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关于中国历史的图片素材在哪里找
扩展阅读
ps上图层图片怎么放大 2025-01-12 05:42:24
自拍美食高清图片 2025-01-12 05:24:10

关于中国历史的图片素材在哪里找

发布时间: 2022-06-24 02:44:44

1. 中国近代史的老照片去哪找

第一最直接最方便的是在网络上还有图书馆找
第二有点困难的是自己家里面老一辈人可能会有,你自己留意一下
第三很困难的去找县志,那里面记录的是其他地方没有的图片。但是没有关系的话,是看不到的

2. 古画(国画名画)素材到哪里找有比较好的图

古代国画名画素材

这个国画名画素材合集包括各朝代名家古画名着约6.8T大小,大概两万多张,单张名画最高可达6G每张,而且是超高清扫描TIF格式,主要是复制藏品居世界各大博物馆之冠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世所罕见的大帧唐宋元书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浩瀚如海的历史文物及当代画家杰出的艺术作品,这都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财富。字画在我们这个国家,代表着一种崇高的民族文化,有着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这个6.8T的国画名画合集如果你想获得,注意图中这幅名画的边角有个印章、、、、、然后我不说你应该知道怎么办了吧

古代名画国画素材合集目录:

(玄)五代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卷绢本40.3x70.5.tif
│ (玄)元 任仁发 出圉图绢本34.2x201.9.tif
│ (玄)元 张果 见明皇图卷 绢本41.5x210.7.tif
│ (玄)元 赵孟頫 幽篂戴胜图(全卷)纸本174x36.2.tif
│ (玄)唐 张萱 捣练 绢本 37X145.3.tif
│ (玄)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绢51.8x148.tif
│ (玄)唐 郑虔 峻岭溪桥图绢本24.8x26.3x2.tif
│ (玄)宋蛛网攫猿图页绢本.tif
│ (玄)宋 何荃 草堂客话图.tif
│ (玄)宋 佚名 白头丛竹图页.tif
│ (玄)宋 李唐 牧牛图页.tif
│ (玄)宋 李嵩 明皇斗鸡图.tif
│ (玄)宋 李嵩 花篮图故宫博物院.tif
│ (玄)宋 李嵩 骷髅幻戏图.tif
│ (玄)宋 林椿 枇杷山鸟图.tif
│ (玄)宋 林椿 葡萄草虫图页.tif
│ (玄)宋 陈居中 四羊图.tif
│ (玄)宋 陈居中 柳塘牧马图.tif
│ (玄)宋 陈清波 湖山春晓图.tif
│ (玄)宋 高宗题 秋江瞑泊图页.tif

(玄)明 唐寅 草蒲团屋图纸本83.2x55.5.tif
(玄)余稚花鸟.tif
(玄)北宋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绢本46.2x429.8.tif
(玄)北宋 燕肃 关山积雪图绢本30x40.tif
(玄)南宋 夏圭 雪堂客话图绢本57x60.tif
(玄)南宋 张训礼 春山渔艇图绢本29x29.8.tif
(玄)吕纪 桂菊山禽图绢本 55.7X100.tif
(玄)宋赵士雷 湘乡小景图 绢本43.2x233.5.tif
(玄)宋 佚名 春游晚归图 绢本53X102.tif
(玄)宋 佚名 枯树鹦鹉图绢本25x26.5.tif
(玄)宋 佚名 赤壁图绢本24x23.2.tif
(玄)宋 佚名 青山白云图绢本22.9x23.9二玄社.tif
(玄)宋 佚名(传毛益) 榴枝黄鸟图 绢本24.6x25.4.tif
(玄)宋 李嵩 月夜看潮图绢本22.3 x 22台北.tif
(玄)宋 李嵩 水殿招凉图绢本24.5 x 25.4.tif
(玄)宋 李嵩 花篮图故宫绢本26.1 x 26.3.tif
(玄)宋 梁楷 柳溪卧笛图绢本45x45二玄社.tif
(玄)宋 钱选 招凉仕女图绢本22.4 x 21.7.tif
(玄)宋 雪峰远眺图.绢本37x44.tif
(玄)宋 马世荣 碧桃倚石图50x92.tif
(玄)宋 马远白蔷薇绢26.2x25二玄社.tif
(玄)宋 马麟 秉烛夜游图 绢本24.8 x 25.2国立故宫.tif
(玄)宋人 松阴庭院图绢本24×25.7.tif
(玄)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绢本124.7x63.6.tif
(玄)明 朱瞻基 莲浦松荫图纸本31X130.tif
(玄)明 沈周 田椿萱图轴绢本93.6x171.4.tif
(玄)明 王宠 石湖八绝诗卷纸本30X307.tif
(玄)明 蓝瑛 江皋飞雪图绢本148x46.7.tif
(玄)明 蓝瑛 白云红树图绢本189.4x48.tif
(玄)明 郭诩 琵琶行图轴纸本154x46.6 故宫.tif
(玄)桃潭浴鸭.tif
(玄)清冷枚 梧桐双兔图绢本176.2x95.tif
(玄)清 袁江 阿房宫图轴二玄社绢本194.x60.5.tif
(玄)湘乡小景图.tif
(玄)王翚 夏五吟梅纸本.tif
(玄)程璋 双猫窥鱼纸本66.33X120.tif
(玄)范宽 溪山行旅图绢本206.3X103.3.tif
(玄)雍正行乐图 绢本188.2x102.2.tif
(玄)雍正行乐图绢本(二版)188.2x102.2.tif
(玄)马远 踏歌图.绢本191.8x111.tif

