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门庭若市的意思
“门庭若市”的意思是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多含褒义。门庭若市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策·齐策一》: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该则成语故事至少给人们两点启示:
一、管理者应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
二、沟通二字,看似简单,却大有学问。在人际交往中,沟而不通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作为沟通高手的邹忌值得我们学习。在人际沟通中,应根据沟通对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沟通方法,特别是在劝谏别人时,只有谙熟对方心理,充分尊重被劝说者,语言委婉,用语得体,才能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意见,进而达到沟通的目的。
‘贰’ 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185cm),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看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他妻子说:“您比徐公漂亮的多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自己(远远地)不如徐公美。晚上躺着想这件事,想道:“我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欲有求于我。”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说我比徐公漂亮。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和身边的侍卫,没有一个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蒙蔽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在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缺点,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庭若市;几个月以后,偶尔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后,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战胜了别国。
典故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一》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成语释义: 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
‘叁’ 门庭若市的意思是什么
“门庭若市”的意思是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多含褒义。
门庭若市(拼音:méntíng ruò sh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该则成语蕴藏着极大的信息量。它既让人们看到了齐威王的心胸宽阔、气度宏大、通情达理、从谏如流以及知错能改的明主形象,也使人们感受到了邹忌勤于政事、忠于职守、深谋远虑、真诚恻坦而又足智多谋的贤臣形象。
读罢该成语故事,既要为威王从谏如流的可贵素养以及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点赞,又深深钦佩邹忌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及其高超的劝谏艺术。齐国内政修明,不须用兵就能战胜敌国,使别国臣服,这是威王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结果。
而威王之所以能够从谏如流,付诸行动,与邹忌高明的劝谏艺术不无关系。在此次进谏中,邹忌欲言劝谏大事,却从家庭琐事谈起,他一开始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巧妙运用设喻类比的方法。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了心理人情相通,让威王既明白了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又懂得了纳谏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接受了邹忌的劝告。并悬赏求谏,广开言路,结果收到了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候的奇效。
‘肆’ 一鸣惊人门庭若市摩肩接踵和从谏如流哪个成语故事与齐威王无关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与齐威王无关。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与楚庄王有关。
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
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庄王不因为小事而妨碍好事,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过早显露,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伍’ 门庭若市的典故+成语故事
门庭若市méntíngruòshì
[释义]
门:原指宫门;庭:原指朝庭;现指院子;若:好像;市:集市;市场。原来形容宫门里;朝庭上;进谏的人多得像在集市一样;十分热闹。现在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语出]
《战国策·齐策…》:“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辨形]
庭;不能写作“餽”。
[近义]
车水马龙
[反义]
门可罗雀
[用法]
一般用于家庭、商业、服务部门等场所。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见“宾至如归”(71页)。
[例句]
自从他的父亲当上县长以后;他们家每天都~。
‘陆’ 编写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选自《战国策》
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 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 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 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 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
门庭若市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 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 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 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于是, 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 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 我,不说真话。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 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 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 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 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 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 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 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 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 场一样热闹。 几个月之后,只有陆陆续续的人来进谏;一年之后,虽然有想说话的人,但没什么可说(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的国君听到(这件事)后,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说在朝廷之上战胜了别国。
‘柒’ 门庭若市成语故事简写30字
【成语】:门庭若市
【拼音】:méntíngruòshì
【解释】: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成语故事】: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为了劝齐威王要虚心接受臣子们的规劝,于是对齐威王说:“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皇宫上上下下,有谁敢对大王无礼?右手谁敢忤逆大王?满朝的文武将官,又有谁不怕您?全国百姓,有谁不希望得到您的关怀?看来恭维您的人一定很多,这样可不好,您一定会被蒙蔽得很严重!”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马上下令给全国官员百姓,奖励正直而敢规劝他的人,于是进宫提意见的人很多,热闹得像市集一样。
‘捌’ 门庭若市的寓意是什么道理是什么
【成语】:门庭若市
【拼音】:mén tíng ruò shì
【解释】: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示例】:声价最高,~者,如常熟则高丘、湖田、退垦桥、乌船头等女巫。 ★清·壮者《扫迷帚》第十八回
【近义词】:车水马龙
【反义词】:门可罗雀、门庭冷落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
【成语故事】:战国时齐国官员邹忌见齐威王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以自己的外貌打比方,妻子偏爱,妾惧怕,客人求他,都说他比徐公貌美。齐威王认为邹忌的话很有道理,就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纳谏,对有益的建议进行奖励,威王的宫院门庭若市
(门庭若市,门庭若市)
门前像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张难先《都督府之组织设施及人选》:“是时热心之士,闻武昌首义来集贤馆报名者,门庭若市。”
老舍《四世同堂》七十:“粉妆楼有许多朋友,一天到晚门庭若市。”亦作“门庭如市”。
