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茶文化ppt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圆领大衣内搭什么图片 2024-11-08 18:27:35
改变软件图片的App 2024-11-08 18:19:47

茶文化ppt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5-30 03:23:27

⑴ 中国茶文化ppt哪有

http://wenku..com/view/f828adef0975f46527d3e1c4.html

⑵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ppt 茶文化图片 中国的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⑶ 茶文化墙

以茶为主题展开想象,发散您的思维,挑动你的想象,做一个宣传主题海报。

⑷ 中国茶文化的背景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心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人们在精神层次上感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下面是答.案.网 Z q .N F.Com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文化背景,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文化背景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之前,当时茶叶被当作一种草药使用;而茶叶正式被作为饮品大约在公元前59年。到唐代,饮茶已经变得非常流行。唐代的陆羽(公元733-840年)被誉为“中国茶圣”,其着作《茶经》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和饮茶的着作,对茶叶起源和历史、茶叶生长和加工过程、饮茶方法、茶艺等问题进行了描述,对当时和后代具有深远影响。在唐代以前,中国茶叶已经出口到日本、韩国、印度和中亚地区,成为世界上主要茶叶出口国;到了17世纪,中国茶叶第一次被出口到欧洲。伴随着茶叶贸易的繁荣发展,中国茶叶被源源不断输送到世界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不同特色的茶文化。yang(2007)认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和谐,融合了社会、历史、宗教、民族、音乐、舞蹈、绘画、美术、食品、烹饪等各个方面。wang(2001)则认为中国茶文化是“可见的艺术和不可见的道”相结合的产物,而“道”的内涵却非常丰富,自然法则是其主要内涵之一。从哲学视角看,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三重影响。“和谐”和“中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茶文化强调“以茶会友”和“以茶交友”,主张通过以饮茶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思想的体现;而茶艺表现过程也要求泡茶的水温不高不低,则正是“中庸”思想的体现。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后期加工均具有严格的时间和季节限制,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佛家思想强调“无欲”和“自省”,而中国茶艺则强调通过饮茶达到放松自我、反省自我的目的。中国茶文化博大而精深,对一品好茶的要求可谓良多,包括颜色、香味、形状、口感、茶具、水、时间、温度等。茶圣陆羽认为泡茶的水最好来自于山泉,其次为河水,再次为井水。而最好的泡茶工具则是来自宜兴的紫砂茶壶,不仅能够保持茶的原始味道,而且能够提升茶的芳香。
英国茶文化
茶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世纪早期引入欧洲;到17世纪中叶,茶叶被出口到英国;英国最早的茶叶广告出现在1658年;到18世纪时,茶叶已经成为英国最流行的饮品;到了19世纪,喝下午茶已经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绿茶是中国最初向欧洲出口的茶叶种类,但由于绿茶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变质,容易保存的发酵型红茶逐渐成为中国出口英国的主要茶叶种类,并流行至今。在英国茶文化中,下午茶是当之无愧的代表。根据pettigrew(2001)的研究,下午茶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1830-1840)的英国上层社会,因饮用时间在下午和傍晚之间而得名。在英国,下午茶有时也被称为“低茶”(lowtea)。因为饮茶时经常坐在较低的椅子和桌子旁,饮茶同时配有面包、黄油等点心,且与糖、牛奶、奶油等搭配饮用。而与“低茶”相对应,英国茶文化中还有“高茶”(hightea)的说法。在下午茶普遍流行于英国上流社会的同时,另一种饮茶形式“高茶”逐渐在英国普通家庭中流行起来。由于普通工薪阶层会承担更多的体力劳动,在两餐之间需要更多的食物补给。在“高茶”中人们摆脱了高雅却略显束缚的低矮茶椅,把更为丰富的食物摆放在高大的餐桌上,在饮茶时食用肉类、薯仔、奶酪、面包和蛋糕等食品,份量更接近于一顿正餐。随着饮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英国流行开来,茶会逐渐成为了英国社会时髦的社交活动。与此同时,与茶有关的诗歌、小说甚至歌舞等文化形式也逐渐出现。早在18世纪,英国乡村就逐渐开辟了各式茶园,在每周六与周日对外开放,人们可以聚在一起饮茶跳舞。这种形式一直保持到二战前期,现在茶舞依然作为一种英国传统舞蹈而流传。从19世纪起,茶馆就逐渐在英国流行,一度成为英国女性最热衷的社交场所。现今的茶馆业依然火热,当然更多是因为它能够为人们提供可口的食物及茶饮,同时又保留了一种英国传统茶文化的氛围。
美国茶文化
根据yang(2007)的研究,茶叶第一次进入北美是在17世纪中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引入。但由于此后英国控制了北美茶叶贸易,从中国出口到北美的茶叶并不多。而英国统治者又不断提升茶叶关税,最终导致了“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使茶叶为美国历史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美国独立后,自1784年起开始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美国人最早的饮茶习惯主要由来自欧洲的移民引入,在茶叶由北向南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北美南部地区干燥炎热,饮茶方式由以前的热饮变成了冷饮,由单一茶饮变成了与柠檬、糖等混合的茶饮,并逐渐被多数美国人所接受。如今,冰柠檬茶可谓是美国南方茶饮的代表,并逐渐通过罐装、软包装等形式向全世界范围传播,逐渐被亚洲市场所接受,这是茶文化由西向东的逆向传播。美国茶文化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袋泡茶包的发明。20世纪初,纽约茶商sullivan将茶叶装入丝织的小麻袋中作为样品送给客户。但客户在泡茶时却误将整个茶包放入杯中,这个偶然的误会却使袋泡茶方便易掌控的优势显现出来,使之逐渐在美国广泛流行起来,并在其他国家得以推广。
茶文化的基本概况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着《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如今,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⑸ 跪求 做茶文化幻灯片,适合做背景的图

