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油田背景图片
扩展阅读
男人带发窟图片 2024-07-03 20:51:01
电脑图片怎么调全屏模式 2024-07-03 20:49:27
面部斑的图片大全 2024-07-03 20:47:11

油田背景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1-05 19:34:26

‘壹’ 遥感图像在东濮凹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东濮凹陷是中、新生代的构造盆地,面积约5300km2。主体位于冀、豫、鲁接壤区的河南省境内。为黄河中、下游洪积—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地势平坦、水系发育,黄河自西向东、经兰考北转向东北注入渤海。

本区自1975年在文留构造上获得工业油流以来,已成为中国东部石油勘探的重要基地之一。为了扩大油田面积和寻找新的有利含油构造带,我们力图应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地质信息,从构造的宏观特征入手,研究东濮凹陷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并将图像信息与各种已知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探索控制油田分布的区域构造规律,从而为快速、高效地预测含油气区提供遥感地质依据。应指出,该区被厚达131~300m的第四系和新第三系覆盖,下第三系及其下伏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埋深3000~9000m。因此,图像信息的地质解译,主要是通过地表的间接标志进行的。为了提取隐伏地质信息,改善图像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经过摸索,总结了一套图像组合处理方法,获得了能反映深部地质信息的新图像(图版Ⅰ-1)。而通过对新图像的解译和分析,掌握了本区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基底构造的轮廓和受基底构造控制的盖层构造特点,从而将遥感图像在第四系覆盖区的石油地质勘探应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一、区域地质

东濮凹陷位于太行隆起、豫西隆起与鲁西隆起之间的华北沉降带中段,系临清坳陷最南端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凹陷东侧受兰聊断裂的严格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鲁西隆起西斜坡的组成部分。凹陷的西北部,逐渐向内黄隆起的东南斜坡过渡。南端是以直交形式上叠于中牟凹陷之上,并以太康隆起北侧封丘—兰考断裂与周口中、新生代坳陷相毗邻。

从布格重力图上看,重力等值线均呈北东走向。工区西北的内黄,为由-30毫伽构成的重力高,向东南其值逐渐下降,至东明一带,为-47.5~-50毫伽。越过东明,则以密集的梯度,由-50毫伽急剧上升到-25~20毫伽,构成鄄城—菏泽重力高。从磁场特征上看,也有极为类似的表现,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物理意义,但对盆地基底起伏状态的反映却是一致的。在内黄重力高南侧,有由200伽玛圈闭的正磁场,向南逐渐降低,至前犁园成为由-200伽玛圈闭的负磁场区;向东以与重力类似的特征急剧回升,鄄城为50伽玛,菏泽为300伽玛。据豫鲁两省的岩石密度和磁性资料分析,重力场反映了中生界底面的起伏变化,而平缓的磁场特征则是前寒武纪变质岩基底的反映。地震与区域钻井资料证实:东濮凹陷的基底是由古生界及部分太古宇构成的。这个基底正如重、磁力资料所反映的那样,是由内黄隆起向东南呈急倾状潜入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物之下,并为后期断裂复杂化了的、走向北东的单斜构造(图1)。汤3井在井深284m以下便见新第三系直接不整合在太古宙片麻岩之上,而文留构造上的文6井深3500m以下仍未及古生界。据地震推测,凹陷东部基底最大埋深可达9000m,其东延被兰聊断裂切割,断裂东盘逐渐抬升而成为鲁西隆起西缘的组成部分。因此,东濮凹陷与华北其它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一样,是燕山运动中、后期受断裂作用形成的北北东走向断陷盆地。

图1东濮凹陷东西向剖面图

二、遥图图像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应用

从覆盖区常规处理图像的总体看,由于丧失了包含在显着地貌变化因素中的大量地质信息,一般说,其解译效果都不够理想。尤其是第四纪沉积物比较厚的地区,一些特征性的地质信息显示更为微弱,肉眼很难分辨和提取。通过本试验,对数字图像进行分段线性拉伸—局部增强一假彩色组合处理,则可获得能反映深部地质信息的崭新图像,并能取得较为明显的解译效果。如果将新的图像与各种常规图像组合使用,则信息更为丰富(见图版Ⅰ-2)。

(一)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方法

1.分段线性拉伸(APLIM)

把原始图像信息扩展,并使色调单一的图像变得层次分明。其变换公式如下:

Xi=(a′-b′)/(a-b)×Xo÷6-(a′-b′)/(a-b)×b

其中:Xi——拉伸后的灰度值;

Xo——原始灰度值;

a、b,a′、b′——拉伸断点。

2.局部线性增强(LOCA)

将图像划分成若干个小块,即局部区,分别统计其方差aij和均值Dij,然后以各自的均值为背景,调整灰度值,使新灰度值服从正态分布,并充分地扩展0~255灰度级,使图像各部分的细节得到增强。

3.假彩色编码(PSEU)

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灵活的处理方法,它将图像的0~255灰度值分成若干个等级,并分别赋予不同的色彩(包括亮度,饱和度和色调)。

4.K—L变换

通过K—L变换得到的新图像是对地物光谱特征的新数字性描述,并使新变量间互相独立,85%以上的信息集中在第一主分量。

叶和飞油气地质遥感论文集

其中:M′——变换后的灰度值;

M——原始灰度值。

叶和飞油气地质遥感论文集

(二)图像的宏观特征及地质分析

东濮及邻区,在标准假彩色合成或单波段图像上(图2),均以浅色调为背景,表现颇为单一的块状影纹结构,其总体呈北北东走向,其中被北东和北西向数条反差很小的线性影像所分割,从小比例尺的黑白图像上看,显示两个近南北向排列的明显的浅色圆形影像。南部的影像呈圆形被黄河河道所包络;北部圆形影像不规则,其东被黄河斜切。两者面积均约万余平方公里。分析表明,它们恰为对应近代的两个大型冲积扇平原,其间杂有若干小面积的决口扇,构成坡度在1:2000~1:6000之间的微倾平原。这些地貌单元是黄河近代活动的结果,沉积物疏松、含沙量高,具有较大的反射能量。因此,浅色环形影像正是地表沉积物的直观反映。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地表地质结构与布格重力异常有密切关系,而这种重力场又与中、新生代沉积凹陷相联系。换句话说,就本地区而言,图像中的巨型浅色环形(或其它形状)影像,所反映的地表地质与地下负向构造有垂向上一致的相关特征。

图2MSS7波段镶嵌图

另外反差较小,但规模很大的带状影像,也有与上述相似的规律。如纵贯工区东部,由面状色调差异构成的巨大线性影像,北自聊城西向南于鄄城以西的董口附近斜切黄河,并经兰考东一直隐约伸向商水,全长大于500km。董口以北,线性影像以东为深色调,以西为浅色调。从对应的地表分析,浅色影像区系冲积扇平原,沉积物含砂量较高,且有粒级的变化,呈微倾地貌,坡度变化在1:2000~1:6000之间;深色影像区为淤积平原,沉积物较细,以淤泥为主,地势平坦,坡度小于1:6000,其间发育众多的槽形洼地。两者之间被北北东向斜列的古河床高地所分隔。

从地球物理场看,线性影像本身恰与前述东明东侧急剧变化的重磁场梯度变化带相一致,而该带又为钻井证实的兰聊隐伏断裂带。深色区为被厚度不大的新第三系、第四系覆盖的前中生界基底之上升盘;浅色区则为巨厚的中、新生界分布区,前中生界基底埋深达7000~9000m。也就是说兰聊断裂带及其两盘的升降状态,通过不同地貌单元及其组合所反映的光谱特征与上述线性影像构成了明显的对应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从图像解译中获得深部地质信息的重要基础。区别只在于宏观影像特征所反映的是区域地质概貌,而微观影像是反映局部地区的地质结构特点。

(三)环形、线性影像描述及其地质分析

环形、线性影像是宏观影像特征的组成部分,尽管覆盖区信息微弱,但它仍然是各种地质体地表因素的波谱垂向分量的综合反映。不同性质的地质体与不同地表因素的组合,自然显示不同的波谱特性。不同的图像处理方法固然能获得重要的隐伏地质信息,而正确运用地质理论,根据目前资料建立起来的地质发展模式去分析、判译信息的地质属性及其从属的整体结构的关系,以便探索真正的地质规律,就显得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环形影像

环形或圆形影像是指图像上那些具圆形或环形特征的异常区。具体表现为色调异常,影纹结构异常及水系分布异常等等。这些异常是地物特征在图像上的反映。如不同类型的土壤或植被单元,水系的放射状或环状分布等。由于它们的物质组成和形态上的差异,而显示了不同的波谱特征。就东濮地区而言,从宏观上说,大型凹陷以浅色为特征。如东濮次凹、成武凹陷等都为浅色影像。从局部地区分析,深色环形影像往往是近代的分洪区,含水量高、水系发育的洼地。浅色环形影像多数是古河床、高地、现代冲积扇、决口扇及含沙量较高的干燥古河床等等。

