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请问朗诵雷电颂要用什么背景音乐好
雷电颂是传统朗诵段子,难度不小。配乐也一直是个难点,宜采用雄浑激昂的钢琴协奏曲或交响乐来作背景音乐。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钢琴协奏曲《黄河》、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第一、四乐章,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柴科夫斯基的《悲怆》,都可以选择。我实在说不好,因为这篇文章我没朗诵过,对如何衔接音乐缺乏感性认识,建议你听听其他大家的录音,参考一下。网络里有
http://mp3..com/m?tn=mp3&ct=134217728&lm=-1&word=%C0%D7%B5%E7%CB%CC
播音中国和海边草屋论坛上记得有高尔基海燕、郭沫若雷电颂的专门配乐,你去找找看。
播音中国
http://zanhua.nease.net/
海边草屋
http://hbcw.hndt.com/bbs/
最后说两句个人观点,我虽然没朗诵过(我嗓音不适合),但文章还是非常熟悉的,也听过许多人朗诵。我的理解这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是向天,向自己自问呐喊,而不是说给别人听。如果我朗读我就这样处理基本格调。
‘贰’ 雷电颂 郭沫若 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尽管积极抗日,却还不忘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叁’ 郭沫若的《雷电颂》中风,雷,电,洞庭湖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象征广大人民群众;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象征手法的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
整体寓意: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雷电颂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雷电颂》是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第二场,作者郭沫若,该篇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
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尽管积极抗日,却还不忘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全剧截取了屈原生活中的横断面。在一天时间里,浓缩了屈原坚持联齐抗秦、反对绝齐降秦、与楚国宫廷内保守势力展开激烈斗争的历程,概括了屈原的精神品格。
《雷电颂》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雷电颂》淋漓尽致,不可遏止地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
《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肆’ 雷电颂写作背景
雷电颂的写作背景:写于 1942 年 1 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日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郭沫若的生平: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着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生闰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淮会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所着《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生平着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伍’ 郭沫若笔下的屈原和历史上的屈原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
1、郭沫若笔下的屈原是《屈原》剧本属历史剧的人物,是纯粹的文艺作品,是依照《史记》、《离骚》、《九问》等历史文献,把握屈原所处的历史背景,在他任楚国三闾大夫时,再现了他被南后郑袖设计陷害前后的斗争故事。
剧中除了屈原、宋玉、靳尚、南后郑袖、楚怀王、张仪、太卜郑詹尹主要人物外,其余出场人物都是郭沫若虚构的人物,屈原和南后郑袖的艳情故事及人物的对话,也都是郭沫若一手设计出来的,并无史据可查。
2、历史上的屈原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大贵族世家,其家中所拥有的奴隶和良田的数目,在当时的楚国内首屈一指。
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弱肉强食,战乱频起的年代,楚国是战国七雄当中疆域最为广大的国家,但同时也是未经过一次较长时间的变法,保守势力最为强大,最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国家,素有“蛮夷之邦”的称谓。
在屈原出生前,吴起由魏国跑到楚国,协助楚悼王进行过几年的变法,但随着楚悼王过逝,便虎头蛇尾,无疾而终了,最后吴起还弄个“万箭攒心”。
(5)雷电颂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陆’ 急~朗诵雷电颂的背景音乐!!!
命运虽然很好,但用得太多太滥了,而且容易喧宾夺主。事实上合适的音乐很多,只是看楼主如何处理,找到适合自己的了。
Conquest of Paradise (不错,雄壮而又节制)
Red Warrior Hans Zimmer(前半适合抒情,后段爆发力很强,好好把握)
The Mass ERA (没啥好说的了,一个字,强!)
寂静之声 (自然味很浓)
青蛇 治水 (中国味的)
神思者 海神
神思者 君临天下(宁静中蕴含着力量)
幽灵公主 交响版 可以试试
‘柒’ 《雷电颂》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段着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写作目的:郭沫若曾表示,《雷电颂》是受了屈原《天问》中“薄暮雷电”的启示,想表达“天问”的意境。实际上,“雷电颂”呼风唤雷的激情,毁灭诸神的愤怒,磅礴宇宙的气势,直接显露了郭沫若鲜明的个性、冲动的气质、炽热的感情,接近于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而且具有深沉的现实指向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有力地抨击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投降政策,坚持全民族抗日的斗争意志,推动了正在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