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读书手抄报图片大全四年级《既好画又美丽》
图片如下:
(1)书卷画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手抄报编排设计:
版面划分:
先把版面划分成两块,每块中还可以再分成片。划分文章块面时,要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变化和有对称的美,也可绘画图案进行划分。报头要放在显着位置,最好是在左上或右上位置。
块面编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划分,就要将版面块面安排作必要的调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转版的形式等,并用字号、颜色、花边与邻近的文章块面相区别。
装饰设计:
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按文章主次确定每篇文章标题的字体、字号、颜色及横、竖排位置。文章内容以横排为主,行距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适应用些题花、插图、花边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装饰、活泼片面的作用。
❷ 书涂成什么样的颜色比较好看
米色,比较真实。
什么样的背景颜色适合阅读,对眼睛好的阅读背景设置:
直接的白色光线会给人带来直接的眼睛刺激,很多人看一会儿自然会感觉到眼睛的酸涩,我们默认的那种白色背景显然是不受用户喜爱的。
那么根据调查显示,纸质的淡黄色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是小说阅读的话,我推荐大家使用羊皮纸风格作为阅读背景,这样既让人感觉到文字的亲切,同时也对眼睛有柔和的保护功能。
对于非小说站,使用羊皮纸作为背景会在某些时候显得和主题不搭调,比如在介绍一项关于软件用法的文章中,看到羊皮纸的背景难免让人感觉到不专业,无法集中注意力等问题。所以,非小说站,适合使用纯色作为阅读背景。
读书能让你由世界之大看到自己的渺小,让你在思考过程中体会到由心的孤独却不会寂寞,让你对世间万物的存在充满好奇与敬畏,让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懂得体恤共情,这都是它的有效功能和意义所在。
我提倡的读书方式是多看不同类型的书,只看单一种类型的话,那可能难以拥有宽豁的心境与独立思考能力。难以区分阅读的界限与个人的狭隘。
有书为伴的日子总是好的,它让你内心笃定却又不会过于固执,它能让你看见他人眼中的世界,也能让你清楚的知晓自己。
写完之后蓦然发现以上内容已经被前人用一句话从侧面给形容透了:“已识干坤大,犹怜草木青。”读书的人,既能抬头仰望星辰,也能低头看见自己,感受到脚下无数细小却蓬勃的生命,在寻常状态中孤单却不寂寞,丰富但不自满,悲悯而不悲伤,那种生活该有多么美。
❸ 求这四副画高清图片!名字!
王原祁(1642-1715)〔清〕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间,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
王原祁既承董其昌及时敏之学,又受清代最高统治者之宠,山水格局面目影响后世,弟子颇多,形成娄东派,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又称“清六家”。
登第后,专心画学。山水能继祖法,而于黄公望浅绛尤为独绝。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楮墨外。王鉴见之谓时敏曰:(吾二人当让一头地。)时敏曰:(元季四家首推子久(黄公望),得其神者惟董思白(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让,若神形俱得,吾孙其庶乎?)鉴深然之。时虞山王翚以清丽之笔,名倾中外,原祁则以高旷之品突过之。客有举翚画为问曰:(太熟。)复举查士标为问曰:(太生。)盖以不生不熟自处也。尝自题秋山晴爽图卷略云:(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观此语其所至可知矣。康熙朝原祁以画供奉内廷,鉴定古今名画,四十四年(1705)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直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与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按原祁承董其昌及时敏之学,受清最高统治者之宠,肆力山水,领袖群伦,影响后世,形成娄东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所惜一生只知临模黄公望,笔墨钝滞,格局平庸,遂造成陈陈相因,千篇一律,无复清新气象。清代山水画衰弱,此为一大原因。卒年七十四(一作七十)。
点击看大图
望采纳
❹ 以斯帖记的书卷背景
本书最先出现的日期,是亚哈随鲁在位时,因本书一章1节提及时,就像论及过去历史一般,所以揣测本书是写于波斯时代末期,是很顺理成章的;也许,成书时期是在接位的国王亚达薛西一世(主前464~423年)时。这方面的考证,并没有什么外在的数据证据,因为其他着作里完全没有引用过本书的。《德训篇》的作者西拉之子(Ben Sirach)在开列英雄人物时(《德训篇》四十~四十九章),并没有提及末底改和以斯帖,不过他也没有提及以斯拉,虽然他明明晓得以斯拉的存在。因为他列出了尼希米(《德训篇》四十九13)。在《马喀比书下卷》(2 Maccabees)十五章36节,有提到“末底改的日子”,不过严格来说,这只表示《马喀比书下卷》成书时(也许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叶),人们守普珥日这节期罢了。无论如何,很可能以斯帖记译成希腊文的时间,比这更早。
内证则全赖本书的希伯来文本。昆兰(Qumran)抄本是我们了解第二世纪希伯来文的证据,那时是公元前二世纪;因此,学者证实以斯帖记成书于更早的时候。“以斯帖记的希伯来文,完全与它不同,就否定了以斯帖记成书于二世纪的说法,三世纪就更不可能了”。这理论更推翻了马喀比时代成书之说;而且,犹太人与波斯国王的友好关系,若说出自马喀比时代的巴勒斯坦,就极之不切合了。书中没有任何希腊字源的字眼,证明不会成书于希腊帝国时代,反而书中时常出现波斯字眼,表明波斯帝国时代是更合适的成书期。
虽然很难肯定成书的时日,但最可能是公元前五世纪末,或四世纪初是以斯帖记原本的成书年代。这日期不但有语文的引证,也正确地反映出亚哈随鲁时代书珊城的生活状况,也反映了国王的性格。作者很难找到犹太“出版者”的接纳,但经过长期的考验,他的着作终获承认,地位得以建立。
❺ 晒图,你见过的书封面中,你认为最漂亮的是什么
一人泛舟,天光相映,阳光暖暖的洒在湖面上,静谧而伟大!
