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寻隐者不遇的故事拜访到的是谁谁答的好我给悬赏
贾岛听了韩愈的劝说还俗以后,刻苦读了几年书,去考功名,但是总也考不中。他心里想,自己一定是在某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需要请教请教高人。
终于有一天,他打听到在大山深处住着一位靠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在当地很有名,据说朝廷里有人找他出来做官他都不去,只是采药济世救人。贾岛想,这位隐士肯定很有学问,正是自己要求教的人。于是,他详细打听了这位高隐士的准确住址,准备好足够的干粮上路了。
经过几天的奔波,贾岛终于找到了大家所说的这个山谷。贾岛站在谷口,只见山谷里到处是苍松翠柏、流泉飞瀑,一条小溪清澈见底,缓缓流出,一片鸟语花香的神仙洞府景色。
贾岛拍拍身上的灰尘,快步向山谷里走去。远远地,在一片老松树下,贾岛看见几座简陋的茅草屋。贾岛长出一口气:这一定就是高隐士的住处了!
这时,路旁松林里走出一个小孩子。贾岛连忙上前问道:“请问这里是高隐士的住处吗?”
小孩子机警地打量着贾岛,问:“你是……”
“哦,我是个读书人,特地来向高隐士求教来的。”
小孩儿恢复原先的神态,笑着说:“是的。我师父就住在这里。不过他今天不在家。他上山采药去了。”
贾岛很失望,忙问:“老师何时能回来?”
“那可说不准。”小孩儿自顾自地玩耍起来。“师父每次出门行踪不定,有时候一两天就回来了,有时候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
贾岛默想了半天,又问:“那你知道师父这次在那个山上采药吗?”
小孩儿扬了扬下巴:“就在这片山里,我也说不准在那座山头。”
贾岛抬头望着这片云雾弥漫的大山,每一个山尖都高耸入云。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在这样茫茫的大山里,哪里能找到一个人啊!何况是像神仙一样的高隐士呢!
贾岛只好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里,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了,他低头吟道: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㈡ 《寻隐者不遇》中,隐者所居的山是哪座山
有考证是现在四川省蓬溪县的高峰山
㈢ 贾岛的资料
贾岛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着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㈣ 唐朝“苦吟派”诗人贾岛是苦吟还是苦逼呢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刘公嘉话》里载,贾岛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推敲不定,陷入痴迷,不想撞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惊了大驾。好在韩大人也是爱诗的儒雅之辈,问明缘由,非但没有怪罪,还留岛夜谈,帮为斟酌,遂留下“推敲”佳话。
京兆尹,何许官?折合今天的官制,即首都市长,哎呀呀,何等了得!
(贾公祠)
寻句索引,得半爪之龙。原来岛那联苦吟之诗,名为《题李凝幽居》。哦吟之后,我对“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以及韩愈用“敲”代“推”,却没有双目放电,也品不出其妙。倒是对“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特别欣赏,因为它一下子勾起了我年少夜行的体验。
出村过桥,月忽破云而出,皎皎银光洒遍田畴,于是远村、田塍,乃至地里庄稼,都清晰可辨。野色历历,花香隐隐,而傍山之云飘浮,猛抬眼则峰动石移,其妙尽得。我心岛诗,感同身受,被诗人提前一千多年说出来,我欣欣然,品尝到了共鸣的快乐。
㈤ 贾岛简介
贾岛的诗 引自《大唐诗疯》[2008/5/22 15:33:05]
品读诗歌: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史上写诗最苦的也许就是贾岛了,别人写诗叫做怡情,贾岛拿写诗就叫玩命。这位贾爷为了写诗曾经捅过两次大娄子。说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横穿马路,眼见秋风扫落叶,顿时诗兴大发,当即吟诵道:“落叶满长安”,接着第二句也立刻出现脑海:“秋风吹渭水”。正在贾岛为第三句冥思苦想之时,座下之驴受到锣声惊吓,疯狂向前狂奔,结果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的仪仗队。刘栖楚一看,真是太可气了,这起交通事故居然源于一只驴。再看驴背上的主人,目光呆滞,行为怪异,以为是刺客,就下令将“犯罪嫌疑人”贾岛拘了一夜。说到这里,发现一个好玩的细节。古代诗人似乎酷爱骑驴,李白、杜甫、陆游、王安石、郑綮皆有骑驴寻诗觅句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驴的样子可爱?亦或是驴的叫声有激发灵感之功效?这些诗人为什么不骑马、骑牛,非要骑驴呢?
