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背景图片 » 心雕背景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护士生日图片唯美 2025-01-22 15:38:54
阅读书图片高清 2025-01-22 15:20:51

心雕背景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05-15 05:02:19

❶ 《文心雕龙》是怎样的书

先讲一个故事,是笔者小时候从《名人轶事》一书里看到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农家,登基后大力提倡简约朴实的作风。一回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本洋洋万言的奏折,朱元璋叫人念给他听,读了六千来字还没听出什么名堂,他就大发脾气,叫人把茹太素按在地上杖责一顿后轰了出去。到了傍晚,朱元璋气平后想想白天之举不妥,便让人继续读茹的奏折,一直读到一万六千多字后方才切入主题,不过提了五条建议。朱元璋马上命有关人员去实施,并颇有感慨地说:“其实用四、五百字就够了啊!” 奏折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呈交的意见书,用现代眼光来看当属实用性文体;文体论是《文心雕龙》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用长达二十章的篇幅(从明诗第六到书记第二十五)系统论述了各种文体,而实用性文体尤为其中的大头。笔者大致统计了一下,他前后罗列了不下八十种文体,除去诗、骚、赋、乐府、“七发”系列等少数几种属于文学作品范畴之外,其余的绝大部分,譬如章、策、奏、表、议、簿、录、契、疏、牒、檄文、封禅文等等都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经常需要接触使用到的文体。由此我们不难窥见《文心雕龙》立足于社会写作实际的特色和作者深入阐述实用写作理论经验的良苦用心,“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书记》)。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们每天都会与许许多多身份地位迥异的族类打交道、在各种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用文体写作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通知、便条、启事、合同等传统应用文体之外,诸如邀请信函、学术报告、政府批示、科研计划和年度总结等也融进了实用写作的大家庭。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此类写作给予高度重视,充分掌握实用文体的基本写作技巧并学会根据使用范围的大小、处理程序的繁简、目标对象的多寡灵活选择加以使用。 刘勰在《书记》中接着说:“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此句可解读为刘勰看待实用文体语言的一个明确态度,而“贵乎精要”则是全句的核心。贵,以……为重。精要,精当切要。这段话表述起来就是:精要是一切实用文体的内在实质,实用文体须以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而从总体上保持“精要”的特色,不仅仅在于方块字数量的多少,更要以表意是否准确恰当的尺度去衡量,因为“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北宋神宗时,保守派首领司马光强烈反对新法,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四百字的信给变法派领袖王安石,极尽数落新法之弊,王安石应以《答司马谏议书》,只有不足四百字,却鲜明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有力回击了对方的非难;临川先生的另一名作《读孟尝君传》更是藉九十字的篇幅而旨意尽出,让人拍案叫绝——这些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了。 有人会质疑:十几个世纪以前的论调,值得拿来标作我们今天实用文体写作的师法么?平心而论,刘勰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汉魏以后逐步形成的语言华丽矫饰、内容空虚乏味的形式主义文学,《文心雕龙》一个很重要的成书目的就是力图纠正当时文坛那种“辞人爱奇,言贵浮诡”的不良风气,返回到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序志》)的正确轨道上来。不过纵览如今的报纸杂志或者广告传媒,观点模糊、词不达意、肢解语言等弊病还是不少,笔者以为假若要避免上述遗憾,还是应该以“贵乎精要”为矩,并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一是根据具体情况择取最能为读者接受的文体。例如报道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比赛赛况就适宜采用快讯、专栏的形式,让没看直播而焦急等待结果的人一目了然;在后续报道时则适合采用话题综述、报告文学等形式,让观者带着轻松的心情细细了解赛场内外、花絮内幕等。有时我们也需要根据读者群的不同而有的放矢,比方说学术论文的阅读对象通常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而小说的阅读群体则是普罗大众,如果把学术论文写成了消遣性、娱乐味十足的小说,或者把小说写成了叙事平淡、语体整饬的学术论文,便是不伦不类,势必会影响文章思想的阐发。此外,语言描述中还得把握好主次详略之间的关系,像医生写诊断书时就特别需要在病情发展、用药情况这一块详录,以体现医学救死扶伤的庄严性;警方发布的通缉令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也是必须细写的。而像前言、序跋、简介、编者按一类的文字蜻蜓点水即可,既避免了喧宾夺主而冲淡正文主题,又能勾起读者阅读全书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二是在写作中尽量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是表意务必到位。开头提到的茹太素“万言奏本”是典型的文本繁冗的例子:不必要的铺垫、夸饰和做作,只会增加听者的不满情绪而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又如山东军阀韩复榘给齐鲁大学学生所作的“演讲辞”:“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有五分之八,没来的举手吧!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鄙人也实在是感冒。……”韩试图展示自己的学问与口才,却语误频犯、弄巧成拙,反而暴露了自己浅薄的一面,成为经典喷饭笑料。一味求省亦是矫枉过正,仍旧会出现类似于“还欠款XX元”这样莫衷一是的争议,这就要求我们在遣词造句环节上多下工夫,比如“我做了两个丈夫爱吃的菜”很容易让人萌生疑虑,而换成“我做了两道丈夫爱吃的菜”或者“我做了丈夫爱吃的两个菜”即可消除歧义。眼下,文言文的时代尚未终结,白话文的完善仍需时日,文白共存的局面还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么,借助于一些生命力的文言短语(如成语),可使语句更显凝练,表达更为形象,像体育解说员爱用“平分秋色”、“握手言和”表示两队战平、用“一决雌雄”、“鱼死网破”表示激烈拼搏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议对》)《文心雕龙》汲取了从上古至魏晋积淀下来的丰富的写作思想精髓,它在中国文艺理论大厦中的主心骨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传承《文心雕龙》中的实用文体写作理论遗产,是我们的义务;继续发掘《文心雕龙》中关于文体的精妙论述以充实当代实用写作理论,则是今人的使命。

