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里长城在中国地图哪个位置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长城图片在哪里扩展阅读:
建筑方法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重要经验,接着司马迁又写入《史记》之中,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
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
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
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2. 关于长城的图片和传说
一、传说
秦朝时,有位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无数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不久俩人心心相印,互生爱慕之情,在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孟姜女和范喜良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入夜,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于是收拾了行装,到长城去找范喜良。
一路上,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对丈夫深深的爱,到达了长城。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谁知民工告诉她,范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脚。
听到这个噩耗,孟姜女好似经受晴天霹雳一样,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孟姜女整整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天地感动,日月无光。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喜梁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伤心欲绝。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的美色,想逼迫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下来,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一、请和尚给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经,将他好好埋葬;二、要求秦始皇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喜良;三、埋葬范喜良后,孟姜女要求去游,三天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十二个太阳轮轴转
齐长城沿线老百姓广为流传说,当年齐国为了预防别国侵犯,征用大批劳工修建齐长城,当时天上有十二个太阳轮轴转,这样二十四小时就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迫使劳工没有睡觉和休息的时间,修长城的人饥渴难忍,疲惫不堪,致使死亡时有发生,而死后尸体就被筑在城墙里了。这段故事是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不顾人们死活的憎恨而广为流传着。
齐长城考察期间,长城沿线村民多有反映说,七十年代扒土城墙造大寨田时,从城墙里挖出过人骨。据长清县广里村71岁老人李瑞桢说,1971年他曾亲身参加了长城起点“岭子头”处那口机井的施工,机井直径25米,深4米,取土时共挖出20余具人骨。
3. 有哪些关于长城的图片
4. 长城地图上的位置 图片
秦时................
这个真的着不到,
你可以去这上面看看 ditu.google.cn/ 07年的
5. 哪位有长城现在的图片啊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F%D6%D4%DA%B5%C4%B3%A4%B3%C7&in=11096&cl=2&cm=1&sc=0&lm=-1&pn=0&rn=1&di=870091728&ln=2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3%D0%B9%D8%B3%A4%B3%C7%B5%C4%CD%BC%C6%AC&in=3090&cl=2&cm=1&sc=0&lm=-1&pn=0&rn=1&di=705354480&ln=1
6. 关于长城的图片
7. 八达岭长城图片
八达岭长城图片网络一下旅途团 吧 上面有都高清的图片
八达岭长城 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精华,也是最具代表性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明长城之一。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八达岭原为隘口,后建关城。明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两侧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山上建起边城、梢墙、挡马墙等,后来逐渐增建为长城,并修筑敌楼、墩台。
城墙:八达岭长城图片城墙高6-9米,平面呈梯形。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青龙桥一带,山陡坡险,墙顶较窄,最窄处仅2米多。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外侧墙高,内侧墙低。墙两侧用花岗岩石条包砌,最长石条达3.1米,重1.5-1.7吨。无论陡峭山坡或平缓地段,石条均逐层水平垒砌,纵横交错,横架竖垒,咬合成一体,合缝处灌以灰浆。墙体内填泥土、石块,用夯砸实。墙上体为3-4层城砖,用石灰膏粘接灌缝。城面上用墙砖铺砌,使墙顶平整。在坡度较大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墙顶两边有砖砌矮墙,外侧叫雉堞或垛墙,内侧叫宇墙或女儿墙。垛墙为迎敌面,墙高1.7-2米,便于掩护人体,一般在人体胸部高度开始筑垛口,垛口之间距离约1米。垛口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砖是特制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一边为斜边,码在口上,呈扇面状,外宽内窄,观察面大。
敌楼:八达岭长城图片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墙台,也有上、下两层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房舍。台堡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一般敌楼为两层,高10米、长宽均10米。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口、了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
墩台又称烽火台。八达岭长城图片外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东、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门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有火铳、火炮2门,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与城堡组成一个纵深防御网。明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举烽办法,即敌人来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城台又称墙台。指稍高出长城墙顶,四周砌有堞墙、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筑。此是古代士兵们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巡逻放哨之处,以及发生战争时进行据守防御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地方。例如八达岭关城门顶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平台,即为城台。
战台:修筑于长城沿线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交通要道或地势险要之处,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层之分,规模大小不一。内可储兵器、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作用大于敌楼。同时还储备一个月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口粮和用水等。这种战台设施,既可出击,又可据守,并可与长城上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城台、敌台等军事设施密切配合,以组成密集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火力网,大大地增强作战威力,有效地阻击敌骑进攻,在军事防御上起着十分重要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战略战术作用。
门票·开放时间
门票旺季(4月1日-10月31日)45元,淡季(11月1日-3月31日)40元。学生凭有效证件半价。乘八达岭缆车往返60元。
开放时间:夏季6:30-19:00;冬季7:00-18:00。
提供电子导游服务,中文10元/次,英语、日语、韩语、法语各为40元/次。
交 通
八达岭位于北京西北方向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延庆县境内,距离市区约80公里。从市区到八达岭有高速公路。乘旅游专线车一小时可以到达。旅游专线车每天早晨在市区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前门楼东侧、天安门广场历史博物馆门前、崇文门路口东南角等地发车,车票价:往返36元/人。
登八达岭长城图片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最便宜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乘车方式:乘地铁等车辆到德胜门下车,乘919路公交汽车直达八达岭长城图片脚下,普通车每人7元,空调车每人12元,5分钟发一辆车,比旅游车要便宜许多。
到八达岭八达岭长城图片图片城际列车现已开通,从北京北站出发,一等票价17元,二等票价14元,首班车6:08分发车,到达八达岭时间是7:07。火车票到售票窗口买。下火车后不用走很远。八达岭高速经常会堵车。
8. 高清 长城 图片
提供两幅长城优秀画作,这是着名画家张砚钧的水墨长城,欣赏!
张砚钧图
画家张砚钧的水墨长城
9. 有关长城的图片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