另外一个细节是,贾岛写诗确实和一般人不一样。别人写诗是先构思打腹稿,然后一气呵成。贾岛是一句一句地憋,一句一句往外蹦,上句出来了,下句也许一个月才能出来,这难道就是所谓的“苦吟”诗人?贾岛第二次“交通肇事”也是因为骑驴冲撞。说这一次贾岛骑驴从朋友李款处归来,一路上一句接一句地憋出一首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这时贾岛开始琢磨,觉得 “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具有反衬效果,但究竟是用“敲”好,还是用“推”好,拿不定注意。正在他举棋不定之时,座下之驴再次受到锣声惊吓,疯狂向前狂奔,这次冲撞的是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手下:“为何外边如此喧哗?”有人禀告:“一人骑驴冲撞队列,经过询问,原来是个诗人。”韩愈大喜,立刻掀帘走出,来到贾岛面前道:“你也写诗?”贾岛见来人气度不凡,想必大有来头,连忙答:“胸无大才,略写一点。”韩愈道:“可否让我拜读一下你的作品?”见贾岛迟疑,韩愈说道:“噢,忘记介绍了,我是韩愈。”
当时韩愈已是享誉全国的着名文学家和哲学家,又是写诗的前辈,所以贾岛见到韩愈,犹如粉丝见到偶像,自是一番激动和欣喜。韩愈得知,贾岛是因为琢磨诗的遣词造句冲撞队列,极为感动,这样做学问的态度不正和我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理论不谋而合么?之后韩愈对贾岛说:“小贾,凭借多年的写诗经验,我觉得将‘推’改为‘敲’更为贴切。当然了,这是我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巧了,韩愈的建议正与贾岛不谋而合,贾岛顺水推舟道:“韩老师果然见解独到,此建议无疑于雪中送炭哉,当即打破我之瓶颈,‘敲’确实比‘推’好。”有了这次意外邂逅的铺垫,贾岛和韩愈很快成为好朋友。韩老师对小贾反复炼意、炼句、炼字的做诗态度非常赞赏,有一次韩愈和贾岛聊诗:“老弟,你的诗非常好,每读必有引人入胜的意境。不像有的作者,刻意追求词句准确华丽,下了苦工,意境却没有在字句上充分体现出来。这两点你结合的很好,我看好你。”贾岛问:“那您看我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韩愈道:“你太谦虚了,你的五律诗已经写得很好了,只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反复锤炼,用心推敲的创作原则,不出几年,你绝对是五律诗中的翘楚。”受到韩愈如此激赏,贾岛自是受宠若惊,他越来越喜欢“推敲”了,他的诗也越来越让人读不懂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贾岛因为“推敲”过度,导致出现了执迷不悟一意孤行的心态。这源于他的一首名为《寻隐者不遇》的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说这一天贾岛来百无聊赖,想找人聊诗,他打听到附近山中隐居着一位诗人,于是决定登门拜访。他清早醒来,洗漱打扮,喝过早茶,骑着小毛驴直奔大山深处。走了大约一个时辰,在一株松树下看到隐士童子正独坐读书,就上前询问:“你师傅在家么?”童子正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突然被人打扰,很不高兴,头也不抬地敷衍道:“好像是采药去了。”贾岛再问:“他去哪座山上采药去了?几时出去的?何时回来?”童子抬头看了一眼问话之人,紧皱双眉,不耐烦地答道:“他就在山中,我也不清楚具体位置,你自己去找吧。”见童子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贾岛一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心说:“真是个乖戾的童子,你不告诉我,我自己去找。”于是贾岛将小毛驴栓到一株树下,径自上山去了。在一个不太高的山坡之上,贾岛停下休息,忽然听到山中有歌谣传来,抬头远望,只见云雾环绕,鸟雀穿梭,似乎隐约看见远处人影晃动。莫非就是传说中的懂诗的隐士?贾岛加快脚步,走了没多久,人影踪迹不见,眼前只有凄迷的云雾。不一会儿,歌谣又从山下传来,这次听得真切,却是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的词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贾岛伫足聆听,轻慢舒缓的曲调,洒脱自在的词句,此情此景,仿佛人间仙境一般。这更加激发出他急切想见到那位隐士的心情了,他再次加快脚步……待贾岛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下,声音早已消失,人依旧是踪迹不见。此时贾岛累得筋疲力尽,再也没有行走的气力。这时那熟悉的歌谣又从山顶传来,贾岛差点哭了,他仰天长叹:“苍天啊,你为何这般折磨诗人?在这个利欲熏心的年代,找人聊诗怎么就这么难呢?”回来的路上,驴背上的贾岛异常郁闷,今天的所有经历在他脑海中过电影般一幕一幕。开始是童子的敷衍,后来是隐士的捉弄,白白耽误了一天时间不说,还累得腰酸腿疼,真是倒霉透顶。但是,不一会儿贾岛就豁然开朗了,他将这次经历在大脑中整合,写成了一首诗。伴随着小毛驴嘀嗒的脚步声,一句诗脱口而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句诗的潜台词是:“在松树下遇到一个童子,我问他隐士今天在家么?没想到这孩子太坏了,居然敷衍我说,他师傅到山里采药去了。”伴随着小毛驴嘀嗒的脚步声,贾岛继续“整合”。一袋烟的功夫,他的第二句诗诞生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句诗的潜台词是:“童子嫌我唠叨,不耐烦地告诉我,他师傅就在山里,找得到找不到就看我的造化了。”
