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发源地
鲜卑族。
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鲜卑族的发源地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
地理位置:
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其地峰峦层叠,树木参天,松桦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相传为仙人洞府。洞内西壁距洞口15米处,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铭刻。
遗址历史:
嘎仙洞遗址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太平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鲜卑族发源地是今哪里
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约始见于东汉。
鲜卑一名,有学者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匈奴传·索隐》引张晏言指出:“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瑞祥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东胡人以鹿等瑞兽状铸镂带钩上,即所谓“鲜卑郭落带”,译言瑞兽带或神兽带。知春秋战国时,东胡已有鲜卑之名,东汉以前复以鲜卑名山或名族。另有学者认为此带钩名与作为民族实体的鲜卑不能混为一谈。
另外,有的学者还认为鲜卑族称系由其部落酋长之名转化而来。鲜卑为满语Sabi(意即吉祥)的译音,原为此部落酋长,后以其名为族称。
关于鲜卑的起源目前尚无一致看法。东汉人应奉上桓帝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因以为号。”东汉服虔则云:“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又云:“山戎,盖今鲜卑。”胡广亦云:“鲜卑,东胡别种。”晋代王沈《魏书》、司马彪《续汉书》等均说明,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东胡部落联盟(或民族)被匈奴击破后,鲜卑从中分离出来。那末,鲜卑在加入东胡部落联盟前,又从何族发展来的呢?
或谓鲜卑先世似与九夷中的白夷有关,属于东夷北支系统。从拓跋鲜卑称东部鲜卑为白部,氐人称慕容鲜卑为白虏,均可印证此点。《晋书·慕容廆载记》提到慕容氏的祖先“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指出:“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秦汉乏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为号。”都说明东部鲜卑是北夷(或东夷、东北夷)的一支,很可能是《竹书纪年》所记九夷中的白夷,留下了尚白的习俗,故被沿称为白部或白虏。
但据东汉服虔云,“山戎,盖今鲜卑”,说明鲜卑由东胡上溯,其先当为山戎,而后融合于东胡。《逸周书·王会篇》云:“东胡黄罴,山戎戎菽。”山戎亦称北戎、无终、代戎,戎人的一支,春秋初曾分布于今山西省太原市至河北省玉田县西北无终山一带。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三者交插地。山戎与东胡相邻,《史记·匈奴传》云:“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未提及东胡,也许山戎为东胡之先,系鲜卑源流之一。春秋时,齐桓公曾北伐山戎。东胡、山戎时期,鲜卑之称当已存在,只是东胡强盛,与燕、匈奴争锋而声誉大着,其余诸部名号不显而已。也许在东胡联盟集团内部,仍以各自名号相称,亦未可知。战国前后,东胡势盛,山戎可能去名号而入于东胡部落联盟。东胡是一个包括许多不同族属和名号的大小部落的联盟(一说为民族)。秦汉间,匈奴“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民人”当指东胡王所在本部,而非后来的乌桓和鲜卑,故称鲜卑为东胡之别种或余支。