本区环形影像众多(图2、图3),据物探、钻井资料分析,它们大多数是地下地质块体,通过微地貌特征在图像上的反映。归纳起来有三类地质信息,即基底的隆起、凹陷,不同深度的玄武岩体及含油(气)或可能含油(气)构造带。

(1)与基底隆起有关的影像异常:以浅色为特征。如爪营环形影像(L01);为色调不甚均匀的浅色圆形影像。面积约320km2,它的北界可见古黄河绕流形迹。其对应为重力正异常,系古生界隆起。根据水系变迁可判断,它是现代仍处于上升的隆起构造。由于它的隆起,迫使黄河于1855年从兰考以北呈北北东向改道(图4)。

图3东濮凹陷卫星影像地质解译图

(1)环形构造;(2)次要断裂;(3)主要断裂;(4)已知油田;(5)远景区;L—与基底隆起有关环形构造;A—与凹陷有关环形构造;R—与玄武岩体有关环形构造;O—与已知油田有关环形构造;Y—预测含油环形构造;N—与近代沉积有关的环形构造

图4兰考地区环形影像特征(a)及环状构造解译图(b)

(a)MSS7波段影像特征图;(b)影像特征环状构造解译略图

(1)块状构造;(2)次级块状构造;(3)水系

(2)与凹陷有关的影像异常:从小范围看,凹陷往往与地表的负地形有关。

由于负地形常成地表水汇集的场所,土壤湿度较大,亲水植被发育,所以在图像上构成以深色为主的斑状影纹结构。如:胡状集环状影像(A1);为显着的暗色圆形影像,略呈椭圆形,长、短轴分别为17km和13km,长轴呈北北东向,对应航磁图上为弱磁异常区,地震及钻井均证实为凹陷。

(3)与玄武岩体有关的影像异常:解译分析表明,一些与明显的线性影像有关的浅色环、圆形影像异常与玄武岩体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如:高平集环形影像(R3);位于高平集东侧,呈椭圆形,在特殊方法处理的图像上,环形影像呈黄色,且嵌有蓝色边环。长轴走向北北东,长、短轴分别为20km和6km。影像异常东部被北北东向线形影像切割,而该线性影像正是长垣断裂的南段。环状体对应为重力负异常,钻井证实为玄武岩体。

类似的影像特征还有东明集(R4)、曹岗(R5)等,它们均与玄武岩体有十分密切的对应关系,而且都与已被证实的断裂构造共相依存。只是由于玄武岩体的不同产出特征。其影像异常的形状、大小及色调深浅有所不同。一般说,埋深较浅、规模较大、仍有活力的则影像特征明显,反之则影像微弱。

(4)与已知油田有关的环形影像:这种影像在标准假彩色合成片上,几乎都是浅色异常。其边界不清或呈渲晕状,且规模往往较小,呈带状分布。如:文留环形影像(O4),为隐晦的浅色异常,呈椭圆形,长轴近南北向,长、短轴分别为10km和8km,它所对应的重力场为重力低部位。在特殊处理的图像上,表现为蓝色背景上的浅紫色斑点状圆形异常,这是已知文留油田的位置。又如卫城环形影像(O3),是隐晦的浅色异常,其间布有灰色斑点,呈圆形,直径约6km。在特殊方法处理的图像上,表现以淡绿色为背景的紫色斑点状异常,这是已知的卫城油田。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与油田相对应的特征性圆形影像,均出现在近南北向展布的宽带状浅色异常区中。该浅色异常区,宽25~35km,长大于200km。南起杞县北,向北包括兰考、东明等地,并从南乐、范县之间一直伸向临清坳陷(见图2),这在7波段黑白像片上,影像显示明显。该带在重力图的对应部位恰为重力低,对应的磁力图上也为-50~-200伽玛构成的窄长弱磁场区。看来,三者之间存在的良好对应关系,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2.线性影像

线性影像是指图片上直线状伸展的色调异常、色调边界、影纹结构异常、不同影纹结构的边界及上述特征的组合异常。本区主要反映地面直线延伸的水系、大型自然水体的直线状边界,湖泊的直线状排列,大型地貌单元的边界及不同地貌单元之间的交线,或上述特征的组合反映等。

经初步分析,本区解译出来的线性影像,多数为地下线性地质体和不同时代、不同规模及不同方位的断裂构造或大型结构面,通过地貌、水系等因素的反映。这可从线性影像出现的方位及其频率与地震资料确定的断裂组系有较为相似的特征上得到佐证(图5)。

图5线性影像玫瑰图和Tg断裂玫瑰图

就线性影像出现的方位来说,本区大致可归纳为:北北东、北东、近东西、北西、北北西和近南北向六大组系。

北北东向:见于本区的东部,如聊城—阳谷—兰考直到漯河,有一呈14°方位的线性影像,该线性影像在黄河北呈深、浅色调相间的宽带,黄河以南呈隐约的深色带。北段对应的重磁场均是一条“高密度”的异常梯度带;在地震剖面上,北段表现为一组西倾的高能波组,南段波组较弱。地质资料证明它是兰聊断裂的反映。另外,贯穿凹陷的黄河,即为一北北东向的线性影像,黄河河道的曲折变化,实质上是北东向追踪断裂控制的结果(图6)。除上述之外,还有一系列显示程度不同的北北东向线性影像,它们大多数由色调界面或线性色调异常组成,往往是控制和影响沙河街组沉积及其后期改造的一些较年轻断裂。如黄河断裂、卫东断裂等。

北东向:本组线性影像在标准假彩色合成片及1:200万5、7波段黑白片上均有表现,并以隐伏带状为特征,而且规模较大,如菏泽北东向线性影像,表现为南深北浅的面状色调,长150km以上。在1:337镶嵌图上显示尤为明显,西南端经兰考南侧直达通许一常。在布格重力图的对应部位,为局部重力高和局部重力低的转折带。而在磁力图上,为平静磁场背景中出现的跳跃式、带状局部磁异常。显然,这是基底断裂带的反映,具有明显的地质意义。

图6河道变化特征图

类似的线性影像在前犁园、东明与菏泽之间也有表现,而且其分布有一定的间距性。

近东西向:在标准假彩色合成图片上,有三条较明显的东西向线性影像。这些影像规模较大,都呈深色带状,带的边界比较模糊。滑县—濮阳—左营线性影像,延伸几百公里,并有若干条大致平行的线性影像伴生,在濮阳附近显示以极明显的深色异常带。地球物理场和地质资料证明,这条线性影像正是滑县—濮阳东西向断裂的反映。

北西向:在凹陷及其邻区,北西向线性影像非常明显,这些影像主要为平直的色调界面、线状色调异常、带状色调异常和水系的北西向分布等。在凹陷中,这些影像与北北东向的线性影像相互交切。在凹陷外围,细长的色调异常体延伸极长,最长达几百公里,并明显与水系的流向相吻合。地震地质资料证明,这些影像主要反映了北西向的浅层构造,如延津—兰考断裂,汲县—爪营断裂、柳屯—安兴集断裂等。

北北西向:本区北北西向线性影像主要见于濮阳—东明以西地区,数量较多,但延伸不长,多数在50km以内,惟菏泽—清丰线性影像延伸长达90km,并与对应的磁力等值线走向一致。

近南北向:本区南北向线性影像比较隐晦,主要为被分割的色调界面。如莘县—菏泽南线性影像,在四个波段的K—L变换的第一主分量上,宽带的边界极为清楚。在分析航磁和重力资料时,发现其为一深部南北向异常带。

此外,还必须指出,前面曾提到的,与油田有关的浅色影像区,主要受近南北向断裂控制。

以上六组线性影像所反映的六组线性构造,彼此叠加,互为切割。概括起来看,六组线性构造中,以北北东、北西向两组最为清晰,而东西向及南北向的线性构造常被切割而错动。北西向线性构造在凹陷中也常被北北东向切割而显得断断续续。线性影像的这种现象,结合其它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北东向、南北向及东西向线性构造多数为深部断裂的反映,对凹陷基底构造起着控制作用。北西及北北西向构造属于浅层构造,反映了断块运动的升降差异,它们中,有些对油田起到很好的封闭作用。北西向构造明显受兰聊等北北东向断裂的切割。北北东向构造除兰聊断裂和长垣断裂在地球物理场中有反映外,其余仅在地震资料上有反映,说明它们是规模不大的浅层构造。

3.环形影像和线性影像的关系

环形影像与线性影像有多种组合关系,本区主要表现为环形影像伴随线性影像而出现;环形影像长轴同邻近线性影像延伸方向近似一致;且呈带状排列。如沿兰聊和黄河东西向大断裂带,环形影像均呈椭圆形定向排列,长轴走向均和与之相伴的线性影像走向一致。一些环形影像出现在北北东和北西两组线性影像的交汇处。