❷ 介绍一下《文心雕龙》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古代文学理论着作。刘勰撰。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6�4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着。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
南朝刘勰所着《文心雕龙》是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写作理论巨着。全书分五十篇,内容丰富,见解卓越,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粗略统计,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59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竟达44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应用写作》杂志1996年第4期,《<文心雕龙>的应用写作论》)

❸ 《宿建德江》的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这首诗是在当时的作者,孟浩然仕途失意后,被迫选择离开家乡,远赴洛阳,游历吴越时写下的。借此诗来排解前程无望,不得志向的悲哀之情。

图片来自于网络

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面对迷蒙的江中小舟,想起了多年隐居生活和科举落第的一幕幕,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矛盾与悲伤的集合体,情感促使孟浩然写下了《宿建德江》。

❹ 《文心雕龙》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文心”就是“为文之用心”,“雕龙”取战国时驺奭长于口辩、被称为“雕龙奭”的典故,指精细如雕刻龙纹一般进行研讨。合起来,“文心雕龙”等于是“文章写作精义”。《文心雕龙》是一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巨着,它是古代文论领域成书的初祖。作者刘勰广泛分析了唐、虞、夏、商、周、汉、魏、晋、刘宋、萧齐10代之着作,吸收了先秦以来的重要文学理论和各种论点,凡有助于说明某种文学现象或文学理论,无论道家、法家、儒家、名家、兵家、玄学家以及佛教学说,甚至是他所大力反对的谶纬,都对其中“有助文章”者加以肯定,可以说是深广地集合了前代文论之大成,因此被后人称赞为一部“体大虑周”的着作。

