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东汉时的石柱有什么作用
据古代资料显示,尧舜禹时期的诽谤木是木制的,这种木制柱头立在露天,经不住常年的风吹雨淋,很容易损坏。于是,至汉代时,木柱逐渐被石头柱子所代替,但是它的形状还是维持着木柱子的式样,细长的柱身,柱头上有一块横板,这就成了华表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与此同时,汉代以后,华表本身的造型也日臻精美。例如,顶端加了云板、承露盘、犼,柱身加上蟠龙等纹饰。
其中,华表上的“承露盘”纹饰据说和汉武帝有关。
汉武帝在世时,曾命人在汉朝宫殿的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
这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后来这种形式却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便是华表上后来形成的“承露盘”。
由于华表上的纹饰越来越多,它的形象越来越美,于是,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后来,人们在宫殿、桥梁、陵墓、城垣的前面都矗立上了这种建筑。
又因为这种建筑,由于上面有一个的“承露盘”的装饰,柱头上又还有一块横板,远远看上去就像一束花朵一样,为此,人们称它为“华表。”
但是,又由于它后来广泛使用于宫殿、桥梁、陵墓等地,为此,人们又称它为神道柱,擎天柱、万云柱、石望柱、表、标、碣等。
在我国后来保存最完整的一套神道柱为“秦君神道柱”,此石柱出土于石景山区永定河故道,共有两件,建造于105年。
秦君神道石柱柱顶佚失,柱身及柱础完整。两件规格相同,通高2.25米,四方形柱额长0.48米,宽0.43米。柱身雕通长直线竖纹,柱上部雕两只螭虎盘于柱侧承托柱额。
额上为汉隶竖刻3行,第一行和第三行每行4个字,第二行3个字,内容相同,为“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
根据秦君神道柱可以看出,汉代的神道柱有3部分:一是下部基座,即柱础;二是中部柱身,柱身上部有长方形石额刻字,额下有的饰以浮雕;三是柱顶部圆形上盖,盖上往往立有雕刻成动物或人物形状的墓镇。
除了汉代保留下来的秦君神道柱,在唐高祖李渊献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也有几对雕刻工艺精巧,造型美观的华表柱。
其中,献陵的华表位于内城南门外100米处,整个石刻品类极简,但雕刻艺术价值很高,浑厚质朴,造型刚毅,健壮粗犷,豁达昂扬。
如华表座上浮雕的龙纹和顶上圆雕的狻猊,用笔十分简洁,赋形又极为生动。圆雕的狻猊,形体高大,用写实的手法镌刻出猛兽的形象,粗壮的躯体,简练的线条,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装饰,既刻画出兽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爱,这是唐陵石雕艺术的代表和精品。
同时,华表基座细节部分虽然残破,但依然看得出当年的精美华丽。
乾陵内最为着名的华表位于陵墓前东西两乳峰之间,下临一色富平墨玉石铺就的石阶路,华表后面是百余件巨型石雕群,华表骤然挺立于前,标志着乾陵司马道从这里起步。
这对华表高8米,直径1.12米,由双层方形基座、覆盖莲住座,八菱形柱身,昂喷莲顶座及圆石5部分组成,柱身上下交接处雕有莲瓣,中间刻有蔓草,石榴花纹,柱顶桃形。
柱身各面采用石刻画中的减底笔法,刻着象征吉祥的海石榴纹,其余三面,因风雨侵蚀,上面的花纹已无法辨认。
据说,柱座和柱顶之所以要雕刻成莲瓣形,是因为唐代以佛教为国教,而在佛教中莲是佛门善的象征,又因莲于怜皆因,所以在佛教信徒中,莲象征着佛以慈悲为怀,肩负普度众生的宏任。
华表的顶端球形圆石,则是天降甘露的象征。这块圆石,从造型上来看也恰似一颗硕大的盈盈露珠,被一朵莲花高高托起,它既是源于远古,用来指示陵墓位置的显着标志物,又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陵墓装饰物。
这两根华表性体之高,居所有石雕之手,各用一块天衣无缝的巨石雕琢而成,浑然一体,给陵园平添了几许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氛。
在乾陵,除了司马道前面的这两根外,其陪葬墓三王、两太子、四公主墓前也分别有两根华表,而八朝臣墓前则未见设立,这说明:乾陵华表除了以上两种意义外,还有表明墓主人身份的作用。
另一方面,从古籍中,我们还知道,在汉代时,人们还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让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这样一来,从汉代起,华表由早期的诽谤木逐渐发展成为桥头和墓地等设置的小型装饰建筑品,它一方面仍有标志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演变成了一种“华饰屋之外表”的装饰物了。
汉代承露台
汉代华表铜人承露台
唐太祖献陵前的华表
B. 墓地四周有几个石头柱子是什么意思
墓地四周的石头柱子是华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
如三水大塘镇在开发油柑山时发现一清朝官墓,有精致的华表周长1.2米,高达10余米。
绵阳三台县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何国相夫妇古墓,有百年华表柱。
C. 我在马路边的十字路口经常看到一些石头做的柱子,那些有什么用,
你好!
