象征
另一种说法是美国学者罗伯特·佩恩袭弊提出的。佩恩认为,希特勒从小就有一股崇拜权威,追求权力的强烈欲望。小时候,他家附近有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修道院的过道、石井、修道士的座位以及院长外套的袖子上都饰有“卐”字标志。
希特勒崇拜院长的权势,把“卐”视为院长权威的象征.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院长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佩尘禅春恩认为,这是他后来选用“卐”字做党旗符号的原因。
3、"新圣堂骑士团”的标志符号
还有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受到一个名叫"新圣堂骑士团"反犹组织的影响。这个组织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必须保持其纯洁的血统,世界才有希望。
这与希特勒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个组织的发起者是一个传教士兼占星家,他为希特勒占卜,预言他日后将是震撼世界的人。听了这些话,希特勒很振奋。这个组织的标志符号就是“卐”字。所以,他在后来设计党旗时,选用了这一符号。
2. 核舟记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奇巧人”王叔远的雕刻技巧,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第二部分写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第三部分总计核舟上的人、物的项目和数目,以赞叹核舟的艺术技巧结束全文。
明·魏学_《核舟记》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白话释义: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穗肆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燃陪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
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2)佛印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文章赏析:
先是概括地介绍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文字虽短,作用却大,不可以没有。
接着详细介绍核舟所表现的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
尤其注重细部的描写,如雕栏上的对联,船头人物的姿势和神态,舟子的动作,都写得生动如见,令人既佩服王叔远雕刻猜段轿之神,又赞赏魏学_观察之细。刻者与写者,可谓是相互发明,相得益彰了。从描写看,王叔远不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见地。
他表现东坡赤壁之游,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与加工。譬如雕栏上的对联,右边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十月写的《后赤壁赋》,而左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是苏东坡写于七月的《前赤壁赋》中的名句。
虽然季节有点不对,但用以揭示东坡泛舟时的月夜之景,却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头的三人,神态逼真,直如图画,但却与历史事实不符。
因为东坡泛舟赤壁时,第一次只有一个客人,第二次有两个客人,均无姓名,并没有黄庭坚与佛印参加,现在王叔远把他们硬扯在一起,当然体现了他的思想寄托。大约以佛印来体现东坡的禅味十足的空灵,而让黄庭坚这个挚友来安慰他的寂寞吧。
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议论,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微雕作品的赞美。
结尾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使文章如核舟一样,显得精细而完整,令人爱不释手。
此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3. 苏轼的对联趣闻有哪些据说有一次进庙就喊“秃驴何在”,其结果如何
苏轼与小和尚这段一问一答得妙对“秃驴何在—东坡吃草”,也被后人记载了下来,成为一幅经典对联。因为它幽默诙谐又富有哲理韵味,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且流传至今。
话说,春节逐渐临近,喜爱诗词和对联的人们早已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对联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每到春节,人们要么自己写春联,要么请人写,或者到集市上购买贴上。
对联,可说是中华文化瑰宝,又称春联、对子、桃符、门对、对偶等。并非一定要满7字,只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言简意赅等,都可成为一种对偶文学。
今年,你写对联吗?~~你有哪些对联趣闻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4. 《酒色财气》四首诗是什么
《酒色财气》四首诗如下:
第一首《酒色财气》
作者:佛印禅师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
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诗文背景:此诗是我国宋代着名文学家苏东坡好友佛印禅师的作品,被佛印禅师写在了他禅房的墙壁上。
第二首《酒色财气》
作者:苏东坡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
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诗文背景:苏东坡先生拜访佛印禅师落空,闲来无事,在佛印禅师的作品续了次首诗文。
第三首《酒色财气》
作者:王安石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诗文背景:某一天,我国宋代着名政治家王安石随宋神宗拜访佛印禅师,看到禅师禅房墙壁上的前两手诗文,顿觉十分有趣,命王安石再续一首。
第四首《酒色财气》
作者:宋神宗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
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诗文背景:宋神宗见前三首诗文写得各饥培备有千秋,其也随题赋诗一首,此诗是诗题《酒色财气》的绝笔。
读《酒色财气》四首诗的观后感:
这四首诗虽然都是围绕着一个题目而作的,但是不用的大家对这个题目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解。
佛印禅师身为佛门中人,又修得佛法的奥妙,所中搜以劝人要四大皆空,方可长命百岁;
苏东坡先生所代表的是品行端正,学富五车烂毁的文人形象,所以他劝人要正直,君子随爱财但要取之有道,要包容他人;
王安石先生是政治家,是官员,所以他的诗里面处处体现了心系百姓冷暖的思想;
宋神宗是君王,是最高的统治者,所以他着眼的角度最为高上,他希望国富民强,国泰家安。
这一个诗题汇集了来自四个阶层、四类人群、四种视角的思想,读后真让我受益匪浅。
5. 为什么佛印的图形和德国纳粹的图形一样的
晕!楼主有没有细细看啊!?