(玄-辽博)临唐太宗帖
(玄-辽博)任伯年人物图
(玄-辽博)元 赵孟頫 归去来并序
(玄-辽博)南宋 陆游 行书自作诗卷
(玄-辽博)曹娥辞
(玄-辽博)梅花仕女图
(玄-辽博)楷书东坡记游
(玄-辽博)楷书勤政励学笺
(玄-辽博)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玄-辽博)泥金书四得绪论
(玄-辽博)清 黄慎 柳塘双鹭图
(玄-辽博)清 龚贤 渔歌子词卷
(玄-辽博)祝允明行书七律诗
(玄-辽博)竹菊图
(玄-辽博)节书远景楼记
(玄-辽博)草书千字文
(玄-辽博)草书洛神赋
(玄-辽博)草书论书帖
(玄-辽博)董其昌行书七律诗
(玄-辽博)行书仲尼梦奠帖
(玄-辽博)行书吴门避暑诗
(玄-辽博)行书归去来辞
(玄-辽博)行书欧阳修秋声赋
(玄-辽博)行书蔡行敕
(玄-辽博)赵之谦牡丹
(玄-辽博)郑板桥五言诗
(玄-辽博)郑板桥行书
(玄) 冷枚 梧桐双兔图
(玄) 清 恽寿平 晴川揽胜图
(玄)五代 南唐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玄)元赵孟頫 鹊华秋色
(玄)元 佚名 草虫图
(玄)元 倪瓒 枯木幽篁图轴
(玄)元 张渥 竹西草堂图
(玄)元 方从义 溪桥幽兴图
(玄)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
(玄)元 赵孟頫 老子道德经
(玄)元 赵雍 先贤图卷
(玄)元 鲜于枢 行草书王安石杂诗卷
(玄)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完美合璧卷
(玄)刘松年 罗汉图
(玄)北宋 宋徽宗赵佶 竹禽图
(玄)北宋 李公麟 维摩演教图
(玄)北宋 李成 小寒林图卷
(玄)北宋 李成 茂林远岫图
(玄)北宋 苏轼 新岁展庆人来得贴
(玄)北宋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玄)北宋 赵令穰 陶潜赏菊图
(玄)北宋 赵佶 祥龙石图卷
(玄)南宋 陈容 九龙图卷
(玄)吴宏 燕子矶莫愁湖
(玄)唐冯承素 摹兰亭序
(玄)唐 佚名 摹小楷黄庭经
(玄)唐 怀素 自叙帖
(玄)唐 欧阳询 扑商帖
(玄)唐 韩滉 五牛图
(玄)唐 颜真卿 争座位帖
(玄)宋 佚名 十八学士图
(玄)宋 佚名 花石草虫图
(玄)宋 孔子弟子像卷
(玄)宋 李公麟西岳降灵图
(玄)宋 米芾 研山铭
(玄)宋 米芾尺牍全册合卷
(玄)宋 赵光辅 番王礼佛图
(玄)宋 赵构 行书白居易自咏诗
(玄)宋 陆游 怀成都十韵诗卷
(玄)宋 马麟 橘绿图
(玄)宋 马麟 荷香清夏图
(玄)宋 黄庭坚 寒山子庞居士诗
(玄)宋 黄庭坚 廉颇蔺相如列传
(玄)宋四家墨迹
(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全卷原图)
(玄)居廉 富贵白头图
(玄)张舜咨 雪界翁柏鹰图
(玄)文征明 忆惜四首次陈侍讲韵
(玄)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
(玄)明 仇英(传)桃花源图卷
(玄)明 吕纪 秋鹭芙蓉图
(玄)明 唐寅 山路松声图
(玄)明 唐寅 松林扬鞭图
(玄)明 唐寅 行书 落花诗册
(玄)明 唐寅 诗意图
(玄)明 唐寅 骑驴归思图
(玄)明 商喜 过海图
(玄)明 夏昶 淇水清风图
(玄)明 姜立纲楷书东铭册(合卷)
(玄)明 孙克弘 玉堂芝兰图
(玄)明 尤求 墨笔山水人物
(玄)明 文俶 秋花蛱蝶图
(玄)明 文征明 兰亭修禊图
(玄)明 文征明 手卷
(玄)明 文征明 携琴访友图
(玄)明 文征明 桃源问津图
(玄)明 文征明 湘君湘夫人图
(玄)明 文征明 白玉兰图
(玄)明 文征明 行书千字文
(玄)明 文征明 行书悟阳子诗叙
(玄)明 汪肇 柳禽白鹇
(玄)明 沈周 春云叠嶂
(玄)明 沈周 瓶荷图
(玄)明 沈周 盆菊图
(玄)明 沈周 青山红树图
(玄)明 王守谦 千雁图
(玄)明 王时敏 丛林曲调图
(玄)明 王时敏 山楼客话图
(玄)明 王时敏 山水册 纸本
(玄)明 王时敏 浅绛溪山图
(玄)明 王鉴 富春山居图
(玄)明 祁豸佳 仿董源笔意图
(玄)明 祝允明 兰亭序
(玄)明 祝允明 楷书东坡游记
(玄)明 祝允明 草书杜浦秋兴八首
(玄)明 缪辅 鱼藻图
(玄)明 董其昌 潇湘白云卷
(玄)明 董其昌 潇湘白云图
(玄)明 董其昌 行书七律诗
(玄)明 蓝瑛 云壑高逸图
(玄)明 边景昭 三友百禽图
(玄)明 陆治 红杏野凫图
(玄)明 陆治 雪后访梅图轴
(玄)明 陈洪绶 人物图
(玄)明 陈洪绶 戏婴图
(玄)明 陈老莲 老迟像
(玄)晋 王珣 伯远帖
(玄)最新版图集19张
(玄)李嵩 货郎图
(玄)汪肇 柳禽白鹇
(玄)沈铨 蜂猴图
(玄)清 傅山 草书临阁帖
(玄)清 关槐 上塞锦林图
(玄)清 冷枚 百子图
(玄)清 弘一法师 金刚经
(玄)清 李士倬 皋涂精舍图
(玄)清 沈铨 松梅双鹤图
(玄)清 王士祯 放鸟图卷
(玄)清 袁江 梁园飞雪
(玄)清 袁江 阿房宫
(玄)清 袁耀 山雨欲来图
(玄)清 郎世宁 八骏图
(玄)清 郎世宁 弘历观画图
(玄)清 郎世宁 瑞谷图
(玄)清 高凤翰 西亭春艳图
(玄)清 黄慎 捧梅图
(玄)清 龚贤 高岗茅屋图
(玄)秋山红树图
(玄)董其昌仿古山水
(玄)蓝瑛 白云红树图
(玄)袁耀 山雨欲来图
(玄)辽博)楷书自诰身
(玄)陈录 烟笼玉树图
(玄)隋 展子虔 游春图卷
(玄)韩滉 五牛图

