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四海舒郁丸在哪里买图片
扩展阅读
微距雪图片唯美 2024-12-25 01:41:07
学校简笔画图片大全 2024-12-25 01:34:30

四海舒郁丸在哪里买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7-08 21:22:47

Ⅰ 瘿病怎么治疗

瘿病的治疗原则为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应适当配合活血化瘀。肝火亢盛及火热伤阴者,则当以清肝泄火及滋阴降火为主。

分证论治

气郁痰阻

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

方中以青木香、陈皮疏肝理气,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胸闷、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气解郁。咽颈不适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肿。

痰结血瘀

症状: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方中以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青皮、陈皮、半夏、贝母、连翘、甘;草、理气化痰散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共同起到理气活血,化痰消瘿的作用。

结块较硬及有结节者,可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露蜂房、山甲片、丹参等,以增强活血软坚,消瘿散结的作用。胸闷不舒加郁金、香附理气开郁。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黄、脉数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参以清热泻火。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淮山药健脾益气。

肝火炽盛

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

栀子清肝汤中,以柴胡、芍药疏肝解郁清热;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益脾养血活血;栀子、丹皮清泄肝火;配合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藻药散以海藻、黄药子消瘿散结,黄药子且有凉血降火的作用。

肝火亢盛,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龙胆草、夏枯草清肝泻火。风阳内盛,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牡蛎平肝熄风。兼见胃热内盛而见多食易饥者,加生石膏、知母清泄胃热。

肝阴虚

症状:瘿肿或大或小,质软,病起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阴精,宁心柔肝。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方中以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生血;丹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养心安神。

肝阴亏虚、肝经不和而见胁痛隐隐者,可仿一贯煎加枸杞子、川栋子养肝疏肝。虚风内动,手指及舌体颤动者,加钩藤、白蒺藜、白芍药乎肝熄风。脾胃运化失调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苡仁、淮山药、麦芽健运脾胃。肾阴亏虚而见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板、桑寄生、牛膝、菟丝子滋补肾阴。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少或经闭,男子阳痿者,可酌加黄芪、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补益正气、滋养精血。

瘿病的治疗一般均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消瘿散结为主。但对于火旺及阴虚表现明显的瘿病,则应重在滋阴降火,此时若用消瘿散结的药物,一般多选用黄药子。黄药子有小毒,久服对肝脏不利,因本病治疗时间往往较长,在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时,黄药子的剂量以不超过12g为宜,以免造成对肝脏的损害。

Ⅱ 关于中成药四海舒郁丸

四海舒郁丸功效是行气化痰,散结破瘿,主治瘿瘤,瘰疬等,临床四海舒郁丸加减治疗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等病症

Ⅲ 甲功五项正常 甲状腺小结节用吃四海舒郁丸么

如果有甲状腺结节的话,甲功能正常,你是不用吃药的吃药,吃药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的,定期复查就行

Ⅳ 疏肝理气的中成药

柴胡疏肝丸,逍遥丸,丹栀逍遥丸,四海舒郁丸

Ⅳ 中医治疗瘿病的多种手段

1.气郁痰阻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代表方:四海舒郁丸
常用药: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母、郁金、青木香、青陈皮。
2.痰结血瘀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代表方:海藻玉壶汤
常用药:海藻、昆布、海带、青皮、陈皮、半夏、胆南星、浙贝母、连翘、甘草、当归、赤芍、川芎、丹参。
3.肝火旺盛
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火,消瘿散结。
代表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瘿丸加减
常用药:柴胡、栀子、丹皮、当归、白芍、牛蒡子、生牡蛎、浙贝母、玄参。
变证:火郁伤阴,阴虚火旺而见烦热,多汗,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可用二冬汤合消瘰丸加减。
《中医内科》称瘿气,代表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
4.心肝阴虚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当归、枸杞子、丹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川楝子。

Ⅵ 请教中医方“五海丸”

你说的是治疗瘿瘤的四海丸吧,没有五海丸这个方的,四海丸全名叫四海舒郁丸,
组成;青木香15克 陈皮 海蛤粉各9克 海带 海藻 昆布 海螵蛸各60克。
主治;行气化痰,软坚消瘿之效。能治瘿瘤结气。