❻ 但以理书的书卷背景
历来犹太教与基督教会都同意但似理为本书作者。首先对作者问题提出质疑的是主后第三世纪一个敌基督教者波尔非(二三二至三〇三)。他认为本书是由主前第二世纪一位不知名的犹太人写的,因为但以理书11章将安提阿古依比芬尼(主前一七五至一六三作叙利亚王)时代的历史描述非常正确,简直不可思议。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本书为当代的人写的,假托但以理的名流传当代,目的为坚固当时犹太人的信心。这种说法在十八世纪理性主义抬头以后大行其道。
从圣经内证而言,本书乃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记述(参7:28; 8:1, 2; 9:2; 10:2; 12:5), 显示作者为但以理本人。主耶稣引用但9:27时,也称是“先知但以理所说的”,这更是权威性的证明 (参太24:15) 。 但以理书的亚兰文(见“主题特色”一段)也较接近东方巴比伦的亚兰文,而不像巴勒斯坦的亚兰文。此外,犹太人于主前第二世纪时正进行玛加比的民族革命,对异教国家非常敏感,极端排外,厌恶不洁的外邦人。在这种浓厚的民族主义笼罩下,作者似乎不可能如此轻描淡写地处理本书前半部的事迹;将为外邦国家效劳的但以理奉为民族英雄。总之,否认但以理为作者的说法,徒然引起更多新的问题。
但以理为主前六〇五年被尼布甲尼撒王掳至巴比伦的犹太青年。他在异邦朝廷历任大臣、曾服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公元前六〇五至五六二),伯沙撒(五五六至五三九),以及波斯王古列(五三九至五三〇)。耶稣基督称他为先知 (参太24:15) 。 但因他实际的身分为政治家,故本书在希伯来正典中被列在圣卷的部分。但以理一生对神顺服忠诚,对异教环境毫不妥协,用生命见证神的大能。
❼ 求一张壁纸壁纸,画面是黄色玫瑰放在一本书上
这个和你那个图片挺像的,不过还是不一样,不知道是否喜欢。
:)
另外,找到你要的图片了,但是分辨率不高,只有800*600
留个邮箱发给你。
❽ 腓立比书的书卷背景
约在64年,保罗和提摩太在罗马监狱写信给腓立比教会。
腓立比位于马其顿东部,因纪念亚历山大的父亲腓立比而得名,后来归入罗马帝国版图,被西泽亚古士督封为帝国的殖民地,也是帝国的军事驻防地 (徒16:12);政治,军事,习俗悉照罗马制度,使得腓立比人有很强的罗马公民意识 (参徒16:20-21,35-39)。
腓立比是保罗第一次去欧洲传道的一个城市 (徒16:9 及其后经文),在此兴起了欧洲第一处教会,可谓“基督教在欧洲的诞生地”,也是福音策略要地。该城的犹太人很少,保罗在此传道时并不见有会堂,故教会的组成分子可能多为外邦人。在保罗所建立的教会中,以腓立比教会与保罗的关系最为亲密 (参1:8,4:10),也惟有他们屡次在物质上供给保罗 (腓4:15-16)。
当保罗坐监时,腓立比教会差遣以巴弗提(Epaphroditus) 携带教会的礼物前往探望,不幸以巴弗提在途中或抵罗马后患了重病,消息传至腓立比,令教会十分担忧。写信时以巴弗提已病愈,保罗急欲打发他回去,以消除双方的忧愁,并顺道托他捎信给教会。信中除了向教会至感激之情,并针对教会的一些问题(如私图好争/结党、贪图虚荣、发怨言、起争论、传福音动机不纯),恳求圣徒们以基督为榜样,思念相同的事(基督耶稣里面所思念的),魂里联结,心思卑微,降卑自己,高举基督,“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使自己“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弯曲悖谬的世代中,作神无瑕疵的儿女;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
在第三章和第四章里,保罗更以自己的生活,鼓励腓立比的信徒:“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因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3:8)“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3:10)“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竭力追求,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3:13-14)“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4:11-14)
一热中犹太教者对于在基督里的信徒造成影响。(三2~4)
二热中犹太教的信徒传基督是因着嫉妒争竞,为要与使徒保罗相争。(一15~18)
三腓立比的信徒与使徒保罗一同推广福音。(一5~7,四14~19)
四存在于腓立比信徒中间的不合。(一27,二1~4,四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