由于鲜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部落集团,族源也出现多元现象。从上述可知,最初的鲜卑部落可能是源于山戎和东夷北支的白夷等。根据各部落发源地区和同其它部落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后又在两者基础上演化出西部鲜卑。东部鲜卑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鲜卑山,即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亦即辽东塞外之鲜卑山,大兴安岭东侧的浅山区和广漠草原地带,与其西南面的阿鲁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北140里之乌桓山遥遥相应。北部鲜卑在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
鲜卑分布在乌桓之北,两者均受匈奴役属,与汉朝保持时战时和关系。随着乌桓的南迁,鲜卑也不断南移填补其故地。公元前121(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19(四年),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左贤王、徙乌桓于上谷等五郡塞外,原分布在鲜卑山的鲜卑人随之向西南迁至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而分布在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先祖不久也南迁至大泽,即呼伦贝尔草原一带。东汉初,乌桓由五郡塞外南迁,鲜卑则南迁至五郡塞外。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5),北匈奴为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徙,进至匈奴故地。留在漠北的10余万落匈奴余众,亦自号鲜卑,于是鲜卑诸部崛起于我国北方。
鲜卑在南迁西进的过程中,复与匈奴、丁零(高车)、乌桓、汉人等融合而形成为许多新族别。如和匈奴余种在草原地带错居杂处,相互婚媾,在南部出现了胡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在阴山以北出现鲜卑与敕勒融合的乞伏鲜卑先祖。在西拉木伦河一带,由于南匈奴之后字文氏从阴山迁到此地,统治了当地鲜卑,而出现了宇文鲜卑等。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集团及后起的 宇文氏、慕容氏、段氏,被称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匈奴余部融合,成为鲜卑父胡母之拓跋氏。而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浑西迁,与当地羌人等融合成为吐谷浑部。当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中原后,便把鲜卑名称据为己有,称慕容氏、段氏为东部、白部或徒河(徒何),称字文氏为匈奴。
总之,鲜卑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民族共同体,各部之间很不平衡。按其发源地和后来迁徙分布及与其它诸族、部落的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和西部鲜卑,总人口数达二百数十万人。东部鲜卑经过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鲜卑;西部鲜卑主要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以及青、甘吐谷浑组成,其中慕容氏、乞伏氏、秃发氏,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分别在中原和河陇地区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拓跋氏建立代国,后又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兼并其它鲜卑诸部;宇文氏建立北周;吐谷浑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区建立国家,一直延续到隋唐之后。 二、早期鲜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鲜卑与乌桓相同,初为游牧民族。在占据老哈河及其以南地区以前,主要生产是畜牧和射猎捕鱼,这与它所处地理环境密切相连。西拉木伦河及其以北地带可划为两个部分:西部系草原和湖泊,宜于游牧;东部系山陵森林,宜于狩猎。至于南边的老哈河流域则宜于种植和渔业。因而当鲜卑主要生活在林木葱郁、水草茂盛,而人口稀少的地区时,则从事狩猎兼游牧。史称“其兽异于中国者,野马、羱羊、端牛,端牛角为弓,世谓之角端者也。