从凹陷的已知地质构造特点来看,上述线性与环形影像的组合特征,就地壳浅层而论是断裂与断块组合关系的反映。众所周知,断块构造是不同组系,不同规模断裂作用的结果,而不同规模、不同形态的断块,由于其棱角逐渐消失在上覆沉积物厚度的影响之中,地表显示的只是其形态的综合信息,因此常常呈圆形或椭圆影像异常。

三、解译成果的综合地质分析

(一)对已有地质资料的补充、修改与地质信息的拓展

当影像异常与已知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比分析赋予一定的地质含义之后,便成了可供使用的地质信息。从本区图像解译结果看,它们对补充、修改原有地质资料起着重要作用。对比东濮凹陷Tg反射层构造图与1:50万标准假彩色合成解译图可以看出,虽然两者的构造总貌相似,但解译图突出了北北东、北东东和北北西三组构造线(图3)。原被忽视的北北西向断裂构造,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也很大,从整个河南地区分析,它与现代湖泊的分布密切相关,是一组发育较晚、影响较大的断裂构造,这不能说同油田的勘探与开发没有影响。又如,根据1:600万镶嵌图及地震资料,兰聊断裂的南延至少切过太康隆起到达西华以南或甚至伸向驻马店以西地区;北延通过黄骅坳陷达天津以北。另外,从线性影像交切关系上分析,还能获得断裂发生顺序的重要资料。前面已指出,区内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线性影像隐晦,而且断续出现,常常见到被北北东和北西向线性构造切割的现象,这表明前者形成较早,而后者发育较晚。这对讨论凹陷的地质规律和建立构造发展模式有重要意义。如果从整个凹陷来看,北端由于基底(前中生界)隆起控制而变浅或消失,而南端由于横跨中牟凹陷使凹陷的结构发生突变而终止等等,这都是影像资料的重要补充。

(二)地质发展模式简述

东濮凹陷是华北沉降带的组成部分,它的地史特点与整个沉降带的发生和演化是分不开的,但是由于它所处的位置和特定的边界条件,自然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至于华北沉降带地史演化的背景及特点笔者等在1985年“盆地形成的区域构造特征”一文中已做了讨论,并曾指出东西向构造带虽然在吕梁期已形成,但印支期仍有强烈的表现。从鲁西南地区的重力资料看也有明显的反映,即前中生界基底起伏状况的重力正负异常带,呈近东西走向的相间排列。而重力低值带为中、新生代的沉积凹陷。作为中、新生代沉积时的构造背景,则还有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构造,这在卫片上都有隐晦的显示。东濮凹陷就是在这基础上,于燕山期在中国东部与太平洋基底近南北向逆时针力偶作用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从邻区看,燕山构造旋回的中后期,华北沉降带南部曾受到过东西向挤压应力的强烈干扰,但对本区来说,除形成北东、北西向两组断裂,增加了凹陷的构造复杂因素之外,对前述的基本构造格局并无明显的改变。喜马拉雅期、华北沉降带的构造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又受到来自北东—西南向的挤压应力的影响,在凹陷中主要是形成北北东(15°)和北东东(75°)两组共轭剪切断裂和北东向追踪断裂。目前的黄河河道就是该追踪断裂控制的结果。而从宏观上看,北北东向一组断裂还有控制油气和油田分布趋势的作用,这是油气勘探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四、凹陷有利含油气区的预测

从现在的图像资料分析,已知油田与浅色或灰色环状、块状影像有较密切的联系,这些环状或块状浅色影像的长轴皆呈北东或近南北向,且与线性影像相伴生。这说明,油田与北北东向(15°)一组断裂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从块状构造控制的特点来看,上述影像特征系属不同形态的断块构造。而在对比本区各种环状或块状影像特征时发现,已知油田和与已知油田相类似的影像异常,均出现在近南北向展布的浅色宽带状影像特征中。该带宽约25km,西界起自清丰、爪营一线,东界止于范县、桃园一线,北端延入临清坳陷,南及民权凹陷,面积3000多km2。在7波段黑白片上,除南段(东明集以南)呈灰色外,均表现为明显的浅色调。这说明,该区在0.8~1.1μm波谱范围内,具有反射能量大、含水性差、湿度较低的特点。这种特点与地下隆起构造带有一定关系。因此,推测该影像异常带为油气勘探的远景区。

Y1、Y2、Y3、Y4和Y5与O7或O2、O3、O4具有极为相似的影纹结构和色调异常,Y与O共处于濮城含油气构造区;Y3、Y4与O4共处于文留油气构造区;Y1和Y5均处于胡状集构造的南坡,推测这些影像都与油气有关。此外,A1胡状集影像与胡状集构造相吻合,位于这个构造中的开37井深1700~2100m(沙三段)发现油层,并获得工业油流,说明这是一个有利含油气区。黄河以东,东明地区Y6和L1影像特征与文留油田和卫城油田一带的影像特征很相似,而且在这些地方已见油气流和油气显示。所以推测Y6和L1影像也为含油有利区。

五、小结

上述是从遥感资料处理、分析及应用中提供的一些基本地质信息,得出的一些初步看法,是深入研究本区石油地质基本规律的一种新资料。由于遥感技术是一种新方法,目前也尚未成为一种完备的手段,所以其可信程度有待勘探实践的检验。但通过上述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1)使用适当的图像处理方法,能大大改善原始图像的质量,能获得通过微地貌变化、水系特征、湿度及植被等因素反映出来的各种隐伏地质信息。

(2)充分利用钻井地质、地球化学和地震等物探资料,对各种隐伏地质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使隐伏地质信息成为可用的资料。

(3)通过与已知油田图像特征的类比分析,预测东濮凹陷区局部性的浅色影像异常是找油较为有利的地区;宽带状的浅色影像区(亮区)为推测的油气储集带。

(4)如前所述,遥感图像的地质含义是多解性的,解译结果受解译者对该区地质情况了解程度的影响,因此,对遥感图像的规范描述(计算机图像描述)是深化遥感技术在石油地质应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河南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图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河南省前晚第三纪基岩地质图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山东省前晚第三纪基岩地质图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东濮凹陷形成演化与油气.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黄淮海平原地貌图说明书.北京:地图出版社,1985.

Ye Hefei et al.,The Initial Application of th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Gas-Oil Bearing Field of Mesozoic and Cenozoic of Henan.Proceeclings of the Beijing Internatioal Symposium on Remote Sensing.1986.

‘贰’ 疯狂的伊万 看苏联人是如何使用核弹扑灭油田

在人们的印象中,核弹是毁灭世界的终极兵器,但对于战斗民族俄罗斯来说,手上有这么多核弹,是不是用来做点别的也可以啊!

一段历史录像就记载着1966年9月,苏联人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个天然气田中引爆了一枚核弹,以扑灭一场大火。这种做法粗暴简单,但却绝对有效,充满了战斗民族的暴力美学!没毛病!老铁!

图片:核弹爆炸的威力非常巨大,长久不熄的大火瞬间被扑灭。

和平的核爆炸(PNEs),是指非军事用途的核弹头,这在冷战中被美国和苏联多次尝试和测试。

‘叁’ 一张照片的故事

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给一代中国人以强大精神力量的铁人王进喜的一张照片的故事。
照片最初刊载于1964年的《中国画报》封面。照片的作者以及画报社当然也是为了宣扬铁人精神,但是,这张照片却引起了日本有关方面的关注,他们经过对照片上的人物以及背景等诸多方面的细节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之后大惊:中国将要建一个很大的油田!继而便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
日本情报专家是怎样根据这张照片解开大庆油田之谜的呢?
王进喜的着装吧:从其帽子、衣服的特点,日本人判断,只有在北纬46度至48度的区域内,冬季才有可能穿这样的衣服,于是,他们在地图上很快就找到了这个位置,并推断大庆油田位于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日本情报专家还通过照片中王进喜所握手柄的架式,就推断出油井的直径;从王进喜所站的钻井与背后油田间的距离和井架密度,推断出油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
知道了这一切之后,日本人想干什么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并不是用于军事目的,而是从经济的角度来利用他们所获得的这些信息。于是,他们立即组织人员设计出了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那时候,中国对石油开采以及冶炼设备的设计能力还不是很高,因此,后来就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由于日本人事先就掌握了有关的信息,提前就做好了相关准备,因此,当中国的招标意向发出之后,日本人便以其交货时间快等优势一举中标了。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有几个思考:情报工作是多么的重要!保密工作更是多么的重要!在信息化程度极高的今天,千万不要在无意中泄露了个人、单位以及国家的秘密。

‘肆’ 全球走滑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

全球古板块再造、岩相古地理及古环境图集

据IHS数据库,2009

传统的沉积盆地主要包括大陆架、陆上盆地(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裂谷盆地等)。北美西部、欧亚北部、非洲北部均发育大型沉积盆地。北极地区沉积盆地也很发育(全球不同类型盆地的分布及超长剖面位置图)。全球板块构造格局控制了中、新生代以来盆地的构造演化:泛大陆中生代以来解体形成大西洋两岸、澳大利亚西北缘、印度大陆两侧等被动陆缘盆地。新特提斯洋盆晚中生代以来陆续关闭形成扎格罗斯、恒河、高加索等前陆盆地以及印-澳板块俯冲形成东南亚弧后盆地,东太平洋板块中生代以来俯冲形成北美和南美西岸的科迪勒拉弧后前陆盆地。含油气盆地可以形成于超大陆聚合-裂解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

