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故乡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感恩有你的男人图片 2025-02-13 17:47:56
睡觉胳膊放哪个图片的表 2025-02-13 17:42:08
有哪些图片是白色的 2025-02-13 17:42:06

故乡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3-05-06 14:12:30

A. 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图在哪里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B. 故都的秋六幅图有何联系

《故都的秋》描述的并不是六幅图,而是五幅图,分别是“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这五幅图的联系具体如下:

前四幅图景是并列关系,第五幅图景是对前四幅图景的总结和升华。

在前四幅图景里作者分别通过对牵牛花、秋槐落蕊、秋蝉以及秋雨的种种描写体现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这种“清、静、悲凉”之感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所描绘出来的五幅图景绝不是单纯的孤立关系,虽然前四幅是并列关系,但也缺一不可,尤其是第五幅图景,向读者们陈述:“我不仅爱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我亦爱它的丰收时节、清秋佳口。”为前四幅图景作了整体上的升华。

创作背景: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着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C. 鲁迅《故乡》的思维导图怎么写

D. 有哪些好看的适合做手机壁纸的图片

最喜欢风景的图片了,感觉好看的图片,不能亲自出去旅游,也能欣赏到美景,感觉就是美的享受啊。

E. 中秋节手抄报背景图片

中秋节手抄报:

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