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蠕,故天下以为名裘”。直至东汉末桓帝、灵帝时,鲜卑人还保持着游牧兼狩猎的生活方式。当时,“鲜卑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后檀石槐乃案行乌侯秦水,广袤数百里,淳不流,中有鱼而不能得。闻汗人善捕鱼,于是檀石槐东击汗国,得千余家,徙置乌侯秦水上,使捕鱼以助粮”。随着鲜卑人大批从东北地区向蒙古草原中部、西部转移,辽阔的草原为游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曹魏时仍以畜牧业为主。鲜卑经常以牛马与汉魏进行交易。222年(曹魏黄初三年),轲比能等驱牛马7万余口交市,换回中原地区的精金良铁及布帛彩缯、粮食等生活用品乃至奇珍异宝。鲜卑大人并常以马为奇货,用禁售相要挟。如魏初东部鲜卑各部大人“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 鲜卑从游牧向农耕的转化过程比乌桓人要长得多,而且各部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魏晋时鲜卑的一些部落才逐渐兼营农耕,大规模的农耕是在进入黄河流域以后才出现。
鲜卑人手工业的发展,与乌桓相比,要迟缓得多。直至东汉末,在汉人的影响下,兵器等的制造才有较大的起色。当时袁绍占据河北,不少汉人逃亡到鲜卑部落中,带去冶炼铸造等工艺,“教作兵器铠楯”,使鲜卑的手工业得以发展。
由于对外战争掠夺及与中原地区互市,迅速地增加了鲜卑部落大人等的财富,促进了内部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分化。鲜卑对边郡的钞掠史不绝书,特别是檀石槐以后更为频繁,掠取财物,抢夺人口,动以千数,使其为鲜卑人从事奴隶式的畜牧业、手工业劳动。而部落大人对战利品有分配权,往往控制了其中的大部分。同时对外互市的大权也控制在大人豪帅手中,他们掌握了大量牲畜和中原地区的商品,从中盘剥一般牧民。 鲜卑与乌植相似,当时社会已逐渐形成部落豪帅、大人等统治、剥削阶级;一般部落成员是被统治、被剥削阶级;处于最下层的是奴隶。随着部落大人权势的增强及部落联盟进一步形成,部落君长往往自尊为单于(“广大”之意,循匈奴之俗),后其臣民又称之为可汗。可汗,一作可寒,原为“神灵”、“上天”之意,初为尊崇神祗上天之称,其后假借为臣民对君主之尊称。拓跋部、乞伏部、慕容部、吐谷浑等首领都有被尊称为可汗的。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402年柔然首领社统一漠北自称丘豆伐可汗。其意逐渐演化为“皇帝”、“君主”。逮至两晋时,鲜卑入居中原,则称主称帝,封臣赐爵,成为封建统治阶级,而鲜卑一般部众也成为封建制度下的臣民。
鲜卑的社会组织也与乌桓相同,即由落、邑落、部构成。邑有小帅,部有大人。到檀石槐时,其军事、政治结合体中的邑,虽与乌桓、鲜卑早期的邑有承袭关系,但性质发生了变化。檀石槐将用武力合并起来的,东起辽东、西至敦煌,南接汉边,北邻敕勒的广大领域,划分为三部六十余邑,各邑辖地广阔,与乌桓、鲜卑早期自然形成的邑落有很大区别。檀石槐死后,其三部六十余邑的体制随之瓦解,大人世袭制也逐渐代替了大人选举制,它标志着鲜卑阶级分化加深和私有制的进一步确立。豪帅虽受汉魏政府封赏,但仍一直保持着部、邑落结构,鲜卑的武装未从邑落结构中分化出来,虽与汉魏军队联合作战,但不受汉魏控制。直至西晋始有“晋鲜卑率善邑长”、“晋鲜卑率善仟长”、“晋鲜卑率善佰长”的出现,而逐渐从邑落结构中分离出来。不过氏族制的遗风至公元3世纪轲比能时依然存在。如史称轲比能“每钞略得财物,均平分付,一决目前,终无所私,故得众死力,余部大人皆敬惮之”。鲜卑诸部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后,逐渐汉化,依照汉魏典章制度设官置守,统治机构渐趋完备,封建等级制度日益森严。
3. 大兴安岭嘎仙洞,石室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发源地
嘎仙洞是一天然山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嘎仙洞森林公园内,是古代鲜卑族人的发源地,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大兴安岭的旅游资源
大兴安岭,春夏秋冬景色优美。“五花山”满山遍野的越桔(北国红豆)、都柿、榛子、稠李子、山丁子以和各种名贵的中草药材。