《文心雕龙》全书一共50篇,据刘勰称,这是为了和《周易》当中的“大衍之数五十”相切合。50篇中,最后一篇为《序志》篇,相当于今人着作当中的自序,只是按照当时的习惯这一篇被放在最后。在《序志》篇中,刘勰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自己创作《文心雕龙》的缘起,自称在他7岁的时候,曾梦到漫天“彩云若锦”,自己“攀而采之”;到了成年的时候,又梦见自己怀抱礼器,跟随儒家的宗师孔子南行。刘勰认为这是上天让他着作文章的征兆,于是便创作了这部《文心雕龙》。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虽然刘勰精通佛典、曾经出家为僧,但在他创作《文心雕龙》时还是自觉以儒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的。

在《序志》当中,刘勰还简要地阐述了《文心雕龙》的结构和内容。除《序志》篇以外,《文心雕龙》共分为三部分,其一为“文之枢纽”,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枢纽”即关键,“文之枢纽”即文章写作的总原则,是全书的总纲。第二部分为“论文叙笔”,这一部分相当于一部分体文学史,它分述了各种文体的产生、演变的历史过程、评价了历代作者的成败得失,总结了不同文体写作的基本准则。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当中还有一种“文笔之分”,其中“有韵为文、无韵为本”,这也是当时人们对于文体的一般看法。第三部分为“剖情析采”,这一部分为创作论,它详尽地阐述了文章构思、创作与文学欣赏过程当中的各种问题,思想深湛,精义迭出,是《文心雕龙》全书的重点和精华所在。

《文心雕龙》有着卓越的理论成就。

首先,《文心雕龙》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和创作心理时,抛弃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进化的文学发展史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以及文学的美学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颇富独创性。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二,关于《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刘勰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与制约,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语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一文学史观把以往有关这一问题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刘勰十分强调文学创作上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作家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只有“变”才有文学的不断发展。同时他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辩证地统一,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从而获得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事实上,刘勰在他的着作中一开头便说:“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而“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把诗文的源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可以说,它代表了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而它的文学史观正是建立在这样理论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文心雕龙》影响最大、美学个性最突出的是创作论。创作论对构思、风格、继承与革新、内容和形式、篇章结构、声律和修辞等都作了全面的探讨。他的创作论,在“序志”中称“剖情析采”,包括“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首先,在构思上,他提出了“神与物游”,说明了精神活动与外界事物的关系。其次,在风格上,他探索了风格形成的因素,虽然看重先天的才气,但对于后天的学习也极看重,认为“八体屡迁,功以学成”,这就高出于天才决定论。他又说明作家个性和风格的关系,提出作家的个人风格,在情理和文辞上的美学要求,那就是“风骨”。风骨的提出,使得好的风格得到保障,使作品声情并茂,文采鲜明。再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他强调情理为主,形式为次,赞美“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此外,在声律和修辞上,他提出要注意声响的调协,到唐代,平仄调协问题的解决,格律诗的形成,说明刘氏的远见。他的创作论,从以上各点来说都是前无古人的。

总之,刘勰的《文心雕龙》在继承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系统的文体理论、批评理论、创作理论和美学理论,它的理论贡献是不朽的。

❺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全文,背景。

全文: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背景:吴文英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赵与芮为宋理宗赵与莒弟,度宗赵禥之生父。景定元年(1260)赵禥立为皇太子后,吴文英又上嗣荣王及荣王夫人寿词。赵与芮后于咸淳二年(1266)晋封福王,吴文英则未及见,盖已先卒。

出处:出自南宋吴文英的《唐多令·惜别》。

原文白话释义: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便会令我滋生思念的忧愁。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5)心雕背景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全文赏析:

吴文英的《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此词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词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

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

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

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

“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❻ 美国有个雕塑,在岩石上雕塑了四位人头,我四位科学家,把这个图片给我,我加分。

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

石雕头像,由美国着名画家和雕塑家格桑·博格勒姆(1867-1941)在1927年至1941年间创作并初步完成,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西南部布莱克山区,高600英尺的拉什莫尔山山峰上。