不同时代克拉通盆地处于远离板块边界的大陆克拉通内部,广泛分布在北美、南美、非洲、欧洲、亚洲北部、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各个大陆板块内部,它们的形成时代主要为古生代,也有部分为中生代(全球克拉通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具有大油气田的克拉通盆地主要分布于北非、北高加索-滨里海地区、南里海-卡拉库姆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和东西伯利亚地台等。其中,最典型、最富油气的是西西伯利亚盆地,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大规模的沉积盆地,面积可达350×104km2,构造稳定,至今持续沉降。

裂谷盆地的分布主要与板块构造的分离或俯冲(弧后伸展)有密切关系,总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主要形成于泛大陆裂解时期的裂谷盆地,在南、北美东部分布一系列中生代裂谷盆地,同时在非洲板块内部由于远源应力场作用,形成西非中生代裂谷系、中非中生代裂谷系和东非古近-新近纪裂谷系。第二类是西太平洋型裂谷系,其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高倾角俯冲弧后背景伸展有关,如中国东部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群(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另外,造山后伸展作用也可以形成裂谷盆地,如准噶尔盆地、海拉尔盆地等。北海油气区是欧洲最富油气的中生代裂谷型盆地群(全球裂谷盆地及其大油气田的分布图)。

被动陆缘盆地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沿岸以及南极洲周围,形成目前长度60%的大陆边界。南大西洋东、西两岸含油气被动陆缘盆地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与冈瓦纳大陆的中生代裂解和大西洋洋盆的中、新生代张开相关。墨西哥湾深水区及其相邻地区、西非尼日尔爾尔三角洲等均是最着名的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区(全球被动陆缘盆地及其大油气田的分布),形成于泛大陆中生代裂解-漂移阶段。

前陆盆地近平行于造山带分布,如北美的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南美的安第斯山脉,欧亚大陆的特提斯造山带和乌拉尔造山带。中、新生代以来全球最长的两条巨型造山链,即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科迪勒拉造山带,控制了全球两类前陆盆地链的发育。前者长13000km,从西班牙到越南、澳大利亚北缘;后者长16000km,从阿拉斯加向南一直延伸到阿根廷南部。增生型造山带和碰撞型造山带两类中、新生代造山带类型,分别对应两类前陆盆地的发育(弧后前陆盆地和周缘前陆盆地)。扎格罗斯、乌拉尔、东委内瑞拉、西加拿大前陆盆地是世界上典型的油气富集前陆盆地区(全球前陆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

弧后盆地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该类盆地的油气富集区也主要位于东南亚地区(全球弧前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弧前盆地环太平洋分布,为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典型盆地类型,如东南亚的文莱-沙巴盆地、苏门答腊盆地等(全球弧后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以往的油气勘探表明,该类盆地在所有类型盆地中油气前景不被看好,目前发现的油气储量主要在东南亚,有重要的油气分布。

走滑盆地最典型的是拉分盆地,如北美西海岸加州湾盆地群、南美东北部特立尼达盆地群、大西洋两岸部分区域以及南北极一些洋盆(全球走滑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这类盆地规模和寿命均较小,但可以形成一些小而富集的油气盆地,如洛杉矶走滑盆地、辽河盆地、维也纳盆地等。

‘伍’  地质环境评价信息系统的数字图集

根据项目设计的总体目标,地质环境评价信息系统按地质背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海岸带变迁、遥感影像、地质环境评价等六大模块设计,共完成了80余张数字图件,还可以按要求任意生成所需单要素或多要素图件。并做成了ArcView GIS系统下使用的中文版。图集内包含的主要图件如下:

(1)工作区位置图

(2)行政区划图

(3)油气田分布图

(4)钻孔柱状图

(5)钻孔分布图

(6)地势图

(7)地貌图

(8)遥感影像三维视图

(9)区域地质构造图

(10)水文地质图

(11)水文地质剖面图

(12)地下水系统划分示意剖面图

(13)地下水开采潜力图

(14)工程地质图

(15)地表土体类型图

(16)砂土液化分布图;

(17)地基承载力分布图;

(18)工程建筑适宜性评价分区图

(19)软土分布图

(20)盐渍土分布图

(21)环境地质图;

(22)地质环境质量分区评价图

(23)石油污染源分布图

(24)地表水系污染程度图

(25)油田浅海海水水质分区图

(26)交通、油气管线及电力系统图;

(27)土地利用图

(28)浅层地下水质量分区图

(29)淄河沿岸地下水污染评价分区图

(30)咸淡水界面迁移趋势预测图

(31)东营地面沉降高程变化纵向剖面图

(32)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演变图

(33)东营市可持续发展地学对策图

‘陆’ 藏北伦坡拉盆地星载图像的地质应用

伦坡拉盆地位于西藏高原的核部,唐古拉山南麓安多县西南境内,海拔4800m以上,是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呈东西狭长状展布于黑(河)—阿(里)公路沿线,面积约3500km2。西藏地质局自1967年以来,在盆地中、东部进行了十余年的石油地质勘探,钻井近50口,并获得工业油流,为该盆地图像地质解译、验证提供了良好条件。

一、伦坡拉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与地质条件

(一)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

盆地位于羌塘与昂拉仁错—念青唐古拉两大断块之间的班公湖—东巧断裂带上。羌塘、昂拉仁错—念青唐古拉断块分别形成于燕山早期与晚期。由于燕山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使藏北地区的古生界发生了区域变质,断裂带及大型侵入体附近的部分中生界也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此时班公湖—东巧断裂也有明显活动,并控制了白垩纪的沉积。有人认为该断裂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第二大缝合线,因为已在该带发现了超基性岩体和一些深海沟型的沉积物,但没有得到重、磁资料的支持。不管说法如何,该带在地史上是个比较活动的构造单元,燕山晚期及喜马拉雅期尤其强烈。伦坡拉盆地就是在这样背景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并以新生代沉积为主的断陷盆地。其中充填了近4000m的陆相沉积物,从而奠定了盆地找油的物质基础。由于断裂带是羌塘断块长期向南推挤的结果,因此使伦坡拉成为北断南超的箕形盆地。盆地南部于井下850m便见老第三系不整合于志留系之上,而盆地北部该组又被侏罗系、白垩系所推覆、掩盖。

(二)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

盆地外围主要是一部分中生界和古生界。古生界见于盆地南缘,已受区域变质。中生界在盆地两侧均有分布,但出露不全。此外,盆地的南北缘尚有花岗岩、基性及超基性岩分布。

盆地内出露新、老第三系的零星露头,老第三系见于盆地北部,新第三系见于盆地中部的东西向断裂带附近。据地面及钻井资料,老第三系(牛堡组)厚450~2700m,可分上、中、下三段。下段为紫红色砂砾岩;中段为灰绿色、灰色泥岩,是主要生油岩之一,厚逾千米;上段为棕红色砂泥岩夹薄层泥灰岩,厚100~300m。

新第三系(丁青组)也分三个岩性段。下段为灰色泥页岩、粉细砂岩,见油苗显示,厚176~356m;中段为灰色泥页岩夹油页岩及薄层粉砂岩、厚层细砂岩,局部夹凝灰岩,本段见丰富油苗,为主要产油层位,厚120~280m;上段为灰色泥岩夹页岩、泥灰岩、粉细砂岩及凝灰岩,厚220~520m。

上述岩层在横向上变化颇大,加之断裂发育,对比较为困难。

盆地构造,最引人注目的是东西向褶皱与断裂。它们不仅是盆地形成的基础,也是控制盆地内二级构造带的主要因素,因此构造圈闭也是该盆地的主要油藏类型,如盆地北部的牛堡构造带等。次为北东、北西向两组断裂也是盆地构造复杂化的原因之一。地震资料表明,北东向断裂横切东西构造带使之成为高低起伏的断块,并使部分构造圈闭油藏受到破坏或改造成为断块性质的圈闭类型,如盆地中部的红星梁构造带等,而且部分北西向断裂成了基性岩浆的侵入通道。伦坡拉盆地面积不大,但构造较为复杂,加之在较为活跃的区域构造背景下形成的,虽有厚度较大的生油层,油气显示也极为丰富,但油层薄、纵向上又分散、岩性致密、物性差,而且主要油层埋藏浅,故油质稠,粘度大(230.5厘泊),因此寻找低产小型油田尚有希望。

