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折子戏小姑贤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简洁图片唯美 2025-01-17 06:18:10
男人戴的手表图片大全 2025-01-17 05:53:49
择天记搞笑图片 2025-01-17 05:41:34

折子戏小姑贤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6-05 12:09:06

‘壹’ 秦腔有那些名家

李爱琴、梁少琴、肖玉玲、申祥麟、润润子、党甘亭、李云亭、刘立杰、刘随社、等。

1、李爱琴

李爱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梨园世家,祖父是唱皮影戏的,渭北一带年长的老人经常说“四楞子”李三的跑台子,这李三就是李爱琴的祖父。父亲李万祥农忙在家务农,农闲跟着祖父到集镇村舍去演出。

后来,祖父去世了,父亲为了糊口谋生,就带着5、6岁的李爱琴离乡背井闯荡江湖。李爱琴先在彭艺社扮小孩、演丫环,随后到大华社,在李正敏、董化清先生的培养指导下,先后演出《探窑》、《三娘教子》、《五典坡》等戏。

由于嗓子好,吐字清,演戏投入,再加上年龄小,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称为“六龄”。

2、梁少琴

梁少琴从小喜爱艺术,10岁时考入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期间师从郝彩凤、贺春燕、王元喜、蔡志诚等老师,学习了《虎口缘》、《柜中缘》、《二进宫》、《鬼怨·杀生》、《闯宫》、《扈家庄》等剧目。

由于从小好学,被挑中排演了《柜中缘》一戏,参加了1994陕西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从此后便多次参加陕西电视台戏曲节目,演出了《虎口缘》、《二进宫》等剧。

1997年考入了陕西省艺术学校兰州委培班,师从杨娥、盛凯、李雪兰、姜辉、汤桂琴、魏霞,排演剧目有《挂画》《火凤凰》《挡马》《杀四门》《引路》《藏窑》等剧,在校期间学习优秀,连年获得奖学金及三好学生,16岁时就以《挂画》一剧,获得第二届“艺苑杯”大赛表演一等奖。

随后,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一举夺魁,获得了优秀表演奖,也是当时艺术节上年龄最小的演员。

3、润润子

润润子(1850一1916)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长安解家庄人,姓张行五,本行中人皆称之为张老五。早年坐科于玉盛班,满师后,搭入名小生丑儿所领的庆泰班。与当时着名须生二楼子、林儿等同台,任二路脚色。

最初他的声技并不出众,因他的天赋较高,又和当时一些负有绝技的名角同台演唱,学到了许多须生及小生的优美唱腔与身段,日积月累,集于一身,终于成为一名唱做俱佳的演员。

在一次庙会演出中,他替二楼子演了《大报仇》,不料,观众为之喝彩起来。润润子的声名,从此传扬三秦大地,成为须生一代名宿。文武唱做不挡,喜怒哀乐俱擅。

4、刘随社

刘随社,以唱工取胜,嗓音宽而厚实,高而纯正,演唱讲究气息的运用和控制,咬字松紧适当,吐字清晰,归韵准确,行腔自然流畅,古朴中出新招,新招中含深韵,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低而不沉,高而不炸,以情带声,腔由字生,被人们称为当今秦腔须生行当中的“金属嗓子”。

1990年参加第二届“西凤杯”大赛,荣获一等奖;1993年参加西安市“石榴花”大赛荣获一等奖;1994年参加“红桃杯”大赛荣获一等奖;1995年参加第三届“西凤杯”精英赛荣获特等奖。

1996年在陕西省“月季花”地方戏曲交流演出中主演《浪子闹官场》获优秀表演奖;1997年在西安市优秀传统剧目展演中主演《游龟山》获表演一等奖。

5、党甘亭

党甘亭,秦腔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生于1880年,卒于1931年,名建棠,字甘亭,乳名群儿,祖籍陕西三原。他幼从关中名旦隆德子学艺,11岁登台,得艺名“胎里红”。后因嗓音失润,在做工上下功夫,擅演花旦戏和刀马旦戏。

