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汉服设计图怎么画
汉服设计图画法步骤如下:
1、首先先画出一个小姑娘的脑袋,两条弯曲的弧线,中间再向两侧连接,之后画出大U型脸部轮廓。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
通过自然演春乎笑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扒含艺和美学,传顷瞎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配饰
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② 谁给我做个图片,绿色背景图层,白色汉仪粗圆简字体,正中间写一个“语”字,不要太小,100*100,
没别的物者了哗桥?罩芦薯
③ 秦汉时期汉画像石主要有哪些在哪些地区 你能帮我解决下么,我很急,谢谢 了
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最多的一个地区。徐州也是中国汉画像石迅凳集中分布地之一
1931年夏,雨季,南阳连日暴雨倾盆,白河水位暴涨,冲上堤岸,没想到在南阳城西南18里草店村附近,冲出一座汉墓,墓中的文物被盗抢一空,只剩下搬不动的墓石,后来有南阳汉画像石
学者下到墓中,发现这些搬不动的墓石上刻有许多图案和文字,没想到这一发现,打开了两千年前汉代的生活全景图。在其后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不知有多少座汉代画像石墓被盗掘和拆毁。汉代画像石在出土后,或被移作别用,或被散落荒郊野外。明清南阳城墙的基础中,也使用了大量的汉代画像石,因当时无人知其为汉代画像石,便误以为是神仙造化的古景,南阳市方城县的博望桥,建于明代桥身上有近百余块画像石,备用作桥的基石砌在桥下。传说中的“石人大睡觉”,就是指横砌于桥基上的人物画像石。南阳汉代画像石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中国的文物考古学专家发现,并认定其为汉代遗物,出自汉代古墓。
南阳汉画馆,是中国第一座专门收藏、陈列、研究汉代画像石刻的艺术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郊。创建于1935年10月10日。1959年、1976年两次重建,有藏品1300多石,其中一级品150石。南阳汉画像石,是汉代艺术的宝库。馆中主要有东汉大型圆雕——“天禄、辟邪”和东汉建宁三年(170)“许阿瞿墓志画像石”。是中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
南阳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属于剔底纹衬的浅浮雕,构思大胆奇妙,线条刚柔适度,雕锋苍劲有力,形象栩栩如生。汉画像石的内容丰富,有统治阶级的舞乐百戏、角抵戏、车骑出行、骑射田猎、宴飨、投壶、奴婢、六博、楼阁等豪华生活的场面,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龙凤、青龙、白虎、仙鹤、飞廉、羽人、雷公车、虎.车升仙等珍禽异兽、神话人物,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玉兔、蟾蜍、日月合璧、牛郎织女、北斗七星、五星连珠、虹等神话传说和天文图象,有音乐、舞蹈、杂技花纹等文化艺术图案,还有以二桃杀三士、范雎受袍、聂政自屠、荆河刺秦王、鸿门宴等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画面。众多的汉画像石亩滚旅系统,形象地反映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和风情,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
图片南阳汉画馆部分汉画像石
http://ke..com/view/112843.htm
http://..com/question/41065695.html?si=1
其他资料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备衫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离石是中国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离石汉画像石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上的神仙世界,描写的是墓主人死后祈求步入的仙境;一类是人间的现实图景,描写的是墓主人生前的享乐生活。
在神话传说的题材里,常见的有口衔圭的赤鸟、三足鸟、双头鸟,有鸡首人身、牛首人身、独角神马,有虎车、雁车、狐车、豹车、鱼车、狗车、龙车、车马出行图,有东王公、西王母、羽人乘龙、羽人双龙等。为求得墓主人在阴间平安无事,画像石墓中常刻有铺首衔环、朱雀、青龙、玄武、白虎等吉祥动物。铺首衔环多刻在墓门上,是门户的标志,铺首应为饕餮的演变,刻在墓门上是为了驱邪避鬼。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方位神,其职责是御四方,避不祥。除反映神话传说、神话故事的内容外,还有部分反映贵族生活的题材,在这类题材中刻有重楼高阁,楼内主人宴饮闲谈,下棋听乐,有的奴仆捧食进撰,有的拱手作迎送宾客状。
离石汉画像石为砂质页岩,质较软,呈灰绿色,红褐色。系削凿磨制成石材后,由画工用墨线勾勒出物像,再由石匠阴刻其轮廓并剔地平铲,成为浅浮雕作品。画像中细部不作阴线镌刻,留有隐约可辨的原有墨迹。其画像构图疏朗,刻画凝重醒目,形象洗练质朴。且剔地平铲极浅,故拓片效果宛如剪影,又衬凿地,得成古拙深沉的艺术风格。离石汉画像石可与洛阳汉墓中砖上的彩色人物,大连劳城子汉墓中人物壁画,以及朝鲜平壤附近一些汉墓中各种漆器上的人物画有同样的艺术、历史价值。它比山东武梁祠的图案疏朗,而画刻亦比武梁石室的人物现实生动。离石汉画像石在加拿大、北京故宫、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都有展出,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影响。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收藏、陈列、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性博物馆。占地1万平方米,收藏珍品汉画像石350余块,由当代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题写馆牌,于1989年10月1日建成开放。