│(玄)明 唐寅 草蒲团屋图纸本83.2x55.5.tif
│(玄)余稚花鸟.tif
│(玄)北宋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绢本46.2x429.8.tif
│(玄)北宋 燕肃 关山积雪图绢本30x40.tif
│(玄)南宋 夏圭 雪堂客话图绢本57x60.tif
│(玄)南宋 张训礼 春山渔艇图绢本29x29.8.tif
│(玄)吕纪 桂菊山禽图绢本 55.7X100.tif
│(玄)宋赵士雷 湘乡小景图 绢本43.2x233.5.tif
│(玄)宋 佚名 春游晚归图 绢本53X102.tif
│(玄)宋 佚名 枯树鹦鹉图绢本25x26.5.tif
│(玄)宋 佚名 赤壁图绢本24x23.2.tif
│(玄)宋 佚名 青山白云图绢本22.9x23.9二玄社.tif
│(玄)宋 佚名(传毛益) 榴枝黄鸟图 绢本24.6x25.4.tif
│(玄)宋 李嵩 月夜看潮图绢本22.3 x 22台北.tif
│(玄)宋 李嵩 水殿招凉图绢本24.5 x 25.4.tif
│(玄)宋 李嵩 花篮图故宫绢本26.1 x 26.3.tif
│(玄)宋 梁楷 柳溪卧笛图绢本45x45二玄社.tif
│(玄)宋 钱选 招凉仕女图绢本22.4 x 21.7.tif
│(玄)宋 雪峰远眺图.绢本37x44.tif
│(玄)宋 马世荣 碧桃倚石图50x92.tif
│(玄)宋 马远白蔷薇绢26.2x25二玄社.tif
│(玄)宋 马麟 秉烛夜游图 绢本24.8 x 25.2国立故宫.tif
│(玄)宋人 松阴庭院图绢本24×25.7.tif
│(玄)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绢本124.7x63.6.tif
│(玄)明 朱瞻基 莲浦松荫图纸本31X130.tif
│(玄)明 沈周 田椿萱图轴绢本93.6x171.4.tif
│(玄)明 王宠 石湖八绝诗卷纸本30X307.tif
│(玄)明 蓝瑛 江皋飞雪图绢本148x46.7.tif
│(玄)明 蓝瑛 白云红树图绢本189.4x48.tif
│(玄)明 郭诩 琵琶行图轴纸本154x46.6 故宫.tif
│(玄)桃潭浴鸭.tif
│(玄)清冷枚 梧桐双兔图绢本176.2x95.tif
│(玄)清 袁江 阿房宫图轴二玄社绢本194.x60.5.tif
│(玄)湘乡小景图.tif
│(玄)王翚 夏五吟梅纸本.tif
│(玄)程璋 双猫窥鱼纸本66.33X120.tif
│(玄)范宽 溪山行旅图绢本206.3X103.3.tif
│(玄)雍正行乐图 绢本188.2x102.2.tif
│(玄)雍正行乐图绢本(二版)188.2x102.2.tif
│(玄)马远 踏歌图.绢本191.8x111.tif