代表剧目有:《慈云庵》、《破洪州》、《双合印》、《反延安》、《阴阳配》、《进妲己》、《游西湖》、《黄河阵》等。

1913年,他被聘为易俗社教练,刘箴俗、刘迪民、张秀民、种玉华、王天民、李正敏等着名秦腔旦角演员都得到他的亲授。易俗社的许多新戏都是由他导演的,如《青梅传》、《仇大娘》、《柜中缘》、《小姑贤》、《燕山恨》、《双诗帕》、《若耶溪》等。

‘贰’ 刘志欣的河北梆子着名演员

刘志欣,河北梆子着名演员。出生于河北省雄县一个普通家庭,初中毕业后,去邻村的一个梆子戏班学习。八个月后,河北省石家庄市评剧院下乡演出,一眼看中了刘志欣,小折子戏《小姑贤》让刘志欣凭借评剧首次登上了戏曲舞台,随后出演《花魁女和卖油郎》让她第一次上了电视并录制了光盘。
18岁时考入了河北艺校梆子专业,系统学习了三年。1995年,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按引进人才的政策将刘志欣调入梆子剧院。欣落户天津的当年,便一举夺得天津文艺新人月新人奖。拜河北梆子大家刘玉玲为师后,刘志欣的技艺再次大大长进。她博采众长,开拓进取,在演唱技巧上既保留了河北梆子传统的高亢激越,又吸收了津、京两地河北梆子唱法的婉转细腻等特长,再加上民族歌唱的科学发声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刘志欣的功底扎实,成功主演过许多传统剧目。此外,她主演的大型现代戏《庄稼院的红辣椒》荣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和电视剧飞天奖。她主演的大型现代戏《靠山屯故事》获得文化部、国家计生委等七部委颁发的中国人口文化奖“优秀表演奖”,以及首届全国戏剧红梅奖最高奖“红梅大奖”。她还被天津文联评为第六届文艺新星,确定为重点培养的跨世纪戏曲人才。

‘叁’ 秦腔《看女》和戏曲《小姑贤》内容简介以及反映的社会问题

秦腔
折子戏
看女,又名
小姑贤
。《看女》写民妇任柳氏爱其女不爱其媳。其
亲家母
也爱其女不爱其媳。一日进城看女,她得知女儿受气,为此和
亲家
争吵打架。适其婿归来相劝,以凡女皆作媳、厌媳即如厌女的道理使两亲家醒悟。

‘肆’ 老年人喜欢听什么戏。

全国各地的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都比较喜欢本地方剧种,例如河南的爷爷奶奶们都是比较喜欢河南豫剧曲剧越调道情等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着名戏曲演员留下来的经典优美唱腔,让老年人是在难忘,比如豫剧中的《朝阳沟》《花木兰》《卷席筒》经典的唱段“亲家母对唱”“双上山”“下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刘大哥在么要这样盘算”“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在马上我喜洋洋"等等等等。

以及豫剧旦角六大流派,陈素贞,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各大流派的优美唱腔,其中马金凤大师独创一门的“帅旦”可谓戏曲中独特的创新,中国戏剧界。都沿着常香玉大师的“戏比天大”的精神来弘扬戏曲,

且河南戏曲行当齐全,早在上个世纪。中国豫剧。牛得草独创的牛派艺术,高兴旺的高派,

在河南戏曲中挑起了丑行的大梁,丑儿不丑丑中见美,大师的真情换来的今日的经典,豫剧《三愿意》《卷席筒》《拾女婿》《十八扯》《喝面叶》《做文章》《老少换》《打铜锣》

经典的传唱让各大门派都有了掌门弟子独挑大梁,牛派传人金不换,高派传人葛圭璋,都是河南省顶级的戏曲艺术家。

70年代出现了一位名誉中原的黑头大家,那就是李斯忠,高昂的唱腔使她在中原大地名声鹊起,被观众戏迷朋友们亲切地誉为“八里嗡”经典代表戏曲《包龙图坐监》《下陈州》《打銮驾》!这个是要根据地域来刬分的,个人觉得大多的老人还是喜欢当地剧种多一地,当然也包括有些老更喜欢京剧,比如,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每个省份的人都有,年龄从小朋友至老人普遍的喜欢京剧,当然有地方剧种来深圳演出,照样也看的。