回到家,贾岛将这首诗抄在纸上给诗友们看,也许是大家不想打击他创作的积极性,也许他当时已是写诗名家,大家不便挑毛病。在对待这首《寻隐者不遇》的态度上,保持着惊人的一致——这首诗写的好!简直就是经典中的经典。理由是,此诗寓问于答,精简凝练,将原本三番问答“推敲”成有答无问。但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在这首诗中,贾岛刻意使用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似乎欠妥,这种过分吹毛求疵的“推敲”之法对诗歌本身的意境造成了冲撞和支解,将诗歌的想象空间进行了蓄意的关闭,给读者造成的直接感官就是: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贾岛的诗大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只不过这首极为突出而已。后世之人之所以认为这首诗好,一方面是受他人言论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没有读懂。不懂的作品,也许就是好作品,至少不是坏作品。不懂的作品,不会怀疑作品的品质,往往以“作品太高雅,我很庸俗”的借口开脱。这是大多数读者几千年来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当然,对于一首诗的品读,向来都是见仁见智,笔者的这番认为,也权且当作是一种异样的声音吧。
贾岛作为“推敲”派首席诗人,受到后来许多诗人追捧。晚唐的李洞痴迷贾岛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将贾岛当成了佛,在家中供奉,遇到贾岛的粉丝,就将自己手抄的贾岛的诗赠之。南唐孙晟,也将贾岛的像挂在墙上朝夕礼拜。还有宋朝的“江湖诗派”,明朝的“竟陵诗派”也将贾岛拜为带头大哥,他们模仿贾岛的“推敲”之法,一味追求奇字险句而忽视了诗歌的内蕴,最终变成了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些人还是没有真正读懂贾岛,他们哪里知道,贾岛的“苦吟”和“推敲”是其性情决定的。么样的性情决定写什么类型的诗,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决定写什么样题材的诗,多么简单的道理。单纯的模仿复制是无用的,如果贾岛知道了,估计也会大骂:“你们这群误读我的饭桶,写坏诗,活该。”
㈥ 唐代诗人贾岛是哪里的
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㈦ 贾岛的巨作
自言自语 凤凰文化
贾岛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也是一个有名的“诗痴”。我在阅读有关唐代的诗话时对比发现,他还是一个善于自我推销的表演天才。
贾岛进京应举,一时找不到举荐和投靠的门径,于是开动脑筋创造机遇,自编自演了一出吟诗入迷的好戏来,假装当街在驴背上忘我吟哦着自己的诗作“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同时引手做推敲状,真的好似拿捏不定,懵懂中故意冲撞了他选定的名满天下的大文豪、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果然上当,还沉吟着帮他选定了“敲”字。两人由此相识,谈论着诗道并辔而归成为至交好友。当时韩愈的另一位好友、着名诗人孟郊去世未久,韩愈痛心之时又结识了贾岛,心里非常高兴,曾有诗对贾岛大加称赞:“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中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贾岛由此名声大震如愿以尝。(事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其实贾岛还进行过另外一次相同的表演,却没有成功。故事载于宋人笔记《摭言》上:贾岛在京城长安,曾经跨驴张盖(骑着驴子打着伞)横在街头,沉浸在“落叶满长安”的诗境里,一副苦吟思索的样子,真的好象已经忘记身之所在,结果冲撞了京官刘栖楚。没想到这官气十足的家伙根本不问青红皂白,更没有想到要买什么诗人的账,当下大怒,命令手下将贾岛拿下,捆绑禁闭了整整一天才放归。不过,贾岛此次碰壁之后却并没有气馁,重新选择对象之后继续实践,这才遇到韩愈获得成功。当然,贾岛可不是胡蒙乱撞。有一句名言: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贾岛确有真才实学,这一着才有效。
还有一次,贾岛竟然冲撞到皇帝头上。据《唐宋遗史》:贾岛进京举进士没被录取,乃削发为僧,居于法乾寺。一日,唐宣宗微行至寺,听到钟楼上有人吟哦,遂登楼,看见贾岛书案上的诗稿,乃取而览之。贾岛一眼看出来者不是寻常人物,便横了这位不速之客一眼,劈手夺过诗稿,还冷冷地来了一句:“郎君何会此耶?”——你哪里懂得这个!贾岛的本意是借此留下一个日后以道歉为名前去拜谒的借口,没想到被冲撞的竟然是皇上!后来幸亏那位虽然受了点窝囊气却意外发现了人才的宣宗皇帝没有计较,相反,还赏给他一个“长江(地名,今四川蓬溪)主薄(官府中掌管文书)”的小官做。
贾岛的这些传奇故事,过去很是迷惑了一些人。贾岛死后,诗人程锜曾有诗纪念他:“倚恃诗难继,昂藏貌不恭。骑驴冲大尹,夺卷忤宣宗。驰誉超前辈,居官下我侬。司仓旧曹署,一见一心忡。”
——只是,这同样的故事一再被克隆,又是同一个人身上同一时期内,你就不得不怀疑:一而再,再而三,非作秀而何?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敬佩,在自我推销的艺术上,贾岛不但前卫而且高明。
㈧ 袁枚和贾岛 是哪里人
袁枚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贾岛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㈨ 贾岛到底是哪里人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㈩ 贾岛 韩愈的资料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九年(803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着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着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着“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选,完成《顺宗实录》着名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元和十年(815年)晋升为中书舍人。
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分含蓄而巧妙。