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八》:“广通宾客,门庭如市。”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少倜傥好客,挥霍不吝,车马辐辏,门庭如市。”
《中国现在记》第七回:“真正是门庭如市,有求必应。”
‘玖’ 门庭若市成语故事
成语
门庭若市【mén tíng ruò shì】
释义
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处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的:“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典故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185cm),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看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他妻子说:“您比徐公漂亮的多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自己(远远地)不如徐公美。晚上躺着想这件事,想道:“我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欲有求于我。”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说我比徐公漂亮。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和身边的侍卫,没有一个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蒙蔽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在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缺点,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庭若市;几个月以后,偶尔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后,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战胜了别国。
‘拾’ 成语故事概述(几句话)
安步当车:战国时,齐宣王召见颜斶,几番高谈阔论后齐宣王以有肉吃有车乘等优厚的条件让颜斶留下来,颜斶却说“晚点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拒绝了齐宣王。
杯弓蛇影:从前有个人叫乐(yuè)广,到朋友家做客,喝酒的时候对面墙上的弓影映在透明的酒杯里,他以为是蛇,回家后就得了重病,后来朋友知道了他生病的原因就再次请他到家里做客并解释了原因,这时他才恍然大悟,病也就好了。
不翼而飞:战国时,秦王派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十七个月也没有攻下,有个叫庄的人就建议王稽嘉奖士兵,鼓舞士气,并提醒他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王稽不听,几天后秦军果然叛逆了。
差强人意:吴汉指挥作战,在形势不利,将士惊慌失措时,仍整修兵器,鼓舞士气。汉光武帝听到这一情况后感叹地说,吴公颇能振奋人的意志。
车水马龙:东汉章帝刘炟继位后,封其父王明帝刘庄的皇后马氏为太后。马太后亲自撰写《显宗起居注》,丝毫不提及父亲马援及兄长马防的功劳,还要章帝不要听信大臣的给马家封侯的建议,说:“我回家看他们门前车水马龙的,不能再封了。”
尺短寸长:【出 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关于这条不知道有什么故事,只找到出处了)
寸草春晖:唐代的诗人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成语“寸草春晖”就是从这首诗中简缩而来的。
道不拾遗: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
点石成金:晋朝的旌阳县曾有县令叫许逊。他能施符作法,替人驱鬼治病,一次,由于年成不好,农民缴不起赋税。许逊便叫大家把石头挑来,然后施展法术,用手指一点,使石头都变成了金子。这些金子补足了百性们拖欠的赋税。成语“点石成金”据此而来。
断章取义: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关于这条不知道有什么故事,只找到出处了)
发愤图强: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防微杜渐: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窦家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负荆请罪:蔺相如已经担任上卿,位置在廉颇之上。廉颇不高兴,他想要侮辱蔺相如一番。蔺相如知道后,时常避开与廉颇会面。蔺相如对别人说:“秦王不敢加兵来打赵国的原因是怕我们两个。如果我们因私争斗,怎么保卫国家?”廉颇听说了,裸露着上身,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请罪。
固若金汤: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派武臣进攻赵地。武臣率军攻打到了范阳城,范阳城里有一个口才极好的辩士名叫蒯通,以范阳城固若金汤,一时无法攻陷等理由说服武臣了赦免范阳令,以一纸缴文没有用一兵一卒使范阳令投降。
骇人听闻:隋炀帝杨广时,着作郎(官名)王劭常用一些荒诞言论取悦皇帝。他曾谎报说:有人抓了一只乌龟,它的腹部有“天下杨兴”四个字,预示着杨家江山兴旺长久。当皇后死时,王劭又说皇后原是菩萨转生,她现在只是回到天上去……王劭弄这些糊弄人的事情,大家都说净弄一些"骇人视听"的东西。 "骇人视听",后来演化为"骇人听闻"这条成语。
金石为开:西汉时期的李广精于骑射,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结果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中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连箭尾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他不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就又试了多次但均不能射入。众人不解去请教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精卫填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名叫女娃,有一天她去东海玩溺水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
开源节流: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在《富国篇》中阐述富国的策略,若要国家富强,就要爱护百姓,在收支上开源节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去发展生产,国家才能富强。如果不顾生产,只顾浪费物资,百姓就会十分贫困。所以“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两败俱伤:战国的时候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淳于去晋见齐宣王讲了猎犬追逐狡兔最后双双累死于山脚下被农夫拾回吃掉的故事后说“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名落孙山:有一吴人叫孙山,他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付儿子与他一同前往。同乡人的儿子未中,孙山的名字虽然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在我后面呢。”
门庭若市:战国时,齐威王听邹忌的谏言后下令“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目不窥园: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南柯一梦: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多喝了几杯酒,夜晚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做了一场到大槐国中状元、当附马、做好官的梦,最后因为梦到带兵失利被贬回家而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石破天惊: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乐声高亢激越,有惊天动地之势。后多用以比喻某一事物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关于这条不知道有什么故事,只找到出处了)
杞人忧天: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的人,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坐在门前乘凉,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不论别人怎么劝说他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前倨后恭:苏秦周游列国,一开始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家乡洛阳。家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苏秦的嫂子不给做饭,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这件事大大刺激了苏秦,经过一年的苦心揣摩,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在周游列国时说服了当时的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苏秦衣锦还乡,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其嫂更是“蛇行匍匐”。面对此景,苏秦对嫂子说了这句话。
塞翁失马:靠近边境一带有位老人居住。一次,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邻居们都为此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邻居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如火如荼: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攻打晋国时的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摆三个方阵。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左边的方阵一水儿红色,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事半功倍:战国的时候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
有的故事真的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我已经尽力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