‘伍’ 中国一共有多少种戏曲

中国的戏曲剧种有多少种?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审美习惯、表达方式、方言不同等许多条件,中国戏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这就是众多的戏曲剧种。
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戏曲剧种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剧种新生、壮大。为了让朋友们对中国戏曲剧种的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我们以戏曲的发源或流行省区划分,对现存中国戏曲剧种做个概略的介绍。
北京市: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安徽省: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上海市: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歌仔戏
广东省: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海南省:琼剧 临剧
湖南省: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贵州省: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以上,罗列了273个还在流行的中国戏曲剧种,这些剧种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各自有独特的代表剧目,各自有才华出众的表演艺术家。假如把各个剧种的艺术家、代表剧目再罗列出来,那真够您看一阵子的了。
简单地说,无论是从质量上看还是从数量上看,中国戏曲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对这一点,无论是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国,人们是没有争议的。
另外,在前述的二百多个戏曲剧种中,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单纯雨整理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着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着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陆’ 戏曲大舞台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中国六大剧种

京剧

秦腔

评剧

豫剧

越剧

黄梅戏

京剧
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京,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秦腔又称乱弹

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创造了中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

评剧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 《杨三姐告状》、《安重根刺伊腾博文》等现代戏面对社会现实生活。

豫剧
陕西省咸阳豫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历史,是陕西省具有较高影响的地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国有全民...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柒’ 给我一些戏曲资料