1923年,南达科他州的历史学家多恩·鲁宾逊提议在拉什莫尔山的花岗岩上雕刻美国开国元勋的雕像,作为弘扬美国精神的永恒象征,并以此来吸引游客游览美丽的布莱克山区。1924年,鲁宾逊的想法引起了作为雕塑家的格桑·博格勒姆的注意。他决定以巨大的总统像雕刻来创建一个“民主圣地”。博格勒姆本打算要雕凿到他们的腰部,但由于资金、自然条件等原因和他的过早去世,这一工程并未能最后完成。

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包括了美国历史上四位功勋卓着的总统的头像,他们分别是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弗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头像的雕刻采用了高浮雕写实的手法,突嵌在高大的山峰上。每尊头像的高度约为18米,总面积约为20平方米,其中鼻子长约7米,嘴的宽度为2.6米,眼睛宽1.5米。他们目光前视,仪表庄严,代表着美国业绩的四大象征:创建国家、政治哲学、捍卫独立和扩张与保守。

博格勒姆在接受工程后,首先制作了一幅1:10的设计图,通过后按图塑造出等于真实大小的十二分之一的每个头像的石膏模型,然后用水平棒作垂直测量定出基准点并放大标定在山岩的相对位置上。工人们就以此点为起始,在一只用手摇绞车来控制的吊箱上进行“划线”和“雕刻”。“雕刻”中采用了基点定向爆破,并用钻机和炸药在预定的位置上作逐段碎石处理。到雕像基本完成,共炸下碎石45万多吨。

1927年8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库利奇主持了作品的开工仪式。期间,由于资金不足、天气恶劣和岩层厚度等自然条件发生变化等原因,工程曾经几次中断,实际的开工时间集中起来约六年半左右。1930年,华盛顿头像揭幕;1936年,杰弗逊头像揭幕;1937年,林肯头像揭幕;1939年,罗斯福头像揭幕。

格桑·博格勒姆出生在美国的爱达荷州,后去法国的巴黎学习绘画,回国前拜在着名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的门下学习雕塑。他在60岁时开始了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的工程,并从此把余下的全部精力倾注在了这个作品中。据说创作中,他对罗斯福头像投入了最多的热情,因为他认为罗斯福的眼镜对自己的技艺是一种挑战。博格勒姆个子不高,秃顶,办事认真,精力充沛,有爱国心,为人坦率。尽管在工作中他让人觉得很难共事,但传媒还是着力于宣传他,使他获得了公众极大的信任。不幸的是,1941年3月,作品尚未全部完工时,格桑·博格勒姆与世长辞,剩下的工作只能由他的儿子,同样是雕塑家的林肯·博格勒姆来继续了。遗憾的是,小博格勒姆只完成了纪念碑的头像部分,格桑·博格勒姆原来雕刻到人物腰部的设想一直没有能够付诸实现。

每当人们游览此地时,抬头仰望那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的浅灰色花岗岩头像,只见他们脸朝不同的方向,彼此和谐地呼应着,四周为气势雄伟的层峦叠翠所环绕,使人顿生景仰之情。如今,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频繁地出现在描绘美国生活和风光的影视作品及图片中,成为象征美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❼ 中国道士的道符有没有关于这个东西的介绍,详细点的带图片的

“符咒”是中国道教用以传道修持的主要手段之一。所谓“符咒”是符箓与咒语的合称。一般地说,“符”指的是用朱笔或墨笔所画的一种点线合用、字图相兼、且以屈曲笔画为主的神秘形象 ,道门中人声称它具备了驱使鬼神、治病禳灾等众多功能;“咒”指的是具有特殊音频效应的口诀,道门广泛地用以养生辅助、祈福消灾或者召驱鬼神以达到施行者的特殊目的。符咒法术经籍在《道藏》中占有很大的份量,这些着述内容博杂,体例也不尽一致;但从总体上看,它们携带了诸多的易学信息则是可以肯定的。所谓“法术”首先是指以符和箓为本的道术秘法。由于符箓在体式上已有象征的特点,这就很自然会引入易学的思想理念。故而,符箓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蕴含着易学的旨趣。作为与符箓相辅助的一种重要法术,咒语融摄易学象数理念,也是有案可稽的。在道教中,咒语与符箓有时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一种理念通过符字书写与勾画就成为符箓,而当这种符箓以特殊音频念颂的时候也就成为咒语。因此,那些本来具备了易学象数符号表达的符箓当它们被转换为咒语时自然就携带了易学的信息。