不是给人坐的,是防止车辆通行的.做成那样是出于美观。图中车过去的位置本来有一个柱子的。但是柱子被人弄走了。放在图中第一个柱子的旁边。要不然像那种轿车是过不去的
如有疑问,请追问。
D. 石柱县有真的石头柱子吗
石柱之地,古为《禹贡》梁州之域。[2]
西周、春秋时,属巴国“南极黔涪”领地。
战国时期,先后分属楚黔中地、秦黔中郡。
秦至东汉年间,以境内七曜山为界,分属巴郡、黔中郡和临江县(今忠县)、涪陵县(今彭水县)。
石柱县建设
三国至十六国成(汉)时期,属涪陵郡涪陵县。[2]
南北朝宋时,县地改属巴郡。齐,属巴郡临江县。梁,属临江郡。北周,初属临江郡,武帝保定初(561年)属临江地分置的南都郡源阳县,建德四年(575年),属南都郡源阳县改名的怀德郡武宁县(今万县武陵镇)。
隋,县地属临州武宁县。
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浦州(今万州)之武宁县西界地置南宾县,为石柱建县之始。[2]
五代十国、前蜀、后蜀循唐制。
北宋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循唐制,隶忠州。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石砫安抚司,马定虎受封石砫安抚使,建立局势机构,节制九溪十八峒。
元初,在南宾县地设立为石砫军民府,后升为石砫军民宣抚司。元末,明玉珍据蜀,建立夏政权,改为石砫安抚司。
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石砫宣抚司,隶重庆卫;十四年(1381年),撤消南宾县,改为南宾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改隶夔州卫。天启元年(1621年),石砫女宣抚使秦良玉勤王有功,升石柱宣慰司,隶夔州府(今奉节)。[2]
石柱县自然风光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石柱宣慰司隶川东道夔州府。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土归流,置石砫厅,仍隶夔州府。二十六年(1761年),升为石砫直隶厅,直隶四川省。[2]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石砫县,隶川东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隶四川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酉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改隶四川省第九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万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正式成立石砫县人民政府,隶川东行署区涪陵专区。1952年,隶四川省涪陵专区。1959年,改为石柱县。1984年,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隶四川省涪陵地区。1988年,改隶四川省黔江地区。
1997年6月18日,重庆恢复中央直辖市,随黔江地区改隶重庆。
2000年7月,直隶重庆。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望采纳
E. 这叫什么石头墩子
从你的图片上看,这个是桥栏杆的柱子。一般是栏杆柱子的顶端部分。
如图:
F. 天安门前的两个柱子是什么啊
这两根大柱,叫做华表,华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
华表那些大型的建筑物前面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用柱子的形式来表现,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也体现着中国的精神。
华表既有着道路以及城市标志性的作用,在尧舜禹时期,华表起着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用的是木头柱,时间一长,风吹雨打,根本留不住,所以慢慢发展就变成了石头柱,随着朝代发展,这已习惯也被弱化,没有人再去看了。
(6)石头柱在哪里图片扩展阅读
华表作用
1、纪念标识
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2、图腾标志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顶端有一坐兽,似犬非犬,它叫做“犼”,中国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