戏曲名词、术语
优 伶 五音 律吕 百戏 傀儡戏 参军戏 滑稽戏 梨园 教坊 杂剧 院本 影戏 南戏 砌末 勾栏 瓦舍 楔子 折 南曲 北曲 散曲 套曲 宾白 科范 介 科诨 关目 传奇 出 家门 帮腔 引子 尾声 花部 雅部 行头 破台 对台 捧场 倒彩 客串 脚色行当 挑大梁 程式 戏班 科班 京派 海派 清唱 同光十三绝 四大名旦 四小名旦 四大须生 压台戏 压轴戏 折子戏 做功戏 唱赚 唱功戏 靠把戏 猴戏 连台本戏 堂会戏 古装新戏 时装新戏 现代戏 新编历史剧 生 老生 小生 武生 末 外 孤 细酸 孛老 俫 旦 正旦 花旦 贴旦 老旦 武旦 刀马旦 卜儿 净 大花脸 二花脸 武花脸 毛净 丑 旗锣伞报 门子 龙套 刀斧手 云童 马童 鼓师 琴师 定场诗 下场白 唱念做打 把子功 毯子功 身段 台步 会阵 圆场 绕场 过场 起霸 趟马 走边 亮相 打出手 火彩 椅子功 翎子功 水袖功 髯口 髯口功 甩发功 扇子功 手绢功 声腔 四平调 导板 慢板 快三眼 原板 二六板 摇板 散板 回龙 流水 快板 哭板 数板 南梆子 反西皮 反二黄 高拨子 京白 韵白 黄腔 走板 假嗓 吊嗓 板眼 叫头 哭头 盔头 凤冠 皇帽 帅盔 相貂 纱帽 巾 翎子 脸谱 戏衣 蟒 官衣 帔 褶子 八卦衣 靠 箭衣 玉带 罪衣罪裙 靴 彩鞋 旗 马鞭 云帚 云笏 一桌两椅 桌围椅帔 幕 帐 布城 龙凤掌扇 虚拟 形似神似 四大徽班 富连成社 易俗社
戏曲声腔、剧种
海盐腔 余姚腔 弋阳腔 昆山腔 青阳腔 高腔 京腔 梆子腔 乱弹 皮黄 二黄 西皮 舞剧 歌剧 话剧 影戏 京剧 评剧 曲剧 昆剧 北昆 唐剧 晋剧 蒲剧 吕剧 枣梆 茂剧 柳腔 豫剧 怀梆 宛梆 乐腔 吉剧 沪剧 越剧 杭剧 绍剧 甬剧 姚剧 湖剧 睦剧 瓯剧 婺剧 平调 苏剧 锡剧 丹剧 扬剧 淮剧 徽剧 庐剧 傩剧 赣剧 闽剧 芗剧 汉剧 楚剧 堂戏 湘剧 祁剧 阳戏 花灯 苗剧 侗剧 粤剧 潮剧 琼剧 雷剧 临剧 桂剧 彩剧 邕剧 壮剧 黔剧 地戏 侗戏 滇剧 傣剧 白剧 秦剧 跳戏 老腔 陇剧 藏剧 川剧 歌舞剧 活报剧 傀儡戏 滑稽戏 围鼓戏 丝弦戏 耍孩儿 柳子戏 五音戏 二夹戏 哈哈腔 一勾勾 太平调 四平调 五调腔 龙江剧 二人台 拉场戏 僮子戏 丁丁腔 淮海戏 柳琴戏 黄梅戏 泅州戏 沙河调 嗨子戏 含弓戏 洪山调 清音戏 梨簧戏 目连戏 东河戏 宜黄戏 宁河戏 瑞河戏 蒲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词明戏 竹马戏 三角戏 游春戏 歌仔戏 文曲戏 梁山调 辰河戏 荆河戏 巴陵戏 正字戏 白字戏 西秦戏 花朝戏 贵儿戏 大棚戏 牛娘戏 师公戏 布衣戏 关索戏 眉户剧 端公戏 线胡腔 遏工腔 八步景 碗碗腔 弦板腔 高山剧 河北梆子 老调梆子 河北乱弹 武安评调 武安落子 山西梆子 上党皮黄 祁太秧歌 浑源罗罗 晋西道情 铙鼓杂戏 山东梆子 花鼓丁香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奉天落子 金华昆腔 台州乱谈 处州乱弹 西安高腔 岳西高腔 九江高腔 龙岩汉剧 恩施灯戏 常德汉剧 广东汉剧 粤西白戏 潮州影戏 天柱阳戏 云南壮剧 壮剧沙剧 汉调二簧 安康曲子 陕北道情 商落道情 关中道情 安康道情 左叔小花椒 山西碗碗腔 茬平花鼓戏 大笛子逻逻 海城喇叭戏 海门山歌舞 皖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卫调花鼓戏 南昌采茶戏 右词南剑调 龙溪纸影戏 龙溪铁枝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长沙花鼓戏 乐昌花鼓戏 粤北采茶戏 梅县山歌剧 广东木偶戏 广西采茶戏 贵州花灯戏 云南华灯戏 紫阳民歌剧 韩城秧歌剧 陕北碗碗腔 青海平弦戏 龙西布袋木偶戏 泉龙提线木偶戏 海南仗头傀儡戏
戏曲作家、演员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纪君祥 郑光祖 钟嗣成 高则成 珠帘秀 李开先 徐渭 沈璟 梁辰鱼 汤显祖 魏良辅 李玉 李渔 洪升 孔尚任 魏长生 高朗亭 余三胜 张二奎 程长庚 徐小香 孙菊仙 谭鑫培 汪笑侬 汪桂芬 成兆才 杨小楼 萧长华 王瑶卿 吴梅 郝寿臣 盖叫天 金少山 高庆奎 余叔岩 言菊朋 姜妙香 侯喜瑞 梅兰芳 周信芳 李多奎 荀慧生 尚小云 马连良 俞振飞 程砚秋 谭富英 李万春 叶盛章 叶盛兰 裘盛戎 袁世海 李少春 李和曾 赵燕侠 杜近芳 白玉霜 新凤霜 丁果仙 姚水娟 袁雪芬 范瑞娟 丁是娥 王少舫 严凤英 沈云陔 常香玉 马师曾 红线女 周慕连
戏曲作品、论集
拜月亭 望江亭 窦娥冤 西厢记 墙头马上 梧桐雨 汉宫秋 秋胡戏妻 李逵负荆 灰阑记 潇湘夜雨 柳毅传书 倩女离魂 陈州粜米 琴琶记 浣纱记 清风亭 红拂记 牡丹亭 桃花扇 长生殿 清忠谱 十五贯 秋江 铁弓缘 罢宴 赵氏孤儿 将相和 宇宙锋 鸿门宴 萧何月下追韩信 霸王别姬 苏武牧羊 天仙配 姚期 长坂坡 古城会 群英会 借东风 华容道 甘露寺 空城计 洛神 梁山伯与祝英台 对花枪 汾河湾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贵妃醉酒 打金枝 钟馗嫁妹 红鬃烈马 斩黄袍 红梅阁 拾玉镯 唐知县审诰命 海瑞罢官 打严嵩 四进士 孙安动本 蝴蝶杯 庵堂认母 玉堂春 二进宫 凤还巢 荒山泪 杨三姐告状 天女散花 锁麟囊 花为媒 三滴血 葛麻 胭脂 李陵碑 五台山 三岔口 四郎探母 穆桂英挂帅 杨门女将 辕门斩子 铡美案 赤桑镇 狸猫换太子 野猪林 林冲夜奔 三打祝家庄 打渔杀家 岳母刺字 碧玉簪 宝莲灯 钗头凤 白蛇传 琴挑 搜书院 乔老爷上轿 春草闯堂 女驸马 六十种曲 元曲选 闲情偶寄 古本戏曲丛刊 戏考 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
曲艺名词、名家
数来宝 诸宫调 说话 话本 俗赋 弹词 鼓子词 词话 宝卷 莲花落 鼓词 说书 单口 对口 群口 大鼓 琴书 开篇 段子 表白 噱头 包袱 底 逗哏 捧哏 京韵大鼓 单弦 评书 相声 天津时调 京东大鼓 评弹 扬州弹词 苏州弹词 乐亭大鼓 山东大鼓 山东快书 湖南渔鼓 常德丝弦 二人转 双黄 快板 对口词 三句半 绕口令 袁阔成 刘宝全 骆玉笙 魏喜奎 马三立 侯宝林 常宝堃 马季 李润杰 高元钧 刘天韵 王少堂 刘兰芳