符咒法术,本质上是古老巫文化的变形。

道教符咒大全

落幡咒

幡悬宝号 普利无边 诸神卫护 天罪消愆 经完幡落 云旆回天 各遵法旨 不得稽延 急急如玉皇上帝律令

九星神咒

九曜顺行 元始徘徊 华精茔明 元灵散开 流盼无穷 降我光辉 上投朱景 解滞豁怀 得驻飞霞 腾身紫微 人间万事 令我先知

土地神咒

此间土地 神之最灵 升天达地 出幽入冥 为吾关奏 不得留停 有功之日 名书上清

甘露咒

悲夫长夜苦 热?廊厐T中 猛火出咽喉 常思饥渴念 一洒甘露水 如热得清凉 二洒法界水 魂神生大罗 三洒慈悲水

斗母玄灵秘咒

玄灵节荣 永保长生 太玄三一 守其真形 五脏神君 各保安宁

延内真咒

天地同生 扫秽除愆 炼化九道 还形太真 百官纳灵 ??受新 清虚掩映 内外敷阴 度命延生 吉日良辰 金童玉女 为我执巾 玄台紫盖 冠带其身 使我长生 天地同根

破地狱咒

茫茫酆都中 重重金刚山 灵宝无量光 洞照炎池烦 九幽诸罪魂 身随香云幡 定慧青莲花 上生神永安

净身神咒

灵宝天尊 安慰身形 弟子魂魄 五脏玄冥 青龙白虎 队仗纷纭 朱雀玄武 侍卫我轩

破酆都离寒庭咒

功德金色光 微微开幽暗 华池流真香 莲盖随云浮 千灵重元和 常居十二楼 急宣灵宝旨 自在天堂游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学 心假香传 香爇玉炉 心存帝前 真灵下盼 仙旆临轩 今臣关告 迳达九天

净口神咒

丹朱口神 吐秽除氛 舌神正? 通命养神 罗千齿神 却邪卫真 喉神虎贲 气神引津 心神丹元 令我通真 思神鍊液 道�常存

净心神咒

太上台星 应变无停 驱邪缚魅 保命护身 智慧明净 心神安宁 三魂永久 魄无丧倾

解冤结咒

众生多结冤 冤深难解结 一世结成冤 三世报不歇 我今传妙法 解除诸冤业 闻诵志心听 冤家自散灭

罗�真君神咒

神首循黑道 冥冥超至灵 暗明期朔望 阳德晦阴精 高镇黄幡阙 茅戢耀霜? 至心俟多福 稽首讽真经

三光化食咒

浩精生法� 氤氲凝天中 两曜共澄澈 五纬相交通 三光焕已明 宝�凝三宫 帝乡会九老 咽服百骸丰 金华照光景 身与日月同 念道上圣前 万劫寿无穷

甘露法食咒

冷冷甘露食 法味食无量 骞和流七珍 冥冥何所碍 受此法饮食 升天登紫微 福德高巍巍 供食令清净 一切有为事 普皆成代命 拔汝三涂苦 施汝九玄庆 临当受食时 诸天皆赞? 寒庭多悲苦 回首礼元皇 女青灵宝符 中山真帝书 一念升太清 再念皈虚无 功德九幽下 旋旋生紫微