Ⅶ 乌贼骨是 什么性质的药材 对身体有无不良作用 ,一般在哪可购到

乌贼骨 药材来源 本品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金乌贼、乌贼、白斑乌贼、虎斑乌贼、拟目乌贼等多种乌贼的内壳。 制剂 浸膏粉,颗粒剂。 性味归经 味咸、涩、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主治吐血,呕血,崩漏,便血,衄血,创伤出血;肾气不固之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嘈杂,嗳气泛酸;湿疹溃疡。 古籍论述 《别录》:“(治)惊气入腹,腹痛环脐,阴中寒肿,令人有孕。又止疮多脓汁不燥。” 《药性论》:“止妇人漏血,主耳聋。” 《食疗本草》:“主小儿大人下痢,炙令黄去皮细研成粉,粥中调服之良。久食之主绝嗣无子,益精。” 《本草拾遗》:“主小儿痢下,细研为末,饮下之。亦主妇人血瘕,杀小虫。” 古代临床应用 用于血证,治崩漏下血,可与黄芪、白术、山萸肉、茜草,棕炭等同用,以奏补气摄血,收敛止血之功,方如《衷中参西录》固冲汤; 《圣惠方》以本品单味研末,用米饮调服,治吐血及衄血不止; 治妇女赤白带下,可与白芷、血余炭同用,以增止带之效,如《妇人良方》白芷散; 《疡医大全》四海舒郁丸即以本品配青陈皮、海蛤、海带、海灌等,以理气解郁,消痰散结,治疗气瘿病; 《得宜本草》:“得生地,治血淋,得干姜,治血瘕;得鹿茸、阿胶,治崩中带(下)。” 《本草求真》:“同冰片少许以治赤白目翳;同干胭脂为末,油调以治小儿脐疮出血及脓。” 《本草用法研究》:“合秋石、石决明、龙胆末,治肺结核咯血;佐胆矾、枯矾,治痔出血;同葛根粉、麻油,治疮汤。” 化学成分 乌贼骨含碳酸钙85%以上,此外,内壳中含蛋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 药理作用 1、骨缺损修复作用。 2、抗辐射作用。 3、抗肿瘤作用。 4、抗溃疡作用:海螵蛸因其所含的钙盐,能中和胃酸,因此可缓解泛酸及胃烧灼感等。 临床应用 1、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出血等。 2、治疗浅度溃疡期褥疮。 3、治疗疟疾。 在中药店有售。

Ⅷ 如何治疗 气脖子病

首先建议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不要自己“琢磨病”玩儿!
另:px1624这个哥们太逗了!!!
哈哈哈哈!!!!!

“气脖子”好像不是中医专用的术语,倒像是民间老百姓的俗称!
据你说的好像应该是中医“气瘿”范畴的疾病。
气瘿是一种病名。五瘿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气瘿多因情志抑郁不畅而发,或由水土因素所致。其症见颈部暂生肿物,边缘整齐,皮色与正常无异,按之比较柔软,可因喜怒等情志之关系而增大或缩小。治宜宣通肺气,祛风痰,清热毒。选方多用五瘿丸,或用四海舒郁丸,或用海藻玉壶汤化裁之类。近世多选用碘制剂,或可按病情考虑针灸治疗,或作手术切除术。
气瘿是一种以颈前漫肿,随喜怒而消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因绕颈而生,状如瘿络,病情增减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而称为气瘿,俗名大脖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包括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
气瘿的诊断要点

本病多流行于山区高原地带,如云南、贵州、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区,但平原地区也有发生。
好发于青年女性,发于青春期,孕期及哺乳期者尤多;但流行地区内常出现于学龄儿童。
初起颈前一侧或两侧呈弥漫性肿大,肿势日渐增加,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软绵,并不疼痛。如肿胀过大,可呈下垂,感觉沉重,但不溃破,可随喜怒而消长。
若肿胀向四周发展,可引起呼吸不利,发音嘶哑等症。
本病与肉瘿同生于颈靥之处,外形亦相似。然本病一般按之柔软无核,肉瘿则按之有柔韧肿核,边界清楚,可资鉴别。

气瘿的辨证分析

本病多由平素饮水或食物中含碘不足,或心情不畅,气滞郁结,肝脾气逆,脏腑失和而生。此外,产后肾气亏虚,外邪乘虚侵人也能引起本病。其特点是颈前漫肿,边界不清,可随喜怒而消长,病程缠绵,既难消退,也不破溃。
本病的发生与水土缺碘及情志不畅关系最密切。在流行地区发病者,水土因素为主;散发于各地者,以情志因素为主。然情志变化对病情的影响关系甚大,而肾气亏损,正气不足之体,尤易罹患本病。初起表现为气结痰凝,久则表现为邪盛正虚。肝郁气滞,木失条达,脾失健运,湿聚为痰,痰气互凝,结于颈靥,则见肿胀;气本无形,怒则气聚而长,喜则气散而消;痰为阴邪,气虽结而未化火,故皮色如常;证属痰气互凝、无瘀血阻络,故质软而不痛。病邪久羁,肝郁脾虚,久则耗伤气血,可见气血虚弱之症;痰气互凝,聚于胸中则胸闷憋胀,呼吸不利,结于喉间则声嘶。治疗以舒肝解郁化痰为原则。