3. 如何才可以找到那种上个世纪的一些中国的图片和影像

你可以通过电影、电视上查找或者是一些书籍,比如说电视纪录片中视频、图片等影像资料,还有一些老革命家和名人的回忆录中都有一些老照片作为证明材料的,还有一些地方的县志都有许多的照片和光盘影像资料等等,都有些关于上世纪中国的图片和影像的。

4. 哪里可以找到点高清图 关于国家历史 人文 美食等……不要收费网站哈~!放大到A2纸也能看清的那种~!

造纸的历史

造纸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即使用树肤(即树皮)、麻头(麻屑)、敞布(破布)、破鱼网等为原料制成“蔡侯纸”,于公元105年献给东汉和帝,受到高度赞扬。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树皮。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叶,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故用于纺织应是更晚一些的事了。另外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构皮(即楮皮),对枸皮纸曾有“楮先生”之称。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5世纪)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原料来源更广。史书上曾论及到这时期一些与原料有关的纸种名称,如写经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由此看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麻、枸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纸原料。

另外史书上还有提到有关蚕茧纸、苔纸、发笺纸、侧理纸等名词,那么是否当时曾用青苔、毛发等造纸呢?笔者根据这类纤维的特性来看,认为不大可能,毛发极少纤维结合力,成纸强度很低,不宜单独用来造纸,至于蚕茧纸和发笺纸之说很可能是一种象形名词,白净、细密的麻纤维纸表面形似蚕茧,可能就称其为蚕茧纸。假如在纸浆中加入少许着色的长纤维或毛发,给人以披发的感觉,故而可能就称其为发笺纸,形似青苔并且显绿色花纹者可能谓之苔纸,当然这只是一种推论,尚需送一步考据。

竹子作为造纸原料始于晋还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南北朝书法家萧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说“张茂作箔纸……取其流利,便于行书”,据考据,所渭箔纸即嫩竹纸,张茂是东晋人,看来用竹子造纸可能是初始于晋。但用量很少。

我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造纸业也进入一个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生产出许多名纸及大量艺术珍品。造纸原料以树皮使用最广。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栈香树皮的记载。藤纤维也广为使用,但到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有无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应求,藤纸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宋代竹纸发展很快,后期的市场上十之七八是竹纸,用量之大可以想见,就产区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当推浙江、四川。在工艺上宋代竹纸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色,除色黄之外,竹纸也有性脆的缺点。