二、盆地的图像特征及其地质解译

盆地处在149~38象幅的中上部。其太阳高度角30°,方位角135°,未见云雾,质量尚佳。盆地内第三系零星露头构成低丘状山体,在黑白片或标准彩色合成片上,边界轮廓清楚可辨。在彩色合成片上,盆地以浅黄绿色和较均一的平滑块状影纹,自像幅的西缘由宽变窄向东伸至滋格塘错的南沿。盆地本身,从北到南由暗绿色逐渐变成浅黄色。这是因为具有较大反射率(或亮度)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自北而南增多加厚之故,也反映了盆地地貌的南倾特点。盆地两侧,尤其北侧分布着墨绿色、黄绿色的不同色调和复杂影纹,是前述复杂地质结构和多种岩类的反映。资料及实地验证表明,东风矿西侧,具棕黄色网状影纹结构的块状影像,系燕山期花岗岩体的反映。岩体西邻大片墨绿色粗枝状或肋状影纹,为三叠纪泥板岩及板状千枚岩。岩体东邻虽也属三叠系,但因严重硅化使岩性坚硬而具较强的抗风化能力,两者在图像中的色调虽然相近,但后者的影纹结构较前者细腻。在滋格塘错的西南沿,有一醒目的东西走向的墨绿色细碎影纹结构之影像,是出露地表的超基性岩体。类似的影像在盆地北侧之北西向断裂中也存在,并呈长条状夹持于两线性体之间。与地质图对比知其也为断裂控制的脉状基性岩体。至于晚白垩世—第三纪之未变质砂、泥岩,因岩性相对松软而表现另一种起伏幅度很小的低丘状地貌景观,其相应的影纹结构显得平滑均一,且因反射率高于上述各岩类,故色调较浅而易于区别(图1,图2)。

值得指出的,从上述色调及影纹结构的特点中,不仅可以解译出东风矿西侧燕山期花岗岩体,而且还可以从其影纹结构的组合上判别出该岩体是先后两次侵入而成的复合体,也就是说,岩体东半部在形成时间上较西半部为晚,这可以从岩体中留有明显的嵌接关系上反映出来(图1,图2)。

关于通过图像上线性构造反映出来的断裂及断裂带,更具有明显的解译效果。

图1伦坡拉盆地星载图像

图2伦坡拉盆地星载图像解译图

图像中的线性构造,通常是地貌的突变带、山体走向、水体边界、植被群落的边界或直线型水系等要素的反映。而上述要素往往是构造形变直接控制或间接影响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便成了构造解译的重要依据之一。斜贯伦坡拉盆地东部的一组北西向明显线性构造是地面的大断裂带(图1)。就图像看,线性体本身为较深的色带,细判译又为两条以上以锐角相随的线性影像的复合体。在盆地中,线性体北侧色调较南侧为深,其西北延伸部分为已知的地面断裂,并沿断裂有基性岩侵入。东南延伸,经盆地南侧的桌佳山(达如错东北沿)出本像幅,经桌佳山实地考察证实,该线性构造为地面规模较大的断裂构造带,志留系大理岩化灰岩逆于下二叠统结晶灰岩之上,下二叠统又逆于中生代侏罗—白垩系火山角砾岩之上,且沿带有正长岩脉侵入(图3)。至于该断裂在盆地中有如此明显的反映,是该断裂的潜在影响或晚近地质时期的活动控制了地下水的潜水面直至地表植被分布之故。

图3东巧桌佳山断层示意图

类似情况,盆地西北部也存在(图4,图5)。它们在扎曲藏布江两岸的零星露头中均有相应的破裂带,只因第四系覆盖而没有连续反映在地表而已。江北的类保鄂木保东侧为北东走向的断裂带,破碎甚剧,并有蚀变粗面岩产出。断裂带以压性为主兼有扭性,见上白垩统紫红色安山角砾岩、安山质凝灰岩逆于下第三系牛堡组紫红色砂砾岩之上。前者产状110°∠54°~175°∠56°,后者为175°∠26°。断面倾向南东,但也见有北西倾者,倾角大于50°。

上述只是线性构造与地面断裂关系的两则实例,尽管盆地已勘探多年,但将上述两条主要线性构造作为盆地中的断裂,是此次星载图像地质解译与实地验证后才确定下来的。对于覆盖区在物探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类似的潜伏断裂是较难发现的,而遥感地质方法却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三、线性构造特征及初步分析

线性构造是星载图像地质解译中最为常见的现象,伦坡拉盆地也不例外。

“线性构造”有的称断裂轨线、构造趋势、线性轨迹等,本文暂称线性构造。它是指星载或机载多光谱扫描图像中,有一定延伸长度的直线或近于直线型的影像异常。这些线性影像或明或暗,随图像背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些线性影像需要仔细辨认后才能发现。笔者认为,只要整个成像过程是正常的,则其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至于其相应的地质含义则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质背景进行分析与讨论。

图4伦坡拉盆地北部星载图像(图像作1、2分量拉伸,并与7波段进行标准彩色合成-丁树柏处理)

图5伦坡拉盆地北部星载图像解译图(盆地西北部类保鄂木保的NE向断裂带)

(一)线性构造特征

在伦坡拉盆地及周缘万余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延伸长达20km以上,显示清晰的线性构造约200余条(图6)。与相应地区1:5万地质详查填绘的地面断裂比较,多出三倍多。如果将20km以下的次要线性构造解译出来,则其数量还会大大增加。这些线性构造的特点,多数为细长而清晰,除极少数之外,笔直伸展,可说不受地貌变化的影响。另一特点,纵横交切,几乎各个方位均有发育(表1),但从出现的几率来看,却主要突出了北东和北西两个方向(图7)。这是否与某构造因素有关,将在线性构造地质含义一节中讨论。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即那些与地面已知断裂相吻合的线性构造,常有一些以很小夹角与之相伴或相交的另一些线性构造存在。这种现象在伦坡拉地区有,在进行滇黔桂地区图像地质解译时也经常遇到。看来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图6伦坡拉盆地星载图像线性构造解译图

表1线性构造及地面断裂数据简表

注:表中括号内为地面断裂数,据伦坡拉中东部1:5万地质图统计。

(二)线性构造的地质含义

前面曾提及,线性构造通常是山体走向、地貌突变带、水体边界、直线型水系及不同湿度的土壤、植被与不同类型的岩石界线等的反映。但上述各种现象往往是地面线状褶皱、断裂构造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结果。伦坡拉盆地80%的地面断裂与该区的线性构造相吻合。那么线性构造是不是地面断层或尚未填绘的裂隙的反映呢?这在某种意义上讲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大部分地区未进行过区域裂隙调查,目前还缺乏可以作出肯定结论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但国外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线性构造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线性体与断层之间在规模上存在显着差别,可是线性体不仅是地下水稳定的高渗透带,各种金属矿体赋存的场所,而且从构造上讲,它与地壳深部断裂一样比地面断裂、断裂带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图7伦坡拉盆地线性构造玫瑰图

事实上,在分析斜贯伦坡拉盆地东部的北西向大断裂时,也发现该断层只是漫长线性构造中的部分段落,也就是说线性构造的存在比起该地面断裂来说有更深远的地质意义。有名的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及太湖均处在斜贯中国东部醒目的北北西向线性构造东南端,如说这是分布上的巧合,倒不如说是受地壳同一软弱带控制的结果。当然,还不能说线性构造就是地面的断层,因为断层是指某地质体的不连续界面,具有显着错位现象。但可以认为,线性构造是地壳在地史过程中,受一定方式的构造运动的影响而留在岩石中的裂隙或结构面的记录。正是这种裂隙或结构面,在一定的应力条件下诱发和控制着断层的发生和发展,但野外考察所见,不是所有裂隙或结构面都能发育成“断层”,这也就是线性构造为什么远远多于地面断层的缘故。数量众多的线性构造当然不是一次构造运动所能形成的,而是整个地史过程中叠次构造运动的产物。因此,线性构造的组合,同样反映了鲜明的区域构造特点。伦坡拉盆地线性构造玫瑰图(图7),恰好反映了南北向挤压应力的总体特征,与地面分布的构造格局完全一致,这就更说明了一个地区图像中的线性构造与该区地质构造之间的密切关系了。

四、结束语

伦坡拉盆地是以新生代为主的断陷沉积盆地,在区域地质背景中具有特殊的结构特点,加之坡积、冲积物疏松对电磁波有较强的反射特征,因而在图像上有强烈的反映,为地质解译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同时代的地层、岩性除有不同的波谱特征外,还由于变质程度不一及产出的特点和结构上的差别而表现了不同的地貌类型,这都是盆地及周缘岩性、构造解译效果较好的原因。尤其值得强调的,图像中显示为数甚多的线性构造与地面断裂的重要关系及在方位上出现的几率特点,同该区域构造格局的一致性,说明了线性构造在研究和确定断裂构造中的重要作用,尽管不能把线性构造与地面断裂等同起来,但却是一定地应力条件下结构面的反映,也是地壳的软弱带,是诱发断层的重要因素,而且具有普遍意义,是今后工作中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内容。