‘捌’ 中国戏曲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着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着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着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着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着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干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着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着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着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玖’ 找寻<戏曲大舞台>的资料啊,谁有啊...

1、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着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着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着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着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着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干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着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着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着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戏曲家: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
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虚拟】 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 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 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 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 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 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 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 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 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宋杂剧中有副末。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宋元南戏已有丑脚。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诈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龙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龙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四功五法】 戏曲演员唱、念、做、打4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4种艺术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习称“四功”。是戏曲演员的4种基本功夫。 【声腔】 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板眼】 戏曲音乐名词。奏乐或唱曲时,每一小节,强拍以板敲,称“板”;弱拍或次强拍则以鼓点击,称“眼”,合称板眼。分别称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自报家门】 戏曲中介绍人物的一种传统手法,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时用引子、定场诗、定场白等作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和剧中规定情境等。 【起霸】 戏曲表演程式。传说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出而得名。通过一套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称整霸或全霸,大都用于剧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称半霸。两个人同时起霸称双起霸。 【亮相】 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节舞蹈结束时的短暂停顿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单人、双人或多人各种形式。用以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 【趟马】 戏曲表演程式动作。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表现策马疾行的姿态。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 【打出手】 戏曲武打中的特技。简称“出手”。一个主要脚色手足并用同敌对数人相互接、踢、抛、掷武器,用2杆至8杆枪不等,形成惊险复杂的战斗场面。常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戏。有时也用于乱军中抢夺武器的情节。 【脸谱】 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面部勾画各种颜色、图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主要用于净、丑角。 【行头】 广义泛指演戏用的道具、服装。狭义只代表戏装。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妆饰。 【翎子】 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插翎子多为英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 【髯口】 又称“口面”。戏曲演员所挂的假须,用牦牛毛或人发做成。按剧中人年龄分黑、黪(灰)、白三种,个别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则戴红髯、紫髯等。根据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样分为多种。 【水袖】 戏曲服装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以其甩动时形似水波纹而名。水袖技术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员可利用它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戏曲服装。剧中古代武将的铠甲。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纹。腹部称“靠肚”。护腿两块称“靠牌子”。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称“靠旗”。不用靠旗的称“软靠”。女将穿的“女靠”,身下缀数十根彩色飘带,内穿衬裙。 【盔头】 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大都着重装饰性。