【原文】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𫓧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卢。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全文解释】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冀北是天下马最多的地方,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解释的人说:“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假话了。”
东都洛阳,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温生。御史大夫乌公凭借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个人才,就依照礼仪,把石生招入幕府。没有过几个月,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通过石生作媒介,又把温生招入幕府。东都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很多,可是怎么禁得起早晨挑选一个,把最好的带走,晚上挑选一个,把最优的带走呢?这样一来,从东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门的主管和我们两县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办案时遇到可疑点,找什么人去商量妥善解决呢?辞官回乡的士大夫们和谁一起游玩呢?青年后辈又到哪里去考究德行、请教学业呢?东来西往经过洛阳的官员们,也无法依礼到他们的住所去拜访。像这样也就可以说是:“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洛阳,洛阳处士们的住所里就没有人了。”难道不行吗?
皇帝处理天下大事,所托付、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到朝廷,将军为皇帝选拔文人武士到军帐里,如果这样,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那是不可能的了。我被束缚在这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石、温两位的帮助度过晚年。现在,二位都被有权力的人要走了,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于怀呢?
温生初到,在军门拜见乌公时,希望把我前面所说的,代为天下人祝贺;把握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
东都留守相公首先写成一首四韵诗来赞美此事,我便依照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
【另附思想感情】本文大力赞扬乌公对人才的识别与怜惜举荐,论述能识别人才者对人才的重要性。一是代为天下祝贺;二是对选尽人才这件事抱怨。其用意是大力赞扬乌重胤能识别人才,也是希望自己也能被发现、举荐。
送李愿归盘谷序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冀北是天下马最多的地方,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解释的人说:“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假话了。”
【题解】
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冬,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结着三段借李愿之口,运用两宾夹一主的手法,写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朋友临别时,常常赋诗为赠,“序”是阐述赠诗的缘由和意旨的。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赠诗。歌辞极言隐居之乐,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的情致。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原文】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祭十二郎文
【题解】
南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文名作,不管我们对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评价,吟诵之下,都不能不随作者之祭而有眼涩之悲。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野,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以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明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东野之役于江南野,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原毁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进学解
【题解】
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按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浸沉醲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
【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视八世孙羺,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鵕,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着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