上述工作是初步的,认识是肤浅的,但作为能真实、宏观地反映各种地质信息的星载图像,尽管其解译效果与特定的地理、地质环境有重要关系,而用于区域构造研究、石油地质普查是有广阔前景的,特别是在人烟稀少、交通困难的西藏地区更是经济的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文是在我院西藏石油考察成果的基础上作局部研究后撰写而成的,借此向有关人员致谢。

‘柒’ 英国油田,正在枯竭吗

着名的欧洲北海油田是英国掌控全球原油期货市场的基石,也是缺油的西欧国家发展经济与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能源保障。通过对北海油田的开采,英国与挪威等国发展起的石油工业也曾走在世界前列。

海上油田开采的技术门槛线相当高

但这对于欧洲发达国家恰恰是强项

然而,在历经多年的油气开采后,北海油田这一昔日欧洲能源的心脏正面临逐渐枯竭的命运。

地处设得兰群岛、大不列颠岛、荷兰低地、日的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端之间的北海,是总面积约57.5万平方千米的超级油田所在地。如果不是1969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孤注一掷打完最后一口井,这一超级油田的命运也许永远都只能埋藏在不为人知的深海之下。

周边国家都是欧洲经济标杆

在他们之间有个大油田,真是太合适了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贫油国”的帽子一直是困扰西欧国家最大的能源问题。虽然离西欧最近的苏联是产油大国,但在冷战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对立与国家安全的担忧使得欧洲无法从苏联进口石油。

苏联近在咫尺,中东也离得不远

但在地缘政治上,始终有很大风险

工业社会的运转离不开石油,命脉却抓在别人手里▼

才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维持整体的稳定供给

以传奇油田——布伦特油田来说,曾经产量高达40万桶每天的布伦特油田,产量在90年代后就开始急剧下跌。到了2015年,布伦特油田3个在运行的平台中,就有两个平台停产,唯一剩余的一个平台日产量也不足1000桶每天。

不仅如此,英国油气新发现的数量也在锐减。按照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的标准,英国在2010年仅发现4个大型油气田,不仅比2009年的13个大幅减少,同时也跌至多年来的谷底。

一座废弃的天然气平台

巨大的工业景观

与邻居英国的情况类似,挪威新探明的油气资源也是连年走低,近十年几乎没有大型油气田被发现。根据挪威石油理事会的统计,2010年挪威的石油新发现仅为16个,大大低于2009年的28个。

而且,海底油田的开发历时漫长,从粗略的地震波物理勘探到细致的钻井取岩芯样本勘探,再到安装设备、成本核算、申请开发许可等,往往耗时五至十年以上。

当然,正因为难度大,成本高

这种大型海工装备本身也是个门槛很高的大市场

中国也正在这方面加速追赶

除了日渐枯寂的石油储量,高税收与高环保要求也是打击北海油田的一大原因。

由于整体经济不景气,油气行业向英国政府上缴的大量税收愈发重要,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英国政府加大了对油气行业的征税力度。在越发严苛的环保条约规定下,北海的石油开发企业也不得不增加成本来满足环保规定。

如果风电的成本能再降低再降低

欧洲可能进一步压缩油气的能源占比

2011年,英国政府改变了英国大陆架石油生产活动的税收结构和税率,税收新政大幅增加了英国油气行业的税率,因而导致英国北海地区的油气产业越发缺乏竞争力。

再加上美国低成本页岩油和国际低油价的冲击,开采成本原本就高的北海油田更是陷入了开采一桶亏损一桶的无解境地。

作为同行的海湾国家有着更低的开采成本

但是油气在欧洲只是一个产业,而在中东是国家支柱

他们的压力更大,转型也更难

若不能加大石油勘探力度并发现新油田,步入暮年的北海油田将难逃枯竭的命运。届时,有着50年历史的北海石油工业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退出历史舞台,而西欧国家自身的能源保障,可能又要看俄罗斯和中东的脸色行事了。

‘捌’ 二元人民币背面景色是哪

截至2018年我国发行了五套人民币,其中第一套和第五套人民币没有二元,第二套人民币二元的背面是国徽,正面是宝塔山(陕西延安)。第三套人民币二元的背面是国徽、大庆油田(黑龙江大庆),正面是车床工人。第四套人民币二元的背面是南天一柱(海南三亚),正面是维吾尔族、彝族人物头像。

二元人民币,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二元的人民币纸币,共计有三套。

1955年3月1日公布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共10种,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957年12月1日又发行10元1种。第二套二元人民币正面图案为宝塔山,主色为深蓝、土黄、灰蓝。

第三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62年4月15日开始发行的。2元券正面为车床工人图,俗称“车工”,象征工业为主导;背面为国徽、石油矿井,象征发展能源工业;主色深绿色。

第四套人民币二元于1988年5月10日发行,古钱满版水印,另外还发行有票面图案相同,币背主色稍浅的1990年版。正面是维族和彝族妇女头像,左旁是“绶鸟翠竹”图。币背面是海南的“南天一柱”景观

(8)油田背景图片扩展阅读

二元人民币停止发行:

中央银行在1999年7月发行第五套人民币时,明确第五套人民币共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和1角八个人民币券种。每年银行回收的残缺、修补、污渍的钱币,将是某个币种使用频率的最好明证,而两元残币恰恰是最少的。

根据优化币种的原则,停止发行了两元和两角这两个券种。市场上存在的第四套人民币两元和两角已越来越少。在这些年里,两元人民币“只收不付”,所以就渐渐淡出了市场。

‘玖’ “铁人”王进喜照片暴露了啥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

如果说什么,是成功的关键,细节绝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相信经商的人都能有所共鸣,而在60年前的一个故事,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凭借一张“铁人”王进喜的一张照片,日本人却获利千万,期间到底暴露了什么呢?不妨让我们来好好看看。

石油,又被称为工业血液,在当代人类社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在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对于石油的需求量更是日益高涨。

正是凭借这一点,三菱重工开始着手设计和打造适合大庆油田的采油炼油方案和设备,凭借提前做出的大量工作所提出的精确蓝图,成功于1966年中标,签下了和大庆油田方面的巨额订单。

日方凭借一张照片和一篇千字报道,发现了更多细节,因此获利千万,这也足以让人吃惊。

‘拾’ 辽河盆地及其邻区遥感图像的石油地质分析

辽河盆地现代为第四系覆盖的平原区。从遥感技术在河南、江苏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结果看,选择适当的图像处理方法,通过地质解译、分析,是快速完成覆盖区石油地质调查及研究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油气勘探初期,它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有限的人力和经费,完成盆地(坳陷)边界和二级构造带的调查任务;而在勘探程度较高的探区,遥感可以补充很多新的地质信息,并对检验现有资料的可靠程度也有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已知油田(或构造)图像特征的类比分析,为预测新油气田提供重要依据。

一、区域地质背景概述

辽河盆地及其邻区,是指辽河中部、西北部及内蒙东南部、吉林西部的部分地区,面积达20余万平方公里。从地貌上看,它是松辽平原的南延部分。东部和西部分别是千山山地和医巫闾山山地,地势起伏较大,一般海拔约500m左右。中部为冲积平原,即辽河盆地的主体,海拔在0~9m之间,北高南低,呈微倾状伸向辽东湾海域。

从大地构造上看,本文所论及范围处于中朝断块东北部与天山—大兴安岭断褶带东段的交接带附近,而辽河盆地属中朝断块区翼鲁断块东北沿、郯庐断裂带北延的西侧。盆地的西邻除出露元古宙的辽河群之外,尚有大片太古宙的鞍山群深变质岩系分布。辽河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一样,均是燕山运动断裂作用的产物。从石油地质特征上分析,前者是后者在北东方向上狭长的延伸部分,其本身具有两凹一隆的结构特点。根据盆地西部凹陷齐11井钻遇的花岗片麻岩同位素年龄测定,其值为1787Ma,与盆地东部出露的元古宙花岗片麻岩(1768Ma)相当。因此认为,盆地的古老基底当属元古宇。从盆地的主体部分看,在震旦系之上覆有少量古生界,主要是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建造。据盆地东部凹陷三界泡构造上的界3井资料,古生界厚达730m。上古生界仅见于盆地外围的露头区。至于中生界,主要是上侏罗—下白垩统。该岩系除凹陷中有零星分布之外,主要分布在西部凹陷的两侧、东部凹陷的东侧及盆地的北部。由于上述岩系在发育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辽河地区的第三系直接与前震旦纪各种变质岩、震旦纪灰岩及古生界等不同层位接触。这正为本区潜山式油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遥感资料的选择、匹配及处理

(一)图像资料的选择与匹配

为研究某些影像异常在宏观和微观上的特征及其在不同时相、不同波段上的变化规律,以便确定其地质含义,解译工作除使用MSS标准假彩色合成片之外,还选用一些分辨率较高的,不同时相、不同波段和不同比例尺的其它图像资料。如1:10万或1:20万TM图像的子区处理片,1:100万、1:50万、1:20万MSS组合处理图像(图版Ⅲ-1)及TM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图版Ⅲ-1)等。