徐州汉画像石题材广博、内容丰富,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有车马出行、对博比武、舞乐杂技、迎宾待客、庖厨宴饮、建筑人物、男耕女织等;反映神话故事的内容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东王公、西王母、日中金乌、月中玉兔等,表示祥瑞吉祥的图案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麒麟、九尾狐、二龙穿璧、十字穿环等。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牛耕图、纺织图、九仕图、迎宾图、百戏图及八米长卷押囚图,堪称艺术珍品、镇馆之宝。
徐州汉画像石雕刻浑身有力、画风质朴简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雕刻技法有阴线刻、浅浮雕两种。线刻细腻真切,有阴柔之丽,浮雕浑雄苍健,有阳刚之美。阴柔阳刚,体现了中国传统美的基本要素。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是构图紧密、夸张得体、以形传神,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徐州汉画像石丰富的内容,真实地再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各个方面;精美的雕刻,使它在中国美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参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犹如置身于瑰丽的历史画廊之中,能给您带来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
现今,离石市文管所珍藏着各种类型的汉画像石百余块,拟开辟“汉画像石陈列馆”,以一种特有的文物形态,一种特异的风貌展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光辉。
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画像最多的一个地区。秦代便设南阳郡,汉代袭之。当时是手工业、商业、农业水利灌溉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南阳又是汉光武帝刘秀起家的地方,东汉的许多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都活动在南阳,死后葬于此地。这种经济和政治的背景,形成了南阳地区这个汉画像石艺术宝库。
鲁迅对于南阳汉画像石的研究是深入而精辟的。这从1935年12月21日写给王冶秋的信中也可得到证明。鲁迅说:“今日已收到杨君(杨廷宾、南阳人,王冶秋之朋友)寄来之南阳汉画像拓片一包、计六十五张,此后当尚有续寄,款如不足,望告白,当续汇也。”鲁迅在信中说道这些汉画的内容有神话、有变戏法的、有音乐队、更有车马出行……鲁迅想从南阳汉画里找到实证,来丰富他拟写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字体变迁史》,这种注重文物实例的研究眼光是当时一般学者所不能比拟的。
直到鲁迅先生逝世前两个月,他还托人搜集南阳汉画像拓片。1936年8月18日,鲁迅给王正朔一封信:“正朔先生足下:顷奉到八月十四日惠函,谨悉一切。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亦已于同日收到无误。侨基石刻,亦切望于水消后拓出,迟固无防也。知关锦念,特此奉闻,并颂时绥不尽,周玉才顿首八月十八日。”寥寥数语,足以表明鲁迅先生殷切希望和迫切心情,不幸的是鲁迅先生未等到那一天,便于1936年10月19日与世长辞了。但可以告慰鲁迅先生英灵的是,鲁迅博物馆已于1987年将鲁迅生前收藏的有关南阳汉画拓片整理出版,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研究中心———南阳汉画馆馆藏近3000块汉画像石已对外开放。
④ 历史上真实的汉服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上真实的汉服,样子长得都非常丑,人们穿起来都不是很实在而且丑陋的样子不是真实汉服
⑤ 大家一般汉服购买的渠道是哪些
购买汉服的渠道有这些:虚姿
1、学校群或者汉服群
许多学校都会有一些汉服闲置群或者爱好群,群里的人也大多是本校的学生。所以,大家可以将汉服整理好图片之后,发在群里,这样一些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要是喜欢,就可以直接出给他们。
因为大概率是一个城市的,所以大家也可以当面交易,如此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再者,陆誉好也可以省去一笔邮费。
2、汉服商家的网店
一般汉服商家都会在淘宝有网店,但是也有少数商家是有自己的网页的,比如明华堂。所以交易一般都会在淘宝完成。
3、商家线下店
有一些大的商家除早铅了线上的商店,线下也是有商铺的,可以去该商家的线下店去选购心仪的汉服,而且比起线上的商店,在线下还可以试穿。
4、闲置交易平台
除了一些商家的平台,一些购买过汉服的买家也会将自己不需要的汉服挂到闲置平台进行出售,这种就要仔细分辨了。
简介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
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⑥ 汉服到底是什么样的服装
汉服 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
非实物时期
在有现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有人认为(注:无充分的考古资料支援):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绍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实物时期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 “剃发”)。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但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
汉服的特点和样式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服对中国周边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1. 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2. 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3.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4. 改鲜卑姓为汉姓。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馀所改,不可胜纪(记)”。还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鲜卑八个大姓以外的贵族也规定了品级。使鲜卑贵族也和汉族一样实行门阀制度。5. 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按门第与汉人结婚。孝文帝还率先做起,纳汉族大姓的女子做后妃 并为他的五个皇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时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