如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观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华表上确实雕饰有白鹤。据传这是因为一个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化鹤归未,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白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G. 一个岛上有很多石头柱子
英国史前巨石柱位于英国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
或者是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上的纳玛托岛。1595年,葡萄牙海军上尉佩德罗*费尔南德斯*德*库伊罗斯乘“圣耶罗尼默号”帆船来到这个小岛,他惊讶地发现,岛上虽然荒无人烟,但却有无数巨型石柱整整齐齐码放在那里,堆成了一座十多米高的石头山。
H. 史前巨石柱之谜是怎么建造的
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台农神庙以及罗马的圆形剧场,这些都让人浮想翩翩,从伟大的古代文明,法老和哲学家,想到皇帝和史诗传说。
史前巨石柱却不会令人产生这些遐想。
索尔兹伯里平原上有大规模的石头建筑遗址群,它们被现代的高速公路所环绕,并向东一直延伸到伦敦,这儿没有象形文字来破译,也没有苏格拉底的语句去解释。建造了史前巨石柱的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的人们还建造了一些石头纪念碑,这些纪念碑的遗迹散布于乡间。但是他们为何或者是怎样设法建造了像史前巨石柱这样独具特色的惊人建筑呢?他们没留下任何东西作为解释。而且,考古者发现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古代居民在其他方面显示出他们的文化仅仅位于生存线之上,直到20世纪后期,史学家还心安理得地称这些人为“野蛮人”。但是,难道是这些“野蛮人”建造了举世震惊的史前巨石柱,如果不是他们那么谁是真正的建造者?
毫无疑问,从中世纪起,那些研究这个古代建筑群的人们在设法解释谁建造了这些东西时,眼睛并不是只盯着索尔兹伯里平原,他们把目光伸得更远,从历史到地理,从航海到天文,一切可能的因素都被进行详细的阐述。12世纪时,蒙默斯的牧师威尔士·杰佛里就曾把史前巨石柱的建造归功于亚瑟国王的宫廷男巫默林。根据杰佛里的《不列颠国王的历史》,这些古代建筑群是受亚瑟王的叔叔——一个名叫奥里利厄斯·安布罗修斯的人委托建造的。安布罗修斯想寻求一种适当的不朽的方式来纪念反盎格鲁一撒克逊侵略者战争的伟大胜利。默林建议,在爱尔兰的一个名为基拉罗斯的地方取出一些石头,造成纪念碑,然后再用船把它运到不列颠。
17世纪,国王詹姆斯一世对史前巨石柱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委派宫廷建筑师伊尼戈·琼斯去调查。在对纪念碑进行一番研究与分析之后,琼斯只好赞同杰佛里的理论,这里的石器时代或铜器时代的居民不可能建造出这种石柱。“不可否认,他们缺乏知识,即使给自己穿上衣服”,琼斯推理说,“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建造像史前巨石柱那样结构雄伟、令人惊叹的作品”。
I. 路边人行道上的圆头石柱(挡车柱)的来历
跳石的来历: 古罗马时期的庞培城的一些街道上,车马与行人交叉行驶,经常使市内交通堵塞,还不断发生事故。为此,人们便将人行道与马车道分开、并把人行道加高,还在靠近马路口的地方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跳石,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行人可以踩着这些跳石,慢慢穿过马路。马车运行时,跳石刚好在马车的两个轮子中间。后来,许多城市都使用这种方法。
斑马线的来历: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人在街道上设计出了一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规定行人横过街道时,只能走人行横道,于是伦敦街头出现了一道道赫然醒目的横线,看上去这些横线像斑马身上的白斑纹,因而人们称它为斑马线。司机驾驶汽车看到这条条白线时,会自动减速缓行或停下,让行人安全通过。斑马线至今在街道上仍然随处可见。
止车石的来历: 20世纪70年代晚期,美国交通已经尤其发达,交通事故屡屡发生,其中在人行道出事故的频率最大,加之,美国的内乱不断,,不知不觉中,在人行道上搬上了用水泥浇铸的石头,,也就是止车石。
我讲话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