气瘿的辨证论治

气结痰凝型
【证见】 瘿肿初起,颈前弥漫性肿胀,边缘不清,皮色如常。质软不痛,喜消怒长,无明显全身症状。

【治法】 理气解郁,化痰消肿。

【方药】

1.主方 四海舒郁丸(顾世澄《疡医大全》)加减

处方:柴胡6克,昆布9克,海藻9克,青木香3克,陈皮6克,香附9克,黄药子12克,枳壳6克,海带15克,海螵蛸12克,海蛤壳24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有肝病史者,去黄药子。孕期或哺乳期患者,加菟丝子15克、何首乌30克、补骨脂12克;孕妇还可于方中加入羊靥l具。

2.中成药

(1)消瘿顺气散,每次3-6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

(2)四海舒郁丸,每次4-5克,每日2次,淡盐汤送服。

3.单方验方藻药散(陈梦雷等《医部全录》)

处方:海藻30克(酒洗),黄药子60克,共研为末。以舌时时舐药末,以津咽下,病消2/3时止药。用药先须断厚味,戒酒色。

邪盛正虚型
【证见】 肿势加重,颈部明显增粗,伴有神疲乏力,动则短气,胸闷憋胀,呼吸不利,喉部压迫感,声音嘶哑等。

【治法】 益气养血,理气化痰。

【方药】

1.主方 活血散瘿汤(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当归9克,白芍9克,陈皮6克,川芎6克,法半夏9克,熟地黄15克,党参15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海带15克,木香9克(后下),甘草3克,青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胸闷呼吸不利者,加石菖蒲9克、厚朴6克、瓜蒌12克。喉部有压迫感,声嘶者,加射干6克、马勃3克、藏青果9克。

2.中成药参照气结痰凝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千金内托散(方明《中医杂志》1984.3)

处方:党参20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厚朴10克,川芎10克,桔梗1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l剂。血清T3、T4偏低者,参芪倍量。颈部发紧,喉部有异物感者,当归、桔梗、防风各增至15~20克。

气瘿的外治法

瘿肿巨大而伴明显压迫症状者,可作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但青春期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则不宜手术治疗。

气瘿的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针刺:常用穴取气瘿、合谷、夹脊穴(颈3~5)。备用穴取天突、曲池、风池、中渚。刺法:气瘿穴在颈前近水突穴处,甲状腺肿块偏外方;视肿块大小,位置可稍有差异。针体呈45°角,自腺体边缘刺进肿块中心,用鸡爪刺法;合谷穴用强刺激;均不留针,隔日1次。如气瘿穴不宜多次针刺,可采用颈3-5夹脊穴。备用穴可轮换备用。

(2)灸法:常用穴取天突、通天、云门、臂臑、曲池、中封、膻中、风池、大椎、气舍、臑会、天府、冲阳。灸法:膻中穴灸7壮,其他各穴各灸18壮。

(3)耳针:常用内分泌、甲状腺、颈等穴位。快速进针,捻转数秒钟,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

2.饮食疗法

凉拌白绿三丝:海带200克,白萝卜200克,粉丝(水发)100克。将海带、白萝卜切成细丝,用水将海带丝、粉丝煮熟,与白萝卜丝一起加佐料拌匀食用。
二色菜:海蜇250克,胡萝卜1000克,切丝加调料拌匀,佐餐食用。
蛤蜊制香附汤:蛤蜊100克,制香附10克,韭菜少许。蛤蜊与制香附加水煮沸,至蛤蜊熟,将香附滤出,加韭菜少许及调料食用。

3.预防调护

在流行地区,除改善水来源(如打深井)外,主要以食用碘化食盐(每公斤食盐加碘化钠或碘化钾5—10毫克)作集体性预防,用至青春期过后。碘化食盐除有预防作用外,对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应经常食用海带、紫菜等海产植物菜,尤其是儿童及青春期、妊娠期妇女。
平时保持心情舒畅,勿郁怒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