(二)图像资料处理及其效果分析

本区是水系发育、地表水充沛的平原区,不但湖泊星罗棋布,水生植被发育,而且有厚度很大的第四系覆盖。要了解地下地质信息,必须尽可能排除地面信息的干扰,提取或大力增强地下信息。辽南及其它覆盖区的图像处理表明,图像的局部增强处理及其配套的多功能组合处理方法是提供深部地质信息较为有效的几种方法,尤其组合功能处理。

所谓组合图像处理,就是把几种单独使用的图像处理功能有机地组合起来使用,如:线性扩展—直方图调整—局部增强—彩色级上色。

从初步地质解译看,本区图像的应用效果是好的,主要表现在了解前第三系基底起伏状况、基底的地质构造和与已知油田影像特征的类比上。基底起伏状况及区域地质轮廓主要反映在组合处理图像上,它以不同色调和多姿的纹理结构反映了辽河盆地中央隆起与两侧凹陷的基本形态,并以对电磁波反射强弱而显示出隆起凹陷的幅度及其变化特征(图版Ⅲ-2)。如中央凸起带不但大小形态及伸展方位与重力资料相吻合,而且多数线性影像所反映的断裂构造已被钻井资料所证实。值得指出的是,西部凹陷一些前古生界潜山头在组合处理图像上也有清楚的显示,如齐曙与兴隆台潜山带(图1R-17)。这是以综合信息为特征的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无法达到的效果。

关于在与已知油田影像特征类比分析、预测新油气田方面,子区拉伸图像已显示了令人鼓舞的效果。从辽南目前已知油田的影像特征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地皆以均匀浅色调为特征。这种特征在不了解某油田资料的情况下所作的预测中得到了初步验证。因此认为,地下油气的地面效应,在子区处理图像上有明显的反映。

三、影像特征地质分析

(一)影像的色调特征及宏观地质分析

1.影像反映的基底构造

基底构造主要是指新生界沉积时盆地的结构及其组成。覆盖区解译表明,反映基底构造信息主要来自卫片组合处理图像,而辽河地区效果尤佳。其特点是:在深绿色背景上显示清晰的棕黄色纹理结构,而且总的色调特征由北向南明显变深。多数地质、物探资料表明,棕黄色纹理结构所反映的正是盆地基底的正向构造(隆起、凸起或潜山),其纹理结构的形态组合就是上述正向构造特征的反映。深绿色调则主要反映第三系发育厚度较大的负向构造(凹陷)带。影像特征及解译分析还表明,辽河盆地从整体上看,具有三分的特点,即中央隆起及其东西两侧的两个凹陷带。东西两侧的两个凹陷带有由南向北变窄的趋势,而中央隆起带则由北向南倾伏,于高升—沙岭一线以南被北西向断裂切割、下掉而逐渐消失,从而使上述三个纵向构造带合并成为一个范围较大的辽南凹陷。从影像特征看,辽南凹陷这个负向构造单元与南半部已没入辽东湾海水之下的巨型环形构造相一致,而这个巨型环形构造是由深蓝色调反映出来的。就组合图像的色调、纹理结构分析,它们的基底组成及其起伏变化并不完全相同(见表1)。

图1辽河断陷卫片组合处理图像地质解译图

1—前白垩系连续露头分布区;2—前震旦系为主的潜伏隆起区;3—古生界和部分中生界基底分布区;4—中生界为主的斜坡或基底;5—局部隆起;6—局部凹陷;7—明显线性构造;8—较明显线性构造;9—推测与油田有关的环状构造;10—湖泊、水系

表1各构造单元影像及解译特征对比表

2.巨型环形影像包含的地质意义

巨型环形影像系指图片上呈墨绿色的影像区,它与外围相比,以深得多的色调为特征,虽然也呈过渡关系,但轮廓分明。该影像范围相当于沙岭—高升—沟帮子弧线以南的整个辽南地区。环形影像的南半部因受海水影响显示不清。据测算,长半径达37.5km,环形影像的陆地部分约4000km2(图版Ⅲ及解译图)。

图2渤海地区莫霍面等深线图

据与地质、物探资料对应分析,巨型环形影像与该区上地幔隆起相吻合。该上地幔隆起区由地壳31km圈闭的等厚图上反映出来,其形状椭圆,呈北东向延伸,东界约在营口—沈阳一线,西界约在锦州附近。椭圆形隆起区南半部已入海域,而北部的位置与深色半环形影像大体相当(图2)。因此推测该深色影像的出现与上地幔隆起有关。其次,地史资料表明,下辽河地区第四纪早期曾一度遭受海侵,沦为海湾,因而留下一定厚度的海相沉积物。尽管厚度不大,但由于海相沉积物与陆相沉积物之间存在着成分、结构等方面的一定差异,而这种差异能从可见光波段的记录上加以区别。另外,该区为辽河坳陷的主体部位,是第三系(S3+S4厚约2000~3500m、S1+S2厚约800~1500m)及第四系沉积物的主要堆积场所,而第三系与第四系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与盆地周围已固化的岩石相比就有大得多的收缩率。因此,该地区在挽近时期,常常表现为负地形,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滞留场所,从而构成地表MSS7波段电磁波的低反射区。

(二)影像反映的构造特点

1.线性构造解译

线性影像是构成影像特征的基本要素之一。辽河地区图像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不同长度、不同规模和不同表现程度的线性(包括带状)影像,大部分是地下不同深度、不同时代和不同规模断裂的反映。如L4-6号线性影像,位于图片东侧,以醒目的线状深色调反映在浅色多环状纹理结构中。尤其在南端,东侧的多环状纹理结构突然中断,显示了影像的不连续特征,与老第三系底界构造图叠合对比,是通过龙1井与界6井的北北东向断裂反映。又如位于上述影像西侧的L4-4号线性影像,在图片上也以深色线性特征反映在具有定向组合形式的多环状纹理结构中。中段多环状纹理结构的延伸方向与线性影像一致;局部地方,多环状纹理结构的外缘与线性影像重合。据现有资料分析,它恰好与通过茨10井与湾1井东侧的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吻合,如此等等。这说明辽南地区的线性影像与潜伏断裂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

经对比,本区各种图像上的线性影像其出现的方位频率基本一致。据统计,本区共厘定出线性及带状影像近1000条,它们多数为断裂反映。从展布的方位看,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四大组,尤以北东、北西两组最为发育。与以往资料相比,其中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北西向断裂构造大为增加(图版Ⅲ-1、Ⅵ-2),而这组断裂对油田的构造格局的控制是不可忽视的。

(1)北东(含北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宽带状和密集分布为特征,且以深色为主,有时也由浅色多环状纹理结构呈北东向的串珠状组合反映出来,规模都比较大,主要是基底断裂的反映。当然,基底断裂能够在地表通过各种渠道而留下痕迹,这说明它们对上覆层是有一定控制作用的。这种影响或控制作用可以使原始沉积物在厚度分布上造成差异,也可以反映在沉积物成岩过程或成岩以后的变位上。如沈阳—营口断裂(L4-6)走向方位34°,延伸长大于350km,是郯庐断裂带北延的一部分(亦称依兰—伊通断裂)。南段在卫片上呈浅色宽带状影像,控制浑河、辽河在该地区的总体流向;北段以醒目的浅色直线状影像纵贯盆地东沿的基岩出露区。据大地垂直形变测量资料(应绍奋,1986),该断裂带目前处在负向变形中,这说明近代仍有一定的活动能量。

(2)北西(含北北西)向断裂构造该组断裂在卫片上表现为鲜明的线性特征,但数量和规模不及北东向断裂。如大土堡—黄沙坨线性构造(L14-01),长大于100km,呈隐显状斜切整个辽河坳陷,伸向西北医巫闾山,并控制其地形和水系的分布;在高升的东南段落,西南侧表现为深色,东北侧为浅色。据第四系沉积物研究,线性影像西南侧的深色调为海积物分布区,而其东北侧的浅色调为河积物分布区。因此,该断裂至少控制了第四纪的部分沉积。在西北部北镇以北的花岗岩出露区内,实测该断裂的产状为SW312°∠74°~80°。从该区组合图像上看,该断裂斜切中央隆起南延的端部,并使南盘下掉而消失。由此看来,该组断裂发育较北东向断裂为晚。

(3)东西向断裂构造在卫片上,断裂影像呈宽带状,边界模糊,且有断续延伸的特点。如凌原—锦州西断裂(图版Ⅵ-2)在卫片上呈多条平行状线性影像,时隐时现,中间穿过若干山体和山间盆地,并有向坳陷伸展的趋势。另一特点是,常被北东或北西向线性构造分割。因此,这是一组较为古老的构造线或断层或大型挤压带或古老褶皱带的残留段落。