‘拾’ 秦腔 三娘教子 唱词

《三娘教子》

剧中人物

王春娥——正 旦 薛乙哥——娃娃生 薛 保——老 生

王春娥:(唱)王春娥坐机房自思自叹,思夫主想薛郎不能团圆。

在家中嫌争吵镇江游玩,谁料想把相公命丧外边。

又多亏老薛保不避路远,千般苦从镇江搬尸回还。

一家人见灵柩肝肠裂断,在家中设灵堂门挂纸钱。

狠张刘二妇人良心大变,抛孤儿离乡井各自嫁男。

丢春娥好一似失群孤雁,老薛保又好比浪里舟船。

薛乙哥年纪幼无人照管,老的老小的小有谁可怜。

将冤家送南学去把书看,盼的是龙虎榜得中魁元。

但愿得老天爷遂了心愿,即就是死九泉我也心甘。

薛乙哥:(唱)走啊!

薛乙哥在南学我懒把书念,怀儿内抱圣贤转回家园。

在学校众学生都揭我短,他说我无亲娘难解难猜。

此一番回家去和娘争辩,谁的是谁的非细问一番。

行来在上房里不见娘面,问一声老薛保娘在那边。

(白)薛保,我娘呢?

薛 保:机房织布去了。

薛乙哥:受苦的娘啊!

(唱)我的娘下机房将心疼烂,好一似万把箭来把心绞。

行来在机房里拿礼相见,你的儿薛乙哥问声娘安。

(白)母亲万福。

王春娥(白)儿啊这般时候,你不在学校读书回家做什么来了?

薛乙哥:我!用饭来了。

王春娥:儿啊天色尚早。

薛乙哥:管天色尚早不尚早,旁人家孩子都下学了,

儿也下了学了。回家用饭来了!

王春娥:为娘管旁人家孩子下学不下学,我儿将书可曾背过?

薛乙哥:倒也背过……

王春娥:为娘多不放心,还要面背。

薛乙哥:母亲,用了饭再背书。

王春娥:背了书再用饭。

薛乙哥:用了饭再背书。

王春娥:嗯!奴才何不背来.

薛乙哥:背来就背来。

王春娥:好一个奴才,你在娘面前背书就是这个样儿,

若在你家先生面前,也是这个样儿吗?

薛乙哥:你可不是我家先生。

王春娥:为娘不是你家先生,和你家先生更是一理。

薛乙哥:怎么说和我家先生更是一理?

王春娥:正是的。

薛乙哥:敢这么说起,将书本拾起,放在妈妈怀里,

深深施上一礼,背身站了……

王春娥:你背来呀。

薛乙哥:母亲,孩儿下学走的急慌,将首一句忘了,母亲给儿提了个头头,

儿好象瓦砾坑里倒核桃哩,呵啷啷的就下去了。

王春娥:好一奴才,你在为娘面前背书先将首一句忘了,若在你家先生面前,

娃娃呀,你难免一顿的饱打。

薛乙哥:儿记打了。

王春娥:记打了好,背身站了,待为娘与儿提得一句。曾子曰吾日三醒吾身。

薛乙哥:曾子曰:吾日三醒吾身!

王春娥:为,

薛乙哥:为,

王春娥:为人谋而不忠乎。

薛乙哥:五个猫娃逮老鼠。

王春娥:你往下的背来。

薛乙哥:你往下的背来。

王春娥:再往下的背来。

薛乙哥:再往下的背来。

王春娥:为娘教你背,你叫谁背呀?

薛乙哥:为娘教你背,你叫谁背呀?

王春娥:走!

薛乙哥:猫到好,可是狗!

王春娥:哎,好一奴才,今日回得家来一句书背他不过还想用饭,何不与娘跪了。

薛乙哥:跪了就跪了。

王春娥:(唱)儿的父镇江早丧命,

薛保:(上白)嘿……

正在煮羹料灶,忽听机房吵吵闹闹。

不是三娘教子,便是我家东人不孝。

端把椅子沿前坐,听三娘教子如何?

嘿……

王春娥:(滚白)我叫叫一声儿啊儿啊,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失掉寸金还有可,失掉光阴哪里寻?