旋转的方向是相反的!
=====================
这个文章也没有搞正确,不过总体分析得当。
关于佛教“卐”字与德国纳粹标志的区分佛教卐(Wan,万)字是srivatsalakslana的意译,意为吉祥海云,吉祥喜旋。鸠摩罗什、玄奘等曾译为“德”答派喊字,菩提流支译为“万”字,寓以“万德庄严、功德圆满”之意。卐字之音,起初在佛经中似无定论。从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开始,才规定此字读“万”字。唐慧苑《华严音义》载:“卐本非汉字,周长寿二年,权制此文,音之为万,谓吉祥羡谨万德之所集也。”从此,“卐”正式被用作汉字,成为一切成就,吉祥如意的象征。
几乎所有的佛教寺院中,每个佛像的胸前都有卐字这个吉祥符号,它象征佛菩萨的清净庄严、慈悲智慧和圆满功德。关于象征吉祥美好的卐字符,中国的佛教典籍中也广有记载。据《大乘义章》记载,释迦牟尼的头、面、手、足、眼、耳、鼻、口等长相奇特,殊胜异常。其中第八十种随形好即为佛祖胸前有吉祥右旋的卐字之相。新译《华严经》云:“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卐字,名吉祥海云。”《楞严经》云:“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晃有百千色。”《宋高僧传》也有“如佛胸前卐字”之语。不但佛的胸前有卐字,佛的发间亦有卐字。《庄严经》谓转轮圣王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其中:“七十八,发有五卐字。七十九,发彩螺旋。”有时佛的手足间也有卐字。《华严经》云:“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丹朱。”新译《华严经》云:“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文相右旋;愿一切众生,得如莲花卐字旋指,十力业报,相好庄严。”又云:“如来左足指间,有大人相,名现一切佛海云……于中示现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圆满音声,卐字等相,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卐字自古即有左旋右旋之说。在中国佛教里,卐字左旋右旋均被采用。慧琳音义与高丽大藏经主张用右旋卐字(日本大正藏亦采用右旋之说),宋、元、明三版藏经均用左旋卍字。卍字之所以有左旋右旋之分,主要是由于观看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若以卐字置于吾人面前而观望之,右旋则成卍字;若从卐字本身之立场而言,则卐字才合于右旋的方向。同时右旋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无边延伸和无尽展现。象征佛陀如日月永生,如流水恒长一般广度十方三世的众生而无有穷尽。
从广义上看,卐字是古代的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古代波斯、希腊等均有卐字符号,通常被视为太阳、火炬、流水的象征,寓意光明、无畏和永恒。古代印度的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均把卐字作为吉祥、清净、圆满的标志。佛教借用寓意“一切善愿、悉皆成就”的卐字标志,把它作为佛陀神圣、庄严、慈悲、智慧和圆满成就的象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德国纳粹党即“国家社会党”出现,由于“国家”和“社会党”的德文字头均为“S”,两个“S”斜交而成卐字形。纳粹头目希特勒认为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因而于1920年用作纳粹党党徽,与佛教的意旨没有丝毫的关系。如此看来,卐字本是“幸运”与“吉祥”的象征,与血淋淋清野的纳粹党徽是毫无关系的。(摘自《中国宗教》2004年第二期第66页)
大家也看到我贴出的德国纳粹党旗的图片,从这个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纳粹的标志中卐这个符号的尖端是向上的,整体是菱形的,确实与佛教中卐字正方形的形式不一样。
此外,我还看到了这个一个说法,也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在佛经和佛寺中卐字有向左旋、也有向右旋的。此字极易与德国纳粹党徒的臂章和旗帜上的标志相混淆。二者结构虽相同,但形状不同。纳粹党徒的标志是其党全称两个缩写S字母的交叉。中间相交部分为“×”形,连其周边空缺,整体呈菱形。佛教此字中间相交部分为“+”形,连其周边空缺,整体呈正方形。窃以为,不管此字向左旋,还是向右旋,只要能和德国纳粹法西斯党徒的标志区别开来即可。
所以综上所论,我认为:佛教中的卐字,与纳粹党的标志,是截然不同的,大家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特别是在涉及到宗教问题和宗教团体的时候,更要小心对待啊。
6.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
苏东坡第一次见到佛印的时候,只见佛印是一个样貌憨态可掬的胖和尚形象,全然没有得道高僧的超脱气质,于是苏东坡对外界传言的佛印修为很高,感到半信半疑。
在和佛印交谈的时候,苏东坡从天子讲到百官,从治国讲到齐家,佛印只是静静地听着,始终一言不发。佛印的一声不吭令苏东坡越发瞧他不起,苏东坡打心里将佛印视为一个浪得虚名的和尚。
后来他们谈论的话题转移到了佛法上,佛陵者和印问苏东坡他在苏东坡心里是一个怎样的人,苏东坡一向直言不讳,也不屑于说一些奉承的话,于是就跟佛印坦白,直言在苏东坡面前佛印就是一个没有真本事的骗子。
听了苏东坡的评价之后,佛印只是笑了笑不作任何回答。苏东坡见佛印不反驳,以为他是默认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有些得意地反问佛印,在佛印眼中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佛印对苏东坡给嫌判予了高度的评价,他称苏东坡为学士,认为苏学士是一个很有学问又有修养的人,佛印自愧不如。
(6)佛印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尺盯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7. 一个和尚背对一个祼女而坐,表现坐怀不乱的图片
人们常说柳下惠坐怀不乱,在女色面前,根本就不动心。宋朝的和尚佛印,也同样坐怀不乱,相传他是苏东坡的前世大师兄,专为度苏东坡而来。
据《三言两拍》记载,苏东坡一直劝佛印还俗入仕,都遭到佛印的拒绝,因此苏东坡心生一计,想通过一女子来试探佛印,佛印不为之所动,苏东坡见佛印是真修行之人,便随佛印修行,最后也得正果。佛印所来的目的也达到了。
《三言两拍》之“佛印师四调琴娘”记载,只见那佛印飒然惊觉,闪开眼来,壁上灯尚明。去那灯光之下,只见一个如花似玉女子,坐在身边。佛印大惊道:“你是谁家女子?深夜至此,有何理说?”