元明时期竹纸的兴盛创造了历史新篇章,尤以福建发展最突出。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

清代由于造纸业的大发展,麻及树皮等传统造纸原料已不能满足需要,竹纸在清代占了主导地位,其他草浆也有发展,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有人用麦草、蒲草。陕西、甘肃、宁夏有人用马莲草,西北用芨芨草,东北用乌拉草。造些野生草类植物,在清代末期当地居民已用以制造粗草纸。我国用蔗渣造纸始于清末,张东铭在徐家坡设一造纸厂以蔗渣为原料,对此《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四有记载。清代草浆生产技木有了很大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着名的泾县宣纸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浆和檀皮浆抄制而成,其生产工序一直延续至今。芦苇在清末也有使用。据光绪三十二年《东方杂志》三卷3期载:“陈兴泰在汉口桥口地方,设一造纸厂,先后以芦浆(芦苇)、蔗渣、稻草杆等物,试造日用纸张,有成效”。

造纸术在我国由发明而发展,遍及全国。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侍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格、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
造纸术西传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仍习我国之故,以麻和破布为主,不过欧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纤维,成品纸不如中国产品柔顺薄韧,而且破布日感供不应求。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并普遍认为木材是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我国在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也逐渐出现了机械化的造纸厂,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现代造纸

一般印刷纸的生产分为制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

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

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

造纸厂一般需贮存足够用4~6个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贮存中经过自然发酵,以利于制浆,同时保证纸厂的连续生产。经备料工段把芦苇、麦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产化学浆)或木断(供生产磨木浆),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内加化学药液,用蒸汽进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纸浆,或把木断送到磨木机上磨成纸浆,也可经过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纸浆。然后用大量清水对纸浆进行洗涤,并通过筛选和净化把浆中的粗片、节子、石块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据纸种的要求,用漂白剂把纸浆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着利用打浆设备进行打浆。然后在纸浆中加入改善纸张性能的填料、胶料、施胶剂等各种辅料,并再次进行净化和筛选,最后送上造纸机经过网部滤水、压榨脱水、烘缸干燥、压光卷取,并进行分切复卷或裁切生产出卷筒纸和平板纸。如果生产要生产涂布印刷纸,则需要干燥中部或生产成卷筒纸后经涂布加工而实现。

除以上基本过程外,还包括一些辅助过程,如蒸煮液的制备、漂液的制备、胶料的熬制及蒸煮废液和废气中的化学药品与热能的回收等。

5. 哪儿能找到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手抄报

手抄报
1。手抄报是模仿报纸的,单面的,用钢笔书写的,可传阅、也可张贴的小报。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
2。手抄报叫-心系祖国或锦绣中华
《八国联军侵华》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英、法、德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王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

八国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残绝人寰。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列强各国都乘机对中国出兵,进行大肆掠夺。消息传到俄国,沙皇政府认为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除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之外,1900年7月16日,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居住在海兰泡的数千名中国人几乎全部被俄军惨杀,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国侵略军又先后将江东六十四屯居民万余人赶至黑龙江边枪杀或用斧头砍死,剩下的被赶入黑龙江淹死,只有极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国军队占领齐齐哈尔;9月22日,占领吉林,28日,占领辽阳;10月1日,进入盛京(沈阳)。俄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900年11月,俄国胁迫奉天将军增祺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企图把军事占领合法化。俄军利用军事占领的机会,大肆掠夺中国东北的金矿、煤矿和森林资源。

1900年6月10日,外国侵略军2000多人在西摩尔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攻,沿途遭到义和团民众的抵抗。11日,义和团与侵略军在落垡车站附近展开白刃战。18日,义和团将进犯廊坊车站的侵略军包围起来,发动攻击,打死打伤侵略军数十人。19日,西摩尔败走天津,途中遭到民众堵截,死伤400人。22日,狼狈退到天津西沽。6月17日,另一支侵略军在大沽登陆,进犯天津,一路处处挨打,直到23日才窃据老龙头车站(现天津车站),并和在西沽的侵略军会合,到达天津租界,向天津城发动进攻。7月6日起,天津战事激烈,张德成领导义和团众在紫竹林与侵略军血战三昼夜。14日,天津失陷。