薛保:三娘教子尽说的是好话,哈……

王春娥:(唱)有为娘发下誓教儿成名。

送儿在南学读孔孟,只望你读书知礼有前程。

谁知你贪玩耍不把功用,有几辈古人讲儿听。

黄香檀枕把亲奉,王祥求鱼卧寒冰。

商洛儿连把三元中,甘罗十二为宰卿。

你奴才将近十岁整,还只顾贪玩不用功。

讲着讲着气上涌,阵阵恶火往上升。

手执家法往下打,活活打死你小畜生。

儿啊!吃打。

薛乙哥:住了罢,要打打你亲生的打人家孩子你不害心疼,羞……

王春娥:(唱)小奴才一言问住我,结舌闭口王春娥。

悔之悔,悔死我,在薛门受苦为那个。

这才是鸡抱鸭儿鹅有错,翎毛儿干了各管各。

羊招狼群反惹祸,哭了声早死的薛子约。

教子反倒惹大祸,满腹委屈向谁说。

怒而不息机房坐,恨恨蠢子咬破我口两角。

薛保:(唱)见三娘上了气机房闷坐,倒叫薛保泪如梭。

思思量量容不过,说他几句怕什么。

小东人你有错,胡言乱语说什么。

三娘不是你亲生母,你的亲娘是哪个

我劝罢一个再劝一个,尊声三娘听仆学。

真金子不打不成货,钢剑虽快也要磨。

我家东人你管教,还要你抓养薛乙哥。

王春娥:(唱) 薛保一旁来劝我,转面叫声老哥哥。

你说他人儿小来心儿恶,说出此话赛毒药。

罢罢罢压住心头火,这也是无法莫奈何。

转面叫声薛乙哥,这两句话儿谁挑唆。

(白)乙哥过来,这两句话是你自己知晓,还是旁人孩子教导你的?

薛乙哥:是我自己知晓的。

王春娥:你自己知晓何不早言?

薛乙哥:你不打我还不说!

王春娥:(滚白)我叫叫一声儿啊,儿啊,这两句话儿虽是好话,

只是你奴才讲的迟后了。

(唱)小奴才出言真可恼,气的人心血往上潮。

将冤家好比一支蒿,终朝每日用水浇。

浇的蒿儿长大了,借它替我搭天桥。

正行中间桥断了,半路闪我这一跤。

越思越想越烦恼,只恨自己无下稍。

数年辛苦无依靠,打断机头乱了交。

从今不把子来教,春娥免把心来操。

若要此事甘休罢,娃娃呀,从今后咱这日子过不成了。

薛保:(唱)不好了,不好了!三娘把机头打断了。

走上前来忙跪倒,再叫三娘听我学。

(滚白)我叫叫一声三娘三娘,你看我家东人下得学来不会讲话,

得罪三娘。三娘气上心来,将机头打断,不能抓养我家东人成人。

我叫叫一声三娘三娘,你念起老奴我跑前跑后,

你就抓养我家东人成人了。

王春娥:老哥哥站起来。老哥哥,要我教养他不难,叫他头顶家法,跪在面前,

叫我轻轻的将他打得几下,一来消一消我心中的闷气,

这二来也好指教他长大成人。

薛保:这有何难,待老汉去说,东人,东人!

薛乙哥:薛保,看苗子!

薛保:你懂下这么大的乱子,还只知玩耍。

薛乙哥:你叫我务干何事!

薛保:你母亲叫你头顶家法跪在机前,将你轻轻打得几下,好来指教能成人。

薛乙哥:薛保!我娘打我疼不疼?

薛保:挨打还有不疼之理。

薛乙哥:不疼还则罢了,倘若疼,我把你的胡子一根一根拔下来,

给我的哈巴狗编个龙头,前院拉到后院,后院拉到前院,我要玩耍哩。

薛保:只要你长大成人,老奴这胡子吗,有你玩的。跪了!跪端,跪正,

将家法顶上,来么,这才是读书人的样子。

薛乙哥:谁可给你摸了一脸的浆子。

薛保:三娘三娘请来教子。我想三娘不肯教子此情为何?

我可莫说三娘三娘,老奴也与你跪倒了!