尽管遭到一部分鲜卑贵族的阻挠和反对。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得以成功,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刺绣等纺织品称为“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初期和服为唐服翻版,之后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服也被称为“唐衣”(李氏朝鲜礼服外套也称为唐衣,虽然两者已经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裤子,江户时期之后女服腰带逐渐增宽到比较大的尺度,腰带鼓节移到后背并发展出种种样式,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鲜半岛传统服饰韩国称�6�3�1�6(韩服),朝鲜(指北朝鲜)称�3�5�1�3�2�6
唐代时,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李氏朝鲜中期之后韩服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同汉服区别逐渐增大,但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仍一直保留较多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国王、王妃、文武官服饰即用明制(冕服、朝、祭服、补服等虽有变化,但大体保持明制,尤其冕服与文武官朝、祭服到朝鲜灭亡还大致还保留了明嘉靖八年服饰改制前的明朝样式)。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以交领类举例)的交领发展为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长衣带也是其明显特征。近年有改良韩服(又称生活韩服),一般以男服居多,在现今韩国比较常见,其与汉服距离更远。
汉服和网上文化
近年有许多年轻网友在网上结识,然后约定着汉服在公共场合见面。
近年来,以一部青年为主体,以网际网路为载体,出现了“恢复汉服”运动。并一起了很大反响和争议。正以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问题:
汉民族服装尽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但其基本民族特征则并未改变,只有各朝流行时尚花色品种习惯穿法的不同。
各民族的民族传统服装都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这正是民族性与传统性的体现。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汉族服装又是汉族的文化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推行汉服,有利于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现代恢复汉服十分必要。可在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盛大庆典、婚礼、寿辰、丧礼以及休闲时穿着汉服的礼服和常服。
马褂、旗袍是满装的改良及其延续,跟汉族传统民族服装差别较大,无法代表汉族传统文化。
马褂、旗袍和汉服都是中国的民族服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汉服运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禁止出现辱骂、贬低其他兄弟民族的言语和行动,汉服是56个民族服饰大家庭中的一员。
交领右衽为主流,间或有盘领、翻领、对领、对襟款式。上衣下裳,深衣制。隐扣系带,很少使用明装的扣子,基本都是以带子来固定的,即使有扣子,或藏于不可见处,或藏于较少被人看到的地方。汉服中,纯黑、纯白有特殊含义,不可随便以全黑或全白装束示人。
常被汉服复兴者们穿着的汉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流行于秦汉时期,到隋唐基本绝迹,到明朝已属于“古装” 。
●直裾:流行于秦汉时期,后来衍生出多种款式,如直裰、直身等。日本和服很大程度上学习于此款。
●高腰襦裙:隋唐女子流行时装,同期流行的贵族钗钿大礼衣,就是现在日本和服十二单的鼻祖。同时,高腰襦裙的款式,对韩国朝鲜服饰也有深远的影响。日本和服在唐朝基本定型。
●襦裙:作为女子服装,她几乎在各个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圆领袍衫:自唐起,基本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资格穿着的款式,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圆领的。并且明朝时期,韩国李氏王朝的朝服几乎就是照搬明朝。韩国的韩服就是在明朝最终定型的。
●褙子:宋明时期的流行时装,宋朝流行大袖褙子,接缝处基本镶花边,明朝流行小袖褙子。
●朱子深衣:即,将传统的上衣下裳分开剪裁,但缝合成一个整体名为深衣。朱子深衣一般为学者所服。
●玄端:中国式燕尾服,传统大礼服。
⑦ 汉服裙头宽是什么意思
“汉服裙头宽”是指汉朝时宫女所穿的裙子的群头宽,裙头宽通常会在7-9cm,一般来说不会超过10cm。
⑧ 现在的汉服拍摄后期有一种类似画一样的做法,请问背景图在哪里找,以
千图网就有背景图的
汉服拍摄技巧:
1、首先,穿着要和背景相协调,可以选择背景干净的有韵味的背景,当然背景也可虚化。
2、可以选择在有风明困的地方摆拍,体现汉服柔和的美。
3、模特可以使用各种姿势,比如靠在码槐神门边迟亏,侧脸或者俯拍,都是很有感觉的
⑨ 找张图,深色背景,浅色汉服,上面的人是跳起的,人在左,袖子在右,那袖子飘的很美,看上去很有质感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forum/w%3D580/sign=/.jpg
应悉型唤租银该
是这个了睁凯
⑩ 哪儿位大神帮我找一张古风唯美壁纸(蓝色汉服美女撑伞,背景是桃花)我之前桌面壁纸,现在找不到了
我找了许久,还是没找到。真抱歉没能帮到你,倒是发现了一些我觉得还不错的古风图,希望你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