2009年8月8日,在加格达奇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蓝莓节,大兴安岭主要旅游景点:漠河 、胭脂沟、石林、五道豁洛岛影视基地、丰林自然保护区、尼尔基水库、大兴安岭资源馆、洛古河、映山红滑雪场、瑷珲城、沾河漂流、带岭动植物资源馆、国际狩猎场、金山屯大森林探险漂流、恐龙博物馆、林中园、龙骨山、桃源湖·鄂伦春民族风情、黑龙江风光、胜山狩猎场、药泉山、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山国际狩猎场、北极村、加格达奇北山公园、莫尔道嘎国家原始森林公园。 北饮泉:位于药泉湖东南150米的石龙岩的西侧,于1954年发现,是饮用矿泉。在泉口可见有二氧化碳气泡冒出,状若沸腾。北饮泉既是饮用天然矿泉水,也是医疗矿泉水。
漠河:又称墨河,据说是因河水黑如墨而得名。漠河位于中国最北端,隶属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东临塔河,西南接内蒙古额尔古纳左、右两旗,北至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与俄罗斯阿穆尔州、赤塔州隔江相望。由于地理位置独特,资源丰富,天象奇特,有“金鸡冠上之璀璨明珠”的称呼。
神州北极:黑龙江漠河县、抚远县与新疆喀什市、海南省三亚市是中国东西南北四个极点的行政区,并称为中国“四极”。漠河县北极村是中国位置最北的村落,一年四季不断有游人寻北而来,诗人、作家陈运和更是为写作到此。这里有“最北一家人”、“北陲哨兵”、“北极沙洲”、“北极林海观音”等众多最北特色景观。
北极光与极昼极夜:北极光现象是大气层受到太阳发射出的带电粒子的冲击而引起大规模放电形成的。极光瞬间变幻,一般可分为弧状极光、带状激光、片状极光、放射状极光等。全世界只有芬兰、阿拉斯加等少数高纬度国家和地区可以观测到北极光。漠河县的北极村是中国唯一可观赏到北极光和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
映山红滑雪场:位于加格达奇光明社区南部3.9公里处。这里每年积雪期180天以上,从每年的10月下旬到次年5月上旬均可以开展滑雪旅游活动,是中国纬度最高、雪期最长、距离中心城市最近的滑雪场。映山红滑雪场占地16万平方米,山顶海拔581.252米 ,垂直落差近200米 ,有初、中、高级雪道及雪圈娱乐道、单板公园道共计6条,全长5500多米。一些滑雪队在这里进行全运会、大冬会的备战训练。
吴八老岛:位于黑龙江上游413公里处,黑龙江主航道中方一侧,现归呼玛县三合村管辖。它由三个椭圆形彼此孤立的沙岛组成,枯水期连成一片,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因三合村居民吴相连,绰号吴老八,全家五口在岛上居住耕种土地而得名。吴八老岛历来属于中方领土,在中苏关系紧张时期,曾发生过着名的“吴八老岛”事件。当下经中俄堪定国界后确定吴八老岛为中国领土,三合村民依旧在岛上耕种生活。
青山岩臼景区位于克旗东南部约25公里处,它地处大兴安岭东南边缘,绵延起伏20公里,海拔1574米,青山保护区面积约9200公顷,由青山岩臼景区和关东车花岗岩峰林组成。在这里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发育最好、类型最多的岩臼群,在青山山顶南面两边平缓起伏的花岗岩岩面上,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数百个岩臼,岩臼群的外围两侧均为悬崖峭壁。地质学家考察认为:青山花岗岩石臼是世界罕见的自然遗产,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结果。它是古气候、古环境、古地貌、古人类变迁的历史见证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以岩臼和花岗岩峰林地貌为主体的世界地质公园园区。 嘎仙洞石室:“嘎仙洞”是古代鲜卑族人的发源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 的意思。“鲜卑石室”嗄仙洞是拓跋鲜卑的祖庙所在之地。嘎仙洞是天然山洞,洞口在高出平地约25米的峭壁上,面积约2000平方米,最高处达20多米。西北有一向上的斜洞,坡度约20°。主洞中部放置一块约3米见方的天然石板,地下堆积较厚的青苔。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黄色粘沙土层中,曾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这里可能存在着更早的文化遗存。
雅克萨古战场遗址:雅克萨古战场位于漠河境内。1650年(清顺治七年)9月,中国领土漠河雅克萨被沙俄侵略军强行占领,并修筑大量工事,取名阿尔巴津诺。1684年雅克萨已成为沙俄侵华的军事基地。清政府为稳定边塞,收回领土,于1685年开始了雅克萨之战。康熙皇帝趁平定三藩、台湾已统一的有利时机,对沙俄侵略者实施反击,并一举取得了胜利。截至2011年,在雅克萨古战场遗址上,当时的炮台、城堡仍清晰可见。