王春娥:(唱)他主仆双双跪机前,王春娥内心好惨然。

老哥哥莫跪且立站,

薛保:三娘恩宽。

薛乙哥:母亲恩宽。

薛保:你怎么起来了!

薛乙哥:你怎么也起来了!

薛保:你母亲与我开恩了,还没与你开恩。来来来!跪了跪了!三娘请来教子!

王春娥:(唱)不孝的蠢子听娘言。

儿的父镇江把命断,老薛保远路搬尸还。

张刘二妇把心变,偷盗财物另嫁男。

那时节丢儿一岁半,为娘抓你八整年。

送你在南学读文卷,只盼你龙虎榜上中魁元。

谁知晓辛苦艰难我受遍,才换得今日把脸翻。

讲着讲着恶气翻,那有心情教儿男。

任儿成龙飞上天,任儿变虎虎归山。

从今后不把奴才管,成龙变虎任儿玩。

薛乙哥:闪开闪开!

薛保:东人向那去?

薛乙哥:我母亲叫我成龙呢!上天呢!变虎呢!归山呢。

我想我也成不了龙、上不了天、变不了虎、归不了山。

我跟娃娃耍去呀!

薛保:你母亲不管你了,你当真的上得天了。来来来跪了,跪了!

跪端、跪正,你真是的淘气。

薛乙哥:秤秆子倒好,可是个毫系。

薛保:三娘我东人二次跪倒,三娘请来行法。

我想三娘执意不肯教子,莫非要学张刘二妇另行改嫁。

也罢!要走大家走!要散大家散!将东人与我留下,

我纵然沿街乞讨,也要抓养我家东人成人。

将这没良心之人尽出在薛门了,尽出在薛门了。

东人起来,不要跪了,咱们走。

薛乙哥:走,走……

王春娥:老哥哥,你叫他跪着、跪着!

(唱)薛保一旁拿言垫,春娥心内自详猜。

我有心不把冤家管,数年心血一旦完。

罢罢罢念起薛郎面,再受苦我也要教养儿男。

端一把椅儿坐机前,不孝的奴才听娘言:

娘为儿白昼织布夜纺线,一两花能挣几文钱。

你奴才把捻子带线齐揪断,舍了份量短工钱。

娘为儿周身衣服补纳遍,娘为儿八幅罗裙少半边。

娘为儿东邻西舍借米面,邻居们把娘下眼观。

自古道低借要高还,还不上让娘作熬煎。

每一日旁人用午饭,为娘的早饭还未餐,

饿的娘眼前不住花儿转,无一人怜念娘可怜。

儿无有奶乳用粥灌,可怜儿一尿一大摊。

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换左边。

左右两边齐尿遍,抱在娘怀可暖干。

你奴才一夜哭的不合眼,抱在窗下把月观。

数九天冻的娘啪啦啦颤,你奴才见月拍手心喜欢。

常言道抓儿一尺五寸真正难,日日夜夜受熬煎。

你奴才今日长大了,把为娘恩典一旦完。

手执家法将儿管!(打儿)

薛乙哥:妈……

薛保:三娘!

王春娥:(唱)手执家法来教管,我儿哭的泪涟涟。

他们都有主仆念,难道我无母子缘。

你主仆没跪且立站,儿啊你莫忘记心间。

王春娥:(念)机房教子我为谁,

薛保: 相劝东人把心回。

王春娥: 孟母三迁曾教子,

薛乙哥:母亲,薛保,儿要发奋读书占高魁。

王春娥:我儿半晌才讲了句好语。

薛乙哥:我都讲的是好话。

王春娥:薛保饭熟了没有?

薛保:饭熟多时了!

王春娥:饭熟了与我儿端饭来,儿啊随着娘来!

薛乙哥:薛保,你看那个是啥!

(拉薛保胡子下场)

——剧终

秦腔剧照

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也即打板节奏从慢到略快、快、极快、结束以前的渐慢、最终结束的过程。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那么如何来改变节奏的快慢呢?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剧种,有二六板、慢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两个“六板”,一个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强拍。其它各种板式都是将二六板加快、减慢、自由、转板等变化而成的。这样艺术家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情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