侵略军向北京进犯以及大沽炮台被攻占的消息传到北京,激起民众的无比愤怒。民众先后将在京挑衅杀人的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和德国公使克林德处死。6月15日到20日,先后向西什库的外国教堂及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起猛烈的攻击,狠狠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8月7日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乞和。列强各国本想武力瓜分中国,在中国人民的反抗下,没能得逞;同时,各国各有打算,互不相让,矛盾重重,使得它们需要继续利用和维护清政府,通过清政府间接统治中国。

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了出兵的八国外,又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字。《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惩办“得罪”列强的官员;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国人建立和参加抵抗侵略军的各种组织;赔款4亿5000万两白银,分39年付清,本息9亿8000万两白银;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使馆区,各国可在使馆区驻兵,中国人不准在区内居住;平毁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附: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为锡克兵)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6. 我想找些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如唐宋八大家、建安七子、四大美女等等的素材。

比如吧,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失败的结果,但是历史意义远不止失败那么简单
对清朝历史的深刻研究,对我国当代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好处的
百日维新后的10年,一直到辛亥革命,54运动,甚至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我国拥出了多少思想家,革命家,多少烈士,多少为了国家振兴而牺牲的人
孙中山,胡适,李大钊,鲁迅,等等等等
包括那个时候留美,留学的很多人才,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做出很多贡献
康,梁二人,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他们的贡献,他们的个人上的魅力。

7. 麻烦告诉我:历史手抄小报的素材。拜托了!!!!

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为素材,制作有一份有特色的历史小报

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1.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1912年民国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注:《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报》1912年3月5日。)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同年8月17日,民国政府公布了《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注:《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1912年9月。)。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2.消费习俗的变化: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剌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注:姚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06-1107页。)许多“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纺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注:宋延斋:《蒲圻乡士志》,转引自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此外,以上海为例,色情消费、游乐消费也成为商人、富人等消费方式中的重要内容。

3.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民谚有“孔雀翎,马蹄袖”之说。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注:《胡汉民自传》,〔北京〕《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注:《潘月樵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12年3月4日。),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注:民国《慈利县志》卷17,风俗。)。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注:〔英〕哈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着改观。首先,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县成立不缠足会,1896年又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1897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缠足会,不久不缠足会遍及东南沿海地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还发出上谕禁止缠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辫发虽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标志,但却是满族习俗同化汉族的结果,在外国人面前,却又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标志了,而这种民族标志,在近代又成为与开化世界趋向短发的世界大潮相背驰的“落后”、“不开化”的标志而体现的。
戊戌时期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要求清政府“断发”易服,一般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当时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理发店取代了众多的“剃头匠”。连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民国的成立更带来了短发的普及。

4.饮食习俗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注: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等“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注:《大公报》光绪二十八年5月25日、8月23日。)。北京的西餐饭店档次很高,象“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注: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页。),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间。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注: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页。)。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5.居住习俗的变化: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皇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不过它与民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等,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在近代,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现“huán①huì②多仿西式”的风尚。邓子琴在《中国风俗史》中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沈阳“建筑宏丽,悉法欧西,于是广厦连云,高甍丽日,绵亘达数十里”(注:《奉天通志》卷97,礼俗三、居室。);在青岛,“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注:袁荣叟:《胶澳志·民社志》,第72页。);在汉口,“尺地寸天,huán①huì②日密,中西厂肆,角胜争奇”(注:民国《夏口县志·序》。);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中国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6.出行习俗的变化: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舆(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出行一下子就由“乡人”而变成“国人”。汽车兴起后,“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被打破了“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注:民国《夏口县志》卷二,风土志。)。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7.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25,〔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8.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页。)。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端口,内地亦渐行之”(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87-1988页。)。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

8. 哪里有中国古代历史24忠图片

24忠故事
龙逢极谏 比干死争 苏武牧羊 张良复仇 纪信代死 日惮笃慎

丙吉护储 朱云折槛 李善乳主 嵇绍卫帝 敬德瘢痍 元方举知
金藏剖心 真卿劲节 李绛善谏 孟容制强 李沆不阿 王旦荐贤
岳飞报国 洪皓就鼎 守仁求心 孝孺斩衰 铁铉背立 于谦勤王

9. 中国近代史的老照片去哪找

中国近代史的老照片去“古朝网”上看 比较全!guchao cc

10. 从古到今我们中国的历史有图片有文字怎么怎么去怎么去看呢

中国历史有图片,有文字。5000年文明史记录了中国历史的真相。有些是考古发现的。从中证明中华文明。历史悠长。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非常的骄傲。中国历史有图片,有文字就是最好的说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