回度往生咒

勤修大道法 精心感太冥 黄华真�降五脏结胎婴 幽魂生天堂 飞升朝上清 福慧无不遍 此食施众生

安土地神咒

元始安镇 普告万灵 岳渎真官 土地袛灵 左社右稷 不得妄惊 回向正道 内外肃清 各安方位 备守坛庭 太上有命 搜捕邪精 护法神王 保卫诵经 皈依大道 元亨利贞

沐浴度魂咒

巍巍道德尊 功德已圆成 降身来接引 师宝自提携 慈悲洒法水 用已洗沉迷 永度三清岸 常辞五浊泥

荐拔往生神咒

尘秽消除 九孔受灵 使我变易 返魂童形 幽魂超度 皆得飞仙

救苦往生神咒

太上敕令 超汝孤魂 鬼魅一切 四生沾恩

有头者超 无头者生 枪殊刀杀 跳水悬绳 明死暗死 冤曲屈亡 债主冤家 叨命儿郎 跪吾台前 八卦放光 湛汝而去 超生他方 为男为女 自身承当 富贵贫贱 由汝自招 敕就等众 急急超生 敕就等众 急急超生

净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 秽气分散 洞中玄虚 晃朗太元 八方威神 使我自然 灵宝符命 普告九天 乾罗答那 洞罡太玄 斩妖缚邪 度人万千 中山神咒 元始玉文 持诵一遍 却病延年 按行五岳 八海知闻 魔王束首 侍卫我轩 凶秽消散 道气长存 急急如律令

符咒分四大要诀:

符:就是书符,代表灵界公文和法规。

咒:就是咒语,代表灵界密码与歌诵号令、说服作用。

印:就是手印,代表灵界的权威和印信。

斗:就是步罡斗,分五行、七星、八卦等各种不同罡步,是代表不同作用威力。

符咒是中国道家灵修的哲学,也是心灵最高艺术升华。古云:‘若知书符穷、惹得鬼神惊。不知书符穷、惹得鬼神笑。’

一道符的构成有五个主要部份组织而成:

点符头:符咒开笔最为重要,就如同人的眼睛一般。

主事符神:每道符的功用各有不同,什么事就该找什么主事之神符,如同现今使用者权威或教授。

符腹内:此道符功用要用于何事作用、斩妖除邪或镇宅,在此处即可明了。

符胆:为一道符的精华所至[生魂及灵魂],符能不能灵验全在此诀。

符脚:[觉魂]为请兵将镇守之意,符脚变化很多,全看此道符本身用途而定,叉符脚也有口诀。

❽ 翡翠镯子心雕刻作品图片

高档的翡翠 ,用的都是优质的翡翠原料,在做了手镯后,剩余的手镯心仍是价值很高的。高档的手镯心主要用来做一些大件的牌饰,每一件都有相当的厚度,往往成为人们喜爱的翡翠饰品。

❾ 雕刻心是什么意思

现在很多酒吧,小酒屋,还有一些日料理的装饰,或者门店的小牌子都喜欢用木质的材料。在一块木质的小板子上,雕刻上小酒屋的名字,别有一番简单,淳朴的韵味。激光雕刻机雕刻木牌有多深,毫米代表雕刻心。
激光雕刻机雕刻上面那种图片的木板可以雕刻,简单的设计使得雕刻的样式美观整洁,与小酒屋,日料的风格也比较搭配,激光雕刻机不仅仅是可以雕刻装修装饰可以使用这种木质的牌子,形状较小,可以当作饰品,钥匙链,挂坠等等的木板都可以进行雕刻。
有大批量雕刻得厂家会担心,使用激光雕刻机这样大批量的雕刻会不会很费电,当然不会了,3天才一度电,你说能费到哪里去呢。(你要是不使劲造基本上是这样的)那么这种木质材质使用在这种装修装饰和挂坠木牌的雕刻深度是多少呢?最佳的建议是2毫米,如果觉得2毫米的深度不够,可以进行重复雕刻,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建议这么做得,因为很容易使得在原来基础上的图片变得焦黑,影响文字或者图片得观赏效果

❿ 《从军行》的诗意

作者:杨炯
烽火照西京2,心中自不平3。
牙璋辞凤阙4,铁骑绕龙城5。
雪暗凋旗画6,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7,不作一书生。