李金镛祠堂:位于漠河金沟林场。清代爱国名人李金镛,清光绪十四年奉朝旨深入漠河开矿屯垦。2007年,漠河县投资650余万元在原址上进行重、扩建。祠堂主殿陈列着李金镛塑像、清政府有关老沟金矿事宜的奏折及部分实物文本。东厢房为幕僚馆,陈列着刻有协助李金镛创办和管理金矿的90余名幕僚的浮雕画;西厢房为功德馆,陈列了2000余件出土的采金工具和20余幅图片。
胭脂沟:位于漠河县西林吉镇,又称老金沟。它全长14公里,是额木尔河的支流,以盛产黄金闻名于世。相传,1877年一位鄂伦春老人在此葬马掘穴,不但发现了许多金苗,还在老沟河底捞起的河沙中发现金沫几乎占了一半。此消息迅速在周边地区传开,吸引了大批俄国人来此窃采黄金。与此同时大批中国人也逐渐寻金而来,仅1883年至1884年两年就盗采21.9万余两。1887年清政府指派北洋大臣李鸿章督办,调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主持办理漠河金厂。仅1889年清政府从这里就获得黄金达两万两,1895年获5万多两,老金沟的黄金开采达到了顶盛时期。胭脂沟开采黄金100多年来,这里的沙土已被筛淘过几十遍,但仍可淘到黄金,可见黄金储量之丰富。 大多数游客到大兴安岭地区,最主要的便是前往有“北极村”之称的漠河游览。游客一般先抵达哈尔滨,从哈尔滨乘火车至加格达奇,约9个小时,然后再从加格达奇转乘列车,10个多小时即可抵达漠河乡,2个多小时即可到达洛古河村。
大兴安岭境内有嫩林、伊加铁路。客运列车南出可直达哈尔滨、沈阳、北京,西出可直达海拉尔、满州里,林呼、塔韩支线贯通区内全境。 加-塔-漠高等级白色路面已经全线贯通,游客可以自驾车来这里旅游,更加真切体味大森林的气息和这里的民俗。
城乡公路四通八达,嫩漠公路、111国道、黑河公路均与大兴安岭相连,直通哈尔滨并加入黑龙江省内各地市公路网,公路通车里程达1560公里;
5. 嘎仙洞遗址的拓跋鲜卑
拓跋鲜卑是鲜卑的一支,应包括建立代、魏的拓跋部,建立南凉的河西鲜卑秃发部等,而习惯上往往仅指北部鲜卑。
拓跋氏初是鲜卑地处最东北的一支,亦称别部鲜卑。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1980年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的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焘派李敞祭祖先时刊刻于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201字,内容与《魏书·礼志》一所载大致相同。但在石刻祝文中则保留了“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二十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如闻旧墟爰在彼方”、“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等文句。证实了可汗、可敦出于鲜卑,柔然称可汗、可贺敦源于拓跋部,其后突厥、回纥、蒙古等的称呼略同。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拓跋鲜卑的发祥地“大鲜卑山”就是在今阿里河附近的大兴安岭北段。据《魏书·序纪》载,鲜卑之先“积六十七世”,至拓跋氏远祖成帝毛时(约在公元前2世纪后期至1世纪前期左右,相当西汉武帝在位期间),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所谓“国”,当指氏族集团或部落;“大姓”,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较小的家支。毛似是部落联盟的酋长,所称“皇帝”,为拓跋珪时追尊。毛下传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约公元1世纪前期),正值东汉初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拓跋鲜卑乘隙第一次南迁,至“大泽”,即今呼伦池(达赉湖)。由于地“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泽地带),谋更南徙,未行而崩”。今发现的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完工和新巴尔虎右旗扎赉诺尔发现的古墓群,大约就是拓跋鲜卑南迁过程中的文化遗迹,表明拓跋鲜卑确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居住过。当时拓跋鲜卑还过着“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的游牧生活,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阶段。