到网络图片里去搜就好了

⑹ 求茶文化壁纸(要壁纸!!)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2%E8%CE%C4%BB%AF%B1%DA%D6%BD&z=0
你到这里看看吧 也许有你要的,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⑺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怎么样 PPT课件.ppt

茶的发现人、饮茶的起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5000多年前的神农也称“神农氏”,作为农业之神的神农也是中国医药的发明者。
茶的起源地点: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利用和人工栽培茶树最早;最早加工茶叶;茶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中国被誉为茶的祖国和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的起源时间:茶树在地球上存在约有100万年的历史。人们发现和利用茶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5000-6000年历史。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

1、生吃药用、
2、熟吃当菜、
3、烹煮饮用、
4、冲泡品饮
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便以为火生煮羹饮,就象人们今天煮菜场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历经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象征之一。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茶的发现及饮用,证实了茶的兴奋、醒脑功能以及各种健身作用。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久而久之,茶便被人们引入精神文化活动之中,引伸出茶道、茶礼、茶德、茶艺、茶宴、茶禅之类的概念与形式。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茶道”一词的原创来自于中国,并不断有所发展。首次提出“茶道”概念的是比“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茶圣陆羽年长十几岁并精于茶事的诗僧皎然。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有句“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诗人谈及饮剡溪茶的感受,第一饮可“涤昏寐”,第二饮“清我神”,第三饮便达到“得道”的境界。最后在诗尾提出了“茶道”一词,这是富有哲理内蕴的词,与现代茶文化界对“茶道”的界定颇为相通。
皎然之后,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也提到“茶道”一词,在晋代以后,茶成为日常饮料,文人雅士在品饮中感受到茶叶超出物质外的精神品性。如杜育《荈赋》的“调神和内”指出饮茶调节精神,和谐内心的功能。《晋书•桓温传》记“温性俭”,《晋中兴书》记陆纳事,《南齐书•武帝本纪》的以茶为祭,并且“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都体现出社会对以茶示俭的共识。这些,正是茶道思想萌芽的基础。
民间素有“陆卢遗风”之说,而与陆羽并称的诗人卢仝,同样在他的诗篇中涉及茶道精神。他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生动地描绘了饮茶的七个层次:“一碗入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作虽然是具有夸张色彩的文学语言,却与皎然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茶道思想”并非仅仅对“茶道”一词的解释,而是从哲理的层面,从精神的世界,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概括。与陆羽生活在相近时期的裴汶,在《茶述》的序言中对茶的功效进行了论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裴汶所说的“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大多偏重于饮茶的精神作用和社会功能,与皎然的“再饮”“三饮”大体相近,均属于今天所谓“茶道”范畴,只是把这些功用作为并列关系排比。而在晚唐时期,刘贞亮更从理性角度对茶道精神进行概括,称之为“茶德”。在《茶十德》一文中,他将茶叶功效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行道”都属于茶道精神范畴。这里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美化人生和育化社会。饮茶的功德之一,就是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这是以理性的思辨和简洁的语言将茶道功能提升到社会风习的最高层次,确为唐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对于“茶道精神”的推崇,一直显现在中国各类典籍的字里行间。北宋吴淑的《茶赋》,铺陈讲述了诸多名茶及茶的典故,渲染了茶的功效,在行文流畅、语句优美之中;明代周履靖仿效西晋刘伶的《酒德颂》而写《茶德颂》,写嗜茗之趣,颂茶德之功;同为明代的吴从先也写有《茶德颂》,则又是另有深味…
中国文人真正接近于揭示茶道实质的是明末清初的杜浚。他曾在《茶喜》一诗的序言中指出:
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
茶之“四妙”,指品茶艺术具有四个美妙的特性。“湛:’指深湛、清湛;“幽”指幽静、幽深;“灵”指灵性、灵透;“远”指深远、悠远。这四者是品茶意境的不同层面,是对茶道精神的一种概括。所谓“澡吾根器”,是说品茶可以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高尚。“美吾智意”,是说可以使自己的学识更完美。“改吾闻见”,是说可以开阔和提高视野。“导吾杳冥”,则是彻悟人生真谛进入空灵的仙境。这正是饮茶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功能,是茶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可以说,杜浚实际上已经给中国茶道作了很好的总结,揭示出中国茶道的实质。

⑻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如何表现出来

在国人眼中,很多时候喝茶都是一种待客的方式。自然,很多人就会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对于茶的喜爱还是那么深呢。今天小编就要给大家讲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国茶文化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⑼ 可以反映中国茶文化的照片

【茶的起源】
“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①。尚未见饮茶。......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摘自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注①:原字是酉旁加也,既左酉右也。
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