1.《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为题材。
2.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照西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明敌情严重。
3.不平:难以平静。
4.牙璋:调兵的符牒。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故名。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5.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绕:围。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6.“雪暗”句: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上的图案暗淡失色。凋:原意是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7.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此指赣江。

五言律诗是唐诗的主体,其形式与格律在初唐时已经完成。五律的一切规律和创作方法,可以通用到其他诗体,为此,这里我们再讲一首五律,顺便补充讲一点关于律诗的基础知识。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这首诗,先要讲题目。“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他聚集了着名的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①,或称“乐府诗”。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一般都是歌行体诗,采用律诗体的很少。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这里,必须补充一下,在汉代以前,所谓“诗”,就是指能唱的曲词。一部《诗经》,三百零五首诗,都是可以唱的。到了秦汉时期,古诗已失去了曲谱,这个“诗”字渐渐成为文学形式的名词。在东汉时期,谱曲歌唱的称为“乐府歌辞”,《诗经》式的四言诗,称为“诗”。当时新流行韵五、七言诗,称为“五言”或“七言”。可以想见,“诗”是四言诗的传统名词,五、七言诗还不算是诗。刚才我说,能唱的称为“乐府歌辞”或“乐府诗”,不能唱的称为“诗”,这是魏晋以后的文学概念。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这一种体式的诗,很难分类,可以列入“乐府诗”一类,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诗”一类。

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读第一联和第四联,整首诗的内容都清楚了。第一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思是说,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传递到长安,使我心中起伏不平。为什么心中起伏不平呢?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书生,没有能力为国家御敌。于是第四联接下去说:“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周武王的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称“百夫长”。后世就用以表示下级军官。

第二联说: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去围攻蕃人的京城。牙璋即牙牌,是皇帝调发军队用的符牌。凤阙,指京城,不是一般的城市,与城阙不同,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常用龙城,意思只是说敌人的巢穴。

第三联是形容在西域与敌人战斗的情景。围困了敌人之后,便发动歼灭战,其时大雪纷飞,使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大风在四面八方杂着鼓声呼啸着。这时,正是百夫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能比得上他吗?

此诗第二、三联只是修饰部分,对诗意并无增加。这正是律诗初形成时的风格,艺术手法还没有发展到高度。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者看到敌人逼近西京,奋其不平之气,拜命赴边,触雪犯风,以消灭敌人,建功立业,不象书生那样无用。前者以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后者以为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述志诗。这样,从第二联以下,二人的体会都不同了。我以为吴昌祺的理解比较可取,因为第一联已说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为了“烽火照西京”,如果说他是为了武人显赫而心有不平,这一句就不应该紧接在“烽火”句下了。

五、七言八句律诗,一共四个韵脚,在第二、四、六、八句尾。例如《野望》这首诗,“依”,“晖”、“归”、“薇”,是韵。“依”字是第一个韵,称为“起韵”。起韵一定,以后就得跟着用同韵的字。但《杜少府》的第一句“城阙辅三秦”,这个“秦”字已经是韵脚了。这首诗有五个韵:“秦”、“津”、“人”、“邻”、“巾”。现在,《从军行》第一句“京”字也是韵,这首诗也有五个韵。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律诗的两种协韵法。

律诗一般都用平声韵。这就意味着每首律诗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尾必须是平声字。于是,第一、三、五、七句的末尾相应地必须用仄声字。《野望》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这个“望”字是仄声字,不必协韵,故这首诗的起韵是第二句的“依”字。但律诗第一句末尾也可以用平声字,例如《杜少府》和《从军行》。这第一个平声句尾必须与第二句的起韵协韵。因此,这样的诗,就有了五个韵脚。但律诗的正格是用四个韵。第一句尾的韵称为引韵,不算入正韵。