推寅后又经六世,至献皇帝邻时,一方面“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即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连同拓跋氏形成“鲜卑八国”,后邻又命叔父之胤为乙旃氏,疏属为车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另一方面因呼伦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随着拓跋氏社会的发展,部落首领为掠夺财富,扩张势力,就必然向南扩展,遂准备第二次南移。由于年老体衰,乃以位授子圣武帝诘汾。诸汾遵命率众南迁,几经险阻,才到达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阳阴山一带。这里水草丰美,树木繁茂,是牧猎的好场所,并接近了中原文化。由于两次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第二推寅邻命其子诘汾统领部众南迁时,约在公元160至170年之后,即东汉桓、灵二帝之际,当时正是檀石槐部落联盟强盛时期。有学者认为率领族人第二次迁徙的推寅,即是东汉檀石槐统辖的西部大人中的日律推演或律推演,而有的学者则持否定态度,认为无论是时间、地点或事迹都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拓跋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拓跋力微时,在75个异姓部落中,属于匈奴的就有贺赖氏、须卜氏、丘林氏、破六韩氏、宿六斤氏等。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鲜卑联盟后,与之杂居共处,相互通婚,逐渐被鲜卑化。据研究,“拓跋”的含义,乃是北人谓鲜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魏书·序纪》谈到力微是其父诘汾与匈奴故地之天女结合所生。实际上是给鲜卑与匈奴通婚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此后,有不少晋人和乌桓等部众也成为其“新民”。
始祖神元皇帝力微时(220—277年),拓跋鲜卑开始了第三次迁徙。拓跋诘汾长子秃发匹孤率众从塞北迁居河西。“秃发”或即“拓跋”之异译。由于拓跋部众还梳着辫子,故当时人又称之为“索头”鲜卑或“索虏”,以区别于剃去部分头发的其它鲜卑部。拓跋本支,从力微时起就游牧于上谷(治今河北省怀来县)以西,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一带。由于受西部鲜卑大人蒲头的袭击,部众离散,力微投依于五原郡(治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没鹿回部大人窦宾(纥豆陵宾)之下。与宾共攻西部,宾兵败失马,力微以已所乘骏马与之。宾感相助之恩,准其北居长川(今内蒙古兴和具一带)。经10余年经营,诸旧部民渐往归附。248年(曹魏正始九年),杀窦宾子,并其众,诸部大人悉款服,势力增强,控弦之士达20余万。258年(甘露三年),力微在位第三十九年,从河套北部迁于汉定襄郡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是年四月,举行祭天大典,诸部君主皆往助祭,唯白部大人观望不至,召而戮之,使远近震慑,相继归附。在由部落贵族和扈从武士操纵的部落大会上,拓跋部正式取得了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力微也巩固了世袭的大酋长的地位。
同时,拓跋鲜卑在向西南发展过程中,对中原曹魏、西晋政权采取和好政策,亦是使拓跋鲜卑得以强盛的因素之一。力微与曹魏“聘问交市,往来不绝”。曹魏赠给拓跋氏金币缯絮,岁以万计。
261年(魏景元二年),力微还遣其子沙漠汗(文帝)至魏都洛阳“且观风土”,实为质子。接受汉人文化,穿着汉服,掌握弹丸等武艺。魏晋禅代,沙漠汗仍留质于晋,每次北归,晋均具礼护送。
6. 嘎仙洞森林公园的人文历史
闻名海内外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是一个天然石洞,规模宏大,地处高阜,背风向阳,依山傍水。洞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8米,高20多米。洞内石壁祝文是北魏皇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派李敞来祭祖时所刻,距今已1558年。这一重大的我国北部少数民族遗迹考古发现,只引了众多中外知名人士、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旅游者来此考察和观光游览。是呼伦贝尔市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文物古迹之外,另又布设四大景点,有嘎仙洞森林公园大门,嘎仙山庄、嘎仙湖长廊游览区、野生动物驯养区,分布在巍巍群山之中,可使游人沐浴自然、掏冶自然、享受自然、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7. 内蒙古有什么风景名胜