(4)南北向断裂构造数量较少,在卫片上以面状色差为特征。如辽河口西断裂(图1L1-01),从假彩色图像上看,线性影像的东侧呈深灰色,而西侧为浅灰色,两色区的直线状分界线就是该线性构造的反映。当然也有呈宽带状的,如双辽—法库南北向深色带状影像异常。该异常,在磁力图上被解释为海西期的裂谷带,后被岩浆充填。

从上面描述的四组主要断裂的特征分析,北东向断裂是本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影响最深的断裂构造,其次为北西向。上文曾提到,北西向断裂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后期对盆地有较大的改造作用,尤其对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是值得重视的。如果从四组断裂形成的新老关系上分析,则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断裂形成最早,对盖层(主要是第三系及第四系)影响最小,而发育最晚的是北西向断裂组。

2.环形影像反映的地质特点

环形影像是指图像上具有环形、圆形或块状几何形态的影像异常。由不同色调的影纹或纹理结构组成,也可以通过水系的异常分布而反映出来。很多事实表明,它是地表的、地壳的或更深部的块状地质结构的反映,如隆起、坳陷或各种火山机制等。由于它们的形状、结构和成分,与周围介质相比存在着多种差别,这种差别就成了地质解译时的判别标志。

所谓地质解译的判别标志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特别是色调的含义变化常取决于不同的地质、地理背景。如浅色影像特征,从区域地质的大范围来看,多数是负向构造单元,即中、新生代沉积坳陷的反映。但如果把对比的背景只限于盆地之内,则浅色影像特征可能反映了局部的正向构造。上述变化的关键,一是对比空间发生了变化;二是突出了水介质及与水伴生的植被因素。

(1)浅色环形影像在下辽河地区,以反映正向(隆起、凸起、潜山等)构造为主。如在标准图像上,台安东侧呈北东向延伸的长圆形浅色影像异常,反映的正是中央隆起带的主体,它的几何形状与布格重力异常图的重力高十分相似。在组合图像上以纹理结构形式出现的浅色影像异常,不但其北东向延伸的总体形态与重力高一致,而且其局部的起伏变化也与重力等值图相吻合。此外,锦州北露头区的图像上还存在一个面积较大(384km2),由浅色叶片状结构组成的椭圆环形影像,为大型花岗岩体的反映,等等。

(2)深色环形影像若没有人工的干扰,则主要为负向(凹陷、地堑)构造的反映,如大民屯凹陷。大民屯凹陷,是长轴呈北东向展布的新生代凹陷,在重力上为低值区。它在图像上表现为明显的深色环形影像,而且其形态与凹陷基本吻合。

四、已知油田的影像特征及有利含油气区的初步预测

1.已知油田的影像特征

下辽河(辽南)凹陷的西北部及东部的部分地区,是勘探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目前,在西北部的已知油田有高升、曙光、欢喜岭、兴隆台及双台子油田,东部有热河台、于楼及黄金带油田。这些油田在标准假彩色图像上有明显和比较明显的浅色圆形或块状影像特征,与前述的浅色环形影像一样,有反映正向地质结构的类似特征。据分析,虽然油层深埋地腹,但在漫长的地史过程中,由于油层压力很大,微量烃类能够通过盖层不断向地表或空中渗漏、逸散。其中的一部分被地面土壤吸附而发生生物化学变化,以致渐渐改变了土壤原来的性质,使生长其上植物变态或构成某种特殊的植被群落,因而造成地面效应等等。此外,还可能有其它的成因联系,例如辽南地区的主要油田——曙光油田、黄金带油田及于楼油田等,均与热红外(波长0.4~12.5μm)图像中的浅色或白色影像异常有较密切的关系。而这种浅色影像特征均与地热有关。因此可以说,上述列举的主要油田都处在高于平均地温值的异常区内(图3R—10、R—12、R-13)。据研究,控制地温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盆地基底结构的性质与起伏状况,因为不同性质的基底表现了不同的热传导性能,而起伏状况则反映了热源与地表的距离的大小;二是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反映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程度,如果交换程度高或泻水区,则地温易于散失而不利于保存。当然盖层厚、薄也是地温地面效应产生和变化的必要条件。从包含TM-6的遥感图上表现出来环状或块状影像在空间上的特征看,确与已知油田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辽南地区共解译环状或块状影像20个,其中14个与已知油田有关,吻合率达70%。东部凹陷的沙岭巨型环形影像,由7个次级环状影像构成,其中4个与热河台田、黄金带油田有关,如R—18、R-20、R-21及R-16(图2)。在西部凹陷区,R—16与兴隆台油田有关,R-15、R-23与欢喜岭油田有关,而R—06、07及08与高升油田有关,等等。因此,就辽河地区来说,不管是那种类型或经过何种方法处理的图像,与已知油田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用来预测油田的重要根据之一。不管是哪种原因,已知油田的上述影像特征,在辽河地区是明显的,也是可信的。

图3TM6热异常解译图

1—明显热异常区;2—较明显热异常区;3—负热异常区;4—开放性断裂;5—露头区边界线及西斜坡明显界线;6—沼泽地

2.有利含油区的初步预测

根据已知油田图像特征,并从遥感信息的异常表现出发,结合该地区物探、钻井所获得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类比分析,预测了下列有利和比较有利的含油区。

(1)有利含油气区

①沙岭地区,该地区在热红外图上,自沙岭至黄沙坨以东表现为一醒目的浅色异常区,呈北东向延伸,西南端宽、圆,东北端窄、长,且在浅色异常区中,出现两个更为突出的白色异常点,一个在黄沙坨小4井附近,另一个在沙岭东北的欧1井一带。

该区在子区处理图像上也表现为一椭圆形浅红色异常区,其长、短轴分别为20km和12km,虽然该浅红色异常区的影像中存在一些明暗不一的块状结构,但仍属一个整体,其中的欧1井、小4井有良好的油显示并在部分地区见工业油流。因此,把热红外和浅红色影像异常作为一个有利油气勘探的整体看待是有理由的。

②荣兴水库以西地区,本区,尤其在近双台子河口(海外河附近)地区,为受地面水网干扰的热异常区。从地貌条件看,是滩涂中的相对高地。在子区处理图上,本区存在两个大小不一的环形或长圆形浅色影像异常,且有渲晕状的特点。尽管图像明显反映了受地表因素干扰的特征,但与已知油田的图像有较为相似的特点,因此推测为一有利含油气地区。

③南屁股岗地区,本区是大凌河与双台子河相距最近的河曲区,水网纵横、植被发育,因此,热红外图上未见异常,但在标准图像上却表现为一呈南北向展布的长圆形浅色影像异常,其长轴约16km,短轴约9km。该异常北部芦苇丛生,已见工业油流,南部伸向滩涂。作为影像特征的整体,既然北部已获工业油流,则南部,也应属有利含油气区。

(2)较有利含油气区

较有利含油气区是指地表干扰大,地下地质信息反映微弱,图像特征不明显,与已知油田图像特征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仍具有环状或圆形影像特征的地区。如:

①北小柳树以南地区,该区为大凌河与小凌河入海口之间的滩涂,一部分为盐田。在热红外图上表现为近东西向延伸的异常区,特征明显。在TM子区处理图上存在两个环、圆形影像,北部植被(以芦苇为主)发育,图像呈斑点状。从宏观上看,位于辽南巨形环状体的西侧,属较有利油气勘探区。

②荣兴水库北,田庄台以西地区,该区在热红外图上呈白色斑点状,未见大面积热异常,但在TM子区处理图像上存在三个大小不一的环形影像,具渲晕状特点。尽管图像信息反映的地下结构较为复杂,但与已知油田的图像特征较为近似,因此推测为一较有利含油区。

此外,双台子河河口的中心滩(盖州滩的北延部分),它的存在可能与地下正向构造有关,如果石油地质条件较好,则亦为较好的远景区之一。

五、小结

从图像处理、解译和分析的初步结果看,辽河地区遥感信息的应用潜力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辽河第四系覆盖区工作表明,选择与本区地表条件相适应的恰当的图像处理方法,就能大大改善原始遥感图像的质量,并能获得通过微地貌变化、水系特征、湿度及植被等因素反映出来的各种隐伏地质信息,从而为补充、修改原有各种地质资料起到积极的作用。

(2)通过地质解译,对辽河盆地及外围地区的北西向断裂构造有了新的认识:主干的北东向断裂是盆地形成的主导因素,而北西向断裂尽管在数量上、规模上都不及北东向断裂,但它是油气聚集、运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3)在利用已知油田影像特征进行类比、分析、预测新的油气田方面,也存在着广阔的前景。

(4)充分利用本区正在勘探的有利条件,使遥感信息所反映的各种石油地质资料能够得到及时验证,以便确切建立遥感的石油地质解译标志,把遥感技术在覆盖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推向深化。

参考文献

李德生.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石油学报,1980.1卷1期.

滕吉文等.华北平原中部地区深部构造背景及邢台地震.地球物理学报,1975.18卷3期.

马蔼乃等.遥感概论.科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