琴娘见问,且惊且喜,揣着羞脸,道个万福道:“我乃日间唱曲之琴娘也,听得禅师词中有爱慕贱妾之心,故半夜前来,无人知觉,欲与吾师效云雨之欢。”佛印听说罢,大惊说:“娘子差矣!贫僧夜来感蒙学士见爱,置酒管待,乘醉乱道,此词岂有他意?娘子可速回。倘有外人见之,无丝有线,吾之清德一旦休矣。”
琴娘听罢,哪里肯去。佛印见琴娘不肯去,便道:“原来如此,必是学士教你苦难我来!吾修行数年,止以诗酒自娱,岂有尘心俗意。你若实对我说,我有救你之心。如是不从,别无区处。”
琴娘见佛印这样说,眼中垂泪道:“此果是学士使我来。如是吾师肯从贱妾云雨之欢,明日赏钱三千贯,出嫁良人;如吾师不从,明日唤管家婆决竹篦二十,逐出府门。望吾师周全救我!”道罢,深深便拜。
佛印听罢,呵呵大笑,便说:“你休烦恼!我救你。”于是在书袋内,取出一幅纸,有现成文房四宝在卓上,佛印捻起笔来,做了一首词,名《浪淘沙》:
昨夜遇神仙,也是姻缘。分明醉里亦如然。睡觉来时浑是梦,却在身边。
此事怎生言?岂敢相怜!不曾抚动一条弦。传与东坡苏学士,触处封全。
佛印写了,意不尽,又做了四句诗:
传与巫山窈窕娘,休将魂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当下琴娘得了此词,于是回堂中呈上学士。学士看罢,大喜,自到书院中,见佛印盘膝坐在椅上。东坡道:“善哉,善哉!真禅僧也!”赏琴娘三百贯钱,择嫁良人。
东坡自此将佛印愈加敬重,遂为入幕之宾。虽妻妾在傍,并不回避。佛印时时把佛理晓悟东坡,东坡渐渐信心。后来东坡临终不乱,相传已证正果。至今人犹唤为坡仙,多得佛印点化之力。
很多神不敢下世,因为弄不好自己都会毁在里面,如果佛印不是内心坚定,不但救不了苏东坡,甚至连自己都会毁在这里。修行之难可见一斑。
8. 核舟记中佛印的性格特点
佛印“矫首昂视”有一种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8)佛印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文章赏析: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着名典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先是概括地介绍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文字虽短,作用却大,不可以没有。
接着详细介绍核舟所表现的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扰拍尤其注重细部的描写,如雕栏上的对联,船头人物的姿缓燃羡势和神态,舟子的动作,都写得生动如见,令人既佩服王叔远雕刻之神,又赞赏魏学洢观察之细。
刻者与写者,可谓是相互发明,相得益彰了。从描写看,王叔远不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见地。他表现东坡赤壁之游,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与加工。
譬如雕栏上的对联,右边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十月写的《后赤壁赋》,而左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是苏东坡写于七月的《前赤壁赋》中的名句。虽然季节有点不对,但用以揭示东坡泛舟时的月夜之景,却有不容抹煞的作用。
又譬如所刻船头的三人,神态逼真,直如图画,但却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东坡泛舟赤壁时,第一次只有一个客人,第二次有两个客人,均无姓名,并没有黄段迅庭坚与佛印参加,现在王叔远把他们硬扯在一起,当然体现了他的思想寄托。大约以佛印来体现东坡的禅味十足的空灵,而让黄庭坚这个挚友来安慰他的寂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