关于律诗第一句的格律,有两句歌诀:“平起仄收”和“仄起平收”。起是指第一句第二字,收是指第一句第五字(七言律诗则指第七字)。“东皋薄暮望”,“皋”是平声,“望”是仄声,这是平起仄收。“烽火照西京”,“火”是仄声,“京”是平声,这是仄起平收。这两种句法的声调不一样,影响到以下七句的声调全不一样。平起仄收的律诗声调高亢雄壮,仄起平收的律诗声调较为低沉柔婉。唐人律诗以平起仄收为正格,仄起平收为变格。

学习或欣赏唐诗,要在具有四声平仄的基础知识上注意其对偶,和声和协韵。这是唐诗语言的三种艺术手法。对偶表现诗的文字美,和声、协韵表现诗的音乐美。关于对偶与协韵,我们已经谈到过一些。现在要讲一讲和声,唐人也称为调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上句是和声的定义,下句是协韵的定义。异音相从就是说平仄相从。平声字要和仄声字配搭。无论在一句或一联中,平仄声字必须有适当的配搭。从陈隋到初唐,诗人们已摸索到平仄配搭的规律。现在把《从军行》全诗的平仄标出来,就易于体会平仄声对诗句音调美的关系。
烽火照西京 平仄仄平平
心中自不平 平平仄仄平
牙璋辞凤阙 平平平仄仄
铁骑绕龙城 仄仄仄平平
雪暗凋旗面 仄仄平平仄
风多杂鼓声 平平仄仄平
宁为百夫长 平平仄平仄
胜作一书生 仄仄仄平平

我国汉族人民的语言或文字,通常用两字组成一个语词,成为一个语文音节。在每一句五言诗中,第二字、第四字,最要注意和声结构(七言诗还要注意第六字的和声)。这首诗除第七句外,每句的语法结构都是两个语词(名词)加一个动词或副词。例如:
烽火——照——西京
铁骑——绕——龙城

而第七句则是:
宁为——百夫长
但是在吟诵的时候,这三句都会读成:
烽火——照西——京
铁骑——绕龙——城
宁为——百夫——长

这里就可以看到第二字和第四字的重要,语法结构和音节结构出现了矛盾。许多人朗诵古诗,只会按照语法结构读。所以读不出诗的音节美来。看了《从军行》的平仄表,你可以发现,在第一句之中,第二字如果是仄声,第四字一定要用平声。在一联之中,上句第二字如果用仄声,下句第二字必须用平声。第四字也同样。这就叫“异音相从”。第二联上句,即全诗第二句,应当仍和第一句异音,而与第二句音调相同。接下去,第三联上句应当和第二联下句音调相同,而和第二联上句异音。第四联也是同样,上句和第三联下句音调相同,而和上句异音。异音相从的方法,唐代人称为“粘缀”。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你用了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体用了平声字,这就犯了“失粘”的声病。

如果你有多读五言诗的经验,你会发现五言诗的句法总是二字带三字,即所谓“上二下三”上二字是一个音节,下三字是一个半音节。可以是一二组合,例如“照西京”,也可以是二一组合,例如“白日晚”,也可以是一个三字名词,例如“维摩诘”。这种三字组合的名词绝对不能用在句子前面,造成上三下二的句式,就不可吟诵了②。

以上讲的是五言律诗的和声原则。这个原则也适用于七言律诗,不过七言律诗还要讲究每句第六字的和声。相传有两句歌诀,可以帮助记忆:

“一三五不拘,二四六分明。”

这是说:律诗的每句,第一、三、五字,可以不拘平仄,自由运用,但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和声规律用平声或仄声字。这是指七律而言,对于五律,则应当说:“一、三不拘,二、四分明。”一、三、五虽然不拘,但平仄二字,声调毕竟有区别,熟悉律诗声调的人,在这些地方,还应当选用一个声音较美的字。

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二日

① 这个“辞”字,魏晋以后,省作“词”。但唐宋以后,“词”字又多了些意义,在写作文学论文时,最好保留古写法,以示区别。本书在必要的时候,仍用“辞”字。
② 盛唐以后,出现了拗句,便突破了这个规律,有上三下二的五言句式。