1、呼伦贝尔大草原
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原为海拉尔西山风景区,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首府海拉尔区政府和工人新村西部,分为南园、北园、西园和后备资源区,统称为三园一区。
(7)嘎仙洞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通称内蒙古,简称“蒙”。首府呼和浩特市。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较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主要由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民俗游览主要包括蒙古族歌舞,蒙古族“男儿三艺”——赛马、摔跤、射箭,那达慕等。
参考资料:网络-内蒙古
8. 鲜卑族发源地是今哪里
忆乡---鲜卑族的发源地
嘎仙洞位于阿里河镇西北约10公里处,在一座百米长的花岗岩大山的半山腰上。横空一洞,天下奇观。此洞距地面约25米左右,这就是被史书称为“鲜卑旧墟石室”的嘎仙洞。洞口呈三角形,高约10米,底边宽约20米,面朝西南方向。
洞口宽敞明亮,洞内幽暗神秘。洞顶距地面约20米,与洞壁连成一体,巨石纵横,浑然一体,使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洞内前厅可容纳千余人,地面有石桌、石椅、火塘之痕,后厅则向上呈坡状漫去,局势越走越窄,越走越暗,并向西转去,诡谲莫测,若不点上火把,难见真相,令人头皮发麻。尽头又见洞壁上方还有两个不算太深的小洞。此外,在前厅转折处的石壁上,还有一个岔洞,可称为“洞中洞”,至于里面的情况,至今无人知晓。
鲜卑族拓跋氏,就是在公元一世纪从大兴岭森林里走出的,后经几代转折迁徙,来到内蒙古大青山及河套平原一带。公元386年,拓跋部落强大起来,其首领拓跋珪于盛东(今内蒙古林格尔县北)建立代国,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公元439年,灭北凉,统一黄河流域,在淮河以北建立起魏国,史称北魏,从而形成了与南方的宋、齐、梁、陈封建政权长达百余年的对峙局面,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后来,北魏向汉族先进文化学习,实行一系列改革,改鲜卑复姓为汉族单姓,与汉人通婚,学穿汉服,通用汉语,政治上实行封建制度,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嘎仙洞口,有一石碑,是仿效石壁上祝文所刻。据考证那祝文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于公无443年派中书侍郎李敞来嘎仙洞祭祖时刻下的,后虽经风雨剥蚀有些模糊,但大部分隶书体汉字清晰可辨。祝文赞颂祖先功德,祈求保佑皇室天下岁岁平安,此文收藏在《魏书·礼志》中,是有案可稽的。
而嘎仙洞的命名则更具有传奇色彩。“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之意。传说在远古时大兴安岭还是一片汪洋,嘎仙洞是一个海眼,里面住着一条蛟龙兴风作浪,后来一个叫柯柯汗的鄂伦春猎手赶跑了蛟龙,又以武力和箭术制服了一个叫强占洞府叫“满盖”的妖魔,使猎民们都能在此安居乐业。于是大家都亲切地称柯柯汗为“嘎仙”,嘎仙洞之名由此而来。
走下嘎仙洞,场地另一边依然是郁郁葱葱的丛林,白桦树、松树身姿优雅的伸展着枝叶,蓝色的天空,有白云朵朵。耀眼的阳光在树叶上闪烁跳跃。再走过去不远,一条蜿蜒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手伸进水中,彻骨般冰凉。捧了尝尝,味道有点淡淡的甜。
大兴安岭迷人的风光:清清阿里河,幽幽嘎仙洞,巍巍四方山,秀丽月牙湾,兴安独秀峰,林中城堡石,还有神指峡、齐奇岭、鹿鸣山、石城岩、钓鱼台、玫瑰峰、神泉圣水、“石海”奇观等众多仙山丽水,令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更有那浩浩的黑龙江,神奇的北极光,漫山遍野的红杜鹃以及数不尽的奇珍异草,鲜花野果,獐狍野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