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安之处即为家”的出处是哪里
出自苏轼《定风波》。
B.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如果你没有一个安定的内心,那么不管你在哪里都像是在流浪,即使在自己家里。
出自三毛,原句是: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这句话是强调梦想的作用,人的一生至少应该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坚持一生的梦想,有梦就有希望,如果没有了梦想,就像一个人迷失了方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
每个人的心就像一个窗户,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或者是受到伤害的时候,你的心灵之窗就会紧紧的关闭。但当你的心迷失了,你就找不到自我,就像一叶孤帆在海中孤独的飘着。
(2)吾心安处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1、有关的诗句:
这句话与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句: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闭洞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2、三毛经典语录:
(1)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
(2)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3)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4)或许,我们终究会有那么一天:牵着别人的手,遗忘曾经的他。
(5)梦想,可以天花乱坠神陪,理想,是我游态蠢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坎坷道路。
C. 有人知道“我心安处是吾乡”的出处吗
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原句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代: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3)吾心安处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赏析
苏轼被贬黄州,过得也是心灰则悄意冷的生活,即使他写过赤壁赋看起来轻松自在,他能劝慰客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最终客喜而笑,餐饮娱乐,不知东方之既白。
但是这样的欢笑也掩盖不了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面流露的心绪,“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每每读起这首词,总是不忍心去看这最后一句,我不知道怎样的隐忧才能让他在豪情满溢的词中克制情绪,说出这样的话来。于他来讲,被贬的生活是痛苦的,人生也是如梦般起起伏伏,跌宕汹涌。男儿已是如此,柔弱的女子,当更甚吧。随口一问,却不料柔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随意的东坡不能随意了,柔奴的话让他心灵倍感震惊。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何必说那么多,一首词足以表现他的震惊与感慨,赞许和了悟。
或许,因为这个从容优雅的女子,苏轼也不禁羡慕起了定国。本身已是如玉般雕琢丰神俊朗的优秀男儿,上天却又赐予他这般从容睿智的红袖馨香,人们都夸她歌声幽扬,宛若清风拂面,雪花飘落,吹散心灵的燥热。同是被贬,从万里之外的苦海归来,你的容貌却愈发的俊逸。
嘴角轻扬,脉脉含情,爽朗的笑声似乎带着岭南的梅子香,感染着在场的诸位同僚。岭南那般辛苦,你却如此闲适舒畅,好像升早那里的辛苦与你没什么关系。我随意问问柔奴,岭南是不是不好?这个柔弱的女孩儿却说,此心安孙笑渣处,便是吾乡。
是呀,此心安处,即是吾乡。生活太过奔波,以为只有记忆里魂牵梦绕的地方才是故乡,兜兜绕绕于尘世间,追逐着过眼云烟,执着于扰扰俗尘,到头来,却不如一个歌女活的明白。心安即可,其他的又有什么关系?
不知道这样的心态是否真的让他震撼,看淡了之前执着的功成名就,还是多年的起起伏伏让他更加明白要怎样去生活,但不论事实如何,元丰六年之后的官场生涯,却再也不见了如黄州那般不忍蹙读的情绪。无论重返京城,还是自请出京,他的人生反而愈发的精彩。心安了,其他的都无所谓了,反而更用心的做自己了。
一直寻觅这种感觉,却不明白原来它叫心安。曾经觉得这座城市很孤单,万家灯火也与我无关。而今,我想,我明白了。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D. 心所安处,即是吾乡 出自何处
“心所安处,即是吾乡”,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银简·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原词句为“此心安处是吾乡”,意为:心安定孝搏辩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海南。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其侍妾寓娘毅然随同前往。
多年后苏轼与好友王巩再次“北归”相聚,苏轼对寓娘很敬重,就问候寓娘:“广巧缺南风土, 应是不好?”(释义:远在广南地方不好过吧?)寓娘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令苏轼大为感动,有所领悟即席写下这首后来千古传唱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女寓娘》。
原词: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宋代: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尽道 一作:自作)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释义: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4)吾心安处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创作背景:
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词作于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苏轼元丰七年(1084)三月由黄州量移汝州,十二月到京,与王巩会宴,即席创作此词。
赏析: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也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旷达襟怀。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释义:我生下来并没有哪处是固定的家乡,安宁的心灵才是我的归宿)”,《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释义:无论身处天涯海角,只要内心平静就能安然地把所在地当做家乡。)